转眼之间,我学佛已经整整十年。在这十年中,我从一个对佛法一无所知的门外汉,逐渐变成一个听经闻法、读诵经典的佛教信徒,并且还归依佛门成了真正的佛弟子。回首这十年的学佛历程,佛法给我带来了诸多人生改变。佛法不仅让我学会了善待他人,也让我学会了以慈悲宽容之心待人,更重要的是信佛学佛培养了我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每当回想起十年学佛历程,我心中总是充满了感激。我知道,如果没有佛法对我的滋养,可能我现在还处于迷茫之中呢。
十年前的春天,我由于婚姻遇到了挫折,情绪非常低落。为此,我变得非常悲观,常常封闭自己,也不愿跟别人接触,每天过得非常压抑。有时甚至整夜整夜地睡不著觉,而到了白天又变得萎靡不振。渐渐地,我感觉到我自己的性格变得有点古怪了。我感觉到这样下去不仅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而且也会危及到自己的未来生活。
于是,我告诫自己一定要从悲观的情绪中解脱出来,重新过一种充满生机的生活。但是,要想一下子从低落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尝试著多与好友交流思想,寻求他们的帮助;也曾在极度失望之中,去看心理医生。虽然在与他们相处时,暂时摆脱了思想上的痛苦,可是,待到我一个人独处之时,却又感到十分孤独。曾经有几个月的时间,我一直在为改变自已而战,但都收效甚微。
在百般无奈之中,我想到了到寺院烧香拜佛。心想,烧香拜佛兴许也能缓解一下自己的情绪呢。于是,我在一个星期天上午,独自一人来到离家不远的西园寺去烧香拜佛,心中默默许下自己的心愿。在大雄宝殿烧过香之后,我又来到被称为江南最大的五百罗汉堂。在罗汉堂中,我缓步瞻仰了面目各异的五百罗汉像。还看到在电视剧中广泛播放的济公塑像。当时感到佛教除了那些神圣之处外,还有很多贴近生活的内容。
参观过五百罗汉堂之后,我沿着寺院的走廊转了一圈。在佛学墙报前,我停了很长的时间,认真看了佛学文摘中所刊录的佛教故事和佛教常识介绍,觉得很有人生哲理。看过佛学墙报之后,我想了很多……然后,我又到寺院的放生池边走了一圈,看著池中悠闲游动的各种鱼类,觉得自己活得是那样的不自在。
在不知不觉中,我来到了寺院周日对居士弘法的教室旁。当时教室内坐满了听经的居士,我站在边上看了看。有一个居士站起来对我说:“你想听法师讲经吗?可以到教室里面去听。”我心想,反正自己也没甚么事干,不如去听一会儿。我清晰地记得,那位法师当时讲的是佛教与人生的内容。他讲到了佛教与现实人生的关系,讲到了佛教与心理治疗,讲到了佛教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作用……我当时听得几乎入了迷,他所讲的内容正是治疗我心病的良药。听过讲座之后,我心情舒展了许多。
此后,每逢周日,我都会到西园寺去听经。听经之后,还从佛经流通处选购一些佛学初级的经典在家中阅读。随著对佛教知识了解的增多,我发现佛法不仅是一种理论和信仰,而且还能解决很多现实人生的问题。从学习佛法中,我原来的悲观失望的情绪得到很大的缓解。心情也慢慢变得开朗起来了,对人说话也有了笑脸。对学佛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不久,我归依了佛门,成为一名正式的居士。并经常在双休日和佛菩萨圣诞等佛教节日到寺院中做义工,以便为佛门多做点事,来回报三宝的恩德。我觉得在寺院中,我的心灵才真正找到了寄托之所。我的心也因为信佛、学佛而安静坦然。在此后的日子里,我除了为寺院做一些事情之外,还经常跟随师父们一起做晚课,从中感受佛寺法会的庄严肃穆。有时,还跟在师父们一起参加念佛修行活动。在寺院中,我找到了心灵的家园,在修行中消除了内心的烦恼。
在参加寺院共修的同时,我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阅读了大量的佛教经典。近年来,我先后读诵了《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百喻经》、《地藏经》、《药师经》、《法华经》、《楞严经》、《六祖坛经》以及四种“阿含”经;阅读佛经之外,我还阅读了佛教的许多论著,如《瑜伽师地论》、《大智度论》、《百法名门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等。
同时,我还阅读了很多高僧的传记,如《五灯会元》、《高僧传》、《宋高僧传》、《虚云和尚年谱》、《印光大师文钞》等。通过阅读经典,我不仅明了了佛教的教理,而且还能运用佛教思想来指导自己修行,为别人和自己解决很多现实人生问题。
在阅读高僧传记的过程中,我深深被高僧大德虔诚礼佛的德行所感动。他们为了自己的信仰,历经千辛万苦,不惜为法忘身,在佛教史上树立了一座座丰碑。如西行求法高僧法显和玄奘大师,为求法,差点付出生命的代价;高僧鉴真为将佛法传到日本,百折不悔,六次东渡,甚至双目失明仍矢志不渝;唐代高僧无著文喜禅师虔诚朝拜五台山,感得文殊菩萨点化;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三步一拜朝五台,感动文殊菩萨为其送供。每每看到这些高僧的事迹,我总会为佛菩萨的感应感动得热泪长流。
在高僧事迹的影响下,我曾发愿朝拜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这几年,我利用假日的时间先后朝拜了山西五台山、四川峨嵋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等名山,并三步一拜朝礼了普陀山。除了普陀等四大名山之外,我还朝礼了国内一些以道风或禅风闻名的寺院。如苏州灵岩山寺、扬州高旻寺、云居山真如寺、莆田广化寺等许多寺院。每到一处,我都虚心就我遇到的佛学问题向法师们请教,都得到圆满的回答。在朝拜名寺古刹的过程中,我还请了许多渴望拜读的佛教书籍。
回到家中,在闲暇之余,我会泡上一杯清香扑鼻的菊花茶,细心品读这些佛教经典。沉浸在法喜之中,忘记了劳累和烦恼,感觉无上清凉。学佛不仅使我有了真正的佛教信仰,而且也改变了我的为人处世的态度,提升了我的思想修养。我认为经过十年的学佛,我在为人处世方面发生了很多变化。
首先,学会了善待他人。在学佛之前,我什么事都喜欢先为自己考虑,对其他的人则漠不关心。有时即使别人有求于我,自己即使有能力帮助他人,却还是不太热心帮助别人。通过学佛,我知道了佛法劝人以十善业来对待他人,以四摄法来劝导众生信奉佛教,以布施来救济众生的贫苦,以慈悲心来对待众生所遇到的各种痛苦与不幸。通过这些佛教知识的学习,我的自私心理得到很大的改变。我不仅开始关注亲朋好友的需求,而且还力所能及地帮助周围的人。
其次,我学会了忍辱宽容。在没学佛以前,我对那些曾经对我造成伤害或者背后诽谤中伤我的人,常常会毫不留情地以牙还牙,让他们为自己的错误言行付出一定的代价。如此,自己才会感到稍微舒服一点。但是佛教的诸佛菩萨和历代祖师都劝告信佛之人,一定要以忍辱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别人。
佛陀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经常行忍辱的苦行。他为了救拔众生的痛苦,曾经不惜舍身饲虎、割肉喂鹰。外道听说佛陀说法吸引了大批信徒,心中很不高兴,便对佛陀骂声不止。但佛陀并没有与之对骂,待到外道骂完了,佛陀便以比喻来说明问题。佛陀说:“当你送别人礼物时,别人不接受,礼物是谁的?”外道说:“是我的。”佛又说:“你辱骂我,我不接受,自然也是你的。”外道哑口无言。弥勒菩萨是佛教中忍辱宽容的代表。他面对别人的辱骂殴打,他非但不还手,还会以平常心来对待恶意攻击他的人。他展现给人的是大肚能容,慈颜常笑的形象,意在让我们在面对他人的人身攻击之时,应当学会忍辱宽容。
历代祖师也认为,作为一个佛子应当具备的品格,忍辱宽容是与人建立友善关系的基础。如《百丈禅师警训》中,百丈禅师说:“是非以不辩为解脱,学问以勤学为入门。语言以减少为直截,烦恼以忍辱为菩提。”在《高僧传》中,有很多高僧都是以忍辱宽容的行为受到后世的赞叹。这些高僧不仅能够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各种痛苦,而且还能够宽容那些曾经恶意伤害自己的人的各种过错,从而最终与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正是从佛菩萨和历代祖师的忍辱宽容的事迹中,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当有人说我的是非传到我的耳中时,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报复别人,而是若无其事,不予理睬。天长日久,这些曾经中伤过我的人便再也不说我的不是了。我与人的相处也更加融洽了。
再次,我还在学佛过程中培养了知足常乐的思想。贪嗔痴三毒是障碍信徒修行的最大障碍,其中贪心居于首位,因为贪心,很多人会不惜劳苦,到处奔波;也有的人会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佛陀住世时,一直强调为佛弟子一定要少欲知足。认为只有这样,人才能够生活得乐观开朗。佛教经典中也有很多因为贪心而受到报应的故事,劝人要去除贪心。
从佛教少欲知足思想中,我得到很多启示。以前的我,对于物质利益,常常心无厌足。因为这种心理,在别人心中常常没有好印象。现在我从来不会再去与别人比较,只是在尽自己的能力过好自己的生活。虽然自己过得并不富足,但是我的生活平安而稳定。在这种平淡的生活中,我时常在感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我不仅有一份很好的工作,而且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还拥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在我周围,经常会有很多人关心我,使我感觉到自己一直生活在幸福之中。我想,当一个人对各方面的贪求减少时,他就常常感受到知足所带来的乐观心态。
十年的佛教熏染,使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使我的人生观得到很大的改变。通过学佛,我学会了善待他人,养成了忍辱宽容的品格,形成了知足常乐的思想。对人对事,我都能以平常心来对待。在今后的学佛生涯中,我将认真将所学到的佛法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学佛所带来的益处。
1 学佛一定是越学越欢喜,所谓法喜充满、破迷开悟、离苦得乐!2 迷惑、烦恼、妄想一天比一天少,不容易做到;至少是一年比一年少,这总是一定要做到的。功夫再好一点,一个月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从前,有位幻术师非常精通幻术,他有一位朋友是出家师父,俩人非常要好。有一天俩人像平时一样坐在幻术师家里边喝茶边聊天。闲聊中,出家师父对幻术师说:“我想看看你的幻
佛教知识时间:2025-01-28
真实人生三要素真实人生的三项要素为:信心的定位基础、疑情的生命动力、智慧诞生的人生真谛。生命教育不是知识教育,是人类生命中的真实面,用知识的模式是无法追求的,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5
在没学佛之前,多数人都非常散漫,容易放纵,也经常会生起烦恼,喜欢造作恶业,而自己也不觉得这样做不对或是不应该,不但没有后悔之心,还会觉得自己精明强干、心安理得。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5-01-25
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人喜欢“凑合”觉得差不多就行殊不知这样做事做人,很难做出成绩学佛修行更是如此千万不能将就,跟自己“讨价还价”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最终有所成就皈
佛答时间:2025-01-25
许多人都喜欢问这样一个问题:我怎样做才能让我的人生顺利,让生意顺利,让孩子顺利? 其实,拥有顺利的人生,只要八个字就可以了。按照这八个字去做,你的生命就一定顺利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居士:家里人反对我学佛、拜佛、诵经,怎么办? 法师:遇到这个情况,首先你要了解一下你家里的人为什么反对你学佛。通常是家里人对佛教有些偏见,认为学佛迷信,会走火入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9
赌石赌玉,这种刺激性极强的文化收藏市场现象,因价格高昂逐渐退烧。而一种50元以内就能赌一次的新藏品却悄悄流行起来。记者近日在昌乐路等文化市场看 到,山西、陕西、河
文玩核桃时间:2025-01-18
运用改变因果的诀窍,就能避免恶因产生果报我们如果了解了改变因果的原理,就可以知道如何做才能逐步改善目前我们所处的境遇,让自己的果报越来越好。 当然改变因果还是有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5-01-15
学佛人不能脱离生活,日常的起居都包含着禅意的存在,修行不离世间觉,修行是改变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心境得以升华。当你的心还不能转物时,你的一切要顺其自然,生病时一定要看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0
我说几个例子。一个例子是:儿子遇到难了,是被冤枉了,他妈妈到五台山来诚诚恳恳地求那是真正的诚恳,母子连心嘛,她对这个儿子特别爱。她朝完五台山回去,问题就解决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8
这些我们平常要细心去反省,观察自己,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没有定意,就是有没有定的意思,心清净、杂念少。中国古人有两句话,谚语里所说的,非常有道理,「知事少时烦恼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佛制不可改变问:不止一个佛友对我说,年代不同了,修行的方法也应当改变,现在物质发达,没有必要修苦行,一日一餐、过午不食那样对身体不利,吃好一点,喝好一点不执着就是了,保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12-30
佛法讲因果,其实说来应该是因缘果报,还要注意时间这一因素。只要因缘、时间相聚会,则果报自然成,大至宇宙,小至微尘,皆离不开此理。俗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苦瓜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6
话说世间上有左右邻居两家,左边这一家日日吵闹、日日有是非,不但夫妇间、儿女间互相吵闹,有时儿女也会同爸爸妈妈吵闹。吵闹太多,大家都烦了!而他们隔壁的邻居,一家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6
要知道,佛陀看我们人生是最宝贵的。人生怎么样宝贵?一切众生都是未来的诸佛。我们有了凡情作祟,人间的平安就没有了,又怎么得到佛陀无上寂静之乐?有烦恼的人把烦恼当成敌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6
我们天天在此禅修、静坐,目的就是为了要改变自己。修行能够改变命运,努力能够创造辉煌。世出世间,有为无为,全在于自己的精进努力,没有自然的释迦,也没有天生的弥勒。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5
噶玛(karma)是梵文的音,意思是“业”,从造业方面来说有分身、口、意三个部分,从果上面来说,有善业、恶业、无记业三种。从时间方面来说,有造作行为前的动机我们称做“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20
为什么学佛要先从做人下手?太虚大师说,学佛先学做人,把人做好了,才能成佛。佛陀,梵文音译,意译是“觉悟的人”,并不是神,也不是天生的。我们大家是“没有觉悟的佛”
昌臻法师时间:2024-12-19
在有些人的观念中,之所以选择修行佛法,大部分是因为生活出现了问题。他们认为,有的人突遭不幸,心情郁郁,学佛是想找寻一个心灵的寄托;有的人脾气不好,难以改变,是想
佛答时间:2024-12-19
人生最美的心境一位老先生怀抱我家门前清洁,别人家门前也该干净的心念,每天都去打扫街道。他以实际的行动来爱乡里、爱别人。二、三十年来,不管是刮风、下雨,从未曾间断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辑四 至爱篇人生有爱无憾事罹患癌症的慈诚队队员,在队友的细心照顾下,生理与心理上都获得了一股温馨的暖流。人与人之间,若能彼此扶持、相互关怀,社会便能呈现一片祥和!慈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五、佛教对欲望的态度佛教对欲望所持的态度是什么呢?同样是遵循中道法门。佛陀不主张偏离中道的禁欲。他通过六年苦行,体会到一味禁欲对修道并无意义。盲目的自苦,既没有理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8
一、什么是欲?欲就是人类的欲望希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上的希求;二是物质上的希求。前者属于心理欲望,后者属于生理欲望。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所以,经典中将我们这个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8
针对网络信众学佛的几句良言2008、12、02网络让我们更方便的了解到一些佛教活动,了解到一些佛法的内容。但是真正想好好学佛,要把佛教当作你生命当中的皈依处,甚至要修行,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4
美国波特兰开示——改变命运的诀窍2013.04.19学佛求离苦得乐佛法讲因缘啊,我们从凡夫也想转凡成圣,也是一种因缘。从《心经》的角度上说,佛的风光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明朝袁了凡先生,名黄,初字学海,幼年时遇到一位来自云南的孔先生,此人深得邵雍皇极数的真传,他推算袁先生明年可以进学。第二年袁先生去应考县考、府考、提学考,三次考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26
学佛不要贪名利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往真处来做。◎一九七七年三月十五日开示我们学佛的人,要脚踏实地修行,老老实实用功,不要贪图虚名。若是爱好假名,对修道是没有
宣化上人时间:2024-11-22
十年放生十年纵行放生乐,海天长咏生之歌。第一次接触放生,乃民国七十九年,于师父茅篷前就地举行的。记得那时候,买的是斑鸠与麻雀,运送过程,总是克难的,人鸟同挤九人座车,一
护生故事时间:2024-11-21
梦参长老,当代高僧,出生于1915年,现在五台山真容寺静修。1931年在北京出家,法名“觉醒”,他认为自己没有觉也没有醒,再加上是作梦因缘出家,遂自己取名为“梦参”。梦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20
香道茶道花道都为生活的艺术,从贵族拓展到平民生活的细节中,至今仍生机勃勃。香道与茶道和花道并称为三雅道。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
香道与生活时间:2024-11-16
我们推广的是 圣 玄奘大师的如来藏妙义亲爱的朋友,您想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如何快乐学佛?佛法如何让我们断除烦恼?请联系我们电话:151 9580 6515微信:151 9580 65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但于现在行持终觉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讲的,且就常人现在即能实行的约略说之。因为专尚谈玄说妙,譬如那饥饿的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佛学在我国非常的盛行,很多人都会去学佛、拜佛,那我们为什么要学佛、拜佛。学佛是为了利益众生、自利利他、离苦得乐的。拜佛是对诸佛菩萨的礼敬、感恩,是为了折服我们的
学佛感应时间:2024-11-11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浙江崇德(今属桐乡县)人。丰子恺多才多艺,既是著名的画家、木刻家,又是颇有成就的散文家,并擅长书法,精通音乐。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2
药师山近期发现有些修行人,因为因果业障关系,修行上无法突破,又急于上求佛道以致于身心俱疲。由于佛菩萨的慈悲心,故而以方便法协助修行人有一个身心的避风港。这就是净土法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邪YIN会毁掉我们的人生的福报我们的福报是:健康,寿命,面貌、事业、名声、家庭、财富等等。 一、健康: 中医认为肾上通于脑,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黄帝内经》中说:“
戒邪淫故事时间:2024-10-26
学佛最大的毛病各位善知识,我们学佛主要不要在佛教里造罪业。如果造了罪业,这就是得不偿失;你在佛教里头,应该立功、立德、立言,不要造罪业。在佛教里头,一天到晚就给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6
学佛人不能脱离生活,日常的起居都包含着禅意的存在,修行不离世间觉,修行是改变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心境得以升华。当你的心还不能转物时,你的一切要顺其自然,生病时一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4
第三章、佛法究竟主张什么样的人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只顾耕耘,不问收获。尽心尽力,不贪不求,无疚无愧,自在自得。领悟了佛法的宇宙观和因果观,佛法的人生观也就顺理成章了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周六下午,一到道场,某女莲友笑嘻嘻地对我说:“给我女儿的宝宝挂个往生牌位。” 我心里咯噔一下,因为我知道她的女儿并没有生孩子,所以她所指的宝宝应该是流产或堕胎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5
老年人的学佛方法按照传统的说法,六十岁以上就称为老年人了。在中国佛教徒中,老年人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如何使老年人在学佛修行的生涯中,沿著正确的方向进取,得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三大基本矛盾,自古及今,这三大矛盾始终存在着。正是在努力缓解这些矛盾的过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7
世间人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自古以来,大家所体会到的事实真相。为什么会不如意?受业力的支配。什么叫业力?妄想。我们成天想东想西,成天在打妄想,妄想的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26
勉强找时间来学一学,不能一心一意去做,拔除“根本业缘”是不可能的,刚强众生难调难伏就在这里。不说一般的道友,我们出家弟子对这种道理人人都懂,也知道修行好,也是下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5
把财色关过了,修学佛法才算入门。古来大德经常说这个世界只有两种人:一种贪财的,一种好色的。很多人学法学了很久,信佛也信了很多年,始终不知道怎么样修道、怎么样入道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5
弘扬律学传统 教化参悟人生荆三隆佛律,汉语意为“灭”或“调伏”,又释为“量”,所谓量罪之大小,轻重,分别犯与不犯。因此对之于律,分别有四名:灭:调伏:解脱:戒。从佛教教义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9
关于弥勒菩萨与弥勒净土的倡行,已渐受关注,大抵来自太虚大师执议人生佛教有关,尤其在弥勒菩萨乃是当来下生弥勒尊佛的忆念中,现在兜率陀天内院为补处菩萨,为本师释迦牟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8
1 学佛第一个阶段的收获是法喜充满,这种法喜,不是受外面境界刺激,是从内心里面发出来的。2 法喜是从清净心里面生的,不是外面五欲六尘的刺激。保持自己心清净,能与佛菩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18
我在初学佛的时候,第一次遇到章嘉大师,我就向他请教,我说:“佛法好,我们每个人都晓得好,从什么地方能入得进去?”佛法真实的受用和利益,我们总希望很快地就能得到。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