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个性和无我

其他文章 2016-09-15

从2004年进入本科到2015年从学校辞职,心理学走进我的生命将近11个年头了。我受心理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心理学也确实曾改变了我的生活。

心理学很重视认识自我、扬长避短地发展自我,强调个性。接受了这样的观念,我发现自己比较喜欢而且擅长精神成长方面的内容,对娱乐、潮流、张家长李家短的闲聊很是不感冒。

而因为扬长避短,当同事闲聊时,我会觉得无聊,所以很少参与或回应。但如果同事说的是教育或成长问题,我就会很热心并尽量从专业角度给予意见。相应的,我也就很少主动跟别人聊天、沟通了。

慢慢地,我的专业性和个性都显得越来越突出,同事和朋友们也比较尊重我,平时不怎么烦我,但有什么心理困惑或者班上学生有难缠的问题,就会找到我寻求帮助。虽然自己时不时会因此有点孤独感,而且发现之前很多朋友都没有了联系,但当时的我对这种“往来无白丁”的状态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避免了无效的社交啊,还充分体现了自己的优越感!

这个状态一直延续到今年,我开始了慈悲心的修学。其实,家里师兄早就多次提醒过我,要跟家人和朋友们多联系,保持善缘,这样有利于传灯。而我一直觉得自己的个性就是不擅长“没事瞎聊”,老打电话什么的一点都“不像我”。

可是,一想到佛法那么好,在自己身边,还有那么多家人和朋友都不能接触到。人身难得,他们却还在烦恼里打转,这多可惜啊!而为他们传灯,不就应该是我的责任吗!这时,脑海里似乎有两个声音:一个说,我要主动一点!另一个辩驳说,可我的个性就不是主动的呀!

个性,个性是什么?我突然明白到,问题就出在这“个性”上!了解自己当下的状态是有必要的,但认为当下的状态是恒定不变的或者不能被改变的,那就不对了。

从佛法缘起的生命观来看,生命是无我的,每个人的心都是无限的。而凡夫的“我执”,派生出了种种设定,把自己的心给局限住了,使得我们的心变得非常狭隘。个性,正是“我执”的一大表现,是对生命的一种设定!所谓的个性,所谓的不擅长和不感兴趣,其实都是长期积累下来的,是被自己不断暗示、强化的结果。现在,我要打破这样的设定,让自己的心变得更宽广、不设限!只有更宽广的心,才能帮助更多的人。我要突破自己的个性!

于是,我开始拿起手机,拨打一些曾经很熟悉,却很久没有联系过的号码;我开始更关注日常,家人们都喜欢吃什么,都关心些什么,朋友们在平时的聊天中所透露出的需求是什么;我主动加邻居们的微信,在朋友圈里给大家一些积极的回应。

当然,这个过程一开始是需要一些勇气的。可能在播出号码之前需要想想待会聊的话题,可能在留言时,还会犹豫“要不要这么多此一举”,但每当想到只有更好地了解对方才是慈悲,就觉得这样的自我突破是有必要的,突破的力量也随之自然生起。

既接纳自己当前的状态,又不给自己的生命设限,因为我们的心本来就是无限的,而这种无限的心,只有在利他的慈悲心里才能生起。因为慈悲,所以无我,因为无我,所以无限!

更新于:2016-09-15 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