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星云大师勉佛子:宣扬人间佛教学作人间菩萨

汉传法师 2016-10-18

2016年10月16日“参加戒会很辛苦,用短暂的辛苦,可以换得终生利益无穷尽。”佛光山开山星云大师恭喜参加戒会大众,因受戒而重获自由,并期勉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当个人间菩萨,宣扬人间佛教。

佛光山隆重举行“传授在家五戒菩萨戒戒会”,得戒和尚星云大师10月16日在如来殿大会堂宣讲受戒真义,强调受五戒是学佛入门,受菩萨戒是获得“博士学位”,勉励大众在菩萨道上精进努力,从小菩萨修成大菩萨,3年后,人人名列第二届“人间菩萨”。

受持五戒是做人根本

大师强调,“戒”不是束缚,“戒”如老师、如明灯、如围墙、如渡船,有保护、指引作用,能守戒的人,生活如法而行,自然无惧犯法,生命因而获得自由。即使无心犯戒,因为懂得惭愧忏悔,可以消灾灭罪,所以受戒者比未受戒者有好因果。

“犯戒、破戒,不严重;思想扭曲的‘破见’才是严重。”大师鼓励受戒者,永远不犯戒不容易,原则上受五戒一次,便可终身受持;菩萨戒难度高,易生懈怠退转,可透过复戒薰习,加强道心。

“最基本的佛教徒,必须通过四阶段功课:皈依三宝、受持五戒、认同八正道和行六度万行。”大师指出,皈依三宝是佛教徒的第一堂课,受持五戒是做人的根本,做不到守五戒,就无法成为完整的人。而五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不杀生而护生,不偷盗而尊重他人财物,不邪淫而维系夫妇伦理,不妄语而建立诚信,不饮酒吸毒而爱惜身体,“即使不求佛,也可以获得长命富贵、幸福美满”。

忏悔认错可消灾灭罪

大师表示,戒有轻重之分,“波罗夷戒”绝不可犯,“突吉罗戒”是轻罪。前者如杀人,一般人不会轻易犯戒;后者如不小心杀了虫蚁,属轻罪,可透过忏悔消灾灭罪。可见守五戒,没有想像中困难。

至于一般人认为最难持守的“不妄语”,大师认为,社会最需要诚信人格,不说谎看似不易,其实自称活佛、仁波切等意在诈骗的行为,才是“大妄语”。有个开布店的信徒,为了生意,不得不在价钱、是否会褪色等问题“说谎”,因而深感苦恼。大师建议他如是回答顾客:“这布每尺3元,会褪色;你想要不褪色,另有每尺8元的货品。”信徒依言而行,果然生意蒸蒸日上,20年后还发财盖了大楼。

“只要有心,守五戒、行佛法其实很容易。”大师以“六度”中的“布施波罗蜜”为例说明,布施不在于金钱物质,说好话、当义工、微笑招呼都是布施,心意最重要,同样是布施,心存欢喜清净的功德,远胜过无清净心的布施。

受菩萨戒获博士学位

“受菩萨戒,等同获得博士学位,不再是凡夫,自我价值大为提升。”大师强调,“发菩提心”是菩萨戒的关键,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通过“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才算成就圆满菩萨。

大师补充表示,让自己的行住坐卧、起心动念合乎佛教礼仪,展现“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等威仪,是“摄律仪戒”;全心关注善事,做到随喜赞叹,并实践“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提升道德人格,是“摄善法戒”;做到“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所言所行,都能对人有益,就是“饶益有情戒”。

“我在台湾的名声地位,是‘走’出来的;佛光山有今日,是‘给’出来的。”大师说,自己初到台湾默默无闻,只因受过严谨丛林训练,走路有威仪,不东张西望,才获得民众注意,觉得“这和尚不错,看起来正派”。而佛光山虽然向社会化缘,却能秉持“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进一步送出因缘、欢喜和佛法,来回馈信众的钱财布施。

饶益有情法布施最优

大师勉励众人,受菩萨戒的终极目的,是为了饶益有情;受戒后至少要向他人介绍人间佛教的“三好、四给、五和、六度”理念,因为法布施的功德远超过财布施。

除了“有佛法就有办法”,大师也主张“有佛法就有力量”、“有分寸就是佛法”。他奉劝初学佛者莫紧张,因为“在佛光山受戒后,如同获得学佛的武功秘笈,走到哪里,方便到哪里,富贵也到哪里”。

大师谈及《人间佛教·回归佛陀本怀》在大陆出版的经过,该书不仅由官方的人民出版社出版,而且一上市就“秒杀”,目前正加紧再版,可见大陆官方也认同人间佛教对国家社会发展有正面效益。而知名学者高希均新作《星云之道》,首次获准在大陆出版,也是搭人间佛教的便车,可见“有佛法就有办法”。

发菩提心“菩萨”胜“居士”

为了推广菩萨精神,佛光山人间研究院启动“人间菩萨”选拔活动,将从汉传佛教近120年历史中,选出500位饶益有情的“人间菩萨”,颁赠代表荣耀的牌匾。大师期许所有受戒者,发菩提心,在菩萨道上精进,从幼儿园、中小学慢慢升为大学生、硕博士生,由小菩萨成长为大菩萨,3年后,可望名列第二届“人间菩萨”,让儿女引以为荣,将是对佛教发展与传承的重大贡献。

“现世作菩萨,转世可到善美世界。”大师认为“菩萨”的功德盛大,太虚大师曾自称“比丘不是佛未成,但愿称我为菩萨”,慈航法师希望大师以“菩萨”称呼他;而在佛教最衰微时,于南京成立金陵刻经处的杨仁山,大师也宁可称他“菩萨”而不称“居士”,因为大师认为,杨仁山“菩萨”对佛教的贡献,胜过维摩诘“居士”数倍。

更新于:2016-10-18 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