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五行与佛教格局,以及学佛方法

佛学入门 2017-01-05

学佛,还是弘法,都要有一种大格局。所有的大格局,都离不开五这个数。所以用五行来表示也可以。金木水火土,对应西东北南中。就用这个五个来分析。这样子法门之间,就不会打架,甚至争吵。不然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最好的。

南方属火,南方对应的佛教,是比较热情的,比较有轰动效应。台湾,广东福建这一代的佛教,就跟海外接轨,跟时代接轨。适合做一些慈善,还有演唱会等方式来吸引人。比较热情如火,也适合弘扬观音代表的慈悲法门。

东方属于木,木有生发的气息,一般来讲,佛教发展的新理念,都在东方萌芽。东方属于浙江一带。当年许多佛教的改革,都是在江浙一带。比如圆瑛法师,太虚大师等改革派,闹的轰轰烈烈,这就是在东方。在浙江一带,佛门唱诵是很流行的,总总唱诵的佛事,焰口,比较流行。有生发的气息。江浙一带佛教重教理,尤其是天台宗为代表,研究天台教观。

北方是属于水,水有流动性。像文殊菩萨道场,僧人流行性就很大。北方的僧人,更喜欢行脚,而且又主智慧。有一股粗狂,看大好山河的气势。北方的佛教重禅修,行脚。东方佛教比较细腻,北方就偏于粗犷。

中部的佛教以地藏菩萨为代表,很稳重,循规蹈矩的,建寺安僧。这属于中部佛教的特色。维系整个佛教的根基,就是地藏菩萨为代表。佛教要发展,要有物质基础,有土地。地藏菩萨就代表这个特征。

西部的佛教比较偏于收敛的性质,所以一般不会搞多大的动静,感觉很沉,很慢。像四川的佛教,一般都是很沉的那种感觉。而巴蜀的山多神仙,也是如此。总感觉像世外高人一般。

南方属火,南方佛教的动静比较大。希望能带动信佛的积极性,让大家都能积极起来信佛。这时的佛教就要眼界要宽,希望能融入每个行业中,以佛教慈悲为主,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像慈济等慈善,适合在南方。

东方佛教属于木,可以尝试新的理念。什么佛法和网络结合,和时代结合。这都是东方佛教要弄的。一般重改革为主。

中部就沉稳一下,安心建寺安僧,按照老祖宗留下的规矩来办就好了。一般就是不动为主。参禅,打坐,还是念佛,都保持一个法不动,这就是中部的特征。

北方的佛教,主要开启佛法最古老的智慧,需要潜下心来修行,或者做学问。不能像南方一样积极。北方的佛教强调智慧的深广,研究很多经,可以研究到很深很广的境界。

西部就以收敛为主。像印光大师弘扬净土,近代很多弘扬净土的,都是表收敛的法。所以西方的法,都比较强调要一心,一心不乱,一门深入。因为要收敛。

这五个特色,佛教都要,也不能过度,否则就容易出问题。比如火过多,搞的太轰轰烈烈,佛教就给人感觉特别浮躁,浮躁是不长久的。这要很小心。所以火要适当。没有火也不行,佛教就显得没有活力,很沉闷。

木太多,天天都在搞改革,也很头疼。一会儿这个法,一会儿修那个法,一会儿修禅,一会儿去修密,到处跑,到处学。很累,生发过度。也是不行的。那没有生发,很沉闷,也不行。有些人修了一个法后,就死在一个法上,不够圆融。只要意见不对,就说别人邪,这也有问题。

水太多,佛教就显得高不可攀。水博大,但不知他底细。所以研究经论太深的人,看的懂的就少。但不能水少。高深是为了保持佛教该有的智慧高度,像金刚经,般若经典,这都是佛教智慧的高度。智慧高度带领人类灵性的高度。现在人间佛教解释佛法,都很肤浅,有个好处可以摄受更多人,但也有坏处,好像觉得佛教就这么浅薄。所以水的部分也很重要。

土是佛教的基础部分,像戒律,建寺安僧,这就是佛教生存的基础。这一部分是不可缺少的。万物因土而成长。所以建寺安僧仍然是很重要的。太多的土,也不行。土太多了,你用不了,就放着长野草了。建寺也要适度。否则都变成好看,反而不好。惹得别人眼红,就会来争夺土地,反而更危险。你拥有土地越多,看护的成本自然就高。所以土也不要太多,自己够用就好了。历史上佛教的灾难,都是因土地而产生,要谨慎。后来禅宗退到了山林里后,保存了最后的实力。所以退就是进啊。

金是收敛的性质,佛教太重生发,和兴旺,不收敛,就很麻烦。所以收敛是很重要的。相当于把能量聚集起来。但收敛过度,也是有问题。适当的宣传一门,一佛号是可以。过度的,就不行了。只有收敛,没有生发,那佛教就有问题了。所以印光大师当年弘扬念佛,也弘扬地藏经,药师经,同时弘扬道教的经典。弘一大师弘扬戒律,也弘扬地藏经,华严经,药师经。这都是避免收敛过度。有些一门进去,其他都不看的人,很容易犯这个收敛过度的毛病。

这五行都明白了,对目前很多弘法方式就没有那么多争议了。也明白祖师为什么这么讲,也不会执自己一理,然后批评其他理。但说实话,学佛的对五行,金木水火土,阴阳,这些理念,他们不讲。认为是道家的,是外道。所以你以前也听不到。至于对不对,大家去思考吧。

这里讲的,每个人修什么法,还是弘什么法,跟人的身体特征有关。身体好的,比较有魄力的,适合禅宗,历代中和政治挂钩最多的是禅宗的。比较细腻的,适合修天台,I天台的教理很细腻。很收敛的,适合净土宗,念佛,像印光大师一辈子都不出山的。还有很多老法师,年纪大了,气血衰了,他讲法自然也越来越收敛,收敛到一部经,一句佛号,因为身体的原因。福报够大的,就修华严。欲望又重,世俗也舍不得,清净不了的,就喜欢修一些咒语,灌顶,求发财,发财后在成佛。就变成这样子的修法了。所以说,修行要偏掉,实在太简单了。为什么?阴德不够,你想要得到大道,老天爷不允许。所以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如果阴德不够,这些法门通通会修偏。这句话才是重点。

更新于:2017-01-05 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