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布施最得利益(资料图)
佛教历来提倡布施,通过布施可以积累福报,在未来享受富足的生活,修行人布施则可以积累成佛的资粮,因此,许多佛教徒都很喜欢布施。可是布施的行为虽然简单,要想把一次布施做圆满却是很讲究的,这当中的要点可能许多人也不能完全知晓。最究竟的布施莫过于在三轮体空的空性见解下所做的布施,但恐怕大多数人只能相似的去做,要做到究竟,凡夫始终是望洋兴叹的。如果退而求其次,佛教的经典中讲到适合普通人又容易操作的布施方法到也的很多,但现代人苦于经论文字晦涩,名相繁多,鲜少学习经典,其实只要有耐心,还是能读懂一二的。在复杂的《俱舍论》中,就简明的阐释了布施的各个要点,只要明白其中的原理,就能掌握布施这个快速积累福报的方法,对于不能三轮体空而布施的凡夫来说,无疑是一个容易的下手处,依之也可以渐渐趣入到究竟的布施中。
一、布施得福的原理
我们首先要明白布施这个行为的本质是什么?论中说布施的本质包括三个方面:无贪的心,以及由此心发动的身、语行为。生活中我们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布施,或为求财富,或为消灾,乃至恐怕财物招来灾祸而把财物施舍出去,这些都是有所求的心,而真正的布施是由无贪心发动的行为。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会有利益,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
在无贪心的发动下,应该以供养和饶益两个目的去布施。比如有人供养佛塔、佛像,虽然佛塔不会受用,但布施者却会自然感召有益自身的果报;或者布施其他有情食物,则饶益他人的同时,自身来世也感得好的果报。
这当中的原理是什么?布施的福分为两类,一种是舍类福,只要由善心施舍资财,福便生起;一种是受类福,要对方受用施物,福才生起。供养佛塔时,佛塔虽不受用,但由于舍心的缘故,福已经生起了。
《杂譬喻经》中有个故事:过去在舍卫城中,国王举行一个月的供养僧众的法会。有一户贫女,家中种有葡萄,但还没有成熟,贫女日日盼着葡萄成熟就可以供养僧众了。一月之后,葡萄熟了,正好遇到一位比丘,贫女忙摘下一串葡萄供养比丘,心想:一个月前就想供养师父了,现在终于满愿了。比丘接受了葡萄,并对贫女说:“你已经供养一个月了。”贫女问:“我只是供养了一串葡萄,怎么说我已经做了一个月的供养?”比丘告诉她:“你一个月中都在想着要供养,故已经供养一个月了。”
可见,布施是从生起无贪的舍心开始的,福报也就由此产生了。在布施行为还没有发起之前,生起舍心,就产生福报了,并非一定要对方受用施物才有福报。福报是由自心而产生的,即使没有能力布施财物,也可以修习慈悲喜舍而增长福报。
二、影响布施果报的因素
布施所感召的果报有大有小,即使用同样的财物行布施,也会有不同的结果,要想使布施的果报最大化,就要掌握影响布施结果的三个因素:施主、所施的物品、所施的对象。
1、施主的差别
施主就是能布施的人。论中讲到,施主自身越优秀,布施的结果也越好。有七种品质,如果施主具足全部,或者只具有少分,其布施功德是不一样的,这七种品质是:信心、持戒、多闻、智慧、布施、惭、愧,这些品质又被称为七圣财。如果施主善良的品质越多,布施乃至行持其他善法的功德就越大,就像菩萨供一盏灯比普通人供一盏灯的功德要大得多。
施主布施的方式也很关键,如果能以敬重心布施,则能感得他人尊重;能身体力行的亲自布施,则能感广大财富,如意受用;能在他人急需时救人于危难,则能感得财富应时而有;布施时不损恼他人,则感得财富坚固,不被侵夺。
2、施物的差别
《俱舍论》说,布施之物随是否具足色、香、味、触则感得不同的果报。若所施物具足好颜色,比如宝灯、庄严的装饰,则感得美妙的外貌;若所施物具足妙香,则感好名,如同香气芬馥,能遍诸方;若所施物具足妙味,则感众人爱敬;若所施物具足舒适的触感,则感身体柔软,常常能生起喜悦。
总之,所布施的东西可以是财物、话语、体力等等,越是稀有、美好,所感果报也越殊胜。
3、对象的差别
一般把布施的对象比喻为“田”,在里面播种就能长出果实,舍一得万,肥沃的土壤和贫瘠的土壤生果不同。根据布施对象不同,分为四种:
第一种,由身份而区分优劣。比如布施旁生,只感百倍果;施犯戒人,受千倍果。以此类推,布施善趣的有情,比布施恶趣的有情感果多。
第二种,由布施对象受苦不同而功德不同。有七布施如果能做,则比布施寻常人异常殊胜。这七种布施是:布施远道而来的人、四处旅行的人、病人、照顾病患之人,或者布施寺院园林田产,使僧人有修行的处所;或者在环境恶劣的地方,布施房舍、饮食,使经过这里的人受用;或者在人急难之时施以援手。这七种布施福不可量,超胜平常,故若是遇到这样布施的机会一定不要错过。
第三种,由恩德不同。父母对于我们的恩德极大,属于恩德田,供养父母得万亿倍福。也许我们常常想布施穷人、乞者、寺院……认为那样才有功德,反而把家中的父母抛之脑后,殊不知供养父母,使父母高兴,就能快速的积累大量福报。
第四种,由功德不同。布施持戒比丘得亿倍果,乃至供养佛的无量果。随着布施对象功德差别,感果也不一样。
三、最殊胜的布施
根据以上种种布施的窍诀,《俱舍论》中说了三种最殊胜的布施。首先是解脱的圣者对圣者的布施,比如菩萨供养诸佛,其福最胜;其次是菩萨为了普遍的利乐一切有情,要使一切有情得最大安乐而行布施,这也是最胜布施。这两种布施都是圣者所行,对于凡夫来说也许难以做到,但第三种布施却是凡夫也可以做的,就是庄严心布施,是为了除去心中的悭贪烦恼,获得甚深禅定,达到涅槃而行的布施,由于其发心非常高远,故也是最殊胜的布施。
在布施时,如果能供养到圣者,哪怕只是初果罗汉,果报也是无量的,可是现在这个时代毕竟难以遇到圣者,幸好在凡夫中,有五种人供养他们也可以获无量福德。他们是父、母、病人、法师、最后身菩萨。
供养父母在前面已经讲过,他们是我们的恩德田,故施福无量。而布施病人在《梵网经》中说:“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病人在疾病中不仅身体痛苦,心理上也常常会沮丧、孤独、恐惧,这时若能照顾、布施病人,给病人带来快乐和安慰,减轻病人的痛苦,就如同菩萨救人于水火,所以其功德殊胜。
开示佛法的法师,即使是凡夫,也是世间的善友,凡夫被无明所蒙蔽,只有法师宣讲佛法才能给予众生慧眼,揭示世间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理,让众生的法身慧命得到长养,故法师就是做佛所做之事,供养则得福无量。
最后身菩萨是指,菩萨修行的最后一世,结束后就圆满成佛了,这样的最后身菩萨就如同悉达多太子,他以菩萨的身份最后一次来到娑婆世界,最终证得无上菩提。
以上这五类人,除了最后身菩萨我们可能遇不到,其余的四种在生活中都能接触,如果能布施供养,则是获得无量福报的机会。
四、学会布施
以上讲了那么多布施的要点,最重要的就是明白布施得福的原理,发起正确的布施心。许多时候我们发不起布施的心,因为心中的悭贪让我们牢牢的抓住各种东西不放。对于许多人来说,要把自己的时间、体力,或者辛苦赚来的钱财,无偿的布施出去似乎并不合理,但如果细细想想,即使把所有的钱财用来独自享受,也总是没有满足的时候,但如果能布施一些给困难的人,对他们来说却是宝贵的温暖,而自己不过是少吃一次大餐,或者晚一点更换新手机。相比之下,布施使得自己赚来的钱财变的更有价值,付出的更有意义,更何况布施的当下就积累了福报,其回报又岂是用钱可以衡量的呢?
当我们以无贪之心布施了一个苹果,就融化了对一个苹果的贪婪,贪婪越少,求不得苦就越少,布施也是让我们离苦的方法,所以六度首先要做的就是布施。无贪的舍心正好对治贪爱烦恼,福报也是由无贪之心而生起,明白这个道理,就不要再去攀比谁捐的功德多,或者纠结我给师父买的面条师父有没有吃,我捐了钱为什么不给我立功德碑这些问题,因为布施的福报唯一是由心决定的,如果以名利的染污心布施,即使再多,也不如清净心布施少分,这样的故事佛经中已经记载很多。所以,掌握了心,配合正确的方式手段,才能完成一次圆满的布施。
最后做总括性的评论,这更是法布施中的法布施,是行菩萨道的一部分。◎一九八六年九月廿八日开示“诸布施中,法布施最”,这是最大的布施,能成就人的法身慧命,好像在人面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9
(图/虫漏沉香)“虫漏”跟“生结”、“熟结”、“脱落”、“倒架”一样,都是野生沉香按形状分的一种类别,“虫漏”也叫“虫眼”,也有叫蚁沉,虫蚁最喜欢在香甜松软的沉
香道培训时间:2024-10-26
「瞻仰两足尊」:现在大家都瞻——目不暂瞬的望著佛;仰——抬起头来看佛。两足尊,什麽是两足?不是两只脚,在此当充足、满足讲,什麽充足了?福充足了;什麽满足了?慧满足了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6
人人都能做,最方便的法布施!法布施为一切布施之首。说我也不能讲经,不会说法,念句阿弥陀佛总可以吧?我想每一位道友都会吧?现在夏天了,虫子,蚂蚁,路上到处有各种虫类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4
我们都知道大悲咒是非常殊胜的一个佛学经典,我们若是认真的念诵的话也是非常好的,不过我们修行的时候也是可以选择我们自己的修行方法,我们是可以去听大悲咒的,听大悲咒
大悲咒感应事迹时间:2024-10-15
黑曜石本命佛的寓意?黑曜石本命佛有什么寓意?大家都知道黑曜石本命佛是极其珍贵的宝石之一,更是资源非常稀缺的宝石之一,当我们看到每一块美丽又有魅力的开光本命佛时,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0
所谓丛林制度,原来专指禅宗的僧团制度,明、清之后,丛林制度则泛指所有的汉传佛教寺院制度。中国的丛林制度是由禅宗高僧马祖道一和百丈怀海禅师所首创,从表面上看,丛林
文化漫谈时间:2024-10-03
明海大和尚:师父,我现在替营员向您提问题。在这几天活动中,大家也听了几次讲课,在佛学的讲座里面经常有这样的词“不要执着”,那么他们年轻人在学业、事业上,都有很多
佛答时间:2024-10-03
文:梦参长老你受了三归依,也知道这样修行,还要经常地护持三宝。我们一直护持三宝是干什么?我们道友都理解错了,以为就是拿钱、给红包,拿钱供养庙,或是帮助师父修庙,
佛答时间:2024-10-02
到文昌观看卫星上天,戴会文佛珠平安回家。海南会文政府、会文佛珠协会、会文佛珠交易市场唯一指定佛珠文化交流平台。 很多人都不知道到寺庙烧香拜佛有些什么忌讳、禁忌,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26
问:作为本教信徒,在朝拜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时,诵什么经最好?答:诵什么经都可以。当然,针对性地去诵会更加殊胜。朝拜普陀山时诵大悲佛母仪轨和心咒。因为,普陀山是观音
生根师父答疑时间:2024-09-25
大家都知道,西藏是一个神圣的地方。不止是因为雪山巍峨,圣湖剔透,这里的民众都信佛,所以无比虔诚。在西藏,你经常可以看到磕长头、转经的人。可是,你知道西藏佛文化是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25
佛拿这些个形容的,说你那烦恼很重,你二乘法没学,就说你防范没有,等于没有盔甲一样的,你上阵去打仗能行吗?说你连二乘法都没学,你有智慧吗?贪嗔痴烦恼苦恼满都俱足的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5
「具众威仪」,威仪是规矩。规矩,佛门有佛门的仪规,世间有世间的规矩,但是现在这都没有了,现在学佛的人没有了,世间人也没有了。不但在中国没有了,现在外国也松了,不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22
这几天,有些同学在信息中见到世界一些地区流行「禽流感」。我们应该用什么心态来面对这种瘟疫?慈悲。心清净慈悲,什么样的灾难都可化解。禽流感是怎么发生的?根本的业因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18
芥子般的种子,能长出庇荫众人的大树。布施得福,因果不可思议。在佛陀时代,当时的僧团是不炊爨的,僧众都是到城里去托钵化缘。有一天,佛陀带着弟子们到城中托钵,来到一
布施功德时间:2024-09-18
迦旃延尊者,思维敏捷,辩才无碍。南宋诗人范成大于《卖痴呆词》中描述道: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
布施功德时间:2024-09-17
1 我们学佛,学什么?学佛的存心、学佛的大愿。佛的心,念念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佛的愿,希望一切众生破迷开悟。2 诸佛如来都是用真心,不用妄心。我们今天学佛,无非是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13
三宝是佛教术语,指佛宝(Buddha)、法宝(Dhama)、僧宝(Sangha)。(一)、佛宝成就圆满佛道,是为佛宝之条件。那么圆满佛道是什么呢?这又可分为两方面来说:1.佛身于无量阿
佛教知识时间:2024-09-13
一、《六祖坛经》什么是功德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名为功德。内谦下是功、外行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佛教知识时间:2024-09-13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的塑造佛教圣地的形象,很多人都认为佛祖是降生在印度。我们都知道,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而我们其实并没有深入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11
地藏王菩萨即是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梵名乞叉底鹐沙。据《地藏十轮经》讲,由于此菩萨“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所以称为地藏。那么地藏王的具体又是什么呢?下面
地藏王菩萨的故事时间:2024-09-10
基本解释:忿怒怨恨。瞋 : 瞋 chēn 睁大眼睛瞪人:瞋目叱之。同“嗔”。恚 : 恚 huì(四声) 恨,怒:恚恨。恚怒。恚望。恚愤。怒恚。《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太守
佛教知识时间:2024-09-10
师徒两人,无事泡茶谈天,因情人节刚过,便聊起这个话题。徒:情人是什么人?师:情人是爱人、是仇人、是陌生人。徒:为何如此说?师:两人相爱时,是爱人;反目成仇时,是
佛教知识时间:2024-09-08
学佛毕竟是一条长远的道路,多长?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要无量劫。可是我们只需要学一门,一门通了,门门都通了,好就好在这里。要怎么样通?得放下。我早年学佛,那时候刚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03
学道的人多,成就的人少,什么原因?不能忍,都被这一个字淘汰掉了;如果处处能忍,就成就。我们很明显看出,海贤老和尚这一生成就得力于什么?忍,他什么都能忍,什么都不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31
学咒要先正心诚意,若心不正学什么咒都是邪的,心正了学咒才有感应。宣化上人慈悲开示:“诵持默念少意言,示教利喜化大千;所作诸法悉究竟,不增不减到涅槃。”学咒要先正
宣化上人时间:2024-08-31
香、灯、烛、花、果、水等供具的表法意义是什么 我国最早的寺院本来就是教学的场所,是专门研究从国外引进的佛学经典著作并实施佛学教育的。因此,寺院里几乎没有一样不可
布衣百姓时间:2024-08-30
我最近感觉在工作中、事业上,好多事情不太顺利、不太如愿,应该属于我的钱财、职务等,却得不到。这是为何呢?惟贤法师:要耐心等待,你不要急。在现有的状况下好好努力,
佛答时间:2024-08-30
长期吃素食是很好的,因为吃素食就是间接的放生,对于我们来说少吃肉类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我们每天坚持食用素食也是很好的,时间长了,我们可能见到肉食就感受到罪过。这
佛经感应时间:2024-08-24
基本佛法 3布施供养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布施是以自己所拥有的物品施与他人,这是舍与的思念(cetanā),在执行时能消除对布施物的执著,在业报上是能获得财富。布施能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3
第六篇:什么是波罗蜜的基本条件?简短的说,它们是:一、 至上愿(abhinihara);二、 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三、 四佛地(Buddhabhumi);四、 十六种内心气质(ajjhasaya);五、 省察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2
众所周知,温度是茶汤表现的重要因素,那么究竟多高的水温最适合泡茶,能品尝到它最甘甜的味道呢?我们来品一品古人的诗词,看看他们总结的煮水之道吧。 对于烹茶时的煮水
禅茶文化时间:2024-08-22
第八篇:什么是净化波罗蜜的因素?对于这个问题:「什么是净化波罗蜜的因素?」,它的答案是:不被渴爱、我慢与邪见污染破坏,以及(有如上述的)无分别心是净化波罗蜜的因素。因此,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1
1:我今天以香花、水果来供佛,希望佛保佑我发财,你说佛接不接受?这个条件很苛刻,佛不敢接受。为什么?接受你供养,要保佑你发财,佛不愿意保佑你发财,所以他也不接受你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20
1 《坛经》上六祖跟大家开示,讲得很好,生死轮回的大事,福不能救,福不能帮助你超越轮回,福只可以在三界六道里享受。2 可是诸位要记住,享福没有不造罪业的,诸位仔细去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19
文 / 一诚长老《心经》里有一句“心无挂碍”,意思是内心没有任何的牵挂和负担,这个境界很不容易达到。人来到这世上,总是有所追求的,有所求,心里就一定会有所思所想,
佛答时间:2024-08-18
常去佛教寺院的人,对寺院的大雄宝殿都不会陌生。那里是上香礼拜的必到所在。即便很少去寺院的人,也都听过大雄宝殿这四个字。不过,除了出家众以外,知道“大雄”是什么意
佛答时间:2024-08-18
欲了生死,先要循规蹈矩,如孔子之制礼作乐,亦无非教人规矩,与佛教律威仪无异。执身即除习气,身得自申则心有依处,故古人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有执身次序的偈语曰:
佛答时间:2024-08-18
1蕅益大师在《要解》里给我们说,这个经论前头引用得很多,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我真相信有极乐世界、真相信有阿弥陀佛,真信,一点怀疑都没有,我真愿意往生极乐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17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正文 -茶中有禅,禅中有茶,茶禅就会一味,茶味就是禅味,禅味也就是茶味,禅茶不就一味了吗!至于,茶禅一味是什么味呢?禅茶
行业资讯时间:2024-08-17
佛陀的遗教是什么?佛使比丘答:众所皆知,遗言就是一个人临终前所交待的话。佛陀临入灭时,说出最后的遗言:一切因缘和合法,必定败坏,大家应自精勤,不要放逸!所有事物只是不断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6
拜忏能够让我们的业障和罪孽得到消减,使我们在修行时更加的快速,也能够为我们破除一切的烦恼,使我们在生活中更加的得心应手,而且通过拜忏还可以帮助我们增长福报和功德
佛经感应时间:2024-08-16
拜忏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幸福和顺心如意,使我们的灾厄和劫祸得到消减,也可以为我们化解心中的邪念和怨恨,使我们的内心更加的清明和平静,而且通过拜忏还可以帮助我们
佛经感应时间:2024-08-16
布施之道无上的布施有两种布施:一、带来圆满果报的布施;二、不带来任何果报的布施。你喜欢那一种呢?请回答。在此讲座中,我想说明佛陀对其弟子(savaka)在实行布施时的期望。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5
首先需要明白什么叫忍辱。忍辱两个字,忍是忍耐,是修行人的能忍之心,你的心要能忍耐。辱,是侮辱之境,侮辱我们的境界。从表面看来,忍辱二字就是指要能够忍耐侮辱我们的
佛答时间:2024-08-14
成无上正等正觉之后到哪里去?那个时候完全了解,整个宇宙,遍法界虚空界原来是一体,你就回归自性了,自性在净土法门里叫常寂光,换句话说,你就回归到常寂光。回归到常寂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07
《佛遗教经浅释》◎一九七九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洛杉矶金轮圣寺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阿[少免]楼驮虽说此语。众中皆悉
宣化上人时间:2024-08-07
我们现在讲真诚心,大家听起来非常陌生,对真诚心没有概念,为什么?从来就没有用过真诚心。真诚心什么样子?我说个最简单的,没有贪瞋痴慢疑,那就是真诚心,有贪瞋痴慢疑的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06
慧是指佛法的般若妙慧,这种智慧能够洞彻宇宙人生真相。佛法的般若妙慧并非从学习中获得,而是从实践修行中证悟到的。我们常把世间的聪明与佛法的智慧混淆,其实二者是有区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