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温金玉:一龛灯火忆观音

其他文章 2017-03-16

千手观音(资料图)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为观音的含义作过一个界定:以何因缘名观世音?若有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能解脱。观音对人施助时,并不是以单一的形象出现,而是可以以各种各样的形体来显现。根据对象的不同,观音“将以何身得度者,将现何身而为说法”,可以现出“三十二应身”去施助。佛经上说她“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同样,“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之身而为说法”。观音的三十二应身并非仅仅是为了显示变化的神异,而是为了救苦救难的需要。正因为观音具有这样一种及时救助的神异功能,她成了最接近众生、最了解众生、最肯倾听众生的心声、最关心众生疾苦的一位神祗。除了三十二应身之外,观音还有三十三化身。和她的应身不同的是,观音的化身尽管多达三十三种,但都是以观音的形象来出现,不过是不同装束的观音而已。而每一种形象都带有一种美丽的传说。

观音寻声救苦,可救七难:火难、水难、刀难、风难、鬼难、囚难、贼难;解三毒:贪、嗔、痴;应二求: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所谓“稽首观世音,慈悲誓宏深,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若人称念观世音,远离灾难恼逼身;若人称念观世音,逢凶化吉乐有情;若人称念观世音,业尽情空,超凡入圣,证入涅槃城。”观音的大愿就是给众生拔苦,我们经常听说“慈悲即观音”这句话,为什么观音代表了慈悲呢?在《华严经》中观音菩萨亲自告诉善财童子:“我已成就菩萨大悲行解脱门,善男子,我此菩萨大悲行法门,平等教化一切众生,相续不断。善男子,我住此大悲行门,常在一切诸佛如来所,普现一切众生前,或以同事摄取众生,或以色身摄取众生,或现种种不思议色净光明网摄取众生,或以音声,或以威仪,或为说法,或现种种神变,令其心悟而得成熟。或为化现同类之形,与之同居而成熟之。善男子:我修此大悲行门,愿常救护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离险道怖,……。”离险是拔苦,救护是与乐,观音菩萨专修大悲法门,无论现种种身,说种种法,现种种神变,作种种佛事,甚或一举手,一投足,皆从慈悲心生。无量劫来,本乎慈悲心,遍身尘刹,无苦不拔,无乐不与,因此,观世音菩萨即是大悲。观音大士悉号圆通,十二大愿誓弘深,苦海度迷津,救苦寻声,无刹不应身。有一个流传极广的《观音菩萨赞》,是这样说的:

观音菩萨妙难酬,清净庄严累劫修。

滔滔红莲安足下,弯弯秋月锁眉头。

瓶中甘露常随洒,手里杨枝不计秋。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无论是在谈空说有的精英文化层中,还是在所谓愚夫愚妇的俗文化圈里,若论在信仰网络中影响最大、信众最多的神祗,当首推观世音菩萨。然而观音菩萨为什么是一个慈悲的女性呢,却是千百年来人们谈论不休的话题。

白衣观音(资料图)

其实,按照佛法来说,一切诸佛菩萨成就菩提时,皆是非男女相,即超越了男女相的限制,不执著于任何一边,可做完全自由的变现,也就是通常所讲的“法无定相”。正如《金刚经》上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因此不能硬说观音菩萨是男相或是女相,为了随顺众生的因缘,相机摄定,观音菩萨就以三十二种身相出现。如净土宗省庵大师在《观音大士像赞》中所说:“大士法身,非男非女,身尚非身,复何所倚”。所以观音菩萨原是无定相可说,亦无定相可循。但是,为适应广大信众的信仰崇拜的习惯,依然要依相起信,依声说法。《应一切音义序》说:“非相无以引心,非声无以能解。”观音菩萨的出现,即是将佛法的“大悲”法身人格化,寄以名号,令众生易于亲近,由崇拜进而至认同,自他不二,自觉觉他,自利利人,如宋代大学士苏东坡所言“若能真不二,则是观世音”。由此出发,在实际的信仰传承过程中,观音菩萨经历了一个由男变女、由印度相向中国样转变的过程。

就目前的史料来看,印度的观音菩萨是示现为男相的。《悲华经》说,观世音菩萨原为无诤念王的太子,名叫不眴。《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至菩萨授记经》中说,观世音菩萨是金光狮子游戏如来国的莲花所化生的宝意王子。在《华严经》中说得更明白:善财童子拜观音,到了普陀山,“见岩谷林中金刚石上,有勇猛丈夫观自在,与诸大菩萨围绕说法。”“太子”、“王子”、“勇猛丈夫”无一不表明印度流传的观世音菩萨属于男相。

由此,在佛教初传中国,兴起观音信仰的早期,中土因袭印度习俗,观音身相也大多被塑、绘成男相,这可以从敦煌石窟的大量观音画像中得到印证。然而,随着佛教弘化的逐步深入,崇拜意识与中国民生实际的信仰心理相融合,南北朝时期,观世音造像开始出现女性相。至唐代,观音女性造像基本确定。河南洛阳市龙门石窟万佛洞口南侧,有一观音立像的浮雕,完成于唐高宗李治永隆元年(680),这可看作女相观世音的代表作品,观世音头戴宝冠,左手提净瓶,右手执尘尾,亭亭玉立,呼之欲出,显示了女性无限姣好。这尊像虽因年代久远而剥损许多,但在其优美动人的形态中,还是能显影出当年明丽的秀色。现存唐代名画家吴道子、阎立本手绘的“观音大士像”,形像更为传神。吴道子笔下的观世音,系卧坐相,头系巾结,项挂璎珞,素衣薄羽,衣冠飘逸,面庞丰腴,神情妩媚,仪态十分华贵。浙江普陀山根据阎立本所绘观音大士像而刻的杨枝观音碑中的观音立像,珠冠锦袍,璎珞飘披,右手执杨枝,左手执净瓶,袒胸跣足,端庄妙丽。

在女相观音造像出现、流行的同时,关于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的故事亦大量流传于民间。如唐代流传的“马郎妇”观音(即鱼篮观音)即是一个典型的传奇故事,据《法华持验记》记载:唐马郎妇者,出陕右。先是此地俗习骑射,不知有三宝名。元和十二年,忽有美丽女子挈篮卖鱼,人竞欲娶之。女曰:有一夕能诵《普门品》者,则吾归之。黎明诵彻者二十余辈。复授以《金刚般若经》,旦通犹十人。乃更授《法华经》全帙,期以三日通彻,独马氏子能,乃具礼迎焉。入门,女称疾,求止别房,须臾便死,体即烂坏,遂瘞之。数日,有紫衣老僧至葬所,命启视,惟黄金锁子骨存焉。谓众曰:此观音大士,悯汝辈障重,故垂方便,示现以化汝耳。言讫飞空而去。

由于这一应现,在观音像中,就有了女相的“鱼篮观音”,或在宋宗晓编的《法华经显应录》卷下称之为“马郎妇观音”的形象。许多文人墨客对此题材大为渲染,如山谷道人(黄庭坚)在《观音赞》中说:“设欲真见观世音,金沙滩头马郎妇”。又平江万寿体禅师颂曰:“十分美貌谁家女,百倍聪明是马郎。堪笑金沙滩畔约,始终婚姻不成双”。《释氏稽古略》卷三“马郎妇”条记载泉州聚和尚有诗赞曰:“窈窕风姿鬓倚斜,赚杀郎君念《法华》,一把骨头挑去后,不知明月落谁家?”并有人据此绘成一幅画,宋濂应请序其事,写赞曰:“惟我大士,慈憨众生,耽著五欲,不求解脱,乃化女子,端庄姝丽,因其所慕,导人善门。”此外,在许多观音灵感记载中,示现女相的尚有许多。《太平广记》中的《续玄怪录》记载说:观世音菩萨为了教化好色者改邪归正,依佛门,化作一位美艳的淫纵女子,自称马郎妇,“在金沙滩上施一切人淫,凡与交者,永绝其淫,后令入佛智。”尽管《法华经•普门品》有“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的准则,《维摩洁所说经》也说菩萨“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但毕竟这种“度人法”过于荒唐,有损观音菩萨的圣洁形象,所以此说在民间并不流行。

法海寺观音壁画(资料图)

其实,在中国民间流行最盛、影响最大的是“妙善得道成观音”的传说。这一传说早在北宋以前便流传民间,文字的记载最早见于河南宝丰县香山寺北宋蔡京所书《大悲观音菩萨得道证果史话碑》,南宋祖琇撰的《隆兴编年通论》记载较为详细。书中第十三卷中记载说:唐代著名高僧、南山宗的创始人道宣律师持戒严谨,道行高超,声震五天,受天人供养。有一天,律师尝问天神观音大士缘起,天神对曰:往昔过去劫,有王曰庄严,夫人曰宝应,生三女,长曰妙颜,仲曰妙音,季曰妙善。妙善始孕,夫人梦吞月,及诞之夕,大地震动,异香天华,遍及内外,国人骇异。既生不浴而鲜洁,梵相端严,五色云覆其身。国人曰:圣人出世之征也。观世音菩萨最初来到人世间,就是以庄严王三公主妙善的身份示现的。

《汝州志》也记载说,在春秋时代,楚庄王有三个女儿,三公主名叫妙善。楚庄王有病。医生说要用亲人的眼和手合药,病方能愈。妙善公主便自己挖眼割手调药给父王服用,病果痊愈。后来妙善公主在大香山得道,现千手千眼庄严宝相。

记载这一传说最为详实、流传最广的是元朝大书法家赵孟頫的妻子管道升于元大德十年(1306)编印的一本观世音家谱《观世音菩萨传略》。书中把妙善的传说彻底神化和情节化,对以后历代雕刻绘画、戏曲杂剧、小说宝卷的创作均有巨大影响,使女性观音形象深入民间。

其实,这种传说只是中国信众依据自身的信仰需求对佛教原型的修正。凡是略具佛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它的内容并不真实。清代周克复在其所辑《观音经持验记》中有“辨讹语三则”,其中一则说:“《香山卷》中称观音是妙庄王之女,出家成道而号观音,此讹也。观音过去古佛,三十二应,随类度生,或现女身耳,不是才以女身始修成道也。”

随着佛教中国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南北朝时,经、律、论大量译出,许多义学沙门专研弘法,从而形成毗昙、成实、摄论、三论、涅槃诸学系,具备了宗派的雏形。教内外有了佛、道、儒异同的辨论,弥勒信仰、观音信仰、弥陀信仰也在民间广泛流行。在造像上亦有儒、道思想和中原传统文化意识的渗透。存世观音像最古者,为北魏皇兴四年(470)金铜莲花手菩萨与太和二年(478)观世音立像。东魏造像中,观音像则大增。此时,在大量塑造男性观音的同时,出现少数女性观音像是完全符合佛教中国化的历程的,这可看作观音女性化的起始。所以说,南北朝时已有观音女像的说法大致是不错的。至隋唐之际,佛教在原先学派的基础上,发展出所谓隋唐八宗,特别是产生了天台、华严、禅宗这些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另一方面,佛教信仰的中国化过程到隋唐时进入成熟阶段。观音的造像,也由最初的不着僧衣、裸露上身、蓄胡须且留长眉,过渡至隋初出现一种“非男非女相”,即圆盘脸、柳叶眉、丹凤眼、樱桃嘴,外加蝌蚪形小胡须。从唐代开始,观世音造像基本定型。头戴凤冠,蓄长发而垂肩,丰润的圆盘脸上有一长而弯的秀眉,挺直的鼻子,小而好看的朱唇,上身横披天衣而袒胸露臂,挂缨络,戴项饰,下身着锦绣罗裙,一派唐代贵妇的形象。这一形象基本成为观世音菩萨的定型。唐朝以后,观世音造像除衣饰略有更改外,别无大的变化。可以说随着中国佛教的真正创立,中国观音形象也在唐代基本定格。所以,观世音菩萨在唐代方变为女身的说法,是符合历史史实的。

宋元以来,佛教对外主张三教合一,教内则诸宗融合,禅净合流。在思想上,儒释道三教真正融合,产生了吸收佛道而以儒为主的宋明理学。在信仰上,佛法真正走向民生实际,体现于百姓的日用伦常之中,观音信仰在民间俗文化层中拥有了更为广大的市场,特别是经元代管夫人所编《观世音菩萨传略》的出世流传,各种艺术媒介、戏曲杂剧纷纷传布,使观音信仰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向不同信仰层次、不同文化背景的信众传播,使得下层百姓尽可不知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却无一不信有观世音菩萨,所谓“家家弥陀,户户观音”。

观音的名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这就是说她以慈悲为怀,救世为首。一般来说,女性的天性是慈爱柔顺,善良敦厚,极富同情心,也易于亲近。所以,当人们向观世音菩萨祈求救助时,很容易把观音菩萨幻化为女性,观音女性化更符合其大慈大悲的特征。无独有偶,世界上许多大宗教,它们最崇高的象征,往往都是以母亲来作代表,如道教推崇瑶池老母,天主教供奉圣母玛利亚。信仰最后都以母爱为依归,以母爱作为慈爱的代表。所以观世音菩萨在佛教中以女性形象出现,正是宗教精神的深刻反映。

同时,女性在人类生活中虽然付出了无比崇高的母爱,但也更多地体验和担当着人生的痛苦和不幸,这是我们应有的深切的认识,如果我们能够真切地了解作为一个女性的甘苦,那么也差不多可以明了人生三昧。清代有一位女诗人金云门曾写有两句名诗:“神仙堕落为名士,菩萨慈悲念女身。”这是描写观音菩萨诗词中最为细腻动人的句子。诗中感念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和特别与所有世间女性有缘的愿心。观音菩萨非常同情受苦的女性,在他们哭诉无处、求助无依的时候,现为女身深入女众中,广度受苦妇女大众,至少在她面前,那些羞于向男性启齿的话和痛苦,可以尽情倾诉,这也就是观世音菩萨在东方佛教中,经常以女性的化身,站在茫茫苦海中而救人利物的意义所在吧。

“云何菩萨现女像,只缘大士有婆心”。观音是每一位众生心中希望的寄托和信仰的支撑,众生离不开观音,观音自己也“不肯去”,观音最后成为众生的“观音老母”。

更新于:2017-03-16 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