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的俗语:不要在丰收过后骂土地。
上报“四重恩”是指什么呢?
第一恩是报“国家恩”。作为一个佛弟子,应该感恩、效忠自己的国家。大到为国家的和平发展做出贡献,小到在能力所及为国家出一点力。要知道,国家这么大,人口这么多,还没有能力照顾到每一个角落。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这些佛教徒和热衷慈善的人士,为国家努力奉献。
如果国家不安定,经历战乱饥荒,我们每天将会为了保全性命、填饱肚子而奔波,哪有心情和场所,坐下来念经修行?俗话说没有国哪有家,从历史上看,唐宋元明清,无论哪个朝代,最鼎盛的时期都是佛教最昌盛的阶段。只有国家安定,才能让佛法广弘兴盛。
物质丰富了,权力强大了,不代表人心就会平静。只有人心能够安宁平和,才有助于国家的稳定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进步。而心灵的平静,需要依靠信仰的力量。如果你能把佛教的“十不善”断除不做,则到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会犯法,因为佛教信仰的底限约束着你。
真正的佛教徒都应该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去行使作为公民的权利,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和弘扬国家民族的文化及优良传统。如果能力上做不了太多贡献,至少不去犯法,做一个奉公守法的公民,也是“报国家之恩”的一种方式。
第二恩是报“众生恩”。佛教徒经常问,是什么成就了佛?就是众生成就了佛,没有众生就不可能成佛。佛发愿说要利益天下一切苦难众生,最后佛依靠众生的巨大力量,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
人类最怕孤独,是相互依赖才能生存的动物。大多数人必须依赖身边的人,依靠众生才能修行,除非可以像很多高僧大德一样,在山洞里修行一辈子。我们都需要亲情、友情,需要邻里、同学、同事之间的相互关爱。但是要知道,亲与仇都逃不开无常的变化。今天你不喜欢的人,明天可能是你的救命恩人。现在你最讨厌的人,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却成为真正值得你感恩的人。其次,我们每个人从头到脚,身体里有数不尽的细胞活着,这些生命组成了“我”。如果没有这些细胞众生,就不会有“我”的存在。所以我们必须要感恩众生。
个人的力量非常有限,凡事都要依靠其他生命才能完成,就算要喝一杯水也一样。水要怎么蓄积?要如何过滤?谁来造水管?水要怎么送到家里?煮水的煤气要从哪里来等等。连喝一杯水这样的小事,都要依靠一大群人才能完成,更何况是其他的事情?
因此,我们必须要感恩众生,感恩身体里的所有生命,感恩父母,感恩亲朋好友,还要感恩伤害我们的人。因为没有人伤害我们,我们很难成长。如果从来没有跌倒过,没有学过疗伤的方法,当要独自面对生命的苦难时,会是非常艰难的经历。就像被父母过分呵护而长大的小朋友,面对挫折的能力是非常薄弱的,只有曾经跌倒过,下一次才会避开绊脚石。很多时候,苦难挫折是最强大的进步来源。
第三恩是报“父母恩”。佛教的基础是“慈悲为怀”,慈悲就是要视所有的众生如自己的父母。佛陀本生传里记载,佛陀在很多生世都以大孝报答父母之恩。所以,作为佛弟子,我们一定要感恩父母,包括报答生养我们的父母,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整个大自然。
首先,要感恩父母。因为没有父母,我们就无法获得暇满人身,就没有成佛的机缘。伟大的释迦牟尼佛对父母更是绝对的孝顺。悉达多王子一出生,母亲摩耶夫人就过世了。而王子在得道成佛之后,为了报答母亲怀胎十月的恩德,亲赴忉利天为母亲说法。那时,母亲因为生下佛陀及她自己累世的功德,成为忉利天主。佛陀特别为她宣讲了四十九天佛法,其中就有令人感动涕零的《地藏菩萨本愿经》。很多学佛的人对《地藏经》都很熟悉,也时常念诵,经文的内容处处流露着感人的大孝报恩思想。
此外,悉达多王子一开始想要出家时,父亲净饭王不答应,要他先娶妻生子之后,才考虑让他出家。他只好顺从父亲的要求,在一一做到后,才在某天深夜离宫出走,开始探求宇宙人生的真谛。后来,净饭王过世了,佛陀赶回来奔丧,并且要求亲自将父亲的遗体放入棺木中。然后,佛陀和他的儿子罗侯罗、胞弟难陀、堂弟阿难四个人,一起把父亲的棺木扛在肩上,抬到佛陀经常讲经说法的灵山安葬。之后,佛陀就宣说了《父母恩重难报经》,告诉佛子对自己的父母要赡养、要孝顺。孝顺不代表盲从,父母说的虽然不一定都是对的,但要发自内心对父母有感恩的心。
其次,我们要感恩“大自然”这个母亲。大自然无私给予我们生存所需要的万事万物,阳光、空气、水、植物等等,我们应该要感恩。佛教徒为什么那么喜欢做环保和放生,不伤害其他生命?就是因为我们知道,山川草木之内都有生命存活着,而且万事万物都是互相依存的。所以人类不能为了一己私欲,不顾其他生命的感受,就肆意妄为,否则恶果很快就会来临。
虔诚的佛教徒所居住生活的地方,水是干净清澈的,森林也保护得很好。人与动物能和谐相处,就是因为没有人去滥砍滥伐,肆意杀害动物。即使是生活上有需要而去砍树,也会主动再种下新的树苗。因为佛教徒知道,向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之母索取后,也要记得回报。佛陀建立的鹿野苑,应该算是最早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后世的佛子,应该要爱护大自然以及存活在里面的生命。
生命是不停在轮回循环,而这一世我们能变成有福报的人,非常难能可贵。要知道,并不是生生世世都能有如此的好福报。所以我们要懂得感恩,要尽力回馈国家和社会,特别要对无始以来当过我们父母的众生,无私奉献,感恩报恩。
第四恩是“三宝恩”。作为佛弟子,要时时对佛法僧三宝,怀有感恩之情。佛宝,就是无上伟大的导师——佛陀。没有佛陀就不会有佛法,是佛陀把殊胜的佛法传下来,教导众生如何走上究竟解脱之路。法宝,就是佛陀传下的教法。僧宝,就是所有的罗汉和菩萨们,他们是我们走在解脱道上时,一路前行的同伴。
如果我们不知道国家恩、众生恩、父母恩、三宝恩有什么意义,也不懂得感恩的话,就容易掉入嗔恨抱怨的深渊,永远不会快乐。
我发现抱怨最多的,往往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一些富有的人。比如我有一些富豪朋友,有的移民国外,拿了其他国家的国籍,变成了外国人,有些则是在国内赚了几十亿、几百亿,却依然对国家不满意。
我经常对他们讲一句藏地的俗语:不要在丰收过后骂土地。是这块土地养育了你,给了你丰厚的收获与回报,你不但不感恩,反过来还骂这块土地有石头、杂质、玻璃碎片和农药残留物等等。作为从这块土地上索取的人,你为这块土地做了多大贡献?该你奉献回报的时候,你拍拍屁股就走人了,毫无感恩之心,这合适吗?要知道你所得到的一切,都是依靠大家的力量创造的,只靠你自己是不可能办到的。现在该是你为大家付出的时候,你在哪里?当然不只是富豪,才需要对这块土地回馈,每个人都应该如此。
人是有欲望的,毕竟我们还不是佛菩萨,所以贪、嗔、痴、嫉妒、傲慢都会有,但是一定要学会懂得知恩、念恩、感恩、报恩。至少我们能把自己管理照顾好,能解决自己的温饱,处理好家庭的事情,不要去犯法,这就很好了。有更多的能力,就为社会多做一些事情,当你在做慈善,为别人奉献时,会发现自己的能力其实是很强大的。
生命是不停在轮回循环,而这一世我们能变成有福报的人,非常难能可贵。要知道,并不是生生世世都能有如此的好福报,所以我们要懂得感恩,要尽力回馈国家和社会,特别要对无始以来当过我们父母的众生,无私奉献,感恩报恩。
以坚持四重戒法 为入道根本文/ 道 亮 法 师南无阿弥陀佛!诸位吉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彻悟大师的《净业八事》第五条 :“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 四重戒是不杀生、
道亮法师时间:2022-04-29
在回向时,大家常念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四恩是哪四种恩呢?对在家居士来说,就是天地、君、亲、师。原来传统社会,每家都有一个牌子,写天地君亲师。第一是天地之
大安法师时间:2021-05-03
在佛法上要报的恩有四种:一是三宝恩,二是国家恩,三是父母恩,四是众生恩。第一种是三宝恩其实三宝恩是无法报的,而三宝本身也不需要我们报恩,只是我们以报恩为目标来修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6
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楞严经》:“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
佛教故事时间:2014-09-28
佛门里天天念回向偈:「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讲到「恩」,今天我们接受别人的恩惠,好像是应该的,感恩的念头都生不起来,这怎么得了!别人赠送、供养我们东西,许多
汉传法师时间:2014-10-27
母慈子孝羊有跪乳之德,乌鸦有反哺之恩,孝顺父母、师长、长辈是天经地义的。佛门对孝顺之道有四种层次的要求:物质上的孝养生活起居,照顾周全;三餐饮食无欠缺,物质方面
汉传法师时间:2016-06-20
熄灭贪嗔痴 (资料图)戒文:“若诸菩萨为欲贪求利养恭敬,自赞毁他,是名第一他胜处法。若诸菩萨现有资财,性悭财故,有苦、有贫、无依无怙正求财者来现在前,不起哀怜而修
汉传法师时间:2017-06-28
在回向时,大家常念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四恩是哪四种恩呢?对在家居士来说,就是天地、君、亲、师。原来传统社会,每家都有一个牌子,写天地君亲
其他文章时间:2018-04-26
上一课学习了烦恼发生之相正明烦恼。本课为烦恼生起次第、烦恼的过患,及业积集增长之相。首先是烦恼生起次第。无明和我执是我们流转生死的两种根本力量。无明,是看不清楚
如理思维时间:2020-05-27
初期瑜伽行派之止观要义─“七觉分”的完满开展(下) 释昭慧(玄奘大学宗教学系教授兼系主任、文理学院院长) 四、“奢摩他”与“毗钵舍那” 本节依经文内容,进一步详述四种
更多文章时间:2020-07-11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三章 弥勒瑜伽行(2) 2 法相(一)前言法相建立三自性相,即是:遍计自性相(parikalpita-svabhava)、依他自性相(paratantra-svabhava)、圆成自性相(parinisp
更多文章时间:2020-09-19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三章 弥勒瑜伽行(1) 1 瑜伽行的基道果“瑜伽行”即是大乘行人的修学。弥勒所说的修学系统,即名为弥勒瑜伽行。弥勒瑜伽行的修证,强调中道。中道是佛的根
更多文章时间:2020-09-19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二章 龙树四重缘起(2)2 四重缘起观(一)总说藏传的四重缘起观修,是业因缘起(格鲁派称之为相连缘起);相依缘起;相对缘起;相碍缘起。汉传佛教其实亦有跟
更多文章时间:2020-09-19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来藏(3) 3 龙树说法界龙树有一篇《法界赞》,在汉传佛教中少受重视,宋代施护的翻译,译得十分糟糕,满篇堆砌模棱两可的陈腔滥调,那应不是施护的
更多文章时间:2020-09-19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来藏(7) 《法界赞》龙树论师 造谈锡永 译1 长久以来无明法 成三恶趣世间果一切有情决定住 于此法界我赞礼2 以成一切轮回因 由道次第得清净所谓清
更多文章时间:2020-09-19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二章龙树四重缘起(6) 《中观口诀》阿底峡尊者 造论邵颂雄翻译梵名:Madhyamakopadesa-nama藏译:dBu ma'i man ngag ces bya ba(藏译者敬礼)顶礼世间怙主(
更多文章时间:2020-09-19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三章 弥勒瑜伽行(4)《三自性判定》略释世亲论师 造论谈钖永 译释梵名:Trisvabhava-nirdesa[注1]藏名:Rang bshin gsum nges pa bstan pa前言弥勒瑜伽行
更多文章时间:2020-09-19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来藏(6) 6 不二法门文殊师利说不二法门,即是说如来藏。不二法门有一系列经典,在我国六朝时代即已开始翻译,时为西元四世纪,可以说是早期传入的
更多文章时间:2020-09-19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三章 弥勒瑜伽行(3) 3 唯识(一)陈那与唯识今学识,即是人的心理起了别功能,由是才能有辨别的能力。但当我们作辨别时,却实在依二取与名言来作辨别,因此
更多文章时间:2020-09-19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二章龙树四重缘起(5) 《七十空性论疏》龙树论师 造并释谈锡永 学疏说明《七十空性论》(Sunyatasaptati)根本颂及释论,皆龙树论师造。藏译者为胜友(Jinami
更多文章时间:2020-09-19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二章龙树四重缘起(1) 1 空性与缘起有外道向释尊问法,他将自己的修学一一告诉释尊,释尊都一一否定,这外道不服,于是问释尊:“你自己到底说些甚么法?
更多文章时间:2020-09-19
四重缘起深般若 后记 这本小书,是想深入浅出、通俗地介绍大乘佛法的基道果,因此先说总摄五道的《心经》,然后依次说中观 (基)、瑜伽行(道)、如来藏(果)。此三者,中观说
更多文章时间:2020-09-19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来藏(2)2 如来藏与阿赖耶《入楞伽经》说“如来藏藏识”,即是说人的心性,是为受烦恼缠所覆障的如来藏。如来藏既受覆障,即显现为藏识(阿赖耶识)
更多文章时间:2020-09-19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二章龙树四重缘起(3) 3 四重缘起观的例证龙树在《中论》起首第1颂说——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注13]这首偈颂非常著名,由此说为龙
更多文章时间:2020-09-19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来藏(4) 4 不增不减上来于说《心经》时已经说过,现证无增无减(不增不减),是见道的修证。不过那时只说为于功德无所增、于污染无所减,那是很概括
更多文章时间:2020-09-19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来藏(5) 5 如来藏九喻为了方便观修如来藏,所以《如来藏经》即说如来藏九喻。《宝性论》引用了它,且加以说明,故今且依拙译《宝性论》而说。如来
更多文章时间:2020-09-19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二章龙树四重缘起(4) 4 结论四重缘起,即是四重观修。由四重观修,现观一切法如何成立有,此时是落于缘起的层次而成立。由是即依次第成立为“业因有”、
更多文章时间:2020-09-19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来藏(1) 1 何谓如来藏?如来藏不是一个实体,只是一个境界。这个境界,在凡夫称为识,在圣者则称为智。在《密严经》和《胜鬘经》中,明白指出,如
更多文章时间:2020-09-19
“品腊八粥,报四重恩”--杭州雨花斋万份腊八粥结缘公告一、活动缘起俗话说:“吃罢腊八粥,就把年来盼。”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一年一次的腊八节,在物质极为丰富的今天,
素食组织时间:201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