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蔡礼旭:修学时,一定要扎好自己德行的根基,不要急着利益他人

大德居士 2017-04-20

我们有志于弘扬传统文化,一定要把自己的德行根基扎稳,不是急着去利益他人,要厚积薄发。师长常讲,自己不能度,而能度人者,无有是处。扎好三个根,有德行的根基,才能一门深入,十年有所成就。假如德行的根基不牢,名闻利养心还很重,傲慢心还很重,又不用干事,十年就在那里读书,在那里讲学给人听,哪有不贡高我慢的道理?

孟子讲,“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古代如此,我们这两三代人没基础的,更是如此。不可好高骛远,我们要回到对治自己的习气上,这才是根本之根本。弘扬传统文化,一定要建立在格物这个根本上。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了,在一切处事待人接物之中,“善观己心”,真的对治习气。所以修学一定要打破最重要的一关,就是不自欺,念头错了,一定要对治,不可得过且过,不可找借口。

我们接着讲俞净意公的故事,俞净意公的道德学问,在我们之上很多,他都得打破自欺一关,不然也改变不了命运。灶神提醒他,“意恶太重,专务虚名”,意念恶,做的都是表面功夫,做给人看,要人赞叹的。师长一直提醒我们,要修十善业。十善业分“身、口、意”三业,最根源的还是意业,身、口都是随着意念发出去的。所以俞公的修学提醒我们,一定要克服习气使然、浑然不知。怎么克服浑然不知呢?读经、听课的时候要想着,那是针对我的,不是针对别人的,不然我们边听边想着别人的过失,就很难受益了。

再来,别人直言给我们劝谏,一定要接受。旁观者清,能给我们很多提醒,我们心胸要大,要接受得了忠言。不能人家讲几句实话,批评我们了,我们就难过好几天,那就很难修学了。《了凡四训》讲,“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批评几句就很难过,太好面子了。面子把我们无量劫来稀有难逢的机会,都给丢掉了。一个真正为众生着想的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人家指出我的问题,感恩还来不及。不误众生,这是我唯一的心愿啊。有弘扬文化的机缘,我们的初心就是念念利益众生,没其他的欲求,也不要求什么果报。世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什么好求的,也求不得。

摘自蔡礼旭:《感应篇四十九讲》

更新于:2017-04-20 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