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初次来到敦煌,但之前就对这里有一份情感,一份向往。我想,这也是很多佛弟子共同的感受。因为敦煌不仅有莫高窟这样闻名世界的佛教艺术宝库,还有法显、玄奘等西行求法者留下的足迹,是我们礼敬佛陀、缅怀古德的朝圣之地。从另一个角度看,敦煌又是丝绸之路的中心,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正如学者季羡林所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带着朝圣的心来到这里,确实有一种穿越历史、追随古德的神圣感。
缅怀先贤求法的精神
近年来,我时常应邀为戈友们开讲《玄奘的精神》。这一次,也是因为戈友会发起的“玄奘之路”来到这里,将从瓜州阿育王寺开始,沿着玄奘三藏当年西行的路线,体验一天的戈壁行。
敦煌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重镇,也是古德西行求法的要道。在这条路上留下足迹的,除了法显、玄奘等流芳千古的高僧,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先贤。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没能到达目的地。义净三藏有诗云:“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者成百归无十,后者不知前者难。远路碧天唯冷结,砂河遮日力疲殚。后者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虽然义净三藏本人是由海路前往印度的,但从诗中的“离长安”“砂河遮日”来看,应该是描绘由丝绸之路前往印度的艰难。
因为路途漫长而艰险,最终到达印度并东归译经的成功者寥寥无几。但每一位上路的先贤,他们明知前路险恶仍毅然西行的选择,他们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生命的精神,特别值得今天的佛弟子思考、景仰和效仿。因为他们的前赴后继,薪火相传,才使佛教流传两千多年,利益无量众生;才使佛教由印度传到亚洲各国,以及今天的世界各地,引领人们走上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的解脱之道。
我们对佛法智慧认识越深,越会由衷缅怀这些西行求法的先贤。他们的选择,值得我们思考;他们的理想,值得我们景仰;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效仿。虽然今天的佛弟子不需要像他们那样万里跋涉,但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道路上,我们同样要面对无数的挑战和障碍。因为在今天这个资讯爆炸、诱惑重重的环境下,修行比任何一个时代更为艰难,特别需要这种勇往直前不退转、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认识佛法在当代的价值
在二十多年的弘法过程中,我接触到很多高校、商学院和各领域的从业者,看到大众对佛法的需求日益普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宗教政策恢复以来,可以说,我亲眼见证了这一变化。尤其是近十年来,这种需求不仅在扩大,而且开始有了深度。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求求拜拜,还会进一步思考人生,追问生命的意义。
今天,虽然物质和科技文明高度发达,但人类自身的问题越来越多,对自我的迷失越来越深,内心的烦恼痛苦越来越重,甚至生态环境也越来越恶劣。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困境?离不开佛法。因为世界的一切问题,无非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无非是心的问题。而对心的认识和调整,正是佛法智慧的强项,也是它和西方文化的不共所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更凸显了佛法对世界的价值。
现在政府开始重视国学,因为一个强国的崛起,除了经济繁荣,也离不开文化建设。说到中国传统文化,春秋战国时虽有诸子百家,但之后主要是儒释道三家。其中,佛教虽然属于外来文化,但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和本土文化水乳交织,对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有着深远影响,并从道德、民俗、语言等方面渗透于民众生活中。更重要的是,它能弥补儒家文化的不足。
儒家思想重视现世,避谈生死,对心性的认识也较为薄弱。而佛教的轮回思想和心性理论,正是最好的补充。轮回思想让我们看到,生命不仅有今生,还有无尽的过去,并将延续到无限的未来。这是引导我们从更高的角度看待生命,作出选择。否则,今生不过短短几十年,稍纵即逝。如果把握不住当下这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一息不来,又会去向哪里?
而心性理论让我们对生命的认识更有深度。佛法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心学,从心理健康到人文建设,从心性修养到明心见性,都离不开对心的了解。心性理论之所以具有指导意义,因为它不是来自玄想,而是佛陀通过禅修亲证的,也是历代祖师大德依法修行证得的。如果缺乏这一智慧,人类对自身的了解就会流于表面,是难以深入的。
从这两点来看,佛法不仅可以弥补中国本土文化的不足,也可弥补西方文化的不足。因为西方文化对轮回和心性同样陌生,对自我和世界真相的认识同样薄弱。西方哲学主要通过理性认识世界,但自康德开始就已看到,理性是无法通达世界本质的。因为对真相的认识,是取决于我们的认识能力。这种能力来自生命本具的无限智慧。佛教所说的明心见性,就是对这一智慧的开显,这不是仅靠理性思维就可达成的。
所以,佛教在重视理性、强调正见正思惟的前提下,还有修证的部分,即通过禅定开发觉性,这样才能看清万物真相。仅仅借助理性观察世界,就像以有限认识无限那样,永远不可能穷尽。一旦通达觉性,才能了知世间真相。因为心的本质,就是世界的本质。
认识到佛法智慧的殊胜和独特性,自然能对中国文化建立自信,也会更加缅怀古德。正是他们的为法忘躯,我们今天才有机会学习并传承这一智慧。这个认识越深刻,对古德的求法精神就会越珍惜。不仅要珍惜,更要以行动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点亮自己心灯的同时,点亮千万众生的心灯,光光互映,让世界充满光明。
了解修学存在的问题
但点亮心灯并不是容易的事。2500年前,佛陀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明心见性,发现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这是佛陀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因为他为我们指出了自救之道,给生命带来了希望。
西方宗教认为,人是没有自救能力的,必须通过对神的祈祷,依靠神的拯救。而佛陀通过修行发现,世上并没有万能的神,相反,每个人都有觉悟潜质,都能成佛。这个发现,佛陀称为“古仙人道”——就像在原始森林中找到一条出路,而且是过去诸佛走过的。
为什么说在原始森林中?因为凡夫的生命充满迷惑和烦恼。我们平时关心最多的,主要是有限性的问题,比如家庭、感情、财富、人际关系等,还有各种不绝如缕的颠倒妄想。但要知道,真正决定生命层次的,是关于无限性的问题,比如“我是谁,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世界的真相是什么”?如果不关心这些,或找不到答案,人生必然是被动而非主动的选择。哲学和宗教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这些终极问题。
在点亮心灯之前,我们都处在无明状态,什么也看不清。因为看不清,就会引发错误认识,对自己产生我执,对世界产生法执,进而制造无尽烦恼。带着这些烦恼去看世界,看人生,又会导致更大的误解,更多的烦恼。生命就在惑、业、苦的轮回中流转,找不到出路。是佛陀的发现让我们知道,在漫漫长夜中,还有觉性之光。而且这是众生本自具足的,不假外求。
佛陀发现这条道路后,说法45年,施设种种法门。其后,历代祖师续佛慧命,将这些教法一代代传承下来。遗憾的是,这条路在今天又变得扑朔迷离,模糊不清。
一方面,资讯高度发达,使人们有更多机会阅读经典,学习法义。但与此对应的,则是明眼师长难值难遇。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有效引导,资讯越多,反而会造成干扰,让人目迷五色。很多人也在读经,也在禅修,也在学戒,也做各种弘法事业,但这和走向解脱有什么关系?依然是模糊的。
另一方面,整个社会都在支持贪嗔痴,诱惑越来越多,引发的妄想也越来越多。在生活比较单纯的过去,我们还有时间静下心来面对自己。而现在,我们每天都被碎片化的资讯充斥,没有一刻安宁。在这样混乱浮躁的心田,佛法是很难生根发芽的。
近年来,我一直在思考现代人学佛存在的问题。比如,我们学了很多道理,究竟怎么落实到生命中,做到知行合一,而不是说食数宝?再有,汉传佛教属于大乘,但多数人并没有发起菩提心,践行慈悲利他的精神,让大众觉得学佛是悲观消极的,对社会没有作用。其三,我们虽然皈依了,成为佛弟子,但内心对三宝的信仰并没有与日俱增,原因到底在哪里?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找到有效的修学方法。
找到有效修学的方法
佛教从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传入中国,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走向鼎盛,宋元明清后又一路衰落。所以我们今天传承的佛教,除优良传统外,也夹杂着陈规陋习,这是我们需要反省的。
同时还要看清方向,在菩提路上稳步前行,而不是例行公事般地做很多事,却对修行目标不明确,不清晰。2005年,我在《佛法修学次第的思考》中提出修学五大要素,即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佛法虽然博大精深,有南传、汉传、藏传三大语系,有天台、华严、唯识等诸多宗派,但离不开共同的基础。此外,汉传佛教的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六种建设,即人生佛教的建设、信仰建设、大乘精神建设、修学次第建设、教制建设和大乘解脱道建设。在这些思考基础上,我设立了三级修学体系,旨在为大众提供有次第、有氛围、有引导的修学模式。以下,简要介绍其中几点。
第一是人生佛教建设,帮助我们将所学佛法汇归到现实人生。佛陀为什么要说法?是因为众生有问题,有迷惑,有烦恼。所以,佛法的中心不是经典,而是为每个人服务的,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己,解决迷惑烦恼。正如祖师所说:“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如果众生没有问题,佛陀就不需要施设八万四千法门了。所以,要把所学佛法和人生挂钩,通过树立正见,调整心态,来提升生命品质。
第二是信仰建设,强化三宝在心中的分量和地位。为此,我专门写了《皈依修学手册》,帮助大家认识皈依的意义和学处,并编有《皈依共修仪轨》,提倡把修习皈依作为日常定课。我们皈依三宝,首先要对佛法僧有全面认识,知道三宝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进而如法宣誓,获得皈依体。这是走上菩提道的开始,也是继续前行的动力。此后还要不断巩固,藏传和南传非常重视皈依修习,汉传佛教虽将此纳入早晚功课,但总体重视不够,这是很多人道心退失的主要原因。所以,皈依不仅是一次仪式,也不是阶段性的修习内容,而要日日修,年年修。我们由皈依走入佛门,确立以三宝为究竟归宿。进而通过对佛法僧的忆念和学习,最终于自身成就三宝品质。可以说,整个学佛都没有离开皈依,是从皈依住持三宝到开发自性三宝的过程。
此外,戒律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清净健康的生活。这是学佛不可或缺的基础,也是正顺解脱之本,无上菩提之本。现代人为什么如此浮躁?就是因为生活太混乱了,没规律也没节制。在这样的状态下,内心是无法安定的,更不可能产生智慧。戒定慧三学,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首先依戒律如法生活,然后以禅修安顿身心。当身安心定,就能像水清月现那样,使智慧光明显现出来。
有了以上这些基础之后,修行到底要修什么呢?学佛的最终目标,是成就佛菩萨的品质,那就是大智慧和大慈悲。整个修行都应该围绕这两个目标。我们了解缘起因果,了解无自性空或诸法唯识,目的是具备闻思正见。然后要通过止观禅修,将之转化为心行正见,圆满智慧的修行。在汉传佛教的修行中,禅宗起点太高,而教下的理论过于复杂。所以对今天的人来说,特别需要借助有效的方法,抓住核心,次第而行。
另一方面,还要重视慈悲的修行。汉传佛教是大乘,要发扬积极济世的菩萨道精神。为什么观音菩萨在中国家喻户晓?就是因为菩萨心怀慈悲,寻声救苦,令众生远离痛苦,获得快乐。在人与人关系冷漠的今天,尤其需要这种精神。儒家讲仁者爱人,基督教讲博爱,而佛教所说的大慈大悲更广大,更深刻,蕴含的智慧更高深,这是我们需要学习和落实的。但现在人对观音的信仰,多数是把观音菩萨作为保护神,从来没有想着将此作为学习榜样,最终成就观音菩萨那样的品格。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对菩提心认识不足。
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核心,也是学佛者口中的高频词,但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什么是菩提心?就是在内心真正生起“我要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走向生命觉醒”的愿望。修学上路之后,我们会发现,如果不走向觉醒,生命将面对无尽的迷惑和烦恼,是没有出路的。当我们获得这种定解,必然会生起真切的菩提心。佛菩萨过去也和我们一样,是从凡夫开始修行的。彼是丈夫我亦是,我们要相信佛陀的教导,相信自己也能通过修行,圆满佛菩萨那样的悲智品质。
怎样让菩提心发得更真切,更有效?汉传佛教中,不少人喜欢受菩萨戒,以为这代表着一种资格。但由于认识不足,很多人虽然受了菩萨戒,却没有发起菩提心,也没有进一步修习慈悲,是名不副实的“菩萨”。而在印度和西藏的传统中,则是先受菩提心戒,在十方三宝的证明下,确立自利利他的愿望。生起愿菩提心之后,再进一步受持菩萨戒,将愿心落实到行动中,广行六度,做种种利他善行,为行菩提心。
在发菩提心、行菩萨行的过程中,因为我们的心行基础是凡夫心,有贪有嗔有痴,不能平等地接纳一切人,慈悲一切人。就需要进一步学习正见,并通过禅修实践,最终通达空性,成就胜义菩提心。至此,我们才能像观音菩萨那样,对一切众生具足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从本质上说,我们和六道一切众生是一体的,和十方诸佛菩萨是一体的,和宇宙万物也是一体的。体证到心的这个层面,才能圆满无限的慈悲。
在修学过程中,我们还要定期检验修学成果,看看自己的慈悲有没有增长,智慧有没有增长,烦恼有没有减少?如果慈悲和智慧没有增长,烦恼没有减少,那就白学了,最多是种种善根而已,是没有力量的。增长悲智少烦恼,既是佛法对人类的价值,也是检验学佛效果的硬标准。
结 说
了解到佛法的价值,我们要发心传承这盏智慧之灯,让它照亮世界,驱散迷惑、烦恼、仇恨、伤害等负面现象。尤其在今天这个时代,科技使人类的破坏力日益增强。怎样化解这些潜在的危机?同样离不开佛法。只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才能使科技文明得到妥善使用。否则,很可能使世界危机四伏,同时让自己在物欲中随波逐流,不能自主。当我们的生命改变了,世界才会改变;当我们的内心和谐了,世界才会和谐;当我们的内心光明了,世界才会充满光明。
玄奘三藏从小就发愿“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我们也要以此作为自己的愿力,传承佛法,利益众生。如果今天的佛子都能具有这样的情怀,不仅是佛法之幸,也是众生之幸,世界之幸。
黄晓明皈依佛门饰玄奘黄晓明玄奘造型《大唐玄奘》佛国飞花横版先导海报 黄晓明现场诵《心经》 近日,在一次采访中,黄晓明承认已经皈依佛门,并称“缘分多年前就来了,于是
为人处世时间:2024-12-01
香是人类数千年来的良伴,几乎所有的古老文明,都曾开发出自成一格的用香文化。埃及是最早用香的民族,用香记录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就出现了,除了古波斯富贵人家在自家花园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26
丝绸南路平坦宽阔,事异时移,如今的玄奘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战战兢兢都不敢在白天上路的偷渡僧人,不再需要小心翼翼沿途闪躲多走许多弯路,更不必担心取水时被人一箭射死--他
玄奘精神时间:2024-11-14
经过九年的准备,唐太宗于贞观十三年(也就是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在南印度游学期间)召麴文泰入朝。也许是看到了大唐对西域的野心,也许是害怕唐太宗的惩罚,麹文泰找了个借口
玄奘精神时间:2024-11-14
评董群《慧能与中国文化》几十年来,禅学研究一直是中国学术界佛学研究的一大热点。不论是在内地还是港台,对慧能和禅学思想研究的研究兴趣可以说是长盛不衰,现已推广到了多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正月初三,李世民为庆祝自己的全面胜利,借春节之时宴请文武百官,并命乐工高歌猛奏《秦王破阵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李世民根据多年戎马生涯
玄奘精神时间:2024-11-06
此时的玄奘也非常奇怪,不过他并不觉得自己的回答有什么不妥,也不便去问戒贤法师为何要痛哭,只是十分平静的坐在那里,静观其变。戒贤法师没有多说什么,而是让坐在一旁的
玄奘精神时间:2024-11-06
第十一章 胜任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色于危难时方显英雄本色,勇气与责任,玄奘挺身而出!一个人只有为自己的事业、国家、民族感到自豪,才能赢得全世界的尊重;是顶峰,也是刀
玄奘精神时间:2024-11-06
玄奘来到的时候,石塔和泉水都还在,更加奇妙的是,这处阿父师泉会随着求人的人数多少而改变水量--如果人多,下面就会出现一个小小的水洼;如果人少,也就只剩下一个小水坑
玄奘精神时间:2024-11-05
不知道是狩猎收获颇丰,还是礼物起了作用,或者觉得高昌国离西突厥那么远,麹文泰还不忘让这位僧人带礼物来敬献给自己很有面子,叶护可汗收下礼物后,对玄奘非常客气,先派
玄奘精神时间:2024-11-05
这是一段盛世下的传奇故事,这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民族之歌;他来自东方,他从丝路而来;他用理想和信念塑就了那个时代的灵魂,他用自己的故事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们;他的名字
玄奘精神时间:2024-10-27
诵念心经 逢凶化吉 (唐 玄奘)唐朝玄奘法师,早年在四川时,一次看见一个生疮的人,又脏又臭,衣服破烂。起悲悯心,带他回寺院,给他衣服,饮食。病人很感激,便传授法师《心经》,从
释门法戒录时间:2024-10-17
5月4日,云南昆明市民上街,反对一大型石化项目落户。通过网络,看到一幅引人注目的标语:任何执政者,不过是历史的匆匆过客。请勿恣意妄为!落千古骂名!我意识到,随着现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6
在当代唯识学研究领域,隐然有一种现象,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那就是对玄奘所译传的有相唯识学持一种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玄奘所译传乃至创宗的法相唯识宗,在中国可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4
辐轮王率众供养如来 辐轮王率众供养如来有一大菩萨名叫寂慧问佛说:“世尊,其他诸佛刹土清净离垢,远离一切污浊,具种种功德庄严。唯有圆满功德、具安乐之大菩萨,而无声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4-08-20
■修行绕不开的基础在佛教的诸多行持当中,戒律是每个佛弟子都必须经历,但同时也让不了解的人心生畏惧的法门。虽然“持戒”是六度当中的第二度,但却不断有居士询问,是否
佛答时间:2024-08-18
除了如来佛,唐僧还有一个更亲近的师父,连佛祖都要念他的称号《西游记》中,西天取经队伍中,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是一只集日月精华、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石猴;猪八戒原来是天
布衣百姓时间:2024-07-25
现在人纵欲、造业,这个很可怕1、我们学佛的人,最怕的是杀生,而杀生里头,最严重的是堕胎。堕胎是杀人,不是杀别人,是杀子女,子女至亲,这个罪过极重。2、佛经上讲得很
向生净土时间:2024-07-07
什么是出轨,就是丈夫背着妻子与另外的女性有着不正当的交往。无论是精神上的出轨还是肉体上的出轨,本质上都是背叛了原本属于二人的婚姻生活。哪怕精神出轨的他只是在和第
风水知识时间:2024-07-06
不少人以为守不杀生戒,是我们人类对动物或植物界的一种慈善举动,也有人因羡慕持戒的功德而持戒,这虽然是好事,但不是守此戒之本义。佛陀制此戒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救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23
郑州:探寻豫商精神家园和少林寺,参加郑州大学樱花节,打卡吗?郑州市河南省的省会城市。一般情况下,省会城市的地理位置都比较重要。郑州地处中华腹地,位于九州之中。因
布衣百姓时间:2024-05-07
在佛教的《长部第一六大般涅盘经》《长阿含第二游行经》中有一段释迦牟尼佛解释怎样才算是真正的供养的故事,才恍然大悟。释迦牟尼佛在临近涅盘的时候,来到了末罗国的拘尸
佛教故事时间:2024-03-17
十一想思念如来经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以十一想思念如来。已思念当发慈心于如
佛经时间:2024-03-03
南北朝刘宋时,比丘尼法盛,清河人。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已过七十岁,在金陵建福寺削发。她才识敏悟,对同志昙敬,昙爱说:“我学佛修行,自愿在西方!”至十六年(
佛教故事时间:2024-02-22
回向偈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佛教知识时间:2024-02-03
近日《夺冠》票房大卖,一路高歌,缓缓打开了中国女排沉浮三十多年的图景,也点燃了人们的爱国之情。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训练条件差,教练只能在女排队员身上下功夫。印象
学佛受用时间:2024-01-17
佛教的教育精神及教学原理与现代社会教育的反思(上)引言佛教的教法可分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以世间法为权巧,出世间法为究竟。所以佛教并不是一味强调追求出世解
汉传人物时间:2024-01-09
释迦牟尼和如来佛祖,他们有什么区别释迦摩尼和如来佛祖,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提到释迦摩尼是如何成佛的。其中一个普遍的说法,是这样的。释迦摩
近现代往生纪实时间:2023-11-03
这是一段盛世下的传奇故事,这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民族之歌;他来自东方,他从丝路而来;他用理想和信念塑就了那个时代的灵魂,他用自己的故事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们;他的名字
佛教故事:玄奘精神时间:2023-10-12
师尚能孤游绝域,今此行盖同跬步,安足辞焉?意思是说,法师你一个人都能够到如此遥远荒芜的地方去,眼下您跟我同行,有大军保护,对您来说就跟动一动脚趾那么容易,还有什
佛教故事:玄奘精神时间:2023-10-12
千里之资,一朝斯罄。行走沙漠,水比食物更重要,水就是生命,没有水,就等于断送了生机。现在,玄奘不但迷了路,找不到野马泉补充水源,又损失了仅有的一些水,他会怎么办
佛教故事:玄奘精神时间:2023-10-11
危急关头,领袖的作用是无穷的,他能够维持整个团队的秩序稳定,哪怕只是表面上的。玄奘的冷静使得马队没有产生混乱,但是每个人心里都在忐忑--是继续死撑,还是拔腿就跑就
佛教故事:玄奘精神时间:2023-10-11
周千四五百里,东西长,南北狭,望之淼然,无待激风而洪波数丈山行四百余里,至大清池,或名热海,又谓咸海,周千余里,东西长,南北狭,四面负山,众流交凑,色带青黑,味
佛教故事:玄奘精神时间:2023-10-11
成功也许很远,远到你无法再多一点希望;成功也许很近,近到你只需再坚持一步。结拜成异姓兄弟后,麹文泰还对玄奘提出了一个要求,与其说是要求,不如看成是他对玄奘的期望
佛教故事:玄奘精神时间:2023-10-11
解行并重.自觉觉他 ──《华严经》的入世精神根据佛经所载,所有佛菩萨都是靠愿力而成就,没有一位不是由发愿所成。如《无量寿经》卷上记载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悲华经》卷
汉传人物时间:2023-09-29
玄奘 (饮誉天竺 留芳华夏)曾经统治古代印度的戒日王向全印度发出敕命,命印度知识界、学术界、思想界、宗教界的一切有识之士,共赴曲女城,参加他亲自举办的无遮大会。这个
佛教故事:高僧大德的故事时间:2023-09-28
第三卷 决疑论 如来应化类如来应化类(七问七答)问:世间人生育时都要经过阴道,菩萨入胎时都是从右胁进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答:凡夫有爱欲,所以从产门进出。菩萨
佛教故事:《欲海回狂》白话解时间:2023-09-03
药师七佛如来参禅者乃为开悟佛知见,断世俗之妄念烦恼,增长自在人生之智慧,学会处事待人之定力,所以古人称禅堂为选佛场。2016药师禅文化传播年以福慧吉祥,大福延年,为
药师禅时间:2023-08-29
小草,不能轻视喔! 你看!墙头上、峭壁间,一根小草从夹缝里冒出来的时候,任凭你风吹雨打、日晒夜露,它,始终伫立挺拔,随风轻摇,静静地向世人展现生命的丰姿。身为万
星云法师时间:2023-08-28
索达吉堪布:全世界要想实现最大的和平、最好的和谐,应该从大乘佛教自他交换的精神入手索达吉堪布在南京大学博士论坛的精彩答问 『2011年3月14日晚上』 (一)问:我是辽宁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23
执持内丰珠光如来名号的大功德 复次,舍利弗,东方去此佛土,度二十佛刹,有世界名曰丰饶。其国有佛,号内丰珠光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
念佛功德时间:2023-08-23
一切如来,亦皆随喜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譬如一炬之火,数百千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四十二章经》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
佛教故事:做人的佛法时间:2023-08-22
噶玛蒋央整理于2009年 复次舍利弗。东方去此众德世界度千佛刹。有世界名曰妙乐。其国有佛。号曰阿閦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曰众祐度人无量
念佛功德时间:2023-08-22
农历十月初二是母亲的生日,按着以往的方式必定是以杀鸡、杀鸭、杀鱼来为母亲庆祝生日。但是现在我已是皈依三宝、学习如来正法的佛弟子,我知道众生平等,知道杀生是非常严
学佛感悟时间:2023-08-21
《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南无世间广大威德自在光明如来。诸佛子等。若闻世间广大威德自在光明如来名号。能令汝等获得五种功德。一者于诸世间最为第一。二者得菩
念佛功德时间:2023-08-20
唐朝时有一个著名的“三车和尚”,他到底是何许人也,为什么人们给他起这样一个名字?工作原来是这样的:昔时玄奘大师去西域取经途中,路过一深山老林,见一茅屋紫气围绕,
佛教故事时间:2023-08-17
索达吉堪布:一阐提或精神有残缺的人,能修行吗 问:一阐提或精神有残缺的人,能修行吗?索达吉堪布答:“一阐提”是断了善根的人,一般来说,这种人是无法修行的。不过大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15
第三章 家庭的团结精神一、如何加强家庭的凝聚力近几十年来,我们把生长在破碎家庭里的孩子与独居的老人唤为问题儿童的孩子,有的是来自破裂的家庭,因他们的父母时常争吵
佛教故事:温暖之家时间:2023-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