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解决人生三大问题
人生所要面对的有三大问题,这三大问题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可回避的,都平等地存在着。这三个问题就是:生存问题、生活问题、生死问题。
这三个问题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着,也将伴随人类永远存在。虽然地藏菩萨的大愿是要度尽一切众生,但那只是地藏菩萨的慈悲心愿,实际上众生是度不尽的。说众生能度尽就是断灭法,众生度尽了就不存在有情生命了。当然有人会说,众生度尽是把我们这个苦难的娑婆世界转变成为人间的极乐净土,但是我相信,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每个众生的因缘果报都不同,不可能在某一天早上全部成佛。因缘果报有的成熟早,也有的成熟晚,各有因缘,所以每一位有情即使可以成佛,但在成佛的时间上会有很长的距离,张三和李四不可能在同一天成佛。人类面临的问题,面临的痛苦,它将会伴随整个生命界的存在而存在。
所谓生存问题就是说,我们从娘肚子一出生就开始了生存问题。从娘肚子出生来到这个人间,就有种种不适应,所以婴儿一产下来就啼哭。为什么呢?因为婴儿在母腹中从来没有经过风吹,没有适应过母腹以外的环境,有痛苦他才会啼哭,这就是生苦。生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基本上是被动的,人要主动去适应生存的环境,所以有一句成语就叫“适者生存”,能适应环境就能生存下去,不能适应环境就无法生存下去,就会被环境所淘汰。
这一点提供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人生存于世,就要主动适应环境。如果不能适应,生存的痛苦就会加剧,生存的困难就会增多,生存的条件就很难得到改造和改善。人类生存是一种群体存在。从人到动物都表现为个体生命,但是任何个体的生命又都是在群体环境中生存。一个生命要适应生存的群体,每一个生命也都是如此,都要能够适应生存群体。要能彼此合作,要能认同,要能包容,要能成就。如果彼此处于对立状态,那就一定是非常恶劣的生存环境。
远古时代的人因为生活资源匮乏,生存条件有限,个体生命彼此间的仇恨很多,经常处于敌视仇恨的状态之中。为什么呢?因为都想要获取自己生存所需要的食物、居住环境,甚至包括配偶。原始人类就是在互相争斗打杀中慢慢发展起来,慢慢有了各种保护自己的工具,有了取得食物的工具,有了种植粮食蔬菜的工具。人类在物质生活逐步能够满足群体需要的前提下,才有所谓礼义廉耻等伦理观念。
那也就是说,人类是从最初的求生存,然后才进入到生活的状态。生存主要是对物质的依赖,完全是一种自然的满足。当我们真正有了生活以后,就不仅仅是物质的,也有精神的。生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精神生活,一是物质生活。人类进入到现代社会以后,一出世就跨越了几千年、几万年、几百万年以前那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一步就跨越到现代的生存环境。人类的福报一天一天大起来,人类生存的环境一天天在改善,生活一天天在丰富。
生活问题,不管物质财富多么丰富,法制观念多么健全,道德伦理的提倡多么有力量,但是人总在向社会的各种约束挑战。所谓的违法犯罪、所谓的不守规矩、所谓的争取自由,实际上就是在对规范化的社会生活进行挑战。人类总是不满足于现状,因为人类有种种的贪欲。贪欲过盛,就一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支持人类众生染污生活的动力就是三毒烦恼——贪嗔痴。贪是一种欲望。人类有无止境的欲望,这种欲望也有合理的成分。如果说所有的欲望都是罪恶的,世间就无所谓善法。佛教承认世间有善法,所谓修十善、止十恶、行布施、修福报等。如果能够把这些善法扩充到一定范围,就超越了个人的私欲,成为大众共享的福利、善举、善业。
佛教把善法分为世间善法和出世间善法。世间善法是以创造大众共享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主体的一切活动,出世间善法就是解决生死问题的无漏善法。也可以这样说,世间的善法是一切净化美化生活的积极正面的活动,出世间善法解决我们生死问题的一切无漏善法。佛教是把贪嗔痴三毒的烦恼与善法的追求欲分开来说的。佛教认为,人类对于积极利他行为的选择叫做善法欲,这种欲属于善法的范畴。佛教并不排斥人类对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的合理改善。
把善法分为世间善法和出世间善法两大类,这是佛陀大智慧的圆满体现。世间善法解决的是世俗生活方面的具体问题,出世间善法是解决生命的终极关怀的问题。人生面对这三大问题,佛教都提供给我们如何正确面对它、处理它、解决它的方法。人生所要解决的问题千千万万,每一个起心动念都是问题,归纳起来无非是这三个方面。
这三方面的问题要如何面对和解决呢?世间的学问,哲学、伦理道德,也都给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佛教作为历史最悠久的宗教之一,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众生提升自己的生命,改善自己的生命,觉悟自己的生命,就是要解决生死问题。在解决生死问题之前也还有一个过程。我们人生在世,不可能不吃饭,不可能不住房子,不可能不与人交往,不可能没有种种社会活动。因此,佛教在解决生死问题之前,也还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安身立命。不知道安身立命,要解决生死问题谈何容易!
所谓安身立命,就是人生要有一个正确的生活取向,有一个正确的价值目标,有一个正确的生活理念。从佛教的角度来讲,我们究竟应该安身何处、立命何方呢?佛教首先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存于世,有信仰最快乐,有信仰最自由最自在,有信仰就有归宿,有信仰就有了精神支柱。所以佛教主张,我们要将此生深深地植根于信仰,做人做事要严格遵循因果法则。有信仰、讲因果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果法则是宇宙人生不可改变的真理,信仰是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力量。精神有力量有支柱,就能在人生的征途中勇往直前,精进不息,克服种种困难。
我们能够将因果的道理了然于心,就能深刻认识到世间万事万物、人生的各种遭遇,无不是前因后果的连锁反应,无不是因果规律在起作用。因果从哪里来?因果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有当我们非常清醒地明白了这些朴素的因果道理之后,我们才会根据因果的原理,谨慎地有选择地去做那些对己对人都有益无损的事情。
对己对人都有益无损的事情,就是所谓的善法。善法一定要符合自他利益不受损害的标准。一切符合自他眼前利益、长远利益、根本利益的目标,才可以算是善法。佛教把眼前利益叫作“现善”,长远利益叫作“后善”,根本利益叫作“究竟善”。“现善”就是当生当世就能见到善的果报的善法,“后善”有利于他生他世善法的成就,“究竟善”就是有利于生死解脱、涅槃证得的无漏善法。佛教把善法归类为三大类,用通俗的话讲就是眼前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符合最广大的社会大众的眼前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根本利益,才是真正的根本利益。世间所说的根本利益虽然是以世善为主,作为一名佛弟子,能够圆满地实践世善,也是对自身福慧圆满、究竟善法成就不可缺少的条件。
佛教的理念,真是放之四海都能圆融无碍,是指导人生自他两利的实践原则。
在安身立命的问题上,除了建立信仰,坚定信仰,深信因果,按照因果的原则办事,还要有良心,以良心来保证因果理论的贯彻落实、信仰原则的坚定不移。然后,还要把所有这些都落实在人生的道德行为之中。信仰、因果、良心都不是空洞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一个解决了安身立命问题的人,如果在道德行为上还有缺陷,那就说明信仰还有待进一步地坚定,因果的原则还有待进一步地落实,良心还有待进一步地扩充。把信仰、因果、良心,都变成实实在在的道德生活、道德行为、道德规范,那就是人生修为的真正落实。
要解决生存问题,要正确面对生活问题,就一定要积极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把安身立命的问题解决好了,初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生存问题就可以比较正确地面对,生活问题就可以比较积极地面对。
佛法解决人的生死问题
生死问题怎么解决呢?要解决生死问题,佛教提供了种种修行法门。佛教的一切修行法门,或者是世间善法,或者出世间善法,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生死问题。从禅宗的角度来说,要解决生死问题,关键是要明心见性。自心不明,自性不见,枉谈生死问题。用禅宗明心见性的法门,来面对和处理生死问题,是解决生死问题最积极、最究竟的方法。一旦明心见性,了知一切万法缘生缘灭,自性本空,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此岸即彼岸。在生死中了生死,在尘劳中出尘劳,是一种最积极最稳妥地解决生死问题的法门。
烦恼即菩提,怎么即呢?我们现在坐在讲堂里面,每一位都在找答案。烦恼即菩提?好像烦恼与菩提两者之间这个等号划不下来!可见,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是一种大学问,是一种大功夫。所谓大学问,就是要有高度的智慧;所谓大功夫,就是要有踏实的实践过程。没有大智慧,没有踏实的实践过程,烦恼与菩提之间的这一条鸿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填平。
但是也不要看得过分艰难,每个人都要有一种自信自肯的精神。禅宗告诉我们,只要敢于承当自己现在就是佛,对这一个念头不要有怀疑,不要有退却心,不要有下劣心,就把自己现前的身心看作与佛无二无别,并且不起任何杂念,一直这样坚持下去,只此一念,没有第二念,只此一念,做个三年五年的功夫,到那时再来相见,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就很有可能即得了了。可惜,我们的下劣心太重,烦恼太重!第一念能自信自肯现前的身心与佛无二无别,可是第二念就不能自信自肯了,又是众生了!所以众生与佛还有距离,众生与佛还有差距。问题很简单。古代的祖师一闻法就开悟,佛陀在世的时代,许多佛弟子见到佛就成为阿罗汉,见了佛就证得道果,为什么呢?他那种自肯的心不会改变,当下烦恼就断了。我们自肯的心不坚定,还等着回家呢!自己是佛了,明天就不要回家了。所以这个距离看起来很大,实际上就那么一点点,但是就是那么一点点解决不了。生死的根本就在那一点点。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本来是很容易的事,却弄得很复杂。禅宗就是希望把很复杂的事情,用很简单的办法,一刀两断,解决得干干净净地,不要拖泥带水。
各位不辞远道来此共修,发心受八关斋戒,为了什么呢?就是在进行自我挑战,想尽一切办法来战胜自己的怯弱心、懦弱心、下劣心。为什么晚上不吃饭?一种自我挑战;为什么早上四点半起床?也是一种自我挑战。我想会有很多的人,早上听到板响了实在起不来,但是马上生起觉照,要对懈怠之心发起挑战,要对因循之心发起挑战,一定要坚持到底。如果真是功夫纯熟了,自觉性特别高,一切环境都能适应,自自然然就不存在勉强,就不存在不适应的苦恼。这些看起来是生活中一些很简单的自我挑战,实际上含有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人生战胜困难迎接胜利的精神意志。
人生的三大问题,用三种办法来解决来面对,就是所谓的安身立命,明心见性,了生脱死。不明心见性,了生脱死做不到。对于了生脱死我们也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了生脱死并不是要在生死岸头当逃兵。在生死岸当逃兵是小乘境界,大乘境界是即生死而出生死,是了了生死又来度生死。在了生死中度生死,在度生死中了生死。度生死是什么?就是发菩提心,利益大众。我们千万不要把了生死理解为一种消极的理念。大乘佛教了生死以后所证得的涅槃叫做无住涅槃。所谓无住涅槃,就是证得涅槃而不住涅槃,要回入尘劳,广作佛事,广度众生。
这里有一个问题。辛辛苦苦了了生死,又还要在生死岸头广作佛事,那我们不了生死行不行呢?不行!因为不了生死是在迷惑中,在迷惑中不能够做出有觉悟的事。只有一个有觉悟的人,才能做出有觉悟的事。当我们了了生死,又在生死岸头广作佛事,那就不是随业迁流,那就是乘愿而来,那就是在愿力的支持下,自觉地、自在地、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来做有益于人天的善事——现善、后善、究竟善。所谓了生死就是求觉悟,觉悟了再来生死中教化众生,以觉者的身份广修自利利他的现善、后善、无漏善。所以不了生死和了了生死,二者绝对不能同日而语。了生死一定要了,了生死又不要逃避生死,这就是菩萨精神的圆满体现。
我希望我们每一个学佛的人,都要学大乘菩萨的精神,学佛的精神,学历代祖师的精神,在尘劳中找到安身立命处,在尘劳中明心见性了生脱死,然后又在生死岸头广作佛事,广度众生。
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论佛教革新运动中的困难问题关于佛教的整理或改革,一般人都认为是一桩艰巨的工作,有人并且说足一切改革工作中最困难的一环,我近来也深深觉得。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我们众生都生活在种种幻相当中,分别、执著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破四相的根本首先要破我相。 我们现在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对“我”看不破它的虚幻性。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5
七、几个小问题今天我要随意讲的几个问题:(1)宣传佛教与国家有没有关系?(2)佛教徒对于国民有没有利益?(3)要国家还要佛教否?(4)要国家不要佛教可以吗?希望在座诸君,以学者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3
二六、怎样叫做清净怎样叫做清净?现在把它分作五段来说明:甲、清净的内容清净这一句话,在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单纯,其实,分开来也有好几种:(1)一般人所说的清净,以为是只要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我的孩子正翰八个月大时,坐在电视机前面,看到气象报告,介绍泰国曼谷气温,银幕上出现曼谷的大金塔,他便自动做出合掌的样子。当时,我既还没教他合掌拜佛,也尚未带他去
因果轮回时间:2025-02-08
你想想看,银河对齐这个事情,科学家知道,束手无策,佛法知道有办法改变它,为什么?整个宇宙是我们自己心现识变的,我要想改正它一点毛病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我能创造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5
法眼文益禅师初参长庆,不大发明。后同绍修法进三人欲出岭,过地藏院,阻雪少憩。附炉次,藏问:此行何之?师曰:行脚去。藏曰:作么生是行脚事?师曰:不知。藏曰:不知最亲切。又同
禅宗公案时间:2025-02-01
香严本是百丈门下的弟子,他虽然博通经典,但始终没有契悟禅道。百丈死后,他便到百丈的大弟子沩山灵佑处。沩山:"你在先师百丈处,听说是问一答十,问十答百,这是因为你聪明伶俐
禅宗公案时间:2025-01-31
清是清净,听到不生染浊心,浊染心,看到也不生染浊心,这个很重要。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起正念,不生邪念,这一点非常重要。“扬者宣扬,由能宣扬实相法故”。这个音声讲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从前,有位幻术师非常精通幻术,他有一位朋友是出家师父,俩人非常要好。有一天俩人像平时一样坐在幻术师家里边喝茶边聊天。闲聊中,出家师父对幻术师说:“我想看看你的幻
佛教知识时间:2025-01-28
真实人生三要素真实人生的三项要素为:信心的定位基础、疑情的生命动力、智慧诞生的人生真谛。生命教育不是知识教育,是人类生命中的真实面,用知识的模式是无法追求的,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5
中国佛教素食网讯 世界人口不断增长,加上生物燃料的应用大量增加,造成粮食产量也跟着提高;由于需要大量水源灌溉农田,使得原本吃紧的水供问题恶化。斯德哥尔摩水资源研
素食资讯时间:2025-01-25
许多人都喜欢问这样一个问题:我怎样做才能让我的人生顺利,让生意顺利,让孩子顺利? 其实,拥有顺利的人生,只要八个字就可以了。按照这八个字去做,你的生命就一定顺利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每个人都想家庭幸福、事业有成、生活富有、子孙成才,为此我们想出很多很多的方法来实现这些目标。这就好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数的问题就生出无数的方法。而真正的大智慧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0
所有的问题都与下列因素有关:1、前世的业力(先天)。此生前很多世前累积的恶业,在今生遇缘引爆了。就如满身炸药,又常常抽烟和烤火,最后爆炸了。所以一定要持戒,努力断恶,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9
阿弥陀佛旧业新业一揽子解决-大安法师开示问:请问师父,弟子烦恼不断,意恶重重,甚至还造作身口意罪业,这种情况下信愿持名能够往生吗?带业往生是否只带旧业不带新业?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8
“五、解脱者的生活在日常生活方面,解脱的声闻圣者,偏重禅味,而漠视外界。他们的生活态度是淡泊自足的,「少事少业少希望住」。他们的内心充实,而外表好象贫乏清苦。”早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6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它主要说明两个问题:1、因果相续,贯通三世,不会中断。我们今生所受吉凶祸福,都是自因自果。明白此理,自然不怨天,不尤人。2
昌臻法师时间:2025-01-14
佛法的疑心与信心梦参老和尚..我们都是佛弟子,皈依三宝了,我们对佛法有没有疑心?有没有怀疑?一般的正常生活当中,你皈依三宝,你不怀疑但是生活遇到挫折,在你人生的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9
我说几个例子。一个例子是:儿子遇到难了,是被冤枉了,他妈妈到五台山来诚诚恳恳地求那是真正的诚恳,母子连心嘛,她对这个儿子特别爱。她朝完五台山回去,问题就解决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8
惟贤法师答:不矛盾。佛教讲五明,五明里面就有科学。《瑜伽师地论》讲:菩萨当于五明中求。五明中的内明是佛学,其它医方明、工巧明、声明、因明,都是世间上的,不过,要以佛法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2007年8月9日在北京佛教居士林开示尊敬的夏林长,各位护法居士:我这次从重庆出来,经由北京到五台山,参加五台山广宗寺修建的法尊法师纪念馆落成开光典礼。法尊法师是我的亲教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3
追求本心,回归淳朴,这样极简的生活实在让人羡慕?转载自作者:日本二三事日本人的收纳技术,在极简方面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能够把日子过得如诗一般酣畅舒爽,大概也只
金玉良言时间:2024-12-31
有心禅师德高望重,博学多闻,担任寂相寺住持,但来此向他问道的人虽多,可惜很少人能够契入,他有一位师弟名叫有得,根机迟钝,又有一目失明,平常都帮师兄做一些幕后工作
佛教知识时间:2024-12-31
沉香,是沉埋千年的山中传奇,久经淬炼而终成正果。沉香结香不易,而能达到的极品者,则更是少之又少,珍贵难寻。那么好沉香要具备哪些条件呢?1、看造型国人在审美上更注
沉香收藏时间:2024-12-26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12-26
佛法与报恩报恩,就是要求我们对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有感恩思想。佛教的教义精神和实践内容都非常强调这一思想。我们的早晚课诵,乃至每一堂佛事结束的时候,都有报恩的内容,我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4
人生除了生活以外,没有第二件事。穿衣、吃饭、人来客往、工作上班,乃至起心动念都是生活的表现。处在迷惑的状态下,生活就是烦恼,而在生活中转烦恼为菩提,就是生活禅。工作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3
我们此生幸运得到暇满具德的人身,对于细微的取舍道理能把握的到,所以有闲暇与机会去行持。其他生命如畜生等,虽然各自具备了一些特点,但是却没有机会行持细微的取舍。因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20
第二篇 十字街头好参禅 - 佛法的政治观每当选举时节来临之际,许多候选人、助选人都很希望获得佛教团体的认同或推荐,而关心政治的民众,往往也争相了解佛教团体的想法与作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9
布施的重点是指要自然生起给予的心,而不是指外在所给予的东西。戒律即是要能够守规矩。就好像在座有很多学生,学生们在学校守持校规,而在家的善男信女们尽到自己的责任,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9
在有些人的观念中,之所以选择修行佛法,大部分是因为生活出现了问题。他们认为,有的人突遭不幸,心情郁郁,学佛是想找寻一个心灵的寄托;有的人脾气不好,难以改变,是想
佛答时间:2024-12-19
一日,洞山良价禅师上堂,座下有僧问:时时勤拂拭,为甚么不得他衣钵?未审甚么人合(应当)得?良价禅师道:不入门者。那僧道:只如不入门者,还得也无?良价禅师道:虽然如此,不得不与
禅宗公案时间:2024-12-18
人生最美的心境一位老先生怀抱我家门前清洁,别人家门前也该干净的心念,每天都去打扫街道。他以实际的行动来爱乡里、爱别人。二、三十年来,不管是刮风、下雨,从未曾间断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辑四 至爱篇人生有爱无憾事罹患癌症的慈诚队队员,在队友的细心照顾下,生理与心理上都获得了一股温馨的暖流。人与人之间,若能彼此扶持、相互关怀,社会便能呈现一片祥和!慈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对话如月草堂徐楚峰 揭秘沉香与生活沉香自古以来,即被列为众香之首,而大多数人只知沉香价格高昂,并不了解沉香背后的历史文化。近日,如月草堂香道文化的创始人徐楚峰接
沉香文化时间:2024-12-14
一位童子说:“之前,听说至诚念佛一句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如果一个人他业障深重,肯念佛,这还是不可能消罪灭愆的吗?”请问为什么不是念自己的名字来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1
几年前,第一次看同修们推荐《僧伽吒经》。当时就好奇地浏览了一下,因为经中开头,用很长的篇幅,说读诵抄写此经的福德,如何如何不可思议。满脑子科学逻辑的我看完后狐疑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五、佛教对欲望的态度佛教对欲望所持的态度是什么呢?同样是遵循中道法门。佛陀不主张偏离中道的禁欲。他通过六年苦行,体会到一味禁欲对修道并无意义。盲目的自苦,既没有理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8
一、什么是欲?欲就是人类的欲望希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上的希求;二是物质上的希求。前者属于心理欲望,后者属于生理欲望。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所以,经典中将我们这个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8
宋明一大雅沉香在文化中实属大端。宋明士人以焚香为常事,燕居而求幽玄霞举,沉香是不可或缺之物。既有刘克庄所谓沉水一铢消永昼,蠹书数叶伴残更,更 有曾几《东轩小室即
香道资讯时间:2024-12-08
1、 现世因果与宿世因果互为助缘形成六根残缺等问题ㄧ个佛弟子,能够生生世世不失人身,『生而不残』,是成佛道上必备的行道资粮。而要获得尽未来际在菩萨道上,『生而不残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08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沙弥是出家身份的起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个人来说,当好如法的沙弥,将给未来僧伽生涯奠定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第二节 劝说出家的利益这一部分,律祖引用《华手经》、《大智度论》等经论,进一步阐述劝说或辅佐他人出家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第五节 出家者之凡福行谓有比丘出家已后,但知持戒,不志尚道。以戒为上,余悉不为。用为非道,内多嗔怒。自污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在我们学习实践当中,最主要是僧宝,先是依僧宝而闻法,以开智慧而见佛。所以佛法一代一代传下来,非常的不容易的,除了内在有浓浓的那份情感,那种信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2
佛陀开示——“同XING恋”产生的原因、解决办法 《大乘造像功德经》节录弥勒!复有四缘,令诸男子,其心常生女人爱欲。乐他于己,行丈夫事。何等为四? 一者,或嫌、或戏,
佛教知识时间:2024-12-01
过 河 那是地处险恶的峡谷,涧底奔腾着湍急的水流,几根光秃秃的铁索横亘在悬崖峭壁间,这就是过河的桥。一行四人来到桥头,一个盲人,一个聋子,两个耳聪目明的健全人。四
为人处世时间:2024-11-30
解脱生死的确是身为佛教徒,无论出家在家都应慎重面对的根本大事。此语并非表示佛教徒是出世的、是逃避社会责任的;相反的,身为一个佛教徒,更应该作为表率,尽心尽力去,一般公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8
一、以佛法研究佛法来宝岛一年,对于佛教的近代作品,读了不少,而最使我同情的,引起非常感想的,是这样的一句:「我们应以佛法来研究佛法」。这是绝对的正确!「佛法」,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