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设计“问题串”直面凡夫心

菩提书院 2017-06-20

“辅导员,写札记耶,让有限变成无限,利益众生。”观历和妙季师兄作为文宣义工一直在推动师兄们发博文。最近他们把目光投向我,而且观历师兄连题目都帮我想好了,“师兄,就写三十分钟讨论的问题设计吧。”我无法拒绝,他们是我所带班的学员,被他们提醒,内心感到很惭愧,今年已过去快一半,该写的札记一拖再拖。

三十分钟平等交流的问题设计是我早就想写的话题,因为问题设计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讨论的效果,也直接影响班级师兄的心行调整。每一次共修,辅导员能利用的时间主要就是三十分钟的平等交流,如果不能有效运用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大家对本期重点和心行的调整达成共识,那么,共修的目标就难以有效达成。尽管每期主题各不相同,但重点都是要导向心行的改变。导师多次开示,我们要明确修行的核心就是“舍凡夫心、发菩提心”。引导学员“舍凡夫心,发菩提心”应成为辅导员每次辅导的重点。

那么,每次共修,设计怎样的问题来引导师兄们舍弃凡夫心呢?首先,要认清凡夫心的特点和表现,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让凡夫心无路可退。

一、认清凡夫心特点

凡夫心具有逃避、伪装和自我保护功能,在修学上常常表现为不愿改变自己的串习,不想按模式“约束”自己,但会在共修分享时常常为自己的懈怠、不良串习找各种理由和借口。如果不用模式来分辨,有时极易“被欺骗”。

分享时常见的第一类句式:“因为担心身边吃不消,所以我没有修学”“我不想影响工作,所以我没有看法义”“因为我工作性质特殊,所以自修不充分”“我不喜欢人云亦云,所以我不想这样去做”“我不想影响家人的感受,所以我现在不能做明显改变”“我有自己习惯的方式,按条条框框反而不适应”“我觉得导师很了不起,我也想好好修,但这个模式不太适合我”“我看了法义,但是在对境时毫无力量,我觉得修了没有用,所以我不想看了”……

这些“看似合理”“看似高尚”的理由,其实都在为凡夫心找借口。如果辅导员不“火眼金睛”,或许这些“找借口”的串习就养成了。如果没有进入模式,还活在凡夫的世界里,不愿改变,这样下去,修学几年可能都不会有太大受益,甚至还会埋怨模式不适合,浪费时间。

常见的第二类句式:“我认同模式,我知道导师的教法很好,但我不善于思维,今后我要多加思维”“这期法义讲得很有道理,对照法义,我差距很大,今后我要努力”“遇到导师是我的幸运,忏悔自己没有好好珍惜,今后我一定要好好修学”……这类师兄的特点是几乎每次分享都在检讨自己,每次都发愿,但没什么改变,属于“喊口号”。因为给凡夫心留了很大余地,所以可以选择改变,也可以不改变。

二、“问题串”直面凡夫心

我一般通过设计“问题串”引导学员把目光指向凡夫心。问题串通常由三到四个问题构成,被班上的观承师兄形象称为“三连问”,问题与问题之间层层递进,通过层层追问让凡夫心无路可退。下面举例说明:

(一)针对第一类

这类情况一般是因为没有走进模式,心行还完全被凡夫心控制,但因为无明,本人并不知晓,相信的是自己的凡夫心。对这类情况,要重点解决对模式的认同和对善知识的依止问题。在同喜班初期,辅导员要重点引导学员理解、接受模式,并对导师建立信心,并把这种引导贯穿于同喜班的整个阶段,直到学员对模式、对导师产生强烈的依止心,否则三级修学难以产生作用。

1.关于“认同”的问题

我通常采用层层设问的方式来引导学员解决“认同”的问题。例如,在同喜班最初学习模式篇时,要学员认同“模式就是法”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凡夫会觉得模式对自己有约束,往往不舒服。在凡夫原有的概念中,佛陀讲的才是法,怎么可能“模式就是法”呢?所以在讨论环节提出问题时做了这样的设计:“师兄们之所以选择进入三级修学,是对济群法师、对两套模式进行了考察评估后所做的决定,那么请师兄们讨论:1.我相信按模式修学就有受益吗?2.模式约束了我什么呢?3.我愿意按照模式去做吗?如果原意,具体应该怎么去做呢?或者如果不原意,理由是什么呢?”

通过讨论,学员基本认同按模式修学就能有受益,因为他们看到辅导团队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就能断定。在认同“按模式就会有受益”的基础上,多数学员基本能接受“模式就是法”。关于模式约束的是什么,也有学员能思维到约束的是“凡夫的不良串习”,落实模式就是克服凡夫串习;具体怎么做就是按《学员手册》上的修学总则一条一条去做。通过这样的讨论来加强学员对模式的认同度,在初期,当学员按模式修学产生法喜时要及时归因于模式,以提高学员对模式的认同度,此后不定期强调模式的重要性,直至模式在心中扎根。

2.关于“信”的问题

“信为能入”,信让佛法进入内心,对我们产生作用。在修学过程中,我经常引导师兄们思维对三宝、导师以及三级修学模式“信”的程度。我一般会结合当期法义问师兄们,“我认同本期法义的正见吗?如果认同本期正见,我该怎么做?”例如,在学习导师的出家生活和修学经历时,我让师兄们讨论:“1.我确信济群法师是一位有修有证的高僧大德吗?2.值遇导师这样的高僧大德,我生起珍惜之心了吗?3.导师以利益一切众生作为他的生命目标,而我的生命目标又是什么呢?”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利于学员对导师生起信心和珍惜之心,并愿意以导师为榜样,确立解脱利他的修学目标。

当发现学员信仰不坚定时,我会直接针对“信什么”设计系列问题供师兄们讨论,例如“我相信三宝、相信导师吗?回想一下,在每一个境界面前,我是信三宝还是信自己的凡夫心,或者信了世间权威?如果信三宝、信导师,应该是怎样的表现?如果信凡夫观念又会是怎样的表现?”已经生起信心的师兄一般都会分享到:信导师就会认识到自己是重病患者,会提醒自己落实两套模式,保证每天的定课和自修,运用八步骤修学,积极承担义工。如果没有信,则认识不到自己是重病患者,在修学上常常表现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自修无保障,共修想来则来,不想来就说有违缘,还会为懈怠找各种借口……

大家通过讨论,检验了自己究竟信三宝、信导师了没有,信到什么程度。如果真的信了,则会按导师的教导去修学,去实践,如果没有信,则会按自己凡夫心的设定去做。通过一系列问题追问可以让师兄们认识到自身凡夫心的存在,看清凡夫心的伪装,认识到凡夫心的真面目,才会愿意舍弃凡夫心。同时也认识到只有以三宝为中心,生命品质才会有改观。

3.关于“没有力量”的问题

凡夫心总想投机取巧、偷工减料,总希望用一点力就解决所有问题。事实上,我们并不知道凡夫心有多么顽强牢固,如果不花很大的气力去对治,是很难克服的。针对这个问题,我一般设计这样的问题:“我有没有在烦恼面前无能为力的情况?为什么在对境中佛法没有力量呢?如何才能增强佛法的力量呢?”师兄们经过讨论认识到佛法没有力量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佛法观念没有成为我的观念;另一方面,虽然有佛法的观念,但是它的力量还很弱,比不过串习的力量,所以被凡夫的串习打败了。那么如何增强佛法的力量呢?只有不断闻思正见,经过相当的积累才能由量变到质变,一定要用八步骤三种禅修,让佛法观念代替原有观念,并不断运用,才能使佛法在内心生根发芽并壮大,才能有力量对治凡夫心。

(二)针对第二类

这类情况表明,师兄们认同模式,也愿意接受模式,但是接受程度不深,仍然给凡夫心留有余地,分享中没有“运用”的成分,只有理解、接受,而且理解、接受不深入。对于这种情况,我一般会把问题直接导向“运用”层面,问:“如果佛法成为我的观念会有怎样的表现?没有成为我的观念会有怎样的表现?我现在做得怎样?请举例说明。”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师兄们会对照检验:我究竟有没有接受佛法观念?接受的程度如何?接受之后有没有运用?因为如果佛法真正成为我的观念,一定会在对境时自然运用。如果一直没有运用的案例和体会,说明佛法并没有真正成为我的观念,这时只能空喊口号“我要怎样怎样”。

在修学依止法时,问师兄们“我对导师生起珍惜之心了吗?生起珍惜之心有怎样的表现?”在略示修法复习课的引导当中,针对加行修法的重点是皈依发心,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串:“1.我确信皈依共修能够带给我利益吗?2.我把皈依共修作为每日定课了吗?3.我修了这么久的皈依共修,感受到哪些利益呢?4.我的发心有提升吗?发心提升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通过以上问题讨论,师兄们谈到了皈依带给自己的各种利益,通过对皈依利益的认同能强化对皈依定课的认同,并且进一步确认修习皈依定课能够帮助我集资净障,化解各种违缘,同时更坚定了修学的信心,通过修习皈依定课,能使心量扩大,发心提升。

但是,对于发心的提升表现在哪里,分享不多,说明发心方面还需要引导。辅导员指出发心增大就是以佛菩萨为榜样,发菩提心利益一切众生,当下最具体的表现就是随分随力承担,例如发心承担辅助员,发心承担固定义工。而随缘承担并不是因上就随缘,在因上要努力,不是“我担心做不好,我不能承担”,告诉学员“为凡夫心找退路”不是有发心的表现。在每一个需要承担的因缘面前,要通过正思维问自己:我尽力了吗?通过这样的引导,师兄们对皈依发心的目标进行确认,对修学的重点达成共识。

纵观上述问题的设计,有一些共同点,基本套路是:我认同吗?我确信吗?我接受佛法观念吗?接受了佛法观念应该有怎样的表现?不接受又有怎样的表现呢?我现在做得怎么样?举例说明等。通过不断确认,强化对三宝的信心。上述关于“表现、做得怎样、举例”的设计则是把思维导向“运用”层面,旨在帮助学员认清自己的心行是在凡夫观念下运行还是在佛法观念指导下运行,引导学员认识凡夫心的过患,思维接受佛法正见后的利益,从而愿意舍凡夫心,发菩提心。

更新于:2017-06-20 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