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你可以更慈悲》正行:上等根器众生的修道(愿菩提心)——顶果钦哲仁波切

藏传法师 2017-10-22

第三,上等根器众生的修道

这包含了观修空性和慈悲,以获致超越轮回与涅槃的解脱。这又分成三个部分:

1.愿菩提心,能够唤起无上菩提心;

2.行菩提心,观修菩提心的两个面向;

3.修持这些法门的戒律。

1.愿菩提心

如果自无始以来,

所有曾经爱我的母众正在受苦,

我的快乐有什么用处?

因此,为了无量众生而心向获致证悟,

乃是菩萨的修行。

万事万物的究竟本质是本然清净的,离于所有的造作,超越任何存在和不存在的概念。但在世俗谛之内,自我和他人、痛苦和快乐以无限的形式来显现。这些表象没有任何真实的存在,但众生却相信它们是真实的,因而在轮回之中流浪迷惑。

愿菩提心有两个面向:对众生生起的慈悲,以及通往证悟的智慧。这两个面向,也就是利益众生的愿望和获致证悟的愿望,都无法单独展现菩提心。一方面,如果你不以获致究竟之证悟为目标,那么不论你利益众生的愿望有多么强烈,都无法超越一般的仁慈和慈悲。另一方面,如果仅仅为了自己而希望获致证悟,那么你将无法超越小乘佛教修行者的有余涅槃(limited nirvana)。这两个面向是不可或缺的。《现观庄严论》(Ornament of True Realization)陈述了这一点:

菩提心是为了他人的利益,

而生起获致证悟的愿望。

自从无始以来,在你相续的生世之中,无量无数的众生都曾是你的父母,曾经爱你、照顾你,到了随时能够为了你而牺牲性命的地步。忘记他们难以形容的慈爱,忽略他们所受的痛苦,你就是冷酷无情。因此,为了你自己的解脱来修持佛法,而枉顾其他众生所受的束缚,也是冷酷无情。

你真的要放弃所有这些深陷如此巨大痛苦的众生?一个富足快乐的儿子,生活惬意舒适,锦衣玉食,而他的父母身着破烂衣衫,贫困饥饿,没有遮风避雨的屋舍,那么这个儿子会被每一个人视为厚颜无耻。然而,这和没有去照顾六道轮回中的所有众生——所有曾经是你的慈爱父母的众生——有什么差别?如果你怀有如此自我中心的态度,不为其他众生的快乐而努力,那么你将成为一个让所有伟大人物感到羞耻的对象,将偏离大乘的道路。如同嘉瑟•东美所说的:

如果你不有担当并肩负一切众生的痛苦,

那么领受无上之大乘教法有什么用处?

就像过去的诸佛菩萨生起菩提心,立下带领一切有情众生获致证悟的愿望,现在该是你生起大悲心和菩提心了。大乘佛教的教法是佛法的精髓,而菩提心则是大乘佛教的精髓。一旦菩提心在心中生起,你就是真正的佛子,诸佛将怀着极大的喜乐看顾你。在你所有未来的生世之中,你将遇见大乘佛教的上师,利益其他众生。你的事业将结合所有菩萨如海般的事业,以无量无数的方式利益众生。这些菩萨充满慈悲,以无量无数的身相显现,甚至化现为鸟禽和野兽。如此的觉醒态度会利益你周围的环境。

一个菩萨平等地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而没有朋友和敌人的区别。布施食物、衣服等物品给其他众生,只能够为他们带来短暂而有限的纾解;这么做不会在众生死亡的时刻帮助众生,也不会在众生死亡之后帮助众生。但是如果你能够使一切有情众生接触佛法,就可帮助他们获得立即的利益,也能够使他们在未来的生世获得利益。修持佛法能够使众生脱离轮回,获致证悟。因此,这是真正报答父母仁慈的方式,其他的方法是不够的。

切勿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聚藏你的学问、财产,以及任何其他的成就。相反的,把一切回向给有情众生,并立下希望一切众生能够闻、思、修佛法的愿望。光是表达如此的一个祈愿,就非常具有利益。怀着清净的发心所从事的任何行为,即使是缓解众生头痛的愿望,都具有大功德。因此,如果你祈愿一切有情众生从轮回中解脱,功德就更大了。由于众生的数量是无限的,因此这种祈愿的功德也是无限的。

不论你正在修持生起次第或圆满次第,修持大手印或阿底瑜伽,只要你的修行充满了菩提心,它自然就是大乘的修行。但若没有菩提心,修行只会沉滞。

对于一般人来说,彻底了悟究竟智慧是非常困难的。这是修道必须依循次第的原因。为了朝正确的方向前进,修行应该遵循所谓的“三善法”(three supreme points):(1)生起一个以菩提心为基础的发心做为开始(前行),换句话说,就是为了一切有情众生而修行,以获致证悟的愿望;(2)从事任何一个修行法门的正行时,离于概念和散漫;(3)在最后,以回向做为结行。如此修行,甚至会使微小的善业转为证悟之因,而回向将能够保护你从那个修行所获得的功德,免于被嗔恨及其他负面情绪摧毁。

(1)以利益其他众生的愿望做为起始,是你即将从事任何修行法门的圆满前行,也是确保修行获致成果,不会被逆缘和障碍的洪流席卷而去的善巧方便。

(2)就正行而言,持定(专注)和离于概念散漫有几种不同的层次。基本上,它代表离于所有形式的执着,尤其是离于骄慢。不论你多么博学多闻、持守戒律、慷慨布施,只要你对此感到骄慢自负,同时轻蔑他人,你的修行就不会有任何正面的结果。积聚功德和智慧确实是成佛之道,但如果它搀杂了执着、骄慢和高傲,就无法结出果实。

更明确详细地说,离于执着与概念也意味着,不论你现在从事什么样的修行,都要离于任何执着——任何认为这个修行具有某种本俱之真实的执着。想一想向菩萨行供养的例子。对于具有信心的人,菩萨以法友的身相来显现,或化现为加持、法典、佛像等;但这些化现皆如梦如幻,缺乏任何本俱的存在。在现象世界中的其他每一件事物也是如此,因此,不只是你供养的对象是虚幻的,你所行的供养也是虚幻的。行供养的任何结果也是虚幻——这不表示行供养没有结果,而是这个结果不是一个坚实的本体。因此,对你虚幻行为的结果生起全然的执着与骄慢有什么意义?菩萨从事具有利益的行为时,他完全离于执着以下的概念:从事这个行为的主体(做者)、从这个行为受益的客体(受者),以及行为本身。这种全然的离于执着,使功德变得无限。

(3)回向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功德和善行,如此一来,一切有情众生,尤其是你的敌人,都能够获致证悟。试着像伟大的菩萨那般地回向功德。菩萨在他们广大无边的智慧中所回向的任何功德,永不枯竭。回向如同把一滴水放入汪洋。汪洋如此浩瀚,一旦滴水融入汪洋,就永远不会枯竭。

没有任何一个祈愿会消失。用一个清净的心,回向每一个善行的功德,将持续不断地结出善果,直到你获致证悟为止。如同《普贤菩萨行愿赞》(King of Aspirations for Excellent Conduct)所说:

愿我的祈愿永不耗竭,

直到一切有情众生离于负面情绪为止。

一个菩萨的发心必定非常广大浩瀚,时时把众生的无量无数、以及带领一切众生成佛的愿望放在心中。如果你的心广大浩瀚,你祈愿的力量也是无限。如果你的心僵硬狭窄,你所积聚的功德和所清净的障碍将非常有限。

不要让自己被这样的念头所挫折:认为你所积聚的功德少得可怜,很难利益任何人而不值得回向;或你永远无法真正地帮助众生,因而认为帮助其他众生只是空谈。如果你让你的心保持开放广大,菩提心的效力将会增长,所有语言和行为的功德与利益也会增长。

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之中,你必须持续发展殊胜之证悟心。你将会在菩萨甚深的祈愿文中找到启发——这些祈愿文集结于如汪洋般的大乘佛教经典之中。例如:

愿殊胜无上之菩提心,

在尚未生起菩提心之处生起;

愿已生起之菩提心永不退减,

并且更加增长兴盛。

另外有:

愿一切有情众生获得安乐;

愿下三道之一切众生永远空尽;

愿一切菩萨之祈愿圆满成就。

另外有:

天空止尽之处。

是众生数量止尽之处。

众生命运和烦恼止尽之处,

才是我的祈愿止尽之处。

三善法包含了大乘佛教的整个修行和发心。这是大乘佛教的上师一再强调它们的原因。然而,听闻上师解释这三善法是不够的。你必须把它们融合成为你的一部分。日复一日检视你的行为是否真的符合这三善法。如果没有,要感到悔恨,努力纠正自己。不要让你的心变得散漫而随心所欲。

如果你觉察到,在某种程度上,你已经成功地把你的心与佛法交融,那么把功德回向给所有众生,并且立志更加努力。如果你不断检视你的缺点,根除你已经拥有的缺点,预防新的缺点生根,同时让新的、良善的品质生起,来不断努力增加良善的品质,并且增长你已经有的良善品质,你将逐渐在通往成佛的五道上前进。这五道分别是资粮道(path of accumulating)、前行道(或加行道,path of joining)、见道(path of seeing)、修道(path of meditation)和无学道(path beyond learning)。

在了悟空性之前,你必不能远离菩提心之觉醒发心(enlightened attitude of bodhicitta)。当你圆满了悟空性时,无造作的慈悲将毫不费力地显现,因为慈悲即是空性的展现。

如同你希望快乐,你也应该希望其他人快乐。如同你希望远离痛苦,你也应该希望一切众生远离痛苦。“愿一切有情众生快乐,远离痛苦及痛苦之因。愿一切众生获得圆满之快乐,安住其中,并且常住平等舍之中。愿一切众生无分别地对所有其他众生生起慈心。”这个愿望即所谓的菩提心。

如果你拥有这种清净的发心,菩提心将毫不费力地增长。一个善良的心具有一种天生自然的力量来利益他人。把从这种广大发心中生起的功德回向给如虚空般无量无边的一切众生,而不要去觉得你拥有这些功德。离于对做者、受者和行为本身的任何执着,那么有朝一日,当你的身和语成为心的仆人时,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将自然而然地利益他人。

目前,如叶片随风弯折一般,你对许多粗重的和细微的情绪无以招架。在这种情况下要帮助他人,不太可能产生太大利益,反而可能成为让你分心散漫的起因。

没有播种而希冀丰收,是自取饥荒,

过早希冀去利益他人,是自取麻烦。

如果你不断增长修行的稳定力,不断检视你的发心,并生起无造作之利他心,菩提心将会增长。渐渐地,你将能够把慈悲化为行动,真正地利益他人。

菩提心具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在它生起的那一刻,你便成为菩萨的一分子。如果你具有菩提心,就能免于负面力量的伤害。负面力量显现时,它们无法引起伤害或制造障碍。

这一点可以由巴楚仁波切的根本上师吉美•嘉瓦•玉谷的一个生平事迹来说明。有一次,一个怀恨在心的鬼魂决定要取吉美•嘉瓦•玉谷的性命。这个鬼魂充满了害人的念头,抵达嘉瓦•玉谷的洞穴入口。他看见一个平静的老人双眼紧闭地坐着,全然地宁静平和,充满了慈悲,白发围覆他的头部。这个景象足以让那个鬼魂的恶念在刹那间消失。他凝视老人时,心中充满敬畏。菩提心在他的心中生起,他承诺绝不再取任何人的性命。在此之后,每当出现伤害他人的机会,宁静白发老人的影像立即在他的心中显现。那个鬼魂失去了所有伤害他人的力量。

当阿底峡尊者在印度菩提迦叶、金刚座(Diamond Throne)东侧礼拜的时候,他看见两位貌美的天女出现在他前面的虚空之中。

年纪较轻的天女对年纪较长的天女说:“如果一个人想要迅速获致证悟,什么是最好的方法?”

年纪较长的天女说:“训练自己生起菩提心。”

那个年纪较轻的天女是圣救度母,而年纪较长的天女则是伟大蹙眉者。

如果菩提心尚未在你心中生起,祈愿它将在你的心中生起。如果菩提心已经在你心中生起,祈愿它增长。如果生起菩提心的功德是具体的,那么连整个虚空都不够广大到足以容纳它。

更新于:2017-10-22 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