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一次发菩提心的感悟

菩提书院 2017-11-06

上士道学习开始了,学习了菩提心的殊胜后,结合自身的方便,我想把三级修学的读书会模式引入大学生教育中,帮助大家思考人生问题,做一个清醒明白的人。恰逢学校要开公选课,于是我就报了一门关于人生智慧的课程。在此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因怕曲解导师书籍的意思,最初我按照读书会模式给同学们上课,但发现大家的学习状态跟自己的预期差距很大。分析原因后发现:一方面是学生基础和动机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所处的阶段问题,还有就是大课课堂氛围问题。他们基础不好,说明学习不算精进,大部分人选这个课只是混学分而已;他们年轻,多数人并不觉得自己不幸福或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他们喜欢看手机或打游戏,上大课老师管不到,更可以放纵自己。虽然自己最初信心满满,但课后特别失落,好像我在讲一些他们并不需要的东西。

失望之余,想起那句“随喜别人,检讨自己”。我做到了吗?课堂效果不好时,我便按以往的串习又把外境作为客观原因,然后给自己找出足够的理由。于是自我反思:学生们正值青春年华,正是少年不知愁之味的年龄;多少成年人都挡不住电子产品的诱惑,何况他们;也许对这些高考成绩一般的孩子来说,过于严肃、学术化的读书讨论形式,的确不合适。

接着,我在授课上做出几个改变:首先,调整课程目标,不再刻板地要求他们掌握全部法义。比如,我是谁,只要让他们懂得“我执”及其过患就好;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只需让他们知道人身难得,生命珍贵就好;何为命运,让他们知道命运是可以通过把握当下改变的就好;活着为什么,让他们明白除了基本需求外,还有很多人在践行一种高尚的、利他的人格。其次,在形式上抛开读书会的模板和套路,以热门案例贯穿始终。比如,引入“我执”概念之前,先用大家比较熟悉的李莫愁的案例让大家讨论她的悲哀在哪里?最终指向“执感情为我”带来的痛苦,然后将对感情的执著延伸分析到学习、家庭、同学关系等方面,引导大家认清“我执“的危害并结合学生会竞选的案例,看到放下“我执”后的好处。最终使大家认清云彩和虚空的区别,放下我执。

通过以上改变后,我观察到学生在课堂上比之前更加受用,课后感悟分享也让我非常感动。而对自己来讲,无论在技能还是在心行训练上都有了很大提高。

更多的是,这次菩提心的实践,促进了我的修学。

一、闻思修带来的正能量

当时因为学上士道不久,听一些师兄说一到上士道会心行跟不上,学的没有力量,但我一直觉得力量还比较足。分析原因:一方面是接纳当下自己与菩萨标准的差距和不完美,另一方面也许跟自己一直在准备公选课有关。整个暑假,除了带家人外出,一半时间都在准备与课程相关的内容和生活案例。为了把佛法知识转化为通俗形式,能准确又契理契机地体现出来,需要反复揣摩法义,正是这种轮番闻思并与生活结合,才让自己能量满满,发菩提心发得欢喜。

二、用一颗无所得的心做事

自己发了小小的心,却深受打击。想想书院的建立和发展至今,导师一片苦心在带领大家走出迷惑和烦恼,可还有很多人拉都拉不进来,或者来了之后还要走,可导师依然不知疲倦、悲愿无尽。真的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法门无量誓愿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眼下的自己,跟导师相比,差距太大。虽然最初感到失落,但懂得了调整自己,时刻以一颗无所得的心来做事,不再设定结果。

三、菩萨品质的临摹

在“活着为什么”的课程素材筹备中,需要寻找生活中菩提心的榜样去感染学生,我才发现,原来生活中处处都有菩萨示现,都是自己可以临摹的对象。比如之前只知道扎克伯格为女儿曾经裸捐,后来发现他和妻子捐款的背后,是为了世界的医疗、教育的投入;之前的李嘉诚在自己眼中是个商业上成功的长者,后来发现,在他经商的背后有一颗服务社会的心;还有稻盛和夫的提高心地、修炼灵魂,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甚至一名胸怀广大的普通清洁工等等。通过不断搜集这些素材,自己的心量及格局也跟着不断扩大。

四、对自己修学的启发

印象比较深的是关于《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和《活着为什么》的两次课程。当时我刚好学到七因果修法和自他换相,也在反复思考自己和众生的关系。记得导师和周国平老师曾做过一次微课对话 :生命是大海,今生是浪花。因此思惟,自己就是浪花,学生就是无数浪花组成的大海。每一朵“浪花”最终都会融入“大海”。自己这朵“浪花”的作用,就是在自己能做的时候播种,使觉醒和善良的品质得到延续,而当自己这颗浪花最终灭尽大海的时候,依然可以跟着觉醒的声音走向光明。轮回无尽,但慈悲和智慧的传递可以灯灯相续,无有穷尽。没有所谓的你、我、他。思惟到这里,自己和身边的人好像没有了所谓的对立、冲突。而曾经在中下士道的心行,与入世间相处的各种不协调,此刻全部变得积极而主动。

修学上士道期间,虽然自己学得也不是很好,但时刻充满了动力和法喜,也许就像导师说的,如果只是坐在那里发菩提心,菩提心是没有力量的。正因为自己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调整,才能时时刻刻能量满满。这门课,表面上是在教别人幸福和觉醒,事实上收获最大的是自己。做义工,在生活中践行利他行,我想也是这样。最初,也许会觉得是我在发菩提心。最后,会发现,是别人成就了自己。

感恩三宝,感恩导师,感恩师兄们!

更新于:2017-11-06 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