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十五)~M 404经所述佛所觉悟无边广大,然佛陀说法,是有所选择的。

更多文章 2020-04-11

349经(圣处经):此处的“圣处”,一般是指解脱,所谓“善出家、善得己利,旷世时时得生圣处,诸根具足,不愚不痴,不须手语,好说、恶说堪能解义”。这里讲到了修持方法与修持后的境界。所谓方法,即“善出家、善得己利”,出家要善始善终,不能虎头蛇尾;同时,在修持上自己首先要弄明白,弄彻底,这样才能“得生圣处”。而“圣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即“不须手语”——用语言文字是无法表达出来的,只能通过心意领会的办法,用心去体悟修证。

350经(圣弟子经):“圣弟子”不是随意而称,即便是在佛陀亲自教导下修习,也未必就能称得上为“圣弟子”。其条件并不复杂,按照经文的提示,符合“圣弟子”的首要标准,便是要了解和修习“缘起法”。关于缘起法,经文中已反复有所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第351经(茂师罗经):

本经为比丘尊者之间(那罗尊者、茂师罗尊者、殊胜尊者)的相互问答语录,探讨的问题是:知见缘起法,是否就会获证阿罗汉果位?

本经发生地是在舍卫国的象耳池侧。从经中可以看出此时可谓高僧云集,像尊者阿难、尊者那罗(降龙尊者)、茂师罗尊者、殊胜尊者等,都居止于该处。提问的一方是那龙尊者,回答的一方是茂师罗尊者。

那罗尊者问:“有异信、异欲、异闻、异行觉想、异见审谛忍,有如是正自觉知见生,所谓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耶?”这里的“异信”(不同的信仰)、“异欲”(不同的愿望)、“异行觉想”(不同的思惟方式)、“异见审谛忍”(对于不同的见解,总是要经过缜密审查后方可接纳)。这句话的大意是:那些不同教派的信仰者,是否也可以觉知到“有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的缘起法道理?

那么,“有异信乃至异忍(不同的信仰),得自觉知见生,所谓有灭、寂灭、涅槃。”大意是,具有不同信仰的人,是否可以证得涅槃?茂师罗尊者的回答是肯定的。

如果说持不同信仰者,也同样可以证得涅槃,那么是否就可以说:信奉异教者,在其不改变信仰的前提下,也同样可以证得阿罗汉果位?

那罗尊者继问:“尊者茂师罗!有灭则寂灭、涅槃,说者汝今便是阿罗汉,诸漏尽耶?”

“有灭则寂灭、涅槃”,这里的“有”,特指生命流转的存在形式。如果生命停止流转,是不是就等于说已证得寂灭、涅槃?显然这句话似乎有未完善之处。如果“有”灭则寂灭涅槃,以此推论,“有”未灭,是不是说就无法证得寂灭涅槃呢?这是由十二因缘的缘起法,自然推导出的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

对此,茂师罗尊者“默然不答”,看样子是回答不上来。

此时另一位尊者殊胜前来解围,他对茂师罗说:“汝今且止,我当为汝答尊者那罗。”对于刚才那句问题,殊胜尊者的回答是:“我说有灭则寂灭、涅槃,而非漏尽阿罗汉也。”

这种回答显然不能令那罗尊者满意,他指出殊胜尊者的回答是“所说不同,前后相违”。为什么相违?因为“有灭则寂灭、涅槃”与“非漏尽阿罗汉”前后不相一致。

此时殊胜尊者作一譬:“如旷野路边有井,无绳无罐,得取其水。时,有行人,热渴所逼,绕井求觅,无绳无罐,谛观井水,如实知见,而不触身。”根据这个譬喻再去领会“有灭则寂灭涅槃,而自不得漏尽阿罗汉”这句话,便好理解了。通过这个譬喻,使我们得知,对于异信仰者而言,他们通过对缘起法的理解,也可以领悟到“有灭则寂灭、涅槃”这层道理,却无法证得阿罗汉的果位(“非漏尽阿罗汉”)。什么原因?因为这些人对于缘起法,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根本达不到实际修证的阶段,至于所谓无常无我这些核心的命题,他们并不认同。就好像一个人饥渴难耐而遇甘泉,他们看着甘冽的泉水一个劲地空想发呆,却从未想着法子使自己能够喝到泉水。即便是老死终生,也终不能解渴,而只仅仅停留在“谛观井水”而已。缘起法也是这样,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知解”,更重要的在于我们的实证实修。同时,“证”与“修”还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如果一个劲地围着井绕圈,“绕井求觅”,最终还是“热渴”不已。(7月30日)

更新于:2020-04-11 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