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十五)~J 第398经(因陀罗柱经)

更多文章 2020-04-11

第457经(说经):本经叙述缘于界之上中下,而思想、言语的上中下。

本经开头,“世尊晡时从禅觉,于讲堂阴中敷座,于大众前坐,说优檀那句”,这里的“优檀那”,又译作优陀那,是九分教的第五类(法句,经的九种分类),为佛陀不问自说的感性语的集录,成立于第一次结集后。其原义为“气息”,那佛陀对某件事的自然感兴而发出之语(多指偈颂)。

佛陀这次自说的是什么内容呢?他说:

“缘界故生说,非不界;缘界故生见,非不界;缘界故生想,非不界。缘下界,我说生下说、下见、下想、下思、下欲、下愿、下士夫、下所作、下施设、下建立、下部分、下显示、下受生。如是中,如是胜界,缘胜界,我说彼生胜说、胜界、胜想、胜思、胜愿、胜士夫、胜所作、胜施设、胜建立、胜部分、胜显示、胜受生。”

这段经文的意思,从字面上来理解,并不是什么难事;若要从佛教的因缘义理上去领会它、彻底搞明白它们,实际上相当困难。这里的“界”,与三界的“界”并不相同,它是某种属性或根性的界限。佛陀在这里所讲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因果法则。所谓因与果的关系,历来都被普通民众看得十分神秘,深不可测。“缘界故生说,非不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任何生灵或事物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源头,并非凭空产生。佛陀将界分成上、中、下三种,上界即经经所说的“胜界”。如果从六道轮回的角度讲,我们可以将天道视为胜界,将人、阿修罗视为中界,而将地狱、恶鬼、畜生视为下界。因为下界者,是属于卑劣低下特性之列。与下界所缘,自然生卑下之说、卑下之想……在这里,下界为因,下想、下受生则为果。

有位“婆迦利比丘”向佛陀提出一个问题:“若于三藐三佛陀(正等正觉)起非三藐三佛陀见,彼见亦缘界而生耶?”就是说如果对于正等正觉生起那些非正确知见的话,那么这种“见”是否也同样是缘于界而生起?佛陀对此予以了肯定性的回答:“于三藐三佛陀起非三藐三佛陀见,亦缘界而生,非不界。”为什么呢?“凡夫界者,是无明界”,因为处在“三藐三佛陀”的境位上,不可能生起“非三藐三佛陀见”;与此相应,只有那些处于凡夫界上,才会由于无明的驱使,而生起种种颠倒妄想之见。因此,佛陀最后的结论是:“缘下界生下说;中界……胜界生胜说、胜见用至受胜生”。

第458经(因缘经):本经从内容上讲,与457经所述大体相仿,主要意思是缘欲界而生欲想,缘恚界而生恚想,缘害界而生害想;若身口意三业邪恶,不仅现世苦恼,而且命终之后会深堕恶趣。本经从正反两方面来进行阐述。“有因生欲想,非无因;有因生恚想、害想,非无因。”无论是欲想、恚想,还是害想,都是有原因的,而不是空穴来风。生欲想,乃缘于欲界之故,而生欲想、欲欲、欲觉、欲热、欲求。一旦有欲想,在身口意三方面便会有所体现,进而“现法苦住”,死后也“生恶趣中”,得不偿失。相反,如果我们能够远离欲想,不缘于欲界,“现法乐住,不苦、不碍、不恼、不热”,那么必将“身坏命终,生善趣中”。(9.11)

更新于:2020-04-11 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