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一)~I 572经:讲述的是诸比丘为根、境之间谁为系缚的问题争论不休,而质多罗长者为之决疑。

更多文章 2020-04-11

第446经、448经(偈经):本经以偈颂的形式,对前经进行分别解说。

第447经(行经):叙述倾向如果同一,就会和合。“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云何与界俱?谓众生不善心时与不善界俱,善心时与善界俱,鄙心时与鄙界俱,胜心时与胜界俱。”这里所讲的,其重点在于一个“界”字。所谓界,即指不同特性的分类。我个人以为,本经的重点似乎并不是在于阐述“界”,而是经中提到了佛陀的诸大上座弟子,这些弟子大部分为我们所熟知,有些我们还很陌生。主要有:

憍陈如,最初五比丘之一,首先证道的比丘;

大迦叶,苦行第一,佛陀的上座大弟子,“少欲知足,头陀苦行,不畜遗余”;

舍利弗,智慧第一,十分有辩才;

大目犍连,神通第一,“神通大力”;

阿那律,天眼第一,“天眼明彻”;

二十亿耳,勇猛精进第一,《杂阿含卷九·254经》对其有记述(调琴之喻);

陀骠(陀骠摩罗子),“能为大众修供俱”,在佛陀座下专司知客,任劳任怨(《杂阿含》1075经、1076经);

优婆离,持律第一,“通达律行”;

富楼那,说法第一,“辩才善说法”;

迦旃延,议论第一,“善说法相”(诸法体相与义相);

阿难,多闻第一,“多闻总持”;

罗睺罗,密行第一,“善持律行”。

在上述的佛弟子中,佛陀的十大弟子出现了九位,另一位须菩提尊者虽没有直接提及,但可以想见他也是位列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本经中提到了提婆达多,“时,提婆达多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习众恶行”。从这句经文我们可以得知,第一,此时佛陀已到晚年期,因提婆达多叛逆之事发生在佛陀晚年时期;第二,提婆达多在早期僧团中公开闹分裂,虽说提婆达多的动机险恶,但是从表面上看,也只表现为在修行方式上与佛陀有差异;第三,提婆达多分裂后,并没有远离佛陀,而是就距佛陀不远处的地方进行所谓的“修行”,其目的也昭然若揭——为了蛊惑更多不知内情的比丘加入他们的队伍。因此佛陀在本经中,用极其严厉的语气,称提婆达多之流并不是真正的修行,而是“习众恶行”,在行恶,并非在行善。行恶自然会得恶果,而提婆达多的最后下场,可谓是现世现报。(9月5日)

更新于:2020-04-11 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