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十三)~K 第331经(顾念经)、332经(覆念经)

更多文章 2020-04-11

第346经:本经叙述佛以十种三法,为诸比丘说法。

此十种三法分别是:

1、老、病、死——此三法为世间所不爱、不念、不可意,意思是说大家都不喜欢此三法,世间有谁愿意衰老、患病乃至死亡呢?尤其是死亡,世间九五成以上的人,都会惧怕死亡,无论他是多么地豪言壮语。佛陀的应世,正是为解决此三个问题而来。

2、贪、恚、痴——此为造成生死流转的三大根本障碍。所谓此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老、病死。

3、身见、戒取、疑——又名三结,所谓“三结未断,仍是凡夫”;若断三结,便可入证须陀洹果。身见即我见,为根本愚见;戒取见即奉行邪恶教条;疑见即对佛法始终持怀疑态度。

4、不正思惟、习近邪道、懈怠心——不正思惟即不正确的思惟方式,即邪思惟;邪道与正道相对,指修习八正道以外的歪门邪道;懈怠与精勤相对,“懈怠心”着眼于思想意识,即心灰意懒,一个人的表相与心境并不完全等同,比如说有些人做事很认真负责,腿脚勤快,可是在心底下却对前途丧失信心,十分孤独。

5、失念、不正知、乱心——失念又作忘念,指于所缘之境不能明白记忆的精神状态,所谓“精神恍惚”;既失念,自然无正念可言。《成唯识论》卷六:“云何失念?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谓失念者心散乱故。”不正知,即缺乏应有的正知正见;乱心,烦恼之一,心烦意乱,情绪不稳定甚至失控。

6、掉、不律仪、不学戒——掉,即掉举,五盖之一,使心高举,指内心躁动不安;不律仪,相当于南传经文中的“不自制”,即六根对六境时,不能自持而生起种种贪欲与瞋恚;不学戒,即不遵守出家比丘戒条,屡有违犯。

7、不信、难教、懈怠——不信即没有正信,对佛法无法产生信仰;难教即性情顽固,不会听从别人的教导;懈怠是散漫成习,懒惰成性,短时间内难有改观。

8、不欲见圣、不欲闻法、常求人短——不欲见圣是不愿意拜会圣者;不欲闻法是不愿意或不喜欢听闻佛法;常求人短是毛病习气,喜欢挑刺揭短,此种人并非于出公道心与利他心,而是纯粹的个人恶习,是十足的小人。

9、不恭敬、戾语、习恶知识——纵然面见了圣者(或修行者),也是傲气十足,对出家人不仅不恭敬,更是恶语相加,视僧人为社会“蛀虫”;戾语(戾即恶义)是指回答时乖戾不顺从,恶言恶语,所谓顽劣有余,虚心不足;习恶知识是喜欢与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混迹一处,好事不做,坏事做绝。

10、无惭、无愧、放逸——耻自己之恶,谓之惭;羞于自己善之不足,谓之愧。无惭无愧是根本烦恼之一,极难断除。而贡高我慢之心,皆起源于无惭无愧。正由于无惭无愧,才放纵自己,“老子天下第一”、“我是流氓我怕谁”,自甘堕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我们注意到,经中将此十种三法彼此贯穿起来,指出它们其中的内在联系。比如说,由于无惭无愧,便会放逸;因放逸故,就会不恭敬;因不恭敬,就会习恶知识……由于不离贪、恚、痴三毒,故而无法远离老病死。这是从正向来说,是一般人的积业所累。若从反向而方,即断除贪恚痴,方能离开老病死;而若想断除贪恚痴,必须要从断除身见、戒取见、疑三法上入手……以此类推,若想远离不恭敬、戾语、习恶知识,须从断除无惭、无愧、放逸入手。首是老病死,尾是无惭无愧放逸。所谓首尾呼应,断此即断彼,断彼即断此,便是因缘所生法的现实再现。(7月26日)

更新于:2020-04-11 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