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常善法师:何为温养念佛?

常善法师 2020-04-13

般舟念佛和传统念佛的比较

第一点:由“唱”到“念”的转变

般舟念佛是念佛不是唱佛。虽然我们现在有一个变通,有点唱的成分,但实际上还是以念为主。其实念佛的本质是念,不是唱。但是我们都习惯了唱,我问你,你临死的时候怎么唱?念佛就是节奏共振。念佛应该怎样念呢?就是跟你的心跳节奏共振。念佛是跟你的心和你的身体活动共振一合相才有生命力。所以要实现从内由唱佛到念佛的转变。我们要实现的第一个转换就是从唱一句佛号到念一句佛号的转变。第二点:踏下去喊出来才能制心一处,都摄六根

第二个转换,从“铃自己响”到“风过铃响”的转换。普通念佛是嗓子在喊,般舟念佛是气在唱,是风过铃响,不是铃自己响。要风过铃响,首先要解决嗓子的持续性问题。你看我从上午讲到现在,讲一整天不需要喝水,嗓子不哑,何以故?就是风过铃响,铃不得不响,铃自然而响。铃铛来者不黏,去者不留,自自然然,声音长久啊!要实现这样发音方式的转换。大家心里一直有个知见,那就是要念得清楚,听得明白。这个对于(普通念佛)个修来讲非常正确。因为你不用六根,你用舌根和耳根这两根或者再加上意根,用三根这样念确实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因为,你要是听不明白,你就打妄想了。因为要听,所以没有妄想。因为听这一根是妄想之根,用听这个(自己念佛)声音的方便让你制心一处,所以《遗教经》中讲“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修行就是解决你制心一处的问题。制心一处是哪一处呢?就是阿弥陀佛一处——执持名号。那么,从相上看,制心一处是阿弥陀佛名号这一件事;从内容上看,制心一处是佛的心,是心地与佛心一样,像佛一样想、像佛一样思、像佛一样行,跟佛的心相融共振。制心一处是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那么制心一处传统的方法是用的是耳根,听清楚,听明白,而且用嗓子发音,听这个音,音声是佛事。这就是观世音菩萨说的耳根圆通,是用耳根听清楚、声音说清楚。但是这一个布局就不太容易做到身心相融,即使做到程度也比较浅。我们现在这个“踏下去喊出来”是风过铃响铃不得不响,因为身心都在动,用全部身心制心在一处。表面看踏下去、喊出来好像是两处,但其实是共振的一处。那么制心在这一处就都摄六根,然后没有妄想,或很少有妄想。有位大德就学师父这样念佛,他说奇怪啊,学了这个念佛的方法不能想问题,想问题就不能念佛了。这就是说,这样念佛的方法能断你的妄想、断你的想法,所以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有的人还跟我说什么呢?他听这个声音就固执于、执着于这个声音之相,声音要清晰要明白。所以他就对别人的念佛声生烦恼,为什么呢?他说你没念清楚、没念明白。其实,是你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声音清楚不清楚、明白不明白不都是在念阿弥陀佛吗?阿弥陀佛不会说这个人嘴巴有点念的不太清楚就不要他,而那个人是播音员念得清晰就多加持他一下。其实阿弥陀佛没有任何分别心,声音本身没有任何分别相,但是你要靠分辨声音来收摄意根。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个念佛的方法确实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当然过去你们念佛的方法确实给你们带来了很多功德利益,不失是一个好方法。我们的方法跟这个方法不一样,我们是踏下去喊出来,是用气——用这个调动的是呼吸之气——来震动声带(当然我不是在搞气功啊),气冲上来,带动铃响。因为这个气它有多样性,你踏的力度和踏下去的角度都会有分别,因而唱出来的声音也就会有区别,所以有很多人就听出不同的声音。比如有的人就听成了“卖豆腐”等等,其实这都是声音的分别相和你念佛过程的分别心所导致的种种烦恼。

第三点:为什么念阿(ō)弥陀佛,不念阿(a)弥陀佛?

在唐朝的时候,这个佛号是根据梵音音译而来。你为什么念南(na)无(mo)阿弥陀佛,而不念南(nan)无(wu)阿弥陀佛呢?北京话念“无”(wu),唐朝、宋朝念“无”(mo)不念“无”(wu),这个“阿”也是一样,北京人发音念(a),唐朝宋朝的人念(ō)。宋朝灭亡后,其后裔被流放到岭南,现在岭南的话就是宋朝的官话。念阿(ō)弥陀佛。念阿(ō)只是还回本来面目而已。

有一天我们这来了个梵音专家,他说:师父啊,你们这是不是有人懂梵语啊?怎么你们念梵语的阿弥陀佛,不念清朝的阿弥陀佛?(我说)对不起,我们这没有人懂梵语,暗合道妙我就念出了梵音。其实这个本来就念阿(ō),不念阿(a)。再说,咱们前边几千年都念阿(ō),到了清朝,几百年念阿(a),我们当然要学前面的念阿(ō)喽。但是这个并不是念阿(ō)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因为阿(ō)是丹田音。(ō)是一口气,那么你想身心共振身心共融只能念阿(ō)。这个(ō)能把身体之中的废气,那些冤屈之气、怨恨之气、那些不通之气、郁积之气全部排出来。念阿(a)身体的能量交换就出不来。通过声音不同的位置,调动身体不同的能量,让身体全部参与进来,这个是阿(ō)字的妙处。阿(ō)弥陀佛全部是丹田音,尤其是佛字声音全部出来了。

念阿(ō)弥陀佛,发音的不同调动身体的能量也不同,位置不同,然后产生能量的状态也不同。也就是,能不能都摄六根,关键在于这个发音。因此,阿(ō)弥陀佛,这个(ō)是丹田音,不能省略,不能改。阿(ō)弥陀佛会调动你身体的力量。声音不同调动的力量也不一样,那个体能的结构不一样,身体的场能也不一样。这个佛号是法喜充满的、是能破昏沉的、是有力量的、是有能量感的、是向上的、是震撼的。所以说必须念阿(ō)弥陀佛,不念阿(a)弥陀佛。这是第三点要讲的。这是念佛的发音。

第四点:大声念佛之殊胜——音声是佛事

长久以来,我们从来就没有大声念过佛。在家里不敢念,家里人会说你是神经病;在庙里不敢念,这样做不如法;在禅房更不敢念,因为禅房讲止语,讲静;在念佛堂大众共修时也不敢念,大众念佛时你不能把声音盖过别人,显摆自己行,就有很多挂碍。但是如果没有大声念佛的过程,你绝对不会体会到身心共融的境界。所以我们提倡大声念佛。大声念佛之后的定是甚深境界,甚深微妙,不念而念,念而无念。

很多念佛人功夫浅,就在于没有经过大声念佛的铺垫,没有深入进去,没有一步一步夯下去。因为你的声音特别浅,根本没有深度,所以很快就昏沉了,昏沉了就没有声音了。昏沉相第一个表现就是声音的昏沉相。无始劫以来,我们就缺大声念佛这一课。所以我们就特别来对治它,提倡高声念佛、出声念佛,这点非常重要。

念佛声音的大小能够决定你进入(念佛状态)的功夫深浅,而念佛持续的时间能够确定你坚固(于念佛状态)的程度。有深度还要有坚固的程度,你才能得定。有了定中念佛的功夫,然后才能持久不断,才能进入甚深微妙念佛三昧。所以,一定要大声念佛。

第五点:音声的相续相

我们特别强调念佛的声音相要持续不断,要绵绵不绝。念佛的相续不断,这个相续的相要有,而且要有声音相出来。起什么声音相呢?用丹田气颠出来这个声音的相,是一合相的声音相。这个声音要高出平时的音。昏沉时,声音昏沉相首先出来,随后脚步就昏沉了,再然后就彻底昏沉了,就开始念昏沉不念佛了。要过昏沉关的根在哪里?就是在声音的昏沉始处,还有身体的昏沉始处去对治它。声音昏沉始处在哪里?是嗓门低了。那么身体昏沉始处呢?是脚步已经乱了。随后的结果就是声音与脚步不配合了,人就慢慢开始睡了。这都是昏沉始处、懈怠始处、懒散始处。所以这个时候念佛特别强调要出声音,要大声音,要一合相的这个声音。

出声念佛是硬相续。就是要强迫自己出声音念佛。不能随顺自己越念越小,然后就没有声音了。但是你们都有一个毛病:第一天的时候都兴高采烈,念到最后就没有声音了,嗓子哑了,然后就不高兴念了。这个时候是个弱点。不出声念佛你就完蛋,就开始昏沉了。假如你念不成的时候,你的嗓子已经不行了,怎么办呢?我师父教我丹田气。他说,嗓子哑了接着念,念到嗓子出血再念,再出血再念,念到嗓子出一些血,丹田气就训练出来了。因为嗓子哑了,不能用嗓子,就只能用丹田气了。这时候就调动出了丹田音。所以说当你嗓子哑了怎么办?我说呀,嗓子最少有十二个频道,此频道闭彼频道起,真是这样的。所以这个嗓子好像立体声一样,有很多声音在里面。这是因为嗓子哑了,继续念反而把嗓子练出来了。

这个就是告诉你,不要管嗓子哑了,继续唱、继续练、继续念。一、能开发你嗓子的频道,让你的嗓子变得雄厚、变成多音道、变成多声道立体声。二、你嗓子哑的时候有个技巧,可以只(出声)念一个字“...佛”,念一个字你肯定能念出来。然后过渡到念两个字,然后过渡到四个字,这是一个方便法。第二个方便法,如果你嗓子哑了,就用鼻子一直哼。其实鼻子哼也是用的丹田气。这样你就能保持声音把上下贯通起来。力量的源泉在于声音,声音能把身形上下贯通起来,能够入法界流,汇法界海。和法界融为一处这样一个过程,就是通过声音来完成的。

第六点:音声的一合相,踏下去喊出来

把一合相的声音调动出来,你就能将昏沉消融在无形当中,将境界相消融于无形当中,将苦痛消融在无形当中。这个是核心之核心,关键之法。首要的关键是——踏是基础。声音要跟脚,这样就能够把整个身体带起来,把六根都摄住。那么通过制心一处,就能够得到甚深禅定、甚深境界。说到一合相,我给大家解释最重要一点。武术队员抗击打怎么练的,一边打一边喊,这时候不觉得痛,对吧?所以说喊出来就不痛,你要是不喊出来就痛。一样道理,你踏下去再喊出来,身体的承受能力就会呈几何级数成百倍上千倍地增长,所以一定要踏下去喊出来,就能够苦痛关、昏沉关、境界关、情绪关、环境关等一切关都过。因为你一合相出来,心力提起来,你就是大象,那个阻力就变成了蚂蚁。大象被蚂蚁咬一下就没有关系。可是如果你声音矮下去,节奏感下去,你就象个游魂一样,然后你就变成蚂蚁了。大象轻轻吹口气你就倒地上了。所以这个力量的对比非常的明显。所以大家要真正体会踏、喊的妙处,是深妙,是微妙。踏下去喊出来要配合好。这个基本功一定要训练,当你这个基本功具足的时候才可以行般舟,才可以闭般舟关,才能将苦痛、昏沉、境界等各种阻碍降到最低。这是个基本功,是个原始点。重视这个基本功,反复训练这个基本功,牢牢树立坚固这个基本功,过一切难关。

更新于:2020-04-13 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