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二、公案 — 散位止制 4.本地风光

更多文章 2020-05-22

(一)公案本文

僧问明州翠 永明令参禅师曰:「坦然不滞锋 时如何?」(识起迷情於锋 不滞,开悟行者狂心未歇时,所呈现之狂慧若能不着,是谓不滞锋 。)

令参禅师曰:「大有人作此见解。」(禅师随顺依附,并带有些许嘉勉之意。)

僧曰:「毕竟如何?」(好家伙!并非自证,只是乱拿公案来作文章,并且还穷追不舍。)

师曰:「坦然不滞锋 。」(既非达此境界,多言无益,先堵死僧的思路,让他还入空寂体性中。)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学人参问问题时,若是真修实证的问题,而此悟境是真的,禅师若认可,即会依附顺其言。禅师答後,问这句话的人若不能显示出他的境界来,禅师即会回答以某些话语,以堵死他的妄心再起。所以禅师要看这个人真正的修为是真的?还是假的?

这里的「锋 」是什麽意思呢?我们修行的人,最主要是要有智慧眼,智慧眼开你就有智慧,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般若智,此不是学来的,不用学!是打开你本来後就有这个智慧,这种智慧是超越世间的一切智慧,世间的辩才世聪他也会,出世间的解脱法他也会。

「锋 」是指世间法的智慧,世间法是什麽?是处理事情、办事的能力,只要他要学习,不管什麽学门,他都无所不能。譬如说学电脑,只要他有心去学,电脑可以学得很好;不是学物理的,物理的书拿来看,一研究马上通;也不是学医学的,但是医学的书一拿来,马上就通了。也就是说只要开发出你本来的智慧,它是无量的,不必去学习,你可以触类旁通,要办事情,脑筋一转,叁、五秒钟就把很棘手的事情,安排了好几个步骤来,这事情第一步怎麽样,第二步怎麽做,..,到第几步就解决掉了。在短时间之内不必思考,是从你内心流露出来的智慧。

但是若你去搞这个世间智,显露此「锋 」,就没有办法真正获得出世间智慧,所以在这个时候,你要成圣,就要把你的世间智慧还给天、还给地,也就是说不去玩这一套,要舍一切法,以无所得而为方便,才能超越内心一切法,才能证得出世间的解脱智慧。

当然你不去玩这些,而是舍一切法,这样并不是说这些能力就没有了,根本的智慧还是在,那你如果是证到出世间的法,再回过来融合世间智,这样的话,你就拥有两种智慧。为什麽要再融合世间智呢?主要目的是用来度化众生,众生不只是有心病而已,还有很多身病,所以身病要用医身的方法去治疗,心病要用医心的方法去治疗,其实这些都是业障、业力。

2.释题

本公案「欲纵还堵」,是学人提出「坦然不滞锋 」的话语来参问,禅师以为参问者的修证境界如此,故即随缘依附。但经随顺答後,学人并非是真懂其意,也就是说非证到此境况,只是拿人家的东西来参问。禅师一觉,即不再落於口舌,而再用同一句话语堵住他的思路,故说「欲纵还堵」。

「坦然不滞锋 」是在讲行者在悟後世间智发起时,要坦荡荡地不去住於其上,不执一切法,始能无所得。因为这时候的智慧非常锐利,像刀锋一样,刀锋锐利无所不削,但此时要坦荡荡的,不住在这锋 上,不要去玩这世间智慧。开悟的行者智慧无量,懂得很多,要学能知一切法,只要起念,能懂得很多事情,办事时能力超强,预知事情成不成也行。如此多的心通力,若不舍弃,将无法悟入无为境。

又譬如说你能一目十行,看书看得很快,或者是像有位大陆小孩,可以猜什麽东西或人家写好的字,东西或字用布袋包起来,他用心去看也好,用什麽通去看也好,他能知道里面是什麽东西,或写的是什麽。这些都是在玩世间智,种种智慧你都要超越,不超越你就会卡死在那里,也就是说抓住那一个能力後,你就死在那里。以《楞严经》来讲,这些都是魔相,都是超能力的,你要渡过这些心本来就有的能力,那麽才能真的入解脱道。当然要证得出世间法,所以要坦荡荡的,不要住在那种智慧很高,像在锐利的刀锋上。

当开发出般若智慧时,在生理上是什麽现象?讲起来很简单,因真气从脑户穴而入冲到脑筋里面去,冲到你脑细胞的部位,所以你的思想能力非常敏锐,一动念即能成办事程序。若处理事情要想半天,那是用凡夫的心去想,想了半天不见得完美。而开悟的行者脑筋一动,已经把所有因缘涉及者都包括进去了,那一件事怎麽做!那一件又要怎麽做,..,提纲挈领的能列出一切步骤来。但当你有这些法力、有这些能力时,为什麽要说要坦然不滞呢?一滞的话,将永远滞在世间法中,就别想要修得解脱智慧。

当然要证得解脱就要舍一切法,如果不是这样,悟得自性後还会去执着在这一点上,就会卡死在这上面。你放不下一切的超能力,就好像一个荣华富贵享受惯了之後,叫他吃稀饭配萝卜乾,他是 不下口的!太多彩灿烂的人生要叫他默默无闻、不求名闻利养,他是沈不住这种寂寞的。但是你要这些灿烂的人生或名闻利养,就不能入解脱道中,因为你一进入解脱法的话,就是要能舍一切法,谁还在乎什麽名?什麽利呢!根本都是看开了,有饭就吃,没饭将就喝喝水也可以。

名声一大,事情就杂,很多不利的事就会来,也不见得名声大的,修行功夫就好,只是你要现一些什麽给众生有所感受,他们就会趋之若 ,就说这个人修得很不错、有一套,这些都是有为法。我们说真正修行要悟入无为,能够修无为法的人,第一个,定要色身破,色身破就是登地菩萨、入地菩萨了。这跟世间禅里面的发光,身体一打坐就快乐,会生起欢喜心等都不一样;到四禅时,是舍一切法,舍你贪爱的念、嗔心的念,清净以後才能证到一境性,那才真正的世间最高禅定,但还是非佛教的解脱道。

色身破是登地菩萨,是修无为法的开始,所以他没什麽可现,因为一切法都是空;若你要看光,没有!要看诸有相,没有相!还看什麽相?若还有相,就是你还有色身,所以你真正像诸佛菩萨的法身本是空,因为是空,所以他法身可以处在所有的地方,也就是无处不含容、不具足他的法身。

我们说般若智慧要去开发、去用,所谓开发是用你的气脉打开你的色身,像刚刚我们做的「宝瓶气」,打坐完来练习最好。能够打开色身的话,般若智慧就现出来,般若智慧要超越世间这部份的世才辩聪。我们很多祖师大德的公案中,像元音老上师也常讲,一句话怎麽答,用智慧很锐利的去答。当然这智慧很好,但是玩这些就不好了,你既然超越有为而想入无为的话,怎麽还玩这些呢?故禅师常间接的,要怎麽答就怎麽答,此智慧是锐利的。

3.语体文解

僧问明州翠 永明令参禅师说:「坦然不滞锋 时如何?」这里的「锋 」之意已如上述,你开发出本来般若智慧里面,能显现出的无量世间智时,智慧像刀锋那麽锐利,但不要去玩它,要坦然的不滞留在那个境界上,如果你没有这个智慧及境界,就表示你没有打开本来。

服侍元音老上师的一个弟子,他现出家相,但仍以在家的身份在上班。他说在修心中心法时,修到七、八十座时身体「碰」的爆炸了,怎麽爆炸的不清楚,我想大概是心轮爆开。如果是在头部,禅宗的讲法是「裂」的一声,这是代表头爆炸了、裂开了。如果你有头部爆裂境界的话,一定有智慧现出来,般若智慧就来了。他有自知之明地说:「如果我有开悟的话,那我现在就会有智慧。」但他说他没有智慧。到底有没有智慧?就看你有没有开悟。

刚刚讲的「坦然不滞」这种世间智慧,你可以去体会分辨,以前什麽事都是用思考的,现在灵知灵觉的力量很大的,处理事情也好,看事情也好,都是超越凡夫的心,所以你有这些能力就像刀锋一样,锋 太利了,修行的人在这时候不要滞留在那种境界上。所以禅师说,问这一句话的人是很不错!能够问出这句话的人是不得了!

我们按语说坦然不滞锋 ,已经开发出本体、本来的面目,开悟行者,狂心未歇、狂慧不着,这时候为什麽叫狂心呢?刚开悟的时候,一个心对境界还没有脱黏,常常很容易被黏住,没有脱黏最大的毛病就是看到一个人,马上就起了五、六个念头,普通凡夫看到了,顶多起了一个念头,但因为你的心太锐利了,起了好几个念头,你还有灵通力,譬如说看到一个孕妇,你马上说肚子里面是男的、女的,男女跟你有什麽相关呢?起了这个心念,因为你有那个能力去体知她肚里面是男生或女生,这就是住境生心。因为你有超能力,看了就动念,看到一个小姐,哦!这位小姐漂亮,五官看一下,身材看一下,这念头转得太快了。

若真的要不住境或住境不生心,刚悟的人开始是没办法的,我们普通人都这样,用眼睛看了,你的习气就来了,马上就想很多念头,何况是刚开悟的人,老上师讲的,开悟的人刚开发出来的是「中阴身」-人死才现的中阴身,修行的人只是提早现出来,还没有死就先现,把它开发出来,所以他的敏感度有凡夫者的九倍,是很锐利的!

不要说开悟的人,有一些潜意识比较敏感的人,他料事如神,八、九不离十的,有的当然不对。更何况是一个开悟的人,他的心敏感度更强,所以他听的、眼看的,马上心生好几个念头,被这个境黏住了。若能料事如神但不能转恶境,也是凡夫的境界。所以要学习脱黏、要如如不动,看到这个境或这个人,看到就看到了,不要看到心里面去,不要去看孕妇肚子里面的胎儿性别,看那麽仔细干嘛?这就是狂慧的一种。

狂慧是很锐利,若狂心不歇止下来的话,没办法看到本性清净的体,就像我们波涛骇浪一样的高,要悟心则要让它最後都没有波痕,能够达到这样的话,心才能够清净,你的体才现。所以像这种现象都是狂心、狂慧的境界,不能让它歇止下来,也就是你太攀缘了。你有那种超越的能力,却常常去攀这种缘,所以这种狂心未歇,狂慧不着,这是真正开悟的现象,还没有真正开悟的就不是这样。刚讲的开悟会住在锋 上,所以叫你不要滞在这种锋 上头。

「大有人作此见解。」禅师认为问这句话的学人,大概真有实证的道行境界,所以就说:「大有人作此见解。」百分之九十的人,大概都有这种说法,就等於是符合你所提出来的问题,你有开悟的话,也应该这样坦然不住锋 。我们按语说:禅师随顺依附,并带有些嘉勉的意思。

可惜这个参者所提的不是他自己的境界,如果是他自己境界的话,禅师这麽一讲,他马上就了悟了,就知该怎麽做了。我现在这个境界应该怎麽来转?当然不滞锋 ,坦荡荡的面对一切境界,起了狂心、狂慧时,不要去执着它们。

偏偏不是他自己的境界,所以再问一句话就露出马脚了。僧又问了:「毕竟如何?」禅师已经回答了,也告诉你应该怎麽做了,没错!如果不是你亲自证到锋 毕露的时候,禅师这麽回答,你当然会不了解、不满意,故又再加问一句:「毕竟如何呢?」显然参者并未自证,只是拿人家的公案来问,对这一题目好像无所知,就拿出来问一问,到底是什麽意思?穷追不舍。

禅师仅简答原来的那一句:「坦然不滞锋 。」禅师还不错,没有揍他,只有把他带到他问的原点:「坦然不滞锋 。」禅师用这句话来堵死他的心,你懂就懂,不懂就这样子止住,不要妄用心。也就是说既非达此境界,多言也无益,先堵死他的思路,把他带入制心止之境,一切都在空无之间。这也是识性起修,禅师断一切参问者妄想的好办法。

( 85年 8 月 23 日 讲於 法尔 )

更新于:2020-05-22 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