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案本文
僧问云居山昭化禅师道简曰:「路逢猛虎时如何?」
(缘起现象界,行者路遇猛虎应如何?行者逢缘应缘,六根出六门所有住,则烦恼至矣!)
昭化禅师曰:「千人、万人不逢,偏汝便逢!」
(正是心不清净行者的烦恼处,虎虽猛然,尚抵不住忍辱波罗密。佛说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是为忍辱波罗蜜。)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普通一般人对境执着的话,那个境才会起功用,如果你本身对境不执着的话,境归境,对你产生不了什麽作用,这是牵涉到你本身能不能放得开,所以在保护任运要求得自我解脱的时候,要改正你自己的心态,对外境一切现象,如果你有能力不去碰它,不去执着它,那一切的逆境,甚至於不如意的境,相对的就发挥不了它的功能,所以从一般的生活起居之间,如果有人找你吵架,你心地空荡荡的没有跟他吵架的心,他在那边怎麽比手画脚、怎麽骂,你的心都坦荡荡的,不屑回答,如如不动,那打得起来吗?普通打架也好,或是重大冲突也好,都是你一语、我一句地一来一往,到最後恼羞成怒,不得不打起来,讲不过你,就用打的。
在保护任运过程之间,我们对一切现象都能够不动的话,这样就没有所谓不好的境界,我们会碰到凶猛的老虎,也是相对的你很怕那凶猛的老虎,像释迦牟尼佛去驯服一条火暴龙,火暴龙脾气很坏,看到什麽就会把它吃掉,释迦牟尼佛不怕它,他进去火暴龙住处,对境生起了慈悲叁昧,入慈悲叁昧定中,很简单地把暴龙驯服了。人家看他很容易的把火暴龙调伏後出来,这当然他有特殊的慈悲叁昧的力量,不但不怕那个境,还可以调伏那个对象。
我们虽说做不到调伏对方,但起码我可以对境不相应,你有这种自我的认知的话,对外在的顺、逆境都没有什麽挂碍,这样就没有所谓顺、逆的境界,反正对我来讲,顺境、逆境、凶猛或温驯的老虎都一样,若能这样子的话,有碰到等於没碰到。「遇猛虎」是我们常常住境生心,常常一个境、一个念放不开,就在那里搅和进去,欲罢不能。这时候应用什麽法门最好,以无为法是最好的法门。
讲了这几个公案,有没有叫你用一法去对治一法呢?没有!都是要求你内心能放下,放下即能自在,那个境自然就起不了功用,为什麽我们会被冤亲债主搞得非常的落魄,或者是全家不安,夫妻不合,小孩子不听话,最主要是我们对境应缘,这个应缘就是被利用的根本因缘,如果你能够住无为境,不管怎麽样,我都能用无为对治的话,那种现象自然就不会存在。
2. 释题
这公案名为「路逢猛虎」,是我们一般修行过程之间,所要调伏任运的境界,修「舍一切法」的概念中,路逢猛虎 照样要不黏、放下。有一个公案名为「临危自在」,而这一个公案是「路逢猛虎」,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用。你不把他当境,有碰到等於没碰到一样,甚至於下一个公案也一样「顺如其意」,不要境来了,就用一切有为法来转它,要能如如不动,那境就起不了功用,所以你要证得内心的解脱,对外境的一事一法只有用无为法,其他没有办法来解脱的。反过来讲,无为法不是每一个人说要用就能用的,也因为这样,修行过程之间,观念是正确了,但若做不到时,就要用一些有为法,你要暂时能去用它。
有一些经典的偈语,要去默念它,如《金刚经》是最有名的、破一切业缘的般若智慧法门,教你观一切法均是虚幻不实的,不管真的、假的,都要观一切相虚幻不实在,不要去当真,这样的话,你就不会去在意那个境,那个逆境。如果一下子放不下这一切相虚幻不实在的法相,那就退而求其次,对这个法看它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一切法就像不真的梦幻,或者是水中泡沫,或像影子一样,一下就灭了,或者观它像闪电一样,一闪就没有了,像朝露一样,太阳出後就没了;智慧像太阳,太阳一照就把朝露化解掉,这个就是告诉我们对一切因缘果报现象或冤亲债主来的话,你要观一切法无常,马上会过去的,我忍耐一阵子,忍耐一天,一个礼拜,一个月总是会过去的,因为一切法无常故。
在退而求其次的功夫中,有一天你会证到真如无为的境界,对境、对念不起一点可怕的心,悲伤的你觉得没有什麽可悲伤的,忿怒的你觉得没有什麽可忿怒的。这样就自然回到原来我们的本真,坦荡荡的,赤裸裸的,不拖泥带水的,没有一些葛藤可以给他抓住,这样的话就自在了,这样的话,你心地里面没有病了,一切障碍就障碍不了你了,所以学佛法也好,修禅也好,你的业障都是要这样走过来的。
3. 语体文解
我们来看这个公案「路逢猛虎」,有一僧问云居山昭化禅师曰:「路逢猛虎时如何?」在道路上行走,碰到非常凶猛的老虎,这时候该怎麽办?我们说「猛虎」就代表现象界里面一切不如意的境,或者是有人对你特别照顾,所谓「照顾」就是很会修理你。种种的逆境如果碰到的时候,该如何面对它,这些都是现象界里面的事情,按语说:缘起现象界,行者路遇猛虎应如何?行者逢缘应缘,六根出六门所有住,则烦恼至矣!
我们逢缘应缘,六根出六门有所住,所以你看到猛虎,就把它看进去了,哦!这是凶猛的老虎要吃我,这样当然烦恼就来了。这只老虎凶不凶不管它,如果是我欠它的,就给它吃掉,如果不欠它,它也不致於加害我,你的心放下的话,老虎不见得是老虎,凶猛不起来,也就是因为你的因果如何,对它是什麽意义,如果是欠它的话,那你抱着一个平常心面对它,反而是有改观的意境。
例如我们碰到一些冤亲债主,为什麽佛教徒常常说,多做一些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因为要看他不像是敌人,要用此心态去面对他。在做功德之间自行修般若智、空观,他没你的办法,他要这样、要那样,偏偏你都没有很大的毛病让他抓住,没有很大的把柄让他抓住,但他还有一口气 不下,走也不对,不走又没你办法,所以就在那里耗着。
我们以因果的现象来讲,多拜佛,多参加法会,将修行功德回向给他,这样让他能超脱的话,他本身对你的不甘愿的心就会慢慢地化解了,化解开了,事就完了,所以我们讲有能力不应缘,就是平常要多听佛法,多学佛法,佛法就是要用在这上面。
开悟行者刚开始,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一出六根门头去面对着尘境,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境时,没有办法不黏、不住,故会一连串地起思想心,因为行者的内心不清净,所以一看到老虎就觉得很凶猛,你如果内心没有什麽凶不凶猛老虎的概念,心里坦荡荡的,像刚刚讲的,释迦牟尼佛能起慈悲叁昧,那你就直接入叁昧定中,所有的凶猛老虎也就会慢慢的凶不起来了。我们六根出六根门头时所碰到的境,你到底起什麽心态?决定你的行为与心理。如果起的心态是空无的心,对方虽是凶猛,那也没你的办法。若是有所住,就没有办法脱黏,才有路遇猛虎的事情。
昭化禅师反问他说:「千人、万人不逢,偏汝便逢!」「千万人」是指有修有证的人,他们从来就没有碰到所谓猛虎、不猛虎的,偏偏你会碰到;意即是说你自己心不清净,心里面还有坏人、好人之分,故有猛虎之念。心里还有分别好人、坏人时,就常会着境应境,随缘起心里的喜怒、哀乐想。
你对一个很坏的人,若心里面没有起多坏想,就不会影响你的心境。你说这个人很坏,你就会从心中生起一个讨厌的心,然後到处讲他怎麽坏,这是你还有不净的心,这个人坏不坏就跟老虎凶不凶猛一样,是你主观意念来判别老虎凶不凶的,这价值观由你的心病来决定。这个人坏不坏,是你内心还有一些世俗的价值观在判断,如果这样的话,这个人就是你所谓的坏人;如果你没有这个心的话,那有什麽坏人呢?
上个礼拜去监狱弘法,我们把监狱那一百零几人都看成善良的人,那你就不会说这些都是犯人、是杀人犯、..,要怎麽来防备他们。因为你没有这种心态,而把他们当成正常的人一样,那他们会以一个很正常的心对你。若你认为这些都是乱七八糟的犯人、毒犯、..等等,你有这个心的话,就表现在你的行为上,在你的谈吐、眼神上,那他们给你的也是一样的敌对心态。所以猛虎到底猛不猛,是在你心境上的认知,你没有这种心境的话,凶猛的老虎就不凶猛了,是你本身的认知问题。所以昭化禅师说千万人不逢,偏偏你会碰到!讲的很简单,清净的人才碰不到,碰到也等於是没有碰到。
按语说:正是心不清净行者的烦恼处,虎虽猛勇,尚抵不住忍辱波罗密。佛说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是为忍辱波罗蜜。在家行者刚开始修行,或是刚开悟的行者,烦恼无量还调伏不下来,所以处处碰到的不如意事就会这样,但是老虎虽然勇猛,如能以忍辱波罗蜜对治它,就能简易地超越。
《金刚经》中有一个最好的法门,经中一直提示我们,要用忍辱波罗蜜,而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意即说虽然您用忍辱法要度到彼岸,但用忍辱法时,自己心中要有无忍之忍,若还有忍之忍,表示您还有凡夫心,如此会忍得很痛苦,若能以无心之心来忍,则此忍能叫忍辱吗?这样做到了,才是真的以忍辱度到彼岸了。忍辱法在佛地境界来翻译的话,常翻成「安忍」,而非《金刚经》中翻的「忍辱」,如此您就知安忍要传神得多了。但一般因地菩萨还是以忍辱来作有心之忍, 有登地菩萨才能以安忍来行波罗蜜法。
修忍辱法是进入无为法的最好门路,修忍辱法时:一是行为不乖戾,你不会跟对方起冲突,第一个心、第二个心不起念,不起念是在干什麽?是在修无为,无为最好,所以你如果能够这样慢慢对你所接触到的逆境,不起心相应就能住无为境。譬如说被人冤枉、受委屈、..等等你都能抱着平常心,不去做解释,不必去求人家谅解,这样的话,你的心就是无所住了。
世俗之间有所谓的算命,「算命」是讲流年,12年一轮,哪一年你会碰到好运,哪一年你运气差,一切不如意的事一直来,或犯小人,或破财,有灾难,那你面对这个逆境要沈着应战,不要怨天尤人,不管心、身都一样要去转,你心转的话,业就没了,有一天你对那个境不觉得那麽痛苦,那果报就快完了,本来对这个逆境天天烦、天天逃避、天天拒绝它,有如猛虎来时要去逃避。有一天你心念一转,我为什麽要逃避呢?要面对它,要坦荡荡的去接受它,那个时候你已经要转运了,运气要转了,你对那个境觉得没有那麽讨厌了,也没有那麽可怕了,坦荡荡的放下,不求什麽,慢慢的对这个境就不害怕了,也不讨厌了,过几天你已经忘记了,前几天不如意的事是什麽,已经不屑一顾了,已经过去了,没什麽意义了。
在保护任运之间,讲这几个公案都是让你心自在,让你得舍弃一切法,让你入无为境界。并没有像有为法要你去念咒、去用法克服一切念,要用什麽招式去摆平,没有!所以佛法的高招就在这里。
最高明的剑术是没有招式的,我没有招式你就破不了我,对不对?有招式就有漏洞,武侠小说总是这样演的,当你练得很高深的招式时,人家就花几十年的时间来研究你的功夫,破解你的招式,因为有为法总是有一点破绽可以破解的;无为法破不了的,因为它根本就不动不出招,那你要怎麽破,所以因为修无为,才能够真的证入真如无为,那才是真正我们所要的无为境界。
所谓真如无为境,是我们空性悟到以後,就对一切境能应缘而不着。譬如说因缘果报还没有摆脱,心还不清净,就会有执取其境的时候。当证无为後,逆境它抓不住你,你没有贪、嗔、痴、慢、疑等葛藤存在,所有正负、顺逆的毛病你都没有,等於心是完全清净,这些法没有了,只有一个空体。我们常常划了一圆代表是圆满的空性,要抓那里呢?抓不出来,所以懂得佛法,就要慢慢去做,做到这个境界,把内心的不如意的、害怕的、有祈求的、有愿望的这些心都要打掉。
上一节我们讲到无愿无求,不要说我要升官、要发财、要.....,我拜佛就要求这些,这是不对的。修大乘佛法是要求解脱,解脱就是舍一切,对求佛也好或对自己要能好也好,有一个愿望在那里就不对了,就很容易被抓住。譬如说一些外道或邪魔等,就利用你这种有所愿的心,让你满足,那你就认为学佛就是这样子,其实你不是在学佛。
我有一位同事是一贯道的,他常常认为他是在拜佛,拜佛有好处,好像什麽事情都会比较顺。因为法不投机,也不好将他的观念给推翻,因他太太相信了这个,所以他接着下来也跟太太信这个道,既然他吃素了,行为也好像修行者一样就好了。学佛法要讲因缘,他暂无缘就不要去泼他冷水。
真正的学佛法,逆境当然会来,不来,因缘果报怎麽能完结?还没解脱以前,逆境会一直来,那早早去还,还完了,我要解脱了,不欠你了。所以学佛首要能没有什麽可祈求,没有什麽欲望,回到空无了。
这个在禅宗来讲,很直接的用两句话告诉你一个法门:「放下、自在」,前面已经是万丈深渊,後面有猛虎、狮子在追赶,你就在这时候要怎麽办呢?你放下的话,那个境就没有了,如果你在那里狗急跳墙的话,一直要逃避,你就越乱,越乱的话就越没智慧,没智慧的话,那你就完蛋了。
有时同学问说这个事情要怎麽做,我说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决定。在哪个时候决定呢?在你打坐、修法时,修到心很清净的时候,脑筋发起一念自己问自己要怎麽做,你本来有佛智慧一样的,只是我们不利用它,不认识它,所以常常要问别人,当你心清净没有挂碍的时候,不怕这个、也不怕那个的时候,起心问问你自己,你脑筋念头就来了,那时候你的思想非常敏锐,这个就是要这样,那个就是要怎麽做,或者是事情该不该做,当下觉得该做,那你就去做,没有那个念就不该做。若很简单的事情,就不用在那里冥想,不要乱用佛性的心法。
修佛法不去讲这个冥想而知的禅,对境起心念来预知一切事。修佛法是要用你的体性去感知一切境,且能随缘来应对。当自性决定以何方式来处理事情,一发後,行者就要自在,那怕事情刚开始好像是乱七八糟的,好像是不如意的,但因为你是率性而出的法,你不是避重就轻似地来思考的法,只要一发生的话随缘去进展,也因你的无为心面对此境,最後终能得到一圆满的结局,这就是禅宗所讲的无上心法。
在法展现的过程间,法一发起,定有因缘果报的,对於因缘果报来时,你要能坦然承受。譬如说我骂了你,你一定会恨我,因为你心不清净。既然我骂了人,被骂的人虽然不能回骂我,但至少他可以在心里暗暗的恨我吧!当他的恨心念从虚空来时,你就要承受这个因果。因为他到底还是心不清净,还是凡夫一个,所以他必然有这个反应。
禅宗祖师如何度人?禅师心若清净,那就是空无,而学人心不净,若因某件事刺激他,譬如说祖师大德常用「棒喝」来刺激学人,为什麽要棒喝呢?因为一棒打,学人七魂六魄就要跑掉几个了,魂魄一跑出来,禅师就抓住它,抓住後,禅师刚好可对此魂魄下工夫,禅师的心空与学人的不空的心,两者加起来除以二会变什麽?禅师心空,但此时会得二分之一的不净心,学人的不净心分得禅师的一半空,各得二分之一。而禅师是有修有证的,短期间又把学人所给的不净心化空,恢复到清净的无为空体。学人的不净心因加上禅师的空心,就能去掉一半的习气。如此在棒喝中,禅师医治了好多学人的心病,这可是禅宗祖师大德才能玩的教化功夫。禅宗的祖师大德每一位都是很潇 的,每一个都是很自在的,发完了以後,他就有一套做作的功夫,这都在冥冥中进行。
又如你跟某个人吵架,或夫妻吵架,吵得很凶,心不平静,天天都心不平,这时候最好修行,为什麽会不平?为什麽他讲这句话,就受不了呢?你去想这些干什麽?放下!不要去理它,不理它心就平了,所以我们要解脱的话,对一切现象,心要平,心平就好了,心就是碰到什麽境界产生不平,那就有烦恼了,高高低低的不平,你就有高高低低的烦恼,你要想办法把它放下。
这几天所讲的公案都是放下,放下 心就平了,心一平,事就没了。所以禅宗祖师大德讲的一切佛法离不开世间觉,离开世间没有佛法,也不能觉悟,世间有什麽?有种种的习气毛病一大堆在,面对这些人,才有机会修行,他会出一个习题给你做做看,看你考几分。
故修行人随时要观照,这一次考不及格,最起码要懂,这题目我懂,但做不到,因业力太重了,因为所薰习的习气太重了。知道习气重,要慢慢去改,直到有一天,改得很完美的时候,再碰到这个考题时,能如如不动,你就考一百分了。你骂我,连动都不想动,我懒得理你,不生气,我为什麽要生气呢?以前无明才生气,以前有那个死要面子的心才要生气,现在什麽都没有了,你讲你的,我听我的,但不生气,我解脱了;他看你没有反应,他也懒得再骂了,这样业就错身过去了。
学佛法不是在於理念懂得很多,而是在於你碰到境界的时候,如何去面对,这个心态很重要,能够坦荡荡的去面对那些,所以不管是「临危自在」也好、「路逢猛虎」也好,或是下一个公案「顺如其意」也好,都是在讲心的放下。
( 86年 8 月 26 日 讲於 法尔)
我们此生幸运得到暇满具德的人身,对于细微的取舍道理能把握的到,所以有闲暇与机会去行持。其他生命如畜生等,虽然各自具备了一些特点,但是却没有机会行持细微的取舍。因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20
第二篇 十字街头好参禅 - 佛法的政治观每当选举时节来临之际,许多候选人、助选人都很希望获得佛教团体的认同或推荐,而关心政治的民众,往往也争相了解佛教团体的想法与作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9
布施的重点是指要自然生起给予的心,而不是指外在所给予的东西。戒律即是要能够守规矩。就好像在座有很多学生,学生们在学校守持校规,而在家的善男信女们尽到自己的责任,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9
在有些人的观念中,之所以选择修行佛法,大部分是因为生活出现了问题。他们认为,有的人突遭不幸,心情郁郁,学佛是想找寻一个心灵的寄托;有的人脾气不好,难以改变,是想
佛答时间:2024-12-19
来不及的悔恨在汉朝韩婴所著《韩诗外传》卷九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人子希望侍奉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无法尽孝。来不及侍奉父母,真是遗憾的人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8
一日,洞山良价禅师上堂,座下有僧问:时时勤拂拭,为甚么不得他衣钵?未审甚么人合(应当)得?良价禅师道:不入门者。那僧道:只如不入门者,还得也无?良价禅师道:虽然如此,不得不与
禅宗公案时间:2024-12-18
从感恩开始一个好的社会是由无数个好的家庭凝聚而成,好家庭则奠基于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儒教重视修心、齐家,才可以治国、平天下。每一个人要先好好修养自己,培养慈爱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第十地 法云地菩萨道看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去实行,再怎么远的路,总有到达的一天。虽然凡夫很渺小、圣人很伟大,不过,要从渺小变成伟大并不困难,只要有心、有愿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学佛即是「学佛的生活」,如果能把心照顾好,净土就在我们身边,天堂即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可怕、可恶的人生──像地狱般的苦难,同样地也是由一念心所造成的。一念之差 地狱天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对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别人,如果有了贡高我慢,时常都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能干,那就大错了。但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学不会时,就认为「能干是你的事,学不会是我的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但是,也有贫中之富的人。当时有一户人家是属于贫中之贫的人,他们的生活向来已经很贫穷,而夫妻俩又非常悭贪,佛陀为了感化这户人家,于是,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经中有一则小 故事 ,有对老夫妻没有子女、亲戚,住在一个山城小镇外,没有什么邻居,只有两老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生活中充满着爱的意境与满心的善解。心中有爱 贫穷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们在外看到人家在办丧事,为了祭拜亡者,杀了许多生灵,因此个个表情悲戚。佛陀知道后,悲悯地说:「这就是众生的颠倒啊!殊不知人死了,屠杀生灵的行为对亡者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头大象,体型强健、性格温顺,国王非常喜爱牠,特地为牠建造一间舒适的象舍。一群强盗看中象舍周围静僻隐密,接连好几个晚上悄悄聚集在象舍旁,商量抢劫的计划,像是如何破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在世,真正过不去的是自己,最恶毒的敌人是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反观自性,不要让恶念浮上心头。世间没有过不去的事,切勿轻视自己的生命。培养开阔心胸 预防心病良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中篇》五浊恶世度有情佛陀的苦行因缘每个人与生具来皆有那分能分辨是非的智慧:但是,若不用心,便会分辨不清、错失良机,因而招来很多障碍自己的缘。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某一个时候,佛在一村落里,那个村落的东庄与南庄隔着一条河,东庄约有五百户人家,庄内的众生常造诸恶业,没机会听闻佛法,每天总是在吃喝玩乐、安逸懈怠中度过。佛陀怜悯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守财狗通常静坐是为了训练自己精神集中,洗涤习气,每天若以一点点的时间来训练,慢慢地累积,就能养成很好的思考习惯,调伏向外奔驰的「心念」。佛陀最关心众生的心念,所以应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最美的心境一位老先生怀抱我家门前清洁,别人家门前也该干净的心念,每天都去打扫街道。他以实际的行动来爱乡里、爱别人。二、三十年来,不管是刮风、下雨,从未曾间断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不明事理徒恼乱心中若有一点疑惑,不要累积成恼或是怨,凡事用智慧分析、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才能照顾好心念。人会有烦恼,就是因为累积不如意的事;然而世间事,十之八九都是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习气 可爱与可厌的分界同样是患了老人痴呆症的老人,一位令人心生欢喜,另一位却让人心起烦恼!年轻时心念的养成,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晚年境遇。有位中年妇人来看我,诉说家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无价之宝方为贵我们要好好用心,把心清净之后,要善于环保,保持清净的心,切勿再染上世俗贵贱的心态;有真正超然的道心,万事万物自然无贵贱之分,而且能圆融无碍。人生忙忙碌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辑四 至爱篇人生有爱无憾事罹患癌症的慈诚队队员,在队友的细心照顾下,生理与心理上都获得了一股温馨的暖流。人与人之间,若能彼此扶持、相互关怀,社会便能呈现一片祥和!慈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对话如月草堂徐楚峰 揭秘沉香与生活沉香自古以来,即被列为众香之首,而大多数人只知沉香价格高昂,并不了解沉香背后的历史文化。近日,如月草堂香道文化的创始人徐楚峰接
沉香文化时间:2024-12-14
学佛的好处是看开和原谅,老法师开示。不能造业,不能造业这句话容易说,不容易做到。我们试问一问,能不能原谅一个陷害我的人,羞辱我的人,毁谤我的人?能不能?不能,不能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4
善解包容要善解、包容,对人要懂得善解,即使对方有意伤人,只要我们无心接受,就很容易善解;对事不要存有成见,若能打开心门事事包容,内心必然轻安自在。我常说要善解、包容,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体会证悟道理明白后,倘若还是放不下,就无法体会。所以,只要真正体会了真理之后,就会很欢喜地去做,这就是证果,证得欢喜的果报,心无烦恼、很自在,就是彻底觉悟的欢喜心。最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心灵的资粮佛陀在世时,曾说过一段染布的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来到王舍城托钵。城里有一条街道十分热闹,开了各种贩卖生活用具的商店,有打铁店、制桶店、布店等等。佛陀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回归本性一个人是否高贵,并非自我标榜;而是需要好好地努力,回归自己的本性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尚。人的本性是自然、平等的,世间上之所以有分别,就是因为有我,而且自以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女人多数都怨恨丈夫,不怨恨丈夫的少。男人也许会说:我媳妇还恨我啊,我还不知道呢。我告诉你,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女人为什么抱怨的多?因为女人从嫁给男人的那一刻起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2
一位童子说:“之前,听说至诚念佛一句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如果一个人他业障深重,肯念佛,这还是不可能消罪灭愆的吗?”请问为什么不是念自己的名字来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1
「所生之处,果报追随,相从不舍」,这几句要记住,三句。我们的一生记住这句话,天天所遇到的,是果报追随,相从不舍。果报要受,受都不放在心上,都不会引起分别执着,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几年前,第一次看同修们推荐《僧伽吒经》。当时就好奇地浏览了一下,因为经中开头,用很长的篇幅,说读诵抄写此经的福德,如何如何不可思议。满脑子科学逻辑的我看完后狐疑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宋明一大雅沉香在文化中实属大端。宋明士人以焚香为常事,燕居而求幽玄霞举,沉香是不可或缺之物。既有刘克庄所谓沉水一铢消永昼,蠹书数叶伴残更,更 有曾几《东轩小室即
香道资讯时间:2024-12-08
1、 现世因果与宿世因果互为助缘形成六根残缺等问题ㄧ个佛弟子,能够生生世世不失人身,『生而不残』,是成佛道上必备的行道资粮。而要获得尽未来际在菩萨道上,『生而不残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08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沙弥是出家身份的起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个人来说,当好如法的沙弥,将给未来僧伽生涯奠定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第二节 劝说出家的利益这一部分,律祖引用《华手经》、《大智度论》等经论,进一步阐述劝说或辅佐他人出家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第五节 出家者之凡福行谓有比丘出家已后,但知持戒,不志尚道。以戒为上,余悉不为。用为非道,内多嗔怒。自污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信众:我家里有一个亲戚以前学佛非常精进,可是他现在也不吃素了,也不念经了,请问师父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让他恢复精进的心。传喜法师:很多学佛的,偶尔的一个机会对佛有兴趣了,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在我们学习实践当中,最主要是僧宝,先是依僧宝而闻法,以开智慧而见佛。所以佛法一代一代传下来,非常的不容易的,除了内在有浓浓的那份情感,那种信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2
解脱生死的确是身为佛教徒,无论出家在家都应慎重面对的根本大事。此语并非表示佛教徒是出世的、是逃避社会责任的;相反的,身为一个佛教徒,更应该作为表率,尽心尽力去,一般公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8
有一位信徒这么问我:“猫咬死老鼠,是不是在造业?还有是人打死老鼠罪业重?还是猫咬死老鼠罪业重?”这个问题该如何解释?猫咬死老鼠造业了吗?如果我们了解‘唯识学\’,就比较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8
学佛要发三种心:第一要有长远心—以前,师父在念逢甲大学的时候,有一位刚进入普觉佛学社的学长,大一刚进来,就发心说要出家,大二交到女朋友,后来就结婚了!现在,住在美国。这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7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经文:【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7
【无得无说分第七】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7
人,为什么会痛苦?为什么会烦恼?我们认为金钱可以代表地位,但金钱带给我们的烦恼也很多。我们认为赌博可以带来快乐,但为了赌博自杀或家庭破碎的事,却时有所闻。谈恋爱卿卿我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7
【依法出生分第八】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7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经文:【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6
一、以佛法研究佛法来宝岛一年,对于佛教的近代作品,读了不少,而最使我同情的,引起非常感想的,是这样的一句:「我们应以佛法来研究佛法」。这是绝对的正确!「佛法」,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