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案本文
筠州洞山良价悟本禅师问一僧:「名甚么?」僧云:「某甲。」
(缘起于现象界,禅师见一僧,生起说法之意,乃问僧何名?开始对话。)
禅师曰:「那个是阇黎主人公?」
(汝自认为哪个是主人翁?)
僧曰:「见秖对次。」
(有所见闻就应缘面对者,这是我主人公也。)
禅师曰:「苦哉!苦哉!今时人例皆如此。只是认得驴前马后底将为自己,佛法平沉,此之是也。宾中主尚未分,如何辨得主中主?」
(糟糕!苦也!现在人大概均是如此认为罢?祇是把驴头马尾之怪体,错认为是自己,佛法沦落错缪到此境界呀!主宰诸心法之主人尚不认识它,那如何能分辨得出哪个是主中主之境界。)
僧便问:「如何是主中主?」
(那甚么是主中主之境界?)
禅师曰:「阇黎自道取。」
(谈到主中主之境界,只靠汝自行去悟入道取。)
僧云:「某甲道得即是宾中主,如何是主中主。」
(我若由口里道,即属宾中主,那如何是主中主?其实口中所说诸法,亦非
真属宾中主,切勿错认。由体性自现心法始有点宾中主之意味。)
禅师曰:「恁么道即易,相续大难。」
(从嘴里道宾中主之境较容易,若续而悟入主中主境界就大难了。)
禅师遂示颂曰:「嗟见今时学道流,千千万万认门头。恰似入京朝圣主,祇到潼关止便休。」
(嗟夫!看今时学道人之流,面对着千万门头去追寻,而不知何门头是对的。这些学人要见其本性,悟入主中主境界,但就像入京要朝见圣主一样,只可惜到达潼关之时,错认此潼关就是京城,便休止不再往前行了。行者当体知主中主之境界,属于体之性用,非落于语言文字、瞬目扬眉等事,戒慎。)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自古以来,佛性的认知常引发甚多不同的知见与争议,若真悟得实性、佛性者,应能有释迦牟尼佛的无量智慧,一切智由心中来,一切事从心中知、口中说出;心能遍照一切佛剎土,一佛剎土具三千大千世界,共有109的银河系,更勿用谈虚空有无量无边、不可数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佛剎土了;佛陀心也能知一切佛剎土有情、无情类众生因缘果报等,其宿命明无时空之限,这才真正悟得佛性本来者。就是有菩萨真悟得实性,没有佛陀这种高能力与智慧,那也有大菩萨的境界与神通,所以大菩萨与佛陀才是真正证悟佛性的大圣人,其它末法时期,能悟得解脱知见已是不得了的大事了。
一般而言,提到见自本性有三义,一者认为能知六根真如之性用,即是见性、闻性、…,譬如说如实知六根之性用,即是见性、闻性、嗅性、味性、触性、心性等性用,所以此等人认为不用假藉修行而自性就具足,所以当下悟道不假修功。此等知见行者说肚子饿就想吃饭,体知寒冷须加衣等都是佛性、自性之本能。若以此认为就是明心见性,真是不假修功以为成就,这样会误尽苍生,当堕无间,此等行者不得不谨言慎行,才不会误人误己。
二者认为色界禅定所现真如性用,各阶段就认为是明心见性,此等人虽比上述之人要好一点、高明一点,不以凡夫境比做圣人境。但此等人把世间禅所证境界认为就是佛陀所说,执迷于真如性用,能隔听、远见或见鬼神、见光、见器世界,此等见性本来功能,是有点超出常人,就以为是明心见性。以上两者都是非佛法解脱道所涵盖,佛法言心地法门,修行当从心地中修,以断无始无明,去除三毒才能明其心性,才知道修心始能心明见性。
三者从佛理闻思修,知道解脱道当先破身见(空身),再经空心、空性、空法之修证,始能初步悟得解脱业障,得自在心始能出于三界,真能出三界也仅于证得声闻四果位中的阿罗汉果或辟支佛果,虽有见、闻、嗅、味、触、心性等六根性互用,或有一根性通于六根性之用,也具足了六神通,但还没有真的获得佛性之真性用,所以说还没有世尊或大菩萨的境界,但已可说是明心见性了。
学佛禅者当知,业报源自于识心,解脱当也在练此识心,所以六根之性用体知,并不具足解脱知见,也就是说光有其性用,但与佛法解脱道无涉。所以行者当体知六根性用是一回事,然后无余习相应才是解脱之正途。所以禅宗把明心摆在见性之前,心不明见不了真性用,或有性用也无法觉知其实用之境。这些道理要把它搞懂,才不会指鹿为马,未得谓得,未证谓证,真是大妄语成。
2.释题
本公案名为「主中主境」,主中主之义为何?第一个「主」可看成遇缘起法之觉性,第二个「主」是指空、无相之体,是遇缘起法所依的根本空体。若以唯识四相分而言,第一个「主」是自证分,第二个「主」是证自证分,余其它二相为见分与相分;所说二主之法也可以依《楞严经》经文来印言,第一个「主」是始觉,始觉遇缘欲起法之觉,第二个「主」是本觉,本自具足起法根本之空体,空依缘能生万法,此空体本觉可依外缘或内作意缘而起动始觉之功能。
一切法离不开性空缘起之说,所以六大(地、水、火、风、空、识)为诸法之性相二者,诸法缘起诸相都依空性,若无识用也仅起空性之用,亦即起觉知而无识心相应,此行者当能觉而不住,是谓圣人;不究竟凡夫遇缘起觉知,但亦要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应」字表示出凡夫还没能做到无住,所以要「如是」去做。一般凡夫虽也以性空遇缘起法用,但识用后却强起妄想相随,始有地、水、火、风诸大起自识心,而成就四大之性用。地大发作影响身体疾病发生,水大发作引发淫欲之念,火大发作引发瞋心大起,风大发作识心不定精神陷于恍忽。
说到「主中主」也可以用《佛心经》「心中心法」中的「心中心」来对应说明,「心中心法」中第一个「心」可看成遇缘起法之觉性,第二个「心」是指空、无相之体,是遇缘起法所依的根本空体,此心无相为空。行者能证得第二个心,就能获得佛心相应,佛心就是指根本的「空心」;从「佛心」中起一个法用的「心」,此心是指「心中心」中的第一个「心」。当然修「心中心法」行者,希望能与佛的「真心」相应,证得佛心,也可以依止佛陀的「空心」来用于度化众生或为众生代苦解劳,行者有此心意,这样才有佛心决定相。
所以「主中主境」是指行者能达「语言道断、心行处灭」之境界,是一行者悟得空的决定境界,法门得用「不通商量」,让心大死一番,初时无一法可用,最后无一境可执。若行者不这样走一趟,没达到心行处灭,心大死一番之境,处种种阶段的修证,未达究竟,定不牢靠,自救不了,怎能化度一切众生。
3.语体文解
筠州洞山良价悟本禅师问一僧:「名甚么?」僧云:「某甲。」
有一天,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县)的洞山悟本良价禅师问一僧说:「你法名叫什么?」僧回答说:「是某甲!」禅师主动开口问话者不多,佛法悟得后,语言道断、心行处灭,住涅槃境,无有言说。所以《涅槃经》依诸法生与不生,而立六句之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六种不可说又作不可言说、不说,谓真理即当下证知,此证得之境,非言语所能诠释者,所以就第一义谛毕竟空故,一切法均不可说。但最后经云:「有因缘故,亦可得说。」想来良价禅师看此僧似有点根器样子,所以主动勘测。
洞山良价禅师是有名大禅师,他指导学人常用三句话语:「向上一句」、「门头一句」、「超百亿一句」。每一句能使学人依境界有所突破。(1)向上一句者,系指导学人,令彼等到达成佛路向上之境界。佛路向上,即不执着于佛之境界,且应能超越之,悟境有不同,行者都要能向上超越。(2)门头一句,是说于现实之中,辨得圆融无碍之智者,亦即在差别 事相中,体悟法法平等之真理。(3)超百亿一句,系指绝续句、不来句、倒底一句,即谓一切法究极当体之空证,虽有觉知或应缘而能无住、不觉。
按语说:「缘起于现象界,禅师见一僧,生起说法之意,乃问僧何名?开始对话。」洞山良价禅师问僧名,直接了当,因他是以师傅样问弟子等名称。若我们要问出家师父法名,不能直接问:「师父名字叫什么?」而是要以恭敬心问:「师父上下怎么称呼?」上下者是指「上求佛果、下化众生」之意,居士提到佛门出家众法名,也要冠以上下,表示对三宝中僧宝之敬意。目下有些不明因果之众,假藉剃光头穿袈裟,在市集或街上化缘,一看穿袈裟者可以马上断定是冒牌货,因袈裟是佛门礼服,不是随便穿的,只有晋见国王、总统或法会才能穿的,若南传有些国家还有托钵的行为,托钵也要穿袈裟,其它时间应以一般外出衣即可。若您要鉴定此站在市场、街头的出家众是否真出家众,他(她)头顶上有点戒疤,大概不会是假冒的,您可以随意供养。若是有疑问,您可以问:「师父上下?」他若是不假思索,即答:「某甲」,您可以再问:「贵宝剎?」他会答:「某某寺」,若他不知您所云,可以肯定他是冒牌货。
禅师曰:「那个是阇黎主人公?」
良价禅师开始发难,问说:「你名叫某甲,哪个是大德主人翁?」此处阇黎是禅师对后学无分别地称呼,有大德之义。一般称阇黎者全名叫阿阇黎,梵语acarya,又作阿舍黎、阿祇利、阿遮利耶,略称阇黎。意译为轨范师、正行、悦众、应可行、应供养、教授、智贤、传授等,通俗点称为导师,意即能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者。
在古代印度,阿阇黎本为婆罗门教中教授弟子有关吠陀祭典规矩、行仪之师,此一名词后为佛教所采用,且于佛陀在世时已普遍使用。阿阇黎约有四种:(1)受戒阿阇黎,受具足戒时之羯磨师,故又作羯磨阿阇黎。(2)教授阿阇黎,受具足戒时之授威仪师,故又作威仪阿阇黎。(3)授经阿阇黎,教授经典读法、意义之师,称为授经阿阇黎。(4)依止阿阇黎,与比丘共居,指导比丘起居之师;或比丘仅依止从学一宿之师,亦可称依止阿阇黎。西域另有一种称君持阿阇黎(kundika,水瓶、贤瓶之意),乃灌顶师之谓。
在密教里,对通达曼荼罗及一切诸尊、真言、手印、观行悉地、传法灌顶者,即称之为阿阇黎,有时亦称佛、菩萨为阿阇黎。据《大日经》具缘品记载,阿阇黎须具足如下十三种德性:(1)发菩提心,(2)妙慧慈悲,(3)兼综众生,(4)善巧修行般若波罗蜜多,(5)通达三乘,(6)善解真言实义,(7)知众生心,(8)信诸佛菩萨,(9)得传授灌顶等妙解曼荼罗画,(10)调柔其性,远离我执,(11)于真言行善得决定,(12)究习瑜伽,(13)住于勇健之菩提心。准此德性,故说有人如能殷重服侍阿阇黎,即可获得极大之福报,正如勤耕田地,必能丰收。故又称阿阇黎为阿阇黎田,列为八福田之一。密教称阿阇黎即一般所习称之上师、金刚上师,如上所说能任灌顶授法之阿阇黎,又称大阿阇黎。
我们欲皈依密宗上师前,必须要先查明其传承是否正确。判断一位阿阇黎上师之传承是否正确,可由五方面来观察:(1)有相传的承传法授权与三昧耶誓约(由祖师亲自授与),(2)阿阇黎证书与信物(含法衣、法印、法器、法本等),(3)大悲心具足否?其愿力是否弘深?且守戒是否清净?(4)五毒转五智否?德性谦柔高洁否?口说及心行兼顾一致否?(5)是否具有实修的证量?教理行果透达之智慧显发否?(6)是否能如法承接正确、对传承信心坚定否?如是逐一细察了然于胸,自可不迷不惑!误入陷井,人财两失而痛苦不堪。
按语说:「汝自认为哪个是主人翁?」主人翁能统摄生命,执取躯体则生,不执取躯体则亡;主人翁也能现起无量神变,洞悉众生因缘果报,达观十方世界。一般人所认知的主人翁,以为能依次应缘则是主人翁,有点属于太笼统的概念。以唯识言,阿赖耶识为主人翁,但不净八识叫阿赖耶识,到内心清净叫善恶业异熟识,若成佛时心完全清净又神通、智慧无量,就叫阿陀那识(白识、清净识)。
僧曰:「见秖对次。」
此僧答说:「有因缘来时,能对次应缘者,那个就是自家主人翁。」此话是有语病,凡夫缘来应缘,圣人有境不黏,不与对次相应,住有觉而能如如不动者是。若是将能依缘对次应缘,随缘造作,认为这就是自己主人翁,那是凡夫境界,所谓凡夫就是永远在六道中轮回不止者。
按语说:「有所见闻就应缘面对者,这是我主人公也。」大众应知第一念觉是菩提,随之第二念起是妄想、是凡夫,再随着无数念起,那是永迷失自性菩提者。
禅师曰:「苦哉!苦哉!今时人例皆如此。只是认得驴前马后底将为自己,佛法平沉,此之是也。宾中主尚未分,如何辨得主中主?」
良价禅师说:「真糟糕!也真让人痛心哉!时下今人循例都是如此见解。只是认知自性一部份就说是全部,譬如说看到驴也祇见驴之前半部,若说见到马也祇见到马之后半部,总是无法见到驴、马的全貌。所以说他是凡夫,是见驴之徒,却有一丁点佛法知见;若说他是悟道,是见到马者,却迷于佛道、菩提道中,还具有凡夫知见。如此也就造成无上心法的佛法落于平庸之见,甚至于使佛法沉沦去也,会落到此地步,也就是大众有此等知见所造成的。像你这样述说,连宾中主都不能理会得,怎能分辨得主中主之境界呢?」
按语说:「糟糕!苦也!现在人大概均是如此认为罢?祇是把驴头马尾之怪体,错认为是自己,佛法沦落错缪到此境界呀!主宰诸心法之主人尚不认识它,那如何能分辨得出哪个是主中主之境界。」
僧便问:「如何是主中主?」
此僧即问禅师:「那么如何是主中主之意义呢?」按语说:「那甚么是主中主之境界?」不落于语言文字、第一义谛空理,悟得、作得可说是主中主吧!
禅师曰:「阇黎自道取。」
良价禅师即说:「主中主不能用嘴巴说的,只得由大德你自己悟道去体会了。若我真能告诉您何为主中主,那就不是主中主的境界了。」按语说:「谈到主中主之境界,只靠汝自行去悟入道取。」道由自悟,悟得还不得宣说。诸法生、不生具六不可说,怎可落于语言文字,当然其道理何在,得由自悟。
僧云:「某甲道得即是宾中主,如何是主中主。」
此僧又问说:「某甲由口中『道』得出来,您说是宾中主,那如何又是主中主的境界呢?」既然主中主不能落于语言文字,此僧尚不理会得,一再追问禅师,真是让人怀疑他有没开悟。开悟行者智慧锐利,举一反三,直陈反喻都能会得,不会这样直问不辍的。
按语说:「我若由口里道,即属宾中主,那如何是主中主?其实口中所说诸法,亦非真属宾中主,切勿错认。由体性自现心法始有点宾中主之意味。」意境随人智慧而解,宾中主是何义?可能还有很多人不理会得,以为能随缘应缘即是宾中主之境。行者要能在行有为之法而中执不偏,才有点宾中主之意。佛法难就难在要自悟,若智慧不具足,所悟也就会有偏差。例如同样是经文面陈大众,百人却有数百种见解,若也能无所见解,可能与佛法较贴切些。
禅师曰:「恁么道即易,相续大难。」
良价禅师即说:「像你这么说佛道也太简单了,所以所悟也是粗浅佛理,相继要悟得无心之心,也真是太难了。」按语说:「从嘴里道宾中主之境较容易,若续而悟入主中主境界就大难了。」要体解大道,也只有闲语言,从静中去体会自性之性用,如何随虚空一切缘而幻化,众生有所求即能感而化之,满众生所愿,这种主中主道理,非从语言中能说清楚、讲明白的。
禅师遂示颂曰:「嗟见今时学道流,千千万万认门头。恰似入京朝圣主,祇到潼关止便休。」
良价禅师即示一颂说:「嗟夫!见今时下学道之流,千法万法中寻认佛道门头,总想要有个入处,却不知佛法在见有破有,执空破空,两都不执,无有言说。大众从有为法中,怎能悟无上道。若这样地见解,恰如有人要入京城面朝圣主,却祇到潼关误认为已达京城,止住不前便休息了,这样怎能真见圣主。」
按语说:「嗟夫!看今时学道人之流,面对着千万门头去追寻,而不知何门头是对的。这些学人要见其本性,悟入主中主境界,但就像入京要朝见圣主一样,只可惜到达潼关之时,错认此潼关就是京城,便休止不再往前行了。行者当体知主中主之境界,属于体之性用,非落于语言文字、瞬目扬眉等事,戒慎。」
(2005.09.07.撰于法尔)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寓江湾丰子恺家。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这一禅门宗派诞生最晚,认为人的佛性是“现成”的法眼宗,为五代清凉文益禅师所创,属南宗禅青原行思法系,是中国禅门“五家”中成立最晚的一家。因五代南唐中主李璟赐谥为
悟性时光时间:2024-11-07
世尊的开示:警惕——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恶业过彼挖一切众生眼罪聚看到多有一些学佛的同修,言语极其的随意、浅薄无智、斗争坚固,真的是造业无量,自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4
法师品第十此品明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大论(大智度论)明六种法师:一信力故受,二念力故持,三看文为读。四不忘为诵,五宣传为说,六圣人经书难解须解释。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只要皈依三宝,能念三宝,都是修行;能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用心,不贪财,不恋色,这就叫修行。常时观身体是无常的,是不干净的,是幻化的,是要死的。你这样观,你的烦恼就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1
善恶因果不能抵消,这是一定要懂的。那不能抵消怎么办?佛教导我们,对于善因加强,对于恶的,过去所造的,不再做了。让善的力量强大,恶的力量薄弱,将来往生的时候,力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20
【解】因果相背,为是处,作恶业希望乐报,因果相背,为非处,犹言“无有是处”也。“无有是处”是没有这个道理。这一条,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没有疑惑的,“十力”这个摆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8
大修行人指的是谁?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阿罗汉这些人,应化到这个世间,与没有成佛时的这些众生又碰头了,有缘,都遇到了,这时候还有没有因果?有,清楚。我们在《高僧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第二十课 临终关怀应有的认识 有生必定有死,新生的喜悦常常令人忘记死亡的哀恸,人间也不知这边生命的结束原来是那边新生的开始。在这一生一死之间,只知道自己的悲伤,而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10
禅宗哲学象征 第二章 公案颂古与不二法门禅宗开悟论揭示超越分别执着以重视清净本心的方法与途径。佛教的开悟方法素有渐修与顿悟二途,对于禅的灵魂公案来说,它所体现的开悟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6
佛宝网讯 近日,首届海峡两岸佛门书画艺术展作品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目前已陆续收到很多书法家、画家作品,投稿作品题材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佳作精彩纷呈。现选
文化资讯时间:2024-09-27
勉强找时间来学一学,不能一心一意去做,拔除“根本业缘”是不可能的,刚强众生难调难伏就在这里。不说一般的道友,我们出家弟子对这种道理人人都懂,也知道修行好,也是下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5
1在因果法则里面是不成立的。作善就在自己心田里落下善种子(善因),作恶就在心田里落下恶种子(恶因),善种子和恶种子不能互相抵消,到它们因缘成熟时,各结各的果报,不会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
一个大灾难来了,许许多多人丧失了生命财产,但是还有少数人很平安,没有受到大灾难。这些人,你仔细去观察,你去做一个统计,然后你就晓得,从统计上看到,绝大多数心行善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问:“佛菩萨还受不受因果报应?”答:这个问题,过去百丈大师遇到老狐狸曾经问过,问的话就是“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跟你这话的意思完全相同。老狐狸过去生中是讲经说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我认识的一个捕蛇者的悲惨报应作者:灿烂阳光女我父亲年轻时候想学治蛇伤,要学治蛇,首先得学会捕蛇,他就找了个师傅——杨满爹。杨满爹是外地人,讨饭讨到我们那个地方,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15
问:佛教常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搞清楚佛性问题与学佛关系重大,所谓佛性究竟是什么?答:五十年代我曾和佛教青年探讨过有关佛性问题;近年来,也曾围绕这一问题,谈过我的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4
近行定与安止定慈济瓦法师讲郑栢青译按:慈济瓦(Sujiva舍弃我)法师是一位马来西亚籍佛教上座部比丘,献身于佛法内观的教导。法师在1975年完成大学学业不久后,就出家。在修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9
财富是你命里有的,不用去争,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争也争不来,所以你要跟人竞争那岂不冤枉?《了凡四训》把这一桩事情讲得透彻、明白,把《了凡四训》多看几遍,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7
《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3
第二章 四圣谛在佛陀的教法中,四圣谛可算是其中的心要了。他在波罗奈附近的鹿野苑(今印度沙纳特地方),向他的老同修----五苦行者作第一次说法时﹝注一﹞,所讲的就是这个。这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0
1. 总论这世间上的一般人常认为可以从财富、权力和社交活动中得到快乐、安祥与调和,也想由家庭关系、职位、朋友和感官得到快乐。他们试着运用各种方法来改变自己的物质、社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8
来看省庵大师的一首净土诗:都言净土唯心是,十万余程是外求。但执妄心居在内(若言十万亿佛国之西方是外求者,则认方寸妄心居内,便同阿难所计七处之一),不知真性体全收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没有出离心能往生吗?这是绝大多数净业行人非常关心的问题。当然这里要注意,我们以下根据《观经四帖疏》疏文作的分析,虽然是在讲中品下生是否要求出离心的问题,实际上,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元朝至顺(元文宗年号,13301333年)庚午年间,浙江西部连年饥荒,当时杭州城中有许多人饿死。于是官府就雇人把这些尸体丢到六和塔后山的大坑中。其中有一个老太婆的尸体,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三主要道佛教的经典非常的多,如果你现在去寺庙的藏经阁,或者图书馆,佛教的书整个屋子都摆不完。如果你学的是天主教、基督教,事情还好办,也就一本圣经;偏偏你接触的是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3
学习奉献自己,要用智慧去奉献自己,把最美好的自己奉献出去,奉献给你最亲爱的人,奉献给在这个世界跟我们有缘的人,甚至奉献给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喜欢的敌人。这个奉献自己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3
风流,并不是游戏,那是一种要以一生的努力去达到的境界大和民族,算不算是风雅或风流的民族?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在大部分中国人的印象中,日本人是既不风雅也不风流
禅茶文化时间:2024-08-13
平衡的自在当心和外在的事物互动的过程能够保持平衡,自在才会生起。种种不满足的心、嫉妒的心、傲慢的心,当你有这些心念的时候你就会痛苦啊!是不是?我们现在生活里面经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2
护念众生一个菩萨去观照众生苦的时候,就像是看着一个迷路的小孩。他跟我们一样,想要得到一个最圆满、平安的快乐,想要远离所有人间的烦恼和痛苦,但是用错方法了,一直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2
请问:打坐过程中该怎样呼吸,才能对打坐更有帮助?法清法师:对于佛家的打坐来说,开始的时候,只是数息就可以了。就是说,你的意识要顺着呼吸走,只注意你的吸气跟呼气。但是,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0
请问:在家里如何供佛?法清法师:大家在家里供佛,如果有专门的房间当然很好,如果没有,可以供在书房。供在书房很好。如果没有书房,供在客厅也可以。如果房间很小,没有客厅,那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0
请问:法师今天讲到出家修道就要“断爱去欲”,爱有大爱小爱之分,断爱去欲断的应该是小爱吧。经常也听到一些人说,人如果没有爱和欲了,是不是就会变得冷酷无情?法清法师:这里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0
他不修行,你也不修了?皈依僧,是皈依整个僧团,不是皈依某个僧人。任何一位僧人的言行,都不能代替整个僧团。不必因看不惯个别出家人而退失学佛的信心,除非你觉得所有的出家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9
从搁置的电子表突然走动谈起我的一位学生送给我一只新加坡出产的电子表,据他说,价格不贵却耐用,走时也准,换上新电池,至少可用两年。可是到了我的手上,换上新电池,仅使用了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9
常听一些学佛的居士说:某某人的脸色又白又亮,所以她修的好;某某人的脸色发黑,所以她业障现前,修的不好,因为相由心生。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相由心生是很正确的道理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经常教人家打坐,主要是按照智者大师《小止观》一书中来讲的。在与很多亲朋好友的联系中,自己也常常要他们学学打坐。但是,他们往往因缘不具足,不能来寺院,自己就没有机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自己很喜欢禅修,所以也经常带领别人禅修,所以通过禅修后的人得到的好处自己是经常能看得见的。身体的好转、疾病的减轻、记忆力增强、专注力的提高、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减轻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第八觉知原文: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八大心普济觉我们学佛皆知「依惑必造业,依业必造报」,有业报果报身即有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随境转,心就会变质 师父说:我们常常喜欢用心生气,用心烦恼,又用心谈恋爱,用心做事业,用心做善事。 我们一直在用心呀!怎么会找不到呢?原来是你在烦恼,心一烦,念头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7
生命为什么会苦?为什么会轮回?其实,这些都是我们自己造来的。因为迷惑而造了轮回的因果,这些因果成为生命的因、生命的业力。如果没有佛陀的引导,我们终将不知因果业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7
把念头停泊在心的机场学佛就是学习戒定慧,戒就象是飞机导航,飞机如果没有导航,就无法飞到停机场,所以戒就是导航,让我们航向成佛之路的导航系统。导航系统有了,接下来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7
在泰国这个佛教国家,供养三宝,请出家人到家里用斋,是最平常的事,因为学佛的弟子相信这是累积福报最好的机会。为什么供养法师会有福气呢?因为出家人所做的事情就是佛陀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7
居士百年之后骨灰能否进入寺庙存放?答:完全可以。不过要看那些寺院有条件存放,目前国内寺院并不是所有的寺院都具有存放骨灰的“海会塔”。近几年也有不少寺院建了“普通塔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6
慧是指佛法的般若妙慧,这种智慧能够洞彻宇宙人生真相。佛法的般若妙慧并非从学习中获得,而是从实践修行中证悟到的。我们常把世间的聪明与佛法的智慧混淆,其实二者是有区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5
由口念弥陀心散乱 喊破喉咙也枉然谈如何选择修学净土的善知识我们如果遇到其他不同的知见,不同的观点,来障碍我们净土法门,我们要有个标准,就是:唯信佛语,不可相信菩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5
如何理解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段话即是说明佛法的核心缘起法。佛陀告诉我们:宇宙世间的万事万物,包括精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5
静波法师:真正的发财秘诀并非求观音菩萨而是靠这四个字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是我自己的君王。”出家人是不容易的,这种孤独往往成就我们。太热
禅理故事时间:2024-08-05
佛陀教导,多闻弟子当行二事所谓非禅即诵,非诵即禅。有以为,诵,就是念经,于是每天诵经七、八个小时,既没了时间听讲,又没有时间洗浴。念经有功德,自然应该随喜,但把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4
依空法师-人间巧喻:66不老的生命波罗奈国的年轻国王登上王位,励精图治,对于国家的内政、外交、财税、农林、粮食等方面施攻,大事改革,一心要把国家建设成富强兵的大国。国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