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第十卷)
净空法师讲述
一九九四年于加州迪安萨学院
第十卷
人能自度。转相拯济。至心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精进勤苦。须臾间耳。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永拔生死之本。无复苦恼之患。寿千万劫。自在随意。
这是这一品里面的第四段,也是最后一段。佛劝导我们应当心求极乐,也就是“人能自度”。“转相拯济”是利他。一定是先得到自利,而后才能利他。自己若是没有得到真实的利益,对于这个法门修学的成果还不能肯定,自误还能说得过去,如果误了别人,这过失就很重。所以佛在一切经里都是这样教导我们:一定要自度而后才度他,决定不误导别人。这才是真实的功德。
“至心求愿”。这一句是说上求、下化都要用真心。‘至心’就是真心。佛门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一定要如理、如法。最重要的就是‘至心’。所以‘至心求愿’,没有不满愿的。
“积累善本”。这一句里面包含的范围非常地广大。在一般大乘法里面,‘四弘誓愿’是‘善本’,是佛法里面的根本法。
‘四弘誓愿’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教我们要发度众生的大愿。一般世间人对于这一愿不但不甚理解,而且疑惑很多。原因是不知道事实的真相,也就是不明了众生与自己的关系。如果明了众生与自己的关系,这个愿自然就生出来了。佛把事实真相告诉我们:一切有情众生、虚空法界,与自己原本是一体,现在是一体,将来还是一体。只是我们迷失了事实的真相,在佛法说是迷失了自性(自性就是事实真相)。正如同我们做梦。梦中不知道整个梦境是自己,依然执著梦中的身相是自己,认为其他的都是身外之物。跟这种迷执的情形相仿佛。所以明白人,自然就发愿要照顾一切众生。
佛教我们要发这样的心,才是真正的觉悟。如果这个心没有发,不能算是觉悟,更不能算是正觉。所以这个心一发,实在讲就是‘正等正觉’。觉悟之后,最要紧的就是要先‘自度’。四弘誓愿第二条是‘烦恼无数誓愿断’。断烦恼就是自度。学法门是为度他。实在讲如果为自度,不必学很多法门,一个法门就够了。一门深入决定成就。
如果要度众生,而众生无量无边,根性不相同、程度不一样、嗜好不一样,一个法门不能度一切众生。因此度一切众生要学无量法门。所以四弘誓愿第三条就是‘法门无尽誓愿学’。最后一条是‘佛道无上誓愿成’。要圆成佛道,度化众生的大事业才能做得圆满。这是‘善本’。
我们初学佛的人,从那里下手?这下手之处也算是‘善本’。就整个佛法来说,就是五戒、十善,也就是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因智慧才能自度度他,才能统摄世出世间无量的法门。这都要凭借‘智慧’。五戒是根本戒。可是佛教导我们还有最初下手修学之处,做为五戒的基础。这是根本的根本。那就是《观经》里讲的‘三福’。根本的根本就是一个‘孝’字。
中国儒家的教学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佛法的教学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三福’第一条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条才讲到‘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五戒就在这一条上。可见得五戒是建立在孝亲、尊师、慈心、十善的基础上。我们这样去观察,把‘善本’就找到了。
在《净宗学会缘起》里面,我们明白的订定了修学的科目。在教典的依据是‘五经一论’;在日常生活中修持,就是依经论上所说的‘三福、六和、三学(戒、定、慧)、六度、普贤十愿’。真正依照这些修学,永远不更改,就是“积累善本”。
我们这一生要认真努力修学,“虽一世精进勤苦,须臾间耳”。在无量劫之中,人生在世确实是非常地短暂,‘须臾间耳’。这一生如果不认真的学佛,很快的就空过了。
学会新道场开幕,来了不少的嘉宾,其中有几位是我过去的同事、长官。我们一见面非常地感慨,想到过去在一起的时候,这一回顾,就是五十年前了。五十年,就像昨天的事情一样。我当年那些同事、朋友,现在将近三分之二都过世了。提起来实在是感慨万千。
我们读到经文,警觉性要非常之高。我们这一生当中,勇猛精进,这时间并不很长。只要能真正精进,不要怕辛苦,“后生无量寿国”。我们这一生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前面的“一世精进勤苦”就懂得了。我们在那一方面‘精进勤苦’?信、愿、持名,积累善本。积累善本是‘修福’,信愿持名是‘修慧’。福慧双修,一心一意专修净土。以我们今天的根性与生活的环境,除了净宗之外,要想一生当中成就,几乎是不可能的。唯独这个法门稳当,确实有把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真是“快乐无极”。下面四句就是详细说明。
“永拔生死之本”。‘拔’是拔除。若不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则六道轮回,永远没完没了。要想出离轮回,不是简单的事情。大小乘佛法虽然理论说得很透彻,方法也很周详,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做到。这是事实。有几个人能一生中把‘见思烦恼’断了?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见思烦恼’不断,就出不了轮回。等到下一辈子遇到佛法,再继续修。下一辈子是什么状况?想像我们现在,就知道。我们过去生生世世也学佛,这一生是什么样子,自己清楚明白。来生假如再得人身,还要从头做起,可能还不如这一生。这是我们一定要警觉的。但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永远出离轮回了。
佛在经上讲生死的根本是无始无明,一定要到如来果位才断干净。生到西方世界决定‘圆证三不退’,决定在一生当中圆成佛道,就是断这个无始无明。所以真的‘永拔生死之本’。这是事实。
“无复苦恼之患”。一切忧苦烦恼永远断了。到西方世界决定亲证诸法实相,对于一切法的真实相彻底明了。苦恼都是对于事实真相不明白而发生的。不明白真相,就产生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以及错误的行为,招来一些不如意的果报。彻底明白之后,这些事情自然都解决了。
“寿千万劫,自在随意”。这‘自在、随意’,就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所说的那样殊胜的境界。普门示现,随意自在,在十方无量无边的国土之中,都能随心所愿。那个地方众生有感,我们就有能力去示现,感应道交。这一点是真正‘快乐无极’,这个境界绝对不是一般菩萨能做得到的。
我们在许多大乘经里面看到,‘权教菩萨’(就是别教的三贤位菩萨)的能力不能超越这一个大千世界,也就是释迦牟尼佛这个教区。必须到圆教登地才有能力越过这一个大千世界,到其他的佛国度。但是这能力还是有范围。譬如我们越过自己国家的国界,到其他国家去旅游,还是受限制。这是因为智慧、神通、能力还不够。所以有些菩萨能到二佛、三佛、四佛、五佛的刹土,有些大菩萨能游历几十个佛刹、几百个佛刹。佛土有无量无边,要到什么时候才有能力去周遍游历?一般讲圆教八地。八地菩萨距离成佛已经很近了。这样高的果位才能周遍法界。
净土宗的学人,便宜就占大了。因为他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有能力跟八地菩萨一样,尽虚空、遍法界往来自在,没有障碍。这不是我们自己修成的,而是阿弥陀佛本愿加持的。这真的是快乐无极。
宜各精进。求心所愿。无得疑悔。自为过咎。生彼边地。七宝城中。于五百岁受诸厄也。
佛真是慈悲到了极处,为我们叮咛。‘宜’是应该。每个人都应该精进。“求心所愿”。我们今天所愿的就是求生净土,就是要见阿弥陀佛。决定不怀疑,决定不后悔。这个心要清净,要坚定。看到别人学禅、学密,后悔了。那就错了。此地说决定不后悔。知道念佛法门是真实可靠的,我选定之后,绝对不后悔,绝对不怀疑。
假如怀疑、后悔,那就障碍自己了。就“自为过咎”,就是过失。“生彼边地”。为什么有疑、有悔,还能往生极乐世界边地?我们要搞清楚。‘疑’,是不能完全真信,但是他也相信,也认真拼命念佛求生净土。假如有西方极乐世界,我就往生了;若没有,也就算了。抱这样的心态念佛,生‘边地疑城’。这就是他的信心不坚定,可是他还是认真的信、愿、持名。如果不是信、愿、持名,他就不能得生了。无论是疑、是悔,但是他还是认真的信愿持名,才能生到边地。
实在讲,生到边地也不错了。为什么?在那里只耽误五百年(人间的五百年)。西方极乐世界寿命是无量寿,五百年对他们来讲算不了什么。也像我们讲的‘须臾间耳’。所以生边地也是值得庆幸的。但是佛希望我们更能精进,以清净的信心直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享受就跟八地菩萨完全相同。
“七宝城中”是说极乐世界的边地。于五百岁受什么苦?经上告诉我们,他在边地所享受的快乐有如夜摩天宫,所以的确很快乐。他的苦是见不到佛,闻不到法。不见佛、不闻法五百年。他的生活过得非常快乐。就是这么回事情。
弥勒白言。受佛明诲。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这一段经文是弥勒菩萨当机。实际上弥勒菩萨就是我们的代表。弥勒菩萨听懂了,听明白了。所以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他没有疑、悔。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这一品经里面,佛劝导我们要断恶修善,要求离苦得乐。苦是从恶业来的,乐是从善业来的。我们要想离苦,就要断恶;要想得乐,就一定要修善。这样因与果才相应。
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为众恶。甚为大德。
这一节是佛赞叹断恶,才真正成就‘大德’。此地所说的‘德’跟得失的‘得’是一个意思,是同一个讲法。‘大德’,所得到的是真实的智慧,所得到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里面包括的内容非常之多,无限的深广。都能得到,没有一样得不到。可是怎样才能‘大德’?
我们要像菩萨一样,我们要学他“端心正意”。这一句跟儒家讲的‘诚意正心’是一个意思。心要正、意要诚,要诚恳、要真诚。“不为众恶”。凡是利己而损害别人的都是‘恶’。决定不做这一些恶事。下面佛特别为我们指示出善恶的标准。
这一章里面就是以五戒为标准。这样你就能“甚为大德”。俗话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有求一定能得,求不得是因为有障碍。障疑是什么?障碍是恶业。你今天“端心正意、不为众恶”,障碍就没有了。没有障碍,就有求必应。
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恶少。易可开化。唯此五恶世间。最为剧苦。
这里佛以一个问答来为我们解释。为什么?十方世界善多恶少,所以诸佛教化众生就容易了。‘开’是开悟,就是觉悟。容易觉悟。‘化’是变化气质。教学的目标就是变化气质。在世间法,儒家教学的目的是希望能成君子、成贤人、成圣人。在佛法里面希望能转凡成圣,就是成阿罗汉、菩萨、佛。难化能化,是佛的功德大;难修能修,所以道果也就不难成就了。要紧的是真正肯修。十方世界的情形是这样的。我们这个世间情形不同了。
我们这个世间是五浊恶世,是五恶的世间。‘浊’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污染。在过去说染污,我们还不太容易体会。现代讲到染污,我相信每一个人体会都相当深刻。现代的自然环境,的确是因人为而被污染、被破坏了,而且污染得相当严重。
科学家在大众媒体里面,向大家报告。如果地球污染不能有效的改善,预言在三十年之后,地球不适合人类居住了。为什么?水污染了,空气污染。人类没有办法离开空气跟水,这两样里面都有毒素,问题就严重了。所以今天我们看到佛经上讲的‘五浊恶世’,真是触目惊心。知道这个事情的确是非常的严重。可是科学家只能看到环境的外表,他提出的警告是正确的,是事实。我们想想,能有效的改善吗?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依报随著正报转’。地球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的依报,正报是人心。我们才真正把染污的根源找到了。我们今天的心被污染了,思想被污染了,见解被污染了,精神被污染了。
所以环保要想真正有效果,先要净化人心,得从根本下手。标本兼治也许能收到效果,假如不能从净化人心上下手的话,环保的效果就非常有限。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科学家说还有三十年,如果我们认真念佛求生净土,时间是足够用的。到时候地球不适合人类居住的话,我们可以移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是一条生路,我们应当要重视。
所以这个地方是五浊恶世。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确实非常痛苦。“剧苦”是大苦。
我今于此作佛。教化群生。
“我今于此作佛”。‘我’是释迦牟尼佛自称。释迦牟尼佛到我们这个世间来作佛。“教化群生”,是教化一切众生。
令舍五恶。去五痛。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福德。
这是佛对一切众生所说的根本法,就是根本的离苦得乐的方法。
我们一定要舍五大类的恶行。“五恶”是因,“五痛”是花报。如果你不舍五恶,天天造五恶,你的生活当然过得很痛苦。这个痛苦是‘花报’,就是我们讲的‘现世报’。而“五烧”是来生的果报。
为什么用‘烧’?烧是地狱。地狱是一片火海,所以用这个字来形容。佛法与印度许多宗教都讲六道轮回。西方宗教虽然没有讲六道,至少讲三道。有天堂、有人、也有地狱。西洋人的地狱里也画一片火光。这跟佛法、跟印度宗教所讲的很类似。
所以一定要断五种恶,我们这一生才能过得很幸福、很快乐、很美满。来生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脱轮回,这就对了。
经文里有一句,是我们能不能做到的关键所在。就是“降化其意”。‘降’是降服。《金刚经》须菩提尊者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云何降服其心’?我们心里面妄念太多,烦恼太多,如何能把它降服住?‘降化’是这个意思。因为造业,‘意’是主。身口造业都是‘意’在发号施令。意里面要没有恶念,身口怎么会造恶业?所以‘降化其意’非常重要。这真的是从根做起。
“令持五善”。‘五善’就是后面讲的五戒。这五类善行,能断恶,能修善,一定得福,所以能“获其福德”。
何等为五。
这五恶是那五类?
其一者。世间诸众生类。欲为众恶。强者伏弱。转相克贼。残害杀伤。迭相吞啖。不知为善。后受殃罚。
第一是讲的‘杀生’。杀害众生是大恶。
世尊当年生在印度,那个社会没有法子提倡素食,因为出家人生活是托钵的制度。这个制度不是释迦牟尼佛发明的,当时印度一些宗教都是托钵,而且都是日中一食。印度的高级宗教很多,都是修禅定的。他们禅定功夫很高,确实有不少生四禅天,还有少数能生四空天,确实有成就。所以他们对于六道的情况相当熟悉。因为有定功,心清净,能量消耗得少,一天一餐就够了。释迦牟尼佛教化这些众生,假如一天吃三餐,一般世间人就对释迦牟尼佛轻视了,认为他还不如外道。所以当年的生活方式是随顺环境,确实符合佛教化众生的原则‘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是《楞严经》上讲的)。就是一定要适合于本土化跟现代化,适合当时大家生活的方式。托钵是慈悲为本,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没有选择。一直到现在泰国的佛教,锡兰的佛教,依旧还是用托钵的制度。寺庙里不开伙食,出家人每一天到外面去托钵。可是佛在大乘经上也多次说到,‘菩萨心地慈悲,不忍心吃众生肉’。
梁武帝读《楞伽经》,就是看到这一段经文,所以他就发心吃长素,不吃众生肉。梁武帝在当时是佛门的一位大护法,他自己吃长素,也就发起一个素食运动。出家人、佛门弟子就响应这个运动。从此以后中国的佛教徒,不但是出家人吃长素,在家的佛弟子吃长素的都很多。诸位要晓得这是梁武帝提倡的,符合佛的教义。所以在中国的生活环境,的确是可以做得到的。这是劝我们不要吃众生肉。
众生互相杀害、吞啖,实在是非常凄惨的一桩事情。所以第一条就讲“世间诸众生类”。这是讲一切众生,我们今天讲的是动物,再扩大就是生物。
“欲为众恶”。‘欲’是欲望。欲望就是恶的。恶的习气,恶的念头非常复杂,称为‘众恶’。这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烦恼。我们在《百法明门》里面看到,佛为我们讲心所有法。心所有法一共有五十一个,里面善法只有十一个,恶法有二十六个。由此可知,我们阿赖耶识里面的确恶多善少。何况恶的力量强大,很容易发作,很容易起现行。善的力量薄弱,想发还不容易发起来。佛讲的话就没错了。
“强者伏弱”。所谓是弱肉强食。现代人所说的弱肉强食不是一桩好事情。
“转相克贼”。这是世间人没想到的。所谓是‘人死为羊,羊死为人’。这一世你吃他,来世他吃你,吃来吃去。人与人、畜牲与畜牲、人与畜牲,这个关系就是债务。在人间有欠命的,有欠钱的,有讨债的,有还债的,有报恩的,报怨的。报怨的多,报恩的少。为什么?我们这一生当中,有多少恩惠给人?我们给人的恩惠很少。可是我们与人结的冤仇可多了,比我们给人的恩惠不晓得多了多少倍?报怨多过报恩。所以世间这些关系,人与人,人与众生的关系,就是报怨、讨债、还债,就这么回事情。生生世世没完没了。多可怕。就是“转相克贼”。
“残害杀伤,迭相吞啖”。这是互相吃来吃去,就干这桩事情。如果你冷静去观察这个世间的事实真相,众生所造的杀业,所受的苦报,就是如此而已。
“不知为善”。不晓得为善。这个‘善’就专门指的‘不杀生’。决定不杀害众生,这是善行。世间人为什么不晓得为善?愚痴。不明白事实真相。我们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不学佛确实不知道。学了佛之后,才清楚、才明白。因为不知道为善,不晓得‘不杀生’是善行,所以天天在杀害众生。
“后受殃罚”。杀害众生是恶业,所以后面有恶报。‘殃’就是五痛,‘罚’就是五烧。
故有穷乞。孤独。聋盲。喑哑。痴恶。尪狂。
佛为我们举出几个恶报的例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果报?这是严重杀业的‘余报’。
佛在经上为我们说得很清楚。杀业很重的人,果报堕地狱;地狱出来之后,再变畜牲酬偿命债;畜牲道出来再转到人世,在人世间就是孤独、聋盲、喑哑,受这个余报。这一些事实,佛在《地藏本愿经》、《地藏十轮经》里面讲得很详细。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尪狂”,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精神分裂这一类。
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为善。
这里把原因为我们说出来了。过去生中做人的时候,不相信佛、菩萨、圣贤道德的教诲,不肯为善,所以得这种果报。这些果报就是‘痛’。
其有尊贵。豪富。贤明。长者。智勇才达。
“尊贵”,是说他在社会上有崇高的地位、德望,为大众所尊敬的。
“豪富”,是大富人家。
“贤明”,是聪明、智慧,超过常人。
“长者”。古时候,在社会上有地位、有财富、有德能的人,才能称之为长者。
“智勇才达”。智慧勇猛,有才艺之人。有才华能通达事理。
这一些是人间善果,好的果报。
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
他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果报?这是他过去生中,多世累积的慈悲、孝敬、修积善行,累积功德,他才得到这样的果报。
不学佛的人,往往看世间人事,心里很不平静。学佛之后,就晓得原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一丝毫都勉强不得。
但是我命里面没有,我现在想求,能不能求得到?能!所以命运是操纵在自己的手上。自己可以改造命运,自己可以创造命运。佛法承认一切众生有命运,但是不是宿命论。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中,自己是命运的主宰者,你的命运不是别人主宰的,你只要晓得这个道理,你能断恶修善,就能改造命运。
依照这些理论方法改造命运的人,在中国历代可以说是太多了,不胜枚举。现在大家都晓得了凡居士。他写了几篇文章留给他儿子做参考,这样他一生改造命运的事情才公布给社会大众知道。其他改造命运效果超过了凡居士很多倍的人还有很多。这个我们一定要晓得。《了凡四训》的确写得很好,他写的都是事实,都是他自己真正去体验、去做到的,很值得我们做参考。
世间有此目前现事。
底下这一段,世尊教我们从‘果’上去看‘因’。这是很正确的观察方法。凡事都有因果,从果看因比较容易,从因看果比较难,因为果还没有发生。果已经成了事实,再观察这个果是什么因缘成就的,这比较容易观察。
“世间有此目前现事”。现前的事就是指前面两类。‘尊贵、豪富’,这是幸福、美满、快乐的日子。‘孤独、盲聋、喑哑’,这是非常不幸的遭遇,是要痛苦过这一生。这是世间现前的事,这是果。从这果我们要去看因。因缘果报丝毫不爽。
寿终之后。入其幽冥。转生受身。改形易道。故有泥犁。禽兽。蜎飞蠕动之属。
这是后来的果报,就是“烧”。
恶业转辗,“寿终之后,入其幽冥”。佛在经上教给我们:‘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们前世造的什么因,这一生所受的就是果报。‘要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我来生得什么样的果报?我这一生所做的就是因。假如因好、因善,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利益广大众生的,来生的果报一定非常殊胜。这是从因果上来看。
这段是讲造恶业的果报。如果这一生所造作的是恶业,“寿终之后,入其幽冥,转生受身,改形易道”。‘道’是六道轮回。一转生,再受身不一定是人身。堕畜牲道的就变畜牲了,堕饿鬼道的受饿鬼身了,堕地狱的就变地狱身了。身形不一样,所以说‘改形易道’。这都是转眼之间的事情。这些事情我们过去生中不晓得经历多少遍了。所以觉悟的人,想到这些就非常惭愧,生生世世在六道里打滚,做这些事情。
“故有泥犁”。‘泥犁’是地狱。“禽兽、蜎飞、蠕动”是畜牲。所以有三恶道。三恶道是我们造作恶业变现出来的。
佛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心想’非常重要。佛劝我们,为什么不想佛?为什么不念佛?在十法界里面,究竟圆满的幸福、快乐、美满是佛道。为什么不造这个因?念佛成佛。你要问成佛是干什么?成佛就是得到究竟圆满的幸福、快乐。的确是一丝毫缺陷都没有了。我们这一生做得到。为什么一天到晚还要胡思乱想还、要搞贪嗔痴慢?贪嗔痴慢就是搞三恶道,想三恶道。
譬如世法牢狱。剧苦极刑。
这是比喻‘五痛’花报。我们成天在造作恶业,在这个世间跟住在监牢狱里受苦刑没什么两样,生活很痛苦,不自在。
魂神命精。随罪趣向。所受寿命。或长或短。
从这个比喻让我们去推想,人死了以后,他的魂神到那里去(“魂神命精”就是中国人讲的魂魄,唯识经论里面讲的神识)?随业流转。此地讲是“随罪趣向”。随著他造的这些罪业,‘趣向’就是前面讲的‘改形易道’。
所得的寿命长短不一定,完全看他造的业。他造的什么样的业,他要受什么样的果报,所以寿命长短也不相同。地狱道里面寿命长,饿鬼道里面寿命也长。畜牲道里有‘万死万生’,寿命虽然短,一转生又投胎作畜牲。换一句话,他不知道要偿命多少次?你要是真正明了这个事实,就知道的确非常可怕。
印光祖师常劝导人,出了家若是想当法师,那就要先好好的念佛。你把佛念好了,将来就会有能力当法师。你若没有修持福慧就想在经教上研究,学当法师,以为法师坐在法座上好威风,哪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6
来不及的悔恨在汉朝韩婴所著《韩诗外传》卷九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人子希望侍奉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无法尽孝。来不及侍奉父母,真是遗憾的人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8
从感恩开始一个好的社会是由无数个好的家庭凝聚而成,好家庭则奠基于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儒教重视修心、齐家,才可以治国、平天下。每一个人要先好好修养自己,培养慈爱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第十地 法云地菩萨道看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去实行,再怎么远的路,总有到达的一天。虽然凡夫很渺小、圣人很伟大,不过,要从渺小变成伟大并不困难,只要有心、有愿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学佛即是「学佛的生活」,如果能把心照顾好,净土就在我们身边,天堂即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可怕、可恶的人生──像地狱般的苦难,同样地也是由一念心所造成的。一念之差 地狱天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对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别人,如果有了贡高我慢,时常都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能干,那就大错了。但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学不会时,就认为「能干是你的事,学不会是我的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但是,也有贫中之富的人。当时有一户人家是属于贫中之贫的人,他们的生活向来已经很贫穷,而夫妻俩又非常悭贪,佛陀为了感化这户人家,于是,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经中有一则小 故事 ,有对老夫妻没有子女、亲戚,住在一个山城小镇外,没有什么邻居,只有两老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生活中充满着爱的意境与满心的善解。心中有爱 贫穷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们在外看到人家在办丧事,为了祭拜亡者,杀了许多生灵,因此个个表情悲戚。佛陀知道后,悲悯地说:「这就是众生的颠倒啊!殊不知人死了,屠杀生灵的行为对亡者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头大象,体型强健、性格温顺,国王非常喜爱牠,特地为牠建造一间舒适的象舍。一群强盗看中象舍周围静僻隐密,接连好几个晚上悄悄聚集在象舍旁,商量抢劫的计划,像是如何破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在世,真正过不去的是自己,最恶毒的敌人是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反观自性,不要让恶念浮上心头。世间没有过不去的事,切勿轻视自己的生命。培养开阔心胸 预防心病良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中篇》五浊恶世度有情佛陀的苦行因缘每个人与生具来皆有那分能分辨是非的智慧:但是,若不用心,便会分辨不清、错失良机,因而招来很多障碍自己的缘。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某一个时候,佛在一村落里,那个村落的东庄与南庄隔着一条河,东庄约有五百户人家,庄内的众生常造诸恶业,没机会听闻佛法,每天总是在吃喝玩乐、安逸懈怠中度过。佛陀怜悯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守财狗通常静坐是为了训练自己精神集中,洗涤习气,每天若以一点点的时间来训练,慢慢地累积,就能养成很好的思考习惯,调伏向外奔驰的「心念」。佛陀最关心众生的心念,所以应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最美的心境一位老先生怀抱我家门前清洁,别人家门前也该干净的心念,每天都去打扫街道。他以实际的行动来爱乡里、爱别人。二、三十年来,不管是刮风、下雨,从未曾间断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不明事理徒恼乱心中若有一点疑惑,不要累积成恼或是怨,凡事用智慧分析、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才能照顾好心念。人会有烦恼,就是因为累积不如意的事;然而世间事,十之八九都是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习气 可爱与可厌的分界同样是患了老人痴呆症的老人,一位令人心生欢喜,另一位却让人心起烦恼!年轻时心念的养成,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晚年境遇。有位中年妇人来看我,诉说家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无价之宝方为贵我们要好好用心,把心清净之后,要善于环保,保持清净的心,切勿再染上世俗贵贱的心态;有真正超然的道心,万事万物自然无贵贱之分,而且能圆融无碍。人生忙忙碌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辑四 至爱篇人生有爱无憾事罹患癌症的慈诚队队员,在队友的细心照顾下,生理与心理上都获得了一股温馨的暖流。人与人之间,若能彼此扶持、相互关怀,社会便能呈现一片祥和!慈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学佛的好处是看开和原谅,老法师开示。不能造业,不能造业这句话容易说,不容易做到。我们试问一问,能不能原谅一个陷害我的人,羞辱我的人,毁谤我的人?能不能?不能,不能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4
善解包容要善解、包容,对人要懂得善解,即使对方有意伤人,只要我们无心接受,就很容易善解;对事不要存有成见,若能打开心门事事包容,内心必然轻安自在。我常说要善解、包容,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体会证悟道理明白后,倘若还是放不下,就无法体会。所以,只要真正体会了真理之后,就会很欢喜地去做,这就是证果,证得欢喜的果报,心无烦恼、很自在,就是彻底觉悟的欢喜心。最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心灵的资粮佛陀在世时,曾说过一段染布的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来到王舍城托钵。城里有一条街道十分热闹,开了各种贩卖生活用具的商店,有打铁店、制桶店、布店等等。佛陀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回归本性一个人是否高贵,并非自我标榜;而是需要好好地努力,回归自己的本性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尚。人的本性是自然、平等的,世间上之所以有分别,就是因为有我,而且自以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所生之处,果报追随,相从不舍」,这几句要记住,三句。我们的一生记住这句话,天天所遇到的,是果报追随,相从不舍。果报要受,受都不放在心上,都不会引起分别执着,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几年前,第一次看同修们推荐《僧伽吒经》。当时就好奇地浏览了一下,因为经中开头,用很长的篇幅,说读诵抄写此经的福德,如何如何不可思议。满脑子科学逻辑的我看完后狐疑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 怎么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做生意赚钱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事业。”这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没有看破放下的时候,真正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2-08
【需求带来的危机】我们对世界的每一种需求都是自己培养出来的,是环境培养出来的。尤其是今天的人,需求似乎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多,更大。一方面,我们自己在不断制造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7
针对网络信众学佛的几句良言2008、12、02网络让我们更方便的了解到一些佛教活动,了解到一些佛法的内容。但是真正想好好学佛,要把佛教当作你生命当中的皈依处,甚至要修行,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4
喝水的功德上传下喜法师开示所以平时生活的积累很重要,从今之后你们喝水啊,佛前要供,记得每天要供水。喝水的时候要观想水,玻璃杯里面透明的水,喝的时候心要很细,喝到嘴里面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4
1.心要象莲花一样洁白芬芳,不受污染的状态,这就是修行啊.2.谦虚是我们永久的学佛的姿态.3.负重,忍辱,奉献,表面上是吃亏委屈,实际上是消除了你无量劫的生死重罪,积累下无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4
信众:我家里有一个亲戚以前学佛非常精进,可是他现在也不吃素了,也不念经了,请问师父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让他恢复精进的心。传喜法师:很多学佛的,偶尔的一个机会对佛有兴趣了,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美国波特兰开示——改变命运的诀窍2013.04.19学佛求离苦得乐佛法讲因缘啊,我们从凡夫也想转凡成圣,也是一种因缘。从《心经》的角度上说,佛的风光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禅宗叫宗。我们佛教讲的宗教和我们书上读的宗教,和我们概念中的宗教不是一回事。最近我开玩笑跟大家讲,我说实际上我们讲的东西跟我们心里想的有时候不是一回事。像我们讲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佛光遍照大草原甘肃合作法会开示2012.09.14皈依三宝持戒律为什么要皈依三宝?皈依三宝之后明白了这个道理,为什么要受戒?受戒就像给你家装了防盗门防盗窗,那个贼进不来,对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2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在我们学习实践当中,最主要是僧宝,先是依僧宝而闻法,以开智慧而见佛。所以佛法一代一代传下来,非常的不容易的,除了内在有浓浓的那份情感,那种信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2
有了佛法平凡物也能变得神圣乐是指能让人身心愉悦的声音。声音,有四大种地水火风发出的声音,有有情的声音:人声,鸟声,猪马牛羊声佛法对声音研究得很透彻,甚至可以借助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2
把我执自私的心敲碎学佛就是让我们拥有开朗包容的心,把我执自私的心敲碎。让自己的心胸像天空一样广阔,像大海一样宽容,像大山一样稳定,象碧潭一样澄净。在这个时代看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1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开示(九)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悲体戒雷震这个悲体是什么?这三段是特别的甚深的,具足神通力,真观清净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1
佛陀开示——“同XING恋”产生的原因、解决办法 《大乘造像功德经》节录弥勒!复有四缘,令诸男子,其心常生女人爱欲。乐他于己,行丈夫事。何等为四? 一者,或嫌、或戏,
佛教知识时间:2024-12-01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佛教之涅盘观一 涅盘之意义我国佛教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是的,了生死是佛教的主要目标。真能了生死的,就是得到涅盘。涅盘是学佛者的最高理想,被称为「一切圣者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人间佛教要略印顺一 论题核心人菩萨佛: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第六十二节 蒋总统与佛教的关系煮云法师著有人说:蒋总统是不信仰佛教的,因为他已公开承认是基督徒。关于这个,我不否认,可是我要说,总统信仰佛教也是真的呀!同时我们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时间:2024-11-23
三、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1、与佛有缘,一切生命平等受用有友问了一个问题,俺就这样为您作答吧。先认识什么叫佛教?佛教——是佛陀对生命的教诲而不是仅对佛教徒。所以,若信佛、若敬佛、若学佛、若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