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一次结集若干问题的辨析
通行
【内容提要】释迦牟尼佛入涅槃的当年,就有了三藏的第一次结集。这次结集在时间上,大家是给予了肯定。但是,还有很多相关的问题,即结集的人数、地址、藏数、次序、主持人、三藏内容、窟内窟外和大乘结集,学界乃至教界都有不同的看法。印度是不注重历史的国度,然而,从中国古代留下来的文献资料来看,也对这一次结集的记载千差万别。为此,笔者试图对第一次结集的有关文献做系统的整理,为大家了解佛教历史上的第一次结集提供资料。【关键词】 结集 三藏 迦叶 阿难 大乘结集【作 者】中国佛学院法师。前言印度古来又称作身毒、申毒、天竺、天笃、身笃、干笃、贤豆、呬度、印第亚、印特伽罗、末睇提舍、婆罗门国、沐胥、阿离耶提舍、因陀罗婆陀那。有东、西、南、北、中之分,故称为“五天”。当佛在世的时候,印度有十六大国,数百小国。在十六大国之中,佛住在摩揭陀国都城王舍城和乔萨罗国的都城舍卫城为最久。王舍城外有五山,五山之一耆阇崛山是释迦如来的根本道场。由于摩揭陀国的历代国王威势之盛,屡次征服全印,因而佛教的昌隆也随着摩揭陀国的大力提倡而盛传五印度。公元前六世纪,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间,宣扬无上大法,弘化四十余年,八十岁时,在前往拘尸那迦城外的娑罗双树间灭度。佛陀入灭以后,有愚痴比丘欢喜,认为佛陀圆寂之后,就可以随便做什么了。对于此,《十诵律》序记载的很清楚:尔时长老摩诃迦叶语诸比丘:我昔时从波婆城,将五百比丘向拘尸城。尔时有一顽愚不善及老比丘,出恶口言,彼长老常言:应当行是,不应行是,我今得自在,所欲便作,不欲便止。是愚痴比丘作是语时,唯我独闻,余无知者,是诸天神力之所隐蔽。复有一比丘,在我前说,法言非法,非法言法;善言不善,不善言善[1]。《大智度论》卷二“初品总说如是我闻”亦有长篇记载了这件事情,但是,与上面所讲的大迦叶听到有不善比丘说的言语有所不同:是时大迦叶思惟思惟:我今云何使是三阿僧祇劫难得佛法而得久住。如是思惟竟,我知是法可使久住,应当结集修妬路、阿毘昙、毘尼作三法藏,如是佛法可得久住。[2]从上面的记载中,我们就可以知道,佛陀在世的时候,大众都受到佛陀的教化,而虔心地在佛陀周围修行。但是,佛陀一圆寂,一些不善的比丘就觉得佛陀去世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这样就没有人可以约束他们了。当大迦叶听到这样的话时,内心之中非常的痛苦,于是就召集诸阿罗汉五百人,在摩揭陀国王舍城外的毕钵罗窟,于佛灭后的第一个夏安居日,结集如来一代所说经律论。这就是“第一次结集”,又称为“五百结集”。结集的原意是经过大会的讨论、勘定而得到全体同意通过的意思。关于这次的结集,时间上,各经典记载完全一致,但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记载,却有诸多之不同:一、结集人数对于人数的记载,基本上是五百大阿罗汉。《十诵律》序中讲:尔时长老摩诃迦叶,僧中取五百少一比丘,一一称字。是诸比丘,皆读三藏,得三明,灭三毒,皆得共解脱。摩诃迦叶僧中唱:大德僧听:是五百少一比丘,称名字,皆读三藏,得三明,灭三毒,皆得共解脱,若僧时到,僧忍听。是五百少一比丘,皆是集法人,如是白。尔时长老阿难在僧中,长老大迦叶思惟,是阿难好善学人,佛说阿难于多闻人中最第一,我等今当使阿难作集法人。[3]《五分律》的记载也是同样的五百比丘:于是迦叶作是念,何许多有饮食床坐卧具,可得以资给集毗尼。唯见王舍城足以资给,便于僧中唱言:此中五百阿罗汉应往王舍城安居,余人一不得去,作是制已,五百罗汉至王舍城,于夏初月补治房舍卧具,二月游戏诸禅解脱,三月然后共集一处。[4]斯里兰卡所著《岛史》、《大史》的记载也同样是五百比丘,而这五百比丘都是释迦牟尼佛教法的“最先掌握”者及其他“长老”,故称这次结集为“长老说”、“最初说”,这次结集的内容又被称为“九分教”。《岛史》记载说:“五百长老坐于殊胜的七叶窟内,把导师佛陀的教诲区分为九种:修多罗、祗夜、和迦罗那、阇伽陀、优陀那、伊帝目多伽、陀伽、阿浮陀、毗陀罗九分教。长老们将此不灭正法,以品、五十集、相应、集等为名进行分类,编纂成称为经的阿含藏[5]”。《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善见律》卷一等记载的都是五百大阿罗汉结集,然而,在《大智度论》卷一的记载却不相同:尔时大迦叶选得千人,除善阿难,尽皆阿罗汉得六神通,得共解脱无碍解脱,悉得三明禅定自在,能逆顺行诸三昧皆悉无碍,诵读三藏知内外经书,诸外道家十八种大经尽亦读知,皆能论议降伏异学。问曰:是时有如是等无数阿罗汉,何以故正选取千人,不多取耶?答曰:频婆娑罗王得道,八万四千官属亦各得道,是时王教勅宫中,常设饭食供养千人,阿阇贳王不断是法。尔时大迦叶思惟言,若我等常乞食者,当有外道强来难问废阙法事,今王舍城,常设饭食供给千人,是中可住结集经藏。以是故选取千人,不得多取。[6]从这段记载我们就看出了,第一次结集的时候,大迦叶选择的是千人,而不是五百比丘。唐玄奘法师所撰的《大唐西域记》卷九中,记载的同样是千人结集:是尊者摩诃迦叶在此与九百九十九大阿罗汉,如来涅槃后结集三藏,前有故基,未生怨王为集法藏诸大罗汉建此堂宇。[7]在《出三藏记集》中,僧祐法师依《大智度论》中介绍而记载的,所以同样记载的为千人。然而在《四分律》中,却记载了与前面两种完全不一样的事情。大迦叶先与五百大阿罗汉结集已了,后来富楼那又率五百阿罗汉来,迦叶与之重结集一次,前后合有千人。时长老富罗那,闻王舍城五百阿罗汉共集法毘尼。即与五百比丘俱,往王舍城。至大迦叶所,语如是言:我闻大德与五百阿罗汉共集法毘尼,我亦欲豫在其次闻法。时大迦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为此比丘,更问优波离,乃至集为三藏。[8]从上面列出的记载来看,诸大部律记载都是五百结集,但是也有少部分记载是一千比丘结集的。唯《四分律》记载有所不同。二、结集地址关于结集的地址,各书中记载的基本上是王舍城外的七叶窟。如斯里兰卡的《岛史》记载:五百长老坐于殊胜的七叶窟内,把导师佛陀的教诲区分为九种:修多罗、祗夜、和迦罗那、阇伽陀、优陀那、伊帝目多伽、陀伽、阿浮陀、毗陀罗九分教。长老们将此不灭正法,以品、五十集、相应、集等进行分类,编纂成称为经的阿含藏。[9]然而在玄奘法师所撰的《大唐西域记》卷九中,说这次结集的地址是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西南山阴石室。如彼云:竹林园西南行五六里南山之阴,大竹林中有大石室,是尊者摩诃迦叶,在此与九百九十九大阿罗汉,如来涅槃后结集三藏,前有故基。[10]在《撰集三藏及杂藏传》中记载的却是僧伽尸城:佛涅槃后,迦叶阿难等,于摩竭国僧伽尸城北,造集三藏正经及杂藏经。[11]虽然这里讲的是王舍城迦兰陀竹园西南山阴石室,僧伽尸城,因其翻译之不同,故有不同的名称,其实质是在王舍城的七叶窟。但是在《大智度论》卷二中,所讲的却是在耆阇崛山:今王舍城,常设饭食供给千人,是中可住结集经藏,以是故选取千人,不得多取。是时大迦叶与千人俱到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告语阿阇世王,给我等食日日送来,今我曹等结集经藏,不得他行,是中夏安居三月初十五日说戒时,集和合僧。[12]在《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四,对耆阇崛山的地理位置作了具体的介绍:山城北门外西南山之阴,真谛云王舍城七叶岩,集藏传云僧伽尸城北,三说同也。大智度论云耆阇崛山结集者非也,此山在王宫城之正北十四五里,接北山之阳。结集在大城北门外,记迹现存,故知非也。[13]从上面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虽然书中对结集地点的记载有不同,但是基本上都还是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唯一的不同就是《大智度论》的记载,但是在王舍城结集的地点还是没有变的。三、结集藏数对于结集藏数的记载,基本上记载都是经律论三藏。如《大智度论》卷二中所云:是时大迦叶思惟:我今云何使是三阿僧祇劫难得佛法而得久住,如是思惟竟。我知是法可使久住,应当结集修妬路、阿毘昙、毘尼作三法藏。如是佛法可得久住,未来世人可得受行。[14]从这段文字的记载中,可以知道,大迦叶结集的是三藏。《四分律》、《十诵律》等所记载的也是结集的三藏。但是,在《五分律》卷三十的记载中,却只有经律二藏,没有论藏:五百罗汉至王舍城,于夏初月补治房舍卧具,二月游戏诸禅解脱,三月然后共集一处。于是迦叶白僧言:大德僧听:我今于僧中问优波离毗尼义,若僧时到僧忍听,白如是。……迦叶复白僧言:大德僧听:我今欲于僧中问阿难修多罗义,若僧时到僧忍听,白如是。[15]《摩诃僧祇律》、《善见律毗婆沙》与《五分律》的记载都是一样的,只有经律二藏,而没有论藏。但在《撰集三藏及杂藏传》中,却又有不同的说法,这里面记载的是经、律、论、杂四藏。阿难以经,为大众说,尽集诸经,以为一藏,律为二藏,大法三藏,经录阿含,戒律大法,三分正等,以为三藏。已说大本,录诸异法,合集众杂,复为一藏。[16]在《分别功德论》中也记载的是经、律、论、杂四藏。《法苑义林章》中说《摩诃僧祇律》也主张是结集四藏。但是,仔细考订之后,《摩诃僧祇律》所说的杂藏,其实是指《四阿含》之外的杂藏经,这个仍然是经藏的一部分,而不是在经藏之外别立的杂藏。四、结集次序对于结集次序,就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律部的记载为先律后经。其代表的是大家所熟知的《四分律》。《四分律》卷五十四记载说:二律并一切犍度调部毘尼增一都集,为毘尼藏。时大迦叶即作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问阿难法毘尼,白如是。时阿难即复作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令大迦叶问我答,白如是。大迦叶即问阿难言:梵动经在何处说?增一在何处说?增十在何处说?世界成败经在何处说?僧祇陀经在何处说?大因缘经在何处说?天帝释问经在何处说?阿难皆答。[17]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先结集了律藏之后,才由大迦叶问,阿难答而结集的经藏,除了《四分律》之外,《五分律》、《十诵律》、《善见律毗婆沙》等记载的都是先律后经。《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大智度论》、《撰集三藏及杂藏传》等,各传记亦是记载的是先律后经。但是在《摩诃僧祇律》中,却记载的是先经后律。时尊者大迦叶问众坐言:今欲先集何藏?众人咸言:先集法藏。复问言:谁应集者?比丘言:长老阿难。……次问:谁复应集毗尼藏者,又言:长老优波离。[18]《周叔珈佛学论著全集》第一册中讲这一点时,介绍说:“先律后经是修持次第,先经后律是理解次第。”[19]五、结集主持对于结集主持人的记载,对经藏的结集人阿难是没有异议的,但是,结集律藏和结集论藏的主持人就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了。在诸部律中,记载的都是优波离尊者结集的律藏,如《十诵律》序中说:摩诃迦叶自行乞食,食竟,出城还至精舍。以是因缘集僧,集僧已思惟。何等比丘能诵毘尼明了?我等难问,能随问答,当从此人集毘尼。即念优波离比丘,佛常赞诵毘尼,比丘中明了第一。[20]《五分律》卷三十,《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善见律毗婆沙》卷一,《阿育王传》卷四,《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九,《十诵律》卷六十,《四分律》卷五十四,《大智度论》卷二,《阿育王论》卷六,《大唐西域记》卷九,等等,都记载的是优波离尊者结集的律藏。然而在《撰集三藏及杂藏传》中,记载的却是阿难结集的律藏:阿难以经 为大众说 尽集诸经 以为一藏 律为二藏 大法三藏 经录阿含 戒律大法 三分正等 以为三藏 已说大本 录诸异法 合集众杂 复为一藏。[21]《毗尼母经》卷四,《迦叶结经》中记载都是阿难结集的律藏。至于论藏的结集方面,说法就更多了。在《阿育王传》卷四中介绍的是迦叶结集的论藏:尊者迦叶作是念,我今当自诵摩得勒伽藏。即告诸比丘,摩得勒伽藏者: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圣道分、四难行道、四易行道、无诤三昧、愿智三昧、增一之法、百八烦恼、世论、记结使、记业、记定慧等记。[22]《大唐西域记》卷九,《付法藏传》卷一,《大唐慈恩三藏法师传》卷三等记载的都是迦叶结集的论藏。但在《十诵律》卷六十中记载的却是阿难结集的论藏:长老摩诃迦叶思惟,何等比丘诵修妬路、阿毘昙明了,我等难问能随问答,我等当从此人,集修妬路、阿毘昙。实时作是念,佛赞阿难比丘,于诸多闻比丘中最第一,持一切修妬路,一切阿毘昙。迦叶思惟竟,僧中唱:大德僧听,是阿难比丘好善学人,佛常赞阿难比丘,于诸多闻中最第一,我等从是人,了了问修妬路阿毘昙集。[23]《四分律》卷五十四,《迦叶结经》,《毗尼母经》卷四,《大智度论》卷二等都记载的是阿难结集的论藏。而在《法苑义林章》引《部执异论疏》中记载的是富楼那结集的论藏:迦叶令阿难颂五阿含集为经藏,令富娄那诵阿毘昙名对法藏,令优波离诵毘奈耶名为律藏。[24]但是在缅甸所传的佛教中,却记载了与这上面完全不一样的说法。他们记载的是阿逸楼陀结集的论藏。六、三藏内容关于三藏的内容,这里主要讲的是经藏的部分。因为律藏的内容都是一样的。他们分别由僧尼两部毗奈耶、受戒等犍度和问答、分别等构成的。经藏的内容有四部和五部两说。四部经藏,这个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长、中、增一、杂四部《阿含》,五部则是在四部的基础上加上《杂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九和《大智度论》卷二都记载的是四部:若经与伽他相应者,此即名为《相应阿笈摩》(旧云杂者,取义也);若经长长说者,此即名为《长阿笈摩》;若经中中说者,此即名为《中阿笈摩》;若经说一句事、二句事、乃至十句事者;此即名为《增一阿笈摩》。[25]大迦叶语阿难,从转*轮经至大般涅槃,集作四阿含。《增一阿含》、《中阿含》、《长阿含》、《相应阿含》,是名修妬路法藏。[26]关于五部的记载,主要表现在律部里面,如《五分律》、《四分律》、《摩诃僧祇律》、《毗尼母经》、《善见律毗婆沙》等律部中:彼即集一切长经,为《长阿含》;一切中经,为《中阿含》;从一事至十事从十事至十一事,为《增一》;杂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诸天、杂帝释、杂魔、杂梵王,集为《杂阿含》;如是生经、本经、善因缘经,方等经、未曾有经、譬喻经,优婆提舍经、句义经,法句经、波罗延经,杂难经、圣偈经,如是集为杂藏。[27]尊者阿难诵如是等一切法藏,文句长者,集为《长阿含》;文句中者,集为《中阿含》;文句杂者,集为《杂阿含》;所谓根杂、力杂、觉杂、道杂,如是比等名为杂;一增、二增、三增、乃至百增,随其数类相从,集为《增一阿含》;杂藏者,所谓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本行因缘,如是等比诸偈诵,是名杂藏。[28]上面都是关于经藏的记载。而关于论藏的记载,便大有出入了。有主张论藏同经藏、律藏一样,都是佛亲口所说的。如《大智度论》卷二云:佛在何处初说阿毘昙?阿难受僧教,师子座处坐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婆提城。尔时佛告诸比丘,诸有五怖、五罪、五怨、不除不灭,是因缘故,此生中身心受无量苦,复后世堕恶道中,诸有无此五怖、五罪、五怨,是因缘故,于今生种种身心受乐,后世生天上乐处。何等五怖应远?一者杀、二者盗、三者邪淫、四者妄语、五者饮酒,如是等名阿毘昙藏。[29]《十诵律》也记载的是佛亲口所说的论藏。又有主张分别法相是阿毘昙藏的,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四十云: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四无畏、四无碍解、四沙门果、四法句、无诤、愿智及边际定、空、无相、无愿、杂修诸定、正入现观、及世俗智、苫摩他、毘钵舍那、法集、法蕴,如是总名摩窒里迦。[30]《阿育王传》也同此说[31]。又《四分律》说:“有难、无难、系、相应、作处,集为阿毘昙藏。”[32]《毗尼母经》也说:“有问分别、无问分别、相摄、相应、处所,此五种名为阿毘昙藏。”[33]上面所说的都是佛亲口所讲的论藏,在《善见律毗婆沙》中,记载的却是佛弟子所作的论藏。问曰:何谓阿毘昙藏?答曰:法僧伽、毘崩伽、陀兜迦他、耶摩迦、钵叉、逼伽罗坋那、祗迦他跋偷,此是阿毘昙藏。[34]在《分别功德论》[35]中,说论藏又名大法藏,是迦旃延撰集众经,抄撮要慧。适竟持用呈佛,佛言上法,故名大法。但是,事实上也只有现在所传的《六足论》之一的《施设足论》是迦旃延所造,而非全部论藏。此外还有舍利弗的《集异门足论》和目犍连所造的《法蕴足论》。七、窟内外之结集关于窟内窟外的结集的问题,一般都认为,佛灭以后第一个一百年中,和合一味,无有异见。百年之后才分为大众、上座二部。第一次结集是五百大阿罗汉在一处结集的。但是在《大唐西域记》卷九却记载了窟内窟外的结集:阿难证果西行二十余里有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大众部结集之处。诸学无学数百千人不预大迦叶结集之众,而来至此更相谓曰:如来在世,同一师学,法王寂灭,简异我曹,欲报佛恩,当集法藏。于是凡圣咸会,贤智毕萃,复集素呾缆藏、毘柰耶藏、阿毘达磨藏、杂集藏、禁呪藏,别为五藏。而此结集,凡圣同会,因而谓之大众部。[36]《法苑义林章》引《部执异论疏》也说有窟内窟外的结集:部执异论疏云:迦叶令阿难颂五阿含集为经藏;令富娄那诵阿毘昙名对法藏;令优波离诵毘奈耶名为律藏。此时乃有无量比丘来欲听法,迦叶不许,令住界外,各自如法诵出三藏。有阿罗汉,念佛法恩,念众生苦,自恒垂泪故,名婆师婆,为大众主,教授诸人。一由羯磨讫,不听后来入众,恐破羯磨,得偷兰遮罪;二由不令众杂,唯五百人共大迦叶能相领解,余则不尔,故不听入众,虽有二处各自结集,情见未分,犹同理解。……界外之众其数既多,故时皆号为多众也。界内之众,迦叶上首。世尊自说迦叶为上座,佛灭之后,为弟子依故,时皆号为上座也。[37]在南传上座部佛教中,他们记载的第一次结集也只以大迦叶为首的窟内结集,没有窟外的结集。有大众部和上座部之分是在第二次结集的时候,根据斯里兰卡的《岛史》记载:过第一个百年而达第二个百年的时候,上座说之上人,发生极大分裂。吠舍离的一万二千名跋耆子比丘,在吠舍离胜都集会,宣布十事。他们在弘扬佛法时提出角盐净、二指净、村内净、住所净、事后同意净、惯律净、不搅乱净、不发酵棕榈汁净、金银净、无缘座具净。他们违背师教,宣扬错误虚假的教法和虚假的戒律,破坏了佛教真义和教法。为了对他们进行反驳,佛陀的很多声闻,十二万胜者子举行集会。在这次集会当中,有八位上首比丘,他们很像导师,是大龙象,伟大无比。……这八位具有伟大神通力的比丘,为了净化他们自己的教义,把恶比丘驱逐出去,破斥他们的邪恶说教。比丘们挑选七百名最优秀的阿罗汉,举行蒸发结集。这就是第二次结集,在吠舍离的尖顶讲堂举行,共经八个月。被长老们驱逐的跋耆子恶比丘,……一万人举行集会,结集正法,所以这种正法结集称为大会诵。举行大会诵的比丘们,违背正法,破坏根本结集。[38]《大唐西域记》卷七[39]亦有大致相同的记载。《岛史》的这段记载指出,当时的佛教僧团已分裂为两派,而导致这种分裂的原因是吠舍离跋耆族系的比丘们提出的“十事”的主张。这十条主张,在上座长老们看来,是“违背师教”、“破坏根本结集”的行为,为了维护佛的教法,他们驱逐了跋耆族系的比丘,并以八位“上首比丘”为首,在耶舍的主持下,七百比丘在吠舍离的尖顶讲堂再次进行结集“正法”,历时八个月完成;而被驱逐的跋耆族系比丘并不服输,一万余人则另行集会,结集他们认可的“正法”,称为“大会诵”。这次结集的具体内容没有记载,但这次结集活动实际上是僧团内部分歧的公开化。从此,统一的僧团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派。八、大乘结集前面我们介绍的都是小乘三藏的结集。而在一些书里面记载了大乘的结集,关于大乘散在的结集,又有几说不同:一说在王舍城;一说在铁围山间;一说佛世即以有之。(一)、王舍城结集大乘三藏《法苑义林章》卷二引《西域记》说:《西域记》云:夏安居初十五日,大迦叶波说偈言曰:善哉谛听,阿难闻持,如来称赞集素呾缆藏;我迦叶波集阿毘达磨藏;优波离持律明究,众所知识,集毘奈耶藏,雨三月尽集三藏讫。大乘三藏,西域相传亦于此山同处结集,即是阿难、妙吉祥等,诸大菩萨,集大乘三藏。[40]但是,我们考订今所留的《西域记》原文,并没有一处记载了这样的说法。而在《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卷七说大迦叶等在舍卫城结集的除了声闻藏之外,还有菩萨藏,如彼云:大迦叶告五百阿罗汉……集诸罗汉得八亿四千众,来集到忍界听受法言……即使阿难升七宝高座。迦叶告阿难言:佛所说法,一言一字,汝勿使有缺漏。菩萨藏者集着一处;声闻藏者亦集着一处;戒律藏者亦着一处……最初出经胎化藏为第一、中阴藏第二、摩诃衍方等藏第三、戒律藏第四、十住菩萨藏第五、杂藏第六、金刚藏第七、佛藏第八,是为释迦文佛经法具足矣。[41](二)、铁围山间结集大乘三藏《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引《大智度论》记载说,菩萨藏是弥勒菩萨、文殊菩萨与阿难于铁围山间结集的:弥勒、文殊,将阿难于铁围山间集大乘三藏为菩萨藏。[42]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结集大乘三藏的是佛的弟子弥勒菩萨、文殊菩萨和阿难等,但是在《金刚仙论》卷一却记载是佛陀自己结集的大乘三藏:如来在铁围山外不至余世界,二界中间,无量诸佛共集于彼,说佛话经讫,欲结集大乘法藏。复召集徒众,罗汉有八十亿那由他、菩萨众有无量无边恒河沙不可思议,皆集于彼。[43](三)、佛在世时已有大乘三藏《分别功德论》说:“诸方等正经皆是菩萨藏中事,先佛在时已名大士藏[44]”。此大乘经是佛世时,诸菩萨等随闻散记,就已经有了大乘了,但是未必有一个真正像小乘三藏结集的那样一个程序。《分别功德论》又说:“阿难实时升于座,座者师子座也。经所以喻师子座者,师子兽中之王,常居高地,不处卑下,故喻高座也。又取其无畏,阿难无量博闻,于声闻中独步无畏,故曰无畏座也。(阿难升高座如此也)弥勒称善快哉说:(弥勒所以下者,惧阿难合菩萨法在三藏,大小不别也。)鍮金同贯,是以殷懃,劝请分部[45]”。西土习惯以三藏对方等而言,三藏代表小乘教,方等才代表大乘教。汉魏时期,乃至南北朝时期西土来华诸译师中精通三藏的,大部分都是小乘法师。天台宗也称小乘教为三藏教。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可以证明大乘经未必经过像小乘经那样严格的结集的。结语由于印度是不注重历史的国度,所以致使佛教史上一些有名的历史事件得不到很好的掌握,就比如第一次三藏的结集,在人数上有五百、一千两种不同的说法;在地址上、在藏数上、在结集三藏的次序上、在主持人上、在三藏内容上、有没有窟内窟外的结集上、有没有大乘三藏的结集上都不是很清楚。而现存下来的文献资料,又记载得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说法,致使我们今天对第一次结集还是处于模糊的状态。本文也只是一种介绍性的文章,让大家了解佛教史上有多少种关于第一次结集的文献资料。不论上面记载的有多么的复杂,我们始终不能忘记的是,正是由于这次结集,才使得佛教保存下来。如果没有第一次的结集,那么,佛教也有可能随着佛陀以及佛弟子的灭度而在这个世间消失。所以,我们今天也要怀着感恩的心情,感恩当时以大迦叶、阿难为首的诸大阿罗汉,是他们让我们今天也能看见佛经,听闻佛法。(责任校对:法恩)--------------------------------------------------------------------------------
[1] 《大正藏》第23册,第447页上。[2] 《大正藏》第25册,第67页中。[3] 《大正藏》第23册,第447页中。[4] 《大正藏》第22册,第190页下。[5] 《岛史》,韩廷杰译,台北市慧炬出版社,1996年版,第4章。[6] 《大正藏》第25册,第67页下。[7] 《大正藏》第51册,第922页中。[8] 《大正藏》第22册,第968页中、下。[9] 《岛史》,韩廷杰译,台北市慧炬出版社,1996年版,第4章。[10] 《大正藏》第51册,第922页中。[11] 《大正藏》第49册,第4页上。[12] 《大正藏》第25册,第67页下、68上。[13] 《大正藏》第45册,第268页上。[14] 《大正藏》第25册,第67页中。[15] 《大正藏》第21册,第190页下、191页上。[16] 《大正藏》第26册,第3页上。[17] 《大正藏》第22册,第968页中。[18] 《大正藏》第22册,第491页下。[19] 《周叔迦佛学论著全集》第1册,中华书局,第6页。[20] 《大正藏》第22册,第447页下。[21] 《大正藏》第26册,第3页上。[22] 《大正藏》第42册,第113页中。[23] 《大正藏》第22册,第448页中。[24] 《大正藏》第45册,第270页上。[25] 《大正藏》第24册,第407页中。[26] 《大正藏》第25册,第69下页。[27] 《四分律》卷54,《大正藏》第22册,第968页中。[28] 《摩诃僧祇律》卷32,《大正藏》第22册,第491页下。[29] 《大正藏》第25册,第69页下。[30] 《大正藏》第24册,第408页上。[31] 《大正藏》第50册,第113页中。[32] 《大正藏》第22册,第968页中。[33] 《大正藏》第24册,第818页中。[34] 《大正藏》第24册,第676页上。[35] 《大正藏》第25册,第32页上。[36] 《大正藏》第51册,第923页上。[37] 《大正藏》第45册,第270页下。[38] 《岛史》,韩廷杰译,台北市慧炬出版社,1996年版,第4章。[39] 《大正藏》第51册,第909页中。[40] 《大正藏》第45册,第270页下。[41] 《大正藏》第12册,第1058页上。[42] 《大正藏》第45册,第270页下。[43] 《大正藏》第25册,第800页下-801页上。[44] 《大正藏》第25册,第32页中。[45] 《大正藏》第25册,第32页下。
第二篇到曹溪时代的禅师 径山道钦径山道钦(西元七一四─七九二年)牛头法融──牛头智岩──牛头慧方──牛头法持──幽栖智威──鹤林玄素──径山道钦唐杭州径山道钦(亦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9
来不及的悔恨在汉朝韩婴所著《韩诗外传》卷九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人子希望侍奉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无法尽孝。来不及侍奉父母,真是遗憾的人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8
从感恩开始一个好的社会是由无数个好的家庭凝聚而成,好家庭则奠基于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儒教重视修心、齐家,才可以治国、平天下。每一个人要先好好修养自己,培养慈爱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第十地 法云地菩萨道看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去实行,再怎么远的路,总有到达的一天。虽然凡夫很渺小、圣人很伟大,不过,要从渺小变成伟大并不困难,只要有心、有愿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学佛即是「学佛的生活」,如果能把心照顾好,净土就在我们身边,天堂即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可怕、可恶的人生──像地狱般的苦难,同样地也是由一念心所造成的。一念之差 地狱天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对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别人,如果有了贡高我慢,时常都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能干,那就大错了。但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学不会时,就认为「能干是你的事,学不会是我的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但是,也有贫中之富的人。当时有一户人家是属于贫中之贫的人,他们的生活向来已经很贫穷,而夫妻俩又非常悭贪,佛陀为了感化这户人家,于是,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经中有一则小 故事 ,有对老夫妻没有子女、亲戚,住在一个山城小镇外,没有什么邻居,只有两老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生活中充满着爱的意境与满心的善解。心中有爱 贫穷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们在外看到人家在办丧事,为了祭拜亡者,杀了许多生灵,因此个个表情悲戚。佛陀知道后,悲悯地说:「这就是众生的颠倒啊!殊不知人死了,屠杀生灵的行为对亡者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头大象,体型强健、性格温顺,国王非常喜爱牠,特地为牠建造一间舒适的象舍。一群强盗看中象舍周围静僻隐密,接连好几个晚上悄悄聚集在象舍旁,商量抢劫的计划,像是如何破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在世,真正过不去的是自己,最恶毒的敌人是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反观自性,不要让恶念浮上心头。世间没有过不去的事,切勿轻视自己的生命。培养开阔心胸 预防心病良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中篇》五浊恶世度有情佛陀的苦行因缘每个人与生具来皆有那分能分辨是非的智慧:但是,若不用心,便会分辨不清、错失良机,因而招来很多障碍自己的缘。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某一个时候,佛在一村落里,那个村落的东庄与南庄隔着一条河,东庄约有五百户人家,庄内的众生常造诸恶业,没机会听闻佛法,每天总是在吃喝玩乐、安逸懈怠中度过。佛陀怜悯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守财狗通常静坐是为了训练自己精神集中,洗涤习气,每天若以一点点的时间来训练,慢慢地累积,就能养成很好的思考习惯,调伏向外奔驰的「心念」。佛陀最关心众生的心念,所以应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最美的心境一位老先生怀抱我家门前清洁,别人家门前也该干净的心念,每天都去打扫街道。他以实际的行动来爱乡里、爱别人。二、三十年来,不管是刮风、下雨,从未曾间断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不明事理徒恼乱心中若有一点疑惑,不要累积成恼或是怨,凡事用智慧分析、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才能照顾好心念。人会有烦恼,就是因为累积不如意的事;然而世间事,十之八九都是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习气 可爱与可厌的分界同样是患了老人痴呆症的老人,一位令人心生欢喜,另一位却让人心起烦恼!年轻时心念的养成,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晚年境遇。有位中年妇人来看我,诉说家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无价之宝方为贵我们要好好用心,把心清净之后,要善于环保,保持清净的心,切勿再染上世俗贵贱的心态;有真正超然的道心,万事万物自然无贵贱之分,而且能圆融无碍。人生忙忙碌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辑四 至爱篇人生有爱无憾事罹患癌症的慈诚队队员,在队友的细心照顾下,生理与心理上都获得了一股温馨的暖流。人与人之间,若能彼此扶持、相互关怀,社会便能呈现一片祥和!慈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学佛的好处是看开和原谅,老法师开示。不能造业,不能造业这句话容易说,不容易做到。我们试问一问,能不能原谅一个陷害我的人,羞辱我的人,毁谤我的人?能不能?不能,不能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4
善解包容要善解、包容,对人要懂得善解,即使对方有意伤人,只要我们无心接受,就很容易善解;对事不要存有成见,若能打开心门事事包容,内心必然轻安自在。我常说要善解、包容,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体会证悟道理明白后,倘若还是放不下,就无法体会。所以,只要真正体会了真理之后,就会很欢喜地去做,这就是证果,证得欢喜的果报,心无烦恼、很自在,就是彻底觉悟的欢喜心。最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心灵的资粮佛陀在世时,曾说过一段染布的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来到王舍城托钵。城里有一条街道十分热闹,开了各种贩卖生活用具的商店,有打铁店、制桶店、布店等等。佛陀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回归本性一个人是否高贵,并非自我标榜;而是需要好好地努力,回归自己的本性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尚。人的本性是自然、平等的,世间上之所以有分别,就是因为有我,而且自以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所生之处,果报追随,相从不舍」,这几句要记住,三句。我们的一生记住这句话,天天所遇到的,是果报追随,相从不舍。果报要受,受都不放在心上,都不会引起分别执着,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 怎么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做生意赚钱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事业。”这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没有看破放下的时候,真正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2-08
禅宗叫宗。我们佛教讲的宗教和我们书上读的宗教,和我们概念中的宗教不是一回事。最近我开玩笑跟大家讲,我说实际上我们讲的东西跟我们心里想的有时候不是一回事。像我们讲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重视下一代的教育国家的能源不足,基础不坚,焉能强国?小朋友!你们要知道万丈高楼,是从平地一点一点建筑起来的;百丈的大树,是一寸一寸长高的;人,也是一天一天长成的。在
宣化上人时间:2024-11-25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佛教之涅盘观一 涅盘之意义我国佛教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是的,了生死是佛教的主要目标。真能了生死的,就是得到涅盘。涅盘是学佛者的最高理想,被称为「一切圣者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人间佛教要略印顺一 论题核心人菩萨佛: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第六十二节 蒋总统与佛教的关系煮云法师著有人说:蒋总统是不信仰佛教的,因为他已公开承认是基督徒。关于这个,我不否认,可是我要说,总统信仰佛教也是真的呀!同时我们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时间:2024-11-23
三、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从中国的一般教育说到僧教育中国的教育较之日本及欧、美诸国,固然不普及而且低下得很,有急须推广开去和提高起来的需要。但若照二三十年来的教育样子继续办下去的话,不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1、与佛有缘,一切生命平等受用有友问了一个问题,俺就这样为您作答吧。先认识什么叫佛教?佛教——是佛陀对生命的教诲而不是仅对佛教徒。所以,若信佛、若敬佛、若学佛、若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7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争什么争酒疯 - 争什么争 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愈发达,佛教的教义,且有愈因而显露其无比的光辉;佛法的理论,随科学的进步而愈得到印证。科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佛教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寓江湾丰子恺家。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编辑:陈永革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法师(1861-1940)的佛教修持及其净土弘化为论述主体,透过其迁单南下普陀后的修学行持、刻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世尊的开示:警惕——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恶业过彼挖一切众生眼罪聚看到多有一些学佛的同修,言语极其的随意、浅薄无智、斗争坚固,真的是造业无量,自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4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问:佛教的确立,首先在于戒律,经过道安的努力,以后还有哪些律部的传译?赵朴初答: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安在世时,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8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虚妄”观念比较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在分析外部事物或人的认识时经常使用“虚妄”观念。这一观念在印度宗教哲学史上的出现频率较高。在印度早期的宗教圣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法师品第十此品明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大论(大智度论)明六种法师:一信力故受,二念力故持,三看文为读。四不忘为诵,五宣传为说,六圣人经书难解须解释。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