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僧伽修行的方向
文/真华长老
修声闻行发菩提心
诸位看到这样的题目,也许会觉得有点矛盾:既修声闻行,怎可能又发菩提心呢? 不错! 声闻行是重于自利的,菩提心是重于利他的,但是修学佛法先自利,后利他,最后自他两 利不是更圆满吗?
可是我在台湾住了数十年,所见所闻多把声闻行和菩提心看成是两回事,以致现在佛教出现了两种极端。更可怕的是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环境在变,潮流在变,人心在变;出家人在不知不觉中也随着潮流、人心在变。本来世间就是无常的,变也是自然的现象,但按人类的进化论说,应该是愈变愈好才对;如愈变愈坏,愈变愈不像样,甚至把佛教原有的朴素气氛即宗教情操,愈变愈淡薄,愈变愈低俗,这样下去,如何能够不使我这个赖佛吃饭,赖佛穿衣,出家数十年的老僧感到忧心?我们现在且不谈附佛法外道卢某人和清某人等等,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久已背经离道,稍具佛法正见者一望便知,不值得我们在此浪费时间和精神去说他们。
我现在只想谈谈教界内的两种现象:一是太过于消极,一是太过于活跃,兹分述如下:
一、太过消极者:
记得十多年前为惟明法师的《法海点滴》写一篇序,其中有一段说:“有些青年人,在出家受戒后,初发心修行时,精进勇猛的不得了,恨不得马上就了生死。但因其没有善知识的引导,自己又不知依行起解,于是盲修瞎练了一阵子,结果好像泄了气的皮球,再也鼓不起来了!又有些青年人,自以为在出家前曾受过某种教育,国学根底不错,于出家受戒后便自个儿关起门来,废寝忘食的向故纸堆里猛钻,恨不得一口把三藏教义吞进肚子,大开圆解,作人天师。但因其没有善知识引导,自己又不知道依解起行,说食数宝了一阵子,结果好像断了线的风筝,再也升不上去了!”于是这两种青年,都趣向了消极悲观、逃避现实之途。这是十多年前的情形,现在这种情形更加严重,若不相信,可到某地附近去看看。
一些青年男女二众,美其名曰住茅蓬,自修、了生死,实际上是在埋头造业。因为我曾亲自听说几个住茅蓬的,有男众也有女众,还都受过高等教育,白天无所事事,开着名牌轿车到处游山玩水,或到信徒家去消灾、荐亡;晚间回到茅蓬,虽虚应故事的也做做晚课、坐坐香。试问这样就可以了生死吗?老实不客气的说,他(她)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生死。不知道什么是生死而说要了生死,就好像不知道贼在何处却喊着要去捉贼一样,到头来必定是徒劳无功,废然而返!像这样的青年人,如果出家受戒后,即生活在僧团里随众薰修,住个十年八年,待信解都有了基础,知见有了准则,再去住茅蓬,于道于学必有一日千里般的进展。古德有云:“无上妙道,昭昭然在于心目之间,故不难见;要在志之坚,行之力,坐立可待。其或一日信而十日疑之,朝则勤而夕则惮之,岂独目前难见,予恐终其身而背之矣”!这些话真可作那些不肯如法修行,既妄想了生脱死,设未如愿,即消极悲观,怨天尤人者的午夜警钟。其实,出家希望了生死这种观念绝对是正确的,问题是应先了知什么是生死,生死如何了?如住茅蓬是为了想了生死,又不知如何用功,悠悠泛泛的消磨宝贵命光,实在可惜!
二 太过活跃者:
一些太过活跃的人,对佛法稍有皮毛认识,即到处讲经、到处说法、到处攀缘,猛然看去颇像菩萨模样,仔细观察,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为自身的学德不足,仅学时髦跟着潮流走,这样的菩萨行,结果没有度到众生,反被众生所度,被声色所牵,这种事例很多,而以男众为甚。大乘菩萨行者,本应“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的,但是,也要具备弘法利生的条件,否则,其效果一定是相反的。所以我要男众“修声闻行,发菩提心”。要男众修声闻行,并不是叫他们做个自了汉,或是即生就证无余涅槃、了脱生死,而是因为声闻行者的生活是严谨的,是一丝不苟的,这样的生活假使能够在僧团中磨练几年,于行住坐卧之际,出入往还之间,在在处处,时时刻刻,先养成一个出家人的样子,使信徒们看到肃然起敬,使一般人看到不敢轻侮。这种形相虽是外在的,但对一个出家人来说,却是很重要的。男众如此,女众在这方面更须慎重,否则无论你的道心、学问多好,如果行为不知检点,必招他人轻视或毁谤。
早几年有两位男众到福严访友,正巧我从楼上房间出来站在走廊上,见他们两人都穿着短衫,背着僧袋,从庭院走向图书馆,然后走上楼来。我见了他们那个样子,心里即感到不悦,面目自然显得很严厉。他们在大殿前东张西望了一阵子,也不进去礼佛,我心里实在有点按耐不住,即特意向他们走去,想趁机教训教训他们,不料我还没接近他们,他们便看到了我,好像很惊慌似的,趴在地上便拜,并说我是他们受戒时的竭摩和尚。但我仍不客气的训了他们一顿,我说:“你们既然受了戒,怎么一点规矩都不懂?纵然因时因地不便三衣随身,最起码出门在外,总要穿件长衫呀!”其中一人说:“因为长衫走路不方便,所以把长衫放在僧袋里。”于是我笑笑说:“那你们想走路方便的话,穿件汗衫、短裤不是更好吗?”大概是他们见我的面孔不太好看,又语带讥讽,所以有点不好意思。而经过这次教训之后,他们是否能彻底改过,那就不得而知了!
以上的情形,不仅男众有,女众中也屡见不鲜。我亦曾多次见到有的女众穿着短挂在街上走,或者坐在摩托车上,短衫衣角不慎被风吹起,这严重的破坏佛教的形象。因此,我时常劝告出家男女二众应多注重“样子”。“样子”的意思,即是“典型”:如当兵的有个当兵的样子,种田的有个种田的样子,当老师有个当老师的样子,做学生有个做学生的样子,咱们身为人天之师的僧宝,如果僧宝的样子都没有了,我敢说,影响所及,在不久的将来,整个佛教都会呈现乱糟糟的状态!但是“样子”并不是临时装模作样装出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日常生活中最应注重的事,不外乎行住坐卧的四种威仪,也即是:行有行相,住(立)有住相,坐有坐相,卧有卧相。什么是“行相”乃至“卧相”呢?我曾给学众们说四句偈,偈曰:
行如风兮住如松,坐如钟兮卧如弓,出入往还皆如仪,堪作人间福田僧!
稍具学佛常识者,一看此偈便能明白,不必详细解说。唯须说明者,一个出家人受了具足戒之后,即为人天福田,一切行仪必须如法如律,方可启人之敬信,受人之供养。否则信众见你威仪全无,不免生退悔心,甚至毁谤。从前在大陆时,每到一丛林参学,所见到的出家众多是道貌岸然,出入安详,走起路来,眼观鼻,鼻观心,正视而行,绝不东张西望,使人看了肃然起敬。我在常州天宁佛学院读书时,如请假上街购物,须穿大袍(海青),在路上遇到老参上座,必须合掌让路。那像现在的某些出家人,穿长衫上街都感到不方便了,甚至在路上边走边说,携手扶肩,那儿还有点宗教师的样子?因此,我办学很重视学众的行仪,日常生活行止要求得十分严格,见到不如法的,随时予以纠正,随时加以诃斥,因为这是出家的基本训练,如当兵的应先从“立正”、“稍息”等动作学起。
佛学院的教育不同于一般研究所的教育,其根本原因也在此。换句话说,佛学院的教育宗旨在培植解行并重、正知正见的出家僧宝,而研究所的着眼点则希望在学术领域上有所突破,至于宗教行仪方面,则视为可有可无。是以研究所出来的学者,对于教界的实用事务,多是眼高手低,一筹莫展。当然,读过佛学院再入究所的,可能例外。有此种种原因,我主张出家众应先“修声闻行”,完成自利的学程,然后再发利他的菩萨心。
说到发菩萨心,现在的学佛青年,不分出家在家,多是不让前贤的。目前在国内或在国外的青年法将,无不打着弘扬大乘佛法的旗号行菩萨道,以为真能达到上求下化的大愿,但由于本身弘大乘法、行菩萨道的基本条件不足,到头来“上求”既无所得,“下化”也无所成,虽然取得一些虚名假利,却对自己、对佛法多失去了信心,甚至有的变节还俗去了!那么,什么是“弘大乘法、行菩萨道”的基本条件呢?我以为弘大乘法、行菩萨道的基本条件,即是“修声闻行”。印顺导师在《谈修学佛法》一文中曾说:“综合佛法的宗趣,不外出离生死,广度众生。现在将此分成三项来说:一、净治身心,二、弘扬正法,三、利济有情”。接着他老人家说:“凡夫的身心行为是不清净的,知见是浊染的,因有了错误的观念,妄造恶业,自受苦也使他受苦。……学佛法是从净治身心消除障缘做起,大则杀、盗、淫、妄绝不肯作,小则动静语默亦不放逸。如是贪嗔痴烦恼渐渐降伏,所表现的行为亦渐净化了--这是学佛者第一要事。如人的行为不好,普通的人格尚不具足,怎能了生脱死呢?中国近百年来佛法衰败,是出家者误解住持佛法的意义,不能以方便摄化信众,使他们从净治身心中,表现佛法的大用。佛法如不使人净治身心,那弘法者,也只是形式的热闹而已,于佛法毫无裨益。学小乘,学大乘,都离不了净治身心,千经万论莫不是这样说的。所以净治身心,是学佛者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如果忽视了他,学佛、出家,都是与佛无缘!我们必以此为初步目标,离此则佛法无基。”印公老人接着又说:“单这样,还是不够的。我改造行为,我净治身心,求证涅槃,这纯是自利的。应当学佛那样的发大悲大愿心,大愿是弘扬正法,大悲是利济众生”。
以上所引印公之文,一则可证明我所讲的“修声闻行,发菩提心”乃有所本;再则可了解目前弘大乘法、行菩萨道的一些法将,结果会走向丧失信心之途的真正症结所在---自己末能先“净治身心”,亦即是不“修声闻行”。不错,据印公考证,起初大乘佛法的兴起,是以在家人为主的,但应知道在家有在家的菩萨,出家有出家的菩萨。在家菩萨的行为可以方便一些,但也必须有如维摩诘居士那样的成就,方可“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饰宝,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奕游戏,辄以度人;受诸外道,不毁正信”等等。而出家菩萨则以比丘为本,所以出家菩萨在行为上就不能跟在家菩萨一样,必须以比丘应有的行仪做基础,然后再发菩萨心,也即是印公文中所说的:“应当学佛那样大悲大愿心,大愿是弘扬佛法,大悲是利济众生”。
总说一句,“修声闻行,发菩萨心”这个题目,看来像有点矛盾:一个是消极,一个是积极;一个是自利,一个是利他;实则,这二者是“合则双美,离则两伤”“三聚净戒”中律仪戒即是修声闻行者所持的,“摄善法戒”及“饶益有情戒”则是发菩萨心者所应持。律仪戒要我们诸恶莫作,摄善法戒要我们众善奉行;饶益有情戒,要我们普度一切众生。这三者合起来说亦即是“修声闻行,发菩萨心”的内容,更与印公老人家所说的“净治身心”、“弘扬正法”、“利济有情”不谋而合。同时,“发菩萨心”的人,心心念念都不离“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四弘誓愿。不过,刚刚出家受戒不久的人,由于道心尚未坚固,烦恼尚未调伏,如果立即发心去度众生,不被众生转者几希!所以发愿度众生,必先调伏自己的烦恼,充实自己的德学,等因缘成熟了,就去弘扬正法,利济众生。这时假若不肯出来,护法善神也会把你推出。从前印光大师住普陀山三十年,一旦出山弘法,人天赞叹,四众风从,后来成了一代祖师,并被列为民初四大高僧之一,永为十方缁素敬仰!因此我又想到四句,大略说说,即:
理想要崇高,行践须平实;如是循序进,终必证菩提!
这是说我们发心学佛,也即是“修声闻行,发菩菩萨心”,必须理想要崇高远大,行践要平稳踏实,如能够这样由戒而定,由定而慧的循序进修,终必会跟佛一样,证得无上菩提。所谓“学佛”,至此方告功德圆满。理想所以要崇高远大,因为成佛需要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度生需要尽虚空遍法界呀!如缺乏这样的理想,怎能成就这么艰钜伟大的上求下化的志业?但“万丈高楼从地起”,如欲完成这么艰钜的上求下化的伟大志业,必须要脚踏实地的行践一番,如仅有理想而不行动,理想一定会变成妄想。说到“行践”,所谓“道在寻常日用中”,除讲经说法,念佛打坐之外,烧饭扫地、挑柴运米、迎客接宾等等,你只要能够向道上去体会,处处是道,时时是道,甚至古德说:“吃饭睡觉,痾屎撒尿,无非是道”。
早上我跟妙老提起:年轻时在大陆参学,每到一个有高僧大德住持的道场就去请开示,那时也谈不上什么物质供养,仅以礼敬为供养。大德们并没有因为没供养而拒我于门外,然而,所开示的却都大同小异,既不谈玄说妙,也不施教利喜,总是那么两句话:“参学要吃苦耐劳,发长远心啊!”当时我想:这些名重一时的高僧,大都苦修数十年,怎么只会说这样的两句话?这两句话有什么意思?何劳你说,谁还不懂?可是,当我年龄一大,见闲广了,方慢慢的体会到这两句话的“真实义”,才渐渐的从这两句话中得到受用,也才知道是他们数十年修学的经验之谈!试想:如前面所说,成佛要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度生要尽虚空、遍无量世界,没有长远心,不能吃得苦怎么行呢?古人也说:“智慧愈苦而愈明,精神愈用而愈出”,这是说常常集中情神,又能吃苦耐劳,奋斗一生,其智慧和事业必定是不同凡响的。
我们学佛,自利方面希望能了生死、成佛道;利他方面希望能弘法、利生,都不可以没有长远心,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比如说妙老昨晚给你们开示两个小时,盘腿坐在法座上,如如不动,这种功夫即从发长远心、吃苦耐劳中得来的。而你们也端端正正的坐在下面凳子上两个小时,洗耳恭听,如平时做事没有一点长远心,又不肯吃苦耐劳,就无法有此种表现。什么是修行?这就是修行。我也常说:“不甘寂寞,不能受清苦的人,是不能修行的。”如果你能够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苦,静静的住在寺院裹,名利不关心,是非不出口,勤修戒定慧,远离贪嗔痴,这就是最好的修行。至于成就大小,那要看各人的根性及各人的因缘而定。在大陆时,我曾亲眼看到许多老修行,在一个道场里一住就是数十年,吃的是青菜豆腐老米饭(有的道场连青菜豆腐也没有,仅吃咸菜及竹笋汤),睡的是硬梆梆的广单,穿的是粗布棉衣或单衣,纵然一旦有缘出外弘法或住持道场,多仍然保持固有的作风,此种衲子的典范,恐怕在今后佛教道场中难得一见了!
弘大刚毅,任重道远
说到这裹,我又想起曾子教诲弟子的话,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我为什么在这里要引曾子的话呢?因为我觉得这几句话,对于出家的男女二众青年,都会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我说:“出家人不可以不弘毅”。既然割爱辞亲出了家,就应该看破名闻利养,无私无我,全心全力的为自行化他的佛教志业而努力。但佛教志业是“任重而道远”的,如缺乏了宏大的胸襟,坚强的毅力,和那百折不挠的意志,怎么可能达成?又,儒家讲“仁”,是“心之德,爱之理”,所谓“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此“仁”是有远、近、亲、疏之别的;佛教则是以“慈悲”为己任,这是冤亲平等,不分彼此的,所以经上说:“视一切众生,如罗喉罗”,因此我们佛弟子的“任”更“重”。儒家又以“死而后已”为“远”,我们佛弟子为了“恒顺众生”,则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而以智慧、慈悲恒顺众生的事,还“无有穷尽”哩!这比起“死而后已”的“远”,简直是不可以道里计了!所以,为了自他两利,我们的责“任”更“重”,我们的“道”路更“远”,若“不弘毅”,怎么可以!
我坦诚的告诉诸位:今天我所以还能够讲一点开示,为佛教做一点小事,完全是靠着自己的一点“信心”和一点“毅力”。我没有在正规学校读过书,也没有受过什么贵人的特别提携,没有福报,更没有智慧,数十年来在学佛的过程中,都是打落牙齿和血吞,自己跌倒自己爬,硬干苦干,“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般的苦读苦学。我时常鼓励自己:“不成圣贤,便成禽兽;不了生死,便堕地狱”。因此,为了不愿作禽兽,恐怕堕地狱,便不断的向成圣成贤、了生脱死的大道迈进。虽然进度不快,但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无论如何的苦难,我都有勇气去面对;无论如何的障碍,我都有信心去突破;无论如何的凶险,我都有毅力去克服。当年我在大陆被抓来台湾当兵,新兵训练练时,被班长拳打脚踢,被老兵讥笑辱骂,被连、排长像审问罪犯似的三天两头的盘问,怀疑我是“匪谍”。出操时,两手举枪匍匐前进爬山坡,两肘、两膝都皮破血流,一想到自己过去的身份,不禁悲从中来,泪流满面,但又想到可能是自己的宿业所感,也就安心受报,无怨无尤了!再多的眼泪,也任由它流入口中、往肚里吞!那时我是二十八岁,可是班长、排长他们却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我则是二等兵。
其实,我二十六岁在苏州灵岩山即当知客,日食三餐有小佬(茶房)侍候,一些往访的政府官员,如当时副总统李宗仁、江苏省主席丁治磐等,我都曾陪过他们参观、吃饭、谈话,虽然谈不上有多高的地位,但在一个数百僧众的丛林内,二十多岁即有此职位的并没有几个。而今被抓来当个小兵,任人打骂羞辱,除了“忍忍忍,徐徐忍;耐耐耐,慢慢耐”之外,只有自杀一途,实在是别无良策。但是为了完成我当和和尚的心愿,我是不肯做此有辱佛门的傻事的。所以一遇到烦恼浮现,妄念涌起时,不是拼命念“忍忍忍”,就是念“在什么地位说什话,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当我从被抓那一天起,即自行改名叫“刘复宇”。当时就有人问我:“为什么取这个怪名字?”我告诉他: “我本性刘,复宇是我未来的希望。如果我在当兵作战时被打死就不谈了,若侥幸不死,退役后我一定回‘复’到寺‘宇’里去当和尚。”果然,在民国四十二年,我的心愿实现了。在拙着《参学锁谈》中曾提到:“我自从离开普陀山来到台湾,虽然将近四年了,却连一个佛教寺庵也没有见过。当我从台北坐火车到达汐止,进了静修院,一见那一尘不染的殿宇,花木扶疏的庭院,和清静庄严的佛像时,热泪不禁夺眶而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当时的我,有着游子归来,突然见了母亲的那种感触,由此也可以证知我对佛教的信心是如何的深刻了!“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为道源功德母”,初发心出家行者,特别要三复斯言,谨记在心。
在我退役后,未到汐止弥勒内院恢复僧相之前,曾在农场里种过稻子,在学校里当过工友。学校工友的工作,除了敲上、下课钟之外,还要给校长、老师们倒茶水、寄信,修剪校园里的花木;也因为校方知道我在军中曾代理过“文书上士”,所以要我写钢板、油印讲义等。后来在弥勒内院,曾烧了八个月的饭。总之,我做这些粗贱的事,无不本着随遇而安、尽心尽力把本份事做好的观念。有了空闲,就关起门来自己用功,也颇能自得其乐。我时常提醒自己:“”人家看不起你,对你没有信心,没有关系;甚至讥讽你,不理你,也没有关系;但你自己必须要看得起你自己,你对你自己要有信心,切勿自轻自贱啊!如果你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自己对自己都没信心了,这就叫做‘哀莫大于心死’,谁也救不了你!”我离开内院,去暖暖住了三年茅蓬,后来又到福严精舍,无时无刻不在警惕自己要有自信,要能自重,然后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这是“修声闻行,发菩萨心”者,最基本的条件。
大家都还年轻,在自修这个阶段,要妤好充实自己,在已有信心的基础上,不管是解、是行,都必须正确的把握要点,一旦解行有了成就,需要用的时候,即应毫不犹豫、尽心尽力的去发挥自己的所长,弘扬正法,续佛慧命,这是出家僧尼二众的天职,责无旁贷。
摘录圆光新志64期p89~p96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寓江湾丰子恺家。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黄柏霖:忍辱仙人与歌利王的故事这让我们想到,《金刚经》里面讲了佛陀的过去生,他在当忍辱仙人,就能够随时观照自己的心念,他当忍辱仙人的时候,在山上修行。那个时候有
为人处世时间:2024-11-08
世尊的开示:警惕——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恶业过彼挖一切众生眼罪聚看到多有一些学佛的同修,言语极其的随意、浅薄无智、斗争坚固,真的是造业无量,自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4
法师品第十此品明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大论(大智度论)明六种法师:一信力故受,二念力故持,三看文为读。四不忘为诵,五宣传为说,六圣人经书难解须解释。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只要皈依三宝,能念三宝,都是修行;能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用心,不贪财,不恋色,这就叫修行。常时观身体是无常的,是不干净的,是幻化的,是要死的。你这样观,你的烦恼就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1
善恶因果不能抵消,这是一定要懂的。那不能抵消怎么办?佛教导我们,对于善因加强,对于恶的,过去所造的,不再做了。让善的力量强大,恶的力量薄弱,将来往生的时候,力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20
【解】因果相背,为是处,作恶业希望乐报,因果相背,为非处,犹言“无有是处”也。“无有是处”是没有这个道理。这一条,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没有疑惑的,“十力”这个摆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8
大修行人指的是谁?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阿罗汉这些人,应化到这个世间,与没有成佛时的这些众生又碰头了,有缘,都遇到了,这时候还有没有因果?有,清楚。我们在《高僧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佛宝网讯 近日,首届海峡两岸佛门书画艺术展作品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目前已陆续收到很多书法家、画家作品,投稿作品题材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佳作精彩纷呈。现选
文化资讯时间:2024-09-27
勉强找时间来学一学,不能一心一意去做,拔除“根本业缘”是不可能的,刚强众生难调难伏就在这里。不说一般的道友,我们出家弟子对这种道理人人都懂,也知道修行好,也是下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5
1在因果法则里面是不成立的。作善就在自己心田里落下善种子(善因),作恶就在心田里落下恶种子(恶因),善种子和恶种子不能互相抵消,到它们因缘成熟时,各结各的果报,不会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
一个大灾难来了,许许多多人丧失了生命财产,但是还有少数人很平安,没有受到大灾难。这些人,你仔细去观察,你去做一个统计,然后你就晓得,从统计上看到,绝大多数心行善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问:“佛菩萨还受不受因果报应?”答:这个问题,过去百丈大师遇到老狐狸曾经问过,问的话就是“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跟你这话的意思完全相同。老狐狸过去生中是讲经说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二十九)从因果的观点来研究忍辱相信凡是接触过佛法的人,都知道因果这个名词,也都知道善因会生善果,恶因会结恶果。但是,因如何生果?要多久才结成果?因是不是一定会结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3
近行定与安止定慈济瓦法师讲郑栢青译按:慈济瓦(Sujiva舍弃我)法师是一位马来西亚籍佛教上座部比丘,献身于佛法内观的教导。法师在1975年完成大学学业不久后,就出家。在修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9
财富是你命里有的,不用去争,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争也争不来,所以你要跟人竞争那岂不冤枉?《了凡四训》把这一桩事情讲得透彻、明白,把《了凡四训》多看几遍,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7
《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3
第二章 四圣谛在佛陀的教法中,四圣谛可算是其中的心要了。他在波罗奈附近的鹿野苑(今印度沙纳特地方),向他的老同修----五苦行者作第一次说法时﹝注一﹞,所讲的就是这个。这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0
1. 总论这世间上的一般人常认为可以从财富、权力和社交活动中得到快乐、安祥与调和,也想由家庭关系、职位、朋友和感官得到快乐。他们试着运用各种方法来改变自己的物质、社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8
首先需要明白什么叫忍辱。忍辱两个字,忍是忍耐,是修行人的能忍之心,你的心要能忍耐。辱,是侮辱之境,侮辱我们的境界。从表面看来,忍辱二字就是指要能够忍耐侮辱我们的
佛答时间:2024-08-14
来看省庵大师的一首净土诗:都言净土唯心是,十万余程是外求。但执妄心居在内(若言十万亿佛国之西方是外求者,则认方寸妄心居内,便同阿难所计七处之一),不知真性体全收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没有出离心能往生吗?这是绝大多数净业行人非常关心的问题。当然这里要注意,我们以下根据《观经四帖疏》疏文作的分析,虽然是在讲中品下生是否要求出离心的问题,实际上,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元朝至顺(元文宗年号,13301333年)庚午年间,浙江西部连年饥荒,当时杭州城中有许多人饿死。于是官府就雇人把这些尸体丢到六和塔后山的大坑中。其中有一个老太婆的尸体,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茶至无味仍余香,人若无妄心自清。品茶,乃至品人生,要的是平实简约,雅致纯清。游走浮生,凡事要看清,看淡,且行且珍惜。意境如茶,浓时不骄,淡时而有余味,心境如禅,
行业资讯时间:2024-08-14
三主要道佛教的经典非常的多,如果你现在去寺庙的藏经阁,或者图书馆,佛教的书整个屋子都摆不完。如果你学的是天主教、基督教,事情还好办,也就一本圣经;偏偏你接触的是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3
学习奉献自己,要用智慧去奉献自己,把最美好的自己奉献出去,奉献给你最亲爱的人,奉献给在这个世界跟我们有缘的人,甚至奉献给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喜欢的敌人。这个奉献自己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3
平衡的自在当心和外在的事物互动的过程能够保持平衡,自在才会生起。种种不满足的心、嫉妒的心、傲慢的心,当你有这些心念的时候你就会痛苦啊!是不是?我们现在生活里面经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2
护念众生一个菩萨去观照众生苦的时候,就像是看着一个迷路的小孩。他跟我们一样,想要得到一个最圆满、平安的快乐,想要远离所有人间的烦恼和痛苦,但是用错方法了,一直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2
请问:打坐过程中该怎样呼吸,才能对打坐更有帮助?法清法师:对于佛家的打坐来说,开始的时候,只是数息就可以了。就是说,你的意识要顺着呼吸走,只注意你的吸气跟呼气。但是,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0
请问:在家里如何供佛?法清法师:大家在家里供佛,如果有专门的房间当然很好,如果没有,可以供在书房。供在书房很好。如果没有书房,供在客厅也可以。如果房间很小,没有客厅,那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0
请问:法师今天讲到出家修道就要“断爱去欲”,爱有大爱小爱之分,断爱去欲断的应该是小爱吧。经常也听到一些人说,人如果没有爱和欲了,是不是就会变得冷酷无情?法清法师:这里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0
他不修行,你也不修了?皈依僧,是皈依整个僧团,不是皈依某个僧人。任何一位僧人的言行,都不能代替整个僧团。不必因看不惯个别出家人而退失学佛的信心,除非你觉得所有的出家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9
从搁置的电子表突然走动谈起我的一位学生送给我一只新加坡出产的电子表,据他说,价格不贵却耐用,走时也准,换上新电池,至少可用两年。可是到了我的手上,换上新电池,仅使用了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9
常听一些学佛的居士说:某某人的脸色又白又亮,所以她修的好;某某人的脸色发黑,所以她业障现前,修的不好,因为相由心生。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相由心生是很正确的道理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经常教人家打坐,主要是按照智者大师《小止观》一书中来讲的。在与很多亲朋好友的联系中,自己也常常要他们学学打坐。但是,他们往往因缘不具足,不能来寺院,自己就没有机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自己很喜欢禅修,所以也经常带领别人禅修,所以通过禅修后的人得到的好处自己是经常能看得见的。身体的好转、疾病的减轻、记忆力增强、专注力的提高、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减轻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第八觉知原文: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八大心普济觉我们学佛皆知「依惑必造业,依业必造报」,有业报果报身即有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随境转,心就会变质 师父说:我们常常喜欢用心生气,用心烦恼,又用心谈恋爱,用心做事业,用心做善事。 我们一直在用心呀!怎么会找不到呢?原来是你在烦恼,心一烦,念头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7
生命为什么会苦?为什么会轮回?其实,这些都是我们自己造来的。因为迷惑而造了轮回的因果,这些因果成为生命的因、生命的业力。如果没有佛陀的引导,我们终将不知因果业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7
把念头停泊在心的机场学佛就是学习戒定慧,戒就象是飞机导航,飞机如果没有导航,就无法飞到停机场,所以戒就是导航,让我们航向成佛之路的导航系统。导航系统有了,接下来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7
在泰国这个佛教国家,供养三宝,请出家人到家里用斋,是最平常的事,因为学佛的弟子相信这是累积福报最好的机会。为什么供养法师会有福气呢?因为出家人所做的事情就是佛陀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7
居士百年之后骨灰能否进入寺庙存放?答:完全可以。不过要看那些寺院有条件存放,目前国内寺院并不是所有的寺院都具有存放骨灰的“海会塔”。近几年也有不少寺院建了“普通塔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6
慧是指佛法的般若妙慧,这种智慧能够洞彻宇宙人生真相。佛法的般若妙慧并非从学习中获得,而是从实践修行中证悟到的。我们常把世间的聪明与佛法的智慧混淆,其实二者是有区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5
由口念弥陀心散乱 喊破喉咙也枉然谈如何选择修学净土的善知识我们如果遇到其他不同的知见,不同的观点,来障碍我们净土法门,我们要有个标准,就是:唯信佛语,不可相信菩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5
如何理解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段话即是说明佛法的核心缘起法。佛陀告诉我们:宇宙世间的万事万物,包括精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5
静波法师:真正的发财秘诀并非求观音菩萨而是靠这四个字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是我自己的君王。”出家人是不容易的,这种孤独往往成就我们。太热
禅理故事时间:2024-08-05
佛陀教导,多闻弟子当行二事所谓非禅即诵,非诵即禅。有以为,诵,就是念经,于是每天诵经七、八个小时,既没了时间听讲,又没有时间洗浴。念经有功德,自然应该随喜,但把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4
依空法师-人间巧喻:66不老的生命波罗奈国的年轻国王登上王位,励精图治,对于国家的内政、外交、财税、农林、粮食等方面施攻,大事改革,一心要把国家建设成富强兵的大国。国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4
常用的念珠,通常为108颗,有说是因为佛教常说到百八烦恼。即:1、三界的见惑八十八:迷欲界苦谛的见惑有五钝使(贪、嗔、痴、慢、疑)五利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4
《观无量寿佛经》的观念法门编辑:向学法师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念佛是修持佛法的重要法门之一,随着佛教在汉地的传入和发展,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行者,尤其弘扬弥陀净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