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僧伽修行的方向
文/真华长老
修声闻行发菩提心
诸位看到这样的题目,也许会觉得有点矛盾:既修声闻行,怎可能又发菩提心呢? 不错! 声闻行是重于自利的,菩提心是重于利他的,但是修学佛法先自利,后利他,最后自他两 利不是更圆满吗?
可是我在台湾住了数十年,所见所闻多把声闻行和菩提心看成是两回事,以致现在佛教出现了两种极端。更可怕的是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环境在变,潮流在变,人心在变;出家人在不知不觉中也随着潮流、人心在变。本来世间就是无常的,变也是自然的现象,但按人类的进化论说,应该是愈变愈好才对;如愈变愈坏,愈变愈不像样,甚至把佛教原有的朴素气氛即宗教情操,愈变愈淡薄,愈变愈低俗,这样下去,如何能够不使我这个赖佛吃饭,赖佛穿衣,出家数十年的老僧感到忧心?我们现在且不谈附佛法外道卢某人和清某人等等,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久已背经离道,稍具佛法正见者一望便知,不值得我们在此浪费时间和精神去说他们。
我现在只想谈谈教界内的两种现象:一是太过于消极,一是太过于活跃,兹分述如下:
一、太过消极者:
记得十多年前为惟明法师的《法海点滴》写一篇序,其中有一段说:“有些青年人,在出家受戒后,初发心修行时,精进勇猛的不得了,恨不得马上就了生死。但因其没有善知识的引导,自己又不知依行起解,于是盲修瞎练了一阵子,结果好像泄了气的皮球,再也鼓不起来了!又有些青年人,自以为在出家前曾受过某种教育,国学根底不错,于出家受戒后便自个儿关起门来,废寝忘食的向故纸堆里猛钻,恨不得一口把三藏教义吞进肚子,大开圆解,作人天师。但因其没有善知识引导,自己又不知道依解起行,说食数宝了一阵子,结果好像断了线的风筝,再也升不上去了!”于是这两种青年,都趣向了消极悲观、逃避现实之途。这是十多年前的情形,现在这种情形更加严重,若不相信,可到某地附近去看看。
一些青年男女二众,美其名曰住茅蓬,自修、了生死,实际上是在埋头造业。因为我曾亲自听说几个住茅蓬的,有男众也有女众,还都受过高等教育,白天无所事事,开着名牌轿车到处游山玩水,或到信徒家去消灾、荐亡;晚间回到茅蓬,虽虚应故事的也做做晚课、坐坐香。试问这样就可以了生死吗?老实不客气的说,他(她)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生死。不知道什么是生死而说要了生死,就好像不知道贼在何处却喊着要去捉贼一样,到头来必定是徒劳无功,废然而返!像这样的青年人,如果出家受戒后,即生活在僧团里随众薰修,住个十年八年,待信解都有了基础,知见有了准则,再去住茅蓬,于道于学必有一日千里般的进展。古德有云:“无上妙道,昭昭然在于心目之间,故不难见;要在志之坚,行之力,坐立可待。其或一日信而十日疑之,朝则勤而夕则惮之,岂独目前难见,予恐终其身而背之矣”!这些话真可作那些不肯如法修行,既妄想了生脱死,设未如愿,即消极悲观,怨天尤人者的午夜警钟。其实,出家希望了生死这种观念绝对是正确的,问题是应先了知什么是生死,生死如何了?如住茅蓬是为了想了生死,又不知如何用功,悠悠泛泛的消磨宝贵命光,实在可惜!
二 太过活跃者:
一些太过活跃的人,对佛法稍有皮毛认识,即到处讲经、到处说法、到处攀缘,猛然看去颇像菩萨模样,仔细观察,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为自身的学德不足,仅学时髦跟着潮流走,这样的菩萨行,结果没有度到众生,反被众生所度,被声色所牵,这种事例很多,而以男众为甚。大乘菩萨行者,本应“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的,但是,也要具备弘法利生的条件,否则,其效果一定是相反的。所以我要男众“修声闻行,发菩提心”。要男众修声闻行,并不是叫他们做个自了汉,或是即生就证无余涅槃、了脱生死,而是因为声闻行者的生活是严谨的,是一丝不苟的,这样的生活假使能够在僧团中磨练几年,于行住坐卧之际,出入往还之间,在在处处,时时刻刻,先养成一个出家人的样子,使信徒们看到肃然起敬,使一般人看到不敢轻侮。这种形相虽是外在的,但对一个出家人来说,却是很重要的。男众如此,女众在这方面更须慎重,否则无论你的道心、学问多好,如果行为不知检点,必招他人轻视或毁谤。
早几年有两位男众到福严访友,正巧我从楼上房间出来站在走廊上,见他们两人都穿着短衫,背着僧袋,从庭院走向图书馆,然后走上楼来。我见了他们那个样子,心里即感到不悦,面目自然显得很严厉。他们在大殿前东张西望了一阵子,也不进去礼佛,我心里实在有点按耐不住,即特意向他们走去,想趁机教训教训他们,不料我还没接近他们,他们便看到了我,好像很惊慌似的,趴在地上便拜,并说我是他们受戒时的竭摩和尚。但我仍不客气的训了他们一顿,我说:“你们既然受了戒,怎么一点规矩都不懂?纵然因时因地不便三衣随身,最起码出门在外,总要穿件长衫呀!”其中一人说:“因为长衫走路不方便,所以把长衫放在僧袋里。”于是我笑笑说:“那你们想走路方便的话,穿件汗衫、短裤不是更好吗?”大概是他们见我的面孔不太好看,又语带讥讽,所以有点不好意思。而经过这次教训之后,他们是否能彻底改过,那就不得而知了!
以上的情形,不仅男众有,女众中也屡见不鲜。我亦曾多次见到有的女众穿着短挂在街上走,或者坐在摩托车上,短衫衣角不慎被风吹起,这严重的破坏佛教的形象。因此,我时常劝告出家男女二众应多注重“样子”。“样子”的意思,即是“典型”:如当兵的有个当兵的样子,种田的有个种田的样子,当老师有个当老师的样子,做学生有个做学生的样子,咱们身为人天之师的僧宝,如果僧宝的样子都没有了,我敢说,影响所及,在不久的将来,整个佛教都会呈现乱糟糟的状态!但是“样子”并不是临时装模作样装出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日常生活中最应注重的事,不外乎行住坐卧的四种威仪,也即是:行有行相,住(立)有住相,坐有坐相,卧有卧相。什么是“行相”乃至“卧相”呢?我曾给学众们说四句偈,偈曰:
行如风兮住如松,坐如钟兮卧如弓,出入往还皆如仪,堪作人间福田僧!
稍具学佛常识者,一看此偈便能明白,不必详细解说。唯须说明者,一个出家人受了具足戒之后,即为人天福田,一切行仪必须如法如律,方可启人之敬信,受人之供养。否则信众见你威仪全无,不免生退悔心,甚至毁谤。从前在大陆时,每到一丛林参学,所见到的出家众多是道貌岸然,出入安详,走起路来,眼观鼻,鼻观心,正视而行,绝不东张西望,使人看了肃然起敬。我在常州天宁佛学院读书时,如请假上街购物,须穿大袍(海青),在路上遇到老参上座,必须合掌让路。那像现在的某些出家人,穿长衫上街都感到不方便了,甚至在路上边走边说,携手扶肩,那儿还有点宗教师的样子?因此,我办学很重视学众的行仪,日常生活行止要求得十分严格,见到不如法的,随时予以纠正,随时加以诃斥,因为这是出家的基本训练,如当兵的应先从“立正”、“稍息”等动作学起。
佛学院的教育不同于一般研究所的教育,其根本原因也在此。换句话说,佛学院的教育宗旨在培植解行并重、正知正见的出家僧宝,而研究所的着眼点则希望在学术领域上有所突破,至于宗教行仪方面,则视为可有可无。是以研究所出来的学者,对于教界的实用事务,多是眼高手低,一筹莫展。当然,读过佛学院再入究所的,可能例外。有此种种原因,我主张出家众应先“修声闻行”,完成自利的学程,然后再发利他的菩萨心。
说到发菩萨心,现在的学佛青年,不分出家在家,多是不让前贤的。目前在国内或在国外的青年法将,无不打着弘扬大乘佛法的旗号行菩萨道,以为真能达到上求下化的大愿,但由于本身弘大乘法、行菩萨道的基本条件不足,到头来“上求”既无所得,“下化”也无所成,虽然取得一些虚名假利,却对自己、对佛法多失去了信心,甚至有的变节还俗去了!那么,什么是“弘大乘法、行菩萨道”的基本条件呢?我以为弘大乘法、行菩萨道的基本条件,即是“修声闻行”。印顺导师在《谈修学佛法》一文中曾说:“综合佛法的宗趣,不外出离生死,广度众生。现在将此分成三项来说:一、净治身心,二、弘扬正法,三、利济有情”。接着他老人家说:“凡夫的身心行为是不清净的,知见是浊染的,因有了错误的观念,妄造恶业,自受苦也使他受苦。……学佛法是从净治身心消除障缘做起,大则杀、盗、淫、妄绝不肯作,小则动静语默亦不放逸。如是贪嗔痴烦恼渐渐降伏,所表现的行为亦渐净化了--这是学佛者第一要事。如人的行为不好,普通的人格尚不具足,怎能了生脱死呢?中国近百年来佛法衰败,是出家者误解住持佛法的意义,不能以方便摄化信众,使他们从净治身心中,表现佛法的大用。佛法如不使人净治身心,那弘法者,也只是形式的热闹而已,于佛法毫无裨益。学小乘,学大乘,都离不了净治身心,千经万论莫不是这样说的。所以净治身心,是学佛者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如果忽视了他,学佛、出家,都是与佛无缘!我们必以此为初步目标,离此则佛法无基。”印公老人接着又说:“单这样,还是不够的。我改造行为,我净治身心,求证涅槃,这纯是自利的。应当学佛那样的发大悲大愿心,大愿是弘扬正法,大悲是利济众生”。
以上所引印公之文,一则可证明我所讲的“修声闻行,发菩提心”乃有所本;再则可了解目前弘大乘法、行菩萨道的一些法将,结果会走向丧失信心之途的真正症结所在---自己末能先“净治身心”,亦即是不“修声闻行”。不错,据印公考证,起初大乘佛法的兴起,是以在家人为主的,但应知道在家有在家的菩萨,出家有出家的菩萨。在家菩萨的行为可以方便一些,但也必须有如维摩诘居士那样的成就,方可“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饰宝,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奕游戏,辄以度人;受诸外道,不毁正信”等等。而出家菩萨则以比丘为本,所以出家菩萨在行为上就不能跟在家菩萨一样,必须以比丘应有的行仪做基础,然后再发菩萨心,也即是印公文中所说的:“应当学佛那样大悲大愿心,大愿是弘扬佛法,大悲是利济众生”。
总说一句,“修声闻行,发菩萨心”这个题目,看来像有点矛盾:一个是消极,一个是积极;一个是自利,一个是利他;实则,这二者是“合则双美,离则两伤”“三聚净戒”中律仪戒即是修声闻行者所持的,“摄善法戒”及“饶益有情戒”则是发菩萨心者所应持。律仪戒要我们诸恶莫作,摄善法戒要我们众善奉行;饶益有情戒,要我们普度一切众生。这三者合起来说亦即是“修声闻行,发菩萨心”的内容,更与印公老人家所说的“净治身心”、“弘扬正法”、“利济有情”不谋而合。同时,“发菩萨心”的人,心心念念都不离“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四弘誓愿。不过,刚刚出家受戒不久的人,由于道心尚未坚固,烦恼尚未调伏,如果立即发心去度众生,不被众生转者几希!所以发愿度众生,必先调伏自己的烦恼,充实自己的德学,等因缘成熟了,就去弘扬正法,利济众生。这时假若不肯出来,护法善神也会把你推出。从前印光大师住普陀山三十年,一旦出山弘法,人天赞叹,四众风从,后来成了一代祖师,并被列为民初四大高僧之一,永为十方缁素敬仰!因此我又想到四句,大略说说,即:
理想要崇高,行践须平实;如是循序进,终必证菩提!
这是说我们发心学佛,也即是“修声闻行,发菩菩萨心”,必须理想要崇高远大,行践要平稳踏实,如能够这样由戒而定,由定而慧的循序进修,终必会跟佛一样,证得无上菩提。所谓“学佛”,至此方告功德圆满。理想所以要崇高远大,因为成佛需要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度生需要尽虚空遍法界呀!如缺乏这样的理想,怎能成就这么艰钜伟大的上求下化的志业?但“万丈高楼从地起”,如欲完成这么艰钜的上求下化的伟大志业,必须要脚踏实地的行践一番,如仅有理想而不行动,理想一定会变成妄想。说到“行践”,所谓“道在寻常日用中”,除讲经说法,念佛打坐之外,烧饭扫地、挑柴运米、迎客接宾等等,你只要能够向道上去体会,处处是道,时时是道,甚至古德说:“吃饭睡觉,痾屎撒尿,无非是道”。
早上我跟妙老提起:年轻时在大陆参学,每到一个有高僧大德住持的道场就去请开示,那时也谈不上什么物质供养,仅以礼敬为供养。大德们并没有因为没供养而拒我于门外,然而,所开示的却都大同小异,既不谈玄说妙,也不施教利喜,总是那么两句话:“参学要吃苦耐劳,发长远心啊!”当时我想:这些名重一时的高僧,大都苦修数十年,怎么只会说这样的两句话?这两句话有什么意思?何劳你说,谁还不懂?可是,当我年龄一大,见闲广了,方慢慢的体会到这两句话的“真实义”,才渐渐的从这两句话中得到受用,也才知道是他们数十年修学的经验之谈!试想:如前面所说,成佛要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度生要尽虚空、遍无量世界,没有长远心,不能吃得苦怎么行呢?古人也说:“智慧愈苦而愈明,精神愈用而愈出”,这是说常常集中情神,又能吃苦耐劳,奋斗一生,其智慧和事业必定是不同凡响的。
我们学佛,自利方面希望能了生死、成佛道;利他方面希望能弘法、利生,都不可以没有长远心,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比如说妙老昨晚给你们开示两个小时,盘腿坐在法座上,如如不动,这种功夫即从发长远心、吃苦耐劳中得来的。而你们也端端正正的坐在下面凳子上两个小时,洗耳恭听,如平时做事没有一点长远心,又不肯吃苦耐劳,就无法有此种表现。什么是修行?这就是修行。我也常说:“不甘寂寞,不能受清苦的人,是不能修行的。”如果你能够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苦,静静的住在寺院裹,名利不关心,是非不出口,勤修戒定慧,远离贪嗔痴,这就是最好的修行。至于成就大小,那要看各人的根性及各人的因缘而定。在大陆时,我曾亲眼看到许多老修行,在一个道场里一住就是数十年,吃的是青菜豆腐老米饭(有的道场连青菜豆腐也没有,仅吃咸菜及竹笋汤),睡的是硬梆梆的广单,穿的是粗布棉衣或单衣,纵然一旦有缘出外弘法或住持道场,多仍然保持固有的作风,此种衲子的典范,恐怕在今后佛教道场中难得一见了!
弘大刚毅,任重道远
说到这裹,我又想起曾子教诲弟子的话,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我为什么在这里要引曾子的话呢?因为我觉得这几句话,对于出家的男女二众青年,都会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我说:“出家人不可以不弘毅”。既然割爱辞亲出了家,就应该看破名闻利养,无私无我,全心全力的为自行化他的佛教志业而努力。但佛教志业是“任重而道远”的,如缺乏了宏大的胸襟,坚强的毅力,和那百折不挠的意志,怎么可能达成?又,儒家讲“仁”,是“心之德,爱之理”,所谓“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此“仁”是有远、近、亲、疏之别的;佛教则是以“慈悲”为己任,这是冤亲平等,不分彼此的,所以经上说:“视一切众生,如罗喉罗”,因此我们佛弟子的“任”更“重”。儒家又以“死而后已”为“远”,我们佛弟子为了“恒顺众生”,则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而以智慧、慈悲恒顺众生的事,还“无有穷尽”哩!这比起“死而后已”的“远”,简直是不可以道里计了!所以,为了自他两利,我们的责“任”更“重”,我们的“道”路更“远”,若“不弘毅”,怎么可以!
我坦诚的告诉诸位:今天我所以还能够讲一点开示,为佛教做一点小事,完全是靠着自己的一点“信心”和一点“毅力”。我没有在正规学校读过书,也没有受过什么贵人的特别提携,没有福报,更没有智慧,数十年来在学佛的过程中,都是打落牙齿和血吞,自己跌倒自己爬,硬干苦干,“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般的苦读苦学。我时常鼓励自己:“不成圣贤,便成禽兽;不了生死,便堕地狱”。因此,为了不愿作禽兽,恐怕堕地狱,便不断的向成圣成贤、了生脱死的大道迈进。虽然进度不快,但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无论如何的苦难,我都有勇气去面对;无论如何的障碍,我都有信心去突破;无论如何的凶险,我都有毅力去克服。当年我在大陆被抓来台湾当兵,新兵训练练时,被班长拳打脚踢,被老兵讥笑辱骂,被连、排长像审问罪犯似的三天两头的盘问,怀疑我是“匪谍”。出操时,两手举枪匍匐前进爬山坡,两肘、两膝都皮破血流,一想到自己过去的身份,不禁悲从中来,泪流满面,但又想到可能是自己的宿业所感,也就安心受报,无怨无尤了!再多的眼泪,也任由它流入口中、往肚里吞!那时我是二十八岁,可是班长、排长他们却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我则是二等兵。
其实,我二十六岁在苏州灵岩山即当知客,日食三餐有小佬(茶房)侍候,一些往访的政府官员,如当时副总统李宗仁、江苏省主席丁治磐等,我都曾陪过他们参观、吃饭、谈话,虽然谈不上有多高的地位,但在一个数百僧众的丛林内,二十多岁即有此职位的并没有几个。而今被抓来当个小兵,任人打骂羞辱,除了“忍忍忍,徐徐忍;耐耐耐,慢慢耐”之外,只有自杀一途,实在是别无良策。但是为了完成我当和和尚的心愿,我是不肯做此有辱佛门的傻事的。所以一遇到烦恼浮现,妄念涌起时,不是拼命念“忍忍忍”,就是念“在什么地位说什话,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当我从被抓那一天起,即自行改名叫“刘复宇”。当时就有人问我:“为什么取这个怪名字?”我告诉他: “我本性刘,复宇是我未来的希望。如果我在当兵作战时被打死就不谈了,若侥幸不死,退役后我一定回‘复’到寺‘宇’里去当和尚。”果然,在民国四十二年,我的心愿实现了。在拙着《参学锁谈》中曾提到:“我自从离开普陀山来到台湾,虽然将近四年了,却连一个佛教寺庵也没有见过。当我从台北坐火车到达汐止,进了静修院,一见那一尘不染的殿宇,花木扶疏的庭院,和清静庄严的佛像时,热泪不禁夺眶而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当时的我,有着游子归来,突然见了母亲的那种感触,由此也可以证知我对佛教的信心是如何的深刻了!“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为道源功德母”,初发心出家行者,特别要三复斯言,谨记在心。
在我退役后,未到汐止弥勒内院恢复僧相之前,曾在农场里种过稻子,在学校里当过工友。学校工友的工作,除了敲上、下课钟之外,还要给校长、老师们倒茶水、寄信,修剪校园里的花木;也因为校方知道我在军中曾代理过“文书上士”,所以要我写钢板、油印讲义等。后来在弥勒内院,曾烧了八个月的饭。总之,我做这些粗贱的事,无不本着随遇而安、尽心尽力把本份事做好的观念。有了空闲,就关起门来自己用功,也颇能自得其乐。我时常提醒自己:“”人家看不起你,对你没有信心,没有关系;甚至讥讽你,不理你,也没有关系;但你自己必须要看得起你自己,你对你自己要有信心,切勿自轻自贱啊!如果你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自己对自己都没信心了,这就叫做‘哀莫大于心死’,谁也救不了你!”我离开内院,去暖暖住了三年茅蓬,后来又到福严精舍,无时无刻不在警惕自己要有自信,要能自重,然后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这是“修声闻行,发菩萨心”者,最基本的条件。
大家都还年轻,在自修这个阶段,要妤好充实自己,在已有信心的基础上,不管是解、是行,都必须正确的把握要点,一旦解行有了成就,需要用的时候,即应毫不犹豫、尽心尽力的去发挥自己的所长,弘扬正法,续佛慧命,这是出家僧尼二众的天职,责无旁贷。
摘录圆光新志64期p89~p96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 〈十〉南亭法师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十一愿。“厄难”,范围甚广,诸如王难、盗贼难、水火难、毒蛇猛兽难、山行迷路难。如果我们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二)逐妄执:吾人内之身心,外之器界,无不唯心所现,如空花水月,本无实体。众生迷而不知,随逐妄想,执我执法;如阿难七番妄执,计心在内、在外、在中间,乃至推穷寻逐,名之为心。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十七)南亭法师见无忧林,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行脚僧见到“无忧林”。无忧,草名。草多则以林名之。人处无忧林,可以忘忧。而出家人“永”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九〉南亭法师妻子集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著。第三愿由父母说到妻、子。“妻”是妻室,“子”是子女。《中庸》上说:“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二卷南亭法师此文殊师利菩萨赞美智首菩萨提出来的问题,其利益之广大、深远,非可言喻。善哉,赞美之辞。饶益、安隐,皆利益之相也。哀愍世间,所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9
(九)本生:是说及佛与弟子等,本因地中,曾生何处,作何佛事。如须菩提云: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舍利弗亦云: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9
以上总明相妄。或问:九界之相,可谓虚妄;佛界妙相,全由修得,云何亦名虚妄。佛顶文句云:对迷说悟,对染说净;其体虽真,其名则妄。譬如演若达多,忽悟本头,非从外得;头虽是实,而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7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此明缘生性空,即假即中,以是舌识,非根自生,非他尘生,非空非共生之故,当知根尘识三处都无实体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见觉指眼识,舍利弗,虽然生生世世心见清净,于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即通,获无障碍,但未得圆明。今再见佛闻法,顿断思惑,识精得以圆明,不但成阿罗汉,且具足总持,知根,决疑,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且今与汝,坐只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壬二破斥汝言二句是佛按情执。世间虚空是依报,水陆飞行是正报;依正二报,所有物象,名为一切。为在为无,应是为有为无。佛告阿难,汝言分别觉知之心,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此佛嘱阿难,转教末世初心修学三摩提者,亦即修习耳门圆通者,必须先断淫心,不但身不行淫,心亦不起淫念。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佛问圆通以下,是结答。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是了妄,悟菩提心,入三摩地,是证真。菩萨由定慧力,妄尽真现,从此得入三摩地。契合十方诸佛,所传妙觉明心。如前文佛告文殊:十方如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癸二正示审详分二。子初立喻初三句喻妄,后五句喻真。世间解结之人,喻修菩提欲断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阿难及诸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如是乃至有二义,一菩萨行门甚多,何止六度。法华经云: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华严经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又云: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初神通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七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4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为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4
第三章 阿那律尊者天眼第一阿那律阿那律是甘露饭王的次子,又译为阿冕楼陀,汉译无贫、如意。过去世以裨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人天之中受如意乐,故名。他是摩诃男的亲弟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第二章 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的目犍连目犍连为婆罗门姓,因姓立名。本名拘律陀,树名,祷树神得子,因以为名 传说目犍连住过去世中,是一个捕鱼为生的渔夫。一天看到一位辟支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土法门法师《金刚般若研习报告》这几天报纸上你们看到有很多贪污的,非法得到许许多多钱财的,这都犯法。有人来问我,他们得到的这些钱,将来在因果上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9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不但世间,出世间统统离不开因果定律。世间为什么乱?世间为什么这么苦?如果诸位很冷静的去观察,一定可以找到它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8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编号:03-05-01这次我从新加坡回来,新加坡有个同修告诉我,他是个做生意的人,他说现在生意很难做,伙计不听话。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8
你想想看,银河对齐这个事情,科学家知道,束手无策,佛法知道有办法改变它,为什么?整个宇宙是我们自己心现识变的,我要想改正它一点毛病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我能创造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5
什么是真念佛?在家自修。世间第一道场现在社会变化跟从前不一样了,变化之大、变化的快速没有人能想像得到,在这个时候找一个同参道友都不容易。所以我们修行自己一定要发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所以宇宙出现不是爆炸,大爆炸讲不通。佛讲的是一念不觉,就是这个波动现象出现了,一出现的时候,整个宇宙同时现前,叫一时顿现,没有时间间隔的。照弥勒菩萨讲,这速度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发菩提心重要,菩提心,真诚心是菩提心的体,真诚心就是真心,就是自性,就是法性,就是诸法实相,就是常寂光。它起作用,对自己自受用,就是我们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平等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西方极乐世界绝对不是释迦牟尼佛的理想国,它是事实。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介绍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也许有人要问:十方世界无量无边,像阿弥陀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学佛,无论出家在家,最重要的是修清净心。你要是懂得修清净心,一切时、一切处,不迷惑、不染污,远离邪知邪见,你就幸福,你就快乐。幸福和快乐,不是说你财富多、地位高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我们看到老化,加速度的老化是在什么时候?退休。因为没有退休的时候,他有工作,每天忙着工作,上下班很辛苦,他忘记了,没有想到他老。这一退休,没工作干了,他想到老了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世间第一等的福报是什么?修行!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这是真正的福报!有机缘天天听经、念佛,是天下最有福报的人!真正修道人,生活朴实节俭、随缘自在,诸佛护念,所以要知道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1 人生苦短,人生太苦了,人生太短暂了,愈是年岁大愈容易体会。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整个社会反常。反常就是违背了自性,这是从咱们佛家来说;如果从世法来说,违背了伦常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往生论》里头讲到「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是说这一桩事情。我们讲安住,实在讲也是安住在「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一句里头最重要的是「无为」,如果你有为,法身就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1我们今天学佛,我们念佛,为什么念佛?为清净心念佛。清净心现前,清净心就生智慧,然后你念佛,这个佛号才得力、才有力量。2我们的心为什么不清净?杂念太多。杂念,不管是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禅定是清净心,六根面对外面六尘境界,「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叫禅定,这是真正修禅定。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会被外头境界勾引、还会起心动念,完了!真正的功夫、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1 学佛一定是越学越欢喜,所谓法喜充满、破迷开悟、离苦得乐!2 迷惑、烦恼、妄想一天比一天少,不容易做到;至少是一年比一年少,这总是一定要做到的。功夫再好一点,一个月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后面这一句很重要,明白之后就不至於发生误会,没有得一心以为得一心。得一心是什么样子,至少要了解一些。「七日不乱后,更无趋惑造业之事」,这才叫真正得一心。打佛七,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1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什么?是修心地清净。大家要牢牢记住六祖大师的教训,“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我们要常常看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过失。看到自己的过失自己会改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缘是什么?外缘。你要想修清净心,你必须要离开外缘。这个外缘是常常在诱惑你,常常在扰乱你,你要把这些诱惑、干扰把它离开。所以古时候佛门的道场都建立在深山,为什么建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摘自净土法门《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203集 2015年6月24日 我们修净土,真正能得受用是清净心现前,得小受用;平等心现前得大受用。清净心现前,生凡圣同居土;平等心现前生方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无论用什么法门,法门无量,修行方向目标是一个,就是清净平等觉。终极的目标就是见阿弥陀佛,生极乐世界。「及彼国土」,经念熟了,想经中的境界,就是想念极乐世界。「盖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智慧、德能、相好,无量大法都从自性流出来,只要见性全都现前,那就成佛作祖了,不需要多学,放下就是。在哪里放下?眼在色尘放下,耳在声尘放下,让六根对六尘的时候不起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我们供佛,供养佛,什么是真供养?要用心去供养,这是真的。要用心去修行,真修。凡是有生有灭都是假的,不生不灭是真的。佛用水做比喻,我们看海水、江水、湖水,有染污、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我们身有病痛,这是讲内忍,有内忍,功夫不错,但是如何把这些病痛化解这更重要。病痛的化解就是从念头,错误的念头、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要放下,要把它修正过来,心裡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你看菩提心,我在三十年前在美国的时候讲的,我讲大家好懂。古人解释不好懂,我说的好懂,我说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真诚是体,下面这四个:清净、平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清是清净,听到不生染浊心,浊染心,看到也不生染浊心,这个很重要。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起正念,不生邪念,这一点非常重要。“扬者宣扬,由能宣扬实相法故”。这个音声讲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2011年农历十月初五讲于广东化州南山寺念佛七法会】佛在鹿野苑三转法轮,为五比丘说法,讲的是四谛法苦、集、灭、道。四中真谛中,第一真谛就是苦谛。我们来到人世,每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3
什么是文化?常闻这人文化高,那人没文化。到底什么是文化呢?文是指人类的智慧、道德、修养和人格。在欲望与愚痴的黑暗中,文就如太阳一样明亮,光照大千,所以称文明。化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