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诸位大德、同修: 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在上一讲我们把六种成就当中的“众成就”介绍到了“龙”,下面我们来看:“药叉”,药叉有时也称“夜叉” ,翻译过来是“捷疾鬼”“勇健鬼”的意思。它的动作非常快速,简直是飞毛腿,分为地行药叉、空行药叉、天行药叉三种。“药叉”也有善恶之分:恶的药叉有时吃人,恼害众生;善的药叉一般是指护持佛法的药叉。这里天龙八部的药叉是指的善药叉。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时候,就是由地行药叉转告给空行药叉:“现在释迦牟尼佛证道成佛啦”,空行药叉又传给天行药叉,如是辗转传到诸天!我们出家男众受比丘戒时也是如此,当作法完毕成为比丘时,地行药叉高声唱言:“善哉!善哉!此有正信男女,如法出家,受具足戒,当使人天增胜,修罗减损”,于是空行药叉,天行药叉,辗转赞美,声音传到第六天。魔王听到以后非常恐怖,恐怕有人修行,使佛界增多魔界减少,所以比丘有“怖魔”的意思。在《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上:“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由经文我们可以很清楚,修行一定要持戒,不能杀生,否则纵然有禅定多智,也很可能堕落为“药叉”之类,我们要注意啊!“犍闼婆”就是“乾闼婆”,只是译音不同而已,翻成中文有寻香、食香、嗅香、香神等意思。他以香为食,住在须弥山南的金刚窟中,能在空中飞行。是忉利天主(帝释天)的奏乐神,所演奏的是俗乐。帝释天仍然爱著五欲,非常喜欢音乐。当帝释想听音乐时,只要燃起香,“犍闼婆”就寻香而至,演奏音乐。“诃苏罗”就是“阿修罗”,原梵文一样,只是用不同的汉字来写。翻译过来有非天、无端正、无酒三个意思。一、非天:就是说阿修罗有天福没有天德。他的脾气很大,嗔恨心非常强,经常与玉帝打仗。为什么阿修罗有天福呢?就是因为他过去生也修福,但在修福的时候还有脾气,恭高我慢。所以我们修行要注意,纵然是在修福,也不能以为自己了不起,不要有嗔恨心,不要有脾气,否则将来也很有可能成为阿修罗!二、无端正:女性阿修罗长得很漂亮,而男性阿修罗却非常丑陋,相貌毫不端正。“相随心转”嘛,心地清净慈悲,面相就庄严端正;嗔恨心重发脾气,面相就很难看,来生相貌也不好。所以我们要相貌好,也不要发脾气,心要清净慈悲!三、无酒:阿修罗生性好饮酒,但有一个时候找不到酒喝,索性把酒戒掉了。我们“五戒”当中就有不饮酒,所以修行人不要随便饮酒,除非你有病,非酒不能治愈才可以开缘。若修行人喜欢饮酒,恐怕连阿修罗你也比不上了。“阿修罗”比较特别,不仅天道有,人、畜生、鬼道也有阿修罗。阿修罗可分为胎、卵、湿、化四生。化生者身在天道;卵生者身在鬼道,能以他的威力,展现神通入空中;胎生者身在人道,投生的原因是原本在天道中,却由于降德而遭贬坠;湿生者身在畜生道,住于水穴口,朝游虚空,暮归水宿。“迦楼罗”翻译过来就是“大鹏金翅鸟”, 有种种庄严宝像,金身,头生如意珠,鸣声悲苦。它的身体非常庞大,翅膀就有三百三十由旬那么长,“由旬”有小由旬四十里;中由旬六十里;大由旬八十里。三百三十由旬是大由旬。我们想想,到底有多大呀!他的食量也相当的惊人,经常以龙为食,每天要吃一条大龙(就是龙王)和五百条小龙(龙子龙孙)就像鸟吃虫子一样。后来龙族越来越少,龙王就找到释迦牟尼佛,请求佛的救度。佛为龙族受八关斋戒,并把把袈裟给它,分给龙族,每条龙的龙角上系一丝袈裟,这样就解救了被大鹏金翅鸟吃的苦难!大鹏金翅鸟没有龙吃以后,也没有办法生存下去,于是也来求佛:“我们是以龙为食,您救了龙,我们就没有办法生存了,您对龙慈悲,对我们不慈悲啊!”佛就告诉它们:“你们不要着急,从今天起,你们如果能受持三皈五戒,我就让我的弟子们吃饭的时候出食供养你们!”大鹏金翅鸟很欢喜的受持三皈五戒,不再吃龙。它们感念佛的恩德,成为佛教的护法!所以,我们出家人在大殿供佛也好,吃饭之前也好,都要出食,并念一首偈:“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满。”出食时,一定要诚心的把饭送出,不能马虎!“紧那罗”翻译过来是“疑人”或“疑神”的意思。他的身体是人形,但头上生了一个角,使人看起来有似是人而又不是人的疑惑,而得到这个名称。紧那罗也有男女之分,男紧那罗马头人身;女紧那罗相貌端庄,声音绝美,能歌善舞。紧那罗也是帝释天的奏乐神,但它与乾闼婆不一样,乾闼婆演奏的是世俗音乐,而紧那罗演奏的是法乐。“摩侯罗伽”翻译过来是“大腹行”,就是以大肚子行走的大蟒蛇;有时也译为大蟒神,地龙等。据说摩侯罗伽是人的身形,但是它的头完全是蛇头的样子。在《维摩经略疏》卷二说∶“摩侯罗伽,此是蟒神,亦云地龙,无足腹行神,即世间庙神,受人酒肉悉入蟒腹。毁戒邪谄,多嗔少施,贪嗜酒肉,戒缓堕鬼神,多嗔虫入其身而唼食之。”天龙八部中的摩侯罗伽,在佛世时就皈依了三宝,成为佛教的护法!“人非人等”是总说!总结与会大众有的是人,有的似人而非人。“人非人”是天龙等八部众之总称,《舍利弗问经》曰:“八部皆曰人非人。”《法华经义疏二》曰:“人非人者,八部鬼神本悉非人,,而变作人形来听说法,故云人非人也。”后面加一个“等”字,就是总结与会的所有大众。把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摆在众成就的最后,表明他们乃至六道一切众生都是《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经》所摄之机!也就是说此经此法可以普遍的利益一切众生!“无量百千,前后围绕”说明与会的大众数量是非常的多。佛是说法主,所在之处即为正中,所以大众“前后围绕”!与会的大众有些我们能看到,有些我们是看不到的。但只要有佛说法,在佛周围一定有很多的菩萨与护法和很多众生。不仅如此,凡是有讲经,念佛,修行和经典所在的地方,都有很多的菩萨护法,像《金刚经》上:“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所以我们对一切经典要恭敬啊!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尔时众中有一大婆罗门名无垢妙光,多闻聪慧,人所乐见,常行十善,归信三宝,善心殷重,智慧微细,常恒欲令一切众生,圆满善利,大富丰饶。” 从这一段起进入到此经序分当中的别序,单表此经的发起因缘!这一段是为我们介绍祈请释迦牟尼佛应供的大婆罗门无垢妙光。“尔时”就是当尔之时,当释迦牟尼佛与大众聚会一处的时候。“大婆罗门”是说无垢妙光长者是婆罗门的种姓。佛住世是,印度当时分为四个种姓:一是婆罗门,是当时的宗教徒,他们主要从事祈祷祭祀等宗教活动,是人与神之间的媒介,在四姓当中地位最高;二是刹帝利,就是当时的王宫贵族和各级官吏等;三是吠舍,就是社会上从事农工商的平民阶级;四是首陀罗,就是奴隶,社会地位非常低。婆罗门认为,婆罗门是从大梵天口中生出来的,是清净的种姓,最尊贵;刹帝利是从大梵天的臂上生出来的;吠舍是从大梵天腿生出来;首陀罗是从大梵天脚底生出。佛成道后,不同意他们这样的说法,在很多经典当中都驳斥婆罗门的观点,在《长阿含经卷六
#8226;小缘经第一》记载,佛住世时,有两位婆罗门比丘婆悉吒、婆罗堕。他们跟随佛出家修道,却被其他婆罗门批评。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婆罗门种姓是从大梵天的口中出生的,所以只有婆罗门种姓才是第一清净种姓,其他种姓都是卑劣下贱污秽的。而这两位婆罗门比丘却舍弃清净第一种姓,入刹帝利种姓的佛陀之法中修行,所以其他的婆罗门都看不起他们。佛陀知道这件事以后就告诉两位比丘说:他们那些人都愚昧无知,却又狂妄自大。在佛法中,不讲种姓,没有我慢之心。如果有人在佛法中持种姓之别,有我慢心,那么他就不会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在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种姓中都存在善恶生和由善恶业引起的善恶报,并不是说只有婆罗门种姓行善业和受善报而其他三种姓全部是行恶业和受恶报,婆罗门中也有行恶业受恶报的,其他种姓中也有行善业受善报的。所以并不能说只有婆罗门是清净的,而其他种姓都是污秽的。同时婆罗门也是由父母所生,并不是由大梵天的口中出生。佛陀告诉两位比丘,所有的佛弟子不论以前是什么种姓,什么出身,一旦在佛法中出家修遭,如果有人问是什么种姓的话,统统都要回答是沙门释种子。所有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都要恭敬供养佛法僧三宝!“大婆罗门”当中有一个“大”字,说明无垢妙光不是一般的婆罗门,他已经皈依了三宝,是佛门弟子。佛住世时,确实有很多外道在遇到佛法以后,才知道佛法最究竟,都成了佛的弟子,像舍利弗、目键连等千二百五十比丘,本来他们都是外道,后来遇到佛陀的教化,知道以前所学都不究竟,所以都皈依了佛门,感念佛的恩德,成为佛的常随弟子!这个“大婆罗门”的“大“字与前面的“大菩萨,大声闻”的“大”字是一样的,说明无垢妙光长者,也是发了大乘心,所以能感得佛讲大乘了义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后面对于无垢妙光的介绍“ 多闻聪慧,人所乐见,常行十善,归信三宝,善心殷重,智慧微细,常恒欲令一切众生,圆满善利,大富丰饶。”就是对“大”字的解释!“无垢妙光”这是大婆罗门的名字。“无垢”是说他远离了十恶的垢染,而“常行十善”;远离了外道的垢染,而“归信三宝”;发心远离了小乘,而“常恒欲令一切众生,圆满善利”。“妙光”是智慧之光,表明此大婆罗门很有智慧,经文当中“多闻聪慧”“智慧微细”就是妙光!“多闻聪慧”从这一句至以下几句经文,都是对无垢妙光长者的赞叹。这一句是说无垢妙光长者不孤陋寡闻而“多闻”,因为多闻才能“聪慧”,才能有一个比较,外道的学说他知道,佛法他也清楚,相比较一下才知道佛法是最究竟的,才能舍外道入佛法修行!我们今天入佛门修行,要想有智慧,还是需要“多闻”的!但“多闻”要有次第,刚进入佛门最好是一门深入,一门心容易定下来,心容易清净,心清净了才能开智慧。否则,一入佛门这本书也看,那本书也看,头脑就乱掉了,无所是从啊,所知道的都变成了记问之学,变成了佛学知识,很难得到太大利益,我们要清楚啊。如果我们是修净土法门的,那最初一定要好好的学习净土经论,对于修学的理论方法能够比较明了,不会再被其它法门所转,这个时候可以去看看其它的经典,增广自己的见闻嘛。如果净土经论没有好好的学,看到这个经好没就读这个经,看到那个经好又去读那个经,到最后真的都不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了,这样的人确实见过啊。“聪慧”就是聪明智慧,佛门当中的智慧不同于世间上智慧,世间上的智慧在佛法中叫“世智辩聪”是学佛的八难之一,障碍学佛。如果一个人总是以世间的角度观点来衡量佛法,以自己的凡夫情见来看佛教,那是不可能真正了解佛教的。要把自己的知见先放下,认真如法的学佛,到时候才能真正的开智慧,佛法中称“般若”,不是学问,而是你修行开悟以后所见的诸法实相,是一种证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真修行只研究学问是不会明白的!“人所乐见”,人人都欢喜见到无垢妙光长者,正是菩萨所在之处,常令众生生欢喜心。为什么大家欢喜见到菩萨呢?因为菩萨常以“四摄法”利益众生。摄是摄受,菩萨以这四法来摄受众生,使众生能够入佛法修行。四摄法是:一、布施摄,布施有分为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若众生需要钱财,菩萨就以钱财布施;若众生好乐法,菩萨则以法布施;若众生身心不安,菩萨则行无畏布施,使众生得安乐。众生得到了利益,就会对菩萨生欢喜心,从而引导众生学佛。二、爱语摄,菩萨随顺众生的根性,说种种善言以抚慰众生,令心欢喜而入道修行。三、利行摄,菩萨的身口意所作所为,完全都是帮助利益一切众生的行为,因为这样,众生欢喜亲近菩萨,菩萨则能引导众生修行佛法。四、同事摄,菩萨能知道众生的根性,随众生的根性化现种种的身份,和众生打成一片,令众生心生欢喜而入佛门修行。这就是菩萨度化众生的四摄法,我们也要好好的学习,能这样做,自然能令一切大众欢喜,我们才可以很好的帮助别人,同时自己的修行路上也可以很顺利。现在有很多人学佛,遭到家人的反对,甚至是因此诽谤佛法,这都是我们自己做的不好啊,所以要好好的学四摄法!大婆罗门无垢妙光也是菩萨道的行者,行四摄法,修十善业,常恒欲令一切众生圆满善利,所以人人乐见!“常行十善”,“常”是恒常不间断的意思,“行”是身体力行。我们学佛也要如此,不能断断续续,要有一颗长远之心,只要坚持不懈一定能成就!同时,也不能只是研究佛法,佛法讲得是信解行证,明白经典的道理后一定要去力“行”,才能得到利益,否则说的天花乱坠,还是不能了生死的。“十善”就是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十善业我们学佛的都很清楚,但它的重要性不一定都能了解。在《佛说十善业道经》上讲的很清楚:“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此法即是十善业道”。由此可知,我们想要得到人天的身体,乃至将来想要成就佛道,一定要落实十善业,否则一切都是空谈!现在很多人学佛,读了很多大乘经典,是不是真正能成就呢?不一定。如果你十善业都没有做到,读经修行等只是为将来的得度种一个因而已,今世不可能成就!我们看到有不少人学佛很多年了,也看了不少书,读了不少经。但看他的行为知道他不是真正的修行,每天还是烦烦恼恼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修行没有根啊。这就好比我们在水瓶中养的花一样,花暂时很鲜艳,但没有几天就枯萎了,因为没有根!学佛也是这样的,不论你修那个法门,念佛也好,参禅也好,学密也好,十善业不落实都不能成就!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上我们看到,韦提希夫人感觉到这个世界很苦,想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向释迦牟尼佛请问修行方法,“唯愿世尊,教我思维,教我正受”。佛并没有马上告诉她方法,而是先告诉她:“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 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佛讲完三福后才讲的怎样修行。当然,经文的义理是很深的,我们看善导大师的注解《观经四贴疏》就会明白。不过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三福是一切诸佛“净业正因”,一切诸佛若不修三福就不能成佛!第一福是人天福,第二福是小乘福,第三福是大乘福。大乘福是以小乘福为基础,小乘福是以人天福为基础的,在直接一点讲,不论大小乘福,都要奠立在人天福的基础上,而人天福就很清楚的有“修十善业”!说到这里我们也有必要把五戒与十善的不同之处来说一下。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的前四条与十善业看上去是一样,但也有不一样的地方。五戒中杀、盗、淫、妄是性罪,本性就是有罪的,不管你有没有受戒,犯了都有性罪。若受了五戒,如果犯了,在性罪上还要加一个破戒的罪。比如说杀生:有一只鸡,你没有受戒,把鸡杀了,你有性罪,但没有破戒的罪;若受了五戒,在性罪上还有一个破戒的罪,两重罪。如果你受五戒,没有杀鸡,好像什么都没有做,但你有持戒的功德;若没有受戒,谈不上有什么功德,只是不与它解恶缘而已!当然,我们也不要害怕,受五戒要破根本重罪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比如若要破杀生重戒,得要有很多条件:前境是人,做人想,起杀心,兴方便,命已断。这些条件都具足才破根本重罪(破重罪在小乘戒律中称为断头罪,不通忏悔,但在大乘戒律中是可以忏悔的)。在这些条件中,缺一都不是重罪,比如杀的是动物不是人,也破戒,但就破戒而言不是重罪,忏悔可以灭破戒的罪,性戒不能灭,将来还是要受报的,不受戒犯性戒也是如此。十善就不同了,谈不上破戒不破戒之说,它就是善业而已! 我们来逐条的看十善业。首先是“不杀生”,很多戒律都把杀生摆在第一位,可见这条很重要!我们学佛要学佛的慈悲,而众生都很爱惜自己的身命,所以学佛的人不要杀生。在《楞严经》上“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可见我们修行如果还杀生的话是很难成就的。纵然是我们是修念佛他力救度的法门,也尽量不要杀生,否则往生都是很大的障碍!以前也讲过一个真实的例子:2006年初,在徐州丰县有一位老太太叫许志安,80多岁,是佛门的居士,还受了菩萨戒。不小心喝了点洗洁精,身体越来越不好,于是大家就给她助念。她走了以后还助念了大概20小时,然后是换衣服,处理后事等。一切好像都没有事了,但过了几天她附在人身上就说,我死了以后到天上去了,我一想,我是念佛的还受了菩萨戒,怎么到天上来了呢,我得要去西方,但有很多众生就拉住我不让走,原来老太太年轻时杀了很多的鱼,命终这些众生来算账了。于是大家又帮她诵《地藏经》念佛给这些众生回向。当时居士打电话把这个事情告诉我,都是真实的。后来她又下来几次,最后告诉大家,她看到观世音菩萨了,菩萨告诉她说,到四十九天的下午四点来接她。那天大家又给她念佛到四点半。我们要清楚啊,杀生对自己的道业是很大的妨碍。我们以前如果杀过生,现在学佛要真诚的向它们忏悔,把念佛诵经等功德都回向给它们,解怨释结啊。否则,一定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的!另外我们要知道,一切众生都是我们过去世的父母。我们有前生,前生还有前生,无量劫以来,六道一切众生都做过我们的父母,都曾经很慈悲的爱护照顾过我们,只是一转世我们都忘记了。这是佛为我们所说的事实真相,杀害众生就等于杀害父母。在《法句喻经》上有这么一段故事:说的是舍卫国有一位婆罗门,富有悭贪。每到吃饭的时候,便紧闭门户。有一天,家里杀了一只鸡,煮好后端在桌上,夫妻同食, 中间夹坐一小儿夫妻俩接二连三地取鸡肉喂入小儿口中。佛知这位婆罗门得度的机缘成熟了,就化作沙门,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婆罗门一见大怒,就冲着沙门骂道:“你这个出家人真是无耻,为什么不声不响地窜入我的家中?”沙门说:“因为你愚痴,杀父娶母供养冤冢,所以我才特地来点化你,怎么反说我无耻。”这位婆罗门听了更生气,就责问沙门道:“你是一个出家人,怎么说话如此不正经?我什么时候做过杀父娶母供养冤家这样荒唐的事?”沙门说:“你不要这么生气,让我细细地说与你听。这桌上的鸡,正是你前世的父亲,因为你父亲在生时悭贪成性,所以堕落为鸡。而你这个儿子,正是你过去世的仇人,因为夙业未尽,所以投生来做你的儿子,以便加害。你这位妻子,其实是你前世的母亲,因为与你恩爱极深,舍不得与你分离,所以还来与你结为夫妻。这其间的轮转,愚人自然不知,惟有得道的人,才了了分明。”婆罗门仍不相信,佛就示现神通让婆罗门亲眼看到前生的事实。这位婆罗门才不得不相信,于是向佛忏悔受戒,佛为说法,即得道果。有此可知,一切众生确实都是我们过去的父母啊,所以不要杀生。平时多吃素食,对身体健康很好,现在的动物肉都有很多的激素等在里面,很不卫生。至于平时洗菜、走路不小心伤害小虫子也在所难免,要好好念佛给它们回向。天热家庭卫生要打扫好,以免不干净生虫子。至于不杀生的原因还有很多,我们就简单说到这里! “不偷盗”,凡是有主物都不能不经别人同意盗为己有,所以偷盗就是不与取。在《楞严经》上:“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偷盗之心对我们的道业妨碍是很大的。学佛之人,应该要布施众生才对,哪有偷别人东西的道理。偷盗的果报是贫穷,将来还要下地狱。我们要清楚,命中没有的你偷也偷不来,命中有的跑也跑不了。如果从偷盗得来,命中的福已经损失的很多了,比偷来的不知道要多多少倍,所以偷盗的人是最愚痴的。我们学佛要经常布施一切众生,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的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若能常常行布施,我们命中的福报一定会越来越增加的。我们不能偷盗一切众生的东西,尤其在佛门中更要注意,即使你没有受不偷盗戒,但偷盗的性罪也是非常重的。在《地藏经》上:“若有众生,偷窃常住财物谷米、饮食衣服,乃至一物不与取者,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如果偷盗寺院常住物及僧众物,那么果报一定是在地狱。所以我们如果到了寺院,一草一木都不要擅动,多请教出家师父,师父同意我们就不犯盗,没有什么过失。在《方等经》上华聚菩萨说:“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不能救。”大律说:“若盗佛塔物及寺中供具,即犯重罪。”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啊。不过我们也不要害怕,只要明理,如理如法的去做就没有什么过失。有些人疑惑,我们在寺院发心护持道场,吃寺院的饭算不算盗呢?那个不算,因为是出家师父同意的,偷盗的定义是“不与取”,别人不同意那是盗,同意的不不是。出家人收供养算不算盗呢?那得要看具体是什么情况:如果是别人主动供养的,不算盗;如果想办法拉拢信众,想让他拿钱,装进自己的口袋,这就是偷盗。盗心在《四分律》当中分为十种的:黑暗心、邪心、曲戾心、恐怯心、常有盗他的心、决定取、寄物取、恐怯取、见便便取、依托取。如果邪命说法,求别人供养,也是偷盗;别人供养你,你嫌少,于是嗔恨,借嗔恨得财还是偷盗;还有黑暗心,就是你愚痴,不知道戒律,互用三宝物,虽然你自己没有拿,但错用了别人发心的钱财,其实也是盗心啊。比如别人发心的钱财指定是要建造佛像的,结果你没用,把它拿来盖房子了,这样就错了,果报很严重。如增注载:“唐朝汾州启福寺住持僧惠澄,患病作牛吼而死,寺僧长宁师夜晚见惠澄来,形色憔悴,对他说道:我为了互用三宝物,受苦难言。其他罪都比较轻,惟独盗用常住物罪极重,请你救我。”长宁师就为他诵经忏罪。月余复来说:“蒙你给我诵经,已得息苦,现别住一处,但不知何时才得解脱。”我们也不能偷盗公共财物,不能偷税漏税,不能收受贿赂,这都是偷盗啊,罪极重!其实讲戒律很容易得罪人,对照一下自己,很多人都犯了。如果讲戒,别人心里总以为你在揭他的短呢,唉,真不容易啊。但如果真正学佛还是要明理的,一定要研究一下戒律。如果要细说偷盗和关于偷盗戒的问题,那是很多的,在这里我们只简单的说说而已,建议大家可以看看《菩提宝筏》这本关于戒律的书,里面讲的是皈依三宝,八关斋戒,很详细,在家居士可以多看,非常好,这本书在徐州云龙山兴化寺有印。“不邪淫”,这是对在家人讲的,出家众是“不淫欲”。在家人受八关斋戒也是“不淫欲”,受八关斋戒时正淫也不可以。这是告诉我们要遵守伦理道德,不能乱搞男女关系。淫欲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楞严经》上:“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印光大师也开示我们:“学道之人,本为出离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则生死断难出离。即念佛法门,虽则带业往生。然若淫习固结,则便与佛隔,难于感应道交矣。”由此可知,淫欲对我们修道有很大的障碍,即是是带业往生的念佛法门也不例外。在家居士虽然是“不邪淫”,但正淫也要有节制,不可纵欲,年岁大了以后也要断除,否则淫欲心决定障道。另外,也不可以在寺院里、佛像前、佛经前、佛塔前、出家师父住的附近行不净行;身上若带有佛像经咒,行不净时要摘下来。从六欲天以下我们都是欲界众生,都有这样的烦恼习气。但要成就道业一定要放下自己的习气。印光大师告诉我们:“欲绝此祸,莫如见一切女人,皆作亲想、怨想、不净想。亲想者,见老者作母想,长者作姊想,少者作妹想,幼者作女想。欲心纵盛,断不敢于母姊妹女边起不正念。视一切女人,总是吾之母姊妹女,则理制于欲,欲无由发矣。怨想者,凡见美女,便起爱心。由此爱心,便堕恶道。长劫受苦,不能出离。如是则所谓美丽娇媚者,比劫贼虎狼,毒蛇恶蝎,砒霜鸩毒,烈百千倍。于此极大怨家,尚犹恋恋着念,岂非迷中倍人。不净者,美貌动人,只外面一层薄皮耳。若揭去此皮,则不忍见矣。骨肉脓血,屎尿毛发,淋漓狼藉,了无一物可令人爱。但以薄皮所蒙,则妄生爱恋。华瓶盛粪,人不把玩。今此美人之薄皮,不异华瓶。皮内所容,比粪更秽。何得爱其外皮,而忘其皮里之种种秽物,漫起妄想乎哉。苟不战兢乾惕,痛除此习。则唯见其姿质美丽,致爱箭入骨,不能自拔。平素如此,欲其没后不入女腹,不可得也。入人女腹犹可,入畜女腹,即将奈何。试一思及,心神惊怖。然欲于见境不起染心,须于未见境时,常作上三种想,则见境自可不随境转。否则纵不见境,意地仍复缠绵,终被淫欲习气所缚。固宜认真涤除恶业习气,方可有自由分。”另外,我们不要贪吃贪睡,多看经书,不让烦恼有时间钻空子;也可以多念佛、拜佛,求佛力加持消除此烦恼;多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上讲:“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这些都是对治此烦恼的方法! 下面的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这四条是属于口业方面的。口业很不好守,我们与人打交道总是要言语沟通。我们一般人还是比较喜欢说话的,不说心里很难受。有时候乱说话,说出去的话都不计后果,结果造成很不好的影响。作为一个修行人一定要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假如一个修行人平时总喜欢说一些闲言杂话,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他的向道之心很微弱,习气很重。古大德告诉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夏莲居大德也讲:“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多说一句废一句,多念一句是一句”,如果说是对众生有利益的话,有关于佛法修行的话,可以说。如果是不必要的闲话还是尽量不要讲。以前有一位修禅定的法师,在定中看到两位出家人在谈话,有护法神围绕。过了 一会儿,护法神走了;又一会儿,妖魔鬼怪来了,围绕着他们。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两位出家人 最初在讨论佛法,所以有护法神围绕;过了一会儿,闲话家常,护法神就走了;话家常之后 ,又讲些是非人我,妖魔鬼怪就来了。由此可知口业的重要,平时常说人是非长短,周围都是妖魔鬼怪;若常常念佛,谈论佛法,自然能得诸佛菩萨的加持,龙天护法的保佑!“不妄语”,说谎话欺骗他人称为“妄语”。若常常说谎话,则心地一定不真实,与道不相应,所谓“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对我们修行是很大的障碍。像罗侯罗尊者年幼即出家,很喜欢开玩笑讲骗人的话。有人来拜访佛陀,佛在精舍时他就说佛不在,佛陀不在时他却又说在。被骗的人多了,就去佛那里告状。一天,佛叫罗侯罗用盆取水来洗足,洗完后将水倒掉,佛要他把盆翻过来扣在地上,之后又叫他注水,然后问罗睺罗:“水注进去了吗?”罗侯罗说:“覆盆怎么装得进水呢?”此时佛陀就训斥他道:”一个没有惭愧的人,妄语覆心,道法不入,亦复如是!”我们不能打妄语,尤其是大妄语,说自己是佛是菩萨,现在这个时代有很多这样的人,为了自己一时的名闻利养,无惭无愧,说自己的菩萨化身,这绝对是魔啊,遇到这样的人一定要马上远离,在《楞严经》上佛为我们讲的很清楚:“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所以凡是说自己是菩萨的一定是假的,不要相信他,我们要相信经典相信佛。但现在有些人根本不理会经典,就是相信人,听骗不听劝,真是可怜悯者! 如果是大慈悲心,为救度众生的缘故,可以打方便妄语,比如:佛住世的时候,有一个猎人追赶一只小兔子,兔子逃到佛的座下,不一会儿,猎人追赶过来问佛:“你看见兔子了吗?”佛说:“没看见。”猎人走了以后,很多比丘就问佛:“兔子分明在您座下,您怎么说没看见呢?”佛说:“为了救兔子的缘故!”如果告诉猎人,兔子就没有命了,猎人也造作了恶业。佛这样讲即救了兔子,也救了猎人。所以我们学佛不能学死啊。但也不要没事总打妄语,还美其名曰方便妄语,这就是自欺欺人了。北宋刘世安问司马温公说:“有一句话能让人终身奉行的吗?”司马温说:“有,就是一个‘诚’字!”又问:“从哪里做起呢?”司马温公说:“从不妄语开始!”世间君子修身立德尚且都不妄语,更何况是我们修行佛道的人,所以我们要注意啊!“不恶口”,恶口,就是说粗鲁野蛮难听的话,令人生烦恼。修行人不能恶口,我们应该常讲一些好话,利益众生的话,像菩萨的四摄法就有爱语。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难听的言语就像一把刀一样,让人听起来很难受。若一个人常常恶语,那对他自己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地藏经》上说到:“若遇恶口者,说眷属斗诤报。若遇毁谤者,说无舌疮口报。”我们也常听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我们要善护自己的口业,尤其不能诽谤三宝。律中记载:佛在毗舍离城的时候,当时有五百渔民捕到一条大鱼,这个欲得形状很怪异,长着十八个头,三十六只眼睛,有人头、象头、马头、驴头、骆驼头等。有很多人围观。佛用神通加持大鱼令它回忆起前世并说人话。原来这条大鱼在迦叶佛时是一位比丘,叫劫比罗。由于辩论不过其它比丘,所以就恶口骂他们,比丘们比喻成是象口、马口、驴口、骆驼口等。由于恶口骂众僧人的果报,命终堕入地狱,长期受苦。从地狱出来,余业未了,今生成为大怪鱼。幸好善根成熟,遇到佛陀,仰仗佛力就持,升到了三十三天。这样的公案很多,还有小沙弥骂老比丘诵经的声音像狗叫,结果五百世为狗等等。我们要谨言慎行,也不能随便给别人起外号,比如秃子,瞎子等等,否则我们来世也可能成为秃子,瞎子等。当别人恶口骂我们的时候,也不要生气,不要还口。佛在世的时候,有人听到佛是一个断除了一切的烦恼的修道人,就故意来到佛的面前骂佛。佛听见他骂,什么话也不讲。等他骂完了,佛就问他:“你给别人送礼,别人不要你的礼物,这个礼物是谁的呢?”那个人说:“当然还是我的了!”佛说:“你今天骂我,我不理睬,这个骂就回到你身上了,就像送礼一样。”佛又说:“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圣不可毁,祸必灭己。” “不两舌”,两舌,就是在两人之间挑拨离间。如看到张三说李四不好,见到李四就说张三不好;或是见有吵架打架的,自己在旁边看笑话、说风凉话,这些都是两舌。俗谚云:“嘴巴两片皮,说好说坏都是你。”两舌之人,《地藏经》上讲的很清楚:“若遇两舌斗乱者,说无舌百舌报。”我们修行人,看到别人之间有误会,应当从中调和,哪有挑拨是非的道理呢?我们也不要听别人的离间言语。关于两舌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头母狮养了一头小狮子与一个小牛犊。小狮子与小牛犊慢慢的长大了。有一天母狮要临终了,就把它们俩叫过来说:“你们俩都是我的孩子,你们是亲兄弟。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挑拨离间的人,我死了以后你们一定要注意啊,不要上别人的当!”说完后母狮就死了。狮子与牛互相照顾,彼此很友好。有一只狐狸,经常跟在狮子的后面吃剩下来的肉。狮子每当吃肉食都想起自己的牛兄弟,所以总是很快的回去。因此,狐狸总是吃不到剩下来的肉,它非常生气,心想:“我吃不到剩肉都是牛造成的,我应该把他们分开。”于是狐狸到了牛面前躺下来。牛问狐狸:“你是怎么了?”狐狸说:“我在为你心痛,狮子要杀死你。”牛不相信的说:“这不可能,我们有母亲的遗嘱!”狐狸说:“信不信由你。”随后狐狸又跑到狮子面前也这样说,狮子也不相信,但它们俩还是心怀疑虑。等它们回到窝里以后互相打量对方,越看越觉得狐狸说的是真的,于是就互相打了起来,牛用角剖开了狮子的肚皮,狮子也杀死了牛,以往的好兄弟此刻都毙命了。只有狐狸最得意,它可以有肉吃了”。我们千万不要相信别人的离间语,在护持道场的时候也是如此,要多多的互相沟通,彼此理解,千万不要互相猜疑! “不绮语”,绮语,就是讲花言巧语,轻浮的言语来触恼别人。在《沙弥律仪》上:“绮语,谓浮言靡语,艳曲情词,导欲增悲,荡人心志等”。像黄色笑话,言情小说,暴力色情的电影等都属于“绮语”的范围。佛门弟子想真正的修行就要远离绮语。绮语的危害非常大,如果犯了,果报在地狱、饿鬼、畜生,从地狱出生人中得两种果报:一、凡有所说,无人所受;二、口吃不清,说话不明了。我们看到历史上由于犯绮语而得恶报的例子很多,施耐庵写《水浒传》,将淫荡偷盗杀人之事,描写的生动如画,给读者播下坏种子,他的子孙三代为哑巴。《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善于描写男女偷情私会的情形,导致许多人看了《西厢记》,就起了邪思淫念;结果书还没有写完成,王实甫自己就已经无法克制,嚼舌而死了。《金瓶梅》一书刊行后,其作者笑笑生的子孙三代都是哑巴,而且后代都不成才,平庸低贱,五世后绝嗣。《厚黑学》的作者李宗吾,最喜好翻驳前人及圣贤的言论,诡辩是非,造出逆理背道的惊人之论以博取声望名利。他的一生穷困失意,潦倒孤虚,最后惨死于非命。所以我们绝对不能绮语!“不贪”“不嗔”“不痴”是属于意业。贪嗔痴是三毒烦恼,我们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三毒烦恼是根本,如果我们没有贪嗔痴,身与口决定不会造作恶业,所以我们修行最主要就是要对治贪嗔痴烦恼。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念佛求生净土,为什么有很多人不能往生呢?你十善业没有做到,“不贪”,不能贪恋五欲六尘,不能贪恋这个世间,往生净土要有信“愿”,如果还留恋这个世间,放不下,你的“愿”就没做到,怎么能往生呢,古大德说这叫抱桩摇撸,把船拴在岸上,再摇也不能走啊,念佛也是如此,所以要看破放下,这个世间是苦空无常的,有什么值得贪恋呢,一旦到了净土,那才是真正的快乐,要多用智慧观察。“不嗔”不要有嗔恨别人的念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恨心是火,能烧功德林啊。临终的时候,若生起嗔恨的念头很容易随着这一念嗔心堕入恶道,如阿祈达王,临终别人不小心把扇子掉在了他的脸上,他生气嗔恨之心,随着这一念堕落为蛇。所以除习气平时就要好好用功,夏莲居大德讲:“持戒念佛看经教,察过去习勿自欺”,又说“习气不除佛不现”,一个真正修道的人一定是习气越来越轻的,否则,学佛了好几年,嗔恨心等习气还很重的话,你的进步是不大的。“不痴”不要愚痴颠倒,什么人愚痴呢?在世间上你再聪明,如果不相信因果,不知道断恶修善,那都是愚痴的人;一个老实念佛修行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十善业如果要广说细说,那需要很多的时间,因为每一条都有相当的深度,发挥起来就不简单是一般的人天因了,由此可知,十善是很深的!我们今天就简单讲到这里!
1、与佛有缘,一切生命平等受用有友问了一个问题,俺就这样为您作答吧。先认识什么叫佛教?佛教——是佛陀对生命的教诲而不是仅对佛教徒。所以,若信佛、若敬佛、若学佛、若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7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寓江湾丰子恺家。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近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宗教文化建设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在谈到宗教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时,学诚法师表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05
世尊的开示:警惕——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恶业过彼挖一切众生眼罪聚看到多有一些学佛的同修,言语极其的随意、浅薄无智、斗争坚固,真的是造业无量,自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4
1、很多居士认为:皈依只是形式,佛法修行注重实质,从而错误地认为皈依是不重要的。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是不正确的。2、我们平时说皈依只是形式,其实这句话的本意是告诉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2
1927年5月,张汝钊女士以她卓越的才能被聘为宁波图书馆首任馆长,她组织人员将薛楼近9万卷藏书进行悉心整理修补,分类编目,于当年9月顺利开馆,开始谱写宁波公共图书的历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31
法师品第十此品明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大论(大智度论)明六种法师:一信力故受,二念力故持,三看文为读。四不忘为诵,五宣传为说,六圣人经书难解须解释。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只要皈依三宝,能念三宝,都是修行;能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用心,不贪财,不恋色,这就叫修行。常时观身体是无常的,是不干净的,是幻化的,是要死的。你这样观,你的烦恼就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1
善恶因果不能抵消,这是一定要懂的。那不能抵消怎么办?佛教导我们,对于善因加强,对于恶的,过去所造的,不再做了。让善的力量强大,恶的力量薄弱,将来往生的时候,力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20
【解】因果相背,为是处,作恶业希望乐报,因果相背,为非处,犹言“无有是处”也。“无有是处”是没有这个道理。这一条,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没有疑惑的,“十力”这个摆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8
大修行人指的是谁?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阿罗汉这些人,应化到这个世间,与没有成佛时的这些众生又碰头了,有缘,都遇到了,这时候还有没有因果?有,清楚。我们在《高僧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十二月的北京,树叶零落,冬意渐浓,寒风向这座阔别已久的城市尽情展示着它的热情。马路上,包裹严实的行人,无暇欣赏净美纯粹的丽日蓝天,默默追赶着冬风的脚步。而坐落于
文化资讯时间:2024-10-09
佛宝网讯 近日,首届海峡两岸佛门书画艺术展作品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目前已陆续收到很多书法家、画家作品,投稿作品题材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佳作精彩纷呈。现选
文化资讯时间:2024-09-27
勉强找时间来学一学,不能一心一意去做,拔除“根本业缘”是不可能的,刚强众生难调难伏就在这里。不说一般的道友,我们出家弟子对这种道理人人都懂,也知道修行好,也是下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5
1在因果法则里面是不成立的。作善就在自己心田里落下善种子(善因),作恶就在心田里落下恶种子(恶因),善种子和恶种子不能互相抵消,到它们因缘成熟时,各结各的果报,不会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
慧学的进修次第黄国达佛法的宗旨在于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破迷启悟、转染还净,由此展开自在、开朗的人生。所以,智慧的修学是核心的课题,然而,智慧是因缘所生法,不是宿命、无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1
一个大灾难来了,许许多多人丧失了生命财产,但是还有少数人很平安,没有受到大灾难。这些人,你仔细去观察,你去做一个统计,然后你就晓得,从统计上看到,绝大多数心行善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问:“佛菩萨还受不受因果报应?”答:这个问题,过去百丈大师遇到老狐狸曾经问过,问的话就是“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跟你这话的意思完全相同。老狐狸过去生中是讲经说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和谐世界从口开始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早已成为当代人类的共识,但如何完成这一目标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必须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在细节上做文章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2
近行定与安止定慈济瓦法师讲郑栢青译按:慈济瓦(Sujiva舍弃我)法师是一位马来西亚籍佛教上座部比丘,献身于佛法内观的教导。法师在1975年完成大学学业不久后,就出家。在修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9
财富是你命里有的,不用去争,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争也争不来,所以你要跟人竞争那岂不冤枉?《了凡四训》把这一桩事情讲得透彻、明白,把《了凡四训》多看几遍,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7
4.圣戒成就戒随念(sīlānussati)──随念自己之戒德,持戒实无毁、无穿、无污点、无杂、自在、智者所赞、无所触(不为爱与见所触,亦不为人责难),令起于定。随念戒能得近行定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3
《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3
第二章 四圣谛在佛陀的教法中,四圣谛可算是其中的心要了。他在波罗奈附近的鹿野苑(今印度沙纳特地方),向他的老同修----五苦行者作第一次说法时﹝注一﹞,所讲的就是这个。这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0
1. 总论这世间上的一般人常认为可以从财富、权力和社交活动中得到快乐、安祥与调和,也想由家庭关系、职位、朋友和感官得到快乐。他们试着运用各种方法来改变自己的物质、社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8
来看省庵大师的一首净土诗:都言净土唯心是,十万余程是外求。但执妄心居在内(若言十万亿佛国之西方是外求者,则认方寸妄心居内,便同阿难所计七处之一),不知真性体全收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没有出离心能往生吗?这是绝大多数净业行人非常关心的问题。当然这里要注意,我们以下根据《观经四帖疏》疏文作的分析,虽然是在讲中品下生是否要求出离心的问题,实际上,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元朝至顺(元文宗年号,13301333年)庚午年间,浙江西部连年饥荒,当时杭州城中有许多人饿死。于是官府就雇人把这些尸体丢到六和塔后山的大坑中。其中有一个老太婆的尸体,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三主要道佛教的经典非常的多,如果你现在去寺庙的藏经阁,或者图书馆,佛教的书整个屋子都摆不完。如果你学的是天主教、基督教,事情还好办,也就一本圣经;偏偏你接触的是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3
学习奉献自己,要用智慧去奉献自己,把最美好的自己奉献出去,奉献给你最亲爱的人,奉献给在这个世界跟我们有缘的人,甚至奉献给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喜欢的敌人。这个奉献自己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3
平衡的自在当心和外在的事物互动的过程能够保持平衡,自在才会生起。种种不满足的心、嫉妒的心、傲慢的心,当你有这些心念的时候你就会痛苦啊!是不是?我们现在生活里面经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2
护念众生一个菩萨去观照众生苦的时候,就像是看着一个迷路的小孩。他跟我们一样,想要得到一个最圆满、平安的快乐,想要远离所有人间的烦恼和痛苦,但是用错方法了,一直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2
请问:打坐过程中该怎样呼吸,才能对打坐更有帮助?法清法师:对于佛家的打坐来说,开始的时候,只是数息就可以了。就是说,你的意识要顺着呼吸走,只注意你的吸气跟呼气。但是,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0
请问:在家里如何供佛?法清法师:大家在家里供佛,如果有专门的房间当然很好,如果没有,可以供在书房。供在书房很好。如果没有书房,供在客厅也可以。如果房间很小,没有客厅,那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0
请问:法师今天讲到出家修道就要“断爱去欲”,爱有大爱小爱之分,断爱去欲断的应该是小爱吧。经常也听到一些人说,人如果没有爱和欲了,是不是就会变得冷酷无情?法清法师:这里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0
他不修行,你也不修了?皈依僧,是皈依整个僧团,不是皈依某个僧人。任何一位僧人的言行,都不能代替整个僧团。不必因看不惯个别出家人而退失学佛的信心,除非你觉得所有的出家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9
从搁置的电子表突然走动谈起我的一位学生送给我一只新加坡出产的电子表,据他说,价格不贵却耐用,走时也准,换上新电池,至少可用两年。可是到了我的手上,换上新电池,仅使用了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9
蚂蚁搬家,父亲也开始念佛了作者:果慧自从生病以后,母亲念佛念得很精进。有一次听她说,父亲问她:“你最近怎么不爱说话了?”母亲说:“我只想求往生。”父亲有些伤感地
佛教知识时间:2024-08-09
常听一些学佛的居士说:某某人的脸色又白又亮,所以她修的好;某某人的脸色发黑,所以她业障现前,修的不好,因为相由心生。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相由心生是很正确的道理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经常教人家打坐,主要是按照智者大师《小止观》一书中来讲的。在与很多亲朋好友的联系中,自己也常常要他们学学打坐。但是,他们往往因缘不具足,不能来寺院,自己就没有机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自己很喜欢禅修,所以也经常带领别人禅修,所以通过禅修后的人得到的好处自己是经常能看得见的。身体的好转、疾病的减轻、记忆力增强、专注力的提高、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减轻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第八觉知原文: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八大心普济觉我们学佛皆知「依惑必造业,依业必造报」,有业报果报身即有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随境转,心就会变质 师父说:我们常常喜欢用心生气,用心烦恼,又用心谈恋爱,用心做事业,用心做善事。 我们一直在用心呀!怎么会找不到呢?原来是你在烦恼,心一烦,念头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7
生命为什么会苦?为什么会轮回?其实,这些都是我们自己造来的。因为迷惑而造了轮回的因果,这些因果成为生命的因、生命的业力。如果没有佛陀的引导,我们终将不知因果业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7
把念头停泊在心的机场学佛就是学习戒定慧,戒就象是飞机导航,飞机如果没有导航,就无法飞到停机场,所以戒就是导航,让我们航向成佛之路的导航系统。导航系统有了,接下来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7
在泰国这个佛教国家,供养三宝,请出家人到家里用斋,是最平常的事,因为学佛的弟子相信这是累积福报最好的机会。为什么供养法师会有福气呢?因为出家人所做的事情就是佛陀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7
居士百年之后骨灰能否进入寺庙存放?答:完全可以。不过要看那些寺院有条件存放,目前国内寺院并不是所有的寺院都具有存放骨灰的“海会塔”。近几年也有不少寺院建了“普通塔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6
慧是指佛法的般若妙慧,这种智慧能够洞彻宇宙人生真相。佛法的般若妙慧并非从学习中获得,而是从实践修行中证悟到的。我们常把世间的聪明与佛法的智慧混淆,其实二者是有区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5
由口念弥陀心散乱 喊破喉咙也枉然谈如何选择修学净土的善知识我们如果遇到其他不同的知见,不同的观点,来障碍我们净土法门,我们要有个标准,就是:唯信佛语,不可相信菩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5
如何理解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段话即是说明佛法的核心缘起法。佛陀告诉我们:宇宙世间的万事万物,包括精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