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七讲:三心章,至诚心五和深心一
讲解:纯祥法师
“至诚心”的显义和隐义
《观无量寿经》是自力通往他力的过程,我们跟佛沟通的过程也是从自力到他力,没有至诚心因为现在是凡夫,并不是说永远不能有。到了菩萨的阶段是可以有的,比如登地的大菩萨当然就可以有至心,菩萨的至诚心跟佛的至心,就像是成佛的过程,其实就是从自力通往他力的桥梁。《观无量寿经》里至诚心表面意思是指我们的,真实意则是指佛的,我们对这个地方不容易理解。
“至诚心”有二个意思,一个明显显出来的属于我们,而暗地里的是属于佛的,暗的方面是彰,是没有专门突出、藏起来的意思。单从《观经》经文看,具三种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才能往生极乐世界,第一个就要有至诚心,表面上至诚心归属于我们,是需要你有,但依《大经》真正的意思,你是不可能有的,特别对于现阶段的我们来说,要通过名号才有。所以说至心以名号为体,就好比名号是至心的身体一样,装在名号里面,至诚心和至心相互间既有同一性质,实际也还有点差别。
名号是佛心与自心的桥梁
“至诚心”难懂,因为净土法门注重在念佛,就是称念名号。要想深入认识“心”比较困难,特别是对名号和心、佛关系的认识。佛法常用的概念是“心、佛、众生”,佛就是名号,我们跟佛的关系真正桥梁在心,通过心跟佛建立起关系,心是枢纽。我们有心、佛也有心,通过名号,我们的心跟佛的心产生了关联。“三心”里的至诚心和至心是我们跟佛之间的沟通,发愿文里叫至心,至心是归属于佛的,我们不可能有,至诚心的定义就是真实心和清净心,“至”者真,“诚”者实,所以就是真实,真实也就是清净,佛的心就是真实、清净的心。
如果是自己修行获得至诚心,这就是圣道的方式,比如历代的高僧、大德、大菩萨们,他们跟我们的区别,就是因为有至诚心。我们要往生净土,其实也要有至诚心,但是我们没有,凭自己的能力也不能获得。净土教恰恰就是对着这个没有,通过名号来给你至心,这个关系要搞清楚。如果自己不真实、虚妄,那就念名号进入到至心里面,因为我们总是怕自己业障深重、很多妄想、清净不下来,你就把自己放在“南无阿弥陀佛”里面,名号就是至心,念佛就把自己放到至心里面去了,你本来是没有至心的,往这里一放就变成有了。至心其实就是真实心、清净心,我们最缺乏的就是真实心、清净心,现在通过名号这种方式,佛把心给你,在念名号的时候,要知道这是佛心。
“至心”是凡圣的界线
至心是我们跟佛的界限,真正的佛菩萨是有至心的,一旦有了至心,就改变了你凡夫的种姓,你就不是普通的人,提升级别成了菩萨,这差别可大了,这是念佛和念我们自己的一个界限。区别就是佛有真实心和清净心,我们没有,这就是我们要念他、依赖他的原因,这非常重要。如果不知道这一点,就不知道为什么要念佛。难点就是要真正回归到“自身”和“自心”到底是什么?跟别人打交道,我的心和他的心是什么,搞不懂也就没办法分辨。
藏传佛教的高僧直接讲他就是佛菩萨的化身,就表示他有至心的意思,他跟我们不一样的原因,就是他的心是真实、清净的。我们没有,表示我们都是凡夫,心是虚妄、污染的。净土教跟藏传佛教不一样的地方,他们比较相信人,我们是相信佛、相信名号,我们接近佛的方式就是通过名号,这就是不一样的皈依处,差别所在。真实心从更深的角度来讲,也不能说是一个人或在哪个地方,有不可思议的性质,当然这就不是净土教的重点内容。通途佛法重点的内容就是要证得至诚心,圣道重点的努力就在这里,难搞的地方因为是难行道,属于智慧的范围。信心才是净土教的重点核心。
二者深心: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
“深心”出自善导大师对《观无量寿经》的解说,他是依净土三部经的次第来解释深心的,“深心”就是“深信之心”,也就是信心。信心跟至心有次第的关系,信心在《观无量寿经》经文里就是二个字“深心”,善导大师对这部经的重点解释就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一共十个字,这十个字就是整部经的重点所在,放在《无量寿经》里就是“至心、信乐、欲生”,所以重点中的重点就是信心。
“心”用“深”来定一下,心有深有浅,是平常的人不容易了解的境界。至诚通常的理解是内外一如,是身口意三者的统一,但即使自己觉得身口意统一、至诚了,其实还没有达到真正的“诚”,这就有点复杂。我们的难度在于身口意本身都不统一,确实经常是心里想的和口里说的不一样,这就不是统一。“心”确实是有深度的,跟人打交道,想知道别人心里的真正想法非常的难,甚至根本不可能知道。不要说了解别人,要了解自己到底想什么,这都是没有底的,深问下去也糊涂了,只能问到一定的深度,因为问下去就有无限的深度。我们的行动受心指挥,但对心又非常不了解,这就是我们很无奈的地方。
“深心”就是“深信之心”,“深”“信”“心”,信有能信和所信,能信是我们的心接收由佛说过来的信息。汉字的“信”字拆开就是人言,人言代表信息,信息传过来是自己先接收。人类的语言通过各种名词组成,我们信各种语言、名字,信人说的话,就有一个说的人、一个听的人,听的人接收过来,就是一种信息,相不相信他说的话、接收多少,接收的就是你的心,这是表面上的意思。我们很多时候对自己说话的内容未必理解,“信”的意思引申起来就还有很多,别人传过来的信息,要通过种种的方式来审查检验。接收不同的信息也就有不同的感受,听到很好的信息就很欢喜,不好的信息可能就比较难过,心里也有不同的反应。
亦有二种: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善导大师的解释就是“二种深信”,其实这也是《大经》的深信,解释来源于《无量寿经》,整个净土教的核心就在这“二种深信”,机与法都包含了,是真正的总持。
“自身”和“自心”是什么?
自己到底是谁是最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人要有信仰,第一个信仰显然是自己,这是天然的不是信仰的信仰。小孩子一出生就有“自身”的概念,就是“我”不是别人。“我”就是“自身”,“自身”到底是什么。“信”就是有审量,我到底是谁?深信我到底是怎样的人?就是“我”跟“我”的关系,所以佛法是研究自己的。我们有身体的执着,都认为自己有“身”,有“我”、有“身”,其实这个“身”不单包含身体,还包括“心”,“身”、“心”放在一起。当说“我”的时候,有的时候是指我的身体、有的时候是指我的想法,“自身”既包含“心”,也包含“身”,包含“心”是重点内容。
如果没有善导大师或者是佛告诉我们,你觉得“自身”是什么人呢?得一回人身,这辈子来了总得要知道一回。我们有父亲、母亲,有老师、有国家领导人,这些都是我们给别人起的名字,自己也慢慢的被别人所称名,开始是别人的儿子、女儿,后来结婚又是别人的老公、妻子,再后又做了别人的父母亲,但是你到底是谁呢?这都是别人给你取的名字,你因为别人而获得这个名字的位置,都是以别人为主。作为儿女你要孝顺父母,那是因为父母,如果把所有的都去掉,自己对自己应该怎么样?自己看自己到底是什么?对自身负责的人就会回归到“自身”来,其实这是很重要的。
要给自己寻找快乐是所有人“自身”的信仰,来到这个世界除了生存以外还要找快乐,所有的问题就应该从这里发现。我们来寻找快乐就会发现并不是那么如意,所有人的心愿都是想幸福快乐,从本意上没有说要找痛苦的,动物和人的本性都是回避痛苦,要找快乐的。但在找快乐的过程里,其实就会发现非常多的问题,快乐不是那么容易找到,反倒有很多的不如意。即使找到了快乐,也不能常保,还带来很多麻烦,这就是大家共同的处境,所以这是很大的问题。为什么不能获得安乐?无论是国家的努力、要世界和平、个人父母的愿望,所有的都是想获得永久的和平安乐,但是我们都没有获得,这就是为什么要来学佛法的原因。
善导大师对自己的认识,“自身”现在就是罪恶、生死、凡夫,这是核心。“我”是谁,“我”有过去、有未来、有现在,当然我们主要是活在现在,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来,主要是确定现在。现在的“我”到底是什么?这是自己对自己,所以不要去跟哪个比,一个定语“现在就是”,现在信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案就是三个标签定住了:罪恶、生死、凡夫。“我”是罪恶的人,比较难听,很多人也不同意,我怎么就有罪呢?我又没被判刑,怎么就那么恶呢?有些念佛人经过学习,还是有些认同,觉得自己是罪恶的。那么“我”从哪里来,凭什么认为“我”有罪恶?我们自身不自由,其实就是有很多苦痛和不如意,这样的现状对现在的“自身”是一个感受,从总体来讲就是一个大大的“苦”。我们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呢?关键就是对这个“苦”的看法不一样。
苦是佛教四谛法之一,四谛是苦、集、灭、道,就是四种真实。这在道家、儒家没有,《道德经》、《易经》他们都没有说凡夫的生命是苦。”四谛是佛法特有,是回归到人自身,凡夫人自身都是苦的性质。所以佛教不是研究天、不是研究地、也不是研究别人,研究的是自我。“苦”是佛告诉我们的,但是“苦”并不是佛另加给我们的,所以大家的看法就不一样,有人承认自身是苦的,有人则不承认,承认与否就很关键了。
人生是不是苦、苦是不是真实?人生实际上是很苦的。要说人生不苦太不真实,但是大多数的人不认为苦具有真实性,对苦的看法有很多种。要问他苦不苦?好多人都说不苦,因为我们的教育里也没有这种模式。苦乐的感受在于心,就是自己跟自己的关系,苦是由身、心来感受的,但是心怎么认定不一样。我们身体的感受其实都差不多,比如大家对天气冷热的感受都差不多,没有别人觉得很难过,但我觉得很好过的,那不太正常;或者好吃的东西大家都觉得是好吃的,难吃的都差不多,就是感觉苦的时候还是差不多的。但是当问到人生苦不苦的时候就不一样了,他说不苦,这就是至诚心很有问题,人明明是苦的,他不觉得苦。很多人的业障出现在哪里呢?就是心很不真实、虚妄、颠倒、污染,对自己都是欺骗的。虽然身与心相互关联,但也不一样,你跟自己都在搞三国演义,这就很难了,显然这就很痛苦,但他反而不觉得痛苦。
念佛“决定深信”自身是苦
我们首先要有对苦的认知,其实这是不容易的,只有佛法里面才有,往生净土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上来就说,“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乐跟苦相对,其它的文化和信仰里,没有认识到“苦”,同时也就没有真正认识到“乐”,什么事情都是一对。我们要是不通过佛法,就认知不到。因为人的感受或想法跟旷劫以来的积累有关系,也跟文化教导有关系,人心无主,小孩子你教他,他就接受了。如果父母喜欢说谎,孩子时间一长也就说谎,明明是苦,你教他这不是苦的,这是乐的,时间一长,他也这么讲。我们就是经常的接受这种教育、经常接受这种信息、经常说谎话、不忠实于自己,久而久之就乱七八糟。主要就是自己迷失了,这时实际上就没有什么自信,自己就不统一。
现在的人都向外信钱、信一些外在的条件,唯独缺乏的就是对自身的自信心,自信人格。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因为自己错乱了、仪器已坏,只能向外求,舍本逐末。学佛法是真正的回归自身、建立信仰、认识自己。如果说这是自私,也是不得已的,这叫就路还家。佛法专门研究自身的问题,别人都不研究,是还没有发现这个问题,也就没有去解决,结果病就越搞越深,所以整个社会就产生了很多的痛苦。
我们直接就是发现病症来审视,“决定深信”就是审判自己,用念佛的方式来认识自己。我们实际上是苦的,根基成熟的人一下子就认识了,我本来就是苦的嘛,很快的就承认了,承认有“苦”就是因为我有“罪”,自己造下的罪恶,我是凡夫,在生死之中,一直是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很容易的就接受了。如果没有至诚心,就是这一句话,念佛所有的努力,就是接受这句话。当然这有一个最大的难处,我们“自身”是根本不能接受的,一旦接受就是比死了还难过的,不但是现在死了,连过去的、未来的都死了,那就没有退路了,漆黑一片。现在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判死刑也没有这么严重,判死刑充其量也是枪毙得了,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就是你不但现在是死刑,而且是旷劫以来所有的死刑一下子加下来,没有比这个更严重的,这哪里受得了呢?这是非常难接受的,要接受当然要有办法来转生,所以有二种深信,二个相互映衬,我们下节课再说。南无阿弥陀佛!
录音:白莲花 整理:如意 审核:纯祥师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众生的别业和同分妄见因为有毛病了,才有虚妄生出来。在《楞严经》里,有一段文是讨论二种颠倒妄见的。什么是二种颠倒妄见呢?第一是“众生别业妄见”。别业就是和其他人不
宣化上人时间:2024-11-22
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祗因无明妄动,是为大咎。从真起妄,迷上加迷,依惑造业,依业受报。由因感果,以善恶而定升沉;随业受身,现轮回而招生死。胎卵湿化,诸趣纷然;大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1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1、与佛有缘,一切生命平等受用有友问了一个问题,俺就这样为您作答吧。先认识什么叫佛教?佛教——是佛陀对生命的教诲而不是仅对佛教徒。所以,若信佛、若敬佛、若学佛、若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7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上师教言集:并非我有神通,不过我确实可以通过一个人说话做事等各方面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佛陀也曾说过,有烟之处必有火。想知道自己前世是什么,只要看看今生过得是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6
《太上感应篇》总纲章中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十六字的含义极其深奥,应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地认真思维。实际上,这十六字指示了学人在心中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6
22.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意义是什么?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众生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5
争什么争酒疯 - 争什么争 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愈发达,佛教的教义,且有愈因而显露其无比的光辉;佛法的理论,随科学的进步而愈得到印证。科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佛教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相貌里藏着的因果!世上的人,长相千差万别。这是为什么?人的相貌是这个人善恶业的综合表现。某人经常爱贪小便宜,每动一次此念,就收缩一次,长此以往,就出小气相。某人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5
俗话说天机不可泄露,佛门里也有不可说,别人告诉你什么事情,你不能随便到处散播流传,不能泄露他人的机密。或许有人会质疑,与人交流不告诉所知,如何取得信任?你在与人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5
因果事例二则:深刻教训,贪字终成贫,千万不要占别人的便宜!因果事例一:捡钱不还,失主自杀,全家遭遇惨烈报应。摘录自地藏论坛我们生活的小山村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4
我是一名从医三十年的临床医生,也是个在家居士。在我的工作中,遇到过很多奇特的疾病,用医疗很难治愈,有的时候真是束手无策,自从学佛以后,通过佛法解决了一些医学难以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4
因果故事:贤淑端庄的女子,为何无缘无故地被几任丈夫抛弃?摘自《小部.长老尼经》第402-449偈佛陀般涅槃后二百多年,印度阿育王时代。在有“花城”之称的巴嗒厘子城中,居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4
许多知识份子(尤其是一些自认非凡的高级知识份子),他们在‘世智辩聪’的心态下,更常常认为自己镀金的学历及现代顶尖的专业科技,必定可以超越二千五百多年前圣贤的智慧,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3
方海权:讲因果故事二十二信诺施乞,考中高第有一个乞丐,总是喜欢躲在寺庙一个角落静静念佛。然后去乞讨,每当有人施舍他的时候,他总是面露笑容,并不停地说:“因缘,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2
前两年,一位同事出了一次轻微车祸,摔倒后昏迷了一会儿。被送到医院后,两天花了五、六千元,还什么名目都没有。后来拿了片子出来,医院说是颅骨骨折,需要植入人造颅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2
141、宁波有一读书人某生,喜欢寻花问柳,但个性颇长厚,因赴考到省城,考期尚早,觉得枯坐无聊,就起了寻芳的兴致,友人带他到一民宅,有一少妇坐着刺绣,旁有一老妇,是
邪淫果报时间:2024-11-12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
1.我丈夫在过去世曾经是猎人吗?为什么今世喜欢在周末打猎?他们要怎么做,才能消除此业力?2.什么业力使我大女儿和她的家婆同时出意外往生?她们往生后七天的情况是怎样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1
看因果报应,我不用出家门!!!!! 我家中人不少,上有爷爷奶奶,中有父亲,二叔二婶,三叔三婶,小叔,下有弟弟,妹妹, 我爷爷今年84,身体除了一些老年病,基本上健康极了,一直老实为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0
我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心里有事不说,不会发泄。经常去那些“地方”发泄,导致现在得了一种性病,非常的后悔!在看病的时候都很不顺利啊,(告诫大家要去大的医院去看病,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0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人之修福造业,总不出六根三业。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前五根属身业,后意根属心,即意业。三业者,一、身业。有三:即杀生、偷盗、邪淫。此三种事,罪业极重。 学佛之人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8
问:学佛的人都知道有因果,但不知道谁主导因果?谁在过程中记录所有的善恶? 答:因果是有记录的,而且记录得很详细。何人在记录?是自己阿赖耶识在记录,绝对不关别人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8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编辑:陈永革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法师(1861-1940)的佛教修持及其净土弘化为论述主体,透过其迁单南下普陀后的修学行持、刻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编者按:《不食肉经》全名《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大乘入楞伽经》中《断食肉品》记载:食肉者口气常臭,睡梦不安觉已忧悚。夜叉恶鬼夺其精气。心多惊怖。食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5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问:佛教的确立,首先在于戒律,经过道安的努力,以后还有哪些律部的传译?赵朴初答: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安在世时,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8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虚妄”观念比较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在分析外部事物或人的认识时经常使用“虚妄”观念。这一观念在印度宗教哲学史上的出现频率较高。在印度早期的宗教圣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第四卷 阎浮众生业感品注解1)白佛言:白,表白;向佛陈说,恭敬发问,表白自心的意思。又,赞叹佛的话语,也称为白佛。2)唯然:应答之声,表示服从,表示同意,含有恭敬之
地藏经感应时间:2024-10-25
论中国佛教参与宗教间对话的《理惑论》模式董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于本土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来说,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有些人基于其本土文化的立场,特别是儒学、道家和初期道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融合的佛教第一章 宗密其人及其佛教发展观宗密,在中国佛教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想表达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融合。中国佛教应走会通的一路,具体地说,禅宗诸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世之所尚者,皆沉檀龙麝等难得之物,更有奇楠之香锱铢即倍于黄金。以为如得奇香便可契道,岂知闻香悟道全在平常处积累,一旦因缘具足乃可得之。若嗜其嗅,徒慕乐受而已。乐
香道佛教时间:2024-10-24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禅师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三节 禅门三宗心说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为了调和禅教,分别以北宗、牛头宗和南宗为禅门的代表,以唯识、般若和华严为禅外其它教派的代表,将其互相参照、比附,以示禅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现在大家发心修,修的方式、方法、依照什么样去修,形式不同,效果也就不同。用心很真切,用心很至诚,你所得到的效果就又快又大。如果你的心只是随随便便听了,就像上课一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3
第二十章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唐代末期,禅师义玄(?-867)创立了临济宗。临济宗人忠实地继承了马祖、希运等禅师的心性思想,在平常心是道、无心是道的思想基础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虽然从政治和社会的权力关系而言,现代化一重要的意义在于宗教与政治之间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格局,从而把公共性的社会空间交于俗世性的政治去处理,宗教逐渐从全能性的意识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即谓皈依三宝。对于大多数信众来说,最可能亲近的就是僧人,僧人中的大德高僧,便是长老。听长老一席话,佑众生一生安。——纯道题记百岁梦参长老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1
善恶因果不能抵消,这是一定要懂的。那不能抵消怎么办?佛教导我们,对于善因加强,对于恶的,过去所造的,不再做了。让善的力量强大,恶的力量薄弱,将来往生的时候,力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20
做官有做官的因果, 富有有富有的因果作者:无生法忍有个人从小不抵触顶撞父母, 父母打骂, 一句话的抵触都从来没有,打也不动不跑. 因为这个孝顺, 他做了大官。但是他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20
万事万物皆是有因有缘而形成的,并不是无因无缘的。我们的家庭也是一样的。世间人为什么有的能聚在一起开开心心过日子,又为什么有的会有“爱别离”?这与我们过去世自己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9
对因果的认知2018夏安居讲法 摘弘恩法师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了解因果吗?懂因果吗?很多居士肯定在心里面说“我懂啊,我当然懂啊,学佛的人能不懂因果吗”。其实错了,因果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9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你看这个“不谤大乘”老是这么说出来,为什么呢?在无量寿经上有一句话,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后面紧跟着乃至一念即生彼国,“唯除五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9
论秦巴山区佛教的几个特点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王亚荣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 李利安秦巴山区地跨汉江南北,位处川陕交界,山高水长,川岭交错,将我国西北和西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8
"无"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世间上的人总是在“有”上求,有车、有子、有钱、有名等,其实“有”还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佛法教我们从另外一个“无”上去思考,你“无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8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的冲突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都是引发战争的因素。因此,我们倡导的和谐世界建设还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