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学沙门”吉藏大师
内容提要:吉藏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高僧,也是中国三论宗的一代宗师。是一位真正的“义学沙门”。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具大贡献。三论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论宗的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为了研究三论宗的历史发展和理论思想,今撰写下这篇关于吉藏大师事迹的短文,以供于诸位佛学爱好者对吉藏大师能更多一些了解。本文注重于吉藏大师的佛学思想和对三论宗的贡献等方面进行阐述,目的在于体现出吉藏大师对三论宗的贡献和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作者:理净 中国佛学院讲师。
关键词:三论宗 吉藏 二谛 性空 中道观
吉藏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高僧,也是中国佛教三论宗的真正创立者。虽然今天的中国佛教源原于印度,可是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中国佛教,而与原始的印度佛教已经有明显的区别。就三论宗来说吧,它的源流是印度的中观学派。可是,中国的三论宗思想与印度的中观思想相比较有很大的差别。中观学在印度作为大乘佛教的初期思想,仅局限于“空”的思想范围之内,与瑜伽师讲的“有”形成对比。可是传入中国之后,经罗什、僧肇、僧朗、法朗等历代高僧大德的完善,到吉藏大师时基本上已经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趋形的中国佛教思想。以“般若”思想为中心,形成一种“空是有空,有是空有;空有有空,相即不二”的中道思想。尽管三论宗的后人都推崇龙树为三论宗初祖,罗什为中国三论宗之初祖。可是,实际上真正完成三论宗思想体系的是隋代的吉藏大师,这是历史已经所公认的。但对于吉藏大师的事迹和佛学思想仍有不少人似是而非。本文将本着事实与客观相结合的原则叙述吉藏大师的一代宗师形象。
一、吉藏大师的生平事迹
吉藏大师生于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祖藉西域安西人(今伊朗),本姓安,为安世高之后代。故有“胡吉藏”之称,祖先为了避难移居交东(今广西一带),后迁于金陵(今南京)。吉藏出生于金陵,幼年时期,父亲代他去见真谛大师(公元499──569年),而取名为吉藏(吉者,善也;藏者,摄持也。吉藏者,摄持美善也)。其父亲是虔诚的佛教徒,后来出家取法名道谅。吉藏七岁时从兴皇寺法朗(公元507──581年)出家,从事法朗听讲三论义理。吉藏从小聪明绝伦,记意超凡,对法朗的讲述过目不忘、闻即能诵。十九岁时处众复述法朗讲义,一字不漏,每当讲经之时,法朗常令吉藏代讲。这样逐渐名声大振,传遍京城。二十一岁受具足戒后,坐夏学律,持戒修禅,冬夏四季,无有懈怠。三十三岁时,声望高传,风采非凡,吐纳义旨,深受陈桂阳王敬佩。隋建立以后吉藏别请住会稽(今浙江绍兴)嘉祥寺讲经十五年,听众常千余人,并着章疏,故后人称嘉祥大师。
隋开皇末年,隋炀帝(公元605──618年在位)建四道场,即扬州慧日寺,长安清禅寺、日严寺、香台寺。于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别请吉藏奉召入慧日寺,着述三论着作。隋建都长安后,又别请吉藏入京师进住日严寺,后又居住廷兴寺,吉藏大师大部分着疏是在日严寺完成。于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居住真际寺圆寂,终年75岁,僧腊68年。圆寂前着《死不怖论》云:“夫含齿戴发,无不爱生而畏死者,不体之故也。夫死由生来,宜畏于生,吾若不生,何由有死?见其初生,即知终死。宜应泣生,不应怖死。”落笔而卒。说明人不应怕死,而应怕生,因有生必有死而警策后人。
吉藏大师为两代国师,深受陈、隋、唐三朝王室敬重。曾经与受齐、陈、周三代尊称为“三国论师”的僧粲辨论,吉藏大师为论主陈词说:“以有怯之心,登无畏之座,用木讷之口,释解颐之谈。”如此对引飞激,注赡滔然,往复四十余次,僧粲无言以对,吉藏大师大获全胜。人们纷纷倾囊布施供养,吉藏用此大兴佛教。晚年写《法华经》两千部,并造佛像二十五尊,舍房安置,自处卑室。朝夕相继,竭诚礼忏。在唐高祖李渊时(公元618──626年在位),因僧制混乱,在长安设立十大德统领僧众,吉藏为其中之一。吉藏在临终前还为唐高祖上遗表,云:“藏年高病积,德薄人微,曲蒙神散寻得除愈,但风气暴增,命在旦夕,悲恋之至,遗表奉辞。伏愿久住世间,缉宁国家,慈济四生,兴隆三宝。”储后诸王并具遗启累以大法。祝国家昌盛,佛教兴隆。圆寂以后,唐高祖诏令慰赠,东宫以下,诸王公王后,并致书慰问,赠钱币吊念。秦王偏所崇礼,乃通慰曰:“诸行无常,藏法师道济三乘,名高十地,惟怀弘于般若,辩囿包于解脱,方当树德净土,阐教禅林,岂意湛露曦晨业风飘世,长辞柰苑遽掩松门,兼以情切绪言见存遗旨,迹留人往弥用凄伤。”从唐高宗的吊唁可见当时的朝庭王室对吉藏大师可以说是推崇备至了。不愧为名垂千古的一代宗师。
二、吉藏大师与三论宗
三论宗思想虽然源原于印度中观学派,可是三论宗的形成却在中国隋代时期。尽管有僧朗、僧诠、法朗等三论的先驱者开创了三论先河,但是真正完成三论思想体系却是吉藏大师。如果没有吉藏大师的卓越成就,可以说就没有后来的三论宗,因此吉藏大师是三论宗的集大成者。三论宗由此而驱起,开启了中国佛教的宗派之先河,标指着中国佛教的真正成熟。宏扬三论思想是吉藏大师毕生的事业。
1、判二藏教
“判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是中国的高僧大德对如来一代时教的判释。在印度只有佛教部派之分而没有宗派之分。其实中国的宗派大致相当于印度的部派,都是佛教发展到高潮的一种标致。同时由此也就导致了佛教后来的衰败。在中国最早出现判教的是成实师,依据《涅槃经》的“五味”[1]而判如来一代时教为五时教。后来天台宗继承了成实师的五时判教而建立了天台宗的五时八教。吉藏大师为了破斥当时盛行于江南的小乘成实师而大弘三论,以二藏教而破斥成实五时教。因此三论宗判释如来一代时教为“二藏”。
所谓二藏者,即声闻藏和菩萨藏。吉藏大师主张一切佛教经典就其根本精神而言皆是平等、无有高下浅深之分。但由于众生根机不同而佛陀随机说法,因此才有大小二藏,并无五时八教之说。判二藏教者有经论可证,而判五时八教者乃人师自说,而非佛法之本意。吉藏大师在《法华玄论》卷三中说:“释论云:佛法有二道:一者声闻道,二者菩萨道。大品经云:字有二种:一半字,二满字。为声闻说半字,为菩萨说满字。又法华云:昔于波罗捺为声闻转小*轮,今始于拘尸那城为诸菩萨转大*轮。……又以理推之,众生根有二种:一堪受佛道,二不堪受大道。堪受佛道为说佛道,名为大乘。不堪受者为说小乘。故知但应有二,不应立三也。”[2]由此可以说,吉藏大师将如来一代时教判为二藏是有经论可证,而不同于其它宗派判教只是自宗人师自说,违背如来说教之本意。三论宗为了破斥他宗的错误判教而申展如来正教,方便判圣教为二藏。吉藏大师在《三论玄义》中说:“但应大小二教,不应制于五时”。因此,佛法虽然深广无尽,但不出此大小二藏,此二藏总摄一切经教。这就是吉藏大师的“二藏”说。
2、于教二谛说
吉藏大师将这真俗二谛分为“于二谛”和“教二谛”,由此“于教”二谛建立了三论宗的二谛学说。所谓“于二谛”者,即是指诸佛在方便说二谛时,所依据的两种方便道理。这空、有两种道理虽然是方便假说,但对于众生而言是“实”,所以称为“谛”。所谓“教二谛”者,即是指诸佛依此二谛所说的教法,既然所依二谛是教,那么所说之法还是教。诸佛所说之法皆是诚谛之言,所以称“谛”。
此于教二谛是吉藏大师依据《中论·观四谛品》中的“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3]这一偈颂而建立的,吉藏大师认为“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说法就是“教”。既然诸佛说法所依的二谛是教,则所说的法还是二谛,此二谛亦是“教”。一般认为真俗二谛中俗谛是“教”,真谛是“理”。而今吉藏大师则认为真俗二谛皆是言教。因为俗谛是对于世间凡夫而言,对于凡夫来说世间山河大地一切万物皆是实有,而众生愚痴不知是假有。但对于圣人而言世间是假有,因缘所合没有实体。此“空”对于圣人来说是实,而“有”对于凡夫亦是实。所以称为“于二谛”。诸佛依此于二谛为众生所说之二谛为“教二谛”。因此,于、教二谛皆是言教,真如之理非言语所能表达,非空非有、离四句绝百非之不二法门是为一实相理。
3、破邪显正
“破邪”是三论宗的特点,三论宗就是以破教内外一切邪见而立宗。因此,三论宗是“破而不立,言而无当”,破邪即是显正,破邪之外别无正可显。诸佛说法亦是对治众生之病,因为众生有“空”、“有”等虚妄分别,为执有者说空,为着空者说有,如果众生有无之病被除,则诸佛之教亦无可着。所以说,为“破邪”而显正,当邪见已除时“正”亦不留,破邪与显正亦皆是言教。本来无“邪”可破,亦无“正”所显,皆是众生妄心而生。真如实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因此,吉藏大师在《三论玄义》中说:“夫适化无方,陶诱非一。考圣心以息患为主,统教意以通理为宗。……但论虽有三,义唯二辙:一曰显正,二曰破邪。破邪则下拯沉沦,显正则上弘大法。故振领提纲,理唯斯二。”[4]此即是说明三论宗破邪是为了拯救于沉沦的众生;显正是为了弘扬大乘佛教的正法。正是三论宗的兴起使小乘教在中国大地上彻底灭绝,大乘佛教由此而大兴于华夏,才推动了中国大乘佛教的彭湃发展。
三、吉藏大师的般若思想
吉藏大师破斥小乘的目的在于弘扬大乘佛教思想,而大乘佛教的产生则受到《般若经》的直接影响。般若系经典的出现正是标志着大乘佛教的兴起。而般若思想的主要义理表现在“缘起性空”和由此引申而来的“中道观”,由中道思想而达到“般若无得”,此无所得即是般若思想的最究竟智慧。
1、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是三论宗的根本理论。所谓缘起性空者,即是说宇宙万有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组合而成,既然是由因缘所成则一定是无自性的,无自性就是“性空”。《大品般若·道树品》中说:“诸法和合因缘生,法中无自性,若无自性,是名无法。”[5]《中论·四谛品》也说:“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6]《十二门论》亦说:“众缘所生法,即是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7]这些都是说明缘起性空的经论依据。因此,缘起性空是说世出世间一切诸法,都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由众多因缘和合而产生的。也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由众多的因素和条件组合而成的,如果说脱离了其它的因素和必要条件,那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产生和存在。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无不由因缘和合生起而有,所以名为“缘起”。凡是众缘和合生起的事物必然是无自性的。自性就是事物自体本性,缘起的事物没有自己的实体本性,所以名为“性空”。
缘起性空是吉藏大师建立般若思想的主要根据,因为“般若”是无自性之空,只有缘起的事物才是无自性的,那么无自性者必定是缘起的。故《中论》中说:“若法众缘生,即是寂灭性。”、“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8]说明了缘起与性空是一体不二的,性空即是缘起。吉藏大师以缘起性空之理而说明宇宙万物皆是空无自性,无自性即是般若实相。
2、中道观
中道观是佛教各宗派共同的主张,也是吉藏大师般若思想的主要内容。所谓中道者,即是双离二边之见,不着有无、、空假二边,离此二边名为中道,以此观万物自性本来寂灭,自性本自清净,名为中道观。此中道观有二谛中道观、八不中道观、中假中道观、无所得中道观等。
二谛中道者,是说真俗二谛是相待而立,“真”是以俗为真,是对俗谛而说真谛。因此真谛非真实的真谛,是为了说明俗谛是假有,是因缘所成无有自性,而方便说真谛是实,俗谛是假有无自性。“俗”是以真为俗,是对真谛而说俗谛。因此俗谛也不是真实的俗谛,是为了说明真谛是真实法无生灭之法,而说俗谛是假有不实,因缘和合而有。如此说,真俗二谛是相待而有,本来非真非俗,离此真俗二边之见,即是二谛中道。
八不中道者,是对生灭、断常、一异、来去四法,而说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四种中道。因为诸法实相本来是非生非灭、非非生非非灭,离四句绝百非,不着一切法。生灭亦是相待而说,若能悟入诸法实相本来空寂,远离二边之见,不着于任何一法,即是八不中道观。吉藏大师为了使修学佛法的人不着二边之见,依据缘起性空之理而建立中道观。使学教之人不堕二边之见,了达诸佛说法之本意,由此能够断惑证真,悟入诸法实相。
3、无所得观
无所得观是般若思想的最究竟境界,也是吉藏大师般若思想的主要部分。吉藏大师认为事物的本体是无自性的空寂,非可用语言、行为、思惟所能表达,是一种无所得的境界。因此,“无所得”即是般若思想的体现,此般若无得的思想也是建立在缘起性空的基础之上。
在吉藏大师看来“无所得”是一切佛法之精义所在,究极观之,佛说一切法无不是在显示无所得之理,如果离开无所得别无佛法可言。吉藏大师在《中论疏》卷二中说:“佛虽说一切名教,意在无所得一相一味,谓离相、解脱相。”[9]说明一切佛教经典都在申明无所得之旨,所以吉藏大师说:“得与无得,盖是众经之旨归,圣观之渊府。”[10]这就是说“无所得”即是如来出世说法之本意,也是般若思想的中心之所在。吉藏大师认为一切佛教经论之所以倡导“无所得”之义,乃是因为心有所得、法有所执是一切有情的烦恼和痛苦的根源。所以,要消除烦恼和痛苦就必须首先断除“有所得”之心。因此,吉藏大师说:“若有所着,便有所缚,不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故有依有得为生死之本,无依无着为经论之大宗。”[11]
四、吉藏大师的着述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吉藏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着述最多的僧人,据有关史料记载其着作有五十多种,一百八十多卷。其中有的已经佚失,现存尚有二十六部。主要有:《大乘玄论》五卷、《三论玄义》两卷、《二谛章》三卷、《中论疏》二十卷、《百论疏》九卷、《十二门论疏》六卷、《法华游意》一卷、《法华义疏》十二卷、《法华论疏》三卷、《法华玄论》十卷、《法华统略》六卷、《维摩经义疏》六卷、《维摩经游意》一卷、《净名玄论》八卷、《维摩经略疏》五卷、《大品游意》一卷、《大品义疏》十卷、《胜鬘宝窟》六卷、《金刚经义疏》四卷、《金光明经疏》一卷、《仁王般若义疏》六卷、《无量寿经义疏》一卷、《观无量寿经义疏》一卷、《华严游意》一卷、《弥勒经游意》一卷、《涅槃经游意》一卷等。在这些着作中除了小乘经论之外,吉藏大师对当流通的主要经论都作了系统的研究和注疏。
正因为吉藏大师是中国僧人中着述最多的一个,所以对中国大乘佛教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使大乘佛教在中国走向了成熟和兴盛,将大乘佛教推向了高潮。因为吉藏大师继承了先辈的遗教破斥小乘显扬大乘,使大乘佛教才有了广阔发展的前景。概括起来说吉藏大师对中国佛教的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一者、创立宗派。吉藏大师创立了中国佛教史上最早的佛教宗派三论宗,正因为三论宗的创立推动了中国佛教宗派的形成。标志着中国佛教进入了新的阶段,同时也由于三论宗的形成而促使了其它宗的形成,使中国佛教从此达到了佛教在中国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正是由于吉藏大师的才学渊博和德高望重,被尊为隋唐两代国师,执掌当时全国的佛教教务事业,创立了隋唐中国佛教的辉煌时期,至今成为后代弘法的楷模。
二者、着述经论。吉藏大师学识渊博,又勤于着述,是中国佛教史上着述最多的僧人。吉藏大师对当时流通的大多数大乘经论都作了新的着述,使大乘佛经得以广泛流通于社会各阶层。由于吉藏大师博览群书、通古博今,着述时又能够广征博引,他的着作是中国佛教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吉藏大师的着作中保存了重多的佛教宝贵资料,成为后来人们研究佛教的重要依据。
三者、弘教传法。吉藏大师一生从事于讲经和着述,讲《法华经》三百多遍、《般若经》一百多遍、其它经论各数十遍。一生广设讲席、盛弘三论。吉藏大师是当时闻名的“义学沙门”。他的佛学思想彻底扫荡了当时小乘佛教学说,使一大批讲小乘经论的法师和学者从事于吉藏大师学习三论,弘扬大乘佛教思想。从此小乘佛教在中国佛教史上退出发展市场,大乘佛得以真正的在中国发展。因此,吉藏大师对中国佛教的后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论
综合上述内容而言,吉藏大师是三论宗的集大成者,也是印度大乘中观学派一中国的继承和发扬者,同时也是三论宗的终结者。因为三论宗自吉藏大师以后在中国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最终被后起的其它宗派所替代。由此可以看到吉藏大师的思想不仅是三论宗思想的代表者,同时也是中国佛大乘思想的主导思想。吉藏大师一生致力于“破邪”,扫荡了当时佛教界最为盛行的佛教学派,成实、地论、摄论、涅槃、俱舍等各家学说,以三论宗的“般若正观”[12]思想弘扬了大乘佛教精神。对中国佛教的后来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对禅宗、华严宗、唯识宗等宗派在形成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吉藏大师作为中国佛史是最着名的“义学沙门”之一,对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可以说作出了具大贡献,也由此奠定了吉藏大师在中国佛教史中的重要地位。
注释:
--------------------------------------------------------------------------------
[1] 北本《涅槃经》卷十四〈圣行品〉云(大正12·449a)︰“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众病皆除,所有诸药悉入其中。善男子!佛亦如是。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犹如醍醐。”
[2] 《法华丽玄论》卷3,《大正藏》卷34,382c。
[3] 《中论》卷4,《大正藏》卷30,32c。
[4] 《三论玄义》上卷,吉藏大师着,《大正藏》卷45,1a。
[5]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2,《大正藏》卷8,378a。
[6] 《中论》卷4,《大正藏》卷30,33a。
[7] 《十二门论》卷1,《大正藏》卷30,195c。
[8]
[9] 《中论疏》卷二,《大正藏》卷42,22a。
[10] 《法华游意》吉藏大师着,《大正藏》卷34,637a。
[11]《三论玄义》卷上,《大正藏》45,7a。
为什么学佛要先从做人下手?太虚大师说,学佛先学做人,把人做好了,才能成佛。佛陀,梵文音译,意译是“觉悟的人”,并不是神,也不是天生的。我们大家是“没有觉悟的佛”
昌臻法师时间:2024-12-19
在有些人的观念中,之所以选择修行佛法,大部分是因为生活出现了问题。他们认为,有的人突遭不幸,心情郁郁,学佛是想找寻一个心灵的寄托;有的人脾气不好,难以改变,是想
佛答时间:2024-12-19
来不及的悔恨在汉朝韩婴所著《韩诗外传》卷九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人子希望侍奉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无法尽孝。来不及侍奉父母,真是遗憾的人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8
从感恩开始一个好的社会是由无数个好的家庭凝聚而成,好家庭则奠基于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儒教重视修心、齐家,才可以治国、平天下。每一个人要先好好修养自己,培养慈爱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第十地 法云地菩萨道看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去实行,再怎么远的路,总有到达的一天。虽然凡夫很渺小、圣人很伟大,不过,要从渺小变成伟大并不困难,只要有心、有愿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学佛即是「学佛的生活」,如果能把心照顾好,净土就在我们身边,天堂即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可怕、可恶的人生──像地狱般的苦难,同样地也是由一念心所造成的。一念之差 地狱天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对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别人,如果有了贡高我慢,时常都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能干,那就大错了。但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学不会时,就认为「能干是你的事,学不会是我的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但是,也有贫中之富的人。当时有一户人家是属于贫中之贫的人,他们的生活向来已经很贫穷,而夫妻俩又非常悭贪,佛陀为了感化这户人家,于是,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经中有一则小 故事 ,有对老夫妻没有子女、亲戚,住在一个山城小镇外,没有什么邻居,只有两老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生活中充满着爱的意境与满心的善解。心中有爱 贫穷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们在外看到人家在办丧事,为了祭拜亡者,杀了许多生灵,因此个个表情悲戚。佛陀知道后,悲悯地说:「这就是众生的颠倒啊!殊不知人死了,屠杀生灵的行为对亡者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发愿是第一遇着什么情况就发什么愿 《佛说无量寿经》梦参老和尚 讲解菩萨做些个什么事呢?利益众生。总的说一句,就是利益众生。要利益众生,你得有智慧,这个智慧你还得具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2-16
有一头大象,体型强健、性格温顺,国王非常喜爱牠,特地为牠建造一间舒适的象舍。一群强盗看中象舍周围静僻隐密,接连好几个晚上悄悄聚集在象舍旁,商量抢劫的计划,像是如何破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在世,真正过不去的是自己,最恶毒的敌人是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反观自性,不要让恶念浮上心头。世间没有过不去的事,切勿轻视自己的生命。培养开阔心胸 预防心病良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中篇》五浊恶世度有情佛陀的苦行因缘每个人与生具来皆有那分能分辨是非的智慧:但是,若不用心,便会分辨不清、错失良机,因而招来很多障碍自己的缘。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某一个时候,佛在一村落里,那个村落的东庄与南庄隔着一条河,东庄约有五百户人家,庄内的众生常造诸恶业,没机会听闻佛法,每天总是在吃喝玩乐、安逸懈怠中度过。佛陀怜悯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守财狗通常静坐是为了训练自己精神集中,洗涤习气,每天若以一点点的时间来训练,慢慢地累积,就能养成很好的思考习惯,调伏向外奔驰的「心念」。佛陀最关心众生的心念,所以应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最美的心境一位老先生怀抱我家门前清洁,别人家门前也该干净的心念,每天都去打扫街道。他以实际的行动来爱乡里、爱别人。二、三十年来,不管是刮风、下雨,从未曾间断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不明事理徒恼乱心中若有一点疑惑,不要累积成恼或是怨,凡事用智慧分析、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才能照顾好心念。人会有烦恼,就是因为累积不如意的事;然而世间事,十之八九都是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习气 可爱与可厌的分界同样是患了老人痴呆症的老人,一位令人心生欢喜,另一位却让人心起烦恼!年轻时心念的养成,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晚年境遇。有位中年妇人来看我,诉说家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无价之宝方为贵我们要好好用心,把心清净之后,要善于环保,保持清净的心,切勿再染上世俗贵贱的心态;有真正超然的道心,万事万物自然无贵贱之分,而且能圆融无碍。人生忙忙碌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辑四 至爱篇人生有爱无憾事罹患癌症的慈诚队队员,在队友的细心照顾下,生理与心理上都获得了一股温馨的暖流。人与人之间,若能彼此扶持、相互关怀,社会便能呈现一片祥和!慈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学佛的好处是看开和原谅,老法师开示。不能造业,不能造业这句话容易说,不容易做到。我们试问一问,能不能原谅一个陷害我的人,羞辱我的人,毁谤我的人?能不能?不能,不能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4
善解包容要善解、包容,对人要懂得善解,即使对方有意伤人,只要我们无心接受,就很容易善解;对事不要存有成见,若能打开心门事事包容,内心必然轻安自在。我常说要善解、包容,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体会证悟道理明白后,倘若还是放不下,就无法体会。所以,只要真正体会了真理之后,就会很欢喜地去做,这就是证果,证得欢喜的果报,心无烦恼、很自在,就是彻底觉悟的欢喜心。最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心灵的资粮佛陀在世时,曾说过一段染布的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来到王舍城托钵。城里有一条街道十分热闹,开了各种贩卖生活用具的商店,有打铁店、制桶店、布店等等。佛陀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回归本性一个人是否高贵,并非自我标榜;而是需要好好地努力,回归自己的本性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尚。人的本性是自然、平等的,世间上之所以有分别,就是因为有我,而且自以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所生之处,果报追随,相从不舍」,这几句要记住,三句。我们的一生记住这句话,天天所遇到的,是果报追随,相从不舍。果报要受,受都不放在心上,都不会引起分别执着,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针对网络信众学佛的几句良言2008、12、02网络让我们更方便的了解到一些佛教活动,了解到一些佛法的内容。但是真正想好好学佛,要把佛教当作你生命当中的皈依处,甚至要修行,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4
品香,自古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熏香与烹茶、挂画、插花合称文人四艺,可算是古代文艺青年们的标签。在众多诗词作品中可以看到古人对品香来营造心境的倚重。陆游有诗:官身
香道与生活时间:2024-12-01
学佛不要贪名利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往真处来做。◎一九七七年三月十五日开示我们学佛的人,要脚踏实地修行,老老实实用功,不要贪图虚名。若是爱好假名,对修道是没有
宣化上人时间:2024-11-22
梦参长老,当代高僧,出生于1915年,现在五台山真容寺静修。1931年在北京出家,法名“觉醒”,他认为自己没有觉也没有醒,再加上是作梦因缘出家,遂自己取名为“梦参”。梦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20
1、与佛有缘,一切生命平等受用有友问了一个问题,俺就这样为您作答吧。先认识什么叫佛教?佛教——是佛陀对生命的教诲而不是仅对佛教徒。所以,若信佛、若敬佛、若学佛、若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7
我们推广的是 圣 玄奘大师的如来藏妙义亲爱的朋友,您想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如何快乐学佛?佛法如何让我们断除烦恼?请联系我们电话:151 9580 6515微信:151 9580 65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寓江湾丰子恺家。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但于现在行持终觉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讲的,且就常人现在即能实行的约略说之。因为专尚谈玄说妙,譬如那饥饿的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上师教言集:为什么有的人生下来就不漂亮,不健康,很难看?为什么没有福报,怎么努力也挣不到钱?而有的人生下来就漂亮,健康,人见人爱?不是没有原因,有原因的。短短一天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3
文人何以喜竹?竹,挺直、秀丽、多姿、引人遐想,发人幽思一丛丛一片片或娇然如婀娜娉婷的素妆少女或坦然如豪迈萧洒的健壮男子或蔼然如轻指拂长的慈祥老者文人爱竹亦爱香苏
香道与文化时间:2024-11-12
佛学在我国非常的盛行,很多人都会去学佛、拜佛,那我们为什么要学佛、拜佛。学佛是为了利益众生、自利利他、离苦得乐的。拜佛是对诸佛菩萨的礼敬、感恩,是为了折服我们的
学佛感应时间:2024-11-11
世尊的开示:警惕——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恶业过彼挖一切众生眼罪聚看到多有一些学佛的同修,言语极其的随意、浅薄无智、斗争坚固,真的是造业无量,自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4
药师山近期发现有些修行人,因为因果业障关系,修行上无法突破,又急于上求佛道以致于身心俱疲。由于佛菩萨的慈悲心,故而以方便法协助修行人有一个身心的避风港。这就是净土法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学佛最大的毛病各位善知识,我们学佛主要不要在佛教里造罪业。如果造了罪业,这就是得不偿失;你在佛教里头,应该立功、立德、立言,不要造罪业。在佛教里头,一天到晚就给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6
法师品第十此品明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大论(大智度论)明六种法师:一信力故受,二念力故持,三看文为读。四不忘为诵,五宣传为说,六圣人经书难解须解释。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学佛人不能脱离生活,日常的起居都包含着禅意的存在,修行不离世间觉,修行是改变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心境得以升华。当你的心还不能转物时,你的一切要顺其自然,生病时一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4
大家要知道,能遇到佛经,是你无量劫来的福德,不然遇不到。所以你遇到了,就生希有想。现代印刷术很发达,到处都有佛经;假使没有原始的经本,还拿什么去复印啊!怎么能印得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3
只要皈依三宝,能念三宝,都是修行;能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用心,不贪财,不恋色,这就叫修行。常时观身体是无常的,是不干净的,是幻化的,是要死的。你这样观,你的烦恼就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1
善恶因果不能抵消,这是一定要懂的。那不能抵消怎么办?佛教导我们,对于善因加强,对于恶的,过去所造的,不再做了。让善的力量强大,恶的力量薄弱,将来往生的时候,力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20
【解】因果相背,为是处,作恶业希望乐报,因果相背,为非处,犹言“无有是处”也。“无有是处”是没有这个道理。这一条,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没有疑惑的,“十力”这个摆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8
大修行人指的是谁?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阿罗汉这些人,应化到这个世间,与没有成佛时的这些众生又碰头了,有缘,都遇到了,这时候还有没有因果?有,清楚。我们在《高僧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周六下午,一到道场,某女莲友笑嘻嘻地对我说:“给我女儿的宝宝挂个往生牌位。” 我心里咯噔一下,因为我知道她的女儿并没有生孩子,所以她所指的宝宝应该是流产或堕胎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5
老年人的学佛方法按照传统的说法,六十岁以上就称为老年人了。在中国佛教徒中,老年人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如何使老年人在学佛修行的生涯中,沿著正确的方向进取,得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