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向学法师:沩山灵祐及其禅法思想评述

向学法师 2020-06-14

论天台止观的修证

了 法

天台四部止观简介

一.《摩诃止观》又名《圆顿止观》是天台智者大师,讲述于隋开皇十四年(594)、由弟子灌顶(561-627)笔录,又称《天台摩诃止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本书是智者晚年讲述,在其著作中是最圆熟的论书。全篇共有十卷、由十章构成,十章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即五略十广。五略是指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纲、归大处等五段。十广即十章、十章中第一大意、第二释名、第三体相、第四摄法、第五偏圆,这五章一共三卷,是说明圆顿止观的道理、在五略中属于发心位。第六方便、第七正观,共七卷、在五略中属于修行位。但第一章是十章的精要;第六章是为各种修法而作全面的准备、即二十五方便法;第七章是说明正修止观。第八果报,第九起教,第十旨归,这三章在第一大意章中已有感果、裂纲、归处的说明。列表如下:

十大章

(十广)一 大意

( 五略)

二 释名

三 体相

四 摄法

五 偏圆

六 方便(二十五方便)一 发心

二 修行 四种三昧

三 感果

四 裂纲

五 归处 卷一

卷二

卷三发心位

七 正修

八 果报

九 起教 

十 旨归二、观烦恼境

三、观病患境

四、观业相境

五、观魔事境

六、观禅定境 十乘观法

七、观诸见境

八、观上慢境

九、观二乘境

十、观菩萨境一观阴入

界境

(十乘观法)一、观不思议境—

二、真正发菩提心

三、善巧安心——

四、破法遍———

五、识通塞———

六、道品调适——

七、对治助开

八、知次位

九、能安忍

十、难法爱———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不说修行位

二.《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凡十卷,由智者于瓦官寺讲述,法慎记录、其后灌顶再加编整,略称禅波罗密。又名《渐次止观》、《次第禅门》。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智者早年就有圆证止观的体验和实践,所以他讲述的《次第禅门》是以禅来统摄一切佛法,几乎和摩诃止观是同一旨趣。《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亦具有十章。第一修禅波罗密大意,第二释禅波罗密名,第三明禅波罗密门、第四辨禅波罗密诠次,第五简禅波罗密心法,这五章是说明其概要。第六分别禅波罗密前方便,为坐禅做标准、第七释禅波罗密修证,是说明坐禅的修证方法。第八显示禅波罗密果报,第九从禅波罗密起教,第十结会禅波罗密归趣,这三章与摩诃止观相同,没有文字说明。但不同的是本文把所有的禅法、以次第浅深给予体系化。同时在第二章中把方便分为外方便和内方便,即二十五方便为外方便,与摩诃止观说法一致。内方便是说明在坐禅修证的过程中,出现种种内在的障碍予以注意,此与摩诃止观不同。本文第七章的修证,由浅而深,由低而高种种开示,将禅分为世间禅、亦世间亦出世间禅,出世间禅、非世间非出世间禅的四阶段,世间禅是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亦世间亦出世间禅是六妙门,十六特胜,六通三明等。出世间禅又分对治无漏和缘理无漏二种。其中又分观、炼、薰、修、四阶段,总述九想、八念、十想、八背捨、八胜处、十一切处、九次第定、师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等。列表如下:

渐次止观

十卷一、大意

二、释名

三、明门

四、诠次

五、简法心

六 方便外方便(二十五方便)

内方便卷一

卷二

卷三上

卷三下

七 正修

八 果报

九 起教 

十 归趣一 止门——

二 善恶根性

三 安心法—

四 治病法

五 觉魔事—

卷四

一、四禅——

二、四无量心

三、无色定

一、六妙门 

二、十六特胜

三、通门——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一、世间禅二、亦世间亦出世间三、出世间禅

四、非世间非出世间禅一、对治无漏————

二、缘理无漏

不说一、九想

二、八念

三、十想

四、八背捨

五、八胜处

六、十一切处

九次第定

师子奋迅三昧

超越三昧观坏法

观不坏法

炼————

薰————

修————

卷九

卷十

三.《不定正观》、又名《修禅六妙门》、《六妙法门》全一卷、是隋代智者于都下瓦官寺撰述。后在中国失传,从日本取回。在三种止观中属不定止观,以阐明数息、随息、止心、修观、还、净六法,故称六妙法门。大意分十章:第一、历别对诸禅六妙门,是说明六妙门和禅波罗密诸法的关系。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门,是说明修数、随、止观、还、净六法的相互关系。第三、随便宜六妙门,第四、对治六妙门,第五、相摄六妙门,这三章是说明六妙门的意义。第六、通别六妙门;第七、旋转六妙门;第八、观心六妙门;第九、圆观六妙门、这四章是说明修证的实际情况。第十、证相六妙门,是说明证悟的形态,即次第证,互证、旋转证、圆顿证、四种不定止观的证悟情况。

四.《童蒙止观》分上下卷,又名《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简称《小止观》隋代智者大师为其俗兄陈针讲述、是摩诃止观的梗概、入道之枢机。如止观所述:“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诚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籍。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本书立十科、阐说修习止观的一切要领。十科即是:具缘第一、诃欲第二、弃盖第三、调和第四、方便第五、正修第六、善发第七、觉魔第八、治病第九、证果第十。其中第一章至第五章是说明二十五方便法;第六至第九是正修观法。

调治身心的经验

天台止观的坐禅方法,首先要具五缘,呵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在二十五法中,以戒为首,凡是要想修习坐禅、解脱身心的系缚、必须要受戒,严持清净的戒律,时时反省、忏悔,使身心清净。其次是修定、修慧,在二十五法中即是调身、调息、调心。

一、调身。是端正身体的姿势,我们身体的动作有打坐、站立、行走、躺卧四种威仪,修行的人,平常在行住进止,动静运为时,举动若粗,则气息随粗、心意散乱、必定难于入定,所以在打坐之前、应预先把它调好。

1、坐前的准备。修习止观调身方法,可半跏趺坐或双跏趺坐。根据七支坐法是坐下之后,先作运动。

①头部运动。头向下低、再往后仰、头向左倾、再往右倾。头向右后转,再向左后转。头顺着时针方向,前右仰左转,再逆着时针方向,前左仰右转。运动时、肌肉和神经要放松各作三至七次、动作要缓慢柔转、眼睛睁开,呼吸自然。

②全身运动。身躯向前低下,再往后仰。身躯向左转,再向右转。然后挺直其身,并诸支节,作七八次运动,如按摩法。其目的是使手足及身体安稳舒服,这是坐前的调身方法。

2、七支坐法。一般叫做跏趺坐,又名盘腿坐,即毗卢遮那七支坐法。七支坐法的主要特点是:脚、手、背、头、口、舌、眼等七个部位。

①双足跏趺坐。即以左脚在下、右脚放在左大腿上,再将左脚放在右大腿上,叫如意吉祥坐。如将右脚在下,左脚放在右大腿上,再将右脚放在左大腿上叫不动金刚坐。如果不能做到跏趺坐,单跏趺坐,两腿交叉架住也可以,但注意要解宽衣带、周身端正,同时打坐时要有坐垫和盖膝之物,以免坐时受凉。

②手结法界定印。左右两手重迭在一起,左手掌平放在右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地相拄、自然平放在小腹部。

③背脊坚直。端正身体、先当挺动其身,并诸支节作七八反,然后端直,腰部挺立,不弯腰、不靠椅、胸部自然舒畅。

④端正头颈。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压住颈部两大动脉、令鼻与脐相对、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

⑤闭口脸带笑容。鼻纳清气,不可张口呼吸、如放气时、闭口使浊气徐徐而出,不可粗急、想身分中百脉不通处,放息随气而出,这种吐纳法,可做一至三次,令身息调和。

⑥舌尖微舐上颚。门牙上龈的唾腺处,如未生长牙齿的婴儿,舐着上颚,有口水时,应当徐徐咽下。

⑦眼微闭。令断绝外光,不易产生散乱。或可平视,把视线投放到身前二三尺的地上,回光返照不易产生昏沉。七支坐法的次序和内容、各家稍有不同说法。

3、全身按摩。坐毕以后,闭口放气,意想气息从周身百脉随意外散,然后慢慢摇动身体,再摇动肩膊、头颈、再舒放两手两脚;搓热两掌,用拇指背,轻轻按摩两眼,然后开眼;再依次用双掌按摩面部,鼻端两侧,额部、后颈、背部、再下至两大腿、膝盖、小腿、足心等。这一自我按摩的运动,能使身心感到柔和温暖舒畅,这是坐后调身的方法。

二、调息。息即吸呼、呼吸与人的心理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呼吸和顺舒畅,心境就会安稳平静。人们只知道饮食能维持生命,殊不知呼吸比饮食更重要,人们若断食,挨到七天尚不至于死亡,倘一旦闭塞口鼻,断了呼吸,恐怕不到半小时,就要死亡,这是呼吸比饮食重要的证据。人们要得饮食,必须靠劳动,至于呼吸,可在大气中随时取得。

止观书中介绍呼吸有四种: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在运动或坐禅的时候、鼻孔中出入的呼吸有声音是风。呼吸虽然没有声音,但是出入的呼吸结滞不通是喘。呼吸虽然没有声音,也不结滞,但是呼吸不细是气。呼吸时不结不粗、没有声音,出入绵绵,如有如无,资神安隐、情抱悦豫是息。由于息的关系,推动血液、制造能源,产生赋予生理机能活动的作用。

调息的方法,是在于调心,端坐后做深呼吸,呼吸时将双手安放在小腹处,先用鼻孔吸气引入小腹,使小腹隆起,继续吸气,然后渐收小腹,胸部隆起,肩微耸,尽量吸气。然后闭气再慢慢地把气用口徐徐吐出。这种呼吸法可做一至三次,然后把姿势坐稳,开始调息。《不定止观》第二章次第相生六妙门中介绍调息的方法有二种,一、数息,三、随息。引文如下:

数有二种,一者修数,二者证数。修数者,行者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是名修数。证数者,觉心任运从一至十,不加功力,心住息缘,觉息虚微,心相渐细,患数为粗、意不欲数,尔时行者应当放数修随。随亦有二,一者修随,二者证随。修随者,捨前数法,一心依随息之出入摄心缘息,知息入出,心住息缘、无分散意,是名修随。证随者,心既微细,安静不乱,觉息长短,徧身入出,心息任运相依,意虑恬然凝静……。

这就是说修数息,随息法到了杂念渐渐减少之后,便可把数目省掉,注意集中在呼吸处,对于每一呼吸,都历历分明,日久功深,呼吸与心,便会相契相忘,渐入定境。

三、调心。我们的心经常处于两种极端状态之下,精力充沛之时,思绪极多,不易安静。精力衰竭,便会陷于困顿,晦暗,昏沉呆滞。前者病在散乱心,后者病在昏沉心。调心的方法就是要调理昏沉和散乱,心中昏沉、不能明记、头低下垂,产生瞌睡,这时应当提起精神、思想高度集中,令心安住在所缘之境、心不分散,这就可调治昏沉。心中妄念纷驰,忽然想东,忽然想西,身不安定,这时应当制止妄想,一切放下,心就安定寂静、渐渐入定、诸禅三昧,三乘无漏圣果、也会渐渐证得。所以调心不外乎止观二法。

㈠止心。我们的妄心好比猿猴野马,奔驰外境。只有系念一处,方能制止杂念。止心的方法有三种。

1.系缘守境止。系念鼻端,令心专注,出息入息、久而久之,妄心就会慢慢地降伏下来。或可系心腹下,令心不散乱,妄心则会渐渐停止。经说:“系心不放逸,亦如猿著锁。”

2.制心止。妄念随心而起,即从心的本体上下功夫,随时制止它,不令驰散,狂心便歇。经说:“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止心。”

3.体真止。即真实体会随心所念的一切事物,都是从因缘生。因缘空无自性,则心不取著,妄念自然便会停止。

㈡观心。即返观自心的起心动念,善、不善,无记性三种。观心的方法有二种。

1.五停心观。贪欲心起时,用不净观来对治;嗔恚心起时,用慈悲观来对治;执著我、人、众生、寿者、用界分别观对治;心散乱时多寻思用数息观来对治;心愚痴时用因缘观对治。

2.正观。观察一切事物,大至山河大地,小至微尘,以及我的身心,是空无自相,则心不执取是空观。但观山河大地,世界身心,无不是因缘所生,只是假名安立罢了是假观。观空时不执着空相,观假时不执着假相,离空假两边是中道正观。

生理和心理的反应

修止观的人,由于勇猛精进,修持得力,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均会出现种种反应。《童蒙止观》说,善于修止观的人,在坐禅的时候,身心明净,将有种种不同的善根发生,善根发生的现象大约有二种。一是身心以外的善根发相,如喜欢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供养三宝、读诵经典,听闻佛法等。二是身心内的善根发相,但有六种不同:

1.呼吸法的善根发相。修止观的人,以数息的方法调息,得到了身心渐渐入定,泯然空寂、与宇宙合于一体看不见身心相貌,呼吸不出不入,这时在坐禅之中,突然感觉身心发动八种触;痛、痒、冷、暖、轻、重、涩、滑,身心安定,虚微悦豫,快乐清净,不可言喻。同时在调息的时候,有时还会突然感觉到呼吸遍满毛孔、全身虚疏,能透视自己身体内部的五脏六腑。心情喜悦、寂静安乐,这是初禅之前的随息特胜现象。

2.不净观善根发相。修止观的人,功夫得力,定境现前,身心虚寂,忽然看到男女身体的死亡、膨胀腐烂、虫浓流出、白骨狼籍,及一切飞禽走畜、舍宅山林等,都不清净,厌患自己原贪爱的血肉之躯,遂不再执著有我、人、众生、寿者之相、而得清净。

3.慈心观善根发相。修止观的人,将得未至定时,忽然发心慈念众生。或想念亲人眷属,同得快乐,内心悦乐清净,不可言喻。乃至看到十方一切众生,也是这样,同得快乐,出定以后,心情喜悦,对人的表情,常常是和蔼可亲。

4.因缘观善根发相。修止观的人,将得未至定时,身心静定、忽然觉悟,三世十二因缘、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没有人我之相,破诸执见,定心安隐,慧解顿开,内心踊跃欢喜。

5.念佛善根发相。修止观的人,将得定时,忽然会感觉到身心空寂,忆念诸佛功德相好庄严,所有佛的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三昧解脱。神通变化、无碍说法,广度众生,不可思议。即时产生恭敬心,入三昧地,身心快乐,清净安隐。

6.一切法门善根发相。修止观的人,获得身心澄净时,有可能发起无常、苦、空、无我、不净、世间可厌、食不净相,死离尽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力,七菩提,八圣道,空、无相、我作、六度,诸波罗密、神通变化等。经里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可见修习止观所得的利益是不可思议。

禅病的医治

人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修行的人,如四大不调和,则生四百零四种病。但是导致疾病的原因是由多方面的,如我们过去的妄念和不善业,以及不善于调身、调息、调心、调睡眠、调饮食等,都会引起疾病。《童蒙止观》中说有三种原因得病,一是四大五脏增损得病;二是鬼神所作得病;三是业报得病。

一、四大增损所生疾病。1.地大增损,肿结沉重,身体枯瘠等,一百零一种病产生。2.水大增损,痰阴胀满,饮食不消化,腹痛下痢等,一百零一种疾病产生。3.火大增损,煎寒壮热,支节皆痛,口气大小便利不通等,一百零一种病产生。4.风大增损,身体虚弱,战掉疼痛,肺闷胀急,呕逆气急等,一百零一种疾病生。

二、五脏所生病。1.从心生病,身体寒热、头痛口燥等。2.从肺生病,身体胀满,四肢疼痛心闷鼻塞等。3.从肝生病,多无喜心,忧愁不乐,瞋恚、头痛、眼暗昏闷等。4.从脾生病、身体面上随风徧身,骚养疼痛,饮食无味等。

《大智度论》说:病的产生有二种因素引起。

1.外缘,如:一受到寒热饥渴。二摔伤碰伤。三细菌感染,即空气传染、饮食传染、接触传染。四饮食本身有毒素。五食物调配不当、如豆花加蜂蜜有毒。 六滥服用药物。七使用不妥当的东西。八鬼神和其他众生冤报。九遣传带来,如肝炎、肺病等。十污染的环境造成,如噪音和空气;水等环境污染。十一遇到挫折和打击。十二农药和洗洁剂余留的毒素。十三食用变质的食物。

2.内缘。如:一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二纵欲贪爱。三生活方式不当,或坐禅的方法不对。四常发脾气。五疲劳过度。六忧郁烦闷。七紧张恐惧。八焦虑。九心理不平衡和内心的冲突。十幻觉和错觉。十一兴奋过度。十二思虑过多。医学把疾病分为两类,一身病,二心病。人类身体的疾病,分为传染性疾病,机能性疾病,心因性疾病。传染性的疾病,是由细菌和病毒所感染的,例如肺结核等。机能性的疾病,是因为生理机能的衰退和障碍所引起,例如核黄疸等。心因性疾病,是病人在机体上找不到毛病,纯粹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例如因长期忧愁而造成的食欲不振或肝病等。人类的心理疾病分为神经病和精神病二种。神经病又名精神神经病,它包括神经衰弱、精神衰弱、歇斯底里症等。或者把神经病分为焦虑性、分离性、转变性、恐惧性、迫害性、压抑性反应等。精神病包括妄想病。神经过敏狂郁病,精神分裂症。精神病也可分为机体性的精神病是由身体上的疾病所引起,机能性的精神病,则纯粹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

治病方法,在中西医中有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佛教医方明中及《杂阿含经》治病秘法中亦有详细说明,中国天台宗的治病方法在《摩诃止观》中也有说明。今笔录如下:如由饮食引起生病,可用医方药物调养。坐禅时不善于调理,导致生病,必须在坐禅时善于调息观心。是鬼神病,要用观行力和大神咒加持治疗。业障病,应当内用观想力,外用修福修忏悔法。现在依止观的内容,略示六种治病方法。

一.止心治病。人的托胎是诸神与父精母血结合系在脐下、脐能连持生命,是一切肠胃的源头。人如四大不调,可以系心在肚脐中、观想自己的肚脐如豆粒那么大。如观想不起来,可以解衣观肚脐之相,然后闭上双目,闭口舌舐上颚,令气调和,心不驰散、专注脐处,能治一切疾病。观想肚脐时会有很多现像发生,有痛如针刺、急如绳牵,痒如虫咬,冷如水灌、热如火焚等。这些现像的发生,只要一心专注,排除邪念,这样不但能治病、而且能入四禅八定。

人有疾病、上气胸满、两胁疼痛,背膂急、肩井痛、心热闷痛,烦不能食,心痛,脐下冷上热下冷、阴阳失调、气嗽、有这十二种病症皆可以意守丹田,即脐下二寸半。若痛的利害可以移心足三里,及两脚大拇指爪横文上,即能治病。

二.用气治病。即用六种气,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嘘、六诗、这六种气都出入于唇吻之间,转侧牙舌,以发音为主,徐徐运心;用气观想,若冷用吹,如吹火的方法。热用“呼”。四节百骸疼痛用“嘻”。上气烦胀用“呵”。痰阴用“嘘”,劳倦用诗。这六种气能治五脏六腑病、呵治肝、呼吹治心、嘘治肺、嘻治肾、诗治脾。以便为记忆引文如下:

心配属呵肾属吹、脾呼肺诗圣皆知,肝脏热来嘘字至,三焦壅处但言嘻。

三.用息治病。四十二章经说:“人命在呼吸间”。呼吸停止,生命就要结束,可见呼吸的重要。但呼吸有四种:有声曰风,结滞曰气,出入不细曰喘,呼吸均匀曰息。人身体重为地大增病,可用呼息。体轻成风大增病用吸息,人发冷为水大增病用出息,发热为火大增病用入息。同时可运用十二息治病。⒈上息治沈重、⒉下息治虚虑、⒊满息治枯瘠、⒋焦息治肿满、⒌增长息治羸损、⒍灭坏息治增盛、⒎暖息治冷,⒏冷息治热、⒐冲息治雍塞不通、⒑持息治战动、11.和息通治四大不调、12.补息资补四大衰弱病。这十二种呼吸法、都从观想生,善于运用,就可以治疗一切疾病。

四.假想治病。以观想力量治病,如杂阿含经、治病秘法等书籍中有详细说明,如人患冷、善于观想身中有暖火生起,即能治冷。

五.观心,不带任何观想和息法,直接观现前一念之心,内外四大不可得,则身心健康,众病自愈。

六.方术。即中国古代医学(巫医)以及先秦巫祝、祭祀鬼神和方士炼丹采药之术。方术本非出家人所学,但我们这个由四大组成的身体,增损不定,如修四种三昧,安身办道,利用方术治病,如治咽法、治齿法,捻大指治肝等病。有关治病方法在天台止观书中有详细说明,此文就不再一一介绍。

结 论

止观是佛教行者修行的法门,依此修持,能完善人格,发掘潜能,延年益寿、乃至身心清净,解脱自在!童蒙止观序文说:“考诸佛之修证,莫若止观。天台大师灵山亲承,承止观也,大苏妙悟,悟止观也,三昧所修,修止观也,纵辩而说,说止观也,故曰说已心中所行法门……。”

更新于:2020-06-14 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