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释义1
了法法师简介
释了法 一九五三年生,浙江乐清市人。现为福建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厦门市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任,闽南佛学院院务委员会副主任,厦门市南普陀寺西堂,闽南佛学院图书馆馆长。
自幼喜爱佛学,志心向佛,于一九八0年在浙江宁波天童禅寺出家,一九八一年来福建厦门佛教养正院,闽南佛学院求学。一九八五年担任厦门市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此后担任过闽南佛学院教务长,厦门南普陀寺监院、堂主、首座等职。曾当选为厦门市第十届人大代表,市人大侨务外事委员会委员,厦门市海外联谊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
自从任教闽南佛学院开始,于《闽南佛学院学报》、《法音》等刊物上发表了《太虚大师僧教育的宏图与实践》、《关于当前僧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等十几篇文章,阐述了对佛教思想及教学的认识和观点。
业余爱好书画,于一九九九年,国画作品《太虚大师法相》入选福建省民族、宗教界《爱我中华·喜迎澳门回归》书画展,获得福建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福建省宗教事务局,特颁发荣誉证书。二000年国画作品《太平盛事欢喜无量》入选《遵厦秋韵》书画联展。
一九九0年九月被福建省宗教事务局评为省先进教师,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在开展宗教界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被厦门市宗教事务局,评为先进个人。一九九九年九月,被厦门市宗教事务局,评为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作贡献先进个人。曾多次被闽南佛学院评为优秀授课法师。
曾多次应邀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美国、台湾、香港等地区参加佛教法务弘法活动。二00三年春赴泰国为中国佛牙舍利赴泰瞻礼护法三团团长。
著作有《梵网经菩萨戒本释义》、《四分律比丘戒本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菩提心声》、《书画集》即将出版。
序
《梵网经》者,史载於弘始三年,秦主姚兴,诏天竺法师鸠摩罗什,在长安草堂寺,集义学沙门三千余僧,参定大小二乘五十余部。唯《梵网经》最后诵出,专明菩萨行地。当时,道融道影三百余人,受菩萨戒,各诵此品,以为心首。及乎隋代,天台智顗大师撰《梵网经菩萨戒义疏》,特加讲演弘扬。从此,斯经被视为大乘菩萨戒律而受重视。唐代贤首国师法藏著《梵网经菩萨戒本疏》,於是《梵网经》成为汉地传授菩萨戒最有权威之典籍,并为大乘各宗所通用。
僧肇曰:“夫《梵网经》者,盖是万法之玄宗,众经之要旨。”“如来权教,虽复无量,所言要趣,莫不以此为指南之说。”太贤云:“梵者能净之义,网者摄有情义。谓此经者,乃至有顶生死大海拘持有情,终致无上寂灭之岸,无尽饶益诸饥渴类,如世网故。”“如梵主网,孔多网一,法王戒法,当知亦尔,虽尘沙门,终归一道。万行一门,所谓得意,得意而行,皆称法性,是故从喻,名《梵网经》。
然则《梵网经》高则高矣,当今末世,是否对机?有人对经内轻垢罪第十六、廿六、四十四等条中“烧身臂指,供养诸佛”,“乃至饿虎狼狮子一切饿鬼,悉应舍身肉手足而供养之”,“割自身肉卖,供给所须”,“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析骨为笔,书写佛戒”等等,认为初发心者无法随行,视为畏途,不切实际。然《发隐》云:“言如法为说一切苦行,是举义以示彼,言菩萨行应当如此,非必舍身以供彼也。”《合注》:“先为说此如法苦行,以大其心志,坚其誓愿,然后一一次第为说正法。”又屡说为“举重况轻”,非必行此也。
迄今,藏地菩萨行等经论译出,则更为暸然矣。如《入中论颂》:“虽施身肉仍殷重,此因能比不现见。”谓由达空故,虽施身肉,亦无恐惧痛苦犹豫等事,仍殷重爱乐行施。《菩提道次第略论释》:“菩萨大悲成就,已证空性,施身肉时如斫莎拉(药)树,无所痛苦。若在凡夫未证空性,则应观施缘是否助发大悲,非助发大悲,则不应施。”《菩提道次第广论》:“菩萨身等虽已至心先施有情,然乃至未广大悲意乐,不厌乞求肉等难行,纵有求者亦不应舍。《集学论》云:‘由何能令精进厌患?谓由少力而持重物,或由长夜而发精进,或由胜解尚未成熟而行难行。’如施肉等,此虽将身已施有情,然於非时,惟应遮止不令现行。若不尔者,能使菩萨厌诸有情,由此失坏菩提心种,故即失坏极大果聚。是故《圣虚空库经》云:‘非时欲行,是名魔业。’”如是则何时应舍,何时不应舍既已完全明确了然,更不应再於《梵网经》作任何非分之疑难矣。《梵网经菩萨戒》如王道大路,通行无阻也。汉地佛子,能断食肉及葱蒜等之慈悲高尚品德,亦皆与此经之影响有莫大之关系焉。
兹有了法法师,持戒精严,勤进好学,能於宗派不拘管见,於佛所说大小显密,犹如食蜜。在闽南佛学院教学时,屡次被评为先进优秀教师。尤其提倡戒学,除著有《四分律比丘戒本略释》外,又弘扬大乘菩萨戒律,作此《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释义》,极其能得佛陀说法之心要,曷胜随喜,爰乐为之序。
释迦如来教下比丘智敏
甲申腊月
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释义
释义目次
了法编写
甲一、略说梵网经菩萨戒本 甲二、经题略释 甲三、译者简介 甲四、释经品题 甲五、略明分科 甲六、正解经文 乙一、初明序分 丙一、天上说法 丁一、示现成道 丁二、说法度众 丁三、说梵网经的原因 丁四、往返多遍 丙二、以戒摄生人间说戒 丁一、差别说戒 丁二、颂文承前启后 乙二、正宗分——经家叙说 乙三、佛自叙说 乙四、正说戒相 丙一、总标十重戒 丙二、别说戒相 丁一、说重戒相 戊一、分别解说十重戒 第一、杀戒 第二、盗戒 第三、淫戒 第四、妄语戒 第五、酤酒戒 第六、说四众过戒 第七、自赞毁他戒 第八、悭惜加毁戒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第十、谤三宝戒 戊二、总结十重戒 丁二、说轻戒相 戊一、总标轻戒 戊二、分别解说四十八戒 第一、不敬师友戒 第二、饮酒戒 第三、食肉戒 第四、食五辛戒 第五、不教悔罪戒 第六、不供给请法戒 第七、懈怠不往听法戒 第八、心背大乘戒 第九、不看病戒 第十、蓄杀具戒 第十一、国使戒 第十二、贩卖戒 第十三、毁谤戒 第十四、放火焚烧戒 第十五、僻教戒 第十六、为利倒说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 第十八、无解作师戒 第十九、两舌戒 第二十、不行放救戒 第二十一、嗔打报仇戒 第二十二、骄慢不请法戒 第二十三、骄慢僻说戒 第二十四、不习学佛戒 第二十五、不善知众戒 第二十六、独受利养戒 第二十七、受别请戒 第二十八、别请僧戒 第二十九、邪命自活戒 第三十、不敬好时戒 第三十一、不行救赎戒 第三十二、损害众生戒 第三十三、邪业觉观戒 第三十四、暂念小乘戒 第三十五、不发愿戒 第三十六、不发誓戒 第三十七、冒难游行戒 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 第四十、拣择受戒戒 第四十一、为利作师戒 第四十二、为恶人说戒戒 第四十三、无惭受施戒 第四十四、不供养经典戒 第四十五、不化众生戒 第四十六、说法不如法戒 第四十七、非法制限戒 第四十八、破法戒 戊三、总结四十八轻戒 乙五、流通 丙一、结劝 丁一、劝众奉行 戊一、举听诵法 戊二、嘱流通人 戊三、诵持利益: 戊四、重劝奉行 戊五、时众欢喜 丙二、结示 丁一、结示 戊一、总结本品 戊二、举十处说法 戊三、明所说法 戊四、欢喜奉行 丁二、偈赞法益 戊一、赞持法益 戊二、序学法事 己一、劝规戒体 己二、劝护戒相 戊三、劝护回向
甲一、略说梵网经菩萨戒本
《梵网经》与《华严经》同属大乘经典,如据梵文完全译出,则有一百十二卷,六十一品。鸠摩罗什三藏法师于公元四百年左右,在长安译出诸经、论、律藏。当时秦王姚兴乞受菩萨大戒,仅闻知有《梵网经》,而没有翻译弘传。
相传什公凭记忆口诵,道融笔受,译出《梵网经》中的第十品。可惜的是译出《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以后,经文词句还未来得及修改润色,什公就示现圆寂了。幸好当时什公门下的道融、道颖等三百余人欢喜读诵《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于是即依此下半品为秦王姚兴传受菩萨大戒,并且还抄写了八十一部《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流通于世间。
现在藏经中所称之《梵网经》,即是此《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又名《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此品又分上、下卷。上卷为释迦世尊于第四禅天,接引大众到莲花台藏世界紫金刚光明宫中,台上卢舍那佛先后对千百之释迦及华光王大智明诸菩萨,广说十住等三十心及十地之法门。其说者、受者皆是圣人。下卷为释迦世尊受持卢舍那佛说心地法门以后,从莲花藏世界来到娑婆世界,十处示现成佛说法后,在阎浮提菩提树下,说卢舍那佛所开示的十重四十八轻之菩萨戒法。此戒法即是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饶益有情戒。因此,而对下卷称为菩萨戒经。自天台智者大师与贤首法藏大师皆未为上卷作疏,而专疏此下卷,定名《梵网经菩萨戒本》,作为我国传授菩萨大戒通用之戒本。
现在解释的是下卷,称为《梵网经菩萨戒本》,其大意有六。
1.具体可行的菩萨戒:即梵网经菩萨心地戒,此戒本具有十重四十八轻戒,乃有甚深微妙之理,是规定出家和在家的菩萨哪些应该作,哪些不应该作之具体的生活规律,它重视在切实可行的修行实践。
2.平等共摄一切众生:经中曾说:“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又说:“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如偈云:“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此类经文皆是说明众生与佛同样具有平等的清净觉性,众生所以成为真佛子,菩萨之所以能成佛者,其根本的原因皆在同具之佛性,其成就皆在能够受持此菩萨大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大觉之位,故此戒名菩萨戒,也叫佛戒,又名一切众生戒。如经中言:“吾今当为此大众重说无尽藏戒品,是一切众生戒”。这些都明确让人认识此戒本的全体大用。
3.慈悲心与孝顺心为持戒的根本:戒相虽分为十重四十八轻,而受持之根本内容,都离不开慈悲心与孝顺心,乃是这一戒本的最大特色。
戒经中提示“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生慈悲心、孝顺心,二心并举者甚多,更有单提慈悲心或孝顺心者也不少。慈悲心之含义颇与我国古圣“仁心”之义相近,更与孟子所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略同。慈悲为菩提道之根本,慈悲即佛教基本教义。
梵网经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戒中,有多处提到孝顺心,而且重、轻诸戒皆以孝顺心贯彻其前后始终。如十重戒之第一戒与第十戒;四十八轻之第一戒与第四十八戒,皆举出孝顺心。经中说:此戒为“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此乃就戒之本质言,孝即是戒,戒即是孝之异名。就戒之功用而言,亦名制止诸恶,恶止而善生。笃行孝道,即必不作诸恶,且必力行诸善。故孝已具足戒法之功用,且更显得有积极的意义。所以佛教行孝,则上对诸佛,中对父母师僧,下对一切众生平等普及。本经戒中说之甚明。
4.意犯为结罪之主要条件:此菩萨戒相条文,对于违犯之成立,皆以有他故意,为犯罪的主要条件。故其戒相条文常用“若故”来说明,“若故”是设若和故意的意思。故意去做如何如何,便犯重罪或轻垢罪。犯罪能否成立,以有无故意犯罪为判断。所以,心地戒以心意为主犯,亦与世间的刑法,立法意旨完全符合。可是此戒法出现于世,仅就释迦传授时算起,已有二千余年,故世间的刑法,或亦受其影响。
5.戒本与大本梵网经的关系:梵网经心地戒品上卷(卢舍那佛说心地法)和下卷的叙说戒相,其中有六段小结文。
(1)如十重戒的最后一条戒中说“八万威仪品当广明”。
(2)轻垢罪中,第十条戒中说“下六度品中广明”。
(3)第二十条戒中说“如灭罪品中广明一一戒相”。
(4)第三十条戒中说“制戒品中广明”。
(5)第三十九条戒中说“梵坛品当广明”。
(6)第四十八条戒最后中说“无相天王品劝学中一一广明”。
上列各品指出大本梵网经之品名,皆为分别详说此十重、四十八轻戒的内容。可惜原本未译传到我国,今日的大本梵网经早已失传,其内容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就上面的内容可以说明,八万威仪品是指律仪;灭罪品是指忏法;制戒品是涉及制戒的因缘等。所以,大本梵网经是全部,今此菩萨心地戒品只是其中的一品,原来便是全经中专列戒相条文的部分,名梵网经菩萨戒本。
6.菩萨戒本与时空:此菩萨戒本,就时间而言,它是适用于无量亿劫的戒法。我们不可以说某一时代之所宜或不宜而评论。又就空间言,此戒本是适用于大千世界无量数的国土。其国土受戒者,风俗习惯不同,知识根机各别。在我们看来是难行、难信的戒法,而殊胜国土的受戒者,或则认为是平常轻松的事。由此可见,此戒本非为一时一地所制,乃是通用于大千世界的无量众生。
甲二、经题略释
本经名为“佛说梵网经”,经题是代表经的内容的,了解了经题,对经的内容,也就大体知道了。每部佛经的经题,依照通常的解说,都分为两大部分,就是通题与别题。通题是指最后一个“经”字,因名之为经的,不独是这部经,凡佛所说的都叫做经。如《法华经》、《般若经》、《金刚经》等等,所以经是通于一切的。经典在印度叫修多罗,或叫修妒路。译成中文名为:(1)契经。契是契合的意思,有契理契机两义。世间上任何一件事情,在其背后,都是有真理在支持的。但我们一般所说的话,很少有与真理相契合。但佛对众生说法,不论是说的怎样,没有不与真理相应的,不与真理相应的话,佛陀就不会说。世间众生的根性是各种各样,如常说的百人有百性。一百人就有一百种个性,每一个人的个性,皆是极不相同。普通人说话,要想适合于每个人的根性,这是绝对做不到的。但佛所说的话,是对众生的根机,使得每个人听了,都以为是对自己说的。所以佛所说的话,能契合众生的根机。具足这两种意义,所以名为契经。(2)经是线的意思,具有贯穿义。如一粒粒的佛珠,本来是散着的,用一根线把它贯穿起来,不但可以作为念佛之用,而且不会再散失。此经贯穿了三十心、十地,十重四十八轻戒,所以贯摄为经。(3)经是径的意思,如人行路,可以直径中堂。我们如能修持光明金刚宝戒,可以径成佛道。经的别名还有很多,如涌泉、绳墨、贯摄、常法等等,都是经的名称。佛在世时说法,是没有经本的,到了佛灭度之后,由佛弟子,将佛所说的法,用文字组织起来,使佛所说的法不至于散失,并且一直流传到现在和未来。
经字通题解释过了,现在继续来讲别题。于别题中先讲“佛说”二字。梵语佛陀,译名觉者。觉悟身心如幻,究竟诸法实相。觉有三种内容:1.自觉,不同于凡夫。为什么说自觉不同于凡夫呢?因为凡夫背觉合尘,趣五欲,纵三毒,轮回六道,不能自觉。佛从凡夫地觉悟自心,自性本空,背尘合觉,成妙觉智,所以不同于凡夫。2.觉他,不同于二乘。为什么说觉他不同于二乘呢?因为二乘只能自觉,没有力量去觉悟他人。佛不但能自觉,亦能觉悟他人,离苦得乐,故不同于二乘。3.觉满,不同于菩萨。为什么说觉满而不同于菩萨呢?因为菩萨虽然能发大悲心去度众生,但觉悟没有圆满,还有微细的无明没有破。而如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所以觉满不同于菩萨。经中所说的佛,就是娑婆世界说法的教主。说就是悦的意思,有自他的差别。佛所证的法,众生与诸佛是平等的。佛以四无碍辩才,应机喜悦而说,叫做自悦。众生闻佛说法,顿明佛性,得受佛戒,即入佛位。心中喜悦所闻的法,叫做他悦。因此,说就是悦的意思。佛经,一般通五种人说,就是佛、菩萨、天、仙、化人,这五种人皆能说法。这部经典是心地戒法,是觉者佛陀金口亲宣,不是其他四种人说。佛有三身,法、报、化,三身皆能说法。这部经是属何佛所说?按理推测,是依法身根本智,起后得智,现报身为说法主。报身化千释迦、千百亿释迦做为听众。卢舍那佛又敕千释迦,千百亿释迦在一切世界为说法主,人天凡夫等为听众。一部梵网法门,轻重五十八戒、百千法门,是三身佛应机同说。
“梵网”是比喻,此经以比喻立题。如经中说,“时佛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佛教门亦复如是”。梵网是比喻无量等法,大梵天王宫中的网罗幢,名叫因陀罗网,译叫天赤珠。这网有千重,而有千重光。它的光各不相同,但又可以各各相摄,不相妨碍,如现代电脑计算机的网络一样。由于大梵天王在因中修梵行,感果生梵天。因中修种种功德,果报感梵网庄严。佛在梵天说法,观梵网光色重重无尽,有似法门无量,理事互摄。因此用无量网孔来比喻无量世界,无量众生心,无量佛教门,无量菩萨差别阶级,无量诸法受用境界。用这一比喻而摄受多种义理,所以,以比喻立题。经中说世界、法门,正摄受众生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扩而推之,无量大小横竖网孔,比喻无量宽窄仰覆世界。而且无量世界是由众生的无量心所形成,佛说无量大小乘的法门,无数的贤圣差别,皆随众生的心垢轻重而方便施摄。如四圣六凡皆因缘所生之法,了无实体。由于众生不明了自性,所以卢舍那佛,千释迦、千百亿释迦为众生,横说竖说、尘说刹说。就是说心藏、地藏、戒藏、无量行愿藏、因果佛性常住藏,皆是本源的众生心,不出梵网的比喻。如有宿根大力量的人,一闻梵网经,金刚光明宝戒,当下顿悟梵网法门,就能领悟梵网的珠象不同。而光光互射,世界各别,但不坏真如实相。众生心有不同,而自性本无差别。我们如能明了心地法门,从凡夫开始受持心地戒,积劫修因,必成佛果,三身圆满,亦于此天说梵网经。
甲三、译者简介
本经的经题已简单地解释过了,现在继续来介绍翻译这部经典的人。在中国流行的每一部经,都是从印度传译过来的,每一部经都记载着译者是谁。假定对某一部经,不能确实的指出一个翻译人,那么,就会怀疑佛经是不是从印度翻译过来的,便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要把翻译人的历史先加说明。把印度经文翻译成中国文的佛经,在佛教史上记载译经的人是很多的,如姚秦时期的鸠摩罗什;盛唐时期的玄奘大师,都是最负盛名的佛典翻译家,对中国佛教的贡献也很大。现在所讲的这部经,就是姚秦时期鸠摩罗什三藏法师翻译过来的。鸠摩罗什是龟兹国人,过去是属于西域的地方,现在则是位于中国的新疆。当时中国还没有佛法,那里已经有佛法在流行了,而且是大小乘佛法同时弘传的。后来中国很多的大小乘佛法是从那里传过来的。
姚秦就是翻译这部经的时代,因为秦朝分有赢秦、符秦和姚秦三个时代。现在说姚秦就是区别不同于赢秦与符秦,乃是后秦姚兴在位的时代。如果说其正统历史,是属于东晋时代。因为译经的时候在秦国,所以叫做姚秦。
三藏是指经律论三藏,因为经能契合众生的心,所以叫定学藏。律能规范身口意三业,叫做戒学藏。论能分别邪正,叫做慧学藏。因此经律论三藏,也可以称为戒定慧三学。
法师就是能以三藏大法为师,依法修行的出家师父。他不但自己能以三藏大法为师,同时也以法师人,为人天之师。罗什法师精通经律论三藏,具足自行化他二种功德,故称三藏法师。大凡能够弘扬佛法的出家师父,都可以称为法师。
鸠摩罗什译为童寿。因为这位法师在童年的时候,就有耆宿大德的作风,所以叫做童寿。法师约于晋康帝(公元343年,生于龟兹国,卒于弘始十五年(公元413年)。父名鸠摩罗炎,出身于中印度。母亲名叫耆婆,罗什在母胎时,其母慧解倍于常人。如一次在雀梨大寺设斋听法时,其母忽然自通天竺语言,及罗什出生之后,还忘前语。其母后又生罗什的弟弟费沙提婆之后,即出家为尼,罗什也跟随母亲出家。罗什法师有以下的特点:
1.聪慧过人:罗什七岁随母出家,九岁随母到罽宾国,礼盘头达多为师,跟随其师学习经论。三年时间即通达了小乘的三藏经论,一日能诵千首偈。
2.为大乘师:罗什在罽宾国又跟随须耶利苏摩法师,学习大乘佛法。精通之后在龟兹国开讲大乘佛法,一时轰动全国。当时,国王和大臣都是跪着听罗什讲经的。那时弘扬小乘佛法的盘头达多法师,后来也跟罗什学习大乘佛法,拜罗什为师。
3.派兵七万邀请罗什:符秦建元九年,符坚听说罗什有大智慧,即命令大将吕光率兵七万攻打龟兹国,迎请罗什法师。罗什于姚秦弘始三年冬(公元401年)到达长安,开始翻译经典。
4.为七佛译经师:唐朝道宣律师,持戒精严。有一次遇到天人陆玄畅说:“中国流通的经典多数是罗什翻译,人人都喜欢弘扬他所翻译的经典,这是什么原因?”陆玄畅回答说:“罗什所译的经典,不但翻译了释迦佛的经典,就是过去七佛的经典,也是由他翻译的。他生生世世能深达叙畅佛的本怀,所以译出的经典,是丝毫没有错谬的。”罗什在长安先后译出经论三百九十余卷,九十八部。如慧远、僧肇、道生等高僧,也都跟随他学习经典,对中国佛教的贡献是非常的大。
5.身体火化.舌根不坏:罗什法师在弘始十一(公元409)年,另一说为弘始十五(公元413)年四月迁化。将示寂时召集大众说:“愿佛慈光加被,我所译的经论很多,如果没有错谬,当我火化之后,舌根不坏。”圆寂火化时,他的舌根果真存在。由此可知罗什法师翻译的经论,决定是没有错误的。
来不及的悔恨在汉朝韩婴所著《韩诗外传》卷九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人子希望侍奉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无法尽孝。来不及侍奉父母,真是遗憾的人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8
从感恩开始一个好的社会是由无数个好的家庭凝聚而成,好家庭则奠基于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儒教重视修心、齐家,才可以治国、平天下。每一个人要先好好修养自己,培养慈爱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第十地 法云地菩萨道看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去实行,再怎么远的路,总有到达的一天。虽然凡夫很渺小、圣人很伟大,不过,要从渺小变成伟大并不困难,只要有心、有愿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学佛即是「学佛的生活」,如果能把心照顾好,净土就在我们身边,天堂即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可怕、可恶的人生──像地狱般的苦难,同样地也是由一念心所造成的。一念之差 地狱天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对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别人,如果有了贡高我慢,时常都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能干,那就大错了。但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学不会时,就认为「能干是你的事,学不会是我的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但是,也有贫中之富的人。当时有一户人家是属于贫中之贫的人,他们的生活向来已经很贫穷,而夫妻俩又非常悭贪,佛陀为了感化这户人家,于是,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经中有一则小 故事 ,有对老夫妻没有子女、亲戚,住在一个山城小镇外,没有什么邻居,只有两老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生活中充满着爱的意境与满心的善解。心中有爱 贫穷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们在外看到人家在办丧事,为了祭拜亡者,杀了许多生灵,因此个个表情悲戚。佛陀知道后,悲悯地说:「这就是众生的颠倒啊!殊不知人死了,屠杀生灵的行为对亡者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头大象,体型强健、性格温顺,国王非常喜爱牠,特地为牠建造一间舒适的象舍。一群强盗看中象舍周围静僻隐密,接连好几个晚上悄悄聚集在象舍旁,商量抢劫的计划,像是如何破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在世,真正过不去的是自己,最恶毒的敌人是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反观自性,不要让恶念浮上心头。世间没有过不去的事,切勿轻视自己的生命。培养开阔心胸 预防心病良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中篇》五浊恶世度有情佛陀的苦行因缘每个人与生具来皆有那分能分辨是非的智慧:但是,若不用心,便会分辨不清、错失良机,因而招来很多障碍自己的缘。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某一个时候,佛在一村落里,那个村落的东庄与南庄隔着一条河,东庄约有五百户人家,庄内的众生常造诸恶业,没机会听闻佛法,每天总是在吃喝玩乐、安逸懈怠中度过。佛陀怜悯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守财狗通常静坐是为了训练自己精神集中,洗涤习气,每天若以一点点的时间来训练,慢慢地累积,就能养成很好的思考习惯,调伏向外奔驰的「心念」。佛陀最关心众生的心念,所以应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最美的心境一位老先生怀抱我家门前清洁,别人家门前也该干净的心念,每天都去打扫街道。他以实际的行动来爱乡里、爱别人。二、三十年来,不管是刮风、下雨,从未曾间断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不明事理徒恼乱心中若有一点疑惑,不要累积成恼或是怨,凡事用智慧分析、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才能照顾好心念。人会有烦恼,就是因为累积不如意的事;然而世间事,十之八九都是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习气 可爱与可厌的分界同样是患了老人痴呆症的老人,一位令人心生欢喜,另一位却让人心起烦恼!年轻时心念的养成,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晚年境遇。有位中年妇人来看我,诉说家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无价之宝方为贵我们要好好用心,把心清净之后,要善于环保,保持清净的心,切勿再染上世俗贵贱的心态;有真正超然的道心,万事万物自然无贵贱之分,而且能圆融无碍。人生忙忙碌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辑四 至爱篇人生有爱无憾事罹患癌症的慈诚队队员,在队友的细心照顾下,生理与心理上都获得了一股温馨的暖流。人与人之间,若能彼此扶持、相互关怀,社会便能呈现一片祥和!慈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学佛的好处是看开和原谅,老法师开示。不能造业,不能造业这句话容易说,不容易做到。我们试问一问,能不能原谅一个陷害我的人,羞辱我的人,毁谤我的人?能不能?不能,不能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4
善解包容要善解、包容,对人要懂得善解,即使对方有意伤人,只要我们无心接受,就很容易善解;对事不要存有成见,若能打开心门事事包容,内心必然轻安自在。我常说要善解、包容,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体会证悟道理明白后,倘若还是放不下,就无法体会。所以,只要真正体会了真理之后,就会很欢喜地去做,这就是证果,证得欢喜的果报,心无烦恼、很自在,就是彻底觉悟的欢喜心。最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心灵的资粮佛陀在世时,曾说过一段染布的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来到王舍城托钵。城里有一条街道十分热闹,开了各种贩卖生活用具的商店,有打铁店、制桶店、布店等等。佛陀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回归本性一个人是否高贵,并非自我标榜;而是需要好好地努力,回归自己的本性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尚。人的本性是自然、平等的,世间上之所以有分别,就是因为有我,而且自以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所生之处,果报追随,相从不舍」,这几句要记住,三句。我们的一生记住这句话,天天所遇到的,是果报追随,相从不舍。果报要受,受都不放在心上,都不会引起分别执着,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问:师父曾说往生后,往昔一切恶业不必受,一切由阿弥陀佛承担,此不是违背因果论,往昔禅师误说不落因果,而受五百世狐身,此是否有同此之忧,因为我们也学师父向人说法。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09
净土精要法句一心顶礼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已愿
净土法门时间:2024-12-01
弥陀接引放生非独佛教所专,古代圣贤哲士,儒中君子,亦多推广。如戒杀放生文中载:解网著于成汤,畜鱼兴于子产...。救龙子而传方,孙真人之慈风未泯。本文主角,虽非佛教莲友,却
护生故事时间:2024-11-29
梦参老和尚《占察善恶业报经》讲记念我名号(地藏名号)这个人他这个报身尽了死了,终不堕恶道八难之处。死后不会堕三恶道,也不会堕八难。还能够听闻正法习信修行,亦能随愿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18
1、与佛有缘,一切生命平等受用有友问了一个问题,俺就这样为您作答吧。先认识什么叫佛教?佛教——是佛陀对生命的教诲而不是仅对佛教徒。所以,若信佛、若敬佛、若学佛、若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7
22.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意义是什么?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众生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5
这样来打坐,身体香如玉如果你以清净心打坐,过一段时间就会闻到奇异清香,这个香气来自你的身体。这就是南怀瑾所讲的将津液转化为长生不老之液学佛打坐之道。我们打坐坐得
悟性时光时间:2024-11-15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寓江湾丰子恺家。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答净土四十八问[明]莲池大师 著答四十八问序净土之教,因地于法藏,肇端于韦提,开陈于灵鹫教主之金言,流衍于匡庐大士之莲社。专一心而向往,历三界以横超,诚哉末法之要津矣!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0
[明]莲池大师 撰普劝为人必修净土天如《净土或问》云:今禅者见修净土,鄙之为愚夫愚妇。此非鄙愚夫愚妇也,乃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也。其言痛切如此,犹有未信者。因为考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9
世尊的开示:警惕——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恶业过彼挖一切众生眼罪聚看到多有一些学佛的同修,言语极其的随意、浅薄无智、斗争坚固,真的是造业无量,自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4
净土宗是佛教发展极有影响的,所以历代高僧都是很推崇净土宗。我们学习净土宗的佛法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潜心修行净土法门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净土宗的感应
学佛感应时间:2024-11-02
药师山近期发现有些修行人,因为因果业障关系,修行上无法突破,又急于上求佛道以致于身心俱疲。由于佛菩萨的慈悲心,故而以方便法协助修行人有一个身心的避风港。这就是净土法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法师品第十此品明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大论(大智度论)明六种法师:一信力故受,二念力故持,三看文为读。四不忘为诵,五宣传为说,六圣人经书难解须解释。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只要皈依三宝,能念三宝,都是修行;能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用心,不贪财,不恋色,这就叫修行。常时观身体是无常的,是不干净的,是幻化的,是要死的。你这样观,你的烦恼就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1
善恶因果不能抵消,这是一定要懂的。那不能抵消怎么办?佛教导我们,对于善因加强,对于恶的,过去所造的,不再做了。让善的力量强大,恶的力量薄弱,将来往生的时候,力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20
【解】因果相背,为是处,作恶业希望乐报,因果相背,为非处,犹言“无有是处”也。“无有是处”是没有这个道理。这一条,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没有疑惑的,“十力”这个摆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8
大修行人指的是谁?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阿罗汉这些人,应化到这个世间,与没有成佛时的这些众生又碰头了,有缘,都遇到了,这时候还有没有因果?有,清楚。我们在《高僧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第四十回 拜大愿精进神善财寻到大愿精进神的住处普现宫殿,便步入宫殿内,见摩尼王狮子座,庄严华丽,上覆摩尼宝网,网上现日月星宿影像,影像下现各类众生受夜神救度的图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时间:2024-10-14
老年人的学佛方法按照传统的说法,六十岁以上就称为老年人了。在中国佛教徒中,老年人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如何使老年人在学佛修行的生涯中,沿著正确的方向进取,得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净土九级教学次第论佛教事业的发展,首在教育。只有通过各种层次与不同方法的教育,佛法的真实修证才能如理付诸实践,佛教信仰的层次才能普遍提高,才会出现更多绍隆佛种、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第九讲 人人心中有净土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 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唐朝六祖慧能??今天我们能在净行法师主持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1
近代江胜观味农妙煦居士金刚经讲义节要念佛一法,尤为断念方便之方便。不令他念而念佛,亦是转换一个念头。而念佛更视作观亲切,念佛则是净念,换一个清净念,以治向来染浊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2
所有同修都有一个最困惑的大问题,就是家里有蟑螂、蚂蚁、苍蝇、蚊虫,怎么办?不杀牠,牠就来扰乱你的生活;何况蟑螂、苍蝇还会带来传染病的媒介。杀牠,犯了杀戒,造了罪
向生净土时间:2024-10-01
前几天,有一个居士有个附身的,来见我,见了我之后他跪在地下告诉我,他不是狐仙,他是黄鼠狼。为什么缠在这个人身上?这个人在过去生中伤害他们家十几口。也就是黄鼠狼,
向生净土时间:2024-10-01
黄念祖:净土法门特别适合于在家人为什么在这里头特别标出十六正士做为上首(这里注解没有发挥)?这就表示净土法门特别适合于在家人,因此这个法门也就契会于当前的社会环境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