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释义2
甲四、释经品题
菩萨心地品,是这一部经的品题。菩萨二字,是半梵语。具体来说,应该是菩提萨埵,翻译为觉有情。印度人爱广,中国人喜欢简单,所以只保存菩萨二字。心地二字,有二种内容:一是根据本经的内容来说,心就是本经所说的三十心,地就是十地。二是指法来说,就是众生本源心地。这个心地,能摄世间出世间一切法。世间法就是六凡:诸天、世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出世间法既四圣:声闻、缘觉、菩萨、诸佛。
凡圣虽然不同,但此心地是原无差别的,因为有迷悟的浅深差别,所以有凡圣的次第大小不同。如果迷失了这个心地,去造五逆十恶等因,结果就会有地狱之报。如有悭贪嫉妒等因,就有感饿鬼的果报。如有乱伦理欺骗害人等因,就会感畜生的果报。如受三皈五戒等因,就会感人道的果报。如有瞋恨心去做福,但性格刚强又凶恶的,就会感修罗道的果报。精修十善,习学禅定,招感的果报是天道。闻四谛法而悟入,果证声闻道。作还灭观,明了缘起性空的道理,所证的果位是缘觉道。用智理观照修行,又以悲心做利生事业,是菩萨道。修行经历了三大阿僧祗劫,功德圆满成佛,是如来佛道。这四圣六凡十法界,都是本心地中的迷悟差别,如能一念不起分别,契合无生法忍,凡圣与迷悟就会当下寂灭。所以,菩萨悟了心地,能够自己受用,同时用这心地去教化一切众生,能使他人受用。因为这心地是一切众生本来就有,由于无明不觉不知。诸佛所证就是证这个心地,菩萨所修也就是修这个心地,众生所迷也就是迷这个心地。如来愍念众生发大慈悲,往来三界八千返,也只为了发明一切众生本有的心地。依此心地禀受金刚光明宝戒,作根本的修因。经中说;“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当当常有因故,当当常住法身”。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佛戒就是众生心地。梵网经原本有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菩萨心地戒品只是其中的第十品。菩萨心地戒品分上、下卷,上卷是说明菩萨理智观行修证的阶级,即三十心和十地。下卷是菩萨心地戒法,即说明十重戒四十八轻戒和开遮止作持犯的内容,都离不开心地。
甲五、略明分科
佛教的讲经有其特殊的方式,即分科判教。本经全文分三大科,就是序、正、流通的三分法。这在中国佛教史上,最早开始把经文分科的是,晋代高僧道安法师。后代佛教的大德,也大都是依照这种分科来讲经。一般经典的序分,本有通序与别序。因为一切诸经的开头,凡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大众俱等,有此序的叫通序。别序就是经典开头的发起,如果没有如是我闻等,而有别的缘起叫别序。这部经典的心地品,是在大本梵网经六十一品中的第十品,只是属于正宗分,所以没有如是我闻的句子。但是根据本品首尾的意义,可以分序、正、流通三分。一、尔时释迦牟尼佛从初现莲花台藏世界到至心听我诵,是序分。二、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已至四十八轻戒,过去、未来、现在诸菩萨今诵,是正宗分。三、诸佛子听十重四十八轻戒至卷终,是流通分。
甲六、正解经文
乙一、初明序分
丙一、天上说法
丁一、示现成道
尔时释迦牟尼佛,从初现莲花台藏世界,东方来入天王宫中,说魔受化经已,下生南阎浮提迦夷罗国。母名摩耶,父字白净。吾名悉达。七岁出家,三十成道,号吾为释迦牟尼佛。
心地法门分上下二卷。上卷是说明千释迦以及千百亿释迦,都在十方世界说心地法门品。下一卷是说明一释迦在一世界中说心地法门品。“尔时”,就是那个时候。因为时无定法,长短唯心。天上与人间,时间不同。人间世界各地的历法也各不相同。所以,尔时是表示佛降生的时间。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自“从”最“初”示“现莲花台藏世界”,从“东方”而“来”,进“入”这个摩醯首罗“天王宫中”。先在天王宫降伏魔王。因为摩醯首罗王以定得大自在,生一切色法。所以他认为大千世界,是他所造。一切众生从他而生,于是生大骄慢,有了我慢便成魔王。佛首先度大魔王。“说魔受化经”以后,再至兜率天王宫观察下界的众生。看到下界的众生机缘“已”经成熟,就从天王宫“下生” 四大部洲之一的“南阎浮提迦夷罗国”,诞生在净饭王家。示现八相成道:
1.从兜率天降生王宫:“母名摩耶,父字白净”,是示现所生父母的名字和功德。梵语摩耶,译为大幻。她是拘利城主阿孥释迦之女。摩耶夫人,用大幻术幻化出十方诸佛,十方诸佛示现受生时,都以摩耶为母亲。父亲为白净饭王,是迦毗罗卫国城主。世尊将要受生的时候,观察净饭王,性行仁贤;摩耶夫人在五百世时,曾经作为菩萨的母亲,应当往那里去投胎。所以,示现降生人间。
2.入母胎:乘六牙白象入胎。
3.住母胎:示现十方世界,为一切菩萨说法。
4.示现出胎诞生相:“吾名悉达”是指佛示现诞生。梵语悉达多,译为吉祥成就,是佛初生的名字。因为王子出生时,具有一切吉祥瑞相。即从摩耶右胁出,立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目顾四方,周行七步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世出世间,我法第一”。
5.逾城出家:“七岁出家,三十成道”,是指离尘出家,至成道。世尊初为太子时即有大智慧,因此观察人有生老病死之痛苦,于是厌离五欲,心思出家,往白父王,父王不许。即不告而别,于二月七日夜里,半夜逾城,骑着白马出家,到苦行林中,剃除须发,现出家相。这里所说的七岁出家,是指出家到了第七年,佛成道的那一年。佛出家的年龄,有说是十九岁出家,也有说是二十四岁出家。如依十九岁出家,则是六年苦行,五年游历,至三十岁成道。则不止七年,而是十一年。若依二十四岁出家,则六年苦行之后,坐菩提树下夜睹明星,不久即成道,则合出家七岁,三十岁成道。
6.夜睹明星,降魔成道,“号吾为释迦牟尼佛”。唱言:“奇哉!奇哉!大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如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即得现前。”功德圆满,三身圆现。经中记载,成道的释迦牟尼佛圣号,是由古佛授记的。世尊在因地为陶师时,遇古释迦佛心生欢喜发心供养,在佛前发诚恳之愿,愿将来成佛时同彼佛圣号,故今称释迦牟尼佛,乃是有其前因的。释迦即能仁,以仁义慈悲之心,能作佛事。牟尼即寂默,在寂灭道场,默契真理,表悲智双运,广度众生。
丁二、说法度众
于寂灭道场,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其中次第十住处所说。
7、“于寂灭道场”:是示现成道转*轮相。约事相来说,寂灭道场就是指菩提树下。约理来说坐此树下,证大寂灭涅槃,无为无相。所谓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所以,诸佛在无所得寂灭理中成等正觉。在无所得理中坐大道场,转大*轮。
“坐金刚华光王座”是指佛坐在如同金刚坚固的华光王法座上。金刚坚固能破一切,华严世界重重无尽,光明普照,十方圆明。佛在成正觉之前,皆是体性虚空华光三昧中的事。示现成佛以后,从三昧出,即坐金刚华光王座。
“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其中次第,十住处所说”。是指佛坐在金刚华光王座上,示现说法。(1)在妙光堂,说十世界海。(2)在忉利天,说十住。(3)在夜摩天,说十行。(4)在兜率天,说十回向。(5)在化乐天,说十禅定。(6)在他化天,说十地。(7)在初禅天,说十金刚。(8)在二禅天,说十忍。(9)在三禅天,说十愿。(10)在四禅天的摩醯首罗天王宫,说卢舍那佛心地法门。共十个住处,说心地法门。这是不起于法座上,而能遍历十处,是为地上的菩萨说法。华严有七处九会说法,这部经原有十处十会说法,二部经大同小异。所谓示现成道,转大*轮,是第七相。为什么不说第八涅槃相?是因为佛说梵网经时,还没有入涅槃,故无第八相。
丁三、说梵网经的原因
时佛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佛教门亦复如是。
这一段是解释心地戒品缘起的内容,以及梵网得名的原因。“时”,就是在梵天中说这心地法门的时间。这个时候,佛世尊遍历十处说法,在色界大梵天宫中观诸大梵天王的“网罗幢”,重重无尽,别异无量。因此就说譬喻,令众生知道如来心地教法,犹如梵网之重重无尽。“因为说无量世界”。这就是说佛世界“犹如”梵“网”之“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佛教”化的法“门亦复如是”,别异无量,因为千万亿国土,有千万亿释迦在宣扬佛法。这里所说的大梵天王,是指微尘世界中梵天王来集合。又一说法是这里所说的大,不是初禅天的大梵天王,乃是指第四禅天的大自在梵天王。
丁四、往返多遍
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为此娑婆世界,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为是中一切大众,略开心地法门竟。
这是指如来的大慈悲心,广大誓愿。所以说“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所谓佛的慈悲心无尽,度众生无尽。虽然来此八千返,如与华严经,如来出现名号品比较,佛是如如不动,本无来去。虽无来无去,但为了度众生,而示现乘如是如来之道来度众生,是不能用数目“八千返”可以说明的。可惜我们痴迷至今还作众生,不知佛的大慈悲心,实在感到惭愧。“为此娑婆世界”是说明佛来此八千返为众生说法。“坐金刚华光王座”是指金刚之座,三世诸佛坐此成道。此座非常坚固,如大地震动,而此华光王座不动不变。这是表示实相心地戒体,犹如金刚,能摧破一切烦恼,而不为一切烦恼所动摇。“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为是中一切大众”。是指欲界、乃至色界摩醯首罗天王宫十住处的大众。佛“为是中一切”十住处的大众,“略开”如恒河沙法门中的“心地法门竟”。就是指佛戒、菩萨戒、众生心地戒。
丙二、以戒摄生人间说戒
丁一、差别说戒
复从天王宫,下至阎浮提菩提树下,为此地上一切众生,凡夫痴暗之人,说我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当当常有因故,当当常住法身。如是十波罗提木叉出于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众生顶戴奉持。吾今当为此大众重说无尽藏戒品,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
这段经文指佛世尊先为菩萨和天众说法,经过十会说法后,“复从天王宫”下降人间,正是说明“下至阎浮提菩提树下”的意义。“为此地上一切众生”是总指阎浮提世界内的一切众生。“凡夫痴暗之人”是未出三界的凡夫,因为凡夫有烦恼覆心,慧目不开,所以叫痴暗之人。这些人如果没有戒法,他始终在烦恼的生死海中,永无出离。所以,佛为这些众生,复下天宫,“说我本”师“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此戒叫什么名字?就是“光明金刚宝戒”。说我卢舍那佛,是举法有所师。常所诵一戒,是指出戒的本体。这戒体在《华严经》中所说的是“一真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在《圆觉经》中说是“神通大光明藏”。在《楞严经》中说的是“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在《法华经》中是指“一乘实相,佛之知见”。本经名叫“光明金刚宝戒”。这里所说的光明金刚宝戒,是指戒相。光明是指智慧,金刚表示坚利,宝戒即具足一切善法。欲破烦恼黑暗,需用大智慧光明。欲破根本无明,须用金刚宝剑。要庄严法身果相,必须用众善宝戒。
此一戒,乃诸佛与众生是平等具足,无二体性,诸佛与众生本无增减。所以这一戒“是一切佛”的果海“本源”,亦是“一切菩萨”因地的“本源”。诸佛菩萨以这一戒为本源,也是一切众生本有的“佛性种子”。“一切众生”既然“皆有佛性”,为什么不能成佛?原因是用“一切”的“意识色心”,迷背了佛性、戒体。意就是思量。属第七末那识,名染污意。识以了别为义。若以了别为作用的是前六识。心以集起为义,若以集起多种作用的是第八识,它能摄持根身器界。色是指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及地水火风四大的总名。凡“是情是心”之类的众生,“皆”得受戒,入于“佛性戒中”。既然说皆入佛性戒中,应当发起本有的常住心。既发心以后,应当依正因修行,则不堕邪知邪见之因。当来决定证得常住法身,不生不灭的佛果。所以说:“当当常有因故,当当常住法身,如是十波罗提木叉出于世界”。是指出戒的作用。佛观众生皆有戒因,都可以成戒果。所以诸佛所悟的是心地戒,凡夫所迷的也是心地戒。诸佛不希望众生于本有的胜因胜果中迷而不悟,所以就用多种戒品一一摄持,令众生的六根返妄归真。“当当”,就是说受此佛性戒的,决当永远作为成佛的正因,不堕邪因。决定将来当住在清净法身的佛果,不为诸欲所染。所以将这一光明金刚宝戒,方便开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这十波罗提木叉,出于世界是教诲于一切众生。波罗提木叉是梵语,译为保解脱。就是以戒修行,保证众生得到解脱,获得清净法身。“出于世界”,就是说菩萨戒,世间上的人难遇,今已出现,应生庆幸。“是法戒”,就是说这是成正法的心地大戒,不是二乘的戒。“是三世一切众生”,指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众生,应当“顶戴奉持”此戒,切切不可轻忽忘失。佛为菩萨天人说此戒以后,又说:“吾今当为此大众,重说”这包罗“无尽藏”的菩萨戒法——具足无尽法门的无尽“戒品”。这戒法对上来说,是千佛所传的大戒;对下来说,是普被群机。戒体原本是一味平等,因为众生心念无尽,所以诸佛所说的戒品也没有穷尽。惟恐众生执此戒相,不明白戒性,所以又说这无尽的戒品,就“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的戒体,其实本是无戒可持,亦无戒可说。现在说戒者,受戒者,都是方便法门而已。
丁二、颂文承前启后
1.卢舍那佛始授
我今卢舍那,方坐莲花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如是千百亿,卢舍那本身。千百亿释迦。各接微尘众,俱来至我所。听我诵佛戒,甘露门即开。
这一段颂文是说心地戒法,总结经文承前启后,是赞叹劝告受戒后要依教奉行的大略内容。“我今卢舍那”,是说明本迹的佛。圣人说法,皆用无我破一切我。现在说的我,不同凡夫我相的我,也不是外道神我的我,更不是权乘假我的我。这个我是无我中的我。是常乐我净的我,无生的我,也是卢舍那佛自称的我。卢舍那佛是正报身,毗卢遮那佛是正法身。但是佛的法身是遍一切处,此佛圆摄一切。所以说我今卢舍那。“方坐莲花台”,这是说明本迹依报的国土。方,是正的意思。安住正法,所以叫做坐。用正心地的法戒,安住报身,同时也安一切众生的心身。莲花有二义:1.处泥恒净。2.出水香洁。比喻心地戒体,在凡夫中本无垢相,在圣人中本无净相。莲花有开有合,以表如来开权显实,会权归实。就是说开一乘心地戒法,来演说十重四十八轻的权巧法门。同时又会归本源自性清净心地,戒体的实相,来表示卢舍那的一体,化为千释迦,又化现千百亿释迦,皆摄归卢舍那佛的本体。
“周匝千华上”的千华,是指花有千叶。人间的花有十余叶(花瓣),天花有百叶,佛菩萨的花有千叶。一叶有一佛世界,千叶有千佛世界。“复现千释迦”这种说法,还有略说的,如依华严的境界更是重重无尽,把世界作为微尘数那么多,才算是广说。
“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的一华是指花瓣,不是一朵花。上面颂文已经说明一叶上有一释迦,现在更要说明一叶上又有百亿国土,有百亿释迦佛。上面说是卢舍那佛为本,千释迦为迹。这里的千释迦为本,百亿国为迹。本佛与迹佛是不分前后的,“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如莲花与果是同时存在的,这是表戒的体与用是无二无别的。
“如是千百亿,卢舍那本身”,是说明千百亿释迦皆以卢舍那佛为本身。这里面虽然分本佛与迹佛,但不要生二佛想。因为千百亿释迦,就是卢舍那这一报身。如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一样。“千百亿释迦,各接微尘众”,能接的人是千百亿释迦,各个接引千百亿如微尘数的有缘众生,同来佛所,听佛诵戒。
“俱来至我所,听我诵佛戒,甘露门即开”。是说能接引的佛与所接引的众生,一时都到莲花台藏世界,用来表示体与用都归于一心。听我卢舍那诵佛戒,是表明此戒,是十方三世诸佛的戒法,并不是某一尊佛自己所创作的。受持佛戒如服甘露,令人长寿不死。受持佛戒就能证得涅槃,具足常乐我净的四德。门是通达的意思,这里是说受持佛戒能通往涅槃,比喻打开大门,即能到达涅槃地。
2.颂释迦转授
是时千百亿,还至本道场,各坐菩提树,诵我本师戒。十重四十八,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是卢舍那诵,我亦如是诵。汝新学菩萨,顶戴受持戒,受持是戒已,转授诸众生。
第二段颂文,是说明迹佛传法。本道场是表本心,菩提树是表觉体,就是说千释迦,以及“是时千百亿”释迦听戒以后,回来“还至本道场”中,说法利生,用来显示诸佛出定入定,去来坐立都不离本体,各“各坐”在“菩提树”下成道转*轮。“诵我本师戒”,本师是指卢舍那佛。“十重四十八轻”是摄全部的戒法,也是所诵本师的戒法。“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是赞持戒的功德。戒能除罪,犹如太阳,能照黑暗。持戒的人,六根清净,于一切法常得解脱。亦如日月,朗照十方,于天空中往来,自在无碍。亦如璎珞珠,是说持戒的人,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一切功德智慧法身,都是由戒而成就的。如璎珞珠一样,庄严身相,人人欢喜。
“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这是说持戒功德的具体事实来证明,已有如微尘数的菩萨众,因持十重四十八轻戒而成正觉。所以,要想成佛必须要受持菩萨戒。
“是卢舍那诵,我亦如是诵”。就是说十重四十八轻戒,是由我本师卢舍那自诵的戒。“我亦如是”随着“诵”十重四十八轻戒,不是自己不诵,专门教别人诵戒,这是劝一切菩萨都应该持菩萨戒。
“汝新学菩萨,顶戴受持戒。受持是戒已,转授诸众生”。是劝告勉励已听到戒的新学菩萨,不要以为自己已经受持菩萨戒而为满足,更应该一心顶戴受持菩萨戒。把菩萨戒传授给一切众生,共同发大心,共同受持菩萨戒,做到自利利人,将来决定成佛。
3.劝信受奉持菩萨戒
谛听我正诵,佛法中戒藏。波罗提木叉,大众心谛信,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大众皆恭敬,至心听我诵。
这一段颂文是说明诵戒的原因,劝大众信受奉持戒律,注意领会“谛听我正诵”的是“佛法中”的“戒藏”,表示不同于外道和二乘所诵的戒。外道他们所诵的是邪戒,二乘所诵的是寂灭偏空戒,现在我本师所诵的是大乘实相心地戒,所以叫正诵。
“波罗提木叉”,译作保解脱,持戒清净,保护身口意三业得到解脱。戒藏是说菩萨戒包含了五戒、八戒、十戒和二百五十戒等,无不是从菩萨戒中流出,亦无不摄入于菩萨戒中。所谓戒如大海,一切的江河之水都流入大海,菩萨戒亦复如是。
“大众心谛信”等四句,是说信是入道的初门,我是持菩萨戒,已得成正觉;“汝是当成佛”是指你们将来也要持戒成就佛道。因为“我是已成佛”。若能“常作如是”的“信”念,“戒品”就“已”经“具足”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佛说我已经是成佛了,还常做如是的坚信,何况你们未成佛的,更应该要坚信菩萨戒。
“一切有心者”等四句,是进一步说明,受了戒如同佛一样。“一切有心者”,是拣别不是木石的无心非情。“皆应摄佛戒”,是指凡有心的众生,受了佛戒,皆应当作佛。所以,所有六道含灵的“众生”皆应该“受佛戒”。因为此戒是千佛相传的心地法门,一切有心的众生摄受领纳了佛戒,“即入诸佛位”,就永远不会失掉,将来决定证入佛位。
“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位是指佛位的众生,赞叹、奖励、劝告他们还要努力精进。为什么呢?因为佛子的戒,虽然位同大觉佛陀一样,但还没有实证大觉的道果,必须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时间,广修六度一切的行愿,还要承事十方诸佛,广行诸佛的修道法门,行愿满足,才能绍隆佛法。如转轮圣王受灌顶以后,才能登王位一样。现在受佛戒,修佛行,才是真正的诸佛子。
“大众皆恭敬,至心听我诵”。是佛尊重戒法,所以教诫大众要恭敬至心听我诵佛戒,其中有二内容:(1)卢舍那佛传心地戒法,我还自诵佛戒,如对卢舍那佛的面,闻卢舍那佛的法。何况你们新学的佛子,就更应该至心听诵戒法。(2)受持佛戒,就入诸佛位,是出世的大因缘,怎么能不至心听诵戒法呢?
为了区分品质高低,沉香经常被划分成多个等级,这是在市场中沉香较难以辨别的原因之一。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分级杂乱,甚至不同品类之间也有很大差异。那么,常见的分
沉香知识时间:2024-12-21
弟子:如何能在每个当下、在在处处都能直入解脱境?上师:时时都能说是“解脱处”,就是进入到一个“很平静的状态”,你首先在座上要多下些功夫。这两天也有很多人都在问:
文殊花开时间:2024-12-19
来不及的悔恨在汉朝韩婴所著《韩诗外传》卷九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人子希望侍奉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无法尽孝。来不及侍奉父母,真是遗憾的人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8
从感恩开始一个好的社会是由无数个好的家庭凝聚而成,好家庭则奠基于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儒教重视修心、齐家,才可以治国、平天下。每一个人要先好好修养自己,培养慈爱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第十地 法云地菩萨道看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去实行,再怎么远的路,总有到达的一天。虽然凡夫很渺小、圣人很伟大,不过,要从渺小变成伟大并不困难,只要有心、有愿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观音是爱与慈悲的化身。我们的内在已经具备了爱与慈悲的种子─爱自己以及他人!爱与慈悲之种的反面就是仇恨之种,如果我们要对两者加以区分的话,可以说仇恨是破坏性的,而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7
如何诵经 梦参你若是读《普门品》,《普门品》是赞叹观世音菩萨功德,赞叹观世音菩萨说,你遇到什么灾难,只要一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能救苦救难。经文上是这样说,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2-17
学佛即是「学佛的生活」,如果能把心照顾好,净土就在我们身边,天堂即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可怕、可恶的人生──像地狱般的苦难,同样地也是由一念心所造成的。一念之差 地狱天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对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别人,如果有了贡高我慢,时常都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能干,那就大错了。但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学不会时,就认为「能干是你的事,学不会是我的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但是,也有贫中之富的人。当时有一户人家是属于贫中之贫的人,他们的生活向来已经很贫穷,而夫妻俩又非常悭贪,佛陀为了感化这户人家,于是,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经中有一则小 故事 ,有对老夫妻没有子女、亲戚,住在一个山城小镇外,没有什么邻居,只有两老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生活中充满着爱的意境与满心的善解。心中有爱 贫穷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们在外看到人家在办丧事,为了祭拜亡者,杀了许多生灵,因此个个表情悲戚。佛陀知道后,悲悯地说:「这就是众生的颠倒啊!殊不知人死了,屠杀生灵的行为对亡者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头大象,体型强健、性格温顺,国王非常喜爱牠,特地为牠建造一间舒适的象舍。一群强盗看中象舍周围静僻隐密,接连好几个晚上悄悄聚集在象舍旁,商量抢劫的计划,像是如何破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在世,真正过不去的是自己,最恶毒的敌人是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反观自性,不要让恶念浮上心头。世间没有过不去的事,切勿轻视自己的生命。培养开阔心胸 预防心病良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中篇》五浊恶世度有情佛陀的苦行因缘每个人与生具来皆有那分能分辨是非的智慧:但是,若不用心,便会分辨不清、错失良机,因而招来很多障碍自己的缘。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某一个时候,佛在一村落里,那个村落的东庄与南庄隔着一条河,东庄约有五百户人家,庄内的众生常造诸恶业,没机会听闻佛法,每天总是在吃喝玩乐、安逸懈怠中度过。佛陀怜悯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守财狗通常静坐是为了训练自己精神集中,洗涤习气,每天若以一点点的时间来训练,慢慢地累积,就能养成很好的思考习惯,调伏向外奔驰的「心念」。佛陀最关心众生的心念,所以应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念阿弥陀佛,你必须得定量定时。如果你不定量不定时,你自己进取心渐渐就没有。好比你一天定一万声,不论多忙,不论做什么事情,在客堂也好,在大寮做饭也好,不论你做哪一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2-15
人生最美的心境一位老先生怀抱我家门前清洁,别人家门前也该干净的心念,每天都去打扫街道。他以实际的行动来爱乡里、爱别人。二、三十年来,不管是刮风、下雨,从未曾间断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不明事理徒恼乱心中若有一点疑惑,不要累积成恼或是怨,凡事用智慧分析、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才能照顾好心念。人会有烦恼,就是因为累积不如意的事;然而世间事,十之八九都是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习气 可爱与可厌的分界同样是患了老人痴呆症的老人,一位令人心生欢喜,另一位却让人心起烦恼!年轻时心念的养成,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晚年境遇。有位中年妇人来看我,诉说家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无价之宝方为贵我们要好好用心,把心清净之后,要善于环保,保持清净的心,切勿再染上世俗贵贱的心态;有真正超然的道心,万事万物自然无贵贱之分,而且能圆融无碍。人生忙忙碌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辑四 至爱篇人生有爱无憾事罹患癌症的慈诚队队员,在队友的细心照顾下,生理与心理上都获得了一股温馨的暖流。人与人之间,若能彼此扶持、相互关怀,社会便能呈现一片祥和!慈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学佛的好处是看开和原谅,老法师开示。不能造业,不能造业这句话容易说,不容易做到。我们试问一问,能不能原谅一个陷害我的人,羞辱我的人,毁谤我的人?能不能?不能,不能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4
善解包容要善解、包容,对人要懂得善解,即使对方有意伤人,只要我们无心接受,就很容易善解;对事不要存有成见,若能打开心门事事包容,内心必然轻安自在。我常说要善解、包容,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体会证悟道理明白后,倘若还是放不下,就无法体会。所以,只要真正体会了真理之后,就会很欢喜地去做,这就是证果,证得欢喜的果报,心无烦恼、很自在,就是彻底觉悟的欢喜心。最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念佛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道证法师讲述有人问我念佛要怎么念,我念佛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功夫,但是有一点可以提供给大家作参考。念佛的时候,全身要放轻松,每一个关节都要放得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心灵的资粮佛陀在世时,曾说过一段染布的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来到王舍城托钵。城里有一条街道十分热闹,开了各种贩卖生活用具的商店,有打铁店、制桶店、布店等等。佛陀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回归本性一个人是否高贵,并非自我标榜;而是需要好好地努力,回归自己的本性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尚。人的本性是自然、平等的,世间上之所以有分别,就是因为有我,而且自以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有人会说:既然如此,那我等到临终时再念佛就好了,何必平常时时要念呢?您想想看,为什么我们平常时时要念?比如一个小孩,从小不写习题,爸爸妈妈、老师说的话也不爱听,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2
放生能够让我们在遭遇任何困境时都能快速的解决和冷静的思考,也能够为我们化解一切的灾劫和苦难,使我们在生活中更加的顺心如意,而且通过放生和念佛还能够在我们净化心灵
学佛感应时间:2024-12-12
念佛的功德感应是非常多的,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恭敬,只有对佛菩萨充满恭敬,我们持诵佛法才能够获得无量的功德,我们多多的读诵佛法也是有很多的感应的,下
学佛感应时间:2024-12-12
我们无法要求环境都顺我们的心,但是要练习把一切都当作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一切都帮助我们忆佛念佛周围环境越是吵,我心念佛念越好。各种声音都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1
「所生之处,果报追随,相从不舍」,这几句要记住,三句。我们的一生记住这句话,天天所遇到的,是果报追随,相从不舍。果报要受,受都不放在心上,都不会引起分别执着,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有的人一听到别人跟他说‘阿弥陀佛\’,他就说:‘不好意思啦,念小声一点啦,让别人听到不好意思啦!’你想想看,我们这张嘴什么不好的话都说,譬如现在最流行的什么‘伤脑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0
有人认为念佛一定要念很久之後,功夫才会够用,或是认为念佛资历长的人功夫一定比较好,这是不一定的。因为念佛是看我们「当下这一念的用心」,并不是看年资和履历表。我们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黄念祖:念佛时散乱、妄想多,如何对治?问:念佛时散乱、妄想多,如何对治? 黄老答:现在念佛散乱,这也是必然的。这个不要怕,夏老师有两句诗:“任他妄想纷飞,听我念佛
为人处世时间:2024-12-08
如何发起愿菩提心愿菩提心,就是我要帮助一切众生出离轮回的愿望。对凡夫来说,这一愿望并不容易生起。可以说,我们从来不曾有过这样的愿望。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从未帮助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7
问: 《地藏经》中许多地方都讲天地鬼神,护持念佛,礼佛上香的人,不令恶事横事入门,水火盗贼,一切恶事悉皆消灭。而我却见到不少礼佛念经的居士,甚至我自己常有不如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07
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痛苦,有身体上的、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痛苦。所以我们要给人体贴的爱和关心,因为你所散发出的关怀和喜乐会带给身处痛苦之中的人极大的安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1
人,为什么会痛苦?为什么会烦恼?我们认为金钱可以代表地位,但金钱带给我们的烦恼也很多。我们认为赌博可以带来快乐,但为了赌博自杀或家庭破碎的事,却时有所闻。谈恋爱卿卿我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7
信众:阿弥陀佛!师父您好。就是我想问一下,每年过年我会念《地藏经》,念到清明这段时间,念几十遍回向给我去世的亲人。今年就是前天念到四十九遍,我听说念完《地藏经》还要有
地藏经感应时间:2024-11-27
广钦老和尚常常的教导道证法师讲述:一代大德上广下钦老和尚,大家赞誉他是「佛教界的国宝」,他老人家九十五岁往生前两天所拍的照片,目光依然炯炯有神!在老和尚九十二岁那年,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5
护持三宝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定位要准确。居士要把自己放在护持位上,恭恭敬敬的对待三宝,尽心尽力的做好该做的一切。三宝给了我们成就的机会,给了我们因缘,是我们的福田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11-24
法门无量。而有大小乘之分。小乘但求自利。独善其身。大乘志在利他。广度群品。或问念佛之人。厌苦求乐。愿生净土。舍此娑婆。取彼极乐。但求己利。是为小乘。而菩萨发心广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1、与佛有缘,一切生命平等受用有友问了一个问题,俺就这样为您作答吧。先认识什么叫佛教?佛教——是佛陀对生命的教诲而不是仅对佛教徒。所以,若信佛、若敬佛、若学佛、若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7
第四章 马哈咖沙巴如何遇上佛陀继续我们的故事,现在要回来看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㈠在他来到十字路口之后,他去了哪里?如前述,当两个沙门分手时,大地被他们的出离
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4-11-14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寓江湾丰子恺家。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弘一法师:如何改习惯?吾人因多生以来之夙习,及以今生自幼所受环境之熏染,而自然现于身口者,名曰习惯。习惯有善有不善,今且言其不善者。常人对于不善之习惯,而略称之曰习惯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2
经言:人之谤我也,出初一字时,后字未生;出后一字时,初字已灭。是乃风气鼓动,全无真实。若因此发嗔,则鹊噪鸦鸣,皆应发嗔矣!其说甚妙。而或谓: 设彼作为谤书,则一览之下,字字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