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常善法师般舟步法:86-2-如何跟录音念佛-落实节点共振

佛学音乐 2020-06-14

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释义2

甲四、释经品题

菩萨心地品,是这一部经的品题。菩萨二字,是半梵语。具体来说,应该是菩提萨埵,翻译为觉有情。印度人爱广,中国人喜欢简单,所以只保存菩萨二字。心地二字,有二种内容:一是根据本经的内容来说,心就是本经所说的三十心,地就是十地。二是指法来说,就是众生本源心地。这个心地,能摄世间出世间一切法。世间法就是六凡:诸天、世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出世间法既四圣:声闻、缘觉、菩萨、诸佛。

凡圣虽然不同,但此心地是原无差别的,因为有迷悟的浅深差别,所以有凡圣的次第大小不同。如果迷失了这个心地,去造五逆十恶等因,结果就会有地狱之报。如有悭贪嫉妒等因,就有感饿鬼的果报。如有乱伦理欺骗害人等因,就会感畜生的果报。如受三皈五戒等因,就会感人道的果报。如有瞋恨心去做福,但性格刚强又凶恶的,就会感修罗道的果报。精修十善,习学禅定,招感的果报是天道。闻四谛法而悟入,果证声闻道。作还灭观,明了缘起性空的道理,所证的果位是缘觉道。用智理观照修行,又以悲心做利生事业,是菩萨道。修行经历了三大阿僧祗劫,功德圆满成佛,是如来佛道。这四圣六凡十法界,都是本心地中的迷悟差别,如能一念不起分别,契合无生法忍,凡圣与迷悟就会当下寂灭。所以,菩萨悟了心地,能够自己受用,同时用这心地去教化一切众生,能使他人受用。因为这心地是一切众生本来就有,由于无明不觉不知。诸佛所证就是证这个心地,菩萨所修也就是修这个心地,众生所迷也就是迷这个心地。如来愍念众生发大慈悲,往来三界八千返,也只为了发明一切众生本有的心地。依此心地禀受金刚光明宝戒,作根本的修因。经中说;“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当当常有因故,当当常住法身”。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佛戒就是众生心地。梵网经原本有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菩萨心地戒品只是其中的第十品。菩萨心地戒品分上、下卷,上卷是说明菩萨理智观行修证的阶级,即三十心和十地。下卷是菩萨心地戒法,即说明十重戒四十八轻戒和开遮止作持犯的内容,都离不开心地。

甲五、略明分科

佛教的讲经有其特殊的方式,即分科判教。本经全文分三大科,就是序、正、流通的三分法。这在中国佛教史上,最早开始把经文分科的是,晋代高僧道安法师。后代佛教的大德,也大都是依照这种分科来讲经。一般经典的序分,本有通序与别序。因为一切诸经的开头,凡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大众俱等,有此序的叫通序。别序就是经典开头的发起,如果没有如是我闻等,而有别的缘起叫别序。这部经典的心地品,是在大本梵网经六十一品中的第十品,只是属于正宗分,所以没有如是我闻的句子。但是根据本品首尾的意义,可以分序、正、流通三分。一、尔时释迦牟尼佛从初现莲花台藏世界到至心听我诵,是序分。二、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已至四十八轻戒,过去、未来、现在诸菩萨今诵,是正宗分。三、诸佛子听十重四十八轻戒至卷终,是流通分。

甲六、正解经文

乙一、初明序分

丙一、天上说法

丁一、示现成道

尔时释迦牟尼佛,从初现莲花台藏世界,东方来入天王宫中,说魔受化经已,下生南阎浮提迦夷罗国。母名摩耶,父字白净。吾名悉达。七岁出家,三十成道,号吾为释迦牟尼佛。

心地法门分上下二卷。上卷是说明千释迦以及千百亿释迦,都在十方世界说心地法门品。下一卷是说明一释迦在一世界中说心地法门品。“尔时”,就是那个时候。因为时无定法,长短唯心。天上与人间,时间不同。人间世界各地的历法也各不相同。所以,尔时是表示佛降生的时间。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自“从”最“初”示“现莲花台藏世界”,从“东方”而“来”,进“入”这个摩醯首罗“天王宫中”。先在天王宫降伏魔王。因为摩醯首罗王以定得大自在,生一切色法。所以他认为大千世界,是他所造。一切众生从他而生,于是生大骄慢,有了我慢便成魔王。佛首先度大魔王。“说魔受化经”以后,再至兜率天王宫观察下界的众生。看到下界的众生机缘“已”经成熟,就从天王宫“下生” 四大部洲之一的“南阎浮提迦夷罗国”,诞生在净饭王家。示现八相成道:

1.从兜率天降生王宫:“母名摩耶,父字白净”,是示现所生父母的名字和功德。梵语摩耶,译为大幻。她是拘利城主阿孥释迦之女。摩耶夫人,用大幻术幻化出十方诸佛,十方诸佛示现受生时,都以摩耶为母亲。父亲为白净饭王,是迦毗罗卫国城主。世尊将要受生的时候,观察净饭王,性行仁贤;摩耶夫人在五百世时,曾经作为菩萨的母亲,应当往那里去投胎。所以,示现降生人间。

2.入母胎:乘六牙白象入胎。

3.住母胎:示现十方世界,为一切菩萨说法。

4.示现出胎诞生相:“吾名悉达”是指佛示现诞生。梵语悉达多,译为吉祥成就,是佛初生的名字。因为王子出生时,具有一切吉祥瑞相。即从摩耶右胁出,立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目顾四方,周行七步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世出世间,我法第一”。

5.逾城出家:“七岁出家,三十成道”,是指离尘出家,至成道。世尊初为太子时即有大智慧,因此观察人有生老病死之痛苦,于是厌离五欲,心思出家,往白父王,父王不许。即不告而别,于二月七日夜里,半夜逾城,骑着白马出家,到苦行林中,剃除须发,现出家相。这里所说的七岁出家,是指出家到了第七年,佛成道的那一年。佛出家的年龄,有说是十九岁出家,也有说是二十四岁出家。如依十九岁出家,则是六年苦行,五年游历,至三十岁成道。则不止七年,而是十一年。若依二十四岁出家,则六年苦行之后,坐菩提树下夜睹明星,不久即成道,则合出家七岁,三十岁成道。

6.夜睹明星,降魔成道,“号吾为释迦牟尼佛”。唱言:“奇哉!奇哉!大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如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即得现前。”功德圆满,三身圆现。经中记载,成道的释迦牟尼佛圣号,是由古佛授记的。世尊在因地为陶师时,遇古释迦佛心生欢喜发心供养,在佛前发诚恳之愿,愿将来成佛时同彼佛圣号,故今称释迦牟尼佛,乃是有其前因的。释迦即能仁,以仁义慈悲之心,能作佛事。牟尼即寂默,在寂灭道场,默契真理,表悲智双运,广度众生。

丁二、说法度众

于寂灭道场,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其中次第十住处所说。

7、“于寂灭道场”:是示现成道转*轮相。约事相来说,寂灭道场就是指菩提树下。约理来说坐此树下,证大寂灭涅槃,无为无相。所谓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所以,诸佛在无所得寂灭理中成等正觉。在无所得理中坐大道场,转大*轮。

“坐金刚华光王座”是指佛坐在如同金刚坚固的华光王法座上。金刚坚固能破一切,华严世界重重无尽,光明普照,十方圆明。佛在成正觉之前,皆是体性虚空华光三昧中的事。示现成佛以后,从三昧出,即坐金刚华光王座。

“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其中次第,十住处所说”。是指佛坐在金刚华光王座上,示现说法。(1)在妙光堂,说十世界海。(2)在忉利天,说十住。(3)在夜摩天,说十行。(4)在兜率天,说十回向。(5)在化乐天,说十禅定。(6)在他化天,说十地。(7)在初禅天,说十金刚。(8)在二禅天,说十忍。(9)在三禅天,说十愿。(10)在四禅天的摩醯首罗天王宫,说卢舍那佛心地法门。共十个住处,说心地法门。这是不起于法座上,而能遍历十处,是为地上的菩萨说法。华严有七处九会说法,这部经原有十处十会说法,二部经大同小异。所谓示现成道,转大*轮,是第七相。为什么不说第八涅槃相?是因为佛说梵网经时,还没有入涅槃,故无第八相。

丁三、说梵网经的原因

时佛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佛教门亦复如是。

这一段是解释心地戒品缘起的内容,以及梵网得名的原因。“时”,就是在梵天中说这心地法门的时间。这个时候,佛世尊遍历十处说法,在色界大梵天宫中观诸大梵天王的“网罗幢”,重重无尽,别异无量。因此就说譬喻,令众生知道如来心地教法,犹如梵网之重重无尽。“因为说无量世界”。这就是说佛世界“犹如”梵“网”之“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佛教”化的法“门亦复如是”,别异无量,因为千万亿国土,有千万亿释迦在宣扬佛法。这里所说的大梵天王,是指微尘世界中梵天王来集合。又一说法是这里所说的大,不是初禅天的大梵天王,乃是指第四禅天的大自在梵天王。

丁四、往返多遍

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为此娑婆世界,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为是中一切大众,略开心地法门竟。

这是指如来的大慈悲心,广大誓愿。所以说“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所谓佛的慈悲心无尽,度众生无尽。虽然来此八千返,如与华严经,如来出现名号品比较,佛是如如不动,本无来去。虽无来无去,但为了度众生,而示现乘如是如来之道来度众生,是不能用数目“八千返”可以说明的。可惜我们痴迷至今还作众生,不知佛的大慈悲心,实在感到惭愧。“为此娑婆世界”是说明佛来此八千返为众生说法。“坐金刚华光王座”是指金刚之座,三世诸佛坐此成道。此座非常坚固,如大地震动,而此华光王座不动不变。这是表示实相心地戒体,犹如金刚,能摧破一切烦恼,而不为一切烦恼所动摇。“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为是中一切大众”。是指欲界、乃至色界摩醯首罗天王宫十住处的大众。佛“为是中一切”十住处的大众,“略开”如恒河沙法门中的“心地法门竟”。就是指佛戒、菩萨戒、众生心地戒。

丙二、以戒摄生人间说戒

丁一、差别说戒

复从天王宫,下至阎浮提菩提树下,为此地上一切众生,凡夫痴暗之人,说我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当当常有因故,当当常住法身。如是十波罗提木叉出于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众生顶戴奉持。吾今当为此大众重说无尽藏戒品,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

这段经文指佛世尊先为菩萨和天众说法,经过十会说法后,“复从天王宫”下降人间,正是说明“下至阎浮提菩提树下”的意义。“为此地上一切众生”是总指阎浮提世界内的一切众生。“凡夫痴暗之人”是未出三界的凡夫,因为凡夫有烦恼覆心,慧目不开,所以叫痴暗之人。这些人如果没有戒法,他始终在烦恼的生死海中,永无出离。所以,佛为这些众生,复下天宫,“说我本”师“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此戒叫什么名字?就是“光明金刚宝戒”。说我卢舍那佛,是举法有所师。常所诵一戒,是指出戒的本体。这戒体在《华严经》中所说的是“一真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在《圆觉经》中说是“神通大光明藏”。在《楞严经》中说的是“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在《法华经》中是指“一乘实相,佛之知见”。本经名叫“光明金刚宝戒”。这里所说的光明金刚宝戒,是指戒相。光明是指智慧,金刚表示坚利,宝戒即具足一切善法。欲破烦恼黑暗,需用大智慧光明。欲破根本无明,须用金刚宝剑。要庄严法身果相,必须用众善宝戒。

此一戒,乃诸佛与众生是平等具足,无二体性,诸佛与众生本无增减。所以这一戒“是一切佛”的果海“本源”,亦是“一切菩萨”因地的“本源”。诸佛菩萨以这一戒为本源,也是一切众生本有的“佛性种子”。“一切众生”既然“皆有佛性”,为什么不能成佛?原因是用“一切”的“意识色心”,迷背了佛性、戒体。意就是思量。属第七末那识,名染污意。识以了别为义。若以了别为作用的是前六识。心以集起为义,若以集起多种作用的是第八识,它能摄持根身器界。色是指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及地水火风四大的总名。凡“是情是心”之类的众生,“皆”得受戒,入于“佛性戒中”。既然说皆入佛性戒中,应当发起本有的常住心。既发心以后,应当依正因修行,则不堕邪知邪见之因。当来决定证得常住法身,不生不灭的佛果。所以说:“当当常有因故,当当常住法身,如是十波罗提木叉出于世界”。是指出戒的作用。佛观众生皆有戒因,都可以成戒果。所以诸佛所悟的是心地戒,凡夫所迷的也是心地戒。诸佛不希望众生于本有的胜因胜果中迷而不悟,所以就用多种戒品一一摄持,令众生的六根返妄归真。“当当”,就是说受此佛性戒的,决当永远作为成佛的正因,不堕邪因。决定将来当住在清净法身的佛果,不为诸欲所染。所以将这一光明金刚宝戒,方便开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这十波罗提木叉,出于世界是教诲于一切众生。波罗提木叉是梵语,译为保解脱。就是以戒修行,保证众生得到解脱,获得清净法身。“出于世界”,就是说菩萨戒,世间上的人难遇,今已出现,应生庆幸。“是法戒”,就是说这是成正法的心地大戒,不是二乘的戒。“是三世一切众生”,指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众生,应当“顶戴奉持”此戒,切切不可轻忽忘失。佛为菩萨天人说此戒以后,又说:“吾今当为此大众,重说”这包罗“无尽藏”的菩萨戒法——具足无尽法门的无尽“戒品”。这戒法对上来说,是千佛所传的大戒;对下来说,是普被群机。戒体原本是一味平等,因为众生心念无尽,所以诸佛所说的戒品也没有穷尽。惟恐众生执此戒相,不明白戒性,所以又说这无尽的戒品,就“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的戒体,其实本是无戒可持,亦无戒可说。现在说戒者,受戒者,都是方便法门而已。

丁二、颂文承前启后

1.卢舍那佛始授

我今卢舍那,方坐莲花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如是千百亿,卢舍那本身。千百亿释迦。各接微尘众,俱来至我所。听我诵佛戒,甘露门即开。

这一段颂文是说心地戒法,总结经文承前启后,是赞叹劝告受戒后要依教奉行的大略内容。“我今卢舍那”,是说明本迹的佛。圣人说法,皆用无我破一切我。现在说的我,不同凡夫我相的我,也不是外道神我的我,更不是权乘假我的我。这个我是无我中的我。是常乐我净的我,无生的我,也是卢舍那佛自称的我。卢舍那佛是正报身,毗卢遮那佛是正法身。但是佛的法身是遍一切处,此佛圆摄一切。所以说我今卢舍那。“方坐莲花台”,这是说明本迹依报的国土。方,是正的意思。安住正法,所以叫做坐。用正心地的法戒,安住报身,同时也安一切众生的心身。莲花有二义:1.处泥恒净。2.出水香洁。比喻心地戒体,在凡夫中本无垢相,在圣人中本无净相。莲花有开有合,以表如来开权显实,会权归实。就是说开一乘心地戒法,来演说十重四十八轻的权巧法门。同时又会归本源自性清净心地,戒体的实相,来表示卢舍那的一体,化为千释迦,又化现千百亿释迦,皆摄归卢舍那佛的本体。

“周匝千华上”的千华,是指花有千叶。人间的花有十余叶(花瓣),天花有百叶,佛菩萨的花有千叶。一叶有一佛世界,千叶有千佛世界。“复现千释迦”这种说法,还有略说的,如依华严的境界更是重重无尽,把世界作为微尘数那么多,才算是广说。

“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的一华是指花瓣,不是一朵花。上面颂文已经说明一叶上有一释迦,现在更要说明一叶上又有百亿国土,有百亿释迦佛。上面说是卢舍那佛为本,千释迦为迹。这里的千释迦为本,百亿国为迹。本佛与迹佛是不分前后的,“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如莲花与果是同时存在的,这是表戒的体与用是无二无别的。

“如是千百亿,卢舍那本身”,是说明千百亿释迦皆以卢舍那佛为本身。这里面虽然分本佛与迹佛,但不要生二佛想。因为千百亿释迦,就是卢舍那这一报身。如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一样。“千百亿释迦,各接微尘众”,能接的人是千百亿释迦,各个接引千百亿如微尘数的有缘众生,同来佛所,听佛诵戒。

“俱来至我所,听我诵佛戒,甘露门即开”。是说能接引的佛与所接引的众生,一时都到莲花台藏世界,用来表示体与用都归于一心。听我卢舍那诵佛戒,是表明此戒,是十方三世诸佛的戒法,并不是某一尊佛自己所创作的。受持佛戒如服甘露,令人长寿不死。受持佛戒就能证得涅槃,具足常乐我净的四德。门是通达的意思,这里是说受持佛戒能通往涅槃,比喻打开大门,即能到达涅槃地。

2.颂释迦转授

是时千百亿,还至本道场,各坐菩提树,诵我本师戒。十重四十八,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是卢舍那诵,我亦如是诵。汝新学菩萨,顶戴受持戒,受持是戒已,转授诸众生。

第二段颂文,是说明迹佛传法。本道场是表本心,菩提树是表觉体,就是说千释迦,以及“是时千百亿”释迦听戒以后,回来“还至本道场”中,说法利生,用来显示诸佛出定入定,去来坐立都不离本体,各“各坐”在“菩提树”下成道转*轮。“诵我本师戒”,本师是指卢舍那佛。“十重四十八轻”是摄全部的戒法,也是所诵本师的戒法。“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是赞持戒的功德。戒能除罪,犹如太阳,能照黑暗。持戒的人,六根清净,于一切法常得解脱。亦如日月,朗照十方,于天空中往来,自在无碍。亦如璎珞珠,是说持戒的人,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一切功德智慧法身,都是由戒而成就的。如璎珞珠一样,庄严身相,人人欢喜。

“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这是说持戒功德的具体事实来证明,已有如微尘数的菩萨众,因持十重四十八轻戒而成正觉。所以,要想成佛必须要受持菩萨戒。

“是卢舍那诵,我亦如是诵”。就是说十重四十八轻戒,是由我本师卢舍那自诵的戒。“我亦如是”随着“诵”十重四十八轻戒,不是自己不诵,专门教别人诵戒,这是劝一切菩萨都应该持菩萨戒。

“汝新学菩萨,顶戴受持戒。受持是戒已,转授诸众生”。是劝告勉励已听到戒的新学菩萨,不要以为自己已经受持菩萨戒而为满足,更应该一心顶戴受持菩萨戒。把菩萨戒传授给一切众生,共同发大心,共同受持菩萨戒,做到自利利人,将来决定成佛。

3.劝信受奉持菩萨戒

谛听我正诵,佛法中戒藏。波罗提木叉,大众心谛信,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大众皆恭敬,至心听我诵。

这一段颂文是说明诵戒的原因,劝大众信受奉持戒律,注意领会“谛听我正诵”的是“佛法中”的“戒藏”,表示不同于外道和二乘所诵的戒。外道他们所诵的是邪戒,二乘所诵的是寂灭偏空戒,现在我本师所诵的是大乘实相心地戒,所以叫正诵。

“波罗提木叉”,译作保解脱,持戒清净,保护身口意三业得到解脱。戒藏是说菩萨戒包含了五戒、八戒、十戒和二百五十戒等,无不是从菩萨戒中流出,亦无不摄入于菩萨戒中。所谓戒如大海,一切的江河之水都流入大海,菩萨戒亦复如是。

“大众心谛信”等四句,是说信是入道的初门,我是持菩萨戒,已得成正觉;“汝是当成佛”是指你们将来也要持戒成就佛道。因为“我是已成佛”。若能“常作如是”的“信”念,“戒品”就“已”经“具足”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佛说我已经是成佛了,还常做如是的坚信,何况你们未成佛的,更应该要坚信菩萨戒。

“一切有心者”等四句,是进一步说明,受了戒如同佛一样。“一切有心者”,是拣别不是木石的无心非情。“皆应摄佛戒”,是指凡有心的众生,受了佛戒,皆应当作佛。所以,所有六道含灵的“众生”皆应该“受佛戒”。因为此戒是千佛相传的心地法门,一切有心的众生摄受领纳了佛戒,“即入诸佛位”,就永远不会失掉,将来决定证入佛位。

“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位是指佛位的众生,赞叹、奖励、劝告他们还要努力精进。为什么呢?因为佛子的戒,虽然位同大觉佛陀一样,但还没有实证大觉的道果,必须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时间,广修六度一切的行愿,还要承事十方诸佛,广行诸佛的修道法门,行愿满足,才能绍隆佛法。如转轮圣王受灌顶以后,才能登王位一样。现在受佛戒,修佛行,才是真正的诸佛子。

“大众皆恭敬,至心听我诵”。是佛尊重戒法,所以教诫大众要恭敬至心听我诵佛戒,其中有二内容:(1)卢舍那佛传心地戒法,我还自诵佛戒,如对卢舍那佛的面,闻卢舍那佛的法。何况你们新学的佛子,就更应该至心听诵戒法。(2)受持佛戒,就入诸佛位,是出世的大因缘,怎么能不至心听诵戒法呢?

更新于:2020-06-14 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