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菩萨“十大愿”的普世思想
理净
提要:普贤菩萨是中国佛教八大菩萨之一,每位菩萨教化众生都有自己的特色,普贤菩萨的特色是“行愿”,因此普贤菩萨是“行愿第一”。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在海内外有很大影响,不仅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也是整个中国佛教丈化发展的中心,普写了中国佛教文化历史发展的历程,具有深厚的佛教文化特色。普贤菩萨以“十大愿”在大乘佛教中占有了主导地位,协助佛陀教化一切众生。“十大愿”的思想是普贤菩萨宣扬大乘佛教的主要思想,体现普贤菩萨“大行”的精神。本文将从诚信、善行、爱心、宽容四个方面阐述普贤菩萨普世的思想。
关键词:普贤十大愿诚信善行爱心宽容
作者:理净,中国佛学院副教授;联系方式:北京市宣武区法源寺前街七号(北京100052)
引言
佛教在2500年前起源于印度,于东汉汉明帝永平十年传入长安,历史学认为这是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记载,佛教在中国发展也有两干多年历史,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互容纳,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大乘佛教的菩萨救世精神和普世思想对本土的社会教育和文化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社会近现代与西方国际社会交流,佛教也受到了国际社会文化的影响,佛教也转向关注“人生”的理念,太虚大师曾提出“人生佛教”思想,到九十年代初提出了“人间佛教”思想,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为了促进国际社会的和谐和和平,佛教文化教育也关注佛教“普世”的思想。普贤菩萨的“十大愿”[1]可以说是佛教“普世”思想的典型代表,其中蕴涵了佛教“普世”的精神和思想。本文将通过对普贤菩萨“十大愿”的解析,说明“十大愿”所蕴涵的佛教“普世”的思想。
在普贤菩萨的“十大愿”中,对我们今天创建和谐社会最为直接的是第一“礼敬诸佛”愿,礼敬诸佛能培养人们建立“诚信”理念;第二是“广修供养”愿,广修供养能培养人们生起“善行”意识;第三是“随喜功德”愿,随喜功德可以培养人们树立“爱心”精神:第四是“恒顺众生”愿,恒顺众生可以培养人们拥有“宽容”心量。在今天创建和谐社会的现实生活中,诚信、善行、爱心、宽容是必不可少的,诚信、善行、爱心、宽容是现实生活中和谐社会的表现。通过发扬普贤菩萨“十大愿”的精神,能够促进我们创建和谐社会的普世思想。
一、礼敬诸佛培养人们的“诚信”
“诚信”是我们建立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如果人与人之间不能建立“诚信”理念,那人与人之间就不能平等和眭的相处,为了利益和名誉而不择手段相互残害,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破坏社会环境和公共利益,成为自私自利之人,由此犯下种种罪业,最终成为害人害己。今天我们建立和谐社会首先提出了“诚信”理念,其目的就是要建立人们的“诚信”,无论是在社会还是家庭都要有“诚信”理念,“诚信”是我们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普贤菩萨是中国佛教八大菩萨之一,在佛教很多经典中都有普贤菩萨的身影,是佛陀说法的重要人物之一。普贤菩萨本是果位菩萨,与文殊菩萨一样是协助释迦牟尼说法度众生的,通常被称为“华严三圣”。主要代表经典是“普贤行愿品”,主要叙述了普贤菩萨发大愿度众生的愿力,综合为“十大愿”。在这十大愿王中第一愿就是“礼敬诸佛”。如《普贤菩萨行愿品》云:
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2]所谓“礼”者是身礼,“敬”者是心敬,心敬而礼,礼则专诚,敬则无妄,无妄则心诚。所谓“诸佛”者,是指十方一切诸佛,包括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未来诸佛”就是一切众生,也就是说一切众生皆是未来诸佛。换句话说,尽虚空、遍法界统统是诸佛,我们以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来对待一切众生,这就叫“礼敬诸佛”。
所以“礼敬诸佛”者,就是对一切众生能以“诚信”相待,从而建立起和谐社会的“诚信”理念。由于物质文化的发展给人们的伦理道德造成了很大危及,建立和谐社会承救伦理道德“诚信”理念是根本,如果人与人之间不能以诚相待,那我们的社会就会形成尔虞我诈、相互骐骗。宗教对社会的最大贡献就是重建社会伦理道德,培养人们的“诚信”理念。普贤菩萨的“十大愿”中第一愿“礼敬诸佛”,就是要人们不仅对三世诸佛诚心正信顶礼膜拜,同时也是对一切众生以“诚信”相待。如果我们能以佛教的“诚信”理念为人处事,那我们的社会伦理道德就会健康发展;我们的家庭就会由此和睦相处;我们的社会也因此会更加和谐。因此,“礼敬诸佛”愿能培养人们的“诚信”理念,促进我们和谐社会的“诚信”理念。
二、广修供养培养人们的“善行”
“善行”是做人处事的根本,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同时“善行”也是佛教教化众生修行佛道的基本原则。我们的社会是由众生的业力所感而形成,有成、住、坏、空之过程,有三灾八难之灾难,众生也有生、老、病、死之苦难,当我们的社会遇到灾难时,当我们的亲人、朋友、同事遇到困难时,我们的社会和亲人需要我们伸出手帮助。如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等自然灾难时,我们全国同胞乃至全世界人民都伸出了友谊之手热情帮助,使得受灾的亲人尽早从灾难中走出来重建家园。其实我们的社会每年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在不同的地域发生着不同的灾难,无时无刻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热情帮助,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发展,我们的生活才能平安幸福。
普贤菩萨“十大愿”的第三愿是“广修供养”,是指我们众生要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通过供养诸佛宋消除自己的业障,忏悔自己无量劫以来的罪业。在《普贤菩萨行愿品》中说: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此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供养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3]
“广修供养”从这段经文表面上看,虽然只说到供养诸佛,但是从经文的内容来看,其实已包含了供养一切众生。所以说“广修供养”不仅仅是供养诸佛,而且还要供养世界上所有对我们有恩惠以及没有恩惠的人。如我们的父母、亲戚、朋友,凡是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都要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情去报答他们。如经文中所说:“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所谓利益众生,使众生苦尽即证菩提,即是供养如来;广行四摄法,摄取众生从我学道,即是供养如宋;神力遍法界,能代众生受苦,即是供养如来;勤修一切善法,增长善根,即是供养如来;广学万行,自他两利,即是供养如来:凡有所作,不离菩提心,皆成佛事,即是供养如来。
佛教的供养法门有两种:一是财供养,是属于物质上的供养,也就是世俗生活中的慈善事业,以此珍宝供养诸佛,其目的是为祈福消灾、增长善根;以此财物救济众生,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人们的慈悲心,为自己修福修慧。二是法供养,是属于精神上的供养,这是佛教教育的中心,通过佛法使众生能脱离苦海成就佛道,从身心两方面都得到最究竟的解脱,所以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普贤菩萨十大愿中“广修供养”就是指法供养,以佛法供养一切众生令得解脱。由此可见普贤菩萨的法供养超出了一般世俗所认为的物质供养范畴,从而也更加使佛法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如《华严经》云:“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修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此广大最胜供养。”[4]所以说,“礼敬诸佛”愿能够培养人们在生活中的“善行”意识,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广行善事,报答社会给我们的一切所有,以此“善行”推广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随喜功德培养人们的“爱心”
“爱心”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我们和谐社会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学佛者修行菩萨道的重要条件。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需要“爱心”,一个家庭如果没有爱心那就不会和眭,如果我们的社会没有爱心就不会和谐。虽然今天我们所处的社会物质得到了很大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了很大满足,但由于物质的发展人们在精神的道德上失去了很多,为了追求名利不择手段使得社会道风日下,人心变得更加贪恋。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献出自己的“爱心”,那我们的家庭就会变得和眭,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普贤菩萨“十大愿”的第五愿是“随喜功德”,是说做为一个佛弟子要多帮助别人,当他人做功德善事时要发欢喜心,而不是讥笑和嫉妒他人的善行。见他人行善,自己也会生起善念;见他人快乐,自己也会得到快乐。所以佛教赞叹众生要“随喜功德”,如《普贤菩萨行愿品》云:
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5]
“随”是跟随、依顺、不违背的意思:“喜”是欢喜、不恨、不讨厌的意思。“随喜”是随顺欢喜之意,意思是见他人所作善根功德,要随顺生起欢喜之心。这是普贤菩萨教导我们要破除嫉妒障碍的烦恼,我们每人都有嫉妒,当看到别人比自己好时,心里就会很难过生起烦恼。“随喜”就是专门对治嫉妒,当看到别人好时,不但不能嫉妒,而且还要生起欢喜心,赞叹他人的好事,这就是“爱心”。
这里的“随喜功德”不仅是随喜所有圣者的功德,而且还要随喜四生六道众生的功德,如经文中所说:“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普贤菩萨主张“随喜”不仅只是对诸佛菩萨圣者的恭敬心,更应当是对四生六道一切众生的“爱心”。如《大智论》云:“有菩萨摩诃萨随喜福德,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6]孔子也说“已所不欲,匆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东就不要再送给别人,这样会使别人感到很为难,使他人心中不快乐。俗话说“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能帮助别人总是一件快乐的事。所以《大智度论》也说:“随喜福德者,不劳身、口业作诸功德,但以心方便见他修福,随而欢喜。”[7]
四、恒顺众生培养人们的“宽容”
“宽容”心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先决条件,也是社会发展的和谐因素,同时也是学佛者修学佛法的重要条件。佛教大肚弥勒所表示的就是“大肚能容世间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有寒山问拾得[8]:世间有人欺我、辱我,我如何处之?拾得说:忍他、让他,再过几年你再看他。这是一种多么宽容和包容的心量,我们在生活中如果能有这种宽容的心,那我们的家庭和社会都会和谐。
普贤菩萨“十大愿”的第八愿是“恒顺众生”,是说学佛者要学会宽容他人,要放开自己的心量多包容别人。佛陀出世说法的本意就是为了度众生,如《法华经》云:“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9]修学佛法者就是要学习佛菩萨的精神和思想,能帮助我们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净化我们共同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如《普贤菩萨行愿品》云:
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坐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无色、有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
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10]
从这段经文可见“恒顺众生”者,恒就是永恒、永远不停止的意思,顺是随顺、顺从之意。恒顺众生,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要顺从众生,顺从他们的意思,对众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要接受包容,这是菩萨摄受众生的一种宽容心,也就是菩提心。如经文中所说:“以大悲心随顺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所以“恒顺众生”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的最终目的。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修学佛法者必须的本质,而“恒顺众生”这一愿便切实体现了下化众生这一内涵。我们发心利益众生,便应做对众生真正有利益的事,((J晅顺众生”就是以智慧为前提,指导我们的行为能真正利益众生。如经文中所说:“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如是以普贤行愿平等饶益一切众生,证入法界,无一众生而不度。随顺众生,如水随器,如影随形,生生世世,随其所堪而导利之,令一切众生返迷成悟。由此体现了菩萨度众生的精神,也体现了普贤菩萨以平等心利益一切众生的“宽容”之心。
结语
我们学佛最重要的就是行菩萨道,也就是说学佛教要学佛的慈悲心和平等心,对所有的众生都要一视同仁,用佛的胸怀去包容一切人和事。太虚大师曾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佛教。”体现了佛教对人文和社会的关注,想通过佛教的文化教育来完善社会伦现道德的不足,以此实现“人间佛教”的思想。佛教的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众生平等上,如《梵网经》所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佛教思想从六道轮回的角度来看,世界上所有的众生,过去都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六亲眷属。我们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广度一切众生,菩萨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自己职责。如在《维摩经》中说:“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因此我们修学佛法者首先要有爱心、善行、宽容和诚信,而普贤菩萨的“十大愿”在这几方面体现的最为突出,是我们今天修学佛法的指导方向,也是我们重建社会伦理道和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普贤菩萨“十大愿”不仅是作为佛弟子修学佛法的基本原则和实践方法,而且对世俗社会的家庭伦理道德和社会和谐都具有现实意义,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很多方面都能够产生良性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在人性提升、人心净化、社会和谐和社会关怀等方面都具有指导意义。
注释:
[1]十大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宋。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2]《大方广佛华严经
gt;
gt;卷40《普贤菩萨行愿品》:《大正藏》第10册,p0844c。
[3]《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0《普贤菩萨行愿品》;《大正藏》第10册,p0844c。
[4]《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0:《大正藏》第10册,p0845a。
[5]《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0《普贤菩萨行愿品》:《大正藏》第10册,p0845b。
[6]《大智度论》卷60:《大正藏》第25册,p0487a。
[7]《大智度论》卷60;《大大正藏》第25册,p0487c。
[8]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9]《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1,第35册,p0504c。
[10]《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0《普贤菩萨行愿品》:《大正藏》第10册,p0845c。
大宝法王噶玛巴:在网络上,看到了有许多的中国网友,对中国和日本在钓鱼岛发生的冲突。和对南海黄岩岛的事情,都义愤填膺。深深的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爱国情怀,这是种发自内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9
来不及的悔恨在汉朝韩婴所著《韩诗外传》卷九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人子希望侍奉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无法尽孝。来不及侍奉父母,真是遗憾的人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8
从感恩开始一个好的社会是由无数个好的家庭凝聚而成,好家庭则奠基于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儒教重视修心、齐家,才可以治国、平天下。每一个人要先好好修养自己,培养慈爱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第十地 法云地菩萨道看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去实行,再怎么远的路,总有到达的一天。虽然凡夫很渺小、圣人很伟大,不过,要从渺小变成伟大并不困难,只要有心、有愿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学佛即是「学佛的生活」,如果能把心照顾好,净土就在我们身边,天堂即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可怕、可恶的人生──像地狱般的苦难,同样地也是由一念心所造成的。一念之差 地狱天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对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别人,如果有了贡高我慢,时常都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能干,那就大错了。但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学不会时,就认为「能干是你的事,学不会是我的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但是,也有贫中之富的人。当时有一户人家是属于贫中之贫的人,他们的生活向来已经很贫穷,而夫妻俩又非常悭贪,佛陀为了感化这户人家,于是,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经中有一则小 故事 ,有对老夫妻没有子女、亲戚,住在一个山城小镇外,没有什么邻居,只有两老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生活中充满着爱的意境与满心的善解。心中有爱 贫穷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们在外看到人家在办丧事,为了祭拜亡者,杀了许多生灵,因此个个表情悲戚。佛陀知道后,悲悯地说:「这就是众生的颠倒啊!殊不知人死了,屠杀生灵的行为对亡者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头大象,体型强健、性格温顺,国王非常喜爱牠,特地为牠建造一间舒适的象舍。一群强盗看中象舍周围静僻隐密,接连好几个晚上悄悄聚集在象舍旁,商量抢劫的计划,像是如何破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在世,真正过不去的是自己,最恶毒的敌人是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反观自性,不要让恶念浮上心头。世间没有过不去的事,切勿轻视自己的生命。培养开阔心胸 预防心病良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中篇》五浊恶世度有情佛陀的苦行因缘每个人与生具来皆有那分能分辨是非的智慧:但是,若不用心,便会分辨不清、错失良机,因而招来很多障碍自己的缘。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某一个时候,佛在一村落里,那个村落的东庄与南庄隔着一条河,东庄约有五百户人家,庄内的众生常造诸恶业,没机会听闻佛法,每天总是在吃喝玩乐、安逸懈怠中度过。佛陀怜悯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守财狗通常静坐是为了训练自己精神集中,洗涤习气,每天若以一点点的时间来训练,慢慢地累积,就能养成很好的思考习惯,调伏向外奔驰的「心念」。佛陀最关心众生的心念,所以应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最美的心境一位老先生怀抱我家门前清洁,别人家门前也该干净的心念,每天都去打扫街道。他以实际的行动来爱乡里、爱别人。二、三十年来,不管是刮风、下雨,从未曾间断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不明事理徒恼乱心中若有一点疑惑,不要累积成恼或是怨,凡事用智慧分析、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才能照顾好心念。人会有烦恼,就是因为累积不如意的事;然而世间事,十之八九都是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习气 可爱与可厌的分界同样是患了老人痴呆症的老人,一位令人心生欢喜,另一位却让人心起烦恼!年轻时心念的养成,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晚年境遇。有位中年妇人来看我,诉说家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无价之宝方为贵我们要好好用心,把心清净之后,要善于环保,保持清净的心,切勿再染上世俗贵贱的心态;有真正超然的道心,万事万物自然无贵贱之分,而且能圆融无碍。人生忙忙碌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辑四 至爱篇人生有爱无憾事罹患癌症的慈诚队队员,在队友的细心照顾下,生理与心理上都获得了一股温馨的暖流。人与人之间,若能彼此扶持、相互关怀,社会便能呈现一片祥和!慈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学佛的好处是看开和原谅,老法师开示。不能造业,不能造业这句话容易说,不容易做到。我们试问一问,能不能原谅一个陷害我的人,羞辱我的人,毁谤我的人?能不能?不能,不能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4
善解包容要善解、包容,对人要懂得善解,即使对方有意伤人,只要我们无心接受,就很容易善解;对事不要存有成见,若能打开心门事事包容,内心必然轻安自在。我常说要善解、包容,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体会证悟道理明白后,倘若还是放不下,就无法体会。所以,只要真正体会了真理之后,就会很欢喜地去做,这就是证果,证得欢喜的果报,心无烦恼、很自在,就是彻底觉悟的欢喜心。最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心灵的资粮佛陀在世时,曾说过一段染布的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来到王舍城托钵。城里有一条街道十分热闹,开了各种贩卖生活用具的商店,有打铁店、制桶店、布店等等。佛陀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回归本性一个人是否高贵,并非自我标榜;而是需要好好地努力,回归自己的本性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尚。人的本性是自然、平等的,世间上之所以有分别,就是因为有我,而且自以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所生之处,果报追随,相从不舍」,这几句要记住,三句。我们的一生记住这句话,天天所遇到的,是果报追随,相从不舍。果报要受,受都不放在心上,都不会引起分别执着,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问: 《地藏经》中许多地方都讲天地鬼神,护持念佛,礼佛上香的人,不令恶事横事入门,水火盗贼,一切恶事悉皆消灭。而我却见到不少礼佛念经的居士,甚至我自己常有不如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07
《优婆塞戒经》业品第二十四 佛经原文:……若于非时非处非女处女他妇。若属自身是名邪淫。唯三天下有邪淫罪。郁单曰无。若畜生若破坏。若属僧若系狱。若亡逃若师妇。若出
邪淫果报时间:2024-12-07
美国波特兰开示——改变命运的诀窍2013.04.19学佛求离苦得乐佛法讲因缘啊,我们从凡夫也想转凡成圣,也是一种因缘。从《心经》的角度上说,佛的风光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开示(九)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悲体戒雷震这个悲体是什么?这三段是特别的甚深的,具足神通力,真观清净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1
佛陀开示我们说:人和鬼同一个时空,草木屋舍房宅通通都有鬼那我们又怎么办呢?在外道的做法就是赶鬼,认为他们都是不好的,邪恶的,肮脏的,把他们赶出人所居住的地方,事实上这是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30
第五章 世尊的开示在佛陀一生说法的四十五个雨季中,有十九个是在沙瓦提国(Savatthi)的揭答林给孤独园度过,每次雨季他都会待在那里三至四个月。给孤独长者通常一天会去拜
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4-11-29
◎对寺众开示★出家为求解脱—在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中去修—于衣、食、住、香、味、触、法中不起贪念。★我们累世所造的恶业比山还要高,今生出家修行就会现前,所以有时候觉得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1、与佛有缘,一切生命平等受用有友问了一个问题,俺就这样为您作答吧。先认识什么叫佛教?佛教——是佛陀对生命的教诲而不是仅对佛教徒。所以,若信佛、若敬佛、若学佛、若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7
上师教言集:并非我有神通,不过我确实可以通过一个人说话做事等各方面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佛陀也曾说过,有烟之处必有火。想知道自己前世是什么,只要看看今生过得是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6
22.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意义是什么?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众生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5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寓江湾丰子恺家。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世尊的开示:警惕——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恶业过彼挖一切众生眼罪聚看到多有一些学佛的同修,言语极其的随意、浅薄无智、斗争坚固,真的是造业无量,自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4
法师品第十此品明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大论(大智度论)明六种法师:一信力故受,二念力故持,三看文为读。四不忘为诵,五宣传为说,六圣人经书难解须解释。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只要皈依三宝,能念三宝,都是修行;能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用心,不贪财,不恋色,这就叫修行。常时观身体是无常的,是不干净的,是幻化的,是要死的。你这样观,你的烦恼就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1
善恶因果不能抵消,这是一定要懂的。那不能抵消怎么办?佛教导我们,对于善因加强,对于恶的,过去所造的,不再做了。让善的力量强大,恶的力量薄弱,将来往生的时候,力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20
【解】因果相背,为是处,作恶业希望乐报,因果相背,为非处,犹言“无有是处”也。“无有是处”是没有这个道理。这一条,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没有疑惑的,“十力”这个摆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8
大修行人指的是谁?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阿罗汉这些人,应化到这个世间,与没有成佛时的这些众生又碰头了,有缘,都遇到了,这时候还有没有因果?有,清楚。我们在《高僧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有些人老埋怨:“你看那个人作恶多端,但是人家现在就有钱花,花也花不完。你说我一天辛辛苦苦,又善良又做好事,一天穷得当当当!”实际那个作恶多端的人,他以前修的善业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6
这位大神既称菩萨,又是佛,几度现身红尘道场开示众生这位大神既称菩萨,又是佛,几度现身红尘道场开示众生 | 文 三只眼读史弥勒佛的道场在梵净山,此山有“天下众名岳之宗
金玉良言时间:2024-10-02
佛宝网讯 近日,首届海峡两岸佛门书画艺术展作品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目前已陆续收到很多书法家、画家作品,投稿作品题材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佳作精彩纷呈。现选
文化资讯时间:2024-09-27
勉强找时间来学一学,不能一心一意去做,拔除“根本业缘”是不可能的,刚强众生难调难伏就在这里。不说一般的道友,我们出家弟子对这种道理人人都懂,也知道修行好,也是下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5
1在因果法则里面是不成立的。作善就在自己心田里落下善种子(善因),作恶就在心田里落下恶种子(恶因),善种子和恶种子不能互相抵消,到它们因缘成熟时,各结各的果报,不会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
呷绒多吉上师 开示连载(406):因果是不虚的,但很多人都不相信因果。为什么呢?他觉得看不见,看见了也认为不存在因果。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有些人看见某一个人一辈子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
一个大灾难来了,许许多多人丧失了生命财产,但是还有少数人很平安,没有受到大灾难。这些人,你仔细去观察,你去做一个统计,然后你就晓得,从统计上看到,绝大多数心行善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问:“佛菩萨还受不受因果报应?”答:这个问题,过去百丈大师遇到老狐狸曾经问过,问的话就是“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跟你这话的意思完全相同。老狐狸过去生中是讲经说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