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宗风(四)2011年2月23日于净土宗念佛会为僧众开示
(僧众轮流背宗风)
古德说:“静中功夫十分,动中功夫才一分;动中功夫十分,梦中功夫才一分。”如果梦中作得了主,临终的时候也就 能作得了主。对于宗风的内容,大家自己私底下诵念的时候可能都已滚瓜烂熟,但那是在静中,一旦到了动中,往往只剩下几成的实力而已,那是自然的。若有心深 化进境,就必须多闻熏习,尤其修行,更是如此。所以,在孔子学说的代表──《论语》中第一篇《学而篇》之第一句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佛门由古至 今更是一向注重多闻熏习。
闽南语有一句话说:“三日没ㄌㄧㄡ,爬上树”。意思是,只要几天没有复习,自然就会淡忘;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力、记忆力都会退化,思维敏锐度也会退化,因此多闻熏习益加显得非常重要。
除了多闻熏习之外,还要能够耐烦、耐苦。早年台湾佛教界高僧广钦老和尚,他曾经训练寺里一位担任重要执事的弟 子。怎么训练呢?寺里有工程要进行,还要举办法会,忙完了一天,已经非常晚了,身心可说疲累不堪,巴不得马上躺在床铺上好好休息,偏偏这时候广钦老和尚要 他做看起来不是很重要,也不是很需要的事。什么事呢?老和尚竟然把一大盒原来已经分类好的铁钉全部都搞混,然后叫这个弟子把这盒铁钉重新分大小尺寸拣好。 这个徒弟心里想:“唉!老和尚怎么这么捉弄人!我都忙了一天了,您怎么偏偏选这时候叫我来拣铁钉呢?根本是在找麻烦嘛!”广老却板起面孔说:“如果连这一 关都过不去的话,如何面对生死关呢?”所以它是很有意义的。
真的疲累不堪,还要来做这个似乎是无谓的事,这就是训练。训练自己的耐烦、耐苦,这方面如果过得了关,临终的时 候就往往比较不会有障碍。当然这是从自力的角度来讲,我们他力法门自有弥陀的加持,但是一个人的心性如果过于不耐烦耐苦,忍耐力差,生活中往往就会在待人 处事之际自生障碍。
“宗风.俗谛”的内容大部分是撷取自佛陀所说,记录于经典上的,有些则是古圣先贤的格言嘉句,我本身非常喜好,内容确实很好。当然,里面有一些内容是重复的,那是反复叮咛,因为这方面比较重要,也往往是比较容易犯的。
虽然俗谛是在世间与人互动的处事为人之道,但对我们的心性与修行,也是非常的重要,可以说是我们性命的镜子、性 命的道路。一般的镜子可以照出我们身相的美丑、净秽,而这一面俗谛的镜子,则是照出我们心念、性情,人格的美丑、净秽,给我们有遵循的道路与修正的方向。 所以,大家应将其牢记心中,而且要思维它、咀嚼出它的味道来,进而在人事境缘中持续地去历练。
净嵩法师曾讲过一句话,我觉得讲得非常好,就是“融为骨髓,化成个性”。我们血液、骨髓的滋养,靠的是日常三餐的饮食,而个性的滋养,靠的则是所受的教育;我们是佛弟子,就要把佛陀的金言玉语作为我们的教育,作为我们的生命,融成我们的骨髓,化成我们的个性。
不过,将文句背下来,并且涵咏其义,仍只是第六意识的范畴,如果能进而思惟它,并藉环境来历练,就能够化为我们的个性,成为我们的生命,也就能够进入第七意识,改变第八识。
我们所受的教育,所看的经论,所听来的法,其实都还是在浅层的第六意识范围,所谓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 我们读经,思索经文涵意,甚至寻章摘句,思考如何上台演讲,这一些都是知识的范围,只能改变学问的结构,也少许会改变精神相貌,但是还无力改变我们深层的 性格与业力果报。为什么?因为我们一出生,就定下了性格与命运。俗语说:“八岁定终身”,也有人说“三岁定终身”。意思是说,从他小时候的个性行为就可以 判定他将来的命运走向了。不过,一个人呱呱堕地的那个时刻,其实就定了终身,所谓“一饮一啄,无非前定”。定,由谁来定?是我们自己定的。我们都是带着累 生累劫的业习,经由因缘和合而投生在此时此地,这一些业习在哪里?以佛法的名相来说就是“藏识”,也就是第八识。
“藏识”里面的东西是静态的,可是它有随着境缘而发动的功能,那个功能就是第七识。我们今生今世所受的教育是属 于第六意识的范围,对于第七识的我执,第八识的业力,并没有影响到。要影响、改变它,那是修行的范围,不只是求知而已。因此,我们要时刻反观自省、观心自 照,所谓随文入观、藉境练心,不然就有可能学问愈深反而业障愈重。
为什么?因为凡夫都有贪、瞋、痴、慢、疑、邪见,当学问愈好,尤其能够登台讲经说法、滔滔不绝、辩才无碍时,无 形中,就长养了自己的高慢之心──你看,我懂这么多,你们都在底下听我讲,你们都不懂……但是这一些也是第六意识的范围,可是往往有形无形、有意无意会有 这种高慢的念头。这样,岂不是福报没有增长、业障反而加多了?这个就是把学佛当作佛学、哲学来研究,而没有体会到:固然我们讲给人家听,但这是大家给我学 习历练的机会,这是我的福报,我应该感谢对方。所以若期望将已知学问转化成为内在生命,改变我们的深层个性,进而改变自己的业力,就必须要时常反观自省, 不断地观心自照。
以通途法门来讲,这方法就是“观心”,时刻观照内心,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好或是不好,都要清清楚楚。能够观心的 话,不好的念头当下自然就会退离,好像黑暗的房屋,电灯打开,黑暗就消失了,倘若电灯能时刻保持光明,黑暗就永远不会进来。这就是所谓的“勤修戒定慧,息 灭贪瞋痴”。
当然,这是自力的范畴。由于我们达不到,所以自惭形秽,自觉是罪恶生死的凡夫,唯有投靠弥陀的救度,否则无有出 离之缘。但也不能因为我们是投靠弥陀的救度,就可以不行这方面的事功,还是要随我们自己的能力,随力、随缘尽量去做方可。一方面善尽修行人的本分,一方面 也藉之认清自己的状况,以资强化机法深信,这是一个净土行人所不可忽略的过程。
所以,如果自己职位高,学问高,时常受人赞叹,就要更加小心,因为这往往是在消我们的福报,在增加我们的罪业。为什么?我们若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心态承受赞誉,乃至沾沾自喜时,罪业就会增加,福报就会漏光。
唐朝时代有一位国师,就是因为一时骄慢自满,而曾经受到业障的侵袭,他就是大家熟悉的十世高僧悟达国师。
悟达国师在儿童时期就已有不凡的展现,被称为神童。怎样的神童呢?他在小孩时就曾触景生情而吟下一首诗:
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
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随风。
这段文字很优美,意境也很好,而且又明确浅白地显示佛家无常的道理。
“花开满树红”,春天时花园的花都开放了,万紫千红。可是时间总会过去,好景不能长久,就怎么了?──“花落万 枝空”。“唯余一朵在”虽然还剩下一朵没有掉落,可是不会长久的──“明日定随风”。像这样的无常观,悟达国师小的时候就已经感受到了,可是一般人即使到 老,也没感受到无常。可见悟达国师不愧十世以来都成为高僧。
悟达国师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出外行脚,路经一座寺院挂单,隔壁寮房中有另外一个来挂单的僧人,全身生疮,臭秽难 闻,他人避之唯恐不及。当时的悟达国师很有爱心,主动照顾那个生病的出家人,为他清理排泄物,帮他送来食物、汤药等等。过了一阵子,那个生病的出家人病情 就渐渐好转、恢复健康了。
后来他们两个都要离开的时候,那个受到悟达国师照顾的出家人很感激地对悟达国师说:“我叫迦诺迦,你以后如有难解之事,可以到某某山来找我。那个山上有两棵很高大的松树,越过那个山头就可以找到我了。”于是两个人就分手,各自云游去了。
悟达国师后来因为德行高深,唐懿宗封他为国师,对他尊宠有加,悟达国师因而生起一念骄慢心,但也从这时候开始, 悟达国师的膝盖上突然长出一个人面疮来,眉目口齿俱备,更可怖的是,这疮需要喂食,每次用饮食喂它,它都能像人一样开口吞啖,遍请各地名医医治,皆束手无 策。这时候,悟达国师想起了年轻的时候所遇到的那位僧人所说的话,于是他就辞别了皇帝,自己上山去寻找那位僧人所住的地方。
悟达国师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那个长着两棵大松树的山头。他越过那个山头,看到了一座小庙。进到庙里,果然看到几十年前自己曾帮助的那位僧人。他对悟达国师说:“我知道你会来。山腰处有一潭泉水,你现在到那里用泉水洗你膝盖上的疮,这样病就会好了。”
悟达国师就依指示到山腰的泉水旁,准备用双手舀水来洗膝盖上的疮。就在这个时候,那个人面疮竟然开口说话了: “且慢!我有话要说。你是个学问渊博的高僧,应该听过汉朝七国之乱时袁盎奏请汉景帝斩晁错的故事,你就是当年的袁盎,而我就是被你害死的晁错。我在你身边 跟了十辈子,因为你十辈子以来都是持戒精严的高僧,行为操守纯正,修行也很精进,我都找不到机会向你下手,直到你被封为国师,心起傲慢,我才有机会报仇。 今蒙迦诺迦尊者慈悲化解我们的恩怨,所以我也就此罢手了。”
悟达国师十世以来都身为高僧,只不过一念沾沾自喜,福报享尽,致使冤家有机可乘,业障就现前。
一位修行十世的高僧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样的卑贱、愚痴,哪有自骄自满的资格呢?而且修行人愈是学问高深,应是 为人愈加谦卑,所谓“学问深时意气平”,饱满的稻穗,头是低垂的。六经之首的《易经》就说:“谦受益,满招损。”总之,只要心存谦卑、谦虚、谦柔、谦和、 谦下、谦让,都是可以增长我们的福德的。
《心经》说:“色即是空。”我们的身心都是空,不只山河大地、森罗万象是空,宇宙星辰也是空,在空中没有所谓的 “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因此,我们要益加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如果心中起了情绪,起了不平、不满、比较、计较、忿恨的心情,自己就要立刻观照。一旦 有观照的心,当下就会心平气和,就会回到正知正见正念。所以,修行不只是学问的事情,也就是说,学佛不只是佛理的事情,不只是佛教哲学的事情,而是要观 心,深入自己的第七识,改变自己第八识的业障、果报。
刚才所讲的,“静中功夫十分,动中功夫才一分;动中功夫十分,梦中功夫才一分”,所以我们要时刻观心。
这样讲,是不是不用念佛了?不是的!当然仍是要以念佛为主。只是说,当我们起心动念了,乃至情绪、脾气、烦恼来了,就要立刻观照,这是针对当下的起念来自我调治。至于平常,当然仍是念佛为主。
另外,修行要从什么地方开始呢?要从不妄语开始。不妄语就是不随便讲话,不仅不讲骗人的话,也不讲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这个非常重要。
我们团体中,不管出家也好、在家也好,都是女众居多。俗话说,女众往往是“鸡肠鸟肚”。而且,“长舌妇”也好, “三姑六婆”也好,都在说女众,可见女众“口业”非常严重,有时一句话可以交代的,却讲两句、三句,甚至讲闲话,一讲就是好几十分钟,甚至半个钟头、一个 钟头以上;情绪来了,向人诉苦,一说就是几十分钟,甚至几个钟头,真的不愧是长舌妇。
言语往往是是非的来源,所以宗风里面对语言的提示就比较多一些。比如:“不说、不听、不传、不较”。相应于在佛 陀所订的五戒、十善当中,针对口业而订的规范是最多的,所以我们要不说是非,也不要诉苦,因为口业最容易犯罪犯过,也最容易消损自己的福报、增加自己的罪 障。我们既是身为修行人,应该以佛法作为自己起心动念的准则,而不应该还像没有学佛以前一样,把以前的脾气、个性带到佛门来。要知道自己的三千烦恼丝都已 经剃掉了,所穿的是可让三界众生供养的福田衣,所以务必要常自省:我是不是还像以前那样使个性,动不动就起情绪,动不动就要发牢骚?好像受了很大的委屈一 样。如果这样的话,连修行人都称不上了,更何况是出家人呢?
所以,没事不要讲话,半句话都已经嫌多了,何况讲那么多、那么久!凡是跟自己无关的事情,也一概不须知道;若知 道了,当然不可以讲出去。想想看,讲出去是为了什么,有什么意义?讲来讲去都会变成是非,所谓“一人传虚,百人传实”、“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所以 修行从不妄语开始,对于是非尽量不看、不听、不说、不传,即使闲话也不要讲,要惜话如金,守口如瓶。
在佛陀的时代,僧众和合共住所做只有二事:一是“圣默然”,即打坐修定;二是“法谈”,即谈论佛理,其他世俗的 闲聊,在和合僧团是严格禁止的。因为除了佛法,除了宇宙真理之外,一切的一切都是空性,你讲它做什么?善也是空,恶也是空,顺也是空,逆也是空,把它讲出 去做什么?往往我们会跟旁边的人说:“某某人我跟你讲一件事情,但是您千万不要讲出去……”,那个人又跟他的知心好友说:“某某人我跟你讲一件事情,这件 事情是某某告诉我的,但是你千万不要讲出去,你一个人知道就好”,这个人又跟他的知心好友这样讲,是非就这样一直不断流窜。总之,不相关的事,即使是同床 而眠的丈夫、太太都不需要讲了,更何况是其他的人?
能守得住口,就能方便守得住心;口守不住的话,表示内心的翻滚太大。所以再次提醒大家,少讲话,无谓的话半句都嫌多。
善导大师往往都是独来独往的,为什么?因为有人相伴,往往容易讲闲话。但是,不讲闲话并不表示性格孤僻、冷漠,或者显示自己鹤立鸡群、特立独行,如果有这样的观念,是不正确的。一个人也好,与大众相处也好,都应该是和谐的,彼此有默契的。
当然,如果是执事,有关公务或某些事情的提示叮咛,这不是是非,我们应该谦卑接受,所谓“闻善则喜,闻过则 拜”,这样不仅能够增长自己的福德,也能够消除自己的业障。别人指出我们的不对,我们应该谦虚地接受,乃至是背后的诽谤,也要接受。当然有些事情若是应该 说清楚的,应该解释明白的,都应清楚平实地表达。可是如果难以说清楚,也无法解释的话,那就要甘心、平顺、安然地来接受。有一句话说“天上掉下来的礼 物”,天上掉下来的礼物,往往是白白地送给我们。要去拥有天上掉下来的礼物还真不容易,没有机会是遇不到的。礼物是什么呢?就是消除我们业障,增加我们福 德,训练我们安忍一切逆缘。
佛陀说,别人诽谤我们,是对我们最大的恩惠。这种观念确实是颠覆一般人的思维。人家诽谤我们,造成我们身心的苦 恼,怎么反而说是恩惠呢?一般人会因为诽谤而造成身心苦恼。可是我们是修行人,修行人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对待呢?如果确实有这样的事,刚好是消我们的业; 如果没有那样的事情,一方面是增加我们的福报,一方面是让我们修安忍、忍辱的机缘,这岂不是很大的恩惠?曾有一位学佛的妇女受了别人的无根之谤,她听到了 反而很高兴,因为那时候她儿子正要考试,她就把这个功德回向给她的儿子。如果这位母亲没有学佛的话,可能就会气得晚上睡不着觉了。
所以修行人永远不会怨天尤人。“唉呀!某某人对我怎么样、某某人对我不公……”其实没有不公的事,天底下一切都是公平的,所受的往往都是恰如其分的。依据我们过去世所累积的业因,今日自然应该受这种果报,所以说“闻善则喜,闻过则拜”。
我们往往观察不到自己的过患,必须要靠别人来提醒。别人好不容易观察到了,而且跟我们提起了,我们如果接受的 话,岂不是就能够如实地去改进?因为别人的提示,让我们有改进的机会,使我们的品性、道德升华,岂不是要感谢对方?即使是对方误会了,那也没关系,在团体 当中,我们是怎样的为人,四周的人都看得清楚,所谓“日久见人心”,大家都会有公论的。所以,应该尽量谦虚,接受他人的忠言。
在团体当中,凡事也要能“善解”,善于理解才不会错解、误解,而产生误会。与众相处要合群,要与大众和合。若不能合群,会带给自己苦恼,也会带给别人苦恼,更会带给团体动荡不安。除此之外,要彼此接纳,互相包容,彼此体谅,互相关怀。
我们这个法门是讲弥陀的救度,也就是讲弥陀对我们的爱、弥陀对我们的包容。想想看,如果弥陀不爱我们,怎么会救 我们呢?如果弥陀不包容我们,我们怎么可能被救度呢?想想看,我们生生世世,乃至此生此世,我们的三业行为过得了阎罗王这一关吗?阎罗王会包容我们吗?阎 罗王不肯包容我们的,因果也不肯包容我们的,只有阿弥陀佛包容我们,不跟我们计较,而且还要来救我们。净嵩法师曾说(大意):“佛都原谅我们了,为什么我 们不能原谅别人。”我们若体会到弥陀的爱有多深,对别人的爱也会有多深;我们体会弥陀对我们的包容有多大,对别人的包容也会有多大。
一个人如果起情绪、心中不平了,感觉受委屈了,这表示两方面不足:一方面是对“机、法”没有体会,以为自己是一个贤善、没有过失的人,同时也没有体会到弥陀的爱跟包容;另方面是他初学这个法门,所以感受的深度还不够。
还有,一个团体里面,默契非常重要。团体运作是靠什么?靠默契。有了默契的话,不用讲,彼此都是互相理解的。虽然谈不上心心相印,可是彼此的心都互相了解,这就是默契。能够这样的话,在人群当中,就会有人缘,就会有好缘,就会获得善缘。
如果在群体当中,觉得自己没有人缘,好像别人都冷落自己,这样就要检讨自己,不要去指责或批评别人。为什么?这个就是以镜为鉴的理论,眼前镜子所显现的都是自己如实的相貌,不是镜子故意产生的。所以反观自省很重要。
同时,凡事要往正面去想,不要往负面想。不管事情怎样,都要往正面想,这样就会带来正面的效应。如果动不动就往负面想,即使是正面的,也会带来负面的效应。
另外,团体中都会安排各人相应的职位,所谓各安其位、各司其职而分工合作、分层负责,所以大家只要安份守己,尽 心尽力,尽职尽责,就能够像一部机器一样,每个环节都能运作通畅。不管自己负责哪个层面的工作,都要尽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举重若轻,轻松以对”。这 样自己轻松,别人也没有压力。
最后,还是勉励大家,关于修身养性的好文章应每隔一段时间就复习一下,所谓多闻熏习。如果不多闻熏习,就不可能有所进展,就难以有所成就。
不断复习,就好像我们在土地下了种子,种子落下了,要适时去浇水,将土翻松一下。好的道理,我们看了、听了,当 下种子就进入我们阿赖耶识的田地当中,可是田地若是土太硬、水份少,没有养分,没有肥料,阳光又不充足,这颗种子就不能发芽。时常温习、复习,等同我们维 持土地的松软,而有水分、养分、阳光,这样它才容易发芽,乃至最后开花结果。
所以,有关法义的文章要多闻熏习,乃至修身养性的文章也要多闻熏习,这方面的文章大部分也都会发给大家。有哪些 文章可以反复温习呢?我来念一些,发给大家的,当中有一篇《爱的故事》,这篇故事很短,但启示很大,意思就是说,只有爱才能存在,没有爱就不能存在。阿弥 陀佛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祂如果不能圆满救度十方众生的爱心跟力量,就没有阿弥陀佛,也没有我们的法身慧命。
还有《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慈悲是化解的唯一方法》、《你所给予的都会回到你身上》、《自己决定别人看你的眼 光》、《出家人的自尊》、《坦然还儿债》、《平心静气的妙方》、《找好处认不是》、《讲病》,后面这两篇是民国时代,东北地方一位王凤仪王善人所讲的,以 及星云大师写的《如何做一个出家人》,还有我几次讲的《学习宗风》。这一些都可以利用时间来反复温习,因为这些都可增长我们人格道德的生命,多闻熏习就会 “融为骨髓,化成个性”。
南无阿弥陀佛。
1我们今天学佛,我们念佛,为什么念佛?为清净心念佛。清净心现前,清净心就生智慧,然后你念佛,这个佛号才得力、才有力量。2我们的心为什么不清净?杂念太多。杂念,不管是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禅定是清净心,六根面对外面六尘境界,「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叫禅定,这是真正修禅定。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会被外头境界勾引、还会起心动念,完了!真正的功夫、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1 学佛一定是越学越欢喜,所谓法喜充满、破迷开悟、离苦得乐!2 迷惑、烦恼、妄想一天比一天少,不容易做到;至少是一年比一年少,这总是一定要做到的。功夫再好一点,一个月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后面这一句很重要,明白之后就不至於发生误会,没有得一心以为得一心。得一心是什么样子,至少要了解一些。「七日不乱后,更无趋惑造业之事」,这才叫真正得一心。打佛七,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1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什么?是修心地清净。大家要牢牢记住六祖大师的教训,“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我们要常常看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过失。看到自己的过失自己会改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缘是什么?外缘。你要想修清净心,你必须要离开外缘。这个外缘是常常在诱惑你,常常在扰乱你,你要把这些诱惑、干扰把它离开。所以古时候佛门的道场都建立在深山,为什么建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摘自净土法门《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203集 2015年6月24日 我们修净土,真正能得受用是清净心现前,得小受用;平等心现前得大受用。清净心现前,生凡圣同居土;平等心现前生方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无论用什么法门,法门无量,修行方向目标是一个,就是清净平等觉。终极的目标就是见阿弥陀佛,生极乐世界。「及彼国土」,经念熟了,想经中的境界,就是想念极乐世界。「盖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智慧、德能、相好,无量大法都从自性流出来,只要见性全都现前,那就成佛作祖了,不需要多学,放下就是。在哪里放下?眼在色尘放下,耳在声尘放下,让六根对六尘的时候不起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我们供佛,供养佛,什么是真供养?要用心去供养,这是真的。要用心去修行,真修。凡是有生有灭都是假的,不生不灭是真的。佛用水做比喻,我们看海水、江水、湖水,有染污、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我们身有病痛,这是讲内忍,有内忍,功夫不错,但是如何把这些病痛化解这更重要。病痛的化解就是从念头,错误的念头、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要放下,要把它修正过来,心裡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你看菩提心,我在三十年前在美国的时候讲的,我讲大家好懂。古人解释不好懂,我说的好懂,我说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真诚是体,下面这四个:清净、平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清是清净,听到不生染浊心,浊染心,看到也不生染浊心,这个很重要。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起正念,不生邪念,这一点非常重要。“扬者宣扬,由能宣扬实相法故”。这个音声讲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2011年农历十月初五讲于广东化州南山寺念佛七法会】佛在鹿野苑三转法轮,为五比丘说法,讲的是四谛法苦、集、灭、道。四中真谛中,第一真谛就是苦谛。我们来到人世,每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3
什么是文化?常闻这人文化高,那人没文化。到底什么是文化呢?文是指人类的智慧、道德、修养和人格。在欲望与愚痴的黑暗中,文就如太阳一样明亮,光照大千,所以称文明。化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2008年12月,在北京香山名苑宾馆,一个女士经人介绍来见我。可是她不停地述说自己的苦难,没完没了。我打断她的话说:你的苦还真多呀!女士:别人诉苦最多需要三天三夜,我诉苦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学员:师父呀,请问当梦想和现实冲突时,该怎么办?寂静法师:其实我们参考物理学原理就明白了,物理学中有两个力,一个叫动力,一个叫阻力,生命的前进也分为动力和阻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在你的生活中,或许见过这样的人:他们的长相不算好看,却会莫名给人带来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和他们相处会感到一股平静喜悦、简单纯粹的能量。同样,你的生活中或许也遇到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阿育王净土精品注:看到很多同修在网上忏悔自己邪淫的过往,不明白的是大家都基本对佛学有一点了解,难道就不知道因果的取舍吗?您写的帖子描写自己邪淫过程到底是劝人戒淫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依报随着正报转,如果有十朵花,那就只会吸引十只蝴蝶,如果有一千朵花,可能就会吸引一万只蝴蝶,花多蝴蝶多。同样的道理,好心和福报能够感召美好的环境。厚德才能载物,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父母需要增长家庭教育智慧,要让孩子独立自能,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把孩子当做私有财产,用私爱去伤害孩子的心灵,父母需要做的是滋养孩子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许多人都喜欢问这样一个问题:我怎样做才能让我的人生顺利,让生意顺利,让孩子顺利? 其实,拥有顺利的人生,只要八个字就可以了。按照这八个字去做,你的生命就一定顺利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我给企业家讲课,我问,你能让兔子拼命吃草吃成羊吗?你能让羊拼命吃草吃成牛吗?你的企业你不去改命,你天天想拼,兔子想拼成羊这行吗?你拼得比其他兔子肥这个是可能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关于教育教育三大原理:1、空瓶子原理2、种子原理3、唤醒原理人是什么?人什么都不是,像个空瓶子,装什么就是什么!坏人教我们掠夺,好人教我们创造,圣人教我们发现。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善士问:您好法师,我有一个问题,对于我的孩子,如果不督促他做作业,他做作业的速度就会很慢,也就没时间去看书、看电视、玩耍了,这该怎么办?寂静法师答:孩子所有的问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每个人都想家庭幸福、事业有成、生活富有、子孙成才,为此我们想出很多很多的方法来实现这些目标。这就好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数的问题就生出无数的方法。而真正的大智慧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0
从前,有一个农民赚了很多钱,他很自豪地说,我靠着一己之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致富了,发财了。我们仔细想想,他真的是靠一己之力吗?如果没有阳光的照射,他能发财吗?如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0
因果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规律。有一个农民在春天的时候,播种一粒冬瓜子,到了秋天的时候,它竟然结出了一个南瓜。你们说这是什么原因?他肯定把种子弄错了,把南瓜子误认为冬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0
寂静法师:绝对改善成绩与命运的秘密武器——关系管道理论【编者按】“自然的恩典”系列冬、夏令营迄今已经连续举办八期,已有6000多名参加的家长和学子直接从中受益,数不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0
所有的问题都与下列因素有关:1、前世的业力(先天)。此生前很多世前累积的恶业,在今生遇缘引爆了。就如满身炸药,又常常抽烟和烤火,最后爆炸了。所以一定要持戒,努力断恶,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9
一个装过臭水的容器需要清洗空置,一只装过牛奶的杯子同样需要清洗空置。一个肩挑狗粪的人是辛苦的,一个肩挑黄金的人同样是辛苦的。一个背负罪恶过失的人是沉重的,一个放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9
人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个问题是很高深。我们都想要健康,都想要发财,都想要家庭好,都想要子孙好,可是到底怎么样才能好?这些事情背后其实是有些特别的规律的。比如我们梅花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9
因果在我们学佛的过程中太重要了,没有因果就没有佛法。就好像高楼一样,没有地基就没有高楼,破坏地基就可以破坏高楼。破坏因果就是破坏佛法,宣扬因果就是建立佛法。因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9
夜里,在我的寮房,有人请教发财之道。我从座位上下来,走到门口电灯的开关面前,把灯全部关掉。于是房间立刻进入一片漆黑之中,停留了几秒钟,大家的心中都有一种莫名的不快。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8
「深信因果」。我早年刚刚念《观无量寿佛经》时,念到这一句就起了疑惑:三福第三条是菩萨修的,菩萨还不相信因果吗?后来念《华严经》念到「十地品」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5
人要相信命运!你命裡有多少财富,有多高的地位,一定的,否则的话你享受不了。人要懂得因果,就会规规矩矩做人,一生快快乐乐、圆圆满满。果报,最好是老年时候享,年轻时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1
现代这个社会,由于我们为科学所迷了。西方科学文明四百年,两百年前传到中国。日本人接受西方的科技文明,比我们早,他四百年。中国西方科技文明从日本传来的,二百年。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0
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依报的环境非常不好,这大家都知道的,佛在经上讲,这个世界「五浊恶世」。我们在四十年前、五十年,我学佛四十九年,讲经讲了四十一年,我初学佛的时候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7
(990423早餐开示) 【见和同解】 新加坡净宗学会是由李木源会长领导,他非常热心于弘法利生的事业。此道场很难得,这么多人上下一条心,没有意见,这真正是希有难逢。谚语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6
前面一段讲的四个字,我们一定要记住,自性的体是「湛寂」,自性的用是「虚灵」。佛教没有传到中国来,中国儒家、道家的圣人都懂得用「虚」,高明到了极处。你要用实就错了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6
一念时间多长?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秒钟有多少个念头?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念头。所以我们能肯定这一生当中,一念清净的时候决定有。但是第二念就迷惑。一念清净还来不及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6
由此可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应当全心全力依靠净宗经论的教诲,认真努力的学习,求生净土,这才是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净土怎样能够有把握的取得?你要记住「心净则佛土净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5
一切诸佛如来,为什么没有像阿弥陀佛这样做呢?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十方诸佛刹土是佛与众生共业所现的,所以这个业非常复杂,有佛菩萨的净业,有众生的善业、恶业、无记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净土仪规里面,朝暮课诵、佛七仪规里面常讲,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一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诚心,真诚心里头有一个念头就不真,就不是菩提心,心就不诚了。所以曾国藩,这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得为叁界雄』,「雄」是对佛的尊称,就是大英雄。英雄两个字怎么解释?一般普通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这个人叫英雄。世间什么事情人做不到?了生死出轮迴的事情,没有人能做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现在的教育只教人做事,没有教人做人,现在的人会做事不会做人。不会做人,事做得再好,纵然享受,心不安,提心吊胆,怕出祸乱,不安、不稳,死了之后叁途受果报。人不知道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经上讲的,一弹指有多少个念头?一个念头是一个画面,宇宙怎么来的?这个画面从哪来的?念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才是事实真相。理解事实真相是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很多人看到我的时候,问我怎么修养的?我就很简单,叁不管: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心就清净了。要放下,什么都要放下。佛家讲得透彻,效果殊胜。我刚学佛的时候,跟章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理搞清楚了,我们相信会有这种现象产生,我们不怀疑了。所以在这个世间,有人衰老得很快,有人衰老得很慢,什么原因?古人有句话说「忧能使人老」。忧虑就是烦恼,有忧虑的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我们出六道轮迴,比他们简单、比他们容易、比他们彻底。他们离开六道轮迴到哪裡去?到四圣法界声闻法界去。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了,四圣法界跟极乐世界不能比,差太远了。我们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