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序
佛法者,了生脱死之法,自利利他之道。无一人不当修,无一人不能修。然佛法经典浩如烟海,佛法义理又幽深难测。无论初机久学,多有望洋兴叹之感,以致不得其门而入。古往今来,入得宝山,空手而回者,可谓大有人在。其因何在?一者不善观察时机,二者不善选择教法,三者好虚而不务实,四者未遇真善知识。如是众因,致使众多求道之士,难免如盲人摸象、如跛子行路、如逆水行舟。故修道者虽多如牛毛,成道者却少如牛角。
道绰大师言:「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以是可知:修学佛法,重在机教相应,如法而行。不得其益者,在机法不相应也。一代圣教,法门虽多,若论善契时机之法、即生了脱之道,无过净土一门、念佛一行。以其它法门,皆仗自力修习故,断尽烦惑,福慧圆满,方可成就无上菩提。惟有净土一门,仗弥陀大悲愿力故,万机普摄,无一遗漏。无论上智下愚,士农工商,人非人等,但能回心念佛,莫不乘愿往生,入佛境界,同佛受用。法门简易平实,而又奇特高贵。语其浅近,三岁小孩皆能修;语其深远,惟佛与佛能究竟。自古以来,力行此道者,如水奔涌,上至十地菩萨,下至五逆凡夫,一致进行。若论契时契机之法,无过于此。所谓「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故身处五浊之世、末法之时,欲现身得佛法真实利益者,不可不知此法也,不可不修此法也,不可不亲近净业善知识也。
一代时教,阐扬净土之大乘经典,多达二百余部。然惟有净土三经,专明其致。弥陀本愿缘起、西方殊胜庄严、众生往生因果等,于此三经,开阐无遗。印度之龙树、天亲,中国之昙鸾、道绰、善导,正依于此,别开宗门,建立一宗法要,开启往生之大门。惜乎昙鸾大师《往生论注》、道绰大师《安乐集》、善导和尚《观经四贴疏》等五部九卷,于中国失传千余年。后之永明、莲池、蕅益等诸大祖师,则融会诸宗,摄归净土。此即净土法门于中国弘传之大概。然法门流传既久,受「异见、异执、别解、别行」之影响,致使纯正的专修之道,隐显不定,郁而不畅。此所谓融通衍生之弊也。如今虽有大量经论古疏流通于世,以时人业深障重、智识浅薄故,若无善知识引导,多难会其古朴幽远之深意,更难从纷纭复杂的知见网中,厘清法门宗旨,得其修学纲要。致使舍近求远、舍易求难,失之交臂、当面错过者,不在少数。而貌似修学净土,又不甘老实念佛,东张西望、随风倒浪者,更是随处可见。正所谓「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也。以不能如实专修念佛故,所以处处可闻净业难成之感叹!日光虽无处不照,惟宿仰望者心中。众生不念佛,佛奈众生何!幸有善导一脉之清纯教法重兴于世,弥陀光明耀人心目,使广大念佛行人得以安心净域,专志念佛。然或有未遇此法,或遇而有疑者,未免仍自徘徊不前、踌躇不定矣!其所以不能「归命弥陀、专修念佛」者,或囿于先入为主之观念,或执于习以为常之劣习,或迷于道听涂说之俗见。入道因缘,人各不同。若或有缘亲闻净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之《文钞》,则于法门渊源、修学纲要等,必将清晰明了,于祖祖相承「专行念佛、乘愿往生」之道,自可疑虑冰释,通身靠倒矣!
纵观古今,异时同化之风虽别,专行念佛之道无二。然于历代祖师中,印光大师离吾等最为接近,相去不过几十年,遗德明训,时时有闻,自有一种相亲相近之感,故多为今人所崇仰。大师承三经之玄义,依古德之遗训,以笃实之信仰、朴实之文风、应机之善巧,疏理古今义理,甄别法门异同,力陈修学时弊,为吾人指明了坦荡光明的生西之路。其莫大之功,即在于深入浅出,善契时机。藉此可明古德之遗教,可通三经之玄义,可契弥陀之本愿,可入往生之达道。如大师自言:「净土著述甚多,未入门人,犹难得其纲要。求其引人入胜,将禅净界限、佛力自力,分析明白,了无疑滞,语言显浅,意义平实,为研古德著述之初步向导者,其《印光文钞》乎?」稍通文字,即能识其大要。稍明其义,即自老实念佛。依之而行,决定生为贤善,没归极乐,不虚此身矣。
佛法贵在应时契机,大师生逢乱世,对时代根机〔末法之时陋劣之机〕,感触颇深。其言:「今日之世界,非一大恐怖之世界乎?今日之中国,非一地狱式之中国乎?今日之人心,非一魔术式之人心乎?」如是之世界、如是之中国、如是之人心,如何得以安宁?如何得以解脱?遍观圣教,法药虽多,惟有「下手最易、收效最速、成功最高」的念佛一行,能消此劫运,能安此人心。人人依此,不但现身可得消业增福,遇难呈祥;临终更能乘愿往生,究竟成佛。可谓无边利益,垂手可得。是故大师于诸宗悉皆密护,但弘赞偏在净土。虽千言万语,普应群机,但处处归宗,直劝念佛。可谓善导时人归向佛法,巧摄群机共入赡养也。又其自身,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力行此道,言行如一。故其德操行履,感人至深,蒙受光泽者,无以计数,被赞誉为三百年来第一人!
大师懿德风范,身传言教,尽收于一部《文钞》中。然《文钞》虽早已风行天下,却不知有多少人认真拜读过。包括吾人,亦只是偶尔翻翻,多年来亦未能从头至尾细细品味。虽曾发心一定要通读之,往往因种种原因而难以一鼓作气,愧无以言。然对大师景仰之情,从未暂息。经历时久,阅事愈多,此情倍增。近来将《文钞》反复拜读,深沾法益,感触良多,知其于今时乃至未来苦恼众生大有裨益。未明净宗一门者,藉此可以不废时日,善知法要,巧入念佛一行矣!
《文钞》多是书信体,直心直言,真语实语,别具一格。因大师注重实益,不尚玄妙,故语语切中时弊,处处指归净土。或轻言细语,情动人心;或厉声棒喝,毫不留情。实可谓「折摄皆具慈悲,语默无非教化」也。
《文钞》虽为书信往来,实可谓一部「大开示」之书,上至成佛作祖,下至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所不谈。于今世风日下、邪说纵横、正法式微之时代,有心于世道人心者,不可不阅;有心于生死解脱者,不可不阅;有心于念佛往生者,不可不阅;有心于弘法利生者,不可不阅。沐入其中,如同时时亲近一位慈悲至极、智能超拔、而又威严可敬的长者,邪念自消,正念常存,佛号入心,莲花化生。因《文钞》多为应时应机之善巧开示,左右逢源,因势利导。故阅读《文钞》,需有一双择法眼,方能明其宗旨所在。洋洋百万余言,其眼目何在?所谓「敦伦尽分,老实念佛」也。此是大师一生自行化他的不变宗旨!「敦伦尽分」乃作人之本分,「老实念佛」即了生死之大法。一为世间法,一为出世间法。二者具足,则一生不虚度,轮回不久长也!
近来研习《文钞》者,蔚然成风,可喜可贺。或许同感于《文钞》之磅礡无序,故于《文钞》外,更有不少选辑本流通于世。愚乘此遗风,亦分门别类作一选辑,以彰大师恩德于万一,姑名《灵岩遗旨》。以此饷予念佛行人,共餐甘露法味,同结西方胜缘!
为显大师人格道德及教化宗旨,今《遗旨》权分三章:一、悲化有情;二、自述行谊;三、赞古耀今。
一、「悲化有情」者:即大师悲悯有情的慈悲开示,权以四义显之:(一)深信因果,(二)老实念佛,(三)敦伦尽分,(四)闲邪存诚。此四义简明扼要,平实易行,又圆摄世出世法,成为大师教化一贯主张。
(一)深信因果:因果乃佛法大根大本,世出世法,无一不在因果之内。凡夫因三业染污而常没于六道之中,圣人因三业清净而永绝于生死苦海。为凡为圣,全在于己。正如「祸福无门,惟人自招。」身之为人,惟能深信因果,方能乐天知命;惟能深信因果,方能自求多福;惟能深信因果,方能希圣希贤;惟能深信因果,方能终归极乐。
佛法固为心性之法,然因果与心性,不一不异,心性乃因果之体,因果即心性之用。体用一如,理事不二。故凡三界轮回之理,修因证果之道,无一不是因果之显现也。离于因果之事修,心性之理何能大明?好高务胜者,多高谈于心性之理而不屑因果之事。实则善谈心性者,必不悖离于因果;深达因果者,亦可大明乎心性。若论应机,则心性之理幽深玄妙,惟上智可明;因果之事则人人可见,易于契入。如大师言:「世出世间之理,不外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事,不外因果二字。心性之理微,虽圣人犹有所不知;因果之事显,纵愚夫亦可以略晓。」愚夫愚妇之辈,虽不能明因识果于微细中,以至于大明心性。但能仰信佛言,深信因果不虚,善择念佛一法,亦可乘佛愿力,现身了脱。因往生而证无生,因见佛而明心性。所谓「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也。反之,纵能识得心性之理而不念佛求生净土者,多是有名无实,求升反堕,反不如愚夫愚妇之往生为有大益也。所谓「上智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也。古今如是者,比比皆是。
末法之世,谈理者多,实行者少;好虚者多,务实者少;自恃者多,仗佛力者少。故大师教化,迥异于人,不尚玄妙,端守平常,从因果入手,归净土一门。此是大师独具慧眼之高明处!
(二)老实念佛:即弃舍他法,专修念佛也。以深信因果者,志必今生解脱,不愿久沉轮回。所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然法门虽多,惟有念佛一法,有此大益。以此法门,全仗佛力故,万修万人去。如乘船渡海,完全是船力,非自己本事。人多好高务胜,不屑称名一行。大师却甘心此一「残羹馊饭」,因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故对所谓如「山珍海味」的高深玄妙之法,「概不染指」;惟于净土一法,「决志遵行」。将一切智慧学问,抛之东洋大海。所谓「任凭智同圣人,当悉置之度外。将此一句佛号,当做本命元辰,誓求往生。」如是「老实」者,即是「一心归命」,即是「死尽偷心」,即是「正念直来」也。
大师并非不通经教,所谓「如鹦鹉学舌,亦非不会」也。然何以不避讥诮,全舍他法,志在净土?一则源于大师对「念佛实益」的深切体会;再则源于大师对净宗一法「易行功高」的谙知;更因大师对「时代根机」的切身感受,深悉「末法众生,惟此一门,可通入路。」故一生教化,不出《文钞》所言:「明三世之因果,显六道之轮回。示本具之佛性,修念佛之净业。」
然芸芸人生,多舍近求远,舍易求难,以致历劫难成,流转不休。实不知真老实念佛者,冥顺佛愿,直入宝所,即是转凡成圣之大道,即是离垢妙圆之大智慧。所谓「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故《观经》赞念佛行者,是「人中芬陀利花,观音势至,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人之所以不能老实者,未能深知此一即浅即深之无上妙法也。如大师言:「然此法门,甚深难测,虽经诸佛本师交相劝信,而世之疑者,犹复甚多。不但世智凡情不信,即深通宗教之知识,犹或疑之。不但知识不信,即已证真谛、业尽情空之声闻缘觉,犹或疑之。不但小圣不信,即权位菩萨,犹或疑之。即法身大士,虽能谛信,尚不能穷源彻底。良以此之法门,以果觉为因心,全体是佛境界,惟佛与佛,乃能究尽,非彼诸人智所能知故也。我辈凡夫,仰信佛言,依教奉行,自获实益。若得闻此不思议法门,便是多劫深种善根,况信受奉行乎哉!」法门平常而奇特,简易而高深。故大师常言:惟上智与下愚而不移,其它人则看其是否依教奉行耳。
无论何人,但能老实念佛,求生西方,则莲台标名,生可预卜。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佳宾矣。反之,若不修净土,虽通宗通教,有大神通,有大智慧,有大辨才,要去就去,要来就来,若有丝毫烦恼未尽,则轮回不能出、生死不能了矣。是故「修净业人,着不得一点巧,倘或好奇厌常,必致弄巧成拙。此所以通宗通教之人,每每不如愚夫愚妇老实念佛者,为有实益。若肯守此平淡朴实家风,则极乐之生,定可预断。否则,不生极乐,亦可预断矣。」
(三)敦伦尽分:即立身、处世、为人、修道之本。一位「归命弥陀,安心念佛」之人,深沐佛恩,慈光外泄,自然于日常行为中,力所能及「心佛之心,行佛之行」。如何「心佛之心,行佛之行」?其平实可行之处即敦伦尽分。如世法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佛门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等,无一不是吾人敦伦尽分处。佛法非在口说,贵在实行,敦伦尽分即人人切实可行之道。此一绝世妙方,巧摄前之深信因果与老实念佛。能「深信因果」者,方能于日用中敦守伦常,善尽本分,以此而趋吉避凶,远祸得福。能「老实念佛」者,方能绝诸戏论,端守平常,本分作人,真报佛恩。
大师一生,率真守愚,不尚玄妙,惟于平实真切处教人实修。以绝行人「舍近求远,舍易求难」之狂妄心。实可谓「菩萨行菩萨事,凡夫尽凡夫力」。凡夫不得以己所不能而强以菩萨之行「是则是效」,故其一生,「并不与人说做不到之大话」。其言:「人各有所应尽之分,当知素位而行,乃君子之本分。若超分而行,非出格大丈夫,决定不能得真利益。何也?以彼不能尽分于易处,何能尽分于难处?」念佛之人,日用作为,但能「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尽分于易处,则上顺佛心,下彰己德。如是则可「生入贤善之域,没归极乐之邦」矣。
又,敦伦尽分,既是自利利他之行,亦是老实本分之相,是对自身根机的深切体认而做力所能及的事,无越位之思,无好高之心,素位而行,尽力而为。可谓「做人尽人伦,念佛尽心力」也。能将「深信因果」与「老实念佛」如是融于「敦伦尽分」之中,则世出世法,两相无碍;自利利他,尽在其中。人人能如此而行,则由身及家,由家而国,由国而天下,无不均沾佛法利益,同蒙弥陀光照也。于此东土三千界,自生西方七宝莲。此实可谓「于微尘中,转大*轮」之奇异大方便,勇猛狮子吼!观大师一生所为,虽超异常人,亦不过是其身为僧宝敦伦尽分之尽情流露而已。故于平淡中尽显辉煌,于本分中流露真情。微妙香洁,叹莫能言!
(四)闲邪存诚:即于敦伦尽分中,克诚尽敬,善治习气。诚敬为佛法之本,念佛之人,蒙弥陀愿力加持,光明摄取,身心柔软,自然上敬于佛,下敬于人,谦卑柔顺,纯净信仰,如是则可巧治凡夫我慢自大之病,善除无始烦恼业力,化热恼而为清凉,即凡心而入佛心。故大师言:「竭诚尽敬,妙妙妙妙。」
敦伦尽分,多从事上言;闲邪存诚,更从心上论。如是由表及里,自然增益善根,转化恶习。现世安稳利乐,临终顺利往生。
二、「自述行谊」者:即大师对自己一生行为的概述。今人对古代祖师大德的了解,多是从其思想或他人的评价中略知一二,鲜难亲闻祖师对自身的过多表述。印光大师生处特别的时代,书信往来,自有与众不同之处。《文钞》中有大量的自我概述,让我们更直接更真实地了解大师的言行德操。详观大师一生及自述,即知大师常言之「敦伦尽分,老实念佛」是何意义。大师常以「自了汉」自居,不求闻达于天下。所谓「拟作粥饭自了僧,不作弘法利生梦」也。其日常所为,就是一「老实」典范,没有大家派头,没有装模作样,没有沽名钓誉。只是常将一「死」字贴在额头,念佛度日,随缘化他。只有「真为生死,深潜佛法」者,才能如是深藏己德,独守平常;甘于寂寞,一心在道。实可谓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也。
但凡贪图名利、好为人师者,无不处处显奇竞怪,以惑人心。观大师却视名利如敝屣,避之惟恐不及。一任举世人尽作通家,自己只是怡然自乐,老实念佛。由他讥,任他笑。平生所为,无有丝毫之捏怪。言行如一,始终无二。二十余年隐于普陀,经年无一人来访,无一函见投,颇得安乐。后因《文钞》面世,方为世人所知。致使远近朝拜者,络绎不绝。一个「自了汉」能如是大善于天下,其人格道德力量,何可思议!此可谓真能自利,方能利他,所谓「厚德」方能「载物」也!大师怀抱弥陀本愿之德,笃行念佛往生之道,岂能不普利众生乎?
三、「赞古耀今」者:即大师对「佛、法、僧」三宝的赞扬。三宝乃暗室明灯,苦海舟航,是众生法身慧命之所依,《文钞》处处有赞。藉由赞颂三宝功德,启迪吾人之恭敬从命。以佛法利益,非恭敬不能得。大师常言:「一分恭敬,一分收获;十分恭敬,十分收获。」今人不患不知佛法,所患在不知恭敬从命也。故说食数宝者多,亲得受用者少。
三宝功德,穷劫难赞,今特以弥陀本尊、净教祖师为主。以弥陀本愿,为众生恃怙;藉祖师芳规,明法脉渊源。从而一遵本愿之行,笃行专修之道。如是方有知识可寻,方有圣教可依,方有安心之处,方有解脱之望。而不至随风倒浪、虚度此生也。
此选编虽乃沧海一滴,尝之可知大海之味,依之可入净土之门,遵之可得往生之益。因所选有限,或有更精妙法语淹没于浩瀚的《文钞》中,则为吾人之失也。有心者,或可以此为阶,深入《文钞》。既可免吾人之失,亦可深沐祖师恩泽。由是而自必识净宗超胜,安然作一「本分、老实、息心」之念佛人矣!
为便利阅读,今此选编并非罗列书信,力求编排有序,次第井然;所选内容,多类加小标题,以示大义;并对原文详加分段、标点、出示重点。为编排统一,及阅读便利,个别文字作了简单处理。如「料简、料拣」统一为「料简」,「怜悯、怜愍」统一为「怜悯」,「三途、三涂」统一为「三途」,「落索、络索」统一为「络索」等。「着」、「华」等古通用字则依前后文义分为「着、着」、「华、花」,其它变动处或注于文中说明。
于选文之后,别附大师略传,以助了知大师一生行踪。所谓人文并观,见其人即如见其文,观其文即可知其人矣。南无阿弥陀佛!
释智随 谨序公元二○○六年十二月
来不及的悔恨在汉朝韩婴所著《韩诗外传》卷九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人子希望侍奉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无法尽孝。来不及侍奉父母,真是遗憾的人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8
从感恩开始一个好的社会是由无数个好的家庭凝聚而成,好家庭则奠基于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儒教重视修心、齐家,才可以治国、平天下。每一个人要先好好修养自己,培养慈爱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第十地 法云地菩萨道看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去实行,再怎么远的路,总有到达的一天。虽然凡夫很渺小、圣人很伟大,不过,要从渺小变成伟大并不困难,只要有心、有愿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学佛即是「学佛的生活」,如果能把心照顾好,净土就在我们身边,天堂即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可怕、可恶的人生──像地狱般的苦难,同样地也是由一念心所造成的。一念之差 地狱天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对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别人,如果有了贡高我慢,时常都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能干,那就大错了。但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学不会时,就认为「能干是你的事,学不会是我的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但是,也有贫中之富的人。当时有一户人家是属于贫中之贫的人,他们的生活向来已经很贫穷,而夫妻俩又非常悭贪,佛陀为了感化这户人家,于是,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经中有一则小 故事 ,有对老夫妻没有子女、亲戚,住在一个山城小镇外,没有什么邻居,只有两老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生活中充满着爱的意境与满心的善解。心中有爱 贫穷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们在外看到人家在办丧事,为了祭拜亡者,杀了许多生灵,因此个个表情悲戚。佛陀知道后,悲悯地说:「这就是众生的颠倒啊!殊不知人死了,屠杀生灵的行为对亡者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头大象,体型强健、性格温顺,国王非常喜爱牠,特地为牠建造一间舒适的象舍。一群强盗看中象舍周围静僻隐密,接连好几个晚上悄悄聚集在象舍旁,商量抢劫的计划,像是如何破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在世,真正过不去的是自己,最恶毒的敌人是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反观自性,不要让恶念浮上心头。世间没有过不去的事,切勿轻视自己的生命。培养开阔心胸 预防心病良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中篇》五浊恶世度有情佛陀的苦行因缘每个人与生具来皆有那分能分辨是非的智慧:但是,若不用心,便会分辨不清、错失良机,因而招来很多障碍自己的缘。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某一个时候,佛在一村落里,那个村落的东庄与南庄隔着一条河,东庄约有五百户人家,庄内的众生常造诸恶业,没机会听闻佛法,每天总是在吃喝玩乐、安逸懈怠中度过。佛陀怜悯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守财狗通常静坐是为了训练自己精神集中,洗涤习气,每天若以一点点的时间来训练,慢慢地累积,就能养成很好的思考习惯,调伏向外奔驰的「心念」。佛陀最关心众生的心念,所以应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念阿弥陀佛,你必须得定量定时。如果你不定量不定时,你自己进取心渐渐就没有。好比你一天定一万声,不论多忙,不论做什么事情,在客堂也好,在大寮做饭也好,不论你做哪一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2-15
人生最美的心境一位老先生怀抱我家门前清洁,别人家门前也该干净的心念,每天都去打扫街道。他以实际的行动来爱乡里、爱别人。二、三十年来,不管是刮风、下雨,从未曾间断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不明事理徒恼乱心中若有一点疑惑,不要累积成恼或是怨,凡事用智慧分析、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才能照顾好心念。人会有烦恼,就是因为累积不如意的事;然而世间事,十之八九都是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习气 可爱与可厌的分界同样是患了老人痴呆症的老人,一位令人心生欢喜,另一位却让人心起烦恼!年轻时心念的养成,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晚年境遇。有位中年妇人来看我,诉说家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无价之宝方为贵我们要好好用心,把心清净之后,要善于环保,保持清净的心,切勿再染上世俗贵贱的心态;有真正超然的道心,万事万物自然无贵贱之分,而且能圆融无碍。人生忙忙碌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辑四 至爱篇人生有爱无憾事罹患癌症的慈诚队队员,在队友的细心照顾下,生理与心理上都获得了一股温馨的暖流。人与人之间,若能彼此扶持、相互关怀,社会便能呈现一片祥和!慈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学佛的好处是看开和原谅,老法师开示。不能造业,不能造业这句话容易说,不容易做到。我们试问一问,能不能原谅一个陷害我的人,羞辱我的人,毁谤我的人?能不能?不能,不能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4
善解包容要善解、包容,对人要懂得善解,即使对方有意伤人,只要我们无心接受,就很容易善解;对事不要存有成见,若能打开心门事事包容,内心必然轻安自在。我常说要善解、包容,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体会证悟道理明白后,倘若还是放不下,就无法体会。所以,只要真正体会了真理之后,就会很欢喜地去做,这就是证果,证得欢喜的果报,心无烦恼、很自在,就是彻底觉悟的欢喜心。最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念佛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道证法师讲述有人问我念佛要怎么念,我念佛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功夫,但是有一点可以提供给大家作参考。念佛的时候,全身要放轻松,每一个关节都要放得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心灵的资粮佛陀在世时,曾说过一段染布的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来到王舍城托钵。城里有一条街道十分热闹,开了各种贩卖生活用具的商店,有打铁店、制桶店、布店等等。佛陀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回归本性一个人是否高贵,并非自我标榜;而是需要好好地努力,回归自己的本性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尚。人的本性是自然、平等的,世间上之所以有分别,就是因为有我,而且自以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有人会说:既然如此,那我等到临终时再念佛就好了,何必平常时时要念呢?您想想看,为什么我们平常时时要念?比如一个小孩,从小不写习题,爸爸妈妈、老师说的话也不爱听,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2
放生能够让我们在遭遇任何困境时都能快速的解决和冷静的思考,也能够为我们化解一切的灾劫和苦难,使我们在生活中更加的顺心如意,而且通过放生和念佛还能够在我们净化心灵
学佛感应时间:2024-12-12
念佛的功德感应是非常多的,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恭敬,只有对佛菩萨充满恭敬,我们持诵佛法才能够获得无量的功德,我们多多的读诵佛法也是有很多的感应的,下
学佛感应时间:2024-12-12
我们无法要求环境都顺我们的心,但是要练习把一切都当作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一切都帮助我们忆佛念佛周围环境越是吵,我心念佛念越好。各种声音都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1
「所生之处,果报追随,相从不舍」,这几句要记住,三句。我们的一生记住这句话,天天所遇到的,是果报追随,相从不舍。果报要受,受都不放在心上,都不会引起分别执着,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有的人一听到别人跟他说‘阿弥陀佛\’,他就说:‘不好意思啦,念小声一点啦,让别人听到不好意思啦!’你想想看,我们这张嘴什么不好的话都说,譬如现在最流行的什么‘伤脑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0
有人认为念佛一定要念很久之後,功夫才会够用,或是认为念佛资历长的人功夫一定比较好,这是不一定的。因为念佛是看我们「当下这一念的用心」,并不是看年资和履历表。我们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黄念祖:念佛时散乱、妄想多,如何对治?问:念佛时散乱、妄想多,如何对治? 黄老答:现在念佛散乱,这也是必然的。这个不要怕,夏老师有两句诗:“任他妄想纷飞,听我念佛
为人处世时间:2024-12-08
问: 《地藏经》中许多地方都讲天地鬼神,护持念佛,礼佛上香的人,不令恶事横事入门,水火盗贼,一切恶事悉皆消灭。而我却见到不少礼佛念经的居士,甚至我自己常有不如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07
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复次净心之要。亦无
净土法门时间:2024-12-03
广钦老和尚常常的教导道证法师讲述:一代大德上广下钦老和尚,大家赞誉他是「佛教界的国宝」,他老人家九十五岁往生前两天所拍的照片,目光依然炯炯有神!在老和尚九十二岁那年,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5
法门无量。而有大小乘之分。小乘但求自利。独善其身。大乘志在利他。广度群品。或问念佛之人。厌苦求乐。愿生净土。舍此娑婆。取彼极乐。但求己利。是为小乘。而菩萨发心广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圆瑛大师文集—杂感圆瑛大师著洪启嵩、黄启霖主编世界提倡素食会十周纪念宁波佛教分部成立七周感言印光大师生西一周年感言印光大师西归二周年纪念印光大师往生三周年纪念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1
戊二 列上首名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0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此乃释疑。前说身、心、生、死,由于无明;又说无明本空,何以而有生死?故释之曰:一切众生,于圆觉本无生灭之中,妄见有生有灭,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0
集团的恶止善行昔圣天对异道庶民立论曰:吾教以恶止善行为宗。而异道论敌无以难之。夫此岂御人以口哉?以人群事实所须,要不外此,诚凡下凡愚所共喻,圣中圣智所莫逾者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0
佛学的现实论──十九年十一月在四川大学外国文学院讲──一近代两大思潮之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二现实主义为近代思想主潮三佛学现实论与现实主义之异同四佛学之现实论五现实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评道德学社丛书喧喧然耳道德学社、同善社之名久矣。同善社唯以延年却病诱人,以传其守窍──祇是守鼻梁尖、磕几百个头,别无他得──静坐之术,驾言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之禅宗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自造──十四年十二月在苏州自造寺讲──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人民种族之庞杂,学术思想之纷歧,实不可一概而论!故今抽绎讲述数项于下,以窥一斑。一、有一类知识活泼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菩萨行与新生活运动──二十九年四月在星洲中正中学讲──中国平常人的观念,以为菩萨就是偶像的代名词,其实偶像很多不是菩苈,菩萨也不一定有偶像;立像不过表示恭敬的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谈中印古代关系之偶感中印学会、国联同志会、国民外交协会,在中央图书馆欢迎新近返国之文化教育访印团顾一樵、吴俊升、吴文藻,沈宗濂氏,朱骝先氏主席。邀顾、吴、沈四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鉴古叹今论者说明之亡于流寇与满州,实由于朝野上下之腐败招之:官府坏于胥吏;地方坏于乡绅;兵不教练而肆抢;将无学术而欺诈;贪鄙奢淫者,相望于社会;所谓清流名士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从中国的一般教育说到僧教育中国的教育较之日本及欧、美诸国,固然不普及而且低下得很,有急须推广开去和提高起来的需要。但若照二三十年来的教育样子继续办下去的话,不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斋余法语一今天这个聚餐会,是就这饭食之食,而成聚会之会,要知饭食之法相,为众缘所生,唯识所现,自性本空,本不生灭的──自性即真实性,普遍平等,本无差别──,今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