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佛教的发展与学佛修行
一诚法师
西汉末年佛陀口述的佛经就已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当时只是口传,文字的书籍并没有传过来。佛教传入中国后,借助于汉文化、汉字、纸张以及印刷术等的成就,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逐步与中国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份宝贵的遗产。
佛教僧团是佛教文化的传播者。在佛教弘扬的过程中,每个时期都涌现了一些大德高僧,像玄奘法师,他把印度的佛教文明带回了中国;像鉴真和尚,他六次东渡,把中国的佛教传到了日本,对日本佛教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世界文明的交流中,这些高德大僧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他们是那个时代了不起的宗教领袖和思想领袖,同时也积极促进了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
佛教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性的宗教,我想应该是它自身教理、教义的究竟以及它修行的完满;它慈悲济世,友爱仁善,和平平等,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等主张的缘故。另外以佛、法、僧三宝为核心的佛教团体,是佛教能够成为世界性宗教的根本。
佛,指释迦牟尼佛,相传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姓乔答摩,名悉达多。在他19岁时,因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各种苦恼,故而放弃了继承皇位,舍弃了皇太子的生活,出家修道;30岁时,他在伽耶荜波罗树(后被称作菩提树。菩提即觉悟,为梵语的音译)下经过静思冥想,终于悟出了人生真谛,达到了觉悟。故被人们尊称为释迦牟尼,释迦为种族名,牟尼是尊称,相当于“圣人”,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之后他便在恒河流域讲经布道,倡导平等、智慧,慈悲,收徒传教,并组成了传教的僧团,奠定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他是佛教的创始人。
佛陀(佛的别称)在人间度化众生49年,在当时整个印度,从皇室到百姓,佛陀都有着很高的威望,在印度周边、恒河两岸的许多国家的国王以及不同肤色的百姓,也都对佛陀行弟子礼,他们一致拥戴佛陀为他们的精神导师和圣人。
其次是佛法,也即教法,包括各种教义和教义所表达的佛教真理。它把宇宙人生的本原,讲得非常明晰、透彻,它在教法上是非常圆满的。
佛教的僧团基于佛教的教义和戒律,始终给时代和社会带来了稳定与祥和,它对于社会道德的提升,人们心灵的净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比如,曾有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有位比丘(男僧)经常在一条街上挨门乞食。有一天他来到了一位穿珠师的家,这个穿珠师正在给国王穿引宝珠,他没抬头就知道是乞食的比丘来了,因为比丘所穿袈裟的颜色已经透过宝珠映了出来,呈现出一种非常美丽的赤红色,他便起身进屋取食。这时院子里的一只鹅瞥见了赤红色的宝珠,还以为是个大肉团呢,便迫不及待地一口把它吞下了肚。等穿珠师回来把食物交给了比丘重又坐下来工作时,发现宝珠不见了,顿觉五雷轰顶,他一把抓住比丘,逼他交出宝珠。比丘想如果把事情说出来,那鹅必被破腹取珠,而杀生乃是佛法大戒,于是就决定舍己为鹅,保全鹅命。决心下定,任凭穿珠师怎样棍棒相加,他始终都是守口如瓶:“我没拿你的宝珠。”穿珠师气急败坏地咆哮道:“真是个舍命不舍财的家伙”,比丘平静地回答说:“我不为守财,只为守戒,只为让世人赞美佛法。”几番“严刑拷打”后,比丘还是“不招”,穿珠师气急败坏地说:“你一个出家人,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贪心啊。”然后他越打越生气,直打得那比丘遍体鳞伤,血流满地,那只鹅一见地上有血,便摇着尾巴过来吸血喝,恼羞成怒的穿珠师挥手就是一棒,那鹅顿时七窍生烟,一命呜呼了。气息奄奄的比丘看见鹅被打死了,顿时泪流满面:“我本想以佛法慈悲之心,舍命救鹅,可竟事与愿违……”于是他向穿珠师道出了实情……正是僧团的护法、弘法精神,才使佛法得以在世间发扬光大。
中国的出家人都以“释”为姓。因为在古印度,种姓制度是非常严格的,不同的种姓代表了古印度不同的社会阶层,这种种性观念根深蒂固。一个人出生于哪个种姓,他就永远属于哪个阶层,不得更改,而不属于任何种姓的人就被视为贱民,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并且不同种姓之间不允许通婚,因此,贵族就永远是贵族,而贱民则世世代代是贱民。这是非常不平等的。佛经中说:“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沙门,皆称释种。”释,是释迦牟尼佛的种姓,它是高贵的种姓。《释迦方志辨》中说:“释种者,即刹利帝王种,释姓最贵。”由于佛倡导众生平等,因此所有的出家人,不管你是奴隶还是贱民,佛陀都允许它姓“释”,统一“释”姓是非常了不起的创举,它体现了佛法的慈悲、平等和伟大。
佛教的宗旨是要普度众生。慈,是指予人于乐,给人带来欢喜;悲,是指要解除人心中的烦恼,解人之苦,佛教始终是在这两个层面上讲慈悲。如果只是予人爱,还不够,还不彻底,它同时还关注人的痛苦。慈悲涵盖了一切让人感动的爱,这是佛教所特有的人文情怀。
佛教徒修行为什么一定要出家呢?
是为了剪断尘缘,减少烦恼。只剩下孑然一身,烦恼自然就会少了。出家人能获得清净,以清静为快乐时,就会不再想念家人,即使想到也不会成为烦恼。所谓修行,修,就是改善戒,行,就是实践。佛教信众分为在家和出家两种,从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到现在,出家众始终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主要还是在家的信众(居士)居多。居士也是佛弟子,他们可以过在家人的生活,在这个基础上如果他是以清静为乐,他就可以发愿出家。出家是信徒在自己信仰的基础上,因为对佛教认同、接受和受用,他的内心会升起一种清静喜悦的心情,有了清静欢喜心,他才到寺院里面发心去寻求出家生活。
出家从表面上看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实际上它是在屏息外缘,是在他自己内心营造一种清静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他能更好地去觉悟。在刚一开始的时候,合适的环境还是很必要的。
一、出家人为什么要剃度?
最初是因为在古印度修道的风气很盛行,当时有各种的修道方式,剪除须发就是当时社会流行的一种修道风气,这是古印度文化的特色。当初佛陀在世时,佛教徒就沿袭了剪除须发这种风俗。后来出家人剃发则是为了表明一种形式,一种佛教的威仪,佛教讲:“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只有律(戒律)没有仪(威仪)是不行的。佛徒出家的目的是为了尽快剪断外缘,这也包括对自身修饰的关注,诸如发型、衣饰等,因此出家佛徒都要剃度,目的就是要屏蔽这些心思,包括出家人穿的衣服,颜色都只能是本色,比如灰色、土色等,不能穿红、白、蓝、绿、黑等正色,也是为了避免对颜色的执着。日子长了以后,他的这种清静心就会一直保持下来。另一方面剃除须发也是为了区别出家人和在家人;同时,在佛教中须发代表烦恼,剃除须发代表了下定决心要断除烦恼。
二、出家人为什么都要在头上烧戒疤?
首先,并不是每个出家人都一定要烧戒疤,也可以不烧;再者就是戒疤也并不一定都是烧在头上,也可以烧在身上,背上,胳膊上,手上。烧戒疤,是虔诚心的一个体现。当他对佛教有敬仰,身心一致,感受到佛法的伟大,他就会发愿,供养佛菩萨,而用身心供养是最大的供养。于是他就会发心燃香供佛,可以请别人烧,也可以自己烧,用身心去供养佛和菩萨,这是一种供养功夫。有些影视作品给人们留下了只要受戒(出家入寺)就要烧戒疤的印象,其实它和是否受戒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各人自己的心愿。
三、出家人穿的衣服有什么说法?
佛教里僧人们穿的衣服叫袈裟,样子象田一样一块一块地相连而成。释迦牟尼佛也披这样的衣服,因此也被称作佛衣。袈裟是梵语的音译。它是由杂碎布拼接而成的,有横有竖,并没有影视作品中那么漂亮,那是艺术化了的袈裟。
四、佛教徒为什么不吃荤?
佛教主张素食,不吃荤莘,是因为慈悲精神。佛教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因此禁止杀生,并且不吃一切有生命的肉,是为了更好地培养慈悲心。
五、人们说拜佛时烧香,随着袅袅的香烟,佛就会听到你的祈愿,真是这样吗?
香也是代表了一种供养,表达了一种对佛法智慧的供养。有人认为通过烧香可以把自己的心愿随袅袅的香烟带给佛祖,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这不是佛教的说法。另外,香是表信的,代表了自己的信心、诚心和敬仰心。并不是佛菩萨听到你的祈愿,而是在佛菩萨面前坚定你的信心,并发愿完成心愿。
六、佛像有许多是多头多手,它代表了什么意思?
它表示说佛千手千眼,佛法无边,遍及一切,可以普度众生,同时它也代表观世音菩萨的威德智慧遍及一切。千手千眼可以有求必应,更多地帮助众生,为众生脱苦。你看他们有的双手合十,慈眉善目,可以降服众生的烦恼心;有的手拿刀杵,横眉冷对,对众生中有恶行的人施以威严。
七、佛教是无神的宗教,它主张即心即佛,人人皆可成佛。那人们为何还要到寺庙中拜佛,祈求佛的保佑?
这是一种恭敬。父母不是神,君王不是神,为什么人们要拜父母和君王?佛是一个大智慧的人,他能给人们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人们可以按照佛所说的方法去做,但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去行动。另外,拜佛是为了加强心的力量,获得精神支持,以便更好地面对烦恼的人生和复杂的事务。
八、佛教讲“四大皆空”,既然宇宙是虚幻的、暂时的、空性的,那么按佛的意思,人的一生 应该怎么做?
佛教认为世界万物以及人都是由物质世界的“地、水、火、风”这四大基本物质元素和合而成的,世间一切事物的产生、形成都是有它的原因和条件的,所谓因和缘。因和缘相结合而产生了万事万物(诸法),即因缘和合而诸法生成,因缘离散而诸法灭失。因此世间的一切都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生生灭灭,变幻无常,其实相是空的。佛教讲“四大皆空”,很多人就以为是说一切皆无,既然一切都是无,都是不存在的,那奋发努力还有什么意义呢!这看上去好像是一种很消极的思想,实际上很多人都并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含义。佛教是说如果人们能够认识到物质世界的空性,那么他就会用一种出世的心态来看待人生的无常了,即使遭遇到人生打击、生活艰难,他也不会唉声叹气、踌躇不前了。所以真正“空”的本质是积极的。为什么呢?正因为因和缘的无常,也正因为人身的难得而易失,所以更应该珍惜这一生,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好好努力,要不然时光过去就一去不回,就浪费了这宝贵的一生了。
九、佛教认为人生是苦, 苦从何来?
佛陀在菩提树下冥思静想,为的是要悟出人生真谛,最后佛陀终于觉悟并总结出人生的四个真谛——四圣谛:苦谛:人生是苦,是佛教对人生的基本认识;集谛:贪欲是人痛苦的根源,是佛教对人生痛苦根源的分析;灭谛:人要摆脱痛苦,必须放下贪欲,佛告诉人们如何才能摆脱痛苦;道谛:告诉人们如何摆脱痛苦以及获得解脱的方法和途径。佛教认为人生充满着痛苦,有生、老、病、死、苦;有贪、瞋、痴苦;有爱别离、怨憎恨、求不得苦等等,人因贪而生苦,却不知人生苦的根源恰恰就起于对事物本性的根本无知。佛教认为宇宙是虚幻的,暂时的,空性的,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不变的,一块价值连城的玉,一旦失手掉在地上,顷刻之间就分文不值了,你若执着于它原来的价值,不能认识到它本来的空性,你就会伤心、痛苦。人们应该在使用它时爱惜它,珍惜它,而一旦失去了也不要执着与烦恼。
佛教不是宿命论,它告诉人们人生是苦,是困难,是要人们积极地去面对它。苦并不能代表佛教,苦、集、灭、道四谛才是佛教,佛教告诉众生人生之苦的目的,是要人摆脱生、老、病、死之苦,让人超越生命,坦然面对生死。
十、人们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真的会 有报吗?怎么报?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实际上来源于佛教所讲的因缘果报和生死轮回说。因缘果报和生死轮回是佛教根本教义之一,佛教讲如是因,如是果,讲因缘果报,你种了什么样的因,就必然得什么样的果。你种下善的因,就会有善的果报;你种下恶的因,就会有恶的果报。比如说贪污,在金钱面前不能把握自己,不能约束自己,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那么贪污是因,它的果报就是贫穷。佛教讲的贫穷是指身心的贫穷。按佛教讲,从他拿到这笔钱的那一刻开始,当下他就有了果报,他从此开始坐立不安,心怀忐忑,惶惶不可终日,同时他的内心也产生了极强的负罪感,贫穷感,因为他内心里并不能够很坦然地认为自己真的富有了、富足了,实际上他的贫穷感更加剧了,他总觉得是欠了别人很多,而且他也并不能大张旗鼓地去花、去用这些钱,这种提心吊胆本身就是一种果报。有了贪污的因,再通过各种缘,就有可能导致东窗事发,然后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又是一个果报。秦始皇时期搞焚书坑儒,把那些不利于他统治的思想、书籍全部毁灭了,这个因所造成的文化匮乏以及社会倒退的果报,这在他做的当时是感觉不到的。包括现在对于自然资源乱砍滥伐,破坏生态环境,导致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这都是一种果报。这就说明当时看不到,并不意味着以后没有果报,正所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十一、人们说佛教是出世的宗教,因为“它教人如何逃避痛苦,是消极的人生态 度”。长老怎么看?
佛教讲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佛教虽是出世的宗教,但它所关注的却是入世的事情,比如它讲衣食住行都是实践;讲人要面对世间的各种因缘等等。佛教谈人生,首先是很客观的,不能说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正反面它都说了,比较全面。比如四圣谛,它很真实地告诉人们“人生是苦”,人有各种苦,要客观地面对衰老和死亡,面对漂泊沉浮之苦;它真实地告诉人们人生是不圆满的,不可能事事如意,天天快乐,总会有烦恼。然后它分析苦的原因,反思这个原因,最后它指出了找到和解决这些苦的具体方法。
人之所以苦的原因是因为人的无明,因为无明所以不觉悟,才生贪、瞋、痴,如果你对无明有一个觉悟,就不会如此。佛的目的就是要人放下执着,体会般若(觉悟)的境界。大家对执着的含义理解有不同。佛教所说的执着是说你陷入了烦恼而不能自拔的执着,有的人遇到了困难,他就想佛教说不要执着,那我就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了,于是就放弃不做了,他认为这是符合佛教的不执着,其实这是错误的,完全的南辕北辙。佛教所说的是你不要对所产生的烦恼执着,而不是要你放弃做事的执着。它是要你放下负面的情绪,放下内心的压力和失落,这些压力和失落恰恰来自你内心的不坚定、不明朗。同样的一件事情,让一个信念坚定,内心从容的人去做,他就没有那么多的烦恼和失落,反而乐此不疲,你说对不对。佛教告诉你该止即止,该行则积极地去行,告诉你要放下你内心的失望和悲伤,积极地去做你要做的事,而不是什么都不作,它始终教导人们用一种积极的、明朗的、从容的心态去对待事物。
所谓出世的说法是对佛教没有深入的了解,佛教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佛教的根本。佛法是心法,不作恶,行善,始终要人们放下的是内心的消极的执着,以完成人生的升华。
十二、如何能达到涅槃的境界?除了佛以外有人摆脱生死轮回吗?
佛教讲生死轮回,是说死不是一个人生命的终结,它只是这一段(今生)生命过程的结束,下一个(来生)过程随之即起。今生如何,取决于前生所做的业,而今生的业又决定了来生;如此今生的业,报在来生;来生的业又报在再一个来生……循环往复,生死轮回。如果你在今生做得很圆满,做得如如法法,当你面对死的时候,就好像如影随形,有什么样的今生,就会影射出什么样的来世。今生做了好事,下一生就可以进入三善道(天、人、阿修罗);如果罪孽深重,就会沦入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牲)。这辈子能为人,相对来说上辈子对自己的行为还是比较检点的。经书中说,如果为人处世行为不检点,下一生,好一点的就做畜牲,当牛做马;再差的,就成为孤魂野鬼,四处飘荡;最差的就是下地狱了。按经书所说,只有人道才是主宰和改变自己命运的最佳阶段。沦为三恶道是不容易再轮生为人,况且有的还不知道努力,就更困难了。佛经讲人道是最应该努力的了,众生在人道里才能完成觉悟。
十三、这样说来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可是仍有很多人愿意去庙里算命,我想长老也一定遇到过很多请长老给算命的人吧?
哈哈……以前有人请我给算命,我对他们说,我不会算命,我只会改命。我告诉他们只有多积善缘,多做善事,才会有好命和好报。过去有个故事说,有一个妇人从来不丢东西,她的儿子不服,有一次他就把母亲的一个金环偷偷地扔到了附近的河里。母亲丢了金环也没太用心地去找,她对儿子说:“丢不了的,早晚会找到的。”过了几天,她竟在买回的鱼中发现了那枚金环,她得意地对儿子说:“怎么样,我说能找到吧!”儿子惊异地目瞪口呆。为什么呢?原来在很久以前,住在大山北面的居民每年都会迁移到山南去过冬,只有一位老妇人因年老体弱,不能翻山越岭,因此自愿留下来帮大家照看家财,她尽心尽责,村中财物从无一丝丢失。这位老妇人后来就转生为那位母亲,因为她前世为大家看护财物,并无半点贪心,因此修得了永不丢失财物的福气。所以命由自作。
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经上讲的,一弹指有多少个念头?一个念头是一个画面,宇宙怎么来的?这个画面从哪来的?念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才是事实真相。理解事实真相是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很多人看到我的时候,问我怎么修养的?我就很简单,叁不管: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心就清净了。要放下,什么都要放下。佛家讲得透彻,效果殊胜。我刚学佛的时候,跟章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理搞清楚了,我们相信会有这种现象产生,我们不怀疑了。所以在这个世间,有人衰老得很快,有人衰老得很慢,什么原因?古人有句话说「忧能使人老」。忧虑就是烦恼,有忧虑的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我们出六道轮迴,比他们简单、比他们容易、比他们彻底。他们离开六道轮迴到哪裡去?到四圣法界声闻法界去。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了,四圣法界跟极乐世界不能比,差太远了。我们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太虚大师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典范释惟贤我于上世纪一九三六年至一九四一年在太虚大师创办的重庆汉藏教理院读书,亲自接受了大师的教育。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又曲开县赴重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清净心这个时代修行要想成就,只有念佛求生净土,除这一条路之外,确实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得通的。念佛要念到什么时候,才真正有把握往生?要念到心清净。心清净了就是功夫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顺境善缘,就是善人,在这个境界里头最容易生的贪恋,你要在这里头放下贪恋,就是没有贪爱的心,没有留恋的心,你心清净,修这个功夫。逆境恶缘,遇到人都不是好人,都常常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这些我们平常要细心去反省,观察自己,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没有定意,就是有没有定的意思,心清净、杂念少。中国古人有两句话,谚语里所说的,非常有道理,「知事少时烦恼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佛法里头,古谚语所谓的「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看到大家互相赞叹、互相合作,兴旺的气象;互相瞧不起、互相批评、互相毁谤,决定败亡。兴旺的教学,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1古大德教给我们,“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没有必要知道的事情,不去接触,不去打听,我们的烦恼就少;没有必要认识的人,不去攀缘,不去认识,我们的是非就少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1
信者,在佛家讲就是不妄语--不说虚妄语、说话真实有信用。你说话真实信用,谁不相信你、谁不同你共事?说话不信实、尽是骗人,谁敢同你共事?这样聪明是害了自己,所以要说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6
印光祖师常劝导人,出了家若是想当法师,那就要先好好的念佛。你把佛念好了,将来就会有能力当法师。你若没有修持福慧就想在经教上研究,学当法师,以为法师坐在法座上好威风,哪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6
来不及的悔恨在汉朝韩婴所著《韩诗外传》卷九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人子希望侍奉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无法尽孝。来不及侍奉父母,真是遗憾的人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8
从感恩开始一个好的社会是由无数个好的家庭凝聚而成,好家庭则奠基于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儒教重视修心、齐家,才可以治国、平天下。每一个人要先好好修养自己,培养慈爱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第十篇 明末以来的禅师 云谷法会云谷法会(西元一五○○─一五七九年)南岳下三十二世云谷法会禅师,嘉善胥山怀氏子,生於弘治庚申(西元一五○○年),幼志出世,投邑大云寺某公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第十地 法云地菩萨道看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去实行,再怎么远的路,总有到达的一天。虽然凡夫很渺小、圣人很伟大,不过,要从渺小变成伟大并不困难,只要有心、有愿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学佛即是「学佛的生活」,如果能把心照顾好,净土就在我们身边,天堂即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可怕、可恶的人生──像地狱般的苦难,同样地也是由一念心所造成的。一念之差 地狱天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对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别人,如果有了贡高我慢,时常都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能干,那就大错了。但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学不会时,就认为「能干是你的事,学不会是我的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但是,也有贫中之富的人。当时有一户人家是属于贫中之贫的人,他们的生活向来已经很贫穷,而夫妻俩又非常悭贪,佛陀为了感化这户人家,于是,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经中有一则小 故事 ,有对老夫妻没有子女、亲戚,住在一个山城小镇外,没有什么邻居,只有两老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生活中充满着爱的意境与满心的善解。心中有爱 贫穷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们在外看到人家在办丧事,为了祭拜亡者,杀了许多生灵,因此个个表情悲戚。佛陀知道后,悲悯地说:「这就是众生的颠倒啊!殊不知人死了,屠杀生灵的行为对亡者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头大象,体型强健、性格温顺,国王非常喜爱牠,特地为牠建造一间舒适的象舍。一群强盗看中象舍周围静僻隐密,接连好几个晚上悄悄聚集在象舍旁,商量抢劫的计划,像是如何破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在世,真正过不去的是自己,最恶毒的敌人是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反观自性,不要让恶念浮上心头。世间没有过不去的事,切勿轻视自己的生命。培养开阔心胸 预防心病良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中篇》五浊恶世度有情佛陀的苦行因缘每个人与生具来皆有那分能分辨是非的智慧:但是,若不用心,便会分辨不清、错失良机,因而招来很多障碍自己的缘。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某一个时候,佛在一村落里,那个村落的东庄与南庄隔着一条河,东庄约有五百户人家,庄内的众生常造诸恶业,没机会听闻佛法,每天总是在吃喝玩乐、安逸懈怠中度过。佛陀怜悯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守财狗通常静坐是为了训练自己精神集中,洗涤习气,每天若以一点点的时间来训练,慢慢地累积,就能养成很好的思考习惯,调伏向外奔驰的「心念」。佛陀最关心众生的心念,所以应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最美的心境一位老先生怀抱我家门前清洁,别人家门前也该干净的心念,每天都去打扫街道。他以实际的行动来爱乡里、爱别人。二、三十年来,不管是刮风、下雨,从未曾间断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不明事理徒恼乱心中若有一点疑惑,不要累积成恼或是怨,凡事用智慧分析、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才能照顾好心念。人会有烦恼,就是因为累积不如意的事;然而世间事,十之八九都是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习气 可爱与可厌的分界同样是患了老人痴呆症的老人,一位令人心生欢喜,另一位却让人心起烦恼!年轻时心念的养成,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晚年境遇。有位中年妇人来看我,诉说家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无价之宝方为贵我们要好好用心,把心清净之后,要善于环保,保持清净的心,切勿再染上世俗贵贱的心态;有真正超然的道心,万事万物自然无贵贱之分,而且能圆融无碍。人生忙忙碌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辑四 至爱篇人生有爱无憾事罹患癌症的慈诚队队员,在队友的细心照顾下,生理与心理上都获得了一股温馨的暖流。人与人之间,若能彼此扶持、相互关怀,社会便能呈现一片祥和!慈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学佛的好处是看开和原谅,老法师开示。不能造业,不能造业这句话容易说,不容易做到。我们试问一问,能不能原谅一个陷害我的人,羞辱我的人,毁谤我的人?能不能?不能,不能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4
善解包容要善解、包容,对人要懂得善解,即使对方有意伤人,只要我们无心接受,就很容易善解;对事不要存有成见,若能打开心门事事包容,内心必然轻安自在。我常说要善解、包容,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体会证悟道理明白后,倘若还是放不下,就无法体会。所以,只要真正体会了真理之后,就会很欢喜地去做,这就是证果,证得欢喜的果报,心无烦恼、很自在,就是彻底觉悟的欢喜心。最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心灵的资粮佛陀在世时,曾说过一段染布的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来到王舍城托钵。城里有一条街道十分热闹,开了各种贩卖生活用具的商店,有打铁店、制桶店、布店等等。佛陀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回归本性一个人是否高贵,并非自我标榜;而是需要好好地努力,回归自己的本性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尚。人的本性是自然、平等的,世间上之所以有分别,就是因为有我,而且自以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所生之处,果报追随,相从不舍」,这几句要记住,三句。我们的一生记住这句话,天天所遇到的,是果报追随,相从不舍。果报要受,受都不放在心上,都不会引起分别执着,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复次净心之要。亦无
净土法门时间:2024-12-03
圆瑛大师文集—杂感圆瑛大师著洪启嵩、黄启霖主编世界提倡素食会十周纪念宁波佛教分部成立七周感言印光大师生西一周年感言印光大师西归二周年纪念印光大师往生三周年纪念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1
戊二 列上首名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0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此乃释疑。前说身、心、生、死,由于无明;又说无明本空,何以而有生死?故释之曰:一切众生,于圆觉本无生灭之中,妄见有生有灭,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0
集团的恶止善行昔圣天对异道庶民立论曰:吾教以恶止善行为宗。而异道论敌无以难之。夫此岂御人以口哉?以人群事实所须,要不外此,诚凡下凡愚所共喻,圣中圣智所莫逾者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0
佛学的现实论──十九年十一月在四川大学外国文学院讲──一近代两大思潮之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二现实主义为近代思想主潮三佛学现实论与现实主义之异同四佛学之现实论五现实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评道德学社丛书喧喧然耳道德学社、同善社之名久矣。同善社唯以延年却病诱人,以传其守窍──祇是守鼻梁尖、磕几百个头,别无他得──静坐之术,驾言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之禅宗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自造──十四年十二月在苏州自造寺讲──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人民种族之庞杂,学术思想之纷歧,实不可一概而论!故今抽绎讲述数项于下,以窥一斑。一、有一类知识活泼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菩萨行与新生活运动──二十九年四月在星洲中正中学讲──中国平常人的观念,以为菩萨就是偶像的代名词,其实偶像很多不是菩苈,菩萨也不一定有偶像;立像不过表示恭敬的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谈中印古代关系之偶感中印学会、国联同志会、国民外交协会,在中央图书馆欢迎新近返国之文化教育访印团顾一樵、吴俊升、吴文藻,沈宗濂氏,朱骝先氏主席。邀顾、吴、沈四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鉴古叹今论者说明之亡于流寇与满州,实由于朝野上下之腐败招之:官府坏于胥吏;地方坏于乡绅;兵不教练而肆抢;将无学术而欺诈;贪鄙奢淫者,相望于社会;所谓清流名士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从中国的一般教育说到僧教育中国的教育较之日本及欧、美诸国,固然不普及而且低下得很,有急须推广开去和提高起来的需要。但若照二三十年来的教育样子继续办下去的话,不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