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基本知识
日慧法师
第一章 观察世法谈佛法
第二节 三时教及三藏十二分教
在还没有展开讨论各别课题之先,有必要谈谈佛法的分类。 第一、佛陀所说契经,有小乘经和大乘经两类。小乘经主要是为小乘声闻人及中乘缘觉(亦称独觉)人说的。这两乘行人,都是只求自己速速解脱生死轮回苦,取证涅槃寂灭乐,若舍报入灭,即不再来生这个世间,为众生作种种利益事。由于他们的理想相同,故佛陀为他们所说教法亦同。其不同的是:声闻要值佛出世,闻佛言(声)教,才能趋入圣道,获证声闻阿罗汉。声闻之名,也因此而立。缘觉则不然,他只要值佛出世,闻佛说法,在现生中,虽然未能趋入圣道,纵使经于多生,不值佛世,佛法灭尽,一旦宿生值佛闻法因缘成熟,由自力即能生起自然智,证得涅槃。依此称他为缘觉或独觉,亦即由此独觉智胜过声闻,故与小乘相对而称之为中乘。大乘经是佛陀专为菩萨行人说的。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bodllisattva)的简称。菩提是觉义,萨埵是有情义,合而言之,为觉有情。然,觉有情这一语,却蕴含有自求觉道,亦教他求觉道的双重意义。所以,当菩萨得度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之后,毫无留恋地放弃其安住寂灭之乐,以大慈大悲大无畏的精神,投入这个死世间,随逐众生,示受生死,于这世间中,把握各种有利机缘,将佛法来净、化它,庄严它,为众生作种种饶益事业。虽然众生刚强难驯,亦不厌不倦,总希望运载一切众生至于彼岸。生死是此岸,即是大苦海。佛法如车乘,一切众生无量无边,菩萨之乘亦无限量,能容一切,故唯菩萨乘得名大乘,亦是无上乘,亦是佛乘。二阿罗汉①(注释:二阿罗汉:指声闻阿罗汉和独觉阿罗汉,是二乘的极果——最高果位。此有数义:一、破一切烦恼贼,二、当受人天供养,三、不再来此世间受轮回生死,亦即不受后有义。),虽在有生之年,亦行利生之事,以极有限故,但依智行大小,称为小乘、中乘耳。在此三乘佛法中,若照佛陀所说,持戒修福,不为出离生死,但求来生人天福乐的,则属人天道。 故《大智度论》别立四道②(注释:四道:见《大智度论》卷八四,《大正》二五·六四九上。):谓人天道、声闻道、缘 觉道、菩萨道。后代论师,又把声闻、缘觉合而为一,称为中士道;乐人天道者,称为下士道;乐菩萨道者,称为上士道;且说人天道是入佛法的因缘。因为只有人天——尤其是人——道的有情,才有能力学习乃至修行佛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有情,不是为剧苦所逼,就是为极大愚痴所蔽,是不具备学佛条件的。明乎此,我们就明了佛法中的乘差别,明了佛陀说法是因人施教的。因人施教,就会在同一事理中,有不同层次的说法。这种不同,不是前后矛盾,而是因人的根机不同而有差别。因为我们在后面讨论各种问题时,大小乘经都会涉及,有时还会比较其异同,为了避免学者误会,所以,特先作交代。
第二、在佛陀所说的大小乘法中,又有三时之分。因佛陀说法名转*轮,故于三时所说名三种*轮。佛陀说法名转*轮者:轮是譬喻,这个譬喻含有三项意义:一、轮是范围义,即将佛陀智能及其相应法归为一个范围,名为*轮;二、如圆轮之运转义,佛陀说法,受者随行,名之为转;三、摧破义,此轮轧过时,能摧坏烦恼、业,破生死苦;总此诸义,名为转*轮。又,佛*轮亦名梵轮,以梵乃清净义故。佛陀的三时三种*轮者①(注释:三种*轮:参阅拙着《四部宗义略论讲释》中导论之乙。):第一时期,是专为二乘根机说的苦、集、灭、道四谛之教,因名四谛*轮;第二时期,是专为发趣大乘的根机说一切法皆无体性之教,因名无相*轮;第三时期,是普为发趣一切乘的根机,把一切法分成遍计、依他、圆成三种自性,并分辨其如何为有性及无性之教,因名善辨*轮。这三*轮中,第一时小乘教的经藏,有四阿含等,律藏有七众律仪等,论藏有诸阿毗达磨论等,是为三藏。第二时的大乘教,乃依《般若波罗蜜经》而立,即记此经为第二转*轮经,其有顺此经义的大乘经、论,皆得立为此*轮的经藏和论藏,至其戒法,则悉从小乘,唯特重清净十善业道,此外,似不别立律藏。又,顺此*轮的诸大论师,名为甚深见者——甚深见指般若。第三时大乘教,以《解深密经》所说为依,凡顺此义的经、论,得摄为此之经藏及论藏,至此之戒律,依《瑜伽师地论》的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及饶益一切有情戒之三聚净戒;第一聚即小乘的律藏是,余二聚,遍摄六波罗蜜所摄一切法,是否须要成立菩萨律藏,是不一定的。若成立,则自《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分戒品》中开出,若不成立,则摄在论中。顺此*轮的诸大论师,名为广大行者,即依三聚净戒而立。
复次,总此三*轮全部教法,所有宣说,佛尝分别为十二分教,亦即十二部经,所谓:契经、应颂、授记、讽颂、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此中,在佛说之外,亦有诸声闻、菩萨及余人所说,只要是佛所印可,或符顺法义,都摄在其中。今且按其顺序条释如下①(注释:此下解释十二分教《大智度论》所说部分,详论之卷三十三末。):
一、契经:此中契经之契,音译修多罗(亦作修妒路或素怛缆);经是语言的敬词——犹之我国尊称圣贤所着书曰经——与佛语、至教、圣教、圣言同义。故此十二部(分)通称为经,谓契经乃至论议经。惟契经是诸经中之直说者,诸经中散说的直语都属于此类。盖契之梵文,有贯穿、缝缀、纪纲、摄持、绳墨、刊定等义,也和中文的契合之契相通,其于诸经亦有如是之作用。由其有如是的重要作用——圣教的篇章赖以成立,遂成为诸经之总称,如《大智度论》说:“所谓四阿含、诸摩诃衍经及二百五十戒经,出三藏外,亦有诸经皆名修多罗。”出三藏外之修多罗,容后再说。
二、应颂:梵文只夜,义译应颂,是字句整齐,类似我国古诗的语言。颂之言应者,诸经中偈,必与前面经义相当之谓,故旧作重颂。其实,不仅前面经义的重说,亦有补足其未及或未显者,故此诸颂,每在诸经之后或经末出之。
三、授记:这是世尊对九道众生的悬记(预言)。三乘道中,如记某菩萨经若干劫若干岁当于何国土作佛,记某声闻今生后世得道,记某行者后世当成缘觉,及于六趣中,记某某人当生人、天乃至地狱。
四、讽颂:梵文伽陀,语言形式与只夜相同。《大智度论》说:“一切偈(颂)……亦名只夜(偈颂),亦名伽陀。”不过,这和只夜(重颂)有点差别,差别在伽陀是独立的,所以又称它是孤起颂。由于这类经,利于讽咏及记忆,遂得讽颂之名。如诸经中问法者,直以伽陀诵出所欲问义,世尊亦以伽陀答之之类。这种情形,检阅经籍是不少见的。
五、自说:梵名优陀那,谓有法乃佛必应说,而无问者,佛略开问端以启人问,而复为人说之者是。
六、因缘:梵名尼陀那,为佛说法缘起的叙述。如经中有人问故说是经,毗尼中有人犯故结是戒之类。
七、譬喻:梵名阿波陀那,此有两类:一为实事喻,一为托事喻。
先释实事喻。《大智度论》说:“阿波陀那者,与世间相似柔软浅语。如:《中阿含》中《长阿波陀那经》,《长阿含》中《大阿波陀那》……如是等无量阿波陀那。”
此中,所言长阿波陀那者,即《中阿含》中《长寿王本起经》。经记世尊在拘舍弥国,见诸比丘数共斗诤,遂诫之说①(注释 :见《大正》一·五三二下。):
比丘,汝等莫共斗诤!所以者何?
若以诤止诤,至竟不见止,唯忍能止诤,是法可尊贵! 接着,便叙述长寿王行忍的故实本末,晓喻忍能止诤的可贵。
所言大阿波陀那者,指《长阿含》中《大本经》。经记佛在只园,以宿命智力为诸比丘叙述过去六佛事,以晓喻现在第七佛释迦牟尼如来,“神通威力弘大,尽知过去无数劫事”,并藉以开示佛出世常法,喻知释迦佛亦复如是。
佛用世间相似柔软浅近的语言,叙述某一故事,诱人信解某一深邃难见难解的事理,这一故事,便成譬喻——阿波陀那。然此阿波陀那的本身,是本事(本起)经,以用作喻说故,便成譬喻。因此,诸本事经是要看它所扮演的角色来定位其是本事抑是譬喻的。
次释托事喻。此即《瑜伽师地论》所说的一类譬喻经。如论说:“云何譬喻?谓于是中有譬喻说,由譬喻故,本义明净。”此复有二类:一为寓言,一为托事。
寓言者:如前说《中阿含》的《箭喻经》,或《大乘法华经》中的《火宅喻》及《化城喻》等。托事者,如《杂阿含·二六五经》偈言①:
(注释:①见《大正》二·六九上。):
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
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日种姓尊说。
及诸大乘经说一切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乃至如化之类。像这类的托事喻,大、小乘诸经、论是常见的。
八、本事:《大智度论》作如是语。并说其义有二:一是如是语义,此如经中,有时世尊自作结句说:“我先许说者,今已说竞。”二是本事义,梵名一目多迦,照论所举例,乃佛因某种因缘,叙述弟子众之宿世事,而又不在三藏及摩诃衍之内者。若不在此内——在此以外的经,那就只有杂藏所摄的。杂藏所摄,究竟有哪些,传说不一,据称其数量还多过三藏,惟真面貌,已经无从考证;虽然,若从《大正藏》本缘部观察,好像还可略得一些痕。同时,并可推定它不但收入了专述弟子的本事经,也有记佛的本生经,以及譬喻、伽陀……甚至十二部经无一不备。诚如《大智度论》说:“出三藏外,亦有诸经,皆名修多罗。” 九、本生:这是世尊自说其因位行菩萨道时的种种难行能行事。记述世尊多劫已来所行事,散见于经律中的为数甚多。如《大智度论》说:“如是等无量本生……是名本生经。”观此,本生经是以一事为一经的。至于本缘部中所集成的本生经,如《六度集经》、《菩萨本缘经》等,那似乎又是出三藏外的本生经了。
十、方广:《大智度论》略作广经,并指出它是佛陀所说的无量大乘经;因为这是佛为无上菩提所说,所以说它不在三藏之内。既如此,声闻经中,佛虽也说十二分教,而实缺方广。这样又成为大乘是佛说的解释了。
十一、希法:《大智度论》译作未曾有经。并说:“如佛现种种神力,众生怪未曾有,所谓:佛生时,身放大光明,照三千大千世界及幽暗之处……是时于佛母前,有清净好池,以浴菩萨,梵王执盖,帝释洗身,二龙吐水;又,生时,不须扶持,而行七步,足迹之处,皆有莲华,而发是言:‘我是度一切众生老、病、死者。’地大震动,天雨众华……如是等,无量希有事,是名未曾有经。照此所说,则举凡说佛神变之经,都此所摄。不过,这里是特指如来希有之事,有诸论师亦许是遍指三宝希有事的。
十二、论议:梵名优波提舍。《大智度论》说:这是答诸问者,释其所以之经;又是广说诸义之经;又说是:佛所说论议经,摩诃迦旃延所解修多罗,乃至像法凡夫人如法说者,都属此类。
然此论议经,若向前追溯至《大毗婆沙论》,向后推进到《瑜伽师地论》,不难发现一些流传的演变过程,如《婆沙》许:“诸经中,决判黑说、大说等教”①(注释:注释: 见《大正》二七·六六○中。句中的“黑”字,原书作“默”,费解,应是误植。今照印顺上人所着的《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六一七页中所说订正。此中“黑说”,具作“黑广说”,指非佛语,是“白广说”的相违语;“大说”即“白广说”,亦略作“白说”,或具作“大清白说”,指是佛语,于佛语言“是”者,有包括佛弟子等的如法语之意。按:今河洛语中的“黑白讲”,可能本此。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书中的第八章,于十二分教论之甚详,多所发明,宜细阅之。不过,此书论十二分教,顾名思义,是重在原始佛教一边的。我这里,既是随顺《大智度论》,自然是倾向于龙树的大乘见解。)为论议。《瑜伽》则许:一切摩怛理迦、阿毗达磨,举凡研究甚深素怛缆义,宣畅一切契经宗要的种种论着②(注释:《大正》三○·四一九上。),为论议经,这是专以论书为范围了。据此,《婆沙》指论议是契经;《大智度论》以契经为本,通摄诸论,《瑜伽》则局限于论书,其演变过程,可说非常明显。
以上的解说,大抵是以《大智度论》为主,间亦摭拾余说以见其差别,这也许有其必要吧。
复次,由《大智度论》之说,可知早期释十二部经,仍以语言为主。因为佛住世时,听法的人,是要因闻以成诵,及强记以受持的,故佛所说法(亦即诸经)并没有文字纪录,这就是后来结集诸经,经首都记“如是我闻”的原因。所以,文字记录的经籍,是佛灭以后才渐次出现的。不过,后期的瑜伽行派诸论书,却倾向于文字篇章的解释了,例如以契经为长行,就是很明确的证据。
关于十二分教或十二部经的出处,见之于《长阿含》、《杂阿含》及大乘的《般若》等经,所记的内容都属一致①(注释: 此中方广,梵文作毗(上日下此)佛略或佛略(vaipulya),今《巴利藏经》作毗陀罗(Vedalla),《大智度论》卷二五有“为头离”之语,《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八章第三项(五七三页)说是此语的对音,并认为《大智度论》是双传梵、巴二语。书中论之颇详,读者可自寻阅之。),只有次第略有差别耳。
此外,还有九分教之说,出自小乘《摩诃僧只律》的是:修多罗、只夜、授记、伽陀、优陀那、如是语、本生、方广、未曾有;出自于大乘《妙法莲华经》的是:修多罗、伽陀、本事、本生、未曾有、因缘、譬喻、只夜、优波提舍。这九部经,不同圣典所记,总有多少出入,或是佛陀的随宜取舍,或是部派的传诵有异,则不得而知;然无论如何,它是十二部经的合说,应属无可置疑之事。
总上,佛说三*轮、三藏十二部经,汇集而成的圣典,是很多很多的,正是皓首穷经,犹嫌不足!但是,此中所说,非为别事,惟一解脱事,亦是寂灭涅槃事,这是必须认清的!
高级佛学院认真学习领会孙春兰同志重要讲话精神9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孙春兰同志亲切接见高级佛学院建院30周年纪念大会的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中
金玉良言时间:2025-02-22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 〈十〉南亭法师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十一愿。“厄难”,范围甚广,诸如王难、盗贼难、水火难、毒蛇猛兽难、山行迷路难。如果我们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二)逐妄执:吾人内之身心,外之器界,无不唯心所现,如空花水月,本无实体。众生迷而不知,随逐妄想,执我执法;如阿难七番妄执,计心在内、在外、在中间,乃至推穷寻逐,名之为心。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十七)南亭法师见无忧林,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行脚僧见到“无忧林”。无忧,草名。草多则以林名之。人处无忧林,可以忘忧。而出家人“永”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九〉南亭法师妻子集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著。第三愿由父母说到妻、子。“妻”是妻室,“子”是子女。《中庸》上说:“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二卷南亭法师此文殊师利菩萨赞美智首菩萨提出来的问题,其利益之广大、深远,非可言喻。善哉,赞美之辞。饶益、安隐,皆利益之相也。哀愍世间,所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9
(九)本生:是说及佛与弟子等,本因地中,曾生何处,作何佛事。如须菩提云: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舍利弗亦云: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9
以上总明相妄。或问:九界之相,可谓虚妄;佛界妙相,全由修得,云何亦名虚妄。佛顶文句云:对迷说悟,对染说净;其体虽真,其名则妄。譬如演若达多,忽悟本头,非从外得;头虽是实,而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7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此明缘生性空,即假即中,以是舌识,非根自生,非他尘生,非空非共生之故,当知根尘识三处都无实体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见觉指眼识,舍利弗,虽然生生世世心见清净,于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即通,获无障碍,但未得圆明。今再见佛闻法,顿断思惑,识精得以圆明,不但成阿罗汉,且具足总持,知根,决疑,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且今与汝,坐只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壬二破斥汝言二句是佛按情执。世间虚空是依报,水陆飞行是正报;依正二报,所有物象,名为一切。为在为无,应是为有为无。佛告阿难,汝言分别觉知之心,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此佛嘱阿难,转教末世初心修学三摩提者,亦即修习耳门圆通者,必须先断淫心,不但身不行淫,心亦不起淫念。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佛问圆通以下,是结答。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是了妄,悟菩提心,入三摩地,是证真。菩萨由定慧力,妄尽真现,从此得入三摩地。契合十方诸佛,所传妙觉明心。如前文佛告文殊:十方如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癸二正示审详分二。子初立喻初三句喻妄,后五句喻真。世间解结之人,喻修菩提欲断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阿难及诸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如是乃至有二义,一菩萨行门甚多,何止六度。法华经云: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华严经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又云: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初神通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七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4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为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4
伍、八识规矩颂讲话《八识规矩颂》为玄奘大师所造。“圆”必依“规”,“方”必依“矩”,此造物的法则。玄奘大师欲在“八识”之下,分配“心所”的多寡,以及“性”、“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3
玖、因明入正理论讲话大前提——凡主张断欲者,都是会灭种族,小前提——佛教是主张断欲,断 案——故佛教是会灭种族。这是对于“民族主义”相冲突。大前提——凡主张戒杀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3
叁、唯识三十颂讲话《唯识三十论》之本颂系世亲菩萨最后所作,惜自未释论。迨后由陈那菩萨等先后作释,共有十家,而以护法菩萨的正义,玄奘法师为之传译。后由窥基法师所请,遂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第三章 阿那律尊者天眼第一阿那律阿那律是甘露饭王的次子,又译为阿冕楼陀,汉译无贫、如意。过去世以裨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人天之中受如意乐,故名。他是摩诃男的亲弟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第二章 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的目犍连目犍连为婆罗门姓,因姓立名。本名拘律陀,树名,祷树神得子,因以为名 传说目犍连住过去世中,是一个捕鱼为生的渔夫。一天看到一位辟支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六、念佛结期应求证诸上善人慈悲:道源再讲几句话打打闲岔,古德云:「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光阴快得很,转眼之际,念佛七已经过了六天,真是无常迅速啊!生死事大这道理,只有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0
四、念佛与忏悔业障诸上善人慈悲!道源再讲几句话,打打闲岔:昨天讲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的第三大愿「广修供养」,今天接着讲第四大愿「忏悔业障」。诸位留心听着!下面分三段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0
六、以一心不乱,为净心归宿昨天说:「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修行用功,尤其是念佛求生西方,更要把自己的身见看破、放下。因为我们是凡夫,往往执着身体为我,用种种方法爱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0
四、念佛决定愿往生诸上善人:光阴真是快得很呀!我们的念佛七已经打了四天,在这定期七天之中,已经过去一大半!诸位的功夫,究竟用得如何?是需要各人自己反省一下的。若是上根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0
二、二力相应定生极乐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昨天讲到大势至菩萨从超日月光佛,学念佛三昧。今天讲题是:二力相应定生极乐。分三段讲:㈠专凭自力悟修甚难念佛法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9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土法门法师《金刚般若研习报告》这几天报纸上你们看到有很多贪污的,非法得到许许多多钱财的,这都犯法。有人来问我,他们得到的这些钱,将来在因果上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9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不但世间,出世间统统离不开因果定律。世间为什么乱?世间为什么这么苦?如果诸位很冷静的去观察,一定可以找到它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8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编号:03-05-01这次我从新加坡回来,新加坡有个同修告诉我,他是个做生意的人,他说现在生意很难做,伙计不听话。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8
你想想看,银河对齐这个事情,科学家知道,束手无策,佛法知道有办法改变它,为什么?整个宇宙是我们自己心现识变的,我要想改正它一点毛病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我能创造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5
什么是真念佛?在家自修。世间第一道场现在社会变化跟从前不一样了,变化之大、变化的快速没有人能想像得到,在这个时候找一个同参道友都不容易。所以我们修行自己一定要发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所以宇宙出现不是爆炸,大爆炸讲不通。佛讲的是一念不觉,就是这个波动现象出现了,一出现的时候,整个宇宙同时现前,叫一时顿现,没有时间间隔的。照弥勒菩萨讲,这速度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发菩提心重要,菩提心,真诚心是菩提心的体,真诚心就是真心,就是自性,就是法性,就是诸法实相,就是常寂光。它起作用,对自己自受用,就是我们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平等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西方极乐世界绝对不是释迦牟尼佛的理想国,它是事实。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介绍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也许有人要问:十方世界无量无边,像阿弥陀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学佛,无论出家在家,最重要的是修清净心。你要是懂得修清净心,一切时、一切处,不迷惑、不染污,远离邪知邪见,你就幸福,你就快乐。幸福和快乐,不是说你财富多、地位高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我们看到老化,加速度的老化是在什么时候?退休。因为没有退休的时候,他有工作,每天忙着工作,上下班很辛苦,他忘记了,没有想到他老。这一退休,没工作干了,他想到老了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世间第一等的福报是什么?修行!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这是真正的福报!有机缘天天听经、念佛,是天下最有福报的人!真正修道人,生活朴实节俭、随缘自在,诸佛护念,所以要知道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1 人生苦短,人生太苦了,人生太短暂了,愈是年岁大愈容易体会。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整个社会反常。反常就是违背了自性,这是从咱们佛家来说;如果从世法来说,违背了伦常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往生论》里头讲到「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是说这一桩事情。我们讲安住,实在讲也是安住在「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一句里头最重要的是「无为」,如果你有为,法身就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1我们今天学佛,我们念佛,为什么念佛?为清净心念佛。清净心现前,清净心就生智慧,然后你念佛,这个佛号才得力、才有力量。2我们的心为什么不清净?杂念太多。杂念,不管是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禅定是清净心,六根面对外面六尘境界,「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叫禅定,这是真正修禅定。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会被外头境界勾引、还会起心动念,完了!真正的功夫、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1 学佛一定是越学越欢喜,所谓法喜充满、破迷开悟、离苦得乐!2 迷惑、烦恼、妄想一天比一天少,不容易做到;至少是一年比一年少,这总是一定要做到的。功夫再好一点,一个月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后面这一句很重要,明白之后就不至於发生误会,没有得一心以为得一心。得一心是什么样子,至少要了解一些。「七日不乱后,更无趋惑造业之事」,这才叫真正得一心。打佛七,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1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什么?是修心地清净。大家要牢牢记住六祖大师的教训,“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我们要常常看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过失。看到自己的过失自己会改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缘是什么?外缘。你要想修清净心,你必须要离开外缘。这个外缘是常常在诱惑你,常常在扰乱你,你要把这些诱惑、干扰把它离开。所以古时候佛门的道场都建立在深山,为什么建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