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净二实践大乘仁俊 释尊因地体践与果地觉证的,该涵着世出世间的一切。世出世从释尊所见、所行中,无一不「毕竟清净」。世出世清净的奠基处--净治三业。严调、净导三业迈入正轨,解除了三毒的祟扰、缠盘,身心手脚才能一起持得正、展得明。意业和身语业相较,由于意(思)业的「审虑、决定、发动」,促催而使令身语造作、集起种种情事。意业,从这个角度看,则显得特殊重要;因此意业净化了,身语也就跟着净化。修学中所起的正见、明行与大用,端凭三业的净化所引发、相续而成长无尽。圣教中一再叮咛的「自依、法依」,为佛弟子的亟应依法策导六根,认清对象--三宝,从三宝中建立人格,效摩佛格;佛法化为平常心念,身业与语业中的人格,则渐渐察照、映显出相似佛格;内在的佛格不离人(僧)格,三业才净化得够坚实。坚实的三净业行得豁脱身心虑顾、利名笼罩,六波罗蜜的观行则不离念头。有漏六根在六波罗蜜观行的导向中,无漏便能发力对治、扭转有漏。究竟而圆净的大乘关键,就这么打开得永不闭堵。六波罗蜜该摄的表象:无条件的永远奉献身心,拔济一切苦恼众生。菩萨的志性与道行,无间、无类地引起一切人重视、叹敬而向往的主因:一心一行,舍身舍心尽其所有而奉献。菩萨发心的超越凡小,而能度化凡小的德性与道力,凭仗的就是一贯奉献。奉献为济苦的先决条件。理智化得透自我,事业为得了众生,才会形成毕毕真真的奉献者。奉献成为定然的义命感,烈然的天职观,济苦的心行与身行,则决不与自我商讨一念。不与自我商讨的活在一切人中,才肯得、更乐得将自己的一切看作尽是他人的,养成、扩充如此的心地与眼界,才不再说空话作巧(诳)事。学行中的念力与志性,持得如此的沉厚而镇平,见之于一切事相的,则分明的不染于二:乐中不生爱,苦中不生瞋。一般人总是为情绪、情感、情见(之火)缠灼得焦头烂额,进退维谷。从佛法中修为出卓绝情操,所见所行透过了世俗识(之)取(着),乐中看透了当前就是苦,(有义)苦中耐悟得当前感到乐,则不为爱瞋所动。菩萨行者的二大累:爱与瞋,挣脱了这,勘破自我的净慧,涵护众生(人类)的大悲,才会真实淳充得不浇不扣。经上说:「广行善法名上人」,这是不限于在家出家的。一切佛法的通称--善法;善法行得真真切切,则成为大净善聚;此所以,诸佛菩萨蕴发着无尽的光热与德能。心地广大得成为净善聚,心念心行中所持所验的,面临动静险夷,祸福穷通,顶呢顶得起,了呢了得落,说的与做的一切,莫不体持、适化得明决正经,三业则善化得不再恶化。善化得极善化、广化了,远离恋世的凡俗情着,放下厌世的涅槃愿求(依着处),便成为非凡夫非小乘的菩萨根性。佛法的正面精神与深(强)度的底蕴:「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不住--透脱了一切依着;首先透脱的--(自我)身心;身心,乃是内恋与外逐的惑业的傀儡者。透脱了这,其他便都能透脱得净净落落。不共一切世间的佛法:净落得绝无所著,也就是提婆菩萨所说的「后断一切见」。从一切(包括佛)见(等)中透脱得尽绝情着,始能趣入「若知有无等,超胜成佛道」的「第一义谛」。「有无等」的「等」--实相平寂得了无高下。菩提心发得与实相渐次相应,智与愿照提得洞彻真切,从「无作」(不为己作)有为中大显身手,从「无住」无为中圆摄佛法;佛法化为身手的活力与通德(通洽人群,通持佛道),则探得出大头眼,踏得进正道轨。「人间」的人,释尊至为重视,人,由正闻的启发,深思的悟解,整修的通贯;通贯得不落界际,不囿范畴,掉得转,进得去,出得来,做得活络、旺烈而均平,不尽有为而气貌鲜豁,不住无为而兴彩盈溢。「学佛做人」,则从此了无模棱,骨概淬炼得坚端峥嵘。对善法崇重得最崇重的佛法,简括说,佛法即是圆具一切善法的表征者。佛法之所以被尊称为善法的圆具者,乃是由于甚深般若的无得无量,无边无中,净廓得如虚空了无纤尘。般若--「萨般若(一切智)海」,诸佛圆净、圆具的一切果德,从因到果无不是纯全善妙。所以佛陀开示的一切,初、中、后无一非善。『华严经』说:「佛性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真法性」,即是甚深般若所证觉的实相法。这,与般若中观所说的「理性佛性」,完全一样;虚空般平等的理性佛性,诸佛与众生了无差别。空的别称--清净,不受污染而能净化一切的般若,「如大火聚,四边不可触,触之则烧」,烦恼经过般若烈火的烧灼,「明触」则能豁开心地眼界。学佛法,果真能豁开大心地净眼界,智光导趣得明明准准,举目拔足则尽向善道了。般若化解了一切情私,稠密之情转为昂挚之悲,大悲与净智汇融得不恋不滞,菩提心则开始发得相续相增,不馁不坏。强韧而果决的精神气势,从菩提心中透显出的志性、态象:以正气面对生活,以勇气面对死亡。如此的面对,淡默得了无忧喜,平常得深会法印,生死中的大菩提心,则发持得生生世世与身心同在,见到的不离佛法,做出的不舍众生。只须我们当下念念系住、体现着此二不;此生便决然而纯然地成为菩提道中人。尽快--立刻向菩提道中定(订)位,向生死道上献身吧!大菩提心发得、练得、用得鲜活、明决而细致,智观的体现与悲行的兑现,对当前的一切事相与众生,则莫不择作、推展得的的切切、饱饱和和。净智悟达了实相,大悲恻护着(有情)实苦,从实相中遣破我爱缠困,大悲则勤勇、健奋得永不怠怯。最充实而突出的大乘不共行--「一向为他(一切有情)恩」,这,与『瑜伽论』所说的「下士、中士、上士」相较,应称为「上上士」。尽绝虑图,彻彻决决地施舍身心及所有,称为定准性的上上士。上上得上求不已,下下得下化不屈,时空与身心化融得无(极)限无虑(怖),身心于时空(中)修学得愈久愈精(纯)真(实),虽随机施展「方便」,而本愿却(导众)直趣「无上道」。大乘教开示的「不着一切法,广学一切法,住是学中观众生」;常恒而普遍地学着观察众生,就必须具有「深入究竟住」的耐能与挺质。深入与彻舍相应得通贯无间,生死迷不着,诱胁(逗)撼不倒,起心动念则都不忘佛法,体持着「得佛法分」:涉世作事则都不(择)舍有情,铭烙着「思地狱苦」。通常所说的上求下化,如果忽视了这,全成为口头风了。向上通瞻诸佛,向下倾助众生的总体(德)力--菩提心。日常中的菩提心,提现得不离见佛,察运得不舍有情,将诸佛与众生提察得等观等重,佛法于身心中形成了平衡点,身心则成为生佛相见相通的中间的中介者,久学广修中练就了这么样的身心,慧观与悲行则俨然察督得并学遍修。实慧之光与实悲之德,通现于身心而导砥身心,则能从净淳的力德中,植福因而不落数计,获福果而普皆回施。有相之德离开了福果回施,定会遭致苦果!最重视现前有情的佛教,因而提倡布施,总是先从喜敬的心脸开始;由此,而步步引入无相施--「三轮体空」。从有相行入无相观,慧观数数照治二惑--「见」与「爱」;见与瞋应,爱与取合,则成为粗猛与细紧的烦恼总根。慧观从念头、缘头上直直决决地截堵此二惑,见上之瞋与爱中之染,敛减得不纵肆--不为大害,慧力则能驾驭见与爱。生活与生命有了慧力导点、操提,内内外外的安和气度与气氛,即从此开始而扩增。佛智给予人类最大的启迪、作用,对人类自我执着的常实感,从因缘所生所成的种种角度详加阐述、指出,使令所有人类从缘生中获致领悟:生命都是藉众缘而生而长;不论过去、现在或未来,无一不是假(借)众缘所成。认明了因无主体,缘无实性,正由于无体无性,则因可为缘,缘亦可为因;从因缘的相互转变中多多谛察、深会,常实与主宰之我,则不攻自破。人类与人际永恒而普遍的安乐与畅舒,大抵是这么开始的。理解、证印着一切惟缘无我,人际与国际间的总祸源、大暴力,(无尽)惨酷象,才会彻底消弭,到处和平。与假相应的连义词--幻,所以,领悟到一切惟「假名」,也就会体解一切皆「如幻」。根本佛教说「识如幻」,因此,初期大乘说「涅槃亦如幻」,乃是直承本教的「了义」说。学佛法,触涉一切人类及事相,果真都能作如幻观,则定能远离一切祸患,因为再也不敢矜恋我见与我爱。幻观熟审、遍照得深彻、明绝,直将自我降伏得不再兴患作衅,佛法成为身心中的主导、前锋,则能为众生减轻患衅,甚至解除患衅。从缘依、缘助、缘成中观察、肯认自他不二,视他如己,进而视他、为他更甚于己,菩提心就这么凭佛作证,为众作事的。运作而测练在因缘中的菩提心,息息念念莫不为众生造缘,为佛法输缘;为佛法的缘输得深而真,为众生的缘造得净而广;就这样,从佛法中出入相应,从众生中往来相通,永远地见佛见人。众生由决心而输心向佛,如此向心力的形成,全凭我们肯得输命为人;命输得不介意,没了期,众生才决得而输得心哩!因缘的两面--空与有,以因缘看透了万有,决不与世间有情相争所有,三业流溢的点化与导转的人性,方方面面即显露出佛(法空)性的超越与摄涵。行不离有观不沉空的卓拔根机,胸怀中体悟的,事相上展施的,从不让世俗者所著之有盘占心头脑际。因此,能不为世间一切所困吸。察看古今史实,狂飙得想占尽世间的叱咤风云者,没有一个不被世间所困倒、困杀得国破族绝。幻之又幻的万有,极分明也极够启示了,但被雄野性习的嗾逐者,总是在自谬自毙中倒下去!佛陀剀切而究极的开示:「真空」,乃是救治此等雄野性者的惟一上(上)策。藉众缘幻合的身心世界,体察其来龙去脉,一切的一切,尽是来无(实性)来处,去无(实性)去处。看清、印决了这,一切从真空中着眼,对现实的森罗万象,了知其「如是有,如是无所有」,从如是无所有中作净智观,练大悲行,为一切缺乏善根善力者,发愿振誓造根造力,将他(她)们从根力中提护得正正端端。「大悲行故恒逐众生,处于生死随宜诱度」,一等胜利与无等光健的获致与成就者,莫不从生死中用活了佛法,练透了道心,勘破了生命。大乘行者的内在意象与外在形象,就这么持法熏现、刻苦卓立的!修学佛法而完成佛道的惟一要着:不离生死,不随惑业。从生死中契悟「无生」,从惑业中倡兴「有为」,凡所施为都不离「直心」;心,毕直得上下分明,新旧(是非)划清,理路探正了,事相作(善)好了,步步向湛深处迈入,念念向艰深处洞察,希有而殊胜的触省、受持与印定,则络络绎绎地焕新不已。「深心」在直心的导辟、彻贯中,心地则日见其旷而厚,旷得透闭透限,厚得能(尽)载(尽)能容,「大乘心」则盎然沛然得莫可夺挠。大根机的植培者--「大乘心」;大乘心廓照得不蔽不遗,大根机则能布衍得能广能遍。大乘心的障害者--私图,极猛决地肃清了它,所学的不忘因缘,所行的常随佛法,因缘与佛法顺应得坚牢明确,体践的与透露的,则能细弥破绽,严防疏漏,渐渐趣入无漏道轨。这里,必须注意的:直捣「真我」窠臼,善用假(名)我身手,从假我身(心)手(足)中,将佛法与因缘体照、发达得不离三无:1、「无边」,佛陀所证的超越了范畴,所说的消融了性我,一切都从平寂中等观、尽泯得不堕边际,亦不住中道。发大乘心练菩萨行,察通得透透致致,(将众生)提荷得热热足足;断常与中道的两边,就不让它在心头盘回了。2、「无尽」,由烦恼而酿集的业苦,凡俗有情界是永无穷尽的,因此,以度生为责志的大乘行者,其悲拯与智导的誓诺,则永不了却,不求疾成。3、「无量」,无尽行化为念头与眼前的法徽,肩头上佛法之担,缘头上众生之愿,则怎也卸不下、迫不倒,让人看到的、测验的,都超出了一般胆识、言思,因为契会了无量法门啊!将诸佛的无量本愿,摄融为自家本愿,深广的愿海则莫测边底;从没边底的大愿海中,汰除了一切浊染与独占,对无量众生之热恼与剧苦,则必关注、应感、驰赴得极真极快!三心与三无整合、通联得不间脱而响应,学的透脱了世智之偏(倒)之昧(蔽),修的显示着佛觉之真之圆,这样的不落「世谛流布」,不违实相彻照,我们才能于「无心」中发心,「有相」中有(大施)为哩!大乘道(行)的内涵与外化:诸佛无上甚深法蕴的体觉,众生无限剧酷苦聚的拔尽。大乘心的对观处:内在持护而融应深法,外在导济(众生)而荷(担众苦)代众(生受)苦;深法与身心化合了,身心纯然法化了;化合得只见(五蕴或假名)法(性),不见(实体)我(性),代苦则绝不避苦、叫苦、怖苦。(实)大乘行者普为世间所景仰、渴盼,就因为敢于为众生代苦。世出世的一切功德,莫胜乎此!经上说「余心不生,但生法心」;法心监控着一切我执;自我气魄中逞权掩(毁正)法的念头被调伏得远离恣肆,佛心从我们(身)心上现得明豁,用得真纯(永不扣灭永淳厚),禁得起、透得过如此的测验;越久越被测验得越发明豁而真纯,我们才称得上「学佛做人」!我最钦佩的学长之一--演公上人,他确系从明豁、真纯中陶练成的一位「出格」者;因之,我特地从美国来,向他瞻忆而致敬!结尾,我还想特别提一下:「法门无量义,一以净为本」,印公导师的这两句话,对他的观照与(善正)业行,育成之德(恩)太深刻、深广了!佛历二五四二年十一月十八日于星州福慧寺演公学长上生三周年纪念大会上讲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 〈十〉南亭法师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十一愿。“厄难”,范围甚广,诸如王难、盗贼难、水火难、毒蛇猛兽难、山行迷路难。如果我们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二)逐妄执:吾人内之身心,外之器界,无不唯心所现,如空花水月,本无实体。众生迷而不知,随逐妄想,执我执法;如阿难七番妄执,计心在内、在外、在中间,乃至推穷寻逐,名之为心。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十七)南亭法师见无忧林,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行脚僧见到“无忧林”。无忧,草名。草多则以林名之。人处无忧林,可以忘忧。而出家人“永”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九〉南亭法师妻子集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著。第三愿由父母说到妻、子。“妻”是妻室,“子”是子女。《中庸》上说:“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二卷南亭法师此文殊师利菩萨赞美智首菩萨提出来的问题,其利益之广大、深远,非可言喻。善哉,赞美之辞。饶益、安隐,皆利益之相也。哀愍世间,所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9
(九)本生:是说及佛与弟子等,本因地中,曾生何处,作何佛事。如须菩提云: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舍利弗亦云: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9
以上总明相妄。或问:九界之相,可谓虚妄;佛界妙相,全由修得,云何亦名虚妄。佛顶文句云:对迷说悟,对染说净;其体虽真,其名则妄。譬如演若达多,忽悟本头,非从外得;头虽是实,而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7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此明缘生性空,即假即中,以是舌识,非根自生,非他尘生,非空非共生之故,当知根尘识三处都无实体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见觉指眼识,舍利弗,虽然生生世世心见清净,于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即通,获无障碍,但未得圆明。今再见佛闻法,顿断思惑,识精得以圆明,不但成阿罗汉,且具足总持,知根,决疑,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且今与汝,坐只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壬二破斥汝言二句是佛按情执。世间虚空是依报,水陆飞行是正报;依正二报,所有物象,名为一切。为在为无,应是为有为无。佛告阿难,汝言分别觉知之心,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此佛嘱阿难,转教末世初心修学三摩提者,亦即修习耳门圆通者,必须先断淫心,不但身不行淫,心亦不起淫念。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佛问圆通以下,是结答。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是了妄,悟菩提心,入三摩地,是证真。菩萨由定慧力,妄尽真现,从此得入三摩地。契合十方诸佛,所传妙觉明心。如前文佛告文殊:十方如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癸二正示审详分二。子初立喻初三句喻妄,后五句喻真。世间解结之人,喻修菩提欲断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阿难及诸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如是乃至有二义,一菩萨行门甚多,何止六度。法华经云: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华严经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又云: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初神通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七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4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为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4
第三章 阿那律尊者天眼第一阿那律阿那律是甘露饭王的次子,又译为阿冕楼陀,汉译无贫、如意。过去世以裨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人天之中受如意乐,故名。他是摩诃男的亲弟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第二章 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的目犍连目犍连为婆罗门姓,因姓立名。本名拘律陀,树名,祷树神得子,因以为名 传说目犍连住过去世中,是一个捕鱼为生的渔夫。一天看到一位辟支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土法门法师《金刚般若研习报告》这几天报纸上你们看到有很多贪污的,非法得到许许多多钱财的,这都犯法。有人来问我,他们得到的这些钱,将来在因果上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9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不但世间,出世间统统离不开因果定律。世间为什么乱?世间为什么这么苦?如果诸位很冷静的去观察,一定可以找到它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8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编号:03-05-01这次我从新加坡回来,新加坡有个同修告诉我,他是个做生意的人,他说现在生意很难做,伙计不听话。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8
你想想看,银河对齐这个事情,科学家知道,束手无策,佛法知道有办法改变它,为什么?整个宇宙是我们自己心现识变的,我要想改正它一点毛病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我能创造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5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九明修证无漏禅。今明无漏有二种。一者对治无漏。二者缘理无漏。故大集经云。有二种行。一者慧行。二者行行。行行者。即是九想背舍等对治无漏也。缘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什么是真念佛?在家自修。世间第一道场现在社会变化跟从前不一样了,变化之大、变化的快速没有人能想像得到,在这个时候找一个同参道友都不容易。所以我们修行自己一定要发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所以宇宙出现不是爆炸,大爆炸讲不通。佛讲的是一念不觉,就是这个波动现象出现了,一出现的时候,整个宇宙同时现前,叫一时顿现,没有时间间隔的。照弥勒菩萨讲,这速度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发菩提心重要,菩提心,真诚心是菩提心的体,真诚心就是真心,就是自性,就是法性,就是诸法实相,就是常寂光。它起作用,对自己自受用,就是我们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平等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西方极乐世界绝对不是释迦牟尼佛的理想国,它是事实。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介绍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也许有人要问:十方世界无量无边,像阿弥陀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学佛,无论出家在家,最重要的是修清净心。你要是懂得修清净心,一切时、一切处,不迷惑、不染污,远离邪知邪见,你就幸福,你就快乐。幸福和快乐,不是说你财富多、地位高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我们看到老化,加速度的老化是在什么时候?退休。因为没有退休的时候,他有工作,每天忙着工作,上下班很辛苦,他忘记了,没有想到他老。这一退休,没工作干了,他想到老了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世间第一等的福报是什么?修行!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这是真正的福报!有机缘天天听经、念佛,是天下最有福报的人!真正修道人,生活朴实节俭、随缘自在,诸佛护念,所以要知道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1 人生苦短,人生太苦了,人生太短暂了,愈是年岁大愈容易体会。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整个社会反常。反常就是违背了自性,这是从咱们佛家来说;如果从世法来说,违背了伦常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往生论》里头讲到「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是说这一桩事情。我们讲安住,实在讲也是安住在「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一句里头最重要的是「无为」,如果你有为,法身就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1我们今天学佛,我们念佛,为什么念佛?为清净心念佛。清净心现前,清净心就生智慧,然后你念佛,这个佛号才得力、才有力量。2我们的心为什么不清净?杂念太多。杂念,不管是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禅定是清净心,六根面对外面六尘境界,「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叫禅定,这是真正修禅定。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会被外头境界勾引、还会起心动念,完了!真正的功夫、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1 学佛一定是越学越欢喜,所谓法喜充满、破迷开悟、离苦得乐!2 迷惑、烦恼、妄想一天比一天少,不容易做到;至少是一年比一年少,这总是一定要做到的。功夫再好一点,一个月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后面这一句很重要,明白之后就不至於发生误会,没有得一心以为得一心。得一心是什么样子,至少要了解一些。「七日不乱后,更无趋惑造业之事」,这才叫真正得一心。打佛七,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1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什么?是修心地清净。大家要牢牢记住六祖大师的教训,“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我们要常常看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过失。看到自己的过失自己会改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缘是什么?外缘。你要想修清净心,你必须要离开外缘。这个外缘是常常在诱惑你,常常在扰乱你,你要把这些诱惑、干扰把它离开。所以古时候佛门的道场都建立在深山,为什么建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摘自净土法门《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203集 2015年6月24日 我们修净土,真正能得受用是清净心现前,得小受用;平等心现前得大受用。清净心现前,生凡圣同居土;平等心现前生方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无论用什么法门,法门无量,修行方向目标是一个,就是清净平等觉。终极的目标就是见阿弥陀佛,生极乐世界。「及彼国土」,经念熟了,想经中的境界,就是想念极乐世界。「盖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智慧、德能、相好,无量大法都从自性流出来,只要见性全都现前,那就成佛作祖了,不需要多学,放下就是。在哪里放下?眼在色尘放下,耳在声尘放下,让六根对六尘的时候不起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我们供佛,供养佛,什么是真供养?要用心去供养,这是真的。要用心去修行,真修。凡是有生有灭都是假的,不生不灭是真的。佛用水做比喻,我们看海水、江水、湖水,有染污、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我们身有病痛,这是讲内忍,有内忍,功夫不错,但是如何把这些病痛化解这更重要。病痛的化解就是从念头,错误的念头、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要放下,要把它修正过来,心裡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你看菩提心,我在三十年前在美国的时候讲的,我讲大家好懂。古人解释不好懂,我说的好懂,我说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真诚是体,下面这四个:清净、平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清是清净,听到不生染浊心,浊染心,看到也不生染浊心,这个很重要。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起正念,不生邪念,这一点非常重要。“扬者宣扬,由能宣扬实相法故”。这个音声讲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曾经买经,罪业减半唐宪宗元和八年三月,河南节度使吴少阳出巡时,遇见一个驿夫,看到他的双脚浮起在地面上,使他深感惊异,追问其故?驿夫说:‘小人名叫全信,贩卖酒腐为
佛教知识时间:2025-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