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起源与传说
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最为人熟识知晓的,就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但是端午节与佛教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而有关端午节的起源在佛典或佛書中有没有文字记载?
(一) 民间传说中的屈原與端午节起源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身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便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日,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二)端午节的真正起源乃见于佛書
1. 端午节起源的历史考证
民间一般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梁吴均《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但五月五日节俗已见于春秋,《琴操》:「介子绥[推]……遂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这比屈原早300多年。《史记孟尝君列传》:「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索隐》引《风俗通》:「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孟尝君生于公元前346年,比屈原自杀早了近70年,可见端午节的由來最初并非因为屈原。
2.端午节源于五月是凶月的古老观念
晋董勋《问礼俗》:「五月俗称恶月。」这个观念缘于上古,《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玄戈》中载:「五月,东井、七星大凶,胃、参致死。」东井,即二十八宿之一的井宿,因它在玉井之东,故称。这虽见于秦代,但却历史久远。《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日在东井。」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东井星主管五月。汉王充《论衡.说日》:「当夏五月,日长之时在东井,东井近极,故日道长。」五月不吉观念渗透到民间,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五月为凶月,是端午赖以建立的文化基础。
「端午」最初作「端五」。唐李匡乂《资暇集》卷中「端午」条引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五,烹骛角黍。」《艺文类聚》卷四引《风土记》仍作「端五」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五」与「午」同音通用,《周礼.壶涿氏》:「午贯象齿。」郑注:「午故书为五。」端五后作端午。古人忌重,五月五日重五,被视为大不吉。《抱朴子》:「或问辟五兵之道,答曰:以五月五日,作赤灵符,着心前。」北魏魏收《五日诗》曰:「辟兵书鬼字,神印题灵文。」《艺文类聚》卷四载《续汉礼仪志》:「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柳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道教《八道秘言》称五月五日为「地腊日」,《杨公忌》:「(五月)初五日,不宜问疾,名地腊日。」由此可见,原始的五月五日,民间的禁忌与粽子、龙舟等拯救屈原等习俗,并没有关系。
3.端午节的原始动机是驱邪镇鬼
《古尊宿语录》卷21《舒州白云山海会(法)演和尚语录》:「端午,(白云禅师)上堂,举(言曰:)昔有秀才造《无鬼论》,论就,才放笔,有鬼现身,斫手谓秀才云:『你争[怎]奈何?』白云当时若见,便以手作鹁鸠嘴,向伊道:『谷谷孤。』」这里出现了「鬼胆包天」的场面:秀才撰写《无鬼论》时恶鬼立即现身挑衅:你秀才又能把我怎么办?白云法演禅师只得滑稽地对鬼学布谷鸟叫:端午节时恶鬼猖獗已极!换言之,端午节的真正起源是对治恶鬼作祟。
慧日禅师《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卷五载: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1158)五月五日普觉禅师上堂云:『今朝又是五月五,大鬼拍手小鬼舞,蓦然撞着桃符神,两手椎胸叫冤苦。』」端午时大鬼拍手小鬼舞,鬼撞桃符神,鬼竟然如此猖獗。由此可见,端午的原始动机是驱邪镇鬼。端午时寺庙中也要烧香敬鬼,如舒州白云山的和尚在端午节时:「僧问:『今朝五月五,权罢薅芸鼓。虽是无事人。亦请烧一炷。』(白云禅)师云:『急急如律令。』(僧)进云:『也待小鬼做个伎俩。』(白云禅)师云:『钟馗吓你。』(白云禅师)乃云:『今日端午节,白云有一道神符也,有些小灵验,不敢隐藏,举似诸人:一要今上皇帝、太皇太后,圣躬万岁;二要合朝卿相、文武百官、州县采寮,常居禄位;三要万民乐业、雨顺风调。』有个符使却来报白云(禅师)道:『诸处尽去,偏只为神通小,不奈一件事何。』……。」
4.端午节时佛寺所举行的驱鬼祈福仪式
端午节时佛寺所举行的驱鬼祈福仪式,主要有四种:第一,高僧在祭祀仪式上念「急急如律令」的魔法咒语以驱鬼除魔;第二,高僧画符镇鬼,并派使者持神符一道,到其它地方去驱鬼和镇鬼;第三,高僧要为国家和百姓祈福;第四,出外驱鬼的使者活动结束后要向高僧汇报驱鬼的情况。这些活动的中心就是祭鬼和驱鬼,它清楚地表明:恶鬼作祟是五月五日举行宗教祭祀活动的根本原因。
《古尊宿语录》卷27载,舒州龙门佛眼禅师说:「今日端午,世间人钉桃符、书门阃,使万邪不窥其户,百鬼不入其门;世间人又使针烧灸,采药登山,使万病不干其体,疫疠不入其身。」亦揭示了端午活动的根本目的乃在于「驱鬼除病」。以上多种文字資料,足以证明端午节原是「鬼节」,其原始目的,乃为对付「百鬼」和「万病」。这些记载,揭示并说明了端午节产生的真正原因。
明白了端午节起源的根本原因後,端午节的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此外,端午节又称「续命节」,就是因为有恶鬼索命。《风俗通》:「五月五日续命缕,俗说以益人命。」续命缕的形态,唐代仲子陵《五丝续宝命赋》有载:「颜似渥丹,对回鸾之十字。手如振素,盘续命之五丝。其五丝也,蕙绿轻重,兰红浅深。皎皎而有莺其领,采采而亦翠其衿。既比方而一色,又条畅乎数寻……懿寿丝之礼大,续宝命之天长。」端午节时,荆楚民间以彩丝系在臂上,唐花蕊夫人《宫词》中有「玉腕斜封彩缕长」之句。
又道教《三洞奉道科》称五月五日时举行「续命斋」的法事;北齐后主的妃子冯小怜以五月五日进纳,故号她为「续命」,取端午冲喜续命之意。以丝系臂为防恶鬼夺命,故可以达到「续命」目的。介之推、伍子胥等死于五月五日大抵也是因恶鬼索命。魏邯郸淳《曹娥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伍君即伍子胥。这些人的死法不一,但都因恶鬼所害。端午恶鬼猖獗是他们死亡的原因,故端午节举行祭祀仪式是为了驱除恶鬼。
隋唐以后南北文化合流中端午节的习俗被整合,由于屈原对后世的影响甚大,端午节遂变成祭祀屈原的节日。屈原在宋代被封为公侯:「屈原庙,在归州者封清烈公,在潭州者封忠洁侯。」元代屈原被封为「忠节清烈公」。屈原成为端午节的主角时,介之推、伍子胥等湮没无闻,驱鬼的动机也被遮蔽,遂形成今天的端午习俗。
(三)、佛教中的端午遗俗
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底层的端午对外来佛教产生了深刻影响。据《古尊宿语录》卷44载,宋代的和尚也过端午节:宝峰云庵真净禅师五月五日上堂云:「今朝五月复端午,随众生心解分布棕子。虽然,应所知,要须一一知来处。且道从什么处来?」可见佛教在这一天也吃粽子。佛教世界中,既然翠竹黄花尽是真如,是故端午自然也入般若。《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卷五载,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五月五日,普觉禅师上堂云:「今朝五月五,天降沛然雨。艾人与门神,聚头相耳语。」所谓「艾人」,即端午节时束艾叶为人。它与门神一样,是为了避邪拒鬼。
佛教语录中保存了端午节时的艾人和门神信仰习俗。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和尚自然地把端午融入禅悦玄机。如《古尊宿语录》卷27,舒州龙门佛眼禅师说:「今日端午……遂失声叫曰:『阿耶耶!阿耶耶!尽大地人烧破皮肉,教山僧受无限苦痛。昔楚大夫以忠言不用,沈于湘江。后人哀之,以竹筒盛饭,系五色丝祭之,风俗至今流传不断。遂呕吐数声曰:『世间人吃却米粽,教老僧胀破肚皮。』大众曰:『别人烧灸,别人吃物,为什么龙门长老受痛受饱,未能情忘缘虑?』」这段禅机公案透露出佛门与筒粽等端午文化的关系。
宋陆游有《天中节前三日大圣慈寺华严阁燃灯甚盛游人过于元夕》诗,描述佛寺在五月五日前三天已举行盛大庆祝仪式:「万瓦如鳞百尺梯,遥看突兀与云齐。」寺庙张灯结彩,禅堂成为端午庆典的场所。其实,一些失传的端午古俗仍在佛教中保存着,如《五灯会元》卷18载:隆兴府兜率慧照禅师端午节说:「端午龙安亦鼓桡,青山云里得逍遥;饥餐渴饮无穷乐,谁爱争先夺锦标;却向干地上划船,高山头起浪;明椎玉鼓,暗展铁旗;一盏菖蒲茶,数个沙糖粽。」其中有许多失传了的端午节古俗:第一、后世认为端午龙舟是为了救屈原:「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但端午龙船原来是为了「安龙」。第二、一般认为端午龙舟发生在水乡。但古人这天在高山上划龙船。第三、一般认为,五月五日采兰草、菖蒲是用来煎汤洗澡,《大戴礼》:「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但这里表明,它用于制作「菖蒲茶」。
此外,《古尊宿语录》卷28:「龙门若为作端午,打动众人涂毒鼓。」佛教东林《云门颂》也说:「一挝涂毒闻皆丧。」一般认为,端午龙舟竞渡时击鼓是为了统一划船的节奏,但是佛教典籍显示:端午所用鼓上涂了毒药,以增强鼓声的巫术力量,以达到安龙、镇龙的目的,它是驱鬼观念的具体呈现。
安龙、菖蒲茶、干龙船、毒鼓等是失传了的端午古俗,但这些资料一方面既可补端午数据之缺,另一方面亦可看出,中国本土自然宗教中的端午对佛教影响的深度,实在是弥足珍贵。
(四)、佛教大事与端午节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曰:「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端午的神秘性渗透到佛教中,使一些佛教内部的大事也与端午有了联系。
1. 佛教高僧五月五日出生或圆寂
首先,一些生于端午的高僧成为佛教的要事。生于五月五日的孩子常被抛弃,汉代这天出生的王凤、胡广等人就险遭遗弃。父母或将此日出生的孩子送往沙门为僧,如唐代著名的「法云公」。《释氏稽古略》卷二:「万回法云公,太宗贞观六年(632)五月五日生(于)虢州阌乡张氏。」父母把他送到寺庙当和尚,这既救了孩子又避了祸。这样的人成为高僧后就是禅林的佳话。
其次,一些端午圆寂的禅师亦被加载佛典。民间传说,五月五日生者脑不坏。唐李延寿《北史.齐宗室诸王传》载,北齐南阳王高倬生于五月五日,后因谋反罪被杀,但四百余日后大敛时,他竟然「颜色毛发皆如生」。因此之故,佛教对五月五日圆寂的和尚也特别重视。《续高僧传》卷21载,丹阳县道成禅师,隋文帝开皇十九年(599)五月五日在兴严寺圆寂;唐代越州称心寺大义禅师,在武则天天授二年(692)五月五日坐化。《宋高僧传》卷8载:智威禅师圆寂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五月五日;同书卷十四载:唐代著名高僧扬州大云寺鉴真大师,在日本天平宝字七年癸卯岁(公元763年,即唐代宗广德元年)五月五日无疾坐亡,其真身不坏。《景德传灯录》卷五载,司空本净禅师于上元二年(761)五月五日归寂,唐天子赐给「大晓禅师」法号。
这些高僧在五月五日坐化,常常有十分神奇的情景。宋代潞州府黎城人宗坦,在四月二十八日这天夜里梦见阿弥陀佛托梦:「汝说法止六日,当生净土。」在五月四日,他集合众僧说:「因缘聚散,固当有时;净土胜缘,惟凭时刻。愿众念佛,助我往生。」说罢,在诵佛声中坐化。当时,天上雷鸣不断,地上白云覆地,直到五月六日才停。离知《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卷六载,金熙宗皇统三年(1143)五月五日,觉禅师将死作《颂》交代后事:「今年五月初五,四大将离本主;白骨当风扬却,免占禅那地土。」他在钟声渐入坐逝之境,侍者离知想起他们的约定:「吾化后,可唤之。若能回来,是有道力也。」于是,他连唤三声,觉禅师果然复活,问到:「你有什么事?」侍者说:「和尚何裸跣而去?」他反问:「来时何有?」侍者要给他穿几件衣服,他说:「不用。留给后人吧。」他书偈云:「七十三年如掣电,临行为君通一线;铁牛踍跳过新罗,撞破虚空七八片。」然后,晏然而逝。
死亡,可说是人生大事,人类的宗教多因「死亡」而产生,这些五月五日圆寂的高僧和坐化妙境,遂成为禅门肉身成道的佳话。
2.許多端午发生的事件被佛典纪录下来
唐代翻译佛经常在五月五日开笔,《全唐文》卷916载,北天竺婆罗门族的不空大师所译的《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序》和《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等,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五月五日奉诏开译:「卯时焚烧香火,起首翻译。」佛教经典《一切如来大教王经》和《瑜伽秘密金刚三摩地三密圣教法门述经》等,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五月五日由沙门慧超等开译。
其次,所译佛经如果在五月五日这天封笔,也是佛教的大事。《大乘入楞伽经》七卷、《入定不定印经》一卷、《大方广普贤所说经》一卷等,是三藏法师义净等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五月五日在东都洛阳的三阳宫译毕,《大周刊定众经目录》第十五卷予以明确记载,朝廷也下诏褒奖。禅宗南宗的传法衣钵被朝廷借去,禅宗便借端午节向朝廷追索。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唐军与安史叛军的战事正紧张,为了平定叛乱,唐肃宗派大臣到广东韶州(今韶关)曹溪南华寺将禅宗六祖惠能的传法衣钵借到京城,作为「镇国之宝」供养皇宫。平叛结束以后,衣钵没有及时归还。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五月五日,惠能大师便托梦给代宗皇帝要求归还:「梦六祖大师请衣钵。七日,敕刺史杨瑊曰:『朕梦感[能]禅师请传法袈裟却归曹溪。今遣镇国大将军刘崇景顶戴而送,朕谓之国宝。卿可于本寺如法安置。专令僧众亲承宗旨者,严加守护,勿令遗坠。』」可见禅宗索回镇教之宝,亦得借助端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
3. 佛教也利用五月五日炼制法术
五月五日恶鬼横行,端午素来流行厌胜之术。《史记集解》载:「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巫师在此日制作巫术药物:「五月五日,取蟾蜍,可合恶疽疮;取东行蝼蛄,治妇难产。」巫蛊药也在这天炼制:「以五月五日聚百种虫,大者至蛇,小者至虱,合置器中,令自相啖,余一种存者留之。蛇则曰蛇蛊,虱则曰虱蛊,行以杀人。因食入人腹内,食其五藏,死则其产移入蛊主之家。三年不杀他人,则畜者自钟其弊。」
与此相应,佛教也利用这天炼药制咒。魏法藏《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六载:「蛇毒者,以五月五日蛇合和毒药;又以毒药饲蛇等。」除了用五月五日的蛇毒制药外,佛教还用此日施行法术。《大藏经》阿含部《大药叉女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中载:「若有被囚禁、枷锁、种种口舌者,取五月五日桃木,密书彼怨人名字,加持一百八遍;又于真言句中称彼人名,加持求愿语,钉入地,即得官府口舌解散无事。」桃木是驱鬼之木,可用于端午日与咒语配合驱邪。又《宝藏天女陀罗尼法》说:「此法必须五月五日夜受持,即果成就。五月五日夜,注想思存,换诵咒一千八遍。」佛教充分利用五月五日行法,与道教有颇有相类之处。
4.在端午基础上还产生了「天中节」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趁天中》:「《提要录》:五月五日,乃符天数也,午时为天中节。」五月、五日、午时,是三「五」重迭之时,故成为「天中节」。汉代在此时以阳燧取火,炼五石铸法器。唐代扬州向皇帝进贡的「江心镜」,就是在五月五日午时,在扬子江中百炼而成的。如白居易《百炼镜》诗云:「江心波上舟中铸,五月五日日午时。」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说这种镜「易破难成,往往有自鸣者」。佛教也有「天中节」的咒语:「五月五日天中节,一切恶事尽消灭!急急如律令。」宋绍隆《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七:「五月五日天中节,万祟千妖俱殄灭。眼里拈却须弥山,耳中拔出钉根楔。钟馗小妹舞三台,八臂那咤嚼生铁。敕摄截,急急如律令。」《慧普觉禅师语录》卷十《云门颂》:「五月五日午时书,赤口毒舌尽消除。更饶急急如律令,不须门上画蜘蛛。」佛教在「天中节」时也举行法事,驱使道教的钟馗、那咤等神灵以降妖除魔。
结语
由以上的叙述,可见端午与佛教的联系有着深刻的文化意义。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知识在不用文字表达的动物行为中扎根之深,超过了大多数哲学家愿意承认的程度。端午节正是如此,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底层,突破原始宗教和道教的藩篱,深深地积淀在佛教文化之中。这与韩国以端午「申遗」一样,显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力。
(全文完)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 〈十〉南亭法师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十一愿。“厄难”,范围甚广,诸如王难、盗贼难、水火难、毒蛇猛兽难、山行迷路难。如果我们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二)逐妄执:吾人内之身心,外之器界,无不唯心所现,如空花水月,本无实体。众生迷而不知,随逐妄想,执我执法;如阿难七番妄执,计心在内、在外、在中间,乃至推穷寻逐,名之为心。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十七)南亭法师见无忧林,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行脚僧见到“无忧林”。无忧,草名。草多则以林名之。人处无忧林,可以忘忧。而出家人“永”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九〉南亭法师妻子集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著。第三愿由父母说到妻、子。“妻”是妻室,“子”是子女。《中庸》上说:“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二卷南亭法师此文殊师利菩萨赞美智首菩萨提出来的问题,其利益之广大、深远,非可言喻。善哉,赞美之辞。饶益、安隐,皆利益之相也。哀愍世间,所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9
(九)本生:是说及佛与弟子等,本因地中,曾生何处,作何佛事。如须菩提云: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舍利弗亦云: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9
以上总明相妄。或问:九界之相,可谓虚妄;佛界妙相,全由修得,云何亦名虚妄。佛顶文句云:对迷说悟,对染说净;其体虽真,其名则妄。譬如演若达多,忽悟本头,非从外得;头虽是实,而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7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此明缘生性空,即假即中,以是舌识,非根自生,非他尘生,非空非共生之故,当知根尘识三处都无实体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见觉指眼识,舍利弗,虽然生生世世心见清净,于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即通,获无障碍,但未得圆明。今再见佛闻法,顿断思惑,识精得以圆明,不但成阿罗汉,且具足总持,知根,决疑,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且今与汝,坐只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壬二破斥汝言二句是佛按情执。世间虚空是依报,水陆飞行是正报;依正二报,所有物象,名为一切。为在为无,应是为有为无。佛告阿难,汝言分别觉知之心,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此佛嘱阿难,转教末世初心修学三摩提者,亦即修习耳门圆通者,必须先断淫心,不但身不行淫,心亦不起淫念。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佛问圆通以下,是结答。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是了妄,悟菩提心,入三摩地,是证真。菩萨由定慧力,妄尽真现,从此得入三摩地。契合十方诸佛,所传妙觉明心。如前文佛告文殊:十方如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癸二正示审详分二。子初立喻初三句喻妄,后五句喻真。世间解结之人,喻修菩提欲断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阿难及诸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如是乃至有二义,一菩萨行门甚多,何止六度。法华经云: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华严经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又云: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初神通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七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4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为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4
第三章 阿那律尊者天眼第一阿那律阿那律是甘露饭王的次子,又译为阿冕楼陀,汉译无贫、如意。过去世以裨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人天之中受如意乐,故名。他是摩诃男的亲弟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第二章 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的目犍连目犍连为婆罗门姓,因姓立名。本名拘律陀,树名,祷树神得子,因以为名 传说目犍连住过去世中,是一个捕鱼为生的渔夫。一天看到一位辟支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土法门法师《金刚般若研习报告》这几天报纸上你们看到有很多贪污的,非法得到许许多多钱财的,这都犯法。有人来问我,他们得到的这些钱,将来在因果上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9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不但世间,出世间统统离不开因果定律。世间为什么乱?世间为什么这么苦?如果诸位很冷静的去观察,一定可以找到它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8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编号:03-05-01这次我从新加坡回来,新加坡有个同修告诉我,他是个做生意的人,他说现在生意很难做,伙计不听话。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8
你想想看,银河对齐这个事情,科学家知道,束手无策,佛法知道有办法改变它,为什么?整个宇宙是我们自己心现识变的,我要想改正它一点毛病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我能创造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5
什么是真念佛?在家自修。世间第一道场现在社会变化跟从前不一样了,变化之大、变化的快速没有人能想像得到,在这个时候找一个同参道友都不容易。所以我们修行自己一定要发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所以宇宙出现不是爆炸,大爆炸讲不通。佛讲的是一念不觉,就是这个波动现象出现了,一出现的时候,整个宇宙同时现前,叫一时顿现,没有时间间隔的。照弥勒菩萨讲,这速度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发菩提心重要,菩提心,真诚心是菩提心的体,真诚心就是真心,就是自性,就是法性,就是诸法实相,就是常寂光。它起作用,对自己自受用,就是我们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平等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西方极乐世界绝对不是释迦牟尼佛的理想国,它是事实。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介绍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也许有人要问:十方世界无量无边,像阿弥陀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学佛,无论出家在家,最重要的是修清净心。你要是懂得修清净心,一切时、一切处,不迷惑、不染污,远离邪知邪见,你就幸福,你就快乐。幸福和快乐,不是说你财富多、地位高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我们看到老化,加速度的老化是在什么时候?退休。因为没有退休的时候,他有工作,每天忙着工作,上下班很辛苦,他忘记了,没有想到他老。这一退休,没工作干了,他想到老了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世间第一等的福报是什么?修行!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这是真正的福报!有机缘天天听经、念佛,是天下最有福报的人!真正修道人,生活朴实节俭、随缘自在,诸佛护念,所以要知道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1 人生苦短,人生太苦了,人生太短暂了,愈是年岁大愈容易体会。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整个社会反常。反常就是违背了自性,这是从咱们佛家来说;如果从世法来说,违背了伦常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往生论》里头讲到「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是说这一桩事情。我们讲安住,实在讲也是安住在「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一句里头最重要的是「无为」,如果你有为,法身就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1我们今天学佛,我们念佛,为什么念佛?为清净心念佛。清净心现前,清净心就生智慧,然后你念佛,这个佛号才得力、才有力量。2我们的心为什么不清净?杂念太多。杂念,不管是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禅定是清净心,六根面对外面六尘境界,「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叫禅定,这是真正修禅定。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会被外头境界勾引、还会起心动念,完了!真正的功夫、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1 学佛一定是越学越欢喜,所谓法喜充满、破迷开悟、离苦得乐!2 迷惑、烦恼、妄想一天比一天少,不容易做到;至少是一年比一年少,这总是一定要做到的。功夫再好一点,一个月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后面这一句很重要,明白之后就不至於发生误会,没有得一心以为得一心。得一心是什么样子,至少要了解一些。「七日不乱后,更无趋惑造业之事」,这才叫真正得一心。打佛七,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1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什么?是修心地清净。大家要牢牢记住六祖大师的教训,“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我们要常常看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过失。看到自己的过失自己会改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缘是什么?外缘。你要想修清净心,你必须要离开外缘。这个外缘是常常在诱惑你,常常在扰乱你,你要把这些诱惑、干扰把它离开。所以古时候佛门的道场都建立在深山,为什么建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摘自净土法门《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203集 2015年6月24日 我们修净土,真正能得受用是清净心现前,得小受用;平等心现前得大受用。清净心现前,生凡圣同居土;平等心现前生方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无论用什么法门,法门无量,修行方向目标是一个,就是清净平等觉。终极的目标就是见阿弥陀佛,生极乐世界。「及彼国土」,经念熟了,想经中的境界,就是想念极乐世界。「盖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智慧、德能、相好,无量大法都从自性流出来,只要见性全都现前,那就成佛作祖了,不需要多学,放下就是。在哪里放下?眼在色尘放下,耳在声尘放下,让六根对六尘的时候不起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我们供佛,供养佛,什么是真供养?要用心去供养,这是真的。要用心去修行,真修。凡是有生有灭都是假的,不生不灭是真的。佛用水做比喻,我们看海水、江水、湖水,有染污、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我们身有病痛,这是讲内忍,有内忍,功夫不错,但是如何把这些病痛化解这更重要。病痛的化解就是从念头,错误的念头、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要放下,要把它修正过来,心裡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你看菩提心,我在三十年前在美国的时候讲的,我讲大家好懂。古人解释不好懂,我说的好懂,我说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真诚是体,下面这四个:清净、平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清是清净,听到不生染浊心,浊染心,看到也不生染浊心,这个很重要。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起正念,不生邪念,这一点非常重要。“扬者宣扬,由能宣扬实相法故”。这个音声讲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光绪二十六年(1900),外敌侵略北京,京城大乱,皇帝、太后、大臣、太监、宫女逃难长安(今西安)。庆亲王闻虚云老和尚是得道高僧,请虚云老和尚伴驾西行,以保平安。此时的长
佛教知识时间:2025-01-29
【2011年农历十月初五讲于广东化州南山寺念佛七法会】佛在鹿野苑三转法轮,为五比丘说法,讲的是四谛法苦、集、灭、道。四中真谛中,第一真谛就是苦谛。我们来到人世,每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