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文化及其实践意义(一)
在山水如画、钟灵毓秀的浙江奉化,举行了弥勒文化节和第一届弥勒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上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佛教协会会长茗山上人从理论上,归纳了弥勒思想的三个内容。下午,恩师茗公又指定我发言。我想,我作为恩师论述的补充,从实践上来谈谈弥勒文化及其实践意义吧。
弥勒信仰在中国影响巨大
在说明相关的弥勒文化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弥勒”的含义与弥勒菩萨的大事因缘。弥勒,是梵语,是一个人的姓,译为中文,即“慈氏”。他名“阿逸多”,中文是“无能胜”之意。据说他生下后,就不食肉,而且母亲自从怀孕,性格脾气都变得慈善温和了,故号“慈氏”。称阿逸多,意指菩萨慈心利生,没有能胜过他的。他生于中印度波罗奈国的劫波利村,婆罗门家庭。生下后即具足三十二种大人之相,聪颖超群,发心依佛出家。不久,通达一切经典,从佛游化,后在法华会上,助佛宣化,蒙佛授记,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但十二年后,他先于释迦世尊,上生兜率。按佛经记载,释迦世尊曾选他为今后娑婆世界的候补佛,所以大家称他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弥勒信仰,贯通三乘,融摄显密。
弥勒菩萨同我们中国也特别有缘,据历史记载,他曾三次在我国现身。第一次,是在南朝的齐梁陈之际。他出生于浙江义乌,姓傅名翕,后来人称傅大士,曾向梁武帝说过法。第二次,是在唐末,化现于福建莆田,也留下不少传奇故事。第三次,是在五代的梁朝,这就是家喻户晓的布袋和尚。法名契此,俗家名长汀子。身体胖乎乎,背一只布袋。别人供养他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却从来没有见他把东西再倒出来过,但那布袋又永远是空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请问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不懂他的意思,继续再问,他就立刻提起布袋,头也不回地走去。人家还不理会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他的形象很鲜明,一千年来,我国甚至日本、韩国的各个佛教寺院,都有天王殿、弥勒殿,进门就见一尊面容兹祥、笑口常开、手中提一只布袋、袒胸露腹的菩萨,这就是根据布袋和尚的应化身形而塑造的弥勒菩萨,而且成为进寺所见的第一尊笑佛,可见他的文化意义和他在中国佛教中的重要地位了。
从六祖慧能所开创的,为近代佛教领袖太虚大师所弘传,亦为当代著名社会活动家、杰出的宗教家、人们所爱戴的佛教领袖赵朴初居士所积极提倡的人间佛教来说,就是实现社会发展的最高思想,建设人间极乐净土。净土思想,在佛教的大藏经中有丰富的经论如《弥勒三经》、《净土五经》、《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悲华经》、《维摩诘经》、《仁王般若经》等大量经典中都有论述:十方世界,皆有净土。净土的种类,以方位说,西方有弥陀净土,东方有药师琉璃净土,南方有宝生净土,北方有成就净土,上方有众香净土。以“乘”为类,有大乘不共净土,三乘共住净土,五乘共住净土。以方便法门说,有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此外最为著名而且历史最为悠久的就是兜率天的弥勒净土了。
弥勒文化及其实践意义(二)
弥勒信仰-- 法显、玄奘两法师的西行记中都有记载
公元前二百年到公元二百年,印度的弥勒信仰,普遍盛行。法显、玄奘两法师的西行记中都有记载。魏晋以来,弥勒菩萨兜率净土的信仰,在中国也大为盛行。晋代道安大师(他是庐山慧远大师的老师)和他的弟子法遇,南北朝时的竺法护、鸠摩罗什、沮渠京声,都虔诚信奉弥勒,并上生兜率。唐代玄奘大师及其弟子窥基,信奉弥勒,弘扬弥勒。自晋至宋历代高僧,如智严、僧辅、昙戒、彥琮、慧约、法上、昙衍、灵干、智X、灌顶、惠仙、希圆、贞海、恒超、继伦、道宣、慧云、法兴、玄藻等,或常诵弥勒,或行弥勒业,或观像往生,或报在兜率——诸如此类,在高僧传中,记载多多。宋义忠禅师,年老求生弥勒净土,命终,感动弥勒来接引。真表禅师为求戒法,感动弥勒,亲授律仪。明憨山大师梦至兜率,入弥勒阁,亲闻说法:“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
近代太虚大师:弥勒净土法门有三大殊胜
近代太虚大师是一位勤修弥勒净土的佛学前辈。他曾在宣讲“弥勒三经”后,总结指出弥勒净土法门有三大殊胜:“一、弥勒当来于此土作佛,特示现兜率净土,与此众生结缘,开出易修易成之弥勒净土法门,故行应发愿往生,近也。二、兜率净土,同在娑婆,同在欲界。弥勒净土法门,专摄此土众生,三归五戒十善具足,即得往生,易也。三、弥勒净土,由人修成福德往生,将来于兜率修成,又可随佛下生,建立人间净土,龙华三会,圆满觉道,受菩提记,普也。”太虚大师归纳的“近也、易也、普也”三大殊胜,可谓总结了弥勒净土法门的精髓。近代又一高僧虚云老和尚一百十二岁,辛卯年三月间,病危之际,梦至兜率内院,见志善,融境、恒志、宝悟、圣心、读体、观心、紫柏大师等,在座随众听弥勒说法:“识智何分?波水一个。莫昧瓶盆,金无厚薄……苦海慈航,勿生退却,莲开泥水,端坐佛陀。”在现代教界还有慈航、演培、南亭、成一、浩霖、印海等诸大德,都有许多修学行持弥勒净土的嘉言懿行,堪称表率。
中国佛教,偏重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是积极的、入世的,重视现实,关怀众生。因此,弥勒文化如何走向现实,走向人的关怀,我认为有四个方面的实践性内涵:
慈悲精神
弥勒菩萨以“慈心三昧”得道,以大慈之心救渡众生。其名弥勒,就是突出了慈悲思想。“佛佛同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佛的根本精神,也是弥勒菩萨的大行大愿。我们弘扬弥勒文化,首先要学习、修持、实践慈悲济世,关心他人。正如一首歌所唱:“假如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宽容精神
弥勒菩萨为了实现他的“大慈”,就要有一种牺牲自己的精神。有一次,有位领导问我,佛和菩萨有什么区别?我说:自利利他,这是菩萨;毫不利已,专门利人,这就是佛。只有牺牲自己,才能利益他人,成就他人。不是心胸宽广、器量豁达的人,是不容易做到的。大肚包容,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成就无量福德。所以弥勒殿有一副对联:“眼前都是有缘人,相敬相亲,怎不满腔欢喜?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这种宽容精神,对治世间各种仇恨、嗔怨、报复,避免许多社会悲剧,都有极为现实的意义。
弥勒文化及其实践意义(三)
乐观向上的精神
有人认为佛教是消极遁世,逃避现实,或悲观厌世,无益于人生,这是不了解佛教所致,是极大的误会。布袋和尚春风满面,笑容常在,坦腹示人,光明磊落。进寺者首见弥勒,悉生欢喜,烦恼顿除,这就是一种乐观精神。但弥勒净土,也包括佛家的一切净土思想,都是一种人生的理想追求,一种自我超越,自我解脱,去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布袋和尚曾说一偈:“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前两句反映了自我超越的行持过程,后两句是对自我超越的感悟和实现。今天,无论个体的自我,或是集体的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如果不能自我超越,也就不可能发展。而要实现自我超越,乐观向上才是动力,今天一些人活得很累,教书的教得很累,学生学得也很累,有钱的很累,没钱的也累,要破除这个累,就要像布袋和尚那样笑容满面、豪情满腹,有孤身万里游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有问路白云头的自我超越的境界。
弥勒文化的最深内涵就是追求智慧
在许多大乘经典中记载了弥勒菩萨的大事因缘。《贤愚因缘经》记弥勒从佛得“法眼净”;《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弥勒得佛授记,说证三昧;《大宝积经》中弥勒对文殊师利说“一相法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弥勒开示善财,说“智慧心清净”,告言“解脱门”,“念智庄严藏”等等,无不显示弥勒菩萨的无上正觉,示人以智慧,即如弥勒化身世间的布袋和尚在岳林寺大磐石上所说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这就是启示了我们一种很深的智慧。“世人自不识”,从字面上看,是时人不识真弥勒,而我看来,“世人自不识”的潜本文,是人不认识自己,一语双关。人,如果能认识自己,开发自身的潜能,并能转识成智的话,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智慧啊。现在有一种四Q理论,人若只具有一个IQ(智商)已不够了,还要有EQ(情商)、AQ(逆境商)、SQ(精神状态)四者的组合。即便如此,把这四Q加在一起,也抵不上佛家所说的智慧。因为大多数人不注重内省的功夫。人,往住明于知人,而昧于知已。其实,只有自识,只有认识自身,开发自心,这才是一种无上智慧。
让我们大家追求智慧,增长智慧,以智慧驱除烦恼,以智慧走出困惑,以智慧调整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过智慧型的生活,创造充满智慧的美好人生,这就是弥勒文化的精髓。
来不及的悔恨在汉朝韩婴所著《韩诗外传》卷九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人子希望侍奉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无法尽孝。来不及侍奉父母,真是遗憾的人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8
从感恩开始一个好的社会是由无数个好的家庭凝聚而成,好家庭则奠基于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儒教重视修心、齐家,才可以治国、平天下。每一个人要先好好修养自己,培养慈爱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第十地 法云地菩萨道看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去实行,再怎么远的路,总有到达的一天。虽然凡夫很渺小、圣人很伟大,不过,要从渺小变成伟大并不困难,只要有心、有愿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学佛即是「学佛的生活」,如果能把心照顾好,净土就在我们身边,天堂即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可怕、可恶的人生──像地狱般的苦难,同样地也是由一念心所造成的。一念之差 地狱天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对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别人,如果有了贡高我慢,时常都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能干,那就大错了。但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学不会时,就认为「能干是你的事,学不会是我的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但是,也有贫中之富的人。当时有一户人家是属于贫中之贫的人,他们的生活向来已经很贫穷,而夫妻俩又非常悭贪,佛陀为了感化这户人家,于是,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经中有一则小 故事 ,有对老夫妻没有子女、亲戚,住在一个山城小镇外,没有什么邻居,只有两老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生活中充满着爱的意境与满心的善解。心中有爱 贫穷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们在外看到人家在办丧事,为了祭拜亡者,杀了许多生灵,因此个个表情悲戚。佛陀知道后,悲悯地说:「这就是众生的颠倒啊!殊不知人死了,屠杀生灵的行为对亡者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头大象,体型强健、性格温顺,国王非常喜爱牠,特地为牠建造一间舒适的象舍。一群强盗看中象舍周围静僻隐密,接连好几个晚上悄悄聚集在象舍旁,商量抢劫的计划,像是如何破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在世,真正过不去的是自己,最恶毒的敌人是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反观自性,不要让恶念浮上心头。世间没有过不去的事,切勿轻视自己的生命。培养开阔心胸 预防心病良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中篇》五浊恶世度有情佛陀的苦行因缘每个人与生具来皆有那分能分辨是非的智慧:但是,若不用心,便会分辨不清、错失良机,因而招来很多障碍自己的缘。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某一个时候,佛在一村落里,那个村落的东庄与南庄隔着一条河,东庄约有五百户人家,庄内的众生常造诸恶业,没机会听闻佛法,每天总是在吃喝玩乐、安逸懈怠中度过。佛陀怜悯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守财狗通常静坐是为了训练自己精神集中,洗涤习气,每天若以一点点的时间来训练,慢慢地累积,就能养成很好的思考习惯,调伏向外奔驰的「心念」。佛陀最关心众生的心念,所以应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最美的心境一位老先生怀抱我家门前清洁,别人家门前也该干净的心念,每天都去打扫街道。他以实际的行动来爱乡里、爱别人。二、三十年来,不管是刮风、下雨,从未曾间断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不明事理徒恼乱心中若有一点疑惑,不要累积成恼或是怨,凡事用智慧分析、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才能照顾好心念。人会有烦恼,就是因为累积不如意的事;然而世间事,十之八九都是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习气 可爱与可厌的分界同样是患了老人痴呆症的老人,一位令人心生欢喜,另一位却让人心起烦恼!年轻时心念的养成,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晚年境遇。有位中年妇人来看我,诉说家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无价之宝方为贵我们要好好用心,把心清净之后,要善于环保,保持清净的心,切勿再染上世俗贵贱的心态;有真正超然的道心,万事万物自然无贵贱之分,而且能圆融无碍。人生忙忙碌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辑四 至爱篇人生有爱无憾事罹患癌症的慈诚队队员,在队友的细心照顾下,生理与心理上都获得了一股温馨的暖流。人与人之间,若能彼此扶持、相互关怀,社会便能呈现一片祥和!慈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学佛的好处是看开和原谅,老法师开示。不能造业,不能造业这句话容易说,不容易做到。我们试问一问,能不能原谅一个陷害我的人,羞辱我的人,毁谤我的人?能不能?不能,不能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4
善解包容要善解、包容,对人要懂得善解,即使对方有意伤人,只要我们无心接受,就很容易善解;对事不要存有成见,若能打开心门事事包容,内心必然轻安自在。我常说要善解、包容,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体会证悟道理明白后,倘若还是放不下,就无法体会。所以,只要真正体会了真理之后,就会很欢喜地去做,这就是证果,证得欢喜的果报,心无烦恼、很自在,就是彻底觉悟的欢喜心。最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心灵的资粮佛陀在世时,曾说过一段染布的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来到王舍城托钵。城里有一条街道十分热闹,开了各种贩卖生活用具的商店,有打铁店、制桶店、布店等等。佛陀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回归本性一个人是否高贵,并非自我标榜;而是需要好好地努力,回归自己的本性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尚。人的本性是自然、平等的,世间上之所以有分别,就是因为有我,而且自以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所生之处,果报追随,相从不舍」,这几句要记住,三句。我们的一生记住这句话,天天所遇到的,是果报追随,相从不舍。果报要受,受都不放在心上,都不会引起分别执着,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常常有人质疑自己(或他人)为何行善反遭不如意?包括有些初入门的师兄道友也有此困惑。为了析疑解惑,现推荐阅读下文关于因果的开示:(实在值得诸位经常复习一下!)关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08
1、与佛有缘,一切生命平等受用有友问了一个问题,俺就这样为您作答吧。先认识什么叫佛教?佛教——是佛陀对生命的教诲而不是仅对佛教徒。所以,若信佛、若敬佛、若学佛、若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7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寓江湾丰子恺家。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世尊的开示:警惕——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恶业过彼挖一切众生眼罪聚看到多有一些学佛的同修,言语极其的随意、浅薄无智、斗争坚固,真的是造业无量,自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4
法师品第十此品明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大论(大智度论)明六种法师:一信力故受,二念力故持,三看文为读。四不忘为诵,五宣传为说,六圣人经书难解须解释。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只要皈依三宝,能念三宝,都是修行;能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用心,不贪财,不恋色,这就叫修行。常时观身体是无常的,是不干净的,是幻化的,是要死的。你这样观,你的烦恼就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1
善恶因果不能抵消,这是一定要懂的。那不能抵消怎么办?佛教导我们,对于善因加强,对于恶的,过去所造的,不再做了。让善的力量强大,恶的力量薄弱,将来往生的时候,力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20
【解】因果相背,为是处,作恶业希望乐报,因果相背,为非处,犹言“无有是处”也。“无有是处”是没有这个道理。这一条,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没有疑惑的,“十力”这个摆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8
大修行人指的是谁?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阿罗汉这些人,应化到这个世间,与没有成佛时的这些众生又碰头了,有缘,都遇到了,这时候还有没有因果?有,清楚。我们在《高僧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佛宝网讯 近日,首届海峡两岸佛门书画艺术展作品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目前已陆续收到很多书法家、画家作品,投稿作品题材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佳作精彩纷呈。现选
文化资讯时间:2024-09-27
勉强找时间来学一学,不能一心一意去做,拔除“根本业缘”是不可能的,刚强众生难调难伏就在这里。不说一般的道友,我们出家弟子对这种道理人人都懂,也知道修行好,也是下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5
1在因果法则里面是不成立的。作善就在自己心田里落下善种子(善因),作恶就在心田里落下恶种子(恶因),善种子和恶种子不能互相抵消,到它们因缘成熟时,各结各的果报,不会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
一个大灾难来了,许许多多人丧失了生命财产,但是还有少数人很平安,没有受到大灾难。这些人,你仔细去观察,你去做一个统计,然后你就晓得,从统计上看到,绝大多数心行善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问:“佛菩萨还受不受因果报应?”答:这个问题,过去百丈大师遇到老狐狸曾经问过,问的话就是“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跟你这话的意思完全相同。老狐狸过去生中是讲经说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我最近感觉在工作中、事业上,好多事情不太顺利、不太如愿,应该属于我的钱财、职务等,却得不到。这是为何呢?惟贤法师:要耐心等待,你不要急。在现有的状况下好好努力,
佛答时间:2024-08-30
近行定与安止定慈济瓦法师讲郑栢青译按:慈济瓦(Sujiva舍弃我)法师是一位马来西亚籍佛教上座部比丘,献身于佛法内观的教导。法师在1975年完成大学学业不久后,就出家。在修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9
财富是你命里有的,不用去争,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争也争不来,所以你要跟人竞争那岂不冤枉?《了凡四训》把这一桩事情讲得透彻、明白,把《了凡四训》多看几遍,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7
《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3
第二章 四圣谛在佛陀的教法中,四圣谛可算是其中的心要了。他在波罗奈附近的鹿野苑(今印度沙纳特地方),向他的老同修----五苦行者作第一次说法时﹝注一﹞,所讲的就是这个。这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0
1. 总论这世间上的一般人常认为可以从财富、权力和社交活动中得到快乐、安祥与调和,也想由家庭关系、职位、朋友和感官得到快乐。他们试着运用各种方法来改变自己的物质、社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8
来看省庵大师的一首净土诗:都言净土唯心是,十万余程是外求。但执妄心居在内(若言十万亿佛国之西方是外求者,则认方寸妄心居内,便同阿难所计七处之一),不知真性体全收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没有出离心能往生吗?这是绝大多数净业行人非常关心的问题。当然这里要注意,我们以下根据《观经四帖疏》疏文作的分析,虽然是在讲中品下生是否要求出离心的问题,实际上,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元朝至顺(元文宗年号,13301333年)庚午年间,浙江西部连年饥荒,当时杭州城中有许多人饿死。于是官府就雇人把这些尸体丢到六和塔后山的大坑中。其中有一个老太婆的尸体,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三主要道佛教的经典非常的多,如果你现在去寺庙的藏经阁,或者图书馆,佛教的书整个屋子都摆不完。如果你学的是天主教、基督教,事情还好办,也就一本圣经;偏偏你接触的是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3
学习奉献自己,要用智慧去奉献自己,把最美好的自己奉献出去,奉献给你最亲爱的人,奉献给在这个世界跟我们有缘的人,甚至奉献给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喜欢的敌人。这个奉献自己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3
平衡的自在当心和外在的事物互动的过程能够保持平衡,自在才会生起。种种不满足的心、嫉妒的心、傲慢的心,当你有这些心念的时候你就会痛苦啊!是不是?我们现在生活里面经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