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法照研究综述
圣凯法师
在中国净土教理史上,法照大师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南宋宗晓“六祖说”和志磐“七祖说”中分别被尊为净土三祖和四祖,并且有“后善导”的尊称。日本学者塚本善隆说:“法照可以与唐太宗、高宗时代的善导相提并论,是代宗、德宗时代唐净土教史上的杰出代表。”[1]这样一位重要人物, 在僧传、史籍中只有见到一些充满神秘色彩的传记;对于他的思想与著作,只知他曾创立“五会念佛”法门。除此之外,再也一无所知。1900年,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大量的敦煌遗书被加以整理与研究,同时有关法照的文献也相应地出现在世人面前,如法照的著作《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卷中、卷下,及由日本高僧带往日本传世本《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都编入大藏经。于是,许多学者利用敦煌发现的新资料以及其他资料,对法照大师进行大量的研究,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果。本文就自从敦煌遗书发现以来,国内外对法照大师的研究进行综合性的叙述,使国内的佛教界及学术界了解这方面研究的成果,希望能对法照及净土信仰的研究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日本、欧美国家的研究情况
对于法照及净土五会念佛的研究,以日本学者着手最早且成果最丰富。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日本著名佛教学者矢吹庆辉氏就在他所发表的《鸣沙余韵》中对英藏敦煌文献中的净土五会念佛赞文予以收录和解说。[2]一九三三年,塚本善隆先生出版研究法照的巨著《唐中期の净土教——特に法照禅师の研究》[3],对国际学者影响很大,是一部享誉半个多世纪的巨著。本书所用的资料极为丰富,最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金石文字以外,就是敦煌遗书,主要材料为法照所撰《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中下二卷(缺上卷)。眆本善隆先生先用大量的篇幅叙述唐中期的社会背景,以及当时佛教各宗派的发展情况,从社会与佛教两方面说明法照大师的净土教的发展机遇,也为法照的净土思想提供了溯源性的考察。
关于法照的籍贯,《宋高僧》说“不知何许人也”[4],《广清凉传》则说法照“本南梁人也”[5],敦煌卷子p4641号《五台胜境赞》也说:“南梁法照游山寺,西域高僧入化城。”在《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五会念佛”下有小字注云:“梁汉沙门法照”[6],而敦煌卷子S370号咏法照在五台山睹灵异之事的《五台山赞》也有说:“梁汉禅师出世间,远来巡礼五台山。”可见,法照的籍贯是南梁或者梁汉。塚本善隆先生从法照在南岳所拜的师父承远是汉州人,以及法照所倡导的五会念佛曾经受四川剑南地方禅宗的“引声念佛”影响,所以认为南梁或梁汉是唐代的汉州,因为这个地方以前又称“梁州”,所以法照就是四川北部的人。塚本善隆先生对法照的一生,如师事承远、建立五台山竹林寺、太原、长安地方的布教、示寂进行详尽的考证,对法照的著述进行详细的介绍,并且对五会净土念佛赞文进行调查。眆本善隆先生在第十二章“法照の净土教批判”对法照的净土思想进行充分的论述,认为法照的净土教继承承远、慧日、善导、道绰、慧远等,但其中继承善导的教导最为显著[7],法照的念佛特别重视口称念佛所谓称名念佛的实践。法照师承承远,慧日、承远主张禅、戒、净一致双修,所以法照深受他们的影响。同时,在当时长安佛教界诸宗调和融通的思想已是一种思潮,所以法照的净土教与华严、天台及不空的密教之间的交涉也是理所当然,眆本善隆先生对此都有所阐发。总之,塚本善隆先生对法照的研究是全面而又详尽,虽然,几十年来,随着新资料的发现,在法照的局部研究上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对法照的综合考察则尚不多见,汤用彤先生对眆本善隆先生的研究评价说:“塚本君之书叙述详赡而少能在大处综论,后之学者如能继塚本君之芳踪,而特察世运推移之因果,则幸甚矣。”[8]汤先生的指点与期望令新生代的中国青年学人振奋不已。
一九三七年,道端良秀先生发表了《唐代净土教徒の精神生活》[9],对唐代的净土信仰进行考察,认为法照对净土信仰的普及起了重要的作用。一九四二年,望月信享先生出版了他研究净土教的巨著《中国净土教理史》,对法照的生平、著作、思想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说:“盖法照所谓念佛三昧,依心念口称发得三昧。其旨趣无异于善异、怀感等之口称三昧。但彼制定五会念佛之仪则,合五音之曲调,以教唱佛名,以警策自、他之信心,而成就新的三昧,即其新的念佛方法。”并且认为五会念佛的创造受五祖门下流行的“引声念佛”的影响,而五会念佛中高声急念的方法是从怀感励声念佛而来。[10]
五、六十年代,佐滕哲英先生发表了《龙大图书馆山内文库藏法照念佛赞——本文并解说》[11]、《法照和尚念佛赞について》[12]、《敦煌出土法照和尚念佛赞》[13]等一系列论文,对日本龙谷大学山内文库所藏敦煌本《法照念佛赞》本身及英、法所藏相同的净土五会赞文写本进行了细致地比较研究。佐滕氏通过比较研究,认为龙大所藏《法照念佛赞》是完本,是法照净土教的贵重研究资料。并且,由圆仁《入唐新求圣教目录》所说“念佛赞一卷,章敬寺沙门弘素述”[14],佐滕氏将本书的集录者拟为弘素。[15]在《法照念佛赞》中的《法照和尚憬仰赞》有一句“传法真言劝念佛”,佐滕氏于是认为这是法照念佛与密咒双修的重要资料;《兰若空赞文》中“华严和尚法先宗”,华严和尚即是北宗禅的第七祖华严和尚嵩山普寂禅师,这说明法照的净土教与禅的关系;《法花廿八品赞文》,是廿八品品名的略颂,这是说明法照净土教与《法华经》关系的资料。[16]佐滕氏对龙大所藏《法照念佛赞》的研究可谓细致而又深入。
一九五七年,藤原凌雪出版了巨著《念佛思想之研究》[17],对法照的籍贯、生平、著述等方面进行了简单地介绍。由于作者是一位净土真宗的教徒,所以以善导、法然为正统,但对法照的念佛思想予以极高的评价:应该说:法照是唐代文化之烂熟期中,作为代表大历、贞元时代之中国净土教,若列出其名者有飞锡、少康,尤其在当时对于中国有其出色的信望与布教力,进而扩展到日本净土教影响力,想来也许法照就是如此超拔而出人头地之人。[18]法照虽然有“后善导”的称呼,但对善导的净土教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藤原凌雪先生分析说:因为当时净土教之一般倾向的接收各宗派的影响,一方面承受天台、华严、律、真言、净土等所有矛盾思想,同时其中在法照独特之神秘的,并且创设了音曲的五会念佛方法,使这种活用在实地布教上。所以完全不同于善导特意地醉心锐意正行与杂行之差距,分判正定与助业,以强调称名正定业教义之特色。到了法照时代感觉到只有微薄之影响了。然而,又依据称名念佛为新的倡导法为普及流行一般民众之间行仪实践之一点上,想来不是有辱‘后善导’之声名的。[19]
中国净土教可分为三流:慧远流、善导流、慈愍流,法照曾游化庐山,可见曾受慧远流的教育;法照又师事承远,承远依据慈愍三藏之指导归投净土教,所以藤原氏认为法照的净土教接收了由来所有的三流。对于法照与慈愍三藏的区别,藤原凌雪先生分析说:
法照多分接受慈愍之教义,然而也不与慈愍三藏安全相同,慈愍说‘俗无真有’,以哲学的基础采取相宗之说(应译为:采取相宗之说为哲学的基础),对于法照是根据性宗之说而主张中道实相。又在实践方面,法照比较慈愍、承远之热烈的布教力更加浓厚地推展,尤其说五会念佛之特殊方法,在民众教化上,推动出伟大的成绩。[20]藤原凌雪先生以净土宗徒的真诚,对法照的思想进行全面又细致地分析,他的许多观点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启发。
一九七六年,上山大峻先生发表了论文《敦煌出土净土法身赞》[21],对法照所撰的《净土法身赞》进行考察,文中对敦煌遗书中现存的六种卷子进行比较研究,指出流行于敦煌的法照倡始的五会念佛,是中原禅净合一的直接影响。一九七二年,广川尧敏先生对敦煌新发现的与法照有关的资料进行考察,发表了论文《敦煌出土法照关系资料について》。[22]广川氏在这篇论文中详细开列了分藏于英、法、俄、日等五国所藏有关法照创作和编集的净土赞文、法照门徒所作的净土赞文,以及论者推测可能系净土赞文所涉及到的71个敦煌写本的卷号,堪称是目前对敦煌藏经洞所出有关法照的资料进行调查最为全面的研究成果。但是,根据国内敦煌学者的研究,他将《九想观诗》、《出家赞》、(《儿出家赞》)、《散华乐赞文》、《法身礼》、《无相礼》、(《法身礼》的异名)列为净土赞文是有点不妥的。[23]一九八四年,广川尧敏先生又对敦煌所有有关的净土礼赞文进行调查,完成了论文《礼赞》。[24]在文中,广川氏首先将礼忏文与礼赞文进行分别说明,然后再将昙鸾、彦琮、善导、传善导作、法照、法照门徒等所作的礼赞进行详细综合性地论述,这是对敦煌净土赞文比较全面研究的成果。一九七七年,江隈薰发表了论文《唐代净土教の行议》[25],文中对怀感、慈愍、法照三人的净土实践仪式进行分析,认为法照所提倡的五会念佛是将愿生的心情积极地摄入念佛的“行仪”中。一九八七年,美国的维斯坦(WeinsteinStanley)出版了巨著《唐代的佛教》(BuddhismunderTang)[26],在书中对法照的生平及五会念佛进行了考察,对法照在净土信仰的普及教化上予以高度的评价。
二、中国对法照的研究情况
中国对法照的研究起步较迟,但是从九十年代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我国的汤用彤先生完成《隋唐佛教史稿》一书[27],对净土宗进行考察,证论了法照是剑北地方萧梁所置南梁州人,并且认为庐山莲社事迹的流传跟法照的巡视有关;一九三四年,汤用彤先生著文评眆本善隆《唐中期の净土教》,对法照的净土教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28]一九七七年,出版了乐观法师的《香光阁随笔》一书[29],他利用金石碑文及敦煌遗书的资料对法照进行全面地研究,大书中列出了大量与法照有关人物如承远、智诜、处寂、无相、无住、光胜、良忍等人的传记,对五会念佛进行溯源性地考察。乐观法师根据《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及《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赞》对五会念佛的仪式进行复原,并且利用音韵学对五会念佛进行分析,用工尺谱、简谱、五线谱标出五会念佛谱,使现代人得以闻此千古绝音,法师功莫大焉。
一九八九年,赵树锋先生发表了《净土四祖法照》一文[30],对法照的生平、著作、思想进行了简单地介绍,着重说明了法照与五台山的因缘。一九九四年,施萍婷先生发表了《法照与敦煌文学》、《法照与敦煌初探—以p2130号为中心》两篇论文,[31]利用有关法照净土五会念佛法门的敦煌写本,对法照与敦煌的关系作了颇有新意的探讨。在《法照与敦煌文学》一文中,公布了他本人收集的有关法照净土五会念佛赞文的敦煌写本62个卷号;在《法照与敦煌初探》中,施先生利用p2130、p3792V3认为法照祖籍凉州,法照生于天宝九年(750年),寂于开成三年(838年);施先生着重对p2130进行研究,认为p2130是《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上卷,施先生的研究成果对我们予以了很大的启发。
一九九六年,张先堂先生从佛教文学的角度讨论了法照的净土五会念佛赞文,发表了《敦煌本唐代净土五会赞文与佛教文学》一文。[32]因为以前的研究着重于净土五会赞文与佛教史的关系,而张先生的大作则从净土五会赞文与佛教文学的关系着手,揭示了净土五会赞文的文学特点:丰富性、音乐性、通俗性、文学性。张先生对佛教赞文的产生进行了考察,他说:佛教赞文是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佛教在中国的普及发展过程中为适应礼佛活动的需要面产生的一种具有新的质素的文学体裁。[33]
一九九八年,张先堂先生又发表了他对法照净土五会念佛赞文新的研究成果——《晚唐至宋初净土五会念佛法门在敦煌的流传》,张先生在文中公布了他调查有关净土五会念佛赞文的敦煌写本64个卷号,考察了净土五会念佛法门在敦煌的流传年代,它是上限年代是晚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下限年代是北宋雍熙三年(986年)。[34]由此可见,净土五会念佛法门这种通俗的净土宗修行法门的流传实在久远。
一九九七年,张弓先生出版了巨著《汉唐佛寺文化史》(上、下),在“文苑篇”中,从佛教文学的角度考察了法照的净土五会念佛赞文,对赞文的句式和和声进行了研究,认为“善导是唱赞文学的发轫人,净土大师法照是著名的唱赞文作者”。[35]
一九九七年,湛如法师在他的博士论文《敦煌佛教律仪制度研究》中[36],专题考察了敦煌净土教赞文,其中对法照的《净土法身赞》与《大乘净土赞》进行了研究,从思想的角度阐发了法照与蜀地净众禅门的内在联系,他说:净土宗的指方立相,强调人们具足信愿行三种资粮即可往生西方,而念佛又是其中的主要途径,法照把念佛与禅门的无念相结合,提出念至无念的高层次之修习境界。又以般若性空的无相理论,对指方立相加以诠释,如:‘佛相空无相,真如寂不言’,是将指方立相的观点,提升到自性空寂的理论上来。[37]
湛如法师从《大乘净土赞》的禅净合一思想与无念之思想出发,认为赞文中“念如知无念,无念是真如”思想,与四川保唐寺金和尚的“无念即是真如门,有念即生灭门”[38]的主张是相同的。法师对五会念佛与《大乘净土赞》的思想进行根机适应的分判,他说:
《大乘净土赞》的唯心净土,则是对根机胜解的向上全提。敦煌净土系赞文,是在净土教法会行事逐渐完善的情况下而形成的礼赞仪轨。《大乘净土赞》中的唯心净土主张,是以自性清净为基础,结合禅宗与天台的真常唯心理论而构建唯心净土。它不同于传统净土教的西方净土,亦有别无唯识宗在妄识上的净土及三论的空性净土。这种己心弥陀、唯心净土的思想,是对传统净土教的革新。如果说法照的五会念佛的主张,是为了庶民的信仰的实践需要,而《大乘净土赞》则是契合僧侣、士大夫等阶层的根机。[39]湛如法师对《大乘净土赞》的分析,对我们研究法照的净土国思想很有指导性与启发性。
一九九八年,刘长东先生在他的博士论文《晋唐弥陀净土信仰研究》中[40],利用新的资料考察了法照的籍贯、生卒年代、生平事迹,驳正了塚本善隆先生的旧说。刘长东先生认为法照是陕西汉中的洋县大氵党里人,俗姓张,生于天宝五年(746年),卒于开成三年(838年),亨寿九十三岁。刘先生对法照的两种净土五会念佛行仪的性质、特点作了分析,论述了法照的思想有融合南方观想和北方持名的特征。刘长东先生对法照的籍贯、生卒年代、生平事迹的考证令我们耳目一新。
通过我们对国内外有关法照研究情况的考察,可以发现法照作为唐中期净土教的重要人物,已经引起国际学术界很大的关注,并且对法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中国学者对法照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已经取得了喜人的成绩。随着新资料的不断发现,国际间的合作日益深入,对法照进行全面综合性考察时代的来临,我们充满殷切的期望。
注释:
[1]眆本善隆《南岳承远传とその净土教》,《塚本善隆著作集》第四卷,513页,大东出版社,日本,1976年。
[2]矢吹庆辉《鸣沙余韵》,岩波书店,东京,1930年。在张先堂先生的大作《晚唐至宋初净土五会念佛法门在敦煌的流传》中提到矢吹庆辉先生曾著有《法照和尚念佛赞について》,见《敦煌研究》1998年第1期,第62 页。其实,张先生的误解来自施萍婷先生的《法照与敦煌初探——以p2130 号为中心》,因为在施先生的大作中曾引用佐藤哲英的《法照和尚念佛赞について》中谈到矢吹庆辉先生对法照大师的评价,而误将《法照和尚念佛赞について》的作者写成矢吹庆辉。笔者查《佛教史学》第三卷第二号, 唯有佐滕氏的大作,故特此澄清。
[3]塚本善隆《唐中期の净土教——特に法照禅师の研究》,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日本,1933年;此篇论文后收入《中国净土教史研究》,《眆善隆著作集》第四卷,大东出版社,日本,1976年。
全书共分为十二章,目录如下:
一、序说——中国佛教的性质和净土教
二、贷宗、德宗时代的长安佛教
三、代宗、德宗时代的长安佛教各宗派
四、净土教的发达普及
五、法照传研究资料的研讨
六、法照传考
七、法照的著述
八、关于五会念佛
九、五会法事赞所收的赞诗
十、飞锡、少康的念佛教
十一、法照的净土教
十二、余论——法照净土教和日本净土教的关系
[4]《宋高僧传》卷21,《大正藏》卷50,844a。
[5]《广清凉传》卷中,《大正藏》卷51,1114a。
[6]《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大正藏》第47,476a。
[7]塚本善隆《中国净土教史研究》,487页,大东出版社,日本,1976年。
[8]汤用彤《汤用彤学术论文集》,51页,中华书局,北京,1983年。
[9]道端良秀《唐代净土教徒の精神生活》,《大谷学报》第18卷第4期,1937年;后收入《唐代佛教史の研究》,法藏馆,日本,1957年。
[10]望月信亨《中国净土教理史》,印海译,185—189页,慧日讲堂,台北,1974年。
[11]佐滕哲英《龙大图书馆山内文库藏法照念佛赞——本文并解说》,日本庆华文化研究会,1951年。
[12]《法照和尚仿佛赞について》(上、下),《佛教史学》第3卷第1、2号,平乐寺书店,日本,1952年。
[13]《敦煌出土法照和尚念佛赞》,《西域文化研究》第6卷《历史と美术诸问题》,法藏馆,日本,1963年。
[14]《入唐新求圣教目录》,《大正藏》卷55,1084a。
[15]佐滕哲英《法照和尚念佛赞について》(下),《佛教史学》第3卷第2号,40页,平乐寺书店,日本,1952年。
[16]佐滕哲英《法照和尚念佛赞について》(下),《佛教史学》第3卷第2号,42页,平乐寺书店,日本,1952年。
[17]藤原凌雪《念佛思想之研究》,印海译,法印寺,美国,1997年。
[18]藤原凌雪《念佛思想之研究》,印海译,310页,法印寺,美国,1997年。
[19]藤原凌雪《念佛思想之研究》,印海译,311—312页,法印寺,美国,1997年。
[20]藤原凌雪《念佛思想之研究》,印海译,329页,法印寺,美国,1997年。
[21]上山大峻《敦煌出土净土法身赞について》,《真宗研究》,第21辑,1976年。
[22]广川尧敏《敦煌出土法照关系资料について》,收入石充之博士古稀纪念论文集《净土教の研究》,永田文昌堂,日本,1972年。
[23]张先堂《晚唐至宋初净土五会念佛法门在敦煌的流传》,《敦煌研究》1998年第1期(总第55期),49页。
[24]广川尧敏《礼赞》,《讲座敦煌·7·敦煌と中国佛教》,463页,大东出版社,日本,1984年。
[25]江隈薰《唐代净土教の行仪—怀感、慈愍、法照について》,《日本佛教学会年报》第43号,1977年。
[26]WeinsteinStanley,BuddhismunderTang,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
[27]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北京,1982年。
[28]汤用彤《汤用彤学术论文集》,49—51页,中华书局,北京,1983年。
[29]乐观法师《香光阁随笔》,香港菩提学会、东莲觉苑、般若精舍倡印,1977年。
[30]赵树锋《净土四祖法照》,《五台山研究》1989年第4期。
[31]施萍婷《法照与敦煌文学》,《社科纵横》1994年第4期:《法照与敦煌初探—以p2130号为中心》,1994年国际敦煌学讨论会打印本。此次撰写论文,通过敦煌研究院的马德先生,向施萍婷先生求赐这两篇大作,以及日本学者佐滕哲英《法照和尚念佛赞について》(上、下),在此对二位先生的厚爱,表示衷心的感谢。
[32]张先堂《敦煌本唐代净土五会赞文与佛教文学》,《敦煌研究》1996年第4期。
[33]张先堂《敦煌本唐代净土五会赞文与佛教文学》,《敦煌研究》1996年第4期,64页。
[34]张先堂《晚唐至宋初净土五会念佛法门在敦煌的流传》,《敦煌研究》1998年第1期,48—64页。
[35]张弓《汉唐佛寺文化史》(下),823—83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7年。
[36]湛如《敦煌佛教律仪制度研究》,中山大学博士论文,1997年。
[37]湛如《敦煌佛教律仪制度研究》,131页,中山大学博士论文,1997年。
[38]《历代法宝记》,《大正藏》卷51,185a。
[39]湛如《敦煌佛教律仪制度研究》,183页,中山大学博士论文,1997年。
[40]刘长东《晋唐弥陀净土信仰研究》,四川联合大学博士论文,1998年。
第四篇 自我肯定、自我成长、自我消融 - 时时怀抱感恩的心时时怀抱感恩的心在自我修炼的过程中,当我们达到「自我肯定」、「自我成长」之后,一定要做到「自我消融」,才算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2
来不及的悔恨在汉朝韩婴所著《韩诗外传》卷九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人子希望侍奉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无法尽孝。来不及侍奉父母,真是遗憾的人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8
从感恩开始一个好的社会是由无数个好的家庭凝聚而成,好家庭则奠基于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儒教重视修心、齐家,才可以治国、平天下。每一个人要先好好修养自己,培养慈爱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第十地 法云地菩萨道看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去实行,再怎么远的路,总有到达的一天。虽然凡夫很渺小、圣人很伟大,不过,要从渺小变成伟大并不困难,只要有心、有愿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学佛即是「学佛的生活」,如果能把心照顾好,净土就在我们身边,天堂即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可怕、可恶的人生──像地狱般的苦难,同样地也是由一念心所造成的。一念之差 地狱天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对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别人,如果有了贡高我慢,时常都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能干,那就大错了。但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学不会时,就认为「能干是你的事,学不会是我的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但是,也有贫中之富的人。当时有一户人家是属于贫中之贫的人,他们的生活向来已经很贫穷,而夫妻俩又非常悭贪,佛陀为了感化这户人家,于是,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经中有一则小 故事 ,有对老夫妻没有子女、亲戚,住在一个山城小镇外,没有什么邻居,只有两老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生活中充满着爱的意境与满心的善解。心中有爱 贫穷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们在外看到人家在办丧事,为了祭拜亡者,杀了许多生灵,因此个个表情悲戚。佛陀知道后,悲悯地说:「这就是众生的颠倒啊!殊不知人死了,屠杀生灵的行为对亡者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头大象,体型强健、性格温顺,国王非常喜爱牠,特地为牠建造一间舒适的象舍。一群强盗看中象舍周围静僻隐密,接连好几个晚上悄悄聚集在象舍旁,商量抢劫的计划,像是如何破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在世,真正过不去的是自己,最恶毒的敌人是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反观自性,不要让恶念浮上心头。世间没有过不去的事,切勿轻视自己的生命。培养开阔心胸 预防心病良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中篇》五浊恶世度有情佛陀的苦行因缘每个人与生具来皆有那分能分辨是非的智慧:但是,若不用心,便会分辨不清、错失良机,因而招来很多障碍自己的缘。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某一个时候,佛在一村落里,那个村落的东庄与南庄隔着一条河,东庄约有五百户人家,庄内的众生常造诸恶业,没机会听闻佛法,每天总是在吃喝玩乐、安逸懈怠中度过。佛陀怜悯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守财狗通常静坐是为了训练自己精神集中,洗涤习气,每天若以一点点的时间来训练,慢慢地累积,就能养成很好的思考习惯,调伏向外奔驰的「心念」。佛陀最关心众生的心念,所以应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最美的心境一位老先生怀抱我家门前清洁,别人家门前也该干净的心念,每天都去打扫街道。他以实际的行动来爱乡里、爱别人。二、三十年来,不管是刮风、下雨,从未曾间断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不明事理徒恼乱心中若有一点疑惑,不要累积成恼或是怨,凡事用智慧分析、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才能照顾好心念。人会有烦恼,就是因为累积不如意的事;然而世间事,十之八九都是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习气 可爱与可厌的分界同样是患了老人痴呆症的老人,一位令人心生欢喜,另一位却让人心起烦恼!年轻时心念的养成,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晚年境遇。有位中年妇人来看我,诉说家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无价之宝方为贵我们要好好用心,把心清净之后,要善于环保,保持清净的心,切勿再染上世俗贵贱的心态;有真正超然的道心,万事万物自然无贵贱之分,而且能圆融无碍。人生忙忙碌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辑四 至爱篇人生有爱无憾事罹患癌症的慈诚队队员,在队友的细心照顾下,生理与心理上都获得了一股温馨的暖流。人与人之间,若能彼此扶持、相互关怀,社会便能呈现一片祥和!慈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倚楼听雨几多寒,醉卧清风几度秋。俗话常说无事不登三宝殿,可在历史长河中,佛教经历了兴盛,也经历了三宗一武的磨难,庆幸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蛰伏,佛教又走到了历史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4
学佛的好处是看开和原谅,老法师开示。不能造业,不能造业这句话容易说,不容易做到。我们试问一问,能不能原谅一个陷害我的人,羞辱我的人,毁谤我的人?能不能?不能,不能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4
善解包容要善解、包容,对人要懂得善解,即使对方有意伤人,只要我们无心接受,就很容易善解;对事不要存有成见,若能打开心门事事包容,内心必然轻安自在。我常说要善解、包容,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体会证悟道理明白后,倘若还是放不下,就无法体会。所以,只要真正体会了真理之后,就会很欢喜地去做,这就是证果,证得欢喜的果报,心无烦恼、很自在,就是彻底觉悟的欢喜心。最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心灵的资粮佛陀在世时,曾说过一段染布的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来到王舍城托钵。城里有一条街道十分热闹,开了各种贩卖生活用具的商店,有打铁店、制桶店、布店等等。佛陀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回归本性一个人是否高贵,并非自我标榜;而是需要好好地努力,回归自己的本性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尚。人的本性是自然、平等的,世间上之所以有分别,就是因为有我,而且自以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女人多数都怨恨丈夫,不怨恨丈夫的少。男人也许会说:我媳妇还恨我啊,我还不知道呢。我告诉你,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女人为什么抱怨的多?因为女人从嫁给男人的那一刻起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2
「所生之处,果报追随,相从不舍」,这几句要记住,三句。我们的一生记住这句话,天天所遇到的,是果报追随,相从不舍。果报要受,受都不放在心上,都不会引起分别执着,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无论今生我们以何种方式与佛法结缘,归根结底都会是一种福报的延续和显现。一份2500年经历无数风雨洗礼的真知灼见留存至今,点滴的教化与谆谆教导,并非是为了像其它的历史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0
文--藏密难信能信有明显节奏的事情,渐次发展,最后一出结局出现时,人人都认为是理所当然,没人会感意外。人从出生而成长,从青年迈入盛年,由中年渐次进入衰老,然后老死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09
转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亲身经历和聆听过很多有关于人的因果报应、地狱这方面的事,在本地的庙宇里或古迹里都详细的有这方面的记载、雕塑画像、壁画等等。使得人看后触目惊心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09
1、 现世因果与宿世因果互为助缘形成六根残缺等问题ㄧ个佛弟子,能够生生世世不失人身,『生而不残』,是成佛道上必备的行道资粮。而要获得尽未来际在菩萨道上,『生而不残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08
身为作家,著书立书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论,不能导人走入歧途。好像施耐庵写《水浒传》,看起来文词构想是很奇特的,所以很多人愿意看;看了之后都入迷了,也就好像抽鸦片烟,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06
1、与佛有缘,一切生命平等受用有友问了一个问题,俺就这样为您作答吧。先认识什么叫佛教?佛教——是佛陀对生命的教诲而不是仅对佛教徒。所以,若信佛、若敬佛、若学佛、若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7
上师教言集:并非我有神通,不过我确实可以通过一个人说话做事等各方面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佛陀也曾说过,有烟之处必有火。想知道自己前世是什么,只要看看今生过得是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6
《太上感应篇》总纲章中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十六字的含义极其深奥,应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地认真思维。实际上,这十六字指示了学人在心中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6
相貌里藏着的因果!世上的人,长相千差万别。这是为什么?人的相貌是这个人善恶业的综合表现。某人经常爱贪小便宜,每动一次此念,就收缩一次,长此以往,就出小气相。某人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5
俗话说天机不可泄露,佛门里也有不可说,别人告诉你什么事情,你不能随便到处散播流传,不能泄露他人的机密。或许有人会质疑,与人交流不告诉所知,如何取得信任?你在与人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5
因果事例二则:深刻教训,贪字终成贫,千万不要占别人的便宜!因果事例一:捡钱不还,失主自杀,全家遭遇惨烈报应。摘录自地藏论坛我们生活的小山村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4
我是一名从医三十年的临床医生,也是个在家居士。在我的工作中,遇到过很多奇特的疾病,用医疗很难治愈,有的时候真是束手无策,自从学佛以后,通过佛法解决了一些医学难以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4
因果故事:贤淑端庄的女子,为何无缘无故地被几任丈夫抛弃?摘自《小部.长老尼经》第402-449偈佛陀般涅槃后二百多年,印度阿育王时代。在有“花城”之称的巴嗒厘子城中,居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4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寓江湾丰子恺家。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许多知识份子(尤其是一些自认非凡的高级知识份子),他们在‘世智辩聪’的心态下,更常常认为自己镀金的学历及现代顶尖的专业科技,必定可以超越二千五百多年前圣贤的智慧,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3
方海权:讲因果故事二十二信诺施乞,考中高第有一个乞丐,总是喜欢躲在寺庙一个角落静静念佛。然后去乞讨,每当有人施舍他的时候,他总是面露笑容,并不停地说:“因缘,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2
前两年,一位同事出了一次轻微车祸,摔倒后昏迷了一会儿。被送到医院后,两天花了五、六千元,还什么名目都没有。后来拿了片子出来,医院说是颅骨骨折,需要植入人造颅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2
141、宁波有一读书人某生,喜欢寻花问柳,但个性颇长厚,因赴考到省城,考期尚早,觉得枯坐无聊,就起了寻芳的兴致,友人带他到一民宅,有一少妇坐着刺绣,旁有一老妇,是
邪淫果报时间:2024-11-12
1.我丈夫在过去世曾经是猎人吗?为什么今世喜欢在周末打猎?他们要怎么做,才能消除此业力?2.什么业力使我大女儿和她的家婆同时出意外往生?她们往生后七天的情况是怎样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1
看因果报应,我不用出家门!!!!! 我家中人不少,上有爷爷奶奶,中有父亲,二叔二婶,三叔三婶,小叔,下有弟弟,妹妹, 我爷爷今年84,身体除了一些老年病,基本上健康极了,一直老实为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0
我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心里有事不说,不会发泄。经常去那些“地方”发泄,导致现在得了一种性病,非常的后悔!在看病的时候都很不顺利啊,(告诫大家要去大的医院去看病,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0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人之修福造业,总不出六根三业。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前五根属身业,后意根属心,即意业。三业者,一、身业。有三:即杀生、偷盗、邪淫。此三种事,罪业极重。 学佛之人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