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慧光法师:观照自心,密护根门

慧光法师 2020-06-27

五乘佛法的思想 

星云法师 

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人道”的完成;而佛教其实也是“以人为本”的宗教,佛教有“五乘佛法”,所谓“五乘”,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五乘佛法”是佛陀为了教化众生,依不同根性的众生所施设的五种不同层次的实践法门。也就是说,对方是什么根器,佛陀就施予什么教化,因此在“五乘佛法”里,佛陀为“人乘”性格者说受持三皈五戒,可脱离三途而生人道;为"天乘"性格者说修十善法,可生天界;为"声闻乘"性格者说修四谛法,可脱离三界而成阿罗汉;为"缘觉乘"性格者说修十二缘起法,可脱离三界而成辟支佛;为"菩萨乘"性格者说行六度法,可越三界二乘的境界,得无上究竟的成佛果位。

在中国有儒、释、道三教,在西方也有耶稣教、回教等。佛教讲"五乘佛法",正好将世界五大宗教融会于五乘中,给予一个合理的定位。如:儒家讲三纲五常,提倡人际的礼节与人伦的和谐,近于佛教以持守五戒、圆满人品道德的"人乘"思想;耶稣教与回教提倡生天,讲究博爱与坚守十诫,此与佛教修十善业,以追求天堂之乐为目标的"天乘"相通;老庄道家讲返璞归真、清净无为、任性逍遥,等于佛教的声闻、缘觉乘之出世思想,所以佛教把道家归纳为声闻、缘觉乘。

佛教的"五宗教观"把世界性的宗教给予一个合理的定位,以尊重其存在的价值,但佛教与他们最大的差别是,佛教还有一个“菩萨乘”,也就是人间佛教的“菩萨道”思想。所谓“菩萨道”,就是有“人天乘”的入世精神,也有“声闻缘觉乘”的出世思想,以出世的思想作入世的事业,把入世出世统一调和起来,就是大乘菩萨道。

在多元化的人间,各宗教均扮演着导人向上、向善的角色,或为身教,或为家教,或为含容各门学科的心灵教育。人间佛教重视当下的净土,致力于解决人间各种的问题,因此无论站在人乘、天乘,或是声闻、缘觉乃至菩萨乘,佛教都对净化社会人心、维护人伦秩序,乃至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建设,提出贡献,例如:帮助生产、开发交通、保护生态、利济行旅、文化建设、安住军民、兴办教育、医疗救济等。

由于佛教一直以服务社会、奉献人群为职志,所以能被社会所接受,这就是人间佛教。人间佛教主张"人成即佛成",因此佛陀施设"五乘佛法",也在表明出世圣法的根基是建立在修集人天乘为基础,能够把"人"做好,进而发"菩提心"实践"菩萨道",如此才能完成"佛道"。这就如同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人,也得从小学读起;再如我们今天来到湖南,假设湖南是学佛的最终目标(代表一个净土世界),现在从上海出发,经过南京、江西也不靠站,而直接开往湖南(成佛的目标);但不能不经过南京、江西。也就是说,成佛可以直接实践大乘佛教的法门,但是也一定要经过人天乘、声闻、缘觉乘的过程来完成自己。

由于佛教是五乘共有的真理,佛教不光是出家人所特有的修行准则,而是世间大众共有的人生指南;尤其佛教徒在拥护国家方面,如东晋道安大师说"不依国主,则佛法难立",佛教拥护国家政策,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关怀世道人心,使众生有所依归,因此佛教应该普遍化于每个家庭,应该为每个人所接受。古代的大德为了达到此理想,禅宗则提倡化禅机于耕作之中的农禅生活,净土宗更是大事传播三根普被的净土思想,忙人闲人都可以修念佛法门。

过去禅宗以寺庙为基地,净土宗以社会大众为基础,所以禅净融和了僧信的关系。现在我们提倡"人间佛教",就是以菩提心为起步,以菩萨道为目标,自度度人,自觉觉他,把人我的关系看成是分不开,是一致的,因此把五乘佛法调合起来,就是"人间佛教"。

综合所论,佛教虽然方便将佛陀一代教法分为五乘,为的是不舍弃任何根器的众生,但是慈悲济众的菩萨乘。才是佛教所致力弘扬的法门;进而将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权教五乘,趋入实教一大乘的佛道,这才是最究极的境界,也才是中国文化的主旨所在。

在人间佛教的思想理念中,只有"中国化",没有"去中国化",所谓“大海不厌细流,泰山不辞土壤”。人间佛教以“菩提心”为中心,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精神,像儒家的“仁道”、道家的“无为”、耶教的“博爱”、穆斯林的“真主”,如果彼此能够再相互融和,共同往和谐的目标迈进,未来必定能为中国文化的内涵,增添亮丽绚烂的光彩。

总结今天的主题,我认为人间佛教是包容“五乘”的宗教,是尊重融和的宗教,人间佛教是爱国爱教的宗教。人间佛教主张家庭就是佛堂、社会就是道场、有心人都可以成为信徒;人间佛教不但融和了诸子百家,甚至融和了过去的中印思想,把传统与现代紧紧地结合,现在更涵盖了世界所有文化的精髓。因此,中国文化唯有融入人间佛教的精神意蕴,未来举世文化将无能超越其上,这应该是无庸置疑的事实。

摘自《河北佛教》2007年第1期

更新于:2020-06-27 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