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见性
shy;
shy;
——《楞严经》与生命的超越
演讲/能忍法师 整理/董飞 采访 吕方芳
能忍法师毕业于中国佛学院,求学于正统南传佛教国家斯里兰卡,在当地最好的两大佛学院之一——凯拉尼亚大学(前身为智严佛学院)接受了南传佛教的学术教育。据能忍法师介绍,在斯里兰卡南传佛教保存得最完整也最权威,包括语言和南传上座部。法师可以做教授,每个教授研究方向不同,大家一起上课,写论文。然而对于佛法学术化,作为大乘比丘的能忍法师并不十分喜欢,他感受到了学术教育与自身信仰之间的张力。
4月24日,普陀山佛学院教师能忍法师应禅学会之邀,主讲《明心见性——
lt;楞严经
gt;与生命的超越》,而后围绕《楞严经》与会员座谈并接受本刊采访。
大乘为佛说《楞严》非伪经
南传佛教注重原典,教学依托佛陀原话。而在学界,纯粹从历史的考据学出发,很容易证据凿凿地判定大乘佛法非佛说。原始佛教和南传佛教的佛身观中,佛陀是真实生活在给公元前四五世纪古印度历史中的那个乔达摩·悉达多,那么公元前后一世纪左右兴起的大乘佛法自然是被界定非佛亲说。然而随着大乘的法身、报身、化身的佛身观以及“菩萨”“十方诸佛”等义理的阐释,大乘佛法对于其为佛说的起源也能自圆其说。
后世反驳“大乘非佛说”一般绕开实证的历史考据进路,更多地集中在“依法不依人”和用三法印来鉴定大乘佛法符合佛陀本怀的义理进路。学界也有关于《楞严经》是否为伪经的争议,除了日本学界一贯的历史考据主义,也不乏知名的学者如梁启超、吕澂从经文本身的文字、理念以及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对比等角度出发,来鉴定《楞严经》为伪经。
能忍法师不认同大乘佛教是后世衍生出来的、并非佛陀本怀的看法,他认为:“早在佛陀时代就已有上根器的人听过大乘佛法,这些少数人便把佛陀当时便讲过的究竟的法保留下来。当时的主流是小乘,随着佛教的发展,小乘的义理已经不能解释很多生命现象了,此时少数大乘的论点便显现。此时产生了一些辩论,也就是历史中的部派佛教时期。渐渐的大乘经典就浮出水面了,被大家共同接受。在此过程中,不是‘产生’了大乘佛教,而是暗流中一直有大乘佛法,其源头就是佛说。大乘经典经文开头皆是:‘如是我闻。’祖师大德们绝不会打这样的大妄语,何况有些经典是祖师大德都写不出的东西。这是一个‘形成’的过程,形成即是发展,这是根本。”法师承认大乘的义理在历史上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从不为人知到为人知,但认为大乘产生的源头还是在佛陀那里。
能忍法师说:“佛法只有一个。只是学以致用,才后来形成各个宗派,是我们以不同的语言习惯来抉择。学佛不能学后面的东西,要看形成宗派之前的义理。不只指原始佛教,写佛教历史的人很多犯了错误。”虽然在大乘经典中,经常有弹偏斥小之论,但能忍法师这种“佛法只有一个”的观点还是大乘佛教的主流,即圆融大、小乘,会三乘归一佛乘。
能忍法师作为具备大乘信仰的比丘,面对南传佛教的学术研究,感觉到了信仰与学术之间的矛盾,他最终选择还是坚守信仰的立场。他说:“佛法本身便是传统文化,继承人便是我们出家人,完整而且忠诚的接受,而不是拿自己的分别心搞研究。”
当学员问能忍法师:“虚云法师为何把《楞严经》放到这么高的地位?”能忍法师回答:“《楞严经》是其他任何经典都无法比拟的。虚云法师是真正开悟成就的人,因而极力推荐此经。通过我自己的学习,他真是语重心长。三藏十二部那么多,而且在信息时代,出书容易,炒作佛法的书也很多,大家不知道看哪部。《楞严经》不是纯粹从概念到概念,而是我们能见到感觉到的,一步步分析,绝对相信自身具备与佛无二无别的功能。从理上了解之后,才传授修行最直接的真正的下手之处。如《楞严经》传授修行方法时,有耳根清净法门,次第很清楚。众生业报不同,根器钝利不同,但耳根是最利的,比如一个人睡着了,看不到外面,但只要喊一声,马上就会醒过来,这说明耳根始终还是开着的。因此从最利的耳根入手修行,能够事半功倍。《楞严经》的系统性,究竟了意的程度是其他经典无法比拟的。有些经典由于翻译比较生涩,又多名相概念,不易看懂。而《楞严经》并不是文字难懂,只是义理究竟处很难切入。”然后法师给会员推荐了目前普陀山用作教材的两本学习《楞严经》的书:《楞严经正脉疏》和《楞严经指掌疏》。
认识生命的苦象破除色身我和思维我的假象
能忍法师所作的主题演讲是《明心见性——
lt;楞严经
gt;与生命的超越》,他认为虽然很多经典都谈“明心见性”,但条理最清楚、义理最究竟的就是《楞严经》。很多祖师大德都是依此经中的一两句话而开悟的。演讲分五个部分去阐述:第一,略释“明心见性”,包括副标题“《楞严经》与生命的超越”。第二,透过观察生命中的各种苦,明确超越生命的目的。第三,看破生命当中 “我”的本质。真正认识到“我”的假象。第四,说明“明心见性”的内涵。第五,“明心见性”之后“顿悟渐修”的过程。
能忍法师在第一部分解释“明心见性”,通过对经论的总结,性和心这两者都包含了“对待”和“绝待”。“明心见性”的解释可以分为二:
1、“妄真对待”。心有“妄心”和“真心”两说,会妄归真,才能叫做“明心见性”。
2、“绝待一体”。绝待就是绝对的,也就是心、性一样。在佛经中,心与性从来没有截然分开过。这里的“明见心性”就是指万法皆真,此时不谈任何虚妄或如幻等,也叫“直指一心”。这里“明心见性”四字就包含了理和事,理事圆融。禅宗第六祖慧能大师说:“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法师说:“明心见性之后,我们通过修行,就有了超越我们现有狭隘生命的可能。而这种超越是不可想象的。打个比方,这种超越就相当于大海当中的一个水泡,一旦破灭,它自然回归大海。我们现在的这种生命就如同那个水泡一样,而我们所明的心跟性就如同大海一样。”
在第二部分着重阐释生命现象的苦义,“欲得‘明心见性’”,首先必须反观我们目前的生命的局限,看到它的不足,才能真正地发起超越之心。生命始于生,终于死,但是我们要面对出生与死亡的时候,都是做不了主的。”能忍法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解释了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认识到这八苦,才能生起超越之心。生时不为烦恼所碍,死时能够来去自在。最后才能真正发起生命本性之潜能,得大自在。”
在第三部分,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看破生命中“我”之假相。先是阐述色身是依赖种种因缘而成,如父母、过去业力和其他各种条件如饮食、氧气、温度等,从而破除大家对色身“我”的执着。
破除大家对“色身我”执为实有的颠倒见解之后,法师继续讲述看破“思维我”之假象。“如果人去寻找我们的思维心,去断定其在身体内部、身体外面还是身体边缘,这就实际设定了一个假设的前提:思维心是有实体的,因此我们才要找到这个思维心安住的地方。反过来说,如果找不到处所,即可证明思维心是没有实体的。”
“《楞严经》里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分别从七个地方去破斥这种想法。在七个地方找思维心,结果都找不到。所以禅宗二祖就说了一句话:‘觅心了不可得’。以此说明思维心本身就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体性,就如同空中之花。同时,我们也不能主宰我们思维心,大家的思维一直被外界的所见所闻所感知的对象牵引着,不能自主的。在《楞严经》中有提到:‘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也就是说‘尘’——虚幻的影子遮蔽了我们真正的本性,落在心性中的是一个虚妄的相。我们思维的就是心中之相。这个相是虚妄的,那思想还会是真实的吗?”
能忍法师进一步阐释,我们的思维之心从本质上说也是依因缘而起。我们能推度,有一定的主动性,说明还有更深层的所谓“意根”的存在。但是我们能分别,起各种相貌,乃至所有的这些知识、概念就形成我们现在所有的思维的范围。法师举了个例子:比如当想到“妈妈”的时候,肯定是妈妈的那个影子就在脑海当中,而且不同时期妈妈的影子都不一样。如果妈妈去世了,我们就认为妈妈是临终前的那个妈妈,永远不知道她生下来是个婴儿,年轻的时候是个小姑娘。所以我们的思维本身就产生了颠倒的执着认知,不实在。我们首先要看到这种所谓的不实在,它的当体就是虚幻的,没有一个恒常的、不变的这种思维存在。
理上顿悟明心见性事上渐修破五蕴
在破除了“色身我”、“思维我”的假象后,我们会进一步寻求生命的其他东西。明心见性就是要指出,除了色身和思维心之外,我们还有心性。能忍法师指出物质性的肉眼和我们所见的对象都不是有自性的,但是能见的功能即“见性”,能听见的功能即“闻性”,从始至终都没有丢失过的,是超越我们的思维之心的,这才是我们的“心”。而后法师从以下七个层面来阐述“明心见性”的内涵。
1示见不动是为真
眼睛能见的功能本身就像镜子,不加以分别地照见所有的景象。这个能见是一种功能,没有形象的,因此也是无法动摇的。这种不动的能见功能我们从来没认识到,而往往会认为这种能动的色身是我们自己。在经典中,这叫做“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2显见不灭无生死:
身体会衰老也会死亡,而这种不变的能见的功能,它永远不会死亡也不会衰老。这个就是我们生命当中不为人知的一个秘密:就在当下,每人就有跟佛同样性质的东西。——这种“见性”,不会消失也不会死去。
3显见无还而认可:
缘虑之心来自于取着分别。所以黑暗光明、通融堵塞、缘虑等各种现象都有一个归还之处。包括肉体,也来自于各种营养和业力。凡是有归还处的就是因缘产生的,也不是真实的。而我们的能见功能没有归还处。这种没有归还处的,就是我们无始以来本具的佛性,是我们真正的心。
4显见不杂而周遍:
我们所见的可以有明暗、大小、远近的差别,但是我们能见的“见性”却是无差别的。所以它跟一切影像没有混杂,“见性”是遍一切处的。如同一个方纸盒里的空气,是方的还是圆的?空气是没有形象的,不能界定为圆或是方,有方圆形状的只是纸盒而已。同理,“见性”本身是无形象的,只是一个功能;有形状的只是外在的景象,而且这些形状是我们自己加上去的。
5显见无碍能转物:
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的见性跟物一样有内外大小之分,被外在的所谓实有的东西所转,这叫做“迷己为物”。如能去除颠倒知见和妄想分别的障碍后,见性本身就显现出来了。能见功能就是我们的自性,是佛性。如果认识到世界是如幻的,无实体性,不加以任何执着,那么我们的心在映现出各种物的影子时候,真正的主体不被影像所迷惑,我们就能成佛,就能转变物质。如经典所说:“若能转物,则同如来”。
6显见不分归一心:
有了我们能见的功能,才有被见的对象。同样,有了被见之物,我们才有了能见的功能。能见与被见是相对待的,缺一不可。两者又有区别,能见的功能更接近真实不变,遍一切处,而被见的影相更接近虚幻不实,但是这两者是一体的,我们称之为“一心”,所谓“万法归一”,我们不能在“见缘”(物象)之间指出什么是“见”,什么不是“见”。经中说:“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7显见不失妄迷失:
既然我们跟佛无二无别,为什么我们不能做生死之主,不能自在妙用?因为我们有常见的错误思维:认为肉体和思维是我自己;认为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如能把这些错误放下,知道一切如幻,都归于我们的心性,就不会产生分别和执着。
能忍法师在详细阐述“明心见性”的内涵,旨在帮助大家从理上了解“明心见性”:“我们的心性是不生不灭的,是遍一切处的,不会轮转,不会颠倒,是明明历历真实存在的,却又没有形象可得的。”
理上明了是顿悟,然而要从事上真正做到 “明心见性”却是要通过次第修行,能忍法师指出理则顿悟,事须渐除,在第五部分就介绍自心作主、消除妄想的“渐修”过程。
在《楞严经》中,这个“事须渐除”的过程,就是破除五蕴的过程。经典中有这么一段话:“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销落诸念”是说不起分别心。“则诸离念”就是远离我们的妄念。“一切精明”就是我们的佛性,六根性等等。“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提”。我们的精明不为所动,就是“动静不移,忆忘如一”,没有妄想心。“当住此处,入三摩提”。就要从这里下手,你才能入三摩地。
尽管我们有明明历历的佛性,但“如明目人,处大幽暗”,这是由于五蕴的覆盖,就像有五重灰尘遮蔽了镜子一样,但是我们一直用功下去,就会达到“十方洞开,无复幽黯”的结果。
证悟的第一步,是要破除五蕴中的色蕴。第二步就要破受蕴,就是情感、感受上的变化。修行到此处感受会很多,影响到情绪,但修行要有正法眼,理性看待修行中的附属现象如神通。佛性是遍一切处的,其本身能够消融一些虚幻的影像的,而显现很多本有的被遮蔽的影像,这是自然的,不须奇怪,更不要执着。
第三步破想蕴,此时可以清清楚楚,睡眠无梦,乃至梦寐一如,但还有分段生死。第四步行蕴破除以后才会真正了分段生死。到了第五步破除识蕴,最细微的分别心之后,我们才能证到“无生法忍”。
完成了以上的所有步骤,才能算是了却了生死,获得圆满的菩提,完成了对现在有限生命的超越。
刊于《佛教观察》总第五期,2009年7月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因缘与一厢情愿近年来,宗教对国内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生活、工作中常有人谈起应以「因缘观」面对周遭的一切,或以「因缘观」解释个人的想法或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1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觉察自己的偏执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觉察自己的偏执人生在世,总有许多烦恼。佛法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教人断除烦恼,怎么做呢?方法很多。当我们追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0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请说忍辱一个人会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这就要看他「忍辱」的工夫做得够不够。听说在监牢里一关十几二十年的囚犯,很多是带着满腔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0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何谓菩萨行?要了解什么是「菩萨行」,就得先弄清楚什么是「菩萨」?我们看到经典的记载,菩萨没有一定的身分;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前,曾为出家比丘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0
来不及的悔恨在汉朝韩婴所著《韩诗外传》卷九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人子希望侍奉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无法尽孝。来不及侍奉父母,真是遗憾的人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8
从感恩开始一个好的社会是由无数个好的家庭凝聚而成,好家庭则奠基于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儒教重视修心、齐家,才可以治国、平天下。每一个人要先好好修养自己,培养慈爱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第十地 法云地菩萨道看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去实行,再怎么远的路,总有到达的一天。虽然凡夫很渺小、圣人很伟大,不过,要从渺小变成伟大并不困难,只要有心、有愿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学佛即是「学佛的生活」,如果能把心照顾好,净土就在我们身边,天堂即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可怕、可恶的人生──像地狱般的苦难,同样地也是由一念心所造成的。一念之差 地狱天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对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别人,如果有了贡高我慢,时常都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能干,那就大错了。但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学不会时,就认为「能干是你的事,学不会是我的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但是,也有贫中之富的人。当时有一户人家是属于贫中之贫的人,他们的生活向来已经很贫穷,而夫妻俩又非常悭贪,佛陀为了感化这户人家,于是,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经中有一则小 故事 ,有对老夫妻没有子女、亲戚,住在一个山城小镇外,没有什么邻居,只有两老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生活中充满着爱的意境与满心的善解。心中有爱 贫穷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们在外看到人家在办丧事,为了祭拜亡者,杀了许多生灵,因此个个表情悲戚。佛陀知道后,悲悯地说:「这就是众生的颠倒啊!殊不知人死了,屠杀生灵的行为对亡者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头大象,体型强健、性格温顺,国王非常喜爱牠,特地为牠建造一间舒适的象舍。一群强盗看中象舍周围静僻隐密,接连好几个晚上悄悄聚集在象舍旁,商量抢劫的计划,像是如何破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在世,真正过不去的是自己,最恶毒的敌人是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反观自性,不要让恶念浮上心头。世间没有过不去的事,切勿轻视自己的生命。培养开阔心胸 预防心病良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中篇》五浊恶世度有情佛陀的苦行因缘每个人与生具来皆有那分能分辨是非的智慧:但是,若不用心,便会分辨不清、错失良机,因而招来很多障碍自己的缘。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某一个时候,佛在一村落里,那个村落的东庄与南庄隔着一条河,东庄约有五百户人家,庄内的众生常造诸恶业,没机会听闻佛法,每天总是在吃喝玩乐、安逸懈怠中度过。佛陀怜悯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守财狗通常静坐是为了训练自己精神集中,洗涤习气,每天若以一点点的时间来训练,慢慢地累积,就能养成很好的思考习惯,调伏向外奔驰的「心念」。佛陀最关心众生的心念,所以应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最美的心境一位老先生怀抱我家门前清洁,别人家门前也该干净的心念,每天都去打扫街道。他以实际的行动来爱乡里、爱别人。二、三十年来,不管是刮风、下雨,从未曾间断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不明事理徒恼乱心中若有一点疑惑,不要累积成恼或是怨,凡事用智慧分析、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才能照顾好心念。人会有烦恼,就是因为累积不如意的事;然而世间事,十之八九都是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习气 可爱与可厌的分界同样是患了老人痴呆症的老人,一位令人心生欢喜,另一位却让人心起烦恼!年轻时心念的养成,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晚年境遇。有位中年妇人来看我,诉说家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无价之宝方为贵我们要好好用心,把心清净之后,要善于环保,保持清净的心,切勿再染上世俗贵贱的心态;有真正超然的道心,万事万物自然无贵贱之分,而且能圆融无碍。人生忙忙碌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辑四 至爱篇人生有爱无憾事罹患癌症的慈诚队队员,在队友的细心照顾下,生理与心理上都获得了一股温馨的暖流。人与人之间,若能彼此扶持、相互关怀,社会便能呈现一片祥和!慈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学佛的好处是看开和原谅,老法师开示。不能造业,不能造业这句话容易说,不容易做到。我们试问一问,能不能原谅一个陷害我的人,羞辱我的人,毁谤我的人?能不能?不能,不能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4
善解包容要善解、包容,对人要懂得善解,即使对方有意伤人,只要我们无心接受,就很容易善解;对事不要存有成见,若能打开心门事事包容,内心必然轻安自在。我常说要善解、包容,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体会证悟道理明白后,倘若还是放不下,就无法体会。所以,只要真正体会了真理之后,就会很欢喜地去做,这就是证果,证得欢喜的果报,心无烦恼、很自在,就是彻底觉悟的欢喜心。最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心灵的资粮佛陀在世时,曾说过一段染布的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来到王舍城托钵。城里有一条街道十分热闹,开了各种贩卖生活用具的商店,有打铁店、制桶店、布店等等。佛陀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回归本性一个人是否高贵,并非自我标榜;而是需要好好地努力,回归自己的本性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尚。人的本性是自然、平等的,世间上之所以有分别,就是因为有我,而且自以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所生之处,果报追随,相从不舍」,这几句要记住,三句。我们的一生记住这句话,天天所遇到的,是果报追随,相从不舍。果报要受,受都不放在心上,都不会引起分别执着,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在了解菩提心的重要性之后,就应真实发起菩提心。可能大家都清楚,发心需要从根本悲心中产生,悲心又需要缘一切有情而生起。那具体应怎样修菩提心呢?应按阿底峡尊者知母、
文殊花开时间:2024-11-18
1、与佛有缘,一切生命平等受用有友问了一个问题,俺就这样为您作答吧。先认识什么叫佛教?佛教——是佛陀对生命的教诲而不是仅对佛教徒。所以,若信佛、若敬佛、若学佛、若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7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寓江湾丰子恺家。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世尊的开示:警惕——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恶业过彼挖一切众生眼罪聚看到多有一些学佛的同修,言语极其的随意、浅薄无智、斗争坚固,真的是造业无量,自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4
法师品第十此品明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大论(大智度论)明六种法师:一信力故受,二念力故持,三看文为读。四不忘为诵,五宣传为说,六圣人经书难解须解释。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只要皈依三宝,能念三宝,都是修行;能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用心,不贪财,不恋色,这就叫修行。常时观身体是无常的,是不干净的,是幻化的,是要死的。你这样观,你的烦恼就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1
善恶因果不能抵消,这是一定要懂的。那不能抵消怎么办?佛教导我们,对于善因加强,对于恶的,过去所造的,不再做了。让善的力量强大,恶的力量薄弱,将来往生的时候,力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20
【解】因果相背,为是处,作恶业希望乐报,因果相背,为非处,犹言“无有是处”也。“无有是处”是没有这个道理。这一条,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没有疑惑的,“十力”这个摆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8
大修行人指的是谁?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阿罗汉这些人,应化到这个世间,与没有成佛时的这些众生又碰头了,有缘,都遇到了,这时候还有没有因果?有,清楚。我们在《高僧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听一位师兄讲她妈妈,学都没有上,但是会背诵早晚课。背诵《阿弥陀经》,一字不漏。然后讲起她妈妈,很像小孩子一样,常常需要她哄一哄,赞美几句,她妈妈念佛就更起劲。人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10-05
在佛前礼拜,生真忏悔心,那么恒河沙的罪业都会消灭。宣化上人讥讽和毁谤其他的人供养地藏王菩萨,会得到这一种的恶报;什么恶报呢?就是在地狱里要经过一千劫,在饿鬼里又经
宣化上人时间:2024-09-28
佛宝网讯 近日,首届海峡两岸佛门书画艺术展作品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目前已陆续收到很多书法家、画家作品,投稿作品题材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佳作精彩纷呈。现选
文化资讯时间:2024-09-27
勉强找时间来学一学,不能一心一意去做,拔除“根本业缘”是不可能的,刚强众生难调难伏就在这里。不说一般的道友,我们出家弟子对这种道理人人都懂,也知道修行好,也是下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5
1在因果法则里面是不成立的。作善就在自己心田里落下善种子(善因),作恶就在心田里落下恶种子(恶因),善种子和恶种子不能互相抵消,到它们因缘成熟时,各结各的果报,不会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
一个大灾难来了,许许多多人丧失了生命财产,但是还有少数人很平安,没有受到大灾难。这些人,你仔细去观察,你去做一个统计,然后你就晓得,从统计上看到,绝大多数心行善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问:“佛菩萨还受不受因果报应?”答:这个问题,过去百丈大师遇到老狐狸曾经问过,问的话就是“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跟你这话的意思完全相同。老狐狸过去生中是讲经说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近行定与安止定慈济瓦法师讲郑栢青译按:慈济瓦(Sujiva舍弃我)法师是一位马来西亚籍佛教上座部比丘,献身于佛法内观的教导。法师在1975年完成大学学业不久后,就出家。在修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9
财富是你命里有的,不用去争,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争也争不来,所以你要跟人竞争那岂不冤枉?《了凡四训》把这一桩事情讲得透彻、明白,把《了凡四训》多看几遍,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7
《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3
第二章 四圣谛在佛陀的教法中,四圣谛可算是其中的心要了。他在波罗奈附近的鹿野苑(今印度沙纳特地方),向他的老同修----五苦行者作第一次说法时﹝注一﹞,所讲的就是这个。这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0
达真堪布:若是发心不正确,做好事、善事,都会变成恶趣的因做为一个修行人,我们要时时观察自己的心相续,即观察这个心,看住这个心。否则,即使表面上每天都在上早晚课,
为人处世时间:2024-08-20
1. 总论这世间上的一般人常认为可以从财富、权力和社交活动中得到快乐、安祥与调和,也想由家庭关系、职位、朋友和感官得到快乐。他们试着运用各种方法来改变自己的物质、社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