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节
一、再次校量福德
我们来学习下面的内容,“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一)般若法门没有副作用
这一段,佛陀再一次为我们校量福德。在本经中,佛陀以他的大智慧和大慈悲,不断地说无相、无我,同时又一次又一次地校量功德,以免我们堕入断灭见。 恒河是印度最大的一条河,它的沙非常细。这么大一条河,里面总共有多少沙呢?不可思议。如果这些沙,每一粒都是一条恒河,那这么多条恒河的沙再加起来,当然甚多。如果有人用七宝堆满了这么多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并把这些财宝都用来布施,福报当然大。而如果受持《金刚经》中的四句偈,也就是听了四句偈的内容之后,忆念不忘,在日常生活中把其中的道理能够应用起来,还能把道理告诉别人,那么你的福德,比前文所说做那么多供养的福报还要大。 大家不要感叹自己没有钱财,要知道,智慧的财富更为殊胜。一切财物的布施,仍然是轮回世间的因果。而《金刚经》的般若法门,是出世间的因果,真正能超越轮回。 我在弘法部多年,经常有人问我,遇到乞丐,是否应该给钱。给了钱,又怕助长他的贪心,怕他一直做乞丐,不给的话,又怕不慈悲,对他有所伤害。不知道该怎样做最好。事实上,世间的布施,就是没办法圆满的。除非你是有神通的大菩萨。有时候,财富助长贪欲,恰恰是生死的根源。但是你在世间,又不能不做财布施,因为众生很痛苦。所以最根本的,还是法布施。你把般若的法门教给别人,那就没有任何副作用。
(二)受持本经的感应事例
《金刚经》的功德确实很大,受持《金刚经》有感应的人非常多,有消灾免难的,也有临终呈现瑞相的。那是因为受持的人内心转化了,所以得到了诸佛护持。 唐代有一人名叫于昶,是个地方官。他出现了很奇怪的现象:一到晚上八九点钟,他就会昏昏沉沉,浑身出汗,白天起来的时候非常憔悴。家人很担心,问他怎么回事,他也不说。他的妻子逼他去看医生,他不得已,只好告诉妻子,自己不是有病,而是晚上要去阴间做冥吏,比较辛苦。具体的情况他不肯说,只说一切善恶果报都是有的。——这样的事情在现代也有,章太炎等人也做过这样的阴差。 于昶的母亲去世后,于昶虔诚地诵《金刚经》,给母亲回向。没想到,自此之后,他做冥吏的境界消失,晚上再不用到那边去当职了。他由此知道《金刚经》很殊胜,于是继续持诵。后来,他虽然也遭遇了一些坎坷,但每次都会得到救助,感应很多,人们因此对他非常推崇。八十四岁的时候,他得了重病,病中依然坚持持诵《金刚经》。他告诉家人,持诵《金刚经》功德不虚,马上就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他往生时,异香满室,光明照耀。 按照般若法门修行,能够提升我们的心灵境界,成就种种善法。 当代也有受持《金刚经》感应的例子。比如沈家桢居士,我们的图书馆里有他写的关于《金刚经》的书。他的妻子长年持诵《金刚经》,后来她得了骨癌,应该很疼痛,她却很安详。一天晚上,他妻子喊他过去,拉住他的手,微笑地看着他,然后就平静地走了,临走时眼神非常幸福。由于这样的因缘,他感到原来诵经能够让人在生死关头都如此平静,于是就开始学习和念诵《金刚经》。半年之后,自己觉得得到的受用超过了以前学佛十几年的感觉。于是他发心弘扬《金刚经》。 持诵《金刚经》的殊胜,远非物质财富所能比拟。心灵的资粮,对我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二、以何态度看待本经
我们看“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看待这部殊胜的经典呢? 在这个地方讲说这部经典的四句偈,那么此地与有佛的地方一样,何况还能受持读诵呢?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即是成就菩提的果位。 本经所在的地方,就是佛在的地方,或者是佛的上首大弟子所在的地方。若尊重弟子,指佛的上首大弟子。 这个含义,我们看看其他译本,就会觉得很清楚了—— 留支译本:“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似佛。” 真谛译本:“是土地处,大师在中,或随有一可尊重人。” 玄奘译本:“此地方所,大师所住,或随一一尊重处所,若诸有智、同梵行者。” 义净译本:“又此方所,即为有佛及尊重弟子。” 这段经文讲到了三宝。佛是佛宝,《金刚经》是法宝,尊重弟子是僧宝。《金刚经》所在的地方,就是三宝具足的地方。佛从般若法门而成佛。佛证入了般若,开显了般若的智慧,他的弟子是法的传承者,法的弘扬者,法的信受奉行者。 三宝之中,法是三宝的本体。所以,三皈依里一般会这样讲:佛是大师;僧是伴侣,是良师益友;法是正所皈依。真正的皈依,是皈依法。学佛,是学法。依法不依人,就是这个意思。 你们来听《金刚经》,关键是要吸收法义。不要说这是西园寺的讲经,我是寒山寺的居士,我就不来听。这不是为了道场。也不要说是界文法师在这里讲,我来给他捧场。这不是为了我,是为了法。也不要说界文法师讲《金刚经》,可是我看他在生活中也有执著,也不怎么样嘛。说法者可能并不圆满,但是法是不是对你有启发?如果你因为人而拒绝了法,那你永远都没有办法真正地成长起来。在现实中,人总有缺点。而法是圆满的。 《阿含经》里经常讲如何依止。要是你只依止这个人,那么这个人去世了,或者去其他道场了,或者舍戒还俗了,你怎么办?所以法是核心。
三、劝发奉持
下面,我们看“如法受持分”。 讲到这里,这部经主要的部分都已经完成了。本经中修行的道次第,可以告一段落了。所以下面,开始讲如何受持及本经的名字等。 我们先来一起读诵。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是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这一段,是须菩提为我们大家向如来祈请,如何奉持此经。下面,就是劝发奉持的部分,包括示奉持行相与叹奉持功德。
(一)示奉持行相
用什么样的态度奉持《金刚经》呢?从三个方面来讲:化法离言、化处非实、化主无相。——法是不执著的无相的法,对说法的人和说法的地方也都要去除执著。 须菩提问佛陀这部经的名字,佛陀告诉我们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个名字的意思,我们在开课的第一天已经说过了。它能让我们超越一切烦恼,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 为什么要问经的名字呢?经的名字非常重要。藏传佛教的人会把《大藏经》的目录装在一个小瓶子里,每天把这些经的名字读一遍,或者用转经轮来转。这是一个方便法门,意思是说,通过念诵经的名字,对经的大意会有了解。当然,你也不要执著于“只要念经的名字就可以了”,还要去看经的内容,学其中的思想。
1、化法离言
“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如来告诉我们,什么是般若波罗蜜。 般若在哪里?有同学说在心里。心是无常变迁的,那般若是无常的吗?般若在这本书里吗?不在。这是纸和字,这里有般若吗?般若在不在一切法里?从桌子、茶杯里,能不能把般若拿得出来呢?般若不在心中,不在书中,不在一切法中,但般若又是遍一切处的。一切法都是般若的体现。 不要执著于般若,不要觉得它是个什么东西,如果有这样的执著,那又是戏论诸法了。你悟了,一切法都在说着真理;你不开悟,即使天天拿着《金刚经》读诵,那也不是真般若。 外道经常问我们这样的问题:“佛教说一切都是无常的,那么佛法是不是无常的,真理是不是无常的,空性是不是无常的?”这就是戏论。当有人这样问你的时候,你可以跟他说,你把真理拿出来给我看看,我再告诉你它是常的还是无常的。 世俗的心行与言说的法,必有名义两者。(名,是语言文字。义,是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 但名不离义而不即是义,义不离名而非即是名。(语言文字离不开它所表达的意思,但并不是意思本身。意思离不开语言文字,但也不是语言文字。) 有名有义的法,法实不在名中,不在义中,不在名义之间,也不离名义,世俗幻有而无自性可得。 般若离一切相,即一切法,非别有法名般若故。一切诸法皆般若故。 随后经中说到的“如来无所说法”,这样的含义我们之前已经讲过了。医病与药,说而无说。
2、化处非实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这里讲到了世界。我们这个世界是从哪里来的?科学说,是物质组成的。物质由分子、原子、电子和更小的微粒组成。佛法告诉我们,最小的微粒是不存在的。一切法是因缘和合,幻现出色法的形态。虽然显现为色法的形态,有粗有细,但是极微都不存在,极微组成的世界就更不存在了。物质的世界只是一个幻相,不要以为它是真实的。 色法不论粗细,都是无常无我而自性空寂的。自性虽不可得,而缘起假名的色法,还有其相对的外在性,能为心识现起的外缘。 极微集成的世界没有实在的自性,而幻化的世界宛然。它虽无自性,但不是什么都没有,它有现象、有作用、有特征。 古代有一位禅师开悟了。开悟后,他问别人,柱子是真实的吗?别人说,柱子当然实有。禅师就把手戳到柱子里穿来穿去。他又问别人,虚空是空的吗?别人说,虚空是空的。禅师就在虚空中坐着、躺着,还翻跟头、倒立。 真正悟到空性之后,你会发现,这个色法的世界是虚幻的。经典里经常说,有人可以从一个地方消失又从另一个地方现起,身出水火,或在空中行走,那是因为他掌握了空性的规律,所以他是无碍的。我们因为有执著,所以处处有碍。《金刚经》告诉了我们这个世界的奥秘。
3、化主无相
下一部分讲到,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 本经中,前面已经讲过了不可以身相见如来,这里为什么要重新讲一下呢?两个说法的侧重点不一样。 前段的“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重在阐明“见法即见如来”;而此处的“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重在说没有一个自性的说法者,遮止你对说法者的执著。 三十二相的佛在这里说法,但他的这个色身是无常的,是不真实的。 观音菩萨有三十二应。佛陀也说过,好几种人说的法,都可以成为佛经。所以我们不要执著于这部经是佛说的,哪部经不是佛说的。有人觉得:《阿含经》才是佛说的,才能相信,大乘经典不是佛说的,不能相信。实际上,没有那一部经是佛自己写的,都是弟子结集出来、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 佛陀的弟子和天人都可以说法,只要说的法符合真理,都是佛法。从究竟意义上讲,一切世间微妙善法,皆是佛法。如果说法者现出了三十二相,但他说的法不符合真理,那就不是佛法。经常有魔会变化出佛的伪身。 所说法、所化处、能化主,一切是依缘而起,无性离相,如幻如化的,金刚般若的法门即应如是受持奉行。
4、又一次校量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是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前面说到,用无数的七宝布施,其功德比不上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再多的七宝,毕竟是身外之物,人最宝贵的是自己的生命。而这里又一次校量功德,即使用恒河沙的身命布施,其功德仍然没有受持《金刚经》四句偈的功德大。可见,这部经是值得用生命去交换的。 布施了自己的身体,并不能断除轮回之因。法布施则能够断除自他的生死,更为宝贵。
(二)叹奉持功德
我们一起读诵“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即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萨,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这一段,赞叹奉持此经的功德。其中包括两方面:空生叹法美人——须菩提做了赞叹;如来劝行叹胜——佛陀也做了赞叹,劝请我们奉行此经。
1、空生叹法美人
首先,是须菩提的赞叹。其中又分为两部分:深法难遇叹、信者难能叹。 《金刚经》破执著,破得很彻底。须菩提涕泪悲泣,是因为真正了解到法的深意,所以如此感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体会。我们以前所受的教育,所经历过的体验,有没有像《金刚经》这样的道理?也是未曾得有吧!它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待生命和世间,那么广大,那么殊胜,那么自在无碍。 如果你听了这部经,对它生起真正的信心,你就会见到宇宙人生的真义。所谓第一希有功德,是超越世间的。 也不要对诸法实相产生执著。解脱、涅槃,并不离开生死的一切法。 生在佛陀的时代,有佛陀为我们开示,契入般若法门比较容易。到了末法时期,如果有人能够信受奉行《金刚经》,是非常希有的。因为这个时代,人们都向外求,重视地位、金钱、事业、容貌、衣服……周围的人们总是把有相的观念灌输给你,所以你很难放下。 可是当你向外追逐,你会发现,永远也到达不了终点。而且,所有你得到的东西,毕竟都会失去。 我看了一本书,其中说到,人生中有两种痛苦:一种是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另一种是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得到了,你会发现,也不过如此。你马上就又不满足了。我们都得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考上了大学,或者跟所爱的人结了婚,或者功成名就。又如何?你还是烦烦恼恼。 受持《金刚经》,应当舍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要再被外在的幻相迷惑。要知道,那不是生命的本质。 说无我相等,并非实有所谓的我、人、众生、寿者需要舍离,我等诸相本不可得。所谓觉悟,也不过是放下虚妄颠倒的相执而已。我执当下就是空的,就是假的,你只要明白了就行了。 什么是我?离开了外在的东西,你没有办法确定你的自我感。你会说,我叫什么名字,我在什么地方上班。这都是外在的东西,你的自我感就是通过这些东西建立起来的。你叫张三,其实你也可以叫李四,也可以叫王五。工作单位也会丢掉,那你的自我就损失了吗?有人认为,我的钱越多,我的自我就越大、越真实。从来就没有那样一个所谓的自我。那个自我,是你用概念堆积出来的,你还苦心地经营它、保护它。你重视形象,从社会学角度说,这是角色扮演。你认为这个角色就是你自己。 每个人都想在别人面前呈现一个完美的自己,让别人都尊重你,都爱你。但你是不是真的那么完美呢?如果你一定要呈现完美的自己,那你会非常痛苦。如果你不接纳你的真实相,那你是在欺骗自己。总有一天,你会被这个虚假的自我拖得不堪重负。 我经常接听“观世音心理热线”,这对我帮助非常大。曾经有一个人打电话来,他工作轻松,有房子,没有生活负担,但他就是不快乐。因为他觉得还不够好,没有人爱自己,连妈妈也不爱自己。我问他,如果妈妈不爱你,你能长到现在这么大吗?一口一口的乳汁,都是妈妈灌给你的。你不会吃饭的时候,都是妈妈一勺一勺喂给你的。只是,她没有如你想要的那样来爱你。但是如果她真的那样爱你了,你的要求肯定又会更多。问题不是妈妈给得少,而是来源于你要得多。人的欲壑难填,妈妈不可能为你一个人活着。 如果你执著于自我,不断地给它粮食,把它发展壮大,你会非常痛苦,会觉得自卑或者自大。 大家有没有尝试过把所有的概念都放下来?不要假装自己是完美的。清清净净地活在当下,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睡觉的时候好好睡觉,别想着装扮成什么样子。踏实地过好每一天。真实地用你的眼睛看待周围的每一个人,跟他们相处,别想着控制别人、要求别人。跟别人做平等的互动。如果能够这样,你的生活会很幸福。 一切烦恼从我执而来,而我执是虚假的,需要不断地用概念来滋养,用外在的东西来成就。但是不管你怎么成就它,它还是假的,从来就不存在。 离一切诸相,即为诸佛。你本来就是佛啊。禅宗里说,你就是佛。我们却感觉我们还不够好,是个苦恼的凡夫,钱不够多,长得也不够漂亮……那就没办法了。
2、如来劝行叹胜
如果听了《金刚经》,你不害怕,那你就很希有了。 有人一听无我,就说:“我的价值怎么安立?”一听一切法空,就说:“那我该干什么?我生命的意义在哪里?我干嘛还要学习,干嘛还要做好事?生死涅槃都空了,我为什么要修行?”他就害怕了,怀疑了。 唯有能于毕竟空中,成立无自性的如幻因果,心无所著,才能不落怀疑,不生邪见,不惊、不怖、不畏。 佛陀教导我们,把一切虚假的执著都放下。不要想如何安立自我。本来无我,你好好地生活就是了,为什么非要去安立一个自我,苦苦追求自我的价值? 有人说,何必去帮助别人,帮助别人也是一种执著。我就会反问他,为什么不帮助别人。他会说,因为别人的痛苦与我无关。那么,这里边的前提还是有自我。如果把这个自我去掉,你不帮助别人的原因在哪里呢?没有理由不帮助别人,没有理由不度化众生。 “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之所以被称作第一,正是因为它是不可得、不可取、不可说,惟其不可得,才究极了诸法的本来面目,而被佛赞为第一。
今天由于时间关系,就不多说了。从下节课开始,我们学习后面忍辱的内容。 思考题: 1、《金刚经》的净土观 2、回顾和总结整个从发心菩提到明心菩提,佛陀的说法内容和次第。 希望大家回去以后,读诵《金刚经》,回向给一切苦道众生。我们也把今天说法和闻法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他们都能早日往生极乐世界,不退成佛。
回向: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1、与佛有缘,一切生命平等受用有友问了一个问题,俺就这样为您作答吧。先认识什么叫佛教?佛教——是佛陀对生命的教诲而不是仅对佛教徒。所以,若信佛、若敬佛、若学佛、若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7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寓江湾丰子恺家。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世尊的开示:警惕——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恶业过彼挖一切众生眼罪聚看到多有一些学佛的同修,言语极其的随意、浅薄无智、斗争坚固,真的是造业无量,自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4
法师品第十此品明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大论(大智度论)明六种法师:一信力故受,二念力故持,三看文为读。四不忘为诵,五宣传为说,六圣人经书难解须解释。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只要皈依三宝,能念三宝,都是修行;能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用心,不贪财,不恋色,这就叫修行。常时观身体是无常的,是不干净的,是幻化的,是要死的。你这样观,你的烦恼就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1
善恶因果不能抵消,这是一定要懂的。那不能抵消怎么办?佛教导我们,对于善因加强,对于恶的,过去所造的,不再做了。让善的力量强大,恶的力量薄弱,将来往生的时候,力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20
【解】因果相背,为是处,作恶业希望乐报,因果相背,为非处,犹言“无有是处”也。“无有是处”是没有这个道理。这一条,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没有疑惑的,“十力”这个摆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8
大修行人指的是谁?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阿罗汉这些人,应化到这个世间,与没有成佛时的这些众生又碰头了,有缘,都遇到了,这时候还有没有因果?有,清楚。我们在《高僧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佛宝网讯 近日,首届海峡两岸佛门书画艺术展作品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目前已陆续收到很多书法家、画家作品,投稿作品题材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佳作精彩纷呈。现选
文化资讯时间:2024-09-27
勉强找时间来学一学,不能一心一意去做,拔除“根本业缘”是不可能的,刚强众生难调难伏就在这里。不说一般的道友,我们出家弟子对这种道理人人都懂,也知道修行好,也是下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5
1在因果法则里面是不成立的。作善就在自己心田里落下善种子(善因),作恶就在心田里落下恶种子(恶因),善种子和恶种子不能互相抵消,到它们因缘成熟时,各结各的果报,不会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
一个大灾难来了,许许多多人丧失了生命财产,但是还有少数人很平安,没有受到大灾难。这些人,你仔细去观察,你去做一个统计,然后你就晓得,从统计上看到,绝大多数心行善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问:“佛菩萨还受不受因果报应?”答:这个问题,过去百丈大师遇到老狐狸曾经问过,问的话就是“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跟你这话的意思完全相同。老狐狸过去生中是讲经说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近行定与安止定慈济瓦法师讲郑栢青译按:慈济瓦(Sujiva舍弃我)法师是一位马来西亚籍佛教上座部比丘,献身于佛法内观的教导。法师在1975年完成大学学业不久后,就出家。在修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9
财富是你命里有的,不用去争,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争也争不来,所以你要跟人竞争那岂不冤枉?《了凡四训》把这一桩事情讲得透彻、明白,把《了凡四训》多看几遍,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7
《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3
第二章 四圣谛在佛陀的教法中,四圣谛可算是其中的心要了。他在波罗奈附近的鹿野苑(今印度沙纳特地方),向他的老同修----五苦行者作第一次说法时﹝注一﹞,所讲的就是这个。这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0
1. 总论这世间上的一般人常认为可以从财富、权力和社交活动中得到快乐、安祥与调和,也想由家庭关系、职位、朋友和感官得到快乐。他们试着运用各种方法来改变自己的物质、社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8
来看省庵大师的一首净土诗:都言净土唯心是,十万余程是外求。但执妄心居在内(若言十万亿佛国之西方是外求者,则认方寸妄心居内,便同阿难所计七处之一),不知真性体全收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没有出离心能往生吗?这是绝大多数净业行人非常关心的问题。当然这里要注意,我们以下根据《观经四帖疏》疏文作的分析,虽然是在讲中品下生是否要求出离心的问题,实际上,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元朝至顺(元文宗年号,13301333年)庚午年间,浙江西部连年饥荒,当时杭州城中有许多人饿死。于是官府就雇人把这些尸体丢到六和塔后山的大坑中。其中有一个老太婆的尸体,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三主要道佛教的经典非常的多,如果你现在去寺庙的藏经阁,或者图书馆,佛教的书整个屋子都摆不完。如果你学的是天主教、基督教,事情还好办,也就一本圣经;偏偏你接触的是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3
学习奉献自己,要用智慧去奉献自己,把最美好的自己奉献出去,奉献给你最亲爱的人,奉献给在这个世界跟我们有缘的人,甚至奉献给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喜欢的敌人。这个奉献自己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3
平衡的自在当心和外在的事物互动的过程能够保持平衡,自在才会生起。种种不满足的心、嫉妒的心、傲慢的心,当你有这些心念的时候你就会痛苦啊!是不是?我们现在生活里面经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2
护念众生一个菩萨去观照众生苦的时候,就像是看着一个迷路的小孩。他跟我们一样,想要得到一个最圆满、平安的快乐,想要远离所有人间的烦恼和痛苦,但是用错方法了,一直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2
请问:打坐过程中该怎样呼吸,才能对打坐更有帮助?法清法师:对于佛家的打坐来说,开始的时候,只是数息就可以了。就是说,你的意识要顺着呼吸走,只注意你的吸气跟呼气。但是,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0
请问:在家里如何供佛?法清法师:大家在家里供佛,如果有专门的房间当然很好,如果没有,可以供在书房。供在书房很好。如果没有书房,供在客厅也可以。如果房间很小,没有客厅,那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0
请问:法师今天讲到出家修道就要“断爱去欲”,爱有大爱小爱之分,断爱去欲断的应该是小爱吧。经常也听到一些人说,人如果没有爱和欲了,是不是就会变得冷酷无情?法清法师:这里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0
他不修行,你也不修了?皈依僧,是皈依整个僧团,不是皈依某个僧人。任何一位僧人的言行,都不能代替整个僧团。不必因看不惯个别出家人而退失学佛的信心,除非你觉得所有的出家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9
从搁置的电子表突然走动谈起我的一位学生送给我一只新加坡出产的电子表,据他说,价格不贵却耐用,走时也准,换上新电池,至少可用两年。可是到了我的手上,换上新电池,仅使用了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9
常听一些学佛的居士说:某某人的脸色又白又亮,所以她修的好;某某人的脸色发黑,所以她业障现前,修的不好,因为相由心生。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相由心生是很正确的道理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经常教人家打坐,主要是按照智者大师《小止观》一书中来讲的。在与很多亲朋好友的联系中,自己也常常要他们学学打坐。但是,他们往往因缘不具足,不能来寺院,自己就没有机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自己很喜欢禅修,所以也经常带领别人禅修,所以通过禅修后的人得到的好处自己是经常能看得见的。身体的好转、疾病的减轻、记忆力增强、专注力的提高、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减轻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第八觉知原文: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八大心普济觉我们学佛皆知「依惑必造业,依业必造报」,有业报果报身即有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随境转,心就会变质 师父说:我们常常喜欢用心生气,用心烦恼,又用心谈恋爱,用心做事业,用心做善事。 我们一直在用心呀!怎么会找不到呢?原来是你在烦恼,心一烦,念头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7
生命为什么会苦?为什么会轮回?其实,这些都是我们自己造来的。因为迷惑而造了轮回的因果,这些因果成为生命的因、生命的业力。如果没有佛陀的引导,我们终将不知因果业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7
把念头停泊在心的机场学佛就是学习戒定慧,戒就象是飞机导航,飞机如果没有导航,就无法飞到停机场,所以戒就是导航,让我们航向成佛之路的导航系统。导航系统有了,接下来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7
在泰国这个佛教国家,供养三宝,请出家人到家里用斋,是最平常的事,因为学佛的弟子相信这是累积福报最好的机会。为什么供养法师会有福气呢?因为出家人所做的事情就是佛陀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7
居士百年之后骨灰能否进入寺庙存放?答:完全可以。不过要看那些寺院有条件存放,目前国内寺院并不是所有的寺院都具有存放骨灰的“海会塔”。近几年也有不少寺院建了“普通塔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6
慧是指佛法的般若妙慧,这种智慧能够洞彻宇宙人生真相。佛法的般若妙慧并非从学习中获得,而是从实践修行中证悟到的。我们常把世间的聪明与佛法的智慧混淆,其实二者是有区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5
由口念弥陀心散乱 喊破喉咙也枉然谈如何选择修学净土的善知识我们如果遇到其他不同的知见,不同的观点,来障碍我们净土法门,我们要有个标准,就是:唯信佛语,不可相信菩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5
如何理解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段话即是说明佛法的核心缘起法。佛陀告诉我们:宇宙世间的万事万物,包括精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5
静波法师:真正的发财秘诀并非求观音菩萨而是靠这四个字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是我自己的君王。”出家人是不容易的,这种孤独往往成就我们。太热
禅理故事时间:2024-08-05
佛陀教导,多闻弟子当行二事所谓非禅即诵,非诵即禅。有以为,诵,就是念经,于是每天诵经七、八个小时,既没了时间听讲,又没有时间洗浴。念经有功德,自然应该随喜,但把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4
依空法师-人间巧喻:66不老的生命波罗奈国的年轻国王登上王位,励精图治,对于国家的内政、外交、财税、农林、粮食等方面施攻,大事改革,一心要把国家建设成富强兵的大国。国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4
常用的念珠,通常为108颗,有说是因为佛教常说到百八烦恼。即:1、三界的见惑八十八:迷欲界苦谛的见惑有五钝使(贪、嗔、痴、慢、疑)五利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4
《观无量寿佛经》的观念法门编辑:向学法师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念佛是修持佛法的重要法门之一,随着佛教在汉地的传入和发展,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行者,尤其弘扬弥陀净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3
65神通何价有二位师兄弟结伴同行,到各个名山去参学,希望得到名师指点,能够深入佛法的堂奥。两个人跋山涉水,芒鞋踏遍了岭头云朶,但是依然云深不知处,寻访不到名师的踪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3
内容提要:在中国禅宗历史上马祖道一是一位很重要人物,他在南岳怀让的启发之下,对慧能的南宗禅法深有体悟,在继承发扬南宗无相无念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禅学体系,对后来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3
54心地功夫幽深的石窟里,一位出家人正在精进地禅坐,他用心地在参究自己的本来面目,忘记春秋的交替,不管浮世的变幻。森林中安静无声,时间仿佛凝聚在剎那,偶尔从远处传来鸟儿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