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菩提道上三个层次
学佛的过程,可以由浅入深地分为三个层次:下士、中士和上士。 下士的发心,是远离恶趣,希求世间安乐。修学的内容,主要是受持皈依、修学十善。所得的果报,会使我们不至于堕于恶趣,生于人天的善处。 中士的发心,是解脱轮回的痛苦,证入解脱。修学的内容,主要是戒定慧三学。所得的果,主要是解脱和涅槃。 上士的发心,是要以大悲心救度一切众生。修学的内容,主要是六度四摄。所得的果,是无上佛果。
1、下士道的深信业果(1)做一个下士不容易我们先来看下士道。大家不要觉得,“下士”好像是一个很低级的阶段,等同于“下等”。事实上,能够称作“士”,已经很了不起了。下士至少能够保证在轮回中不会堕入恶趣。 在我们这个时代,能在轮回中保持自己的生命不断地向上,能够保持内心始终都是安乐的,能够保证生活始终与善法相应,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我接触了很多学佛的人,大家的一个共同感觉就是,这个时代的压力超过了任何一个时代。时代的潮流不断地推动着每一个人。 首先是信息爆炸。只要一打开网络,什么都有,铺天盖地。在信息的海洋中间,我们如何来选择,如何不被淹没? 第二是刺激消费。消费本来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因为我们有需求,需要使用。但是现在,生活让我们感到一种要去消费、要提升消费能力的压力,使我们的生命被驱赶着。 第三是提倡竞争。在这样一个竞争的时代,我们从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踏上竞争轨道了。一个班级里,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一个人成功,其他人都是失败的。这样的过程中,注定了每个人都有那么多压力。 而且我们的媒体,又给我们这样的熏陶和灌输。 大家可以看一下屏幕。屏幕上,举枪的是一个十一岁的孩子。他其实是在做游戏,举了一把玩具枪,对着摄影记者。虽然只是在玩游戏,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他的那种眼神,他的脸,非常狰狞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哪里来的?就是从影视、文学作品来的。那些不健康的作品,把种种贪婪、仇恨直接灌输到我们的头脑里来。 你看这个比赛场上,人们在那里竞争,拼搏,挣扎。每个人好像都已经竭尽全力了,每个人都在渴望着胜利,渴望着得到荣誉,得到物质,得到种种的东西。 当我们在想要战胜外界的东西时,有没有想着战胜自己呢?当我们与外界的人去竞争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与我们内心的烦恼,与我们内心种种的痛苦,做一个竞争呢? 如果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作为后盾,没有清醒的觉照,我们根本就没有力量来对抗种种的贪婪、仇恨、愚痴。 所以说,真正做一个下士不容易。 在这样一个时代,想要让生命得到安乐,想要让内心充满喜悦,想要让身语意都安住在善法上面,那是相当不容易的啊!
(2)念死让我们清醒 《道次第》里有两方面的修学。第一,学习断除种种烦恼的能力;第二,让我们的身心回到善的轨道里来。其中介绍了一个强有力的法门,就是念死。 在死亡面前,我们会忽然清醒过来,发现我们追求的东西,可能是用毕生精力去争取的东西,并不是真正想要的东西。忆念死亡,可以使我们清醒,重新倾听内心里真正的声音。 我前段时间看了一本杂志,它介绍了汶川地震。有一篇文章,介绍了一对夫妻,刚刚离婚。两人结婚了一段时间,总是互相伤害。最后两人都已经伤痕累累,厌倦到再也不想在一起了。他们办完离婚手续出来,这个男子想起要给前妻买一个发夹。以前一直想买,没有买过。离婚的时候,他突然有一点良心发现,要去买发夹。当他跑到商场里去买的时候,正好地震开始。刹那之间,那个女子就眼睁睁地看着她的前夫被埋在废墟里了。她冲上去,在废墟里扒,要把那个人给拉出来,其实人已经砸死了。在她拼命扒的时候,过去种种两人互相关怀的情景、美好的记忆,全部现起来。她才明白,过去两个人互相伤害,很多都是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种种不满和指责,来源于自己内心的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别人围绕着自己转,来源于永不满足的贪欲。面临死亡的时候,她才真正看清楚。 我们要真切地去忆念死亡,在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真正最在乎的是什么? 面对死亡,每个人的反应不一样。我在这里谈死,可能你们心里在想:如果我要死了,我最重视的是什么?我最想得到的是什么? 可能有人觉得:如果我快死了,我肯定要大吃一顿……去没有玩过的地方,好好地旅游一下,放松一下……或者,好好地陪伴我的妻子、我的孩子…… 也有人可能会想:我还有那么多烦恼,那么多不足之处。如果这一刻就死了,我还有太多善法没有修,我会觉得不甘心,觉得错过了很多时光。 佛法的念死,不是为了让我们对本来就无常的东西更贪著。念死,是要给我们敲响钟声,提醒我们,我们的生命还不圆满。如果这时候就要离开这个世间,那我们还没有准备好。念死,是为了将来的那一刻做好准备。 如果我们能每时每刻都把身心调整得很好,每时每刻都能觉知自己的状态,把握住自己的身心,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不会有遗憾,不会害怕。 我们会觉得遗憾,会觉得不甘,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地把握生命。
(3)对恶趣苦生起怖畏 在念死的过程中,也需要深刻地忆念恶趣苦。如果我们带着烦恼的心态,带着种种的焦躁、愤怒,带着种种的不满,走向未来的生命,那么等待着我们的是什么呢?能不能是安乐和喜悦呢?恐怕很难。 观察恶趣苦,生起怖畏,我们就会知道,我们需要寻找内心真正的归宿。 在业的洪流里边,在生死的滚滚波涛里边,在种种烦恼狂潮冲动的时候,如果没有一个依靠,内心的小船如果没有港湾,我们只能在洪流里翻转、沉浮。
(4)三宝是心灵的归宿 为了寻找心灵真正的归宿,我们需要皈依。皈依是什么?就是寻找一个依靠,寻找生命的方向。 在漆黑的大海里航行,是需要一个灯塔的。有了灯塔,你就能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方向。你也就知道,终有一天能到达目的地。 如果连灯塔都没有,不管我们航行多久,我们都不知道自己走得是对还是错,也不知道究竟有没有能够到达的一天。这样一种生命的状态,肯定是漂泊的,迷茫的,痛苦的。 我们皈依的是什么?皈依三宝。皈依里边,正皈依是什么?皈依于法。法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那么佛陀是什么呢?是皈依的大师,就是我们的榜样。他真正觉悟了生命,有能力解脱自己,也有能力帮助别人解脱。清净的贤圣僧团,是我们修行路上的良师益友。我们修学,不能离开团队的力量。 我们受持了皈依,修行才能完整地展开。我们内心里那一颗菩提种子,才能发芽、生长起来。
(5)时刻观察自己的行为 下士道的修行,着重的是修十善业,要对业果产生正念。 对业果的了解,是整个下士道正见的核心。 说到业果,可能很多同修都会觉得,这个大家都很清楚,没有什么很深的东西。 但是我们对业果的理解,是不是能够真正地深入到——我们做每一个行为都会考虑到它的后果和影响?当我们在内心里,放纵嗔恨、放纵贪婪、增长愚痴的时候,有没有去想一下: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行为,都是在生命里种下一个力量,种下一颗种子呢? 如果你对业果的理解,能够精细到这样一个地步,时刻都能想到自己的行为,这才是真正具足了业果正见的标志。那么,业果就不再是口头上的说法,也不再是佛学课上的名词解释,你可以真正地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了。
2、中士道的四谛法门(1)思维四谛观察世间中士道的修学,在《道次第》里边,主要集中在苦、集、灭、道四谛。四谛法门,也就是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了之后,第一次为弟子们宣说的法门。佛陀告诉弟子,要这样观察世间。 苦谛,是对世间的诊断,认为世间是痛苦的。集谛就是查找病因,看痛苦的原因来自哪里。灭谛,是对未来康复的评估。道谛,决定了治疗的方法。 整个四谛法门,代表了佛陀对这样一个轮回世间的系统评价,和处理的态度。
(2)谈苦是面对现实 首先谈苦谛。佛教谈苦,是非常之多的。有三苦、六苦、八苦,还有《瑜伽师地论》里边讲的二百多种苦,还有无量诸苦。 有的人一听:“你们佛教好像非常悲观消极,老是谈苦。为什么不谈快乐呢?世间有那么多开心的事情。” 因为人生有很多问题,确实是非常基本的问题,必须要面对。如果不面对,可能永远没有解决它的机会。你面对它的时候,也许就能够解决它。谈苦,大家不要皱眉,也不要头痛,而是要具有面对的精神,真正地看一看它。 人生的痛苦包括身心两个方面。身体方面,生老病死,是我们都会遇到的根本问题。心里边呢,心爱的人要别离,不喜欢的会见面,要求的东西得不到,这些感觉,是每个人经常会遇到的。 有的人会说,是的,世间有很多痛苦,但是也有很多快乐呀!也有很多阳光、微笑…… 然而,所有的快乐,都是基于苦的减轻。在无常变幻的世间,你没办法找到绝对的、永恒的乐。 有时候你觉得阳光灿烂,可是如果这个灿烂的阳光一直晒下去,你也会觉得:怎么天天老是晴的,要是来点雨滋润一下就好了,也可以吹一点风嘛,为什么不下一点雪?要是一天到晚都下雪,你又会觉得:为什么不给我们一点春的温暖? 人的内心总是这样,在不断地无常变化之中。 我们的很多快乐,只不过是痛苦的暂时缓解。吃东西的时候很快乐,但你要是一直吃一直吃,你就会吃得烦死了,苦不堪言了。睡觉也是这样,睡到最后,睡得很苦恼,难受得要命。生病的人,天天在病床上,睡得最多,却是最痛苦的。 不管我们得到了什么,最终都会失去。就算你一生中最希望得到的东西,你都得到了,但是转眼之间,死亡也会把它们带走。人世间充满了不圆满,充满了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生老病死,每个人都会面临着分离。 那么,生命的价值在哪里?我们的世间,希望在哪里? 所以很多哲学家思考到最后的时候,就会发疯,甚至自杀。因为他对人生做了很多思考,但是找不到出路,只好选择结束生命:“我没有办法面对了,这么多痛苦,太可怕了。”——我们很多人,还达不到他们那种程度,还在掩耳盗铃,不去看、不去听、不去想、不去解决问题。 佛教不是消极的宗教。恰恰相反,佛法是最积极的。佛法讲四谛,并非只是讲苦。说苦,是为了让我们断除苦。 我们说苦,最终不要执著于苦,而是要以苦生起真正的出离心。要知道,在这世间,很多让我们贪著的东西,其实价值并不是那么大。如果你悟到了这一点,你就会放下很多东西,内心就会得到很大空间。 佛法经常让我们去思维苦、无常、不净,等等。这是为了把你解放出来,让你放下。
(3)断除烦恼的重要性 知道了苦,就要进一步地去看它的原因,看如何去解决它。 轮回生死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烦恼,一个是依烦恼而起的业。 而在烦恼和业力之中,哪一个又是最根本的呢? 认为业是最根本的举手,我看一看是多少。认为烦恼最根本的举手,我看一看——多一些,也不是特别多。还有一些,两个都没举手的,保持中立是吧?认为两个都一样重要? 在烦恼和业力中,烦恼是最根本的。为什么呢?因为业是依烦恼而产生的。如果没有烦恼的滋润,即使有业力,它也很难现形。相反,即使你没有过去的业,都已经把它忏除清净了,但是只要内心还有烦恼,你就会在烦恼的推动下不断造业。 什么是烦恼?有些人说,我一天到晚都很烦恼。但是让你说到底什么是烦恼,你又觉得说不出来了。 烦恼就是:“谓若何生,令心相续,极不寂静。”就是让你心静不下来、安不下来的那种推动力。我们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内心的一种躁动,让你不能安详。 安一颗心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一个人能做到心安的话,已经烦恼很轻,甚至已经断除烦恼了。 当年禅宗二祖,到达摩祖师面前求法的时候,雪下得非常大,他在雪地里边跪了很久,但是达摩祖师没有答应他。后来二祖就把自己的胳膊砍下来,托着一条胳膊跪在达摩祖师的面前求法。达摩祖师就问他,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你把手臂都砍下来了,到底想要什么呢?当时二祖回答了一句话:“我心难安,乞师与安。”可见,安一颗心是如何难。把手臂砍下来去求这样一个法,也是值得的。 烦恼住在我们的内心里,一天到晚地推动着我们,催促着我们,纠缠着我们,牵挂着我们。从我们出生开始,烦恼就跟着我们了。从过去生,久远劫以来,它都在跟着我们。如果我们不去寻求解脱的正法,那么它未来还会生生世世都折磨我们。 我们要认识烦恼。外在的敌人,都可能有消失的一天。但是我们内心的烦恼,永远不会放过我们的。
(4)十种根本烦恼 一般来说,有十种根本烦恼。 依于事的有:贪、嗔、无明、慢和疑。就是贪婪、嗔恨、无明、傲慢、怀疑。 依于理的,主要有: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那就是说,对自我的执著;执著于自己是恒常的,或者执著于自己是死后就灰飞烟灭、一无所有了,这样的断灭见;或者认为人类是上帝创造的,是大梵天造的,认为冥冥中有天在操纵着我们的命运,这样的邪见;认为身见、边见、邪见很殊胜,执著于这些见解;或者执著于种种行为,比如说修种种苦行,用火烧自己,或者认为跳到恒河里洗个澡,就可以把罪孽洗掉,或者认为排一些气、采一些能量,就能够让生命解脱,等等。所有这样的错误的东西,不但没有让我们的生命更快乐,反而使我们沉沦得更厉害了。 我执是一切烦恼的根本。“有我知有他,自他分爱憎,由此等和合,一切过当生。” 因为对我们生命的本质的不明了,就会对自己的五蕴,执著有这样一个“我”。你会认为这个我是恒常的,小时候是我,现在是我,老了还是我。小的时候的身体,跟老的时候的身体,早就不同了,心理也早就不同了,什么都变了,但是就觉得这个我没有变。从小长到大,照片里那个小孩子也是我,未来的那个将要走到死亡边上的老头或老太太,那也还是我呀。 到底什么是我?那就是一种感觉,一种执著。 在这个自我的基础上,判别的是“他”。对自己喜欢的、要的东西,对符合自己的,会贪;对不符合自己的,会产生嗔恨。 缘我高举,产生傲慢。在这个世间上,我们像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你只有自己那一小片空间。可是在我们的感觉上,好像整个世界被我们分成了两半:一个是我,一个是我外边的世界,好像整个世界是以我为核心的,以我的价值观来评判的:我喜欢的、我不喜欢的;对我有利的,对我有害的。
(5)八正道的修行 如果想破除我执,走向解脱,那就是道谛的内涵。以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来断除烦恼。 八正道分三个方面:一个是戒,一个是定,一个是慧。 正语、正业、正命,是戒学的范围,可以使我们的烦恼不至于太厉害。如果我们每天把身心调整得比较好,而且有正当的职业、良好的生活态度,烦恼会少很多。 正精进、正念、正定,属于定学,可以压伏烦恼。你在禅修中,有时候会觉得找到了安乐,内心一片喜悦和宁静。但这个时候,还只是一种压伏。 最后,用正见、正思维,用慧学来永断烦恼。
(6)真正的出离心是清凉的 以上就是中士道的整个过程。 在中士道的过程中,最核心的,就是要产生出离心。中士道的正见,就是无我的正见。 怎么才能生起出离心呢?通过正见、正思维。思维什么,能让出离心生起来呢?就是对苦谛的思维。如果你对苦谛没有真正的认识,后面的一切都谈不到了。 真正生起出离心是什么感觉?律藏里边有一个公案。 当时佛陀出家以后,证道了。他父亲净饭王曾经有一个要求,你成佛以后,必须要回你的祖国来一次,让我看看你。佛陀成佛之后,为了实践这个诺言,带着弟子回到了祖国。 他的父亲一看,佛陀的弟子们因为修苦行,都又黑又瘦,法相也不怎么样,穿得很破。净饭王觉得,我的儿子是佛陀,这么尊贵,但是他的弟子们不庄严,配不上。于是他下令:所有的贵族子弟,每一家要选一个,长得又庄严,而且又年轻又聪明的男孩,跟随佛陀出家。硬指标,给他的儿子壮声威。 结果很多贵族都剃度出家了。有一个王爷之类的贵族年轻人,也剃度了。出家之后,他跟随佛陀听闻了一些教法。后来,他到尸陀林里边去静修。一天夜里,几个出家人路过这片坟场,听到这个年轻人在里边大声喊叫:“真快乐啊!太快乐了!”这几个人就想:你看那小子,是不是又在回忆过去在王宫里边的生活了?他们就汇报给佛陀了。 第二天,佛陀把这个比丘找来,问他,昨天夜里你是不是喊“快乐”?他说,是啊。佛陀就问,你是不是忆念到那些五欲六尘的享乐,想到你那些美女、醇酒、王宫了? 这个比丘说,不是的。他说,我以前在王宫里边,虽然有很多享受,但是内心里很烦躁,有压力,有很多事务要管理,还要经常参军打仗,防备仇敌的陷害。妻妾们有时候还争风吃醋,家庭关系协调不好,很烦恼。昨天夜里,在坟场里边思维这些的时候,我感觉到,从这一刻开始,我不需要再为这些东西挂碍了。突然,我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从未有过的清凉,所以忍不住喊起来了,因为这个感觉太美妙了。 佛陀就为他验证了,说,是的,真正的佛法的修行,确实是清凉的,是安乐的,你的感觉是对的。 真正的出离心,会让我们体会到如释重负之感。 现在我们很多学佛的人,也会修出离心,却修得深仇大恨的,苦不堪言的。那不是真正的出离心,那是一种嗔心。 如果出离心修得不正确,状态很麻烦,不单自己烦恼,还将给别人带来很多烦恼。 为了修出离心,有时候要问自己一句:“又如何?”有人总想着,我要得到一百万,或者一千万,我要买一套更大的房子,或者买两套、三套、四套、五套……你想买的时候,就要问问自己:“又如何?”就算买到一百套房子,又如何?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上,有太多外在的东西在推动着你。你的世界观,可能是非常病态的、充满贪嗔痴的,它在影响着你,控制着你的身心。如果你在当下问自己这么一句话,你就会醒过来。
3、上士道的发菩提心(1)成佛是为了利益众生中士道已经很美妙了,但是,往上,还有更殊胜的上士道。 上士道的发心,是发菩提心。这样的众生,不光是为了自己的解脱。他拥有非常强烈的社会责任心,拥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菩萨道的修行,是在利他中完成自利,在利他中成就自己。在利他的过程中间,一方面可以不断地突破我执,另一方面,不断地成就大慈大悲的品质和无量的福德。 进入大乘,标志是什么?就是发菩提心。 什么是菩提心?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为利有情愿成佛”。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愿意成佛。 也有的人会说,我为了成佛,所以要利益众生。大家说,可不可以这样想?这样想,是不是一种菩提心呢?认为可以的举手,我看一看。认为不可以的举手,我看一看。看来认为不可以的是非常多的。 成佛并不是我们的目标。什么是目标呢?尽未来际地利益众生,圆满地利益众生,这是我们最根本的目标。它是真正的菩萨的唯一的发心。 菩提心以大悲为核心。菩萨为什么要成佛?因为只有佛陀有最圆满的能力利益众生。
(2)发菩提心的四个缘 《瑜伽师地论》里讲到,怎么才能生起菩提心呢?有四个因缘。 第一个,通过见闻诸佛菩萨的神力和功德,生起欲得之心。我们看诸佛菩萨的传记,看到经典里的描写,对他们的功德、智慧、慈悲,生起了一种信心:原来佛陀这么伟大,他对众生的教化,值得我们尊敬和信仰,值得我们依靠。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我也想有这样的功德和智慧,有这样的能力。 第二个,闻无上菩提法藏,信解佛智。通过听闻大乘佛法,产生信心。 第三个,是看到佛法的衰微。在这个末法的时候,正法非常微弱,人们的贪嗔痴非常炽盛。不要说修大乘法了,修解脱道、修下士道的人都已经很少了。因为看到佛法如此衰微,菩提心如此难以生起,有人会想:正是因为菩提心难发,所以我才要发菩提心,带动大家一起发心,让菩提教法久住世间。 第四个,见到世间的恶人愚痴过重而发心。我们这个世间,人们烦恼太重了,太痛苦了,希望自己早一点有能力利益他们。 由于这样的因缘聚会,菩提心能够生起来。 过去生中,我们发过菩提心,今生听到善法,就会生起这样的一种心,生起强烈的感动。
(3)生起菩提心的七重因果 接下来我们具体看一下菩提心的修习方法: 圆满的佛果从哪里来呢?从菩提心来。 菩提心缘于增上意乐,就是要承担利益一切众生的重担的责任心。 这样的增上意乐,来源于内心的大悲。 悲心来源于哪里呢?悲心来源于对众生真正的慈爱。佛法,并不是无情的,佛法,并不是冷漠的,其实有着滚烫的情怀,对众生是有慈爱的。 慈心从哪里来?慈心生起,来源于知恩、念恩和报恩。 对我们恩德最大的,是母亲。母亲跟我们是最有因缘的,她用她的生命、她的身体孕育了我们。从知母念恩,再观察一切众生都曾是自己的母亲,从而产生对众生的报恩之心。众生对我们有那么大的恩德,所以我们希望众生快乐,希望断除他们的痛苦。 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必须要有能力,必须要成佛。这时候,就会发菩提心。 有了菩提心,我们最终会得到佛果。 在七因果里边,最核心的要素是大悲心。慈悲是菩萨的核心的品质。知母、念恩、报恩,和慈的修行,都是为了让我们生起大悲心。增上意乐和菩提心,乃至于佛果,都是大悲心的果。你有了大悲心,就会一步一步地增上,会发起菩提心,会去追求圆满的佛果。想要解除一切众生痛苦的悲心,是整个大乘佛法里边最核心的内涵。 当然,这个菩提心,还只是一个菩提心愿。当你生起了这样的菩提心——我要利益一切众生,我要求取无上佛果,也要让我周围一切众生永远没有痛苦,都得到安乐——那么你就发起了愿菩提心。
(4)受戒强化菩提心 发起愿菩提心之后,可以通过一个仪轨来强化它,使它进一步地稳定下来。这就是受持菩提心戒。 每次菩提静修营,济群法师都会给大家传授菩提心戒。 菩提心戒,跟菩萨戒还不同。它是愿菩提心的戒。从发起愿菩提心,到落实到行动中,真正地去做,还是有距离的。 受了愿菩提心之后,可以进一步地受持菩萨戒。 菩萨戒就是开始进入行菩提心的阶段,开始真正地在生活中不断地修学六度四摄,不断地增进我们的福德和智慧。 我们的生命开始不断地成长,最终到达那个最高的境界,那就是无上圆满的佛果。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为欲满足六波罗蜜,勤行布施,心无吝惜,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不惜躯命。”“为欲满足六波罗蜜”:为了想要满足这六种
宣化上人时间:2024-11-21
1、与佛有缘,一切生命平等受用有友问了一个问题,俺就这样为您作答吧。先认识什么叫佛教?佛教——是佛陀对生命的教诲而不是仅对佛教徒。所以,若信佛、若敬佛、若学佛、若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7
《灵岩法要》伍、决修学疑难一、法门辨异㈠禅宗与净土法门虽多其要唯二法门虽多,其要唯二。曰禅与净,了脱最易。禅唯自力,净兼佛力。二法相校,净最契机。如人度海,须仗舟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6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寓江湾丰子恺家。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药师佛法门小常识药师法以药师如来为本尊﹐为息灾﹑除病﹑延命等目的所修的法门。其中﹐天台密教则以七佛药师为本尊﹐故谓为“七佛药师法”。药师净土药师净土(净琉璃世界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7
药师法门修学纲要(付:药师法门简易修持仪轨)普光整理壹、提要:修持药师法门当以信为入门,以四大目标为指南,以专念佛号为行持。 而其要点如下:(1)信: 一切如来身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6
世尊的开示:警惕——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恶业过彼挖一切众生眼罪聚看到多有一些学佛的同修,言语极其的随意、浅薄无智、斗争坚固,真的是造业无量,自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4
法师品第十此品明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大论(大智度论)明六种法师:一信力故受,二念力故持,三看文为读。四不忘为诵,五宣传为说,六圣人经书难解须解释。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多年的学习与沉香、香熏疗法的实践过程中,我越来越深的感受到现代医学已由过去的“治疗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逐渐转化到强化人体免疫系统的“能量医学”上来
香道名人时间:2024-10-24
虽然从政治和社会的权力关系而言,现代化一重要的意义在于宗教与政治之间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格局,从而把公共性的社会空间交于俗世性的政治去处理,宗教逐渐从全能性的意识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只要皈依三宝,能念三宝,都是修行;能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用心,不贪财,不恋色,这就叫修行。常时观身体是无常的,是不干净的,是幻化的,是要死的。你这样观,你的烦恼就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1
善恶因果不能抵消,这是一定要懂的。那不能抵消怎么办?佛教导我们,对于善因加强,对于恶的,过去所造的,不再做了。让善的力量强大,恶的力量薄弱,将来往生的时候,力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20
觅善知识,得有缘!你若想希望什么样才算是善知识?佛在世的时候,以佛所说的历来因缘,一个字,自己不认识,问到别人,别人跟我说,这就是善知识;一件事我自己不明了,别人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0
【解】因果相背,为是处,作恶业希望乐报,因果相背,为非处,犹言“无有是处”也。“无有是处”是没有这个道理。这一条,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没有疑惑的,“十力”这个摆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8
大修行人指的是谁?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阿罗汉这些人,应化到这个世间,与没有成佛时的这些众生又碰头了,有缘,都遇到了,这时候还有没有因果?有,清楚。我们在《高僧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第三章、佛法究竟主张什么样的人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只顾耕耘,不问收获。尽心尽力,不贪不求,无疚无愧,自在自得。领悟了佛法的宇宙观和因果观,佛法的人生观也就顺理成章了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第四章、究竟应当怎样修行佛法不离佛法行世法,不废世法证佛法。佛法之修行,被蒙上了太多的神秘色彩。结果,不仅佛门之外的人如堕五里云中,难明真象,而且连诸多佛门之内的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前言佛教,严格地说,并不是一种宗教,因为它不仅不信仰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灵,而且根本是无神论的。佛教是佛陀的教诲,一定要说它是宗教,也只是意味着它有所宗(宗旨)有所教(教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第一章、佛教如何看待宇宙有乃空现,莫讳空而执有;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本章副标题中的后一句(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是江味农居士所著《金刚经讲义》卷三第37页的一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问题】顶礼嘎玛仁波切!请活佛开示,从佛法因果角度来看,应该如何理解犯太岁和本命年?【嘎玛仁波切答】总体来讲,犯太岁、伤太岁等,是依照道教的说法。藏传佛教里面,一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6
将谈斯旨,须先声明者二事。一、凡学各有其学之相貌,如一般人有一般人之面貌,瘦者、肥者、白者、黑者不一而足,今欲认识其人。则只认明其人之为白、为黑、为肥、为瘦而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5
从众生心佛心分析比较谈成佛之道单培根南佛学众生心是怎样?佛心是怎样?一个要求修学成佛的人,应当首先知道。然而从来一般学佛的,却没有於此注意。现在是科学的时代,受科学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4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声闻、缘觉乘的离欲观 声闻、缘觉乘的离欲观声闻乘: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缘觉乘:不必亲闻佛陀之教说,系独自观察十二因缘之理而获得
悟性时光时间:2024-10-11
黑龙江大庆市佛教协会举办第二届学习佛法交流会交流会现场法喜充满2012年7月14日至15日,黑龙江省大庆市佛教协会第二届学习佛法交流会在大庆市净觉寺隆重举行。大庆市佛教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0
前言根源于佛陀自觉的佛法,自印度南北分传,为了有益于人心,为了解决世间的苦痛,法门竞出:或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或说世间一切善法皆是佛法;或说不净观是甘露门;或说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9
佛宝网讯 近日,首届海峡两岸佛门书画艺术展作品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目前已陆续收到很多书法家、画家作品,投稿作品题材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佳作精彩纷呈。现选
文化资讯时间:2024-09-27
勉强找时间来学一学,不能一心一意去做,拔除“根本业缘”是不可能的,刚强众生难调难伏就在这里。不说一般的道友,我们出家弟子对这种道理人人都懂,也知道修行好,也是下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5
梦参老和尚:理上大彻大悟他要是在娑婆世界还照样轮转,往生极乐世界一生成佛 没有讲经之前,跟大家说几句,最近一段时间,因为我身体不好,耽误了很久。同时想讲的经,有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4
无论谁学佛都想改脾气,为什么改起来那么难,甚至继续挑丈夫或妻子的毛病?想管对方,遇到不同意见的时候还在辩论,总是生不起恭敬心,这一般都是不深信因果造成的,这个因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
1在因果法则里面是不成立的。作善就在自己心田里落下善种子(善因),作恶就在心田里落下恶种子(恶因),善种子和恶种子不能互相抵消,到它们因缘成熟时,各结各的果报,不会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
慧学的进修次第黄国达佛法的宗旨在于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破迷启悟、转染还净,由此展开自在、开朗的人生。所以,智慧的修学是核心的课题,然而,智慧是因缘所生法,不是宿命、无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1
一个大灾难来了,许许多多人丧失了生命财产,但是还有少数人很平安,没有受到大灾难。这些人,你仔细去观察,你去做一个统计,然后你就晓得,从统计上看到,绝大多数心行善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问:“佛菩萨还受不受因果报应?”答:这个问题,过去百丈大师遇到老狐狸曾经问过,问的话就是“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跟你这话的意思完全相同。老狐狸过去生中是讲经说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当某位藏传喇嘛教导一个牧民时,牧民所想要的可能只是健康、富裕的加持而已,而不是追求证悟。这类加持在西藏的环境有它的作用,就像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巫术或者算命各有其
文殊花开时间:2024-09-20
现在在中国谈起佛教,常常会受到别样的眼光。反应常常会是那是迷信、太消极,太保守。把佛教作为智慧之学,最起码作为哲学思想来看的,真是少得可怜。智慧的佛教,教人获得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19
佛法在世间(三则)刘先和一、善良与慈悲我长久以来总是认为,善良就是慈悲,慈悲就等于善良。从对妻子的观察中我才得知,二者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妻子心地很善良,极富有同情心,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6
1.锻炼:天地不仁,以万物为除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除狗——老天爷刻意要锻炼人,让人们做事与愿违的事;就像领导锻炼属下一样。2.后其身而身先——伟人的实践人只有为自
佛教知识时间:2024-09-10
自古以来,信佛的人很多,而成佛的人很少。仔细检讨一下,不是佛法不灵,而是信佛的人动机不纯。绝大多数人,名义上在学佛,而潜意识里却只想求佛——求佛菩萨保佑我逢凶化
佛答时间:2024-09-04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浅释》◎一九八三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洛杉矶金轮圣寺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是我闻”,在
宣化上人时间:2024-09-01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我们想要影响其他人生一种信心,自己就要实实在在地去行持佛法,所谓“依教修行”,依佛所说的教法去修行。这个修行,我们知道一点就修行一点,知道多少
宣化上人时间:2024-08-31
什么叫灵验?古人有句话说,「诚则灵」。法门,《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这个人念得灵,那个人念得不灵?不是法门的问题,是诚敬心的问题。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30
近行定与安止定慈济瓦法师讲郑栢青译按:慈济瓦(Sujiva舍弃我)法师是一位马来西亚籍佛教上座部比丘,献身于佛法内观的教导。法师在1975年完成大学学业不久后,就出家。在修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9
不以凡夫衡量佛法至尊上师达真堪布仁波切致佛子们的一封信(连载一)各位佛子大家好: 随喜你们为了父母众生的解脱而精进修行的功德! 随喜你们在各自的生活与工作中为父母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08-29
财富是你命里有的,不用去争,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争也争不来,所以你要跟人竞争那岂不冤枉?《了凡四训》把这一桩事情讲得透彻、明白,把《了凡四训》多看几遍,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7
4.圣戒成就戒随念(sīlānussati)──随念自己之戒德,持戒实无毁、无穿、无污点、无杂、自在、智者所赞、无所触(不为爱与见所触,亦不为人责难),令起于定。随念戒能得近行定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3
基本佛法 3布施供养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布施是以自己所拥有的物品施与他人,这是舍与的思念(cetanā),在执行时能消除对布施物的执著,在业报上是能获得财富。布施能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3
《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3
诸位同修,你在修持的时候,不要单单想着自己,应当把自己所修学的功德统统回向历劫冤亲债主。我今天所修行的,我有功德,功德分给你们大家共享,希望你们不要找麻烦。我修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22
轮回真实案例:毁谤佛法后世成哑女自从看了邓老师网站上的有关催眠案例后,心里非常激动,一直想联系邓老师,凑巧的是邓老师刚好有空,我便匆匆的赶到邓老师的工作室。第一
因果轮回时间:2024-08-22
第二章 四圣谛在佛陀的教法中,四圣谛可算是其中的心要了。他在波罗奈附近的鹿野苑(今印度沙纳特地方),向他的老同修----五苦行者作第一次说法时﹝注一﹞,所讲的就是这个。这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