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本论內容
第一章 莫起分別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爭,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究竟的真理,不难领悟,只要放下分別、憎爱的执著,就可清楚明白;迷悟之间总是一线之隔,天壤之別。想要明心见性,於一切境界,莫起顺逆;若有分別,內心便会矛盾相爭,日久之后,则成心病。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不知正见,徒劳无功。
至道无难
所谓至道,就是到达究竟无上的菩提。如何才能究竟呢?无所障碍,方能究竟。《华严经》有四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禪门中直接了当的说:一切无碍。六祖为弟子开示:「此法门中,无障无碍。」有所分別、执著,便成障碍;破除对待,不落两边,亦不执中道,便可通达无碍。
「至道无难」的意思,就是开悟不难、修道不难、成佛不难。诸位您是否会存疑?试想多少人修了许久,连门都找不到,更何况是明心见性,这岂不是在戏弄我们吗?就如经上所言:「无所得。」既无所得,还修什么?
事实上开悟真的不难,只是我们不愿意,正所谓「执迷不悟」。譬如一个人放下之后,当下不就开悟了吗?六祖大师要惠明法师:「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当他万缘放下,就在那个当下,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任何人,只要明白这个道理,人人皆可见性成佛道。
那为何放不下?
难道是自己没有能力,还是资质駑钝?是不明法义,或是不会修行?事实上不是没有能力放下,而是「不愿放下」。例如春节期间,是全家人团圆的日子,照理应在家过节,但为何有人会去参加禪七?答案很简单,只要放下,就可参与。又为何有人无法去呢?莫非是他很忙,还是没有休假?答案不难知道,只因放不下!
试问诸位:有其他的事情,比开悟重要,比解脱生死重要的吗?难道死神来敲门时,我们可以说很忙,而不要去吗?难道身外的一切,比生命的本质,还来得有价值吗?修行之人,要老实面对自己的內在;不是没有能力放下,而是不愿放下。
总以为还有时间,还没享受够。等到玩累了,不能再耗下去时,才心甘情愿想要修行,这时已后悔莫及!不是墮落,就是轮迴去了。不知要再经过多久的时间,受多少的苦,才可重得人身,闻经听法。
《法华经》云:「又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经中以盲龟浮木的比喻,来说明为人的可贵。其意思为,有一只盲眼的乌龟,在大海中漂流浮沉,想要上岸求救,可是茫茫大海,只有一根单孔的木头,瞎了眼睛的乌龟,要在百年浮起一次的剎那,去找到那个孔,才可得救。这是多么艰难的事,要想得人身,正如盲龟入孔,真是不易。
《法华经》又云:「佛难得值,如优曇钵罗华。」虽人身难得,但要亲见到佛陀,听闻佛法,更是困难。佛陀应化来世间,就如优曇钵罗华,三千年才开一次花,这表示佛难遇、法难闻,我们可以得人身,又可听闻佛法,这是多么可贵的事,怎能让此良机流逝?古德云:「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所以,我们要好好把握当下,因为人生无常呀!一般人常说:「等我有空,再修。」何谓有空?即是“我无聊时,再修。”为何如此说呢?假如有空,则可能做其他事,而不会去修行。只有空閒时、无聊时才想修行,这样的观念对吗?懂修行吗?难道修行有时空的限制吗?还有迷人说:「要找寻志同道合,来一起修行。」所谓志同道合,就是依赖的心態;嘴上说要修行,心中还是贪爱染著,不能离相修行。简直「迷人口说」,我们到底要欺骗自己到何时!
將心静下来,问自己到底要什么?人生有哪一件事,是永恆不失的呢?这些无常的事,值得追逐吗?处在得失之间,心不会挣扎痛苦吗?唯有找到自己生命的本质,才能永恆、清净、自在。
若真要修行,就能体会到「至道无难」。大师没有骗我们,是我们在骗自己,耽误自己。您若认为开悟很难,抱著这样的观念修下去,其结果是障碍自己,错误的知见,让您不能悟道呀!
有僧人问赵州从諗禪师:「如果想成佛,该如何做?」禪师答:「干么这么费力!」再问:「那不费力,该怎么做?」禪师答:「不费力的话,就已经成佛了!」道本无难无易,心中妄起分別知见,故反而不知如何契入大道。费力是有为,违反大道;不费力是无为,顺应大道,自然生活,一切无事,心中无事就是佛呀!
禪宗公案里,有人一闻,当下顿悟,心得解脱;亦有多人,长年参究,仍未见性。有一僧人,总自认根器劣下,一日禪师问僧人:「渐修、顿悟,何者为久?」僧人说:「渐修。」禪师再问:「渐修、顿悟,何者易退?」答:「渐修。」禪师开示:「修行首在信心!任何人皆可一念觉悟,即是顿悟;切勿自疑自障,此劣想於道无益,大丈夫当有悟道决心,方可荷担如来家业。」僧人猛然惊醒,即时领受。
书上曾说:「人过半百仍未成就,此后就难以有成。」此话虽非真理,而是作者的人生阅歷,但绝大部分的人,皆是如此。没有几人,能像姜子牙这样的幸运,到晚年遇到文王,才有成就;修行也是如此,不要一直拖延自己开悟的契机!耽误到最后,只会退道,为何呢?因为不得不退道,这是必然的趋势,我们必须有所警觉!
当自己不再怀疑,便可直契本源,而进入內在的心灵,此清净庄严的世界,是不可思议,难以言表;当一个人进入之后,再走出来时,这外面的境界也会隨著转变,已不是五浊恶世,而是清净的极乐国土。
唯嫌拣择
是什么,让心不清净?因「分別」的缘故。所以大师要我们「唯嫌拣择」。「唯」—唯有;「嫌」—嫌弃。唯有放下「拣择」,放下分別、对立的心。人之所以不悟,是因为时时刻刻在分別,分分秒秒在对待。
人因分別,而有上下,上尊下卑,上下故起对立;人因分別,而有贫富,富强贫弱,贫富故起对立;人因分別,而有善恶,善好恶坏,善恶故起对立;人因分別,而有彼此,彼疏此亲,彼此故起对立……,人只要有分別,则必然永远对立,一切纷爭、痛苦由此而生。
慧然禪师在临济义玄指导下开悟之后,来到仰山慧寂处。慧寂和尚问慧然禪师:「您如何称呼?」慧然说:「我叫慧寂。」慧寂说:「不对!慧寂是我的名字,不是您的名字。」慧然说:「好吧!那我就叫慧然。」仰山慧寂大笑,不再多说什么。
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万物本来无名,因有故取其名。叫他东也可,称他西也行,因为一切尽是假名,又何必在意而执取此名。慧然禪师故意说自己为“慧寂”,一下又说为“慧然”,既然有无皆可互变,那名字转换一下,又何妨呢?故仰山慧寂大笑,彼此相互契合。
听到「不分別」,眾人就会起疑惑;分明就是不一样,怎么不分別?就像人的言行有好坏,表现有善恶,怎么不分別?难道学佛之后,是非不分吗!所谓「不分別」,不是事物不分,更非对一切现象的变化不清楚;而是处在各种境界,其內心不受影响。
《维摩经》云:「能善分別诸法相,於第一义而不动。」修行之人不是「不分別」,而是「善分別」。凡夫对境,则被境转,在境上妄起分別拣择;智者对境,则能转境,善分別诸法相,能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梦幻泡影,故不被迷惑。要善用般若智慧去分別诸法相,才能產生妙用,此为「能善分別诸法相」。
举例来说,佛度眾生,能知眾生的根器,就是「善分別」;知道对方的条件,才可因材施教。不论对方程度好坏,身份地位高低,世尊总是有教无类。能知一切眾生,是智慧的展现;能度一切眾生,是慈悲的胸怀。这才是「善分別」的展现。
何谓「於第一义而不动」?六祖解释:「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外境,而真性常自在。」我们接触一切现象,因为不知它是假相,所以染著於外境;若知「缘起」当下即是「性空」,当处出生,隨处灭尽,则心就不会执著,而能隨缘自在。
我们举下例,花和盆来说明:一、就「相」来说:两者外相虽是不同,但它们皆是因缘和合,请您好好观察。花之所以会开,是因缘生;花之所以会谢,是因缘灭。盆之所以会成,是因缘生;盆之所以会坏,是因缘灭。其生灭变化的道理是一样,所以我们见相而不执著,就叫做「无相」。
二、就「体」来说:花与盆从哪里来?又往何处去?花与盆的本来,又是什么?能来能去,就表示没有障碍,若花本来不空,岂可隨著季节花开花谢呢?若盆子本来不空,怎可隨著製造而变大变小呢?故其体本空。当我们明白性空的真相,就能领悟到自性本「无住」。
三、就「用」来说:花可隨处生长,亦可让人欣赏,我们要会善用;盆可放置一边,也可插花摆设,人人要会利用。其实天下万物皆有用,端在於自己有无智慧来妙用,故老子言:「人无弃人,物无弃物。」强万不可妄自菲薄,只要能契入本心,便可生起般若智慧,念念无邪,即是「无念」。
因此,人只要停留在「妄分別」,而不「善分別」,便是自身的障道因缘,它让我们不能见道;如果事事都能从体、相、用来观照,您就可以察觉到「诸法平等,缘起性空」的真相了。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此段是说明眾生迷失的原因。「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本段是教我们觉悟的方法。此四句已把修行的理论与方法,清楚的点出。
前面告诉我们,之所以不悟,就是因为起分別;一起分別,就会產生爱与恨强烈的感受。我们內心常不自觉的生起喜欢跟討厌,其实这就是分別憎爱。不论是爱与恨,或者喜欢和討厌,这都是贪、瞋、痴在作祟。因不知真心,故见境妄起分別,於相上產生憎爱的执著,这便是大部分人的写照。
我们常以自我的偏见,来看待这个世间;以个人主观標准,来评论一切事物的好坏。对於自己喜欢则生贪爱,討厌则排斥憎恨;合我意则生贪,不合我意则生憎;顺我则生贪,逆我则生憎;好的则生贪,坏的则生憎;美的则生贪,丑的则生憎……。
老子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您认为美,別人却不认为,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所以认知当然不一样,例如唐朝时,眾人都觉得丰腴的女子最美丽,但现今却是苗条女人最好看。当白人看黑人,觉得黑人不顺眼;当黑人看白人,觉得白人不好看。您说谁的看法对?您觉得善的,他人却不认同,因为眾人的立场不同,所以看法就不一致,例如宗教人士觉得放生是善行,环保人士却认为破坏生態;有人觉得积极建设是利益大家的行为,却有人认为是毁灭人类的举动。
四祖道信禪师,对其弟子牛头法融说过的:「境缘无好丑,好丑起於心。」意思是说,境界本无好坏美丑,之所以会有差別,皆由个人好恶之心的分別。所以大师要我们,面对一切境界,「但莫憎爱」。心若无分別,就不起憎爱;心无憎爱,则对一切现象,「洞然明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那如何才能面对一切境界,心不起憎爱呢?
《金刚经》教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谓「有为法」就是生灭法,指的是一切现象。当我们面对一切境界,应拋开个人的成见,作如理如实的观察,所有的人事时地物,有情无情,外面的世界,內在的身心,时时刻刻皆是生灭变化,正如露珠一下就蒸发,雷电一闪而过,这么迅速无常,由於它不能常在,故虚妄不实,如梦是假,是幻非真,泡依水有,影借物现。时时观照,直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时的心,再也不起分別憎爱了。
毫釐有差,天地悬隔。
大师说:「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我们就误以为,遇到一切境界,心都不起任何分別感觉,这不是如同草木吗?如果是这样的认知,那就「毫釐有差,天地悬隔。」一念之差,永无见性之日。
六祖开示:「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为邪见故。」若把「空」当作没有,那就大错特错;若把「空」当作不起反应,那只徒增愚痴。不明正见,便是邪见。
《坛经》里有一公案,有僧举臥轮禪师偈云:「臥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缚。」因示一偈曰:「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臥轮有伎俩」,道在心悟,有何伎俩可用?「能断百思想」,心如槁木死灰,又如何生起妙用?「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沈守空寂,菩提何来日日长?故六祖才说:「是加繫缚。」不悟真义,反被法缚。
「惠能没伎俩」,本无所缚,何用伎俩?「不断百思想」,佛法是不二之法,岂有断与不断?「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应用隨作,应语隨答,菩提觉性,对境起用。
《礼记》云:「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差一点点,就天壤之別。我们听闻佛法,常常误解佛法;读经解义,常常错解经义。此事,不可不慎!很多人学佛许久,为何一点改变都没有;修行多年,为何一点消息都没有。其实皆源自於,不懂如来真实义,故盲修瞎练,徒劳无功。
那要依止什么才不会偏差呢?修道者应依止四种正法。
一、依法不依人:行者当以教法为依,不可以人为依。其人虽是在家居士,而所说之理契合於正法,则可信受奉行;反之,其人纵然是出家法师,而所说者不契合於正法,则当捨离而去,不可为依止。
二、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三藏中有了义经、不了义经,《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一乘法为了义经,如《法华经》、《华严经》、《金刚经》、《六祖坛经》…等了义经,其他皆是佛权巧方便说,为不了义经,故不可以不了义经为依归。
三、依义不依语:行者当以中道第一义为依,不可以文字、语言之表现为依。如无尽藏比丘尼,问六祖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六祖答:「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四、依智不依识:行者当以般若智慧为依,不可以意识为依。故经中常教我们要「捨识用根」、「转识成智」。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想要您的佛性现前,就不要存有顺逆分別之心。六祖言:「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因有顺逆之心,所以佛性不能现前;若无此妄想分別,清净心体自然现前。
何谓顺逆之境?合己意,为顺境。不合己意,为逆境。真实来说,境界本无顺逆,而依个人的识心,妄加分別。例如镜子,本身无障碍,所以「物来则应,物去不留。」我们佛性也是如此,本来清净,无所染著,何故无端起知见,而產生分別对待之心。
有僧於马祖道一禪师面前,画上一长、下三短,问:「不得说一长三短,请和尚回答。」禪师乃於地上,画一长,並说:「您不可道长短,这就是对您的答覆。」人常在概念上分长短,何长何短?《楚辞》里言:「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说此长,彼更长;道此短,彼更短。长短是一不是二,人各有所长,物各有所用;佛性是一不是二,圣凡虽有迷悟之分,其性无二亦无別。
药山禪师门下有两个弟子,一个叫云巖,一个叫道吾。有一天,大家於郊外参禪,看到山上有两棵树,一棵长得很绿意盎然,另一棵却是槁木死灰,於是药山禪师观机逗教,想试探两位弟子,先问道吾说:「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道吾说:「荣的好。」再问云巖,他却回说:「枯的好。」此时正好来了一位沙弥,药山就问他:「树是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沙弥说:「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荣不一定是顺,枯不一定是逆,落叶是为了长新叶,那您说顺逆如何界定呢?
坐禪时不要有「起」、「坐」之分,如有分別,又怎能行住坐臥,动静语默,都是一直心呢?坐禪时勿有「顺」、「逆」之別,若有分別,又怎能心平气和,常清常净呢?修行时不存「有」、「无」之差,如有分別,又怎能时时善护其心,念念般若观照呢?
因此,顺逆二境,皆是妄心分別作用,其境也是无常生灭,不会常在。所以二境本是一境,一境亦不存在,此时佛性现前,一切无碍。
违顺相爭,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若不明此义,则「违顺相爭,是为心病。」內心互相矛盾、爭斗、衝突、抗拒……,因此生起无尽的烦恼与痛苦,这便是眾生的心病。
违顺相爭,就是內心的挣扎。你在挣扎什么?到底要学佛,还是不学?决定之后,到底要选净土,还是禪宗?决定之后,到底要选《金刚经》,还是《六祖坛经》?决定之后,到底要读经,还是解经?决定之后,到底自己懂,还是不懂?决定之后,到底会不会开悟、成佛?此不是学菩提,而是学烦恼,是一种无明的心病,越学越苦。
前面说「莫存顺逆」,所以您就误解,二择一法,选择静坐修行,其他都不管,这是「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又偏一边,而非大师之本意。
「不识玄旨」这句话,就是不识本心。五祖为六祖开示:「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而《顿悟入道要门论》说得更清楚「问:从何而修?答:从根本修。云何从根本修?答:心为根本。云何知心为根本?答:《楞伽经》云:『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隨其心净,即佛土净。』《遗教经》云:『但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经云:『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佛名经》云:『罪从心生,还从心灭。』故知善恶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为根本也。若求解脱者,先须识根本;若不达此理,虚费功劳,於外相求,无有是处。」
「徒劳念静」,便是枉费功夫。六祖说:「住心观净,是病非禪;常坐拘身,於理何益。」又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修行修心,离此则差;因心执迷,由心而悟。
唐朝有一沙门,名道一,整日坐禪。有一天,怀让禪师便问他:「大德坐禪是为了什么?」道一答:「想成佛。」禪师不发一言,拿起块砖,在道一面前的石板上磨。道一觉得奇怪说:「磨砖作什么?」禪师回说:「磨砖成镜!」道一答:「磨砖怎能成镜?」禪师反问:「磨砖既不能成镜,坐禪岂可成佛?」道一若有所思的问:「那要如何修才正確呢?」禪师答:「如果有人驾驭牛车,车子不前进,您是打车呢?还是打牛?」道一无言以对。禪师接著说:「您是为学坐禪,还是想学作佛?若学坐禪,禪非坐臥;若想成佛,佛非定相。应无住一切法,不应有所取捨才是。」道一闻后,恍然大悟。禪无形象,佛无障碍,修行不离生活,离开生活即不懂修行。
那又如何识自本心呢?
慧海禪师来参拜马祖道一,祖问:「来此何事?」答「来求佛法。」祖曰:「自家宝藏不顾,拋家乱走作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没有,求什么佛法?」慧海礼拜,再问:「哪个是慧海自家宝藏?」祖曰:「当下能问我的,就是您的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用向外寻找呢?」慧海言下,自识本心。心非身外有,而是认「识自」己「本」有之「心」。
什么是文化?常闻这人文化高,那人没文化。到底什么是文化呢?文是指人类的智慧、道德、修养和人格。在欲望与愚痴的黑暗中,文就如太阳一样明亮,光照大千,所以称文明。化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2008年12月,在北京香山名苑宾馆,一个女士经人介绍来见我。可是她不停地述说自己的苦难,没完没了。我打断她的话说:你的苦还真多呀!女士:别人诉苦最多需要三天三夜,我诉苦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学员:师父呀,请问当梦想和现实冲突时,该怎么办?寂静法师:其实我们参考物理学原理就明白了,物理学中有两个力,一个叫动力,一个叫阻力,生命的前进也分为动力和阻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在你的生活中,或许见过这样的人:他们的长相不算好看,却会莫名给人带来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和他们相处会感到一股平静喜悦、简单纯粹的能量。同样,你的生活中或许也遇到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阿育王净土精品注:看到很多同修在网上忏悔自己邪淫的过往,不明白的是大家都基本对佛学有一点了解,难道就不知道因果的取舍吗?您写的帖子描写自己邪淫过程到底是劝人戒淫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依报随着正报转,如果有十朵花,那就只会吸引十只蝴蝶,如果有一千朵花,可能就会吸引一万只蝴蝶,花多蝴蝶多。同样的道理,好心和福报能够感召美好的环境。厚德才能载物,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父母需要增长家庭教育智慧,要让孩子独立自能,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把孩子当做私有财产,用私爱去伤害孩子的心灵,父母需要做的是滋养孩子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许多人都喜欢问这样一个问题:我怎样做才能让我的人生顺利,让生意顺利,让孩子顺利? 其实,拥有顺利的人生,只要八个字就可以了。按照这八个字去做,你的生命就一定顺利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我给企业家讲课,我问,你能让兔子拼命吃草吃成羊吗?你能让羊拼命吃草吃成牛吗?你的企业你不去改命,你天天想拼,兔子想拼成羊这行吗?你拼得比其他兔子肥这个是可能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关于教育教育三大原理:1、空瓶子原理2、种子原理3、唤醒原理人是什么?人什么都不是,像个空瓶子,装什么就是什么!坏人教我们掠夺,好人教我们创造,圣人教我们发现。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善士问:您好法师,我有一个问题,对于我的孩子,如果不督促他做作业,他做作业的速度就会很慢,也就没时间去看书、看电视、玩耍了,这该怎么办?寂静法师答:孩子所有的问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每个人都想家庭幸福、事业有成、生活富有、子孙成才,为此我们想出很多很多的方法来实现这些目标。这就好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数的问题就生出无数的方法。而真正的大智慧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0
从前,有一个农民赚了很多钱,他很自豪地说,我靠着一己之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致富了,发财了。我们仔细想想,他真的是靠一己之力吗?如果没有阳光的照射,他能发财吗?如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0
因果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规律。有一个农民在春天的时候,播种一粒冬瓜子,到了秋天的时候,它竟然结出了一个南瓜。你们说这是什么原因?他肯定把种子弄错了,把南瓜子误认为冬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0
寂静法师:绝对改善成绩与命运的秘密武器——关系管道理论【编者按】“自然的恩典”系列冬、夏令营迄今已经连续举办八期,已有6000多名参加的家长和学子直接从中受益,数不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0
所有的问题都与下列因素有关:1、前世的业力(先天)。此生前很多世前累积的恶业,在今生遇缘引爆了。就如满身炸药,又常常抽烟和烤火,最后爆炸了。所以一定要持戒,努力断恶,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9
一个装过臭水的容器需要清洗空置,一只装过牛奶的杯子同样需要清洗空置。一个肩挑狗粪的人是辛苦的,一个肩挑黄金的人同样是辛苦的。一个背负罪恶过失的人是沉重的,一个放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9
人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个问题是很高深。我们都想要健康,都想要发财,都想要家庭好,都想要子孙好,可是到底怎么样才能好?这些事情背后其实是有些特别的规律的。比如我们梅花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9
因果在我们学佛的过程中太重要了,没有因果就没有佛法。就好像高楼一样,没有地基就没有高楼,破坏地基就可以破坏高楼。破坏因果就是破坏佛法,宣扬因果就是建立佛法。因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9
体方法师《杂阿含经选集讲记》精彩片断撷英(一)修行把握关键,先明白因果的必然性!今天要学法,要求法,你自己先具备什么条件?你发了什么样的心?你付出真正多少的努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8
夜里,在我的寮房,有人请教发财之道。我从座位上下来,走到门口电灯的开关面前,把灯全部关掉。于是房间立刻进入一片漆黑之中,停留了几秒钟,大家的心中都有一种莫名的不快。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8
第六条原则:慈心不杀,吃素念佛念佛之人,当吃长素。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斋。由渐减以至永断,方为合理。虽未断荤,宜买现肉,勿在家中杀生。以家中常愿吉祥,若日日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6
「深信因果」。我早年刚刚念《观无量寿佛经》时,念到这一句就起了疑惑:三福第三条是菩萨修的,菩萨还不相信因果吗?后来念《华严经》念到「十地品」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5
人要相信命运!你命裡有多少财富,有多高的地位,一定的,否则的话你享受不了。人要懂得因果,就会规规矩矩做人,一生快快乐乐、圆圆满满。果报,最好是老年时候享,年轻时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1
现代这个社会,由于我们为科学所迷了。西方科学文明四百年,两百年前传到中国。日本人接受西方的科技文明,比我们早,他四百年。中国西方科技文明从日本传来的,二百年。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0
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依报的环境非常不好,这大家都知道的,佛在经上讲,这个世界「五浊恶世」。我们在四十年前、五十年,我学佛四十九年,讲经讲了四十一年,我初学佛的时候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7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990423早餐开示) 【见和同解】 新加坡净宗学会是由李木源会长领导,他非常热心于弘法利生的事业。此道场很难得,这么多人上下一条心,没有意见,这真正是希有难逢。谚语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6
前面一段讲的四个字,我们一定要记住,自性的体是「湛寂」,自性的用是「虚灵」。佛教没有传到中国来,中国儒家、道家的圣人都懂得用「虚」,高明到了极处。你要用实就错了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6
一念时间多长?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秒钟有多少个念头?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念头。所以我们能肯定这一生当中,一念清净的时候决定有。但是第二念就迷惑。一念清净还来不及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6
由此可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应当全心全力依靠净宗经论的教诲,认真努力的学习,求生净土,这才是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净土怎样能够有把握的取得?你要记住「心净则佛土净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5
一切诸佛如来,为什么没有像阿弥陀佛这样做呢?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十方诸佛刹土是佛与众生共业所现的,所以这个业非常复杂,有佛菩萨的净业,有众生的善业、恶业、无记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净土仪规里面,朝暮课诵、佛七仪规里面常讲,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一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诚心,真诚心里头有一个念头就不真,就不是菩提心,心就不诚了。所以曾国藩,这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得为叁界雄』,「雄」是对佛的尊称,就是大英雄。英雄两个字怎么解释?一般普通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这个人叫英雄。世间什么事情人做不到?了生死出轮迴的事情,没有人能做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现在的教育只教人做事,没有教人做人,现在的人会做事不会做人。不会做人,事做得再好,纵然享受,心不安,提心吊胆,怕出祸乱,不安、不稳,死了之后叁途受果报。人不知道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经上讲的,一弹指有多少个念头?一个念头是一个画面,宇宙怎么来的?这个画面从哪来的?念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才是事实真相。理解事实真相是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很多人看到我的时候,问我怎么修养的?我就很简单,叁不管: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心就清净了。要放下,什么都要放下。佛家讲得透彻,效果殊胜。我刚学佛的时候,跟章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理搞清楚了,我们相信会有这种现象产生,我们不怀疑了。所以在这个世间,有人衰老得很快,有人衰老得很慢,什么原因?古人有句话说「忧能使人老」。忧虑就是烦恼,有忧虑的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我们出六道轮迴,比他们简单、比他们容易、比他们彻底。他们离开六道轮迴到哪裡去?到四圣法界声闻法界去。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了,四圣法界跟极乐世界不能比,差太远了。我们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清净心这个时代修行要想成就,只有念佛求生净土,除这一条路之外,确实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得通的。念佛要念到什么时候,才真正有把握往生?要念到心清净。心清净了就是功夫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顺境善缘,就是善人,在这个境界里头最容易生的贪恋,你要在这里头放下贪恋,就是没有贪爱的心,没有留恋的心,你心清净,修这个功夫。逆境恶缘,遇到人都不是好人,都常常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这些我们平常要细心去反省,观察自己,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没有定意,就是有没有定的意思,心清净、杂念少。中国古人有两句话,谚语里所说的,非常有道理,「知事少时烦恼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佛法里头,古谚语所谓的「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看到大家互相赞叹、互相合作,兴旺的气象;互相瞧不起、互相批评、互相毁谤,决定败亡。兴旺的教学,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尊贵的阿秋喇嘛(龙朵加参尊者)01阿秋喇嘛珍贵开示修行者会逐渐生起三种障碍解脱的过失:首先,会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当做自己谴责他人的资本,反而将信仰用来增加了自己伺察
文殊花开时间:2025-01-01
1古大德教给我们,“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没有必要知道的事情,不去接触,不去打听,我们的烦恼就少;没有必要认识的人,不去攀缘,不去认识,我们的是非就少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1
印光祖师常劝导人,出了家若是想当法师,那就要先好好的念佛。你把佛念好了,将来就会有能力当法师。你若没有修持福慧就想在经教上研究,学当法师,以为法师坐在法座上好威风,哪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6
修行既要有好的大环境作保证,如安定的社会和清净的道场,也要有好的小环境作保证,小环境就是我们自身。在修行的时候,我们自身要做好五件事情,即所谓的调五事饮食上要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3
人生除了生活以外,没有第二件事。穿衣、吃饭、人来客往、工作上班,乃至起心动念都是生活的表现。处在迷惑的状态下,生活就是烦恼,而在生活中转烦恼为菩提,就是生活禅。工作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3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因缘与一厢情愿近年来,宗教对国内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生活、工作中常有人谈起应以「因缘观」面对周遭的一切,或以「因缘观」解释个人的想法或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1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觉察自己的偏执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觉察自己的偏执人生在世,总有许多烦恼。佛法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教人断除烦恼,怎么做呢?方法很多。当我们追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