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讲记(1)-观音殊胜
目次壹、前言贰、释题参、经文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壹、前言
诸位善知识:学佛是学觉悟,从认识自己开始,到瞭解所处的环境,最后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大彻大悟。任何事情都不是侥倖而能成就的,皆要有其因素和条件的。修行也是一样,需要明白其理论和方法,从悟道、修道、证道、传道,这便是修行的次第。明白大道,即能『悟道』;顺应大道,即是『修道』;契合大道,即为『证道』;解说大道,即名『传道』。
悟后起修
所谓『悟道』,即是明白大道。不悟,怎么修行?古德言:「悟后起修」。悟前是盲修,悟后才是实修。若不能契入就是三大阿僧祇劫也修不来,再怎么修都是门外汉,根本进不了门。所以,俗语说:「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
那什么是大道?就是自然界的法则。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领悟一切万有皆因缘和合而成,一切事物皆待缘而起,此法则谓之『缘起法』。此法则不是诸佛所发明的,而是佛陀所发现的,只是我们都未察觉,所以执迷不悟。
真理本来就存在,为何我们没有去领悟?观察自然界的法则,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很奇怪,我们从早到晚,活在大自然中,怎么没悟道。有人一辈子都住在山上,有人在林务局上班,有人在国家公园工作,有人在教自然科学,有人长年在大海生活,有人务农,有人靠海,虽然他们很接近大自然,但是又有多少人悟道?只要是人,有离开大自然吗?为什么『道』在眼前,我们悟不了呢?
六祖说:「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因此,学佛要藉由善知识来开导;若无因缘遇见,当以佛所说的法为师,这些法义都记录在经典里。所以应以“经典为师”,只要经典所在之处,便是佛所在之处,应恭敬学习。
何谓『修道』?即是顺应大道,依教奉行,了知一切皆是因缘所生之法,毕竟空寂,就应该去除贪爱、执著,时时与『三法印』或『一实相印』相应,直到究竟圆满,根本无明除尽,即能『证道』,见到本来面目。证悟之人,才能彻底为人解说大道,不致於有所偏差,这便是『传道』。因此,『悟道』是修行人最重要的关键!若是悟入,自然会水到渠成,功不唐捐。
根机不同
自古以来有二本大经,一本是《华严经》,一本是《法华经》。《华严经》是为菩萨说,直示一佛乘的境界;《法华经》是为三乘人说,同归一佛乘的实相。由於是大部经,故古大德常单独拿出一品来流通,像《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法华经》的〈普门品〉。
为何要如此?因为眾生的根器不同、因缘也不一样。我们能够把整本经听圆满,然后信解受持,那是最好、最殊胜;若是因缘不足或是时间上没有办法配合,那就好好聆听此品,持诵〈普门品〉,就无比殊胜了。
不可思议
依据《高僧传》记载,惠恭法师卅年唯诵〈普门品〉的事蹟:
惠恭法师,南北朝时期,益州成都人。惠恭与同寺僧人惠远最为亲近,二人常在一起修行。后来师兄弟,各自参学去。惠远至京师,听闻学习许多大乘经典;惠恭则至江左,隨缘云游。卅年后,惠远回到益州讲经授徒,声名远播乡里,道俗钦佩推崇。惠恭也从江左回乡,师兄弟久未谋面,相谈甚欢。只见惠远侃侃而谈,然惠恭却默默在倾听。惠远便问惠恭:「这么许多年来,你学到什么?」惠恭说:「因我资质愚钝,都无所解。」惠远再问:「有没有研读那一部经?」惠恭说:「唯读一本《普门品》。」这时,惠远便斥责惠恭说:「《普门品》连孩童皆能背诵,何劳你这大人来诵?况且你我从小就出家,共同发愿,修成证道。如今你却这般懈怠,只会诵这一品小经。从今以后,我与你断交,请你离开!不要留在此处。」此时,惠恭平静的说:「经卷虽小,乃佛口所宣。敬者得无量福,轻慢则有无量罪过。请师兄息怒,听我诵一遍《普门品》如何?」惠远轻慢笑说:「此品我已经讲过百遍了,更何况是听诵?」经由惠恭的恳请,惠远便答应。只看到惠恭在庭前结坛,安一高座,绕坛数匝,顶礼升座。惠恭始诵经题,便异香满室;诵至经文,即闻天乐鸣起;此时诵经声与天乐声嘹亮空中,同时天落香花满地;诵完经后,天乐、天花也一时俱寂。惠远见此庄严瑞相,便上前顶礼惠恭,声泪俱下悔谢说:「惠远臭秽死尸,竟诬慢了师弟,岂敢行於天日之下,乞请您暂留教导於我。」惠恭说:「非我之能力,而是诸佛之神力。」话说完,便合掌而走,不知其去向。
〈普门品〉虽从《法华经》二十八品中,所节录出来的一品,作为单行本来流通,然其不可思议处,是凡夫所不能知道的,故世人尊称该品为《观音经》。
甚深因缘
尤其是观世音菩萨,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有相当深厚的因缘。不论有没有学佛,任何人只要遇到灾难、苦厄,都会称名观音圣號。我记得以前上班时,我们有个主管,她每次有心事的时候,都会跪在其供奉的观世音菩萨面前,向菩萨诉说心事。讲完了之后,就感觉较轻鬆,心也安定下来了。十几年来她从来不间断,虽没有学佛,只是纯粹的信仰,但是我们不要小看这件事。
我听她这样讲,觉得很不错,以后我也鼓励很多人说:「当你们遇到困扰,求助无门时,不妨诚心跟观世音菩萨倾诉;讲完之后,让心静下来,一心称名南无观世音菩萨,定会有意想不到效果。」你们或许会说:「家里没有供奉观世音菩萨。」假设想要好好的恭敬、供养、礼拜观世音菩萨,不见得要有一尊菩萨像,只要一张画像也可以。假设连佛像、画像都不方便,那你们就恭敬礼拜《法华经》,或是〈普门品〉也可以,都没有也不要紧,只要至心称名即可。
若能信解受持〈普门品〉,以后要劝人家念佛学佛,乃至度化眾生亦比较容易。因为大部分的人平常不念佛,遇到危急时,才会临时抱佛脚,祈求观世音菩萨救度,很少有人会念其他圣號,要往生时才会想念阿弥陀佛,求佛接引西方,因此在我们潜意识里面深植观世音菩萨的名號。
不只於中国如此,日本、韩国或是西藏,到处都有观世音菩萨的信仰者,从古至今流传无数的灵感事蹟。举《法华传记》其中一例:河西人王,沮渠蒙逊,皈依三宝,久病不癒。於梦中见一菩萨向他说:「观世音菩萨与此世界有深厚的因缘,你应至心读诵《普门品》。」河西王听信菩萨的劝告,每日虔诚读诵,不久病就痊癒。由此可知,娑婆世界的眾生与观音菩萨有甚深的因缘。
古佛再来
观世音菩萨是古佛再来,因悲悯眾生,而示现菩萨,如同释迦牟尼佛早已成佛,在《法华经》第十六〈如来寿量品〉中,佛亲自告诉诸菩萨云:「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而大家常诵的〈大悲咒〉,是出自《大悲心陀罗尼经》,於此经中佛言:「善男子!此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於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眾生故现作菩萨。」清楚记载观世音菩萨早就成佛,其號-正法明如来,他成佛却不享福,而遍游十方法界,只要眾生有难,称念其名號,菩萨必然闻声救苦,故號-观世音。以事相来说,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的道场,今居极乐世界;二位大菩萨辅佐阿弥陀佛广度群生,而观世音菩萨亦是弥陀的接班人,故《大悲心陀罗尼经》佛说:「汝等大眾诸菩萨摩訶萨、梵释、龙神,皆应恭敬观世音菩萨,莫生轻慢。一切人天常须供养专称名號,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
从理上来谈,何处不是观音道场,只要有苦难眾生的地方,就有观世音菩萨的救度,真是千江有水千江月,普门示现。释迦牟尼佛亦是如此,虽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也於常游於他方世界教化大眾,佛於《法华经》中说:「我成佛已来,復过於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於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眾生。」可谓是佛佛道同。
发愿修行
观世音菩萨早就成佛了,其之前还是跟我们一样,佛还是从凡夫修成的。我们还没成佛,所以现在叫学佛。而学佛的目的就是要成佛,成佛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一切眾生也成佛,离开这个概念,你学佛就偏差了。所以我们回向偈才说:「我等与眾生,皆共成佛道。」这个概念大家要清楚。
有愿才有行,无愿行不了。凡是要修行必然先发愿,观世音菩萨也是发愿、修行,最后成就。若不发愿,根本修不了行,你们要发愿啊!不论发什么愿,其重点离不开『度尽一切眾生』。理上只有一个愿,事相上却有无尽。譬如,观世音菩萨,发闻声救苦之愿;地藏王菩萨,发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之愿;或是我们常发的四弘誓愿,归纳起来就是要『度尽一切眾生』。不论个人的愿力如何,若没有符合这个条件,就没有正知正见,所以经上常说,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要佛弟子们,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自己要成佛,才能度眾生。就像国家的根本宪法一样,其他细则条款由此衍生制订。度一切眾生就是根本愿,所有的诸佛菩萨一定没有离开这个愿。我们举《悲华经》来说:在多生累劫,有一尊佛名叫宝藏如来。在宝藏佛应世的时候,有一位转轮圣王,就是后来的阿弥陀佛。转轮圣王膝下有位太子,太子对佛相当的恭敬。有一次,太子供养宝藏佛及其弟子入宫,不论是一粥、一茶、一饭、一饮,太子都亲自供养,连续三个月。到最后一天,宝藏佛就问太子说:「看你这么虔诚,你到底要什么?希望得到什么?」太子说:「希有的世尊!我对世间的一切都不恋眷,因为世间的一切尽是无常,对这些东西我都不贪爱;只希望透过修行,当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只要有眾生称念我的名號,我必然寻声救苦,这是我唯一想要的,我唯一的愿望。」一般人只想到如何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太子他什么都不要,只愿一心一意去帮助所有的眾生。我们看到那种情操跟胸怀,就知道什么叫做凡夫,什么叫做佛、菩萨。菩萨的想法跟凡夫完全不一样,我们再怎么想都想到自己,菩萨怎么想都想到眾生,正所谓:「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眾生得离苦。」宝藏佛听太子所发之愿,就讚叹:「太难得,太难得了!我將为你授记,你未来名號-观世音。」
二乘人是以『出离心』为要,菩萨是以『大悲心』为首。愿力是建立在慈悲心上,若无悲心,又如何发愿。我们举《华严经》里的善財童子,他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其中一位是观世音菩萨。他问菩萨:「大士!我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请教我如何修行?」观世音菩萨就跟善財说:「菩萨要学的法门很多,菩萨应学无量的法门,我本身专门修“大悲行解脱法门”。」由此可知,愿力必与悲心相应的。
耳根圆通
有慈、悲、喜、捨四无量心,心地必然柔顺,要修行才不会有障碍,根据《楞严经》观世音菩萨是由耳根圆通而证道的。经中有二十五圆通,是由二十五位证道的人向世尊报告,他们是因修什么法门而证悟的。
观世音菩萨就跟佛稟告:「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於时有佛出现於世名-观世音。我於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於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与诸眾生同一悲仰。」经文所敘述即是观世音菩萨所修的耳根圆通法门,简称观音菩萨修行法门。该佛教他以耳根入三摩地,也就是从耳根下手。
我们一般凡夫是听外面的声音,观世音菩萨是返闻闻自性;他察觉到耳根的根性在闻,而非耳朵在听。耳根的根性即是闻性,这个闻性不论是有声无声、大声小声、笑声哭声、讚声毁声、远声近声,不论是任何声,那个能闻之性,都从来没有消失过,所以他一直观照到「能闻所闻,能现所现,能觉所觉」都亡而证悟的。
一心称名
然本品的重点不是要讲耳根法门,你们若是不能理解,不用紧张。若要按照这一段经文来修,大部分的人都会有挫折感,因为根机不够,我们只要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来修即可。佛於〈普门品〉中向无尽意菩萨说:「观世音菩萨摩訶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一心称念名號,即可断贪瞋痴,若无三毒,心地必大开智慧,明心见性。且念佛的方法是三根普被,任何人皆会,端看自己是否老实称念了!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 〈十〉南亭法师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十一愿。“厄难”,范围甚广,诸如王难、盗贼难、水火难、毒蛇猛兽难、山行迷路难。如果我们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三者广修供养”:广是广大,修就是要去行,广大去修行这个供养。供养有很多种,有以身供养,有以心供养,有以身心来供养。什么是以身供养?好像出家的
宣化上人时间:2025-02-21
(二)逐妄执:吾人内之身心,外之器界,无不唯心所现,如空花水月,本无实体。众生迷而不知,随逐妄想,执我执法;如阿难七番妄执,计心在内、在外、在中间,乃至推穷寻逐,名之为心。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十七)南亭法师见无忧林,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行脚僧见到“无忧林”。无忧,草名。草多则以林名之。人处无忧林,可以忘忧。而出家人“永”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九〉南亭法师妻子集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著。第三愿由父母说到妻、子。“妻”是妻室,“子”是子女。《中庸》上说:“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印光大师为什么强调“十念记数”?这种“十念记数法”就是针对意根来施设的。给意根派个任务,让它记数。在念一句名号的时候,心里记一,念一句名号,心里记二,你一边听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20
居士:修净土的居士,在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认识与实践上,应持什么看法、做法,请指示!法师:修净土的居士,首先,要建立一个与净土念佛法门相应的心态与知见,净土法门是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20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二卷南亭法师此文殊师利菩萨赞美智首菩萨提出来的问题,其利益之广大、深远,非可言喻。善哉,赞美之辞。饶益、安隐,皆利益之相也。哀愍世间,所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9
(九)本生:是说及佛与弟子等,本因地中,曾生何处,作何佛事。如须菩提云: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舍利弗亦云: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9
印光大师是位非常厉害的高僧大德,我们平时学习佛法的时候是可以多多的看一看印光大师的佛法讲解,这样我们是可以避免少走一些弯路,而且这对我们今后的修行是有很多的好处
学佛感应时间:2025-02-18
以上总明相妄。或问:九界之相,可谓虚妄;佛界妙相,全由修得,云何亦名虚妄。佛顶文句云:对迷说悟,对染说净;其体虽真,其名则妄。譬如演若达多,忽悟本头,非从外得;头虽是实,而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7
原文 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净戒为因,净土为果。若以持名为径,学律为纡,既违顾命诚言①,宁成念佛三昧?多缠障垢,净土岂生?夫如海无涯,岂不广大?保任解脱,岂不简易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7
问:“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与“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请问法师如何正确理解? 答:前面的一个偈子是古德所开显的,意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7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此明缘生性空,即假即中,以是舌识,非根自生,非他尘生,非空非共生之故,当知根尘识三处都无实体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见觉指眼识,舍利弗,虽然生生世世心见清净,于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即通,获无障碍,但未得圆明。今再见佛闻法,顿断思惑,识精得以圆明,不但成阿罗汉,且具足总持,知根,决疑,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且今与汝,坐只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壬二破斥汝言二句是佛按情执。世间虚空是依报,水陆飞行是正报;依正二报,所有物象,名为一切。为在为无,应是为有为无。佛告阿难,汝言分别觉知之心,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此佛嘱阿难,转教末世初心修学三摩提者,亦即修习耳门圆通者,必须先断淫心,不但身不行淫,心亦不起淫念。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佛问圆通以下,是结答。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是了妄,悟菩提心,入三摩地,是证真。菩萨由定慧力,妄尽真现,从此得入三摩地。契合十方诸佛,所传妙觉明心。如前文佛告文殊:十方如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癸二正示审详分二。子初立喻初三句喻妄,后五句喻真。世间解结之人,喻修菩提欲断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阿难及诸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如是乃至有二义,一菩萨行门甚多,何止六度。法华经云: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华严经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又云: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初神通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我们众生都生活在种种幻相当中,分别、执著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破四相的根本首先要破我相。 我们现在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对“我”看不破它的虚幻性。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5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七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4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为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4
在风水学上,水晶有着风水石之称。水晶生长于地心,凝聚“地气能量”。用科学来解释水晶能量与地球磁场产生互动,从而可以调节人体五行的平衡。人体五行:金、木、水、火、
DIY配饰时间:2025-02-14
44、念佛度冤李家村有位农妇,每天早晚两次往田间送饭,总看见有个年轻的女子忽左忽右地跟随着她。问和她一路送饭的农妇们,大家都说没看见。这位农妇为此心生恐惧,整天提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13
《答念佛600问》191、如何理解因果是治理天下和度脱众生之大权?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人每谓现生所享受苦乐吉凶者为命,岂不知乃自己前生所作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13
念佛能够让我们在浮躁和喧嚣中得到平静,使我们在修行时更加的快速和专注,也能够为我们排除心中的杂念和忧愁,使我们的内心更加清明和安定,而且通过念佛还可以帮助我们远
学佛感应时间:2025-02-12
民国时代有一位青楼女子,刚一过了十五岁,她忽然觉悟要洁身自爱,皈依佛法,专心净土法门。所以,她就摒弃铅华,在上海虹口,租了一间房子,奉养母亲。自己则诚心念佛,朝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2-12
第三章 阿那律尊者天眼第一阿那律阿那律是甘露饭王的次子,又译为阿冕楼陀,汉译无贫、如意。过去世以裨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人天之中受如意乐,故名。他是摩诃男的亲弟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第二章 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的目犍连目犍连为婆罗门姓,因姓立名。本名拘律陀,树名,祷树神得子,因以为名 传说目犍连住过去世中,是一个捕鱼为生的渔夫。一天看到一位辟支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六、念佛结期应求证诸上善人慈悲:道源再讲几句话打打闲岔,古德云:「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光阴快得很,转眼之际,念佛七已经过了六天,真是无常迅速啊!生死事大这道理,只有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0
四、念佛与忏悔业障诸上善人慈悲!道源再讲几句话,打打闲岔:昨天讲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的第三大愿「广修供养」,今天接着讲第四大愿「忏悔业障」。诸位留心听着!下面分三段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0
四、念佛决定愿往生诸上善人:光阴真是快得很呀!我们的念佛七已经打了四天,在这定期七天之中,已经过去一大半!诸位的功夫,究竟用得如何?是需要各人自己反省一下的。若是上根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0
念佛能够让我们在遭遇任何困境和挫折时得到快速的克服并冷静的思考,也能够为我们排除心中的杂念,使我们的内心更加清净和安定,而且通过念佛还可以帮助我们远离一切邪魔外
学佛感应时间:2025-02-10
佛教告诉我们:神通抵不过业力,业力抵不过愿力。不管你信不信佛,都无法逃过因果业力。佛弟子深知,即使学佛之后,也不可能事事都如意,想什么来什么,但是一定会越来越好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2-10
修净土法门,必须切实用功,应该死心念佛。古人所谓“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要把念人情恩爱名利是非的心,转换过来念佛。比如作贼的人,只有把贼心死下去,才能一心作正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9
二、二力相应定生极乐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昨天讲到大势至菩萨从超日月光佛,学念佛三昧。今天讲题是:二力相应定生极乐。分三段讲:㈠专凭自力悟修甚难念佛法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9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土法门法师《金刚般若研习报告》这几天报纸上你们看到有很多贪污的,非法得到许许多多钱财的,这都犯法。有人来问我,他们得到的这些钱,将来在因果上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9
善导大师有一段文字,是净土梦修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若是有菩萨善于修持,此方法十分方便:一般在晚上临睡觉前合掌念念佛,感觉到身体疲惫不支了,就合掌吉祥卧,念一念那几句话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8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不但世间,出世间统统离不开因果定律。世间为什么乱?世间为什么这么苦?如果诸位很冷静的去观察,一定可以找到它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8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编号:03-05-01这次我从新加坡回来,新加坡有个同修告诉我,他是个做生意的人,他说现在生意很难做,伙计不听话。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8
你想想看,银河对齐这个事情,科学家知道,束手无策,佛法知道有办法改变它,为什么?整个宇宙是我们自己心现识变的,我要想改正它一点毛病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我能创造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5
什么是真念佛?在家自修。世间第一道场现在社会变化跟从前不一样了,变化之大、变化的快速没有人能想像得到,在这个时候找一个同参道友都不容易。所以我们修行自己一定要发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所以宇宙出现不是爆炸,大爆炸讲不通。佛讲的是一念不觉,就是这个波动现象出现了,一出现的时候,整个宇宙同时现前,叫一时顿现,没有时间间隔的。照弥勒菩萨讲,这速度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发菩提心重要,菩提心,真诚心是菩提心的体,真诚心就是真心,就是自性,就是法性,就是诸法实相,就是常寂光。它起作用,对自己自受用,就是我们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平等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韩国虔诚猫咪 每天吃斋念佛(图) 韩国虔诚猫咪 每天吃斋念佛(图) 韩国广尚北道尚州市龙兴寺内,有一只相当虔诚的猫咪,它几乎每天都会坐在佛堂前拜佛,并眼神专注地看着佛像,有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