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题:七大即如来藏 周遍法界
日期:2009.6.13——2009.6.21
片数:共5片(本片为第4片)DVD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辰六 见大 (分五)]
[巳初 标性约尘 二 就尘详辨 三 合会警悟 四 结显体用 五 双拂二计 今初]
昨天我们讲了风大,如果昨天的课程听起来有一点模糊的话,今天的就会更难!诸位可以全力以赴、全神贯注的听,还是会有所体会,不困难的,看用不用心。
经文,[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设居中宵,白月则光,黑月便暗,则明暗等,因见分析]。
阿难,见觉无知,[无矲]不是无明、没有智慧;佛教的名相很不容易搞懂,在某一个时间跟空间,字虽然都一样,义理却完全不同。[知]就是分别跟执着。阿难,我们的见觉就是不生灭的见性,其实并没有能所,本来就无所谓的分别和执着。[知]作另外一个角度说,没有外尘,眼根如果没有外在的明、暗、色、空所认知,那么,这个能知的见性也没有形相可言。意思就是没有所知的尘相,就没有能知的这个见性。因为见性必须要运用在明、暗、色、空;如果没有明、暗、色、空的所知,那么,这个见性就没有东西可以分别。所以这个[无知]是说没有所知就没有能知,重点在这个地方,没有外在的尘,就没有能认知的东西,所以,必须内、外配合构成能所,这个[知]是当作认知的对象。说阿难!见觉本来就没有任何的分别,因色空有,因为外尘的色法和虚空而有,有什么?才有能知和所知。因为我们的见大,六根的见精,必须借重着外尘才能显露出来。因外尘的色法和虚空,而才变成了能知的见,还有所知的尘。
底下佛陀举例子,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朝]就是日出,日出则明;[夕]就是日落,日落则昏。设居中宵,[中宵]就是半夜,白月则光,黑月便暗,白月是十五,农历十五的时候是白月;农历月底的时候是黑月。白月圆满的时候则有光明;碰到了农历的月底,黑月就变暗,就没光线了。则明暗等,这个[等]就包括色、空,明、暗、色、空,这些是眼根的见性所能认知的外尘。因见分析,因为有眼根的见性,才有办法分析明、暗、色、空诸法。
[此会见大即藏性]。也就是我们六根的见性,其实就是周遍法界的藏性,平等不二。[见大统指六根中,见、闻、嗅、尝、觉、知之性,今单举见,以例余五耳]。因为文章太长没办法,就举这个眼根的就包括了其它的五根。所以,今单举眼根的见性,以例余五,就五种。[此属第八识见分,映在六根门头,缘彼现量六尘者],现量就是现境,就是真实境,眼睛看的其实是有色法,这样的分别,这个在权教是这么说的,现量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非取浮、胜二根],浮、胜二根是有形的,浮尘根是肉做的,胜义根是神经系统,这二种都是有形相的;而我们现在的见性是没有形相的,不是有形的浮尘根、胜义根,不离眼根、不离根。[故不言根,而言见也]。因为见是无形的,但是,它必须用这个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来讲,要不然它就无所依靠,因为见是无形的。
[一切诸法,色、心二字收无不尽。前五大属色法],地、水、火、风、空,注意!虚空仍然是色法,因为是由比较、衬托而来的。[后识大属心法],后面有识大了别作用是属于心法。[故诸经祇明三科,无六入,见大即六入。本经立此大,有三义存焉:一、收前文:前十番显见,显此见大是真],见大就是我们的真心。[今更申明见闻等性,即如来藏],就是不生灭的见闻之性、根性,就是我们如来藏性,[则显见是心之旨愈畅]。意思是如果你用如来藏心,它就是真心,真心就会变成映在见闻觉知的见性、闻性里面;如果说见性带有少分的妄又变成见精。所以,无论是见性、见精、见元,都是指同一种东西。在《楞严经》里,见性也好、见精也好、见元也好,都是指同一种东西,不要被名词搞混了。
[二、顺后文:诸佛异口同音,告阿难言,使汝轮转],就是轮回。[生死结根],结这个生死的根,[唯汝六根],为什么讲六根?六根攀缘色、声、香、味、触、法,没有一时一刻停留过执着,没有!六根造生死的因,变成生死的结。[更非他物];反过来讲,[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无他物];本来是打结之处、是烦恼之处,现在把它转成如如不动、不执着、不分别、不起颠倒见,完全彻底放下能所,这个六根同时就是如来藏性,唯是一真,更无二法。第二月放下,真月就现前。[欲说根性法门,应立此大]。因为这是《楞严经》的重点。
[三、为圆通故:如六尘、六根、六识,前后六大,皆为诸圣圆通法门],无论是六尘、六根、六识,前后都是六大,皆为诸圣圆通法门。后面有讲:有的用六尘来修行证阿罗汉果;有的用六根根性来修行证阿罗汉果;有的人用六识来修行,后来又证阿罗汉果;但是,到最后都抛弃生灭,进不生灭,最后共同点就是这个。尘无尘相,根无根性,识无识性,都是非相,都是空相,才有办法进入。要进入圣人一定要三昧的功夫,换句话说没有定,纵然你持戒、有智慧,没有透过三昧这个桥梁,达不到彼岸。
一个修行人,二六时中都必须训练定力,不受眼睛的外尘——明、暗、色、空的影响;耳根不受动、静的影响;鼻子不受香、臭的影响;舌根不受味觉的影响;触尘不受合、离的影响;意根不受生灭的影响。转换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眼见一切明、暗、色、空如如不动;耳闻一切动、静之尘,如如不动;鼻子嗅一切香、臭如如不动;舌根尝一切味,心如如不动;身体触一切的合、离之尘,心如如不动;意对于一切生、灭,完全不执着,知道那是心的影像,完全如如不动,即入诸佛菩提之道,与诸佛同道。[若无根大,则大势至念佛圆通,都摄六根,何所依据?故须立此大,具足二十五数也]。二十五数就是二十五圆满的圆通法门,后面有讲二十五圣位、二十五圣人,都是根据根、尘、识,还有七大所修行的。
[见觉无知,因色空有者:乃明见大即藏性,见觉即见性,是灵明洞澈之觉体,一段光明,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不立能所],为什么不能立能所?能缘的意识心、所缘的尘境,其实都不可得,是一体性,有情、无情其实本一个如来藏性,本来就没有能所,因为妄执、妄动而变成有能所。[本来无有,能知所知],能知所知是为什么?[乃因色空],因为外在的色法还有虚空,[而有能知,及所知耳]。以及所知之尘。[此即下文,由尘发知之义]。因为外尘,引发内在的知。[由有色、空之尘,黏湛发见],这个重点在哪里?[湛]本来是光明之体性,现在被黏住了,发出来的是妄知妄见,带有妄的知见。[始有能见之根,与所见之尘],如果我们了解能所其实来自同一体性,完全不可得,则会归到自体,自己的心性。如果有能所,[而成能所二知]。所以,[见觉无知,指不变之体],但是[因色空有,指随缘之用]。因此,不变之体开采出来的话,就没有能所,色、空于如来真性当中显现,无所障碍;但是凡夫不一样,凡夫没有证悟到不变之体,只要色、空一显现,就变成能知跟所知,外尘一直连续的执着。
[如汝今者,在祗陀林,寻常所见,晨朝日出则明,傍晚日夕(日落时)便昏,此昼之明暗也];这是白天的明跟暗。[设居中宵半夜之时],这是指月亮的白跟暗。[逢白月夜,则有光明],像十五的月亮;[逢黑月夜,即便昏暗,此夜之明暗也]。一个是白天的明暗、一个黑夜的明暗。[则明暗等,因见分析者]:因为有见性的分析,分明、分暗,才能够认识尘境。[等者等于色、空],这个[等]不只包括明、暗,还包括色、空。[本科尘],本科之尘就是外尘。[以明、暗、色、空四字,互为隐显]。有时候隐藏起来,有时候显露出来。[如言色空],如果讲到色空的时候,[是合明暗之色以对空];明、暗是色法来对虚空。[单言明暗,是开色]为明、暗,但是,也包含摄受了空,[以摄空;如言见空,是以空摄色],如果说见到空,就是怎么样?同时就包括见到了色。是以空摄色,色跟空二个不能离;明跟暗也不能离,讲一个就包括二个;讲二个就包括四个。[而对见也。文中开摄不定,故先明之。则明暗等,因见分析]:如果明暗没有见性的分析,则无所明、无所知。这个时候[是开色以摄空],这个色就是指明、暗等等,开这个色法以摄空。[即因此尘境,而见始得以分析],要不然见性是无形的,怎么分析?[是明是暗,乃是见托尘立],为什么?没有外尘,见性就无所分析。[尘因见显,例知其余,五根、五尘,莫不皆尔。即下文所谓:由尘发知],由外尘而引发内在的知,这是能所一对,不能分离,有所,它一定要有能;有能,一定要有所。[因根有相],因为根性,才有办法了解、剖析外面的相。[相见无性],[相]是外相;[见]是内见,内根之见,简单讲就是外在的尘相和内在的根性(内在的见性),本来是无性的,就是空无自性的;外在的尘相和内根之见本来就是无性的。[同如交芦]。如同交芦就是暂时缘起,推倒一根,没有尘就没有根;没有根也没有尘,所以,推倒任何一方,另一方就不能成立,叫交芦。交芦最主要是强调它是缘起、空无自性、是暂时凑合在一起的。[根尘皆无独立之自性]。因为能所是不能分的。
[巳二 就尘详辨]
经文,[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并太虚空,为同一体?为非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
解释一下:此见性到底是跟明暗之相,并太虚空之相;就是跟明、暗虚空为同一体,是同一个体性吗?为非一体?[非一]就是异,或者是不同,就是见性与明暗、虚空是不同一个体性?或同非同?[非同]就是异,或同,或者是异。或异非异,[异]就是非同,[非异]就是同;其实这个是文学上希望它更美,其实讲的就是同跟异。简单讲到底是同还是异,底下或异非异其实就是在讲一样的东西,就是这个意思。再解释一遍,这个见性到底跟外在的尘相——明暗之相,与太虚空之外在的尘相,到底见性跟明暗、虚空是同一体性的?或者是不同一个体性?或者是同,或者是异?分清楚。
[此下就尘辨见]。此下就尘来辨明这个见性。[佛先征后破],[征]就是问,[征以根尘同异为征],我们这个见性到底跟根、尘是同还是异?根就是见性,尘就是明、暗、虚空。[共有四句:一同、二异,三或同或异,四非同非异。以二或二非各成一句,与下文合。佛以二同二异,各成一句,非同即是或异,义无乖也]。这个没什么差别,[问阿难言:而此见大,为复与明暗相(此开色法)],把色法开明暗,[并太虚空之相],太虚空我们知道它是无相,就是同一相了。这样子,眼根的见性跟明、暗、虚空,[为是同一体耶?为非同一体耶]?或者是我们的见性跟明、暗、虚空[为或同非同耶]?[非同]就是异。[为或异非异耶]?其实讲的就是同跟异,[先标征,下逐破]。
经文,[阿难,此见若复与明与暗,及与虚空,元一体者,则明与暗,二体相亡?暗时无明,明时无暗,若与暗一,明则见亡?必一于明,暗时当灭?灭则云何见明见暗?若明暗殊,见无生灭,一云何成]?
注意听!阿难,如果这个见性,我们用假设来谈,我们这个见性如果与明、暗,以及虚空是同一体性的,是一体的,不分别的,那么问题就出来,则明与暗,二体相亡?[亡]就是夺,明来暗去,暗来、暗生的话,明就灭了,这二个是完全不同的性质。相亡就是明来暗就亡,暗来明就亡,意思是互相倾夺。就是不共戴天,有明则无暗,有暗绝对无明,这大家都知道的。暗时无明,明时无暗,若与暗一,明则见亡?如果这个见性跟暗和合为一,就是跟暗是一体性的,就跟着暗跑,暗去的话就跟着走。如果明来的话,这个见就跟亡,跟暗走了,为什么?因为它只有暗,承认暗,这个见性唯有暗才有见性,明来的时候,这个见性就见不到明。必一于明,暗时当灭?如果我们这个见性,一定跟一体于明相,跟着明相是一,明相走了,或者是怎么样,明相走了就是暗产生了,暗时当灭,暗生的时候明就走了,这个见性就应当灭。如果你一定要说见性跟明相一体,那明相走了,见性也应该消失,因为它绝对不跟暗合,与明合。灭则云何见明见暗?[灭]的意思是说如果这个见性有随明或者暗而消失的话,则云何尚能见明见暗?
再讲一遍,[灭]就是见性灭掉了,见性随着明,或者是随着暗消灭,见性灭掉的时候,为什么还可以见明、见暗?可见见性并没有随着明、暗消失,无关于明暗,明来见明,暗来见暗。若明暗殊,见无生灭,一云何成?如果说明来暗去,暗生明灭,[殊]就是有差别,确实有别,如果说明、暗确实有所不同,意思就是有生灭,明来暗去,暗来明去,知道这个是互相倾夺,就是生灭;可是,见无生灭,我们的见性并没有生灭,所以,说是一体的,又怎么能够成立?那么,见大跟明暗之尘就相同,这一体的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明、暗它是生灭,而且是互相倾夺,见性本来就没有生灭。再讲一遍:阿难!这个见性如果跟明与暗,以及虚空是同一体性的,那么明跟暗这二个体性是互相倾夺的,明生暗就亡,暗生明就亡,暗的时候无明,明的时候无暗。如果见性要跟暗合为一体,明相来的时候这个见性早就没有了,为什么?因为跟暗跑掉了。如果见性一定要跟明合为一,那暗生的时候,暗时见性当灭。所以,我们很清楚的,如果见性有随其明暗而灭,为什么我们到目前尚能见明、见暗,可见见性还没有灭,见性无关于明、暗。如果明、暗你承认它是互相倾夺而有生灭,这确实有差别,有差别的生灭性,怎么跟见性本无生灭能够构成一体?一个是生灭,一个是不生灭,说是一体的是不能成立的。
[此破见大,与尘同一体]性。[谓阿难言:此之见觉,若复与明与暗,及与虚空(此开色对空),元是一体者,一体则合而不分,此牒征词。下约尘破,则明之与暗,二体更互相亡:暗时无有明,则明亡;明时无有暗,则暗亡。明暗相倾夺,故二体相亡,此见究竟与谁为一耶]?
[若与暗一下六句,正以显谬。此见若与暗为一体者,明生暗灭,则见应当与暗偕亡,云何又能见明?若必此见与明为一体者],你硬要说见性跟明是一体的,[暗生明灭,则见亦当与明以俱灭],这个见性也应该跟明就跑掉了,[云何又能见暗?后二句,则连上分解颇顺。倘欲另解灭字,当承上双约明暗,承一二两句,谓见既随暗而灭,当明现前,云何见明?承三、四两句,谓见既随明而灭,当暗现前,云何见暗]?意思就是明、暗各有来去,但是见性没有跟着来去。[若明暗殊],有差别,[见无生灭],没有差别,[一云何成]?明、暗是生灭,见性是不生灭,这二个讲一是不能成立的。[此三句,结成非一之义。以明来暗去,暗生明灭,明暗虽复差殊],因为它是生灭,怎么样?[见性本无生灭,一体之义,云何得成]?明暗是生灭,一个是不生不灭,说它是一体性的,是不对的。
经文,[若此见精,与暗与明,非一体者,汝离明暗,及与虚空,分析见元,作何形相]?
如果说这个见精(就是见性),与暗跟明不是一体;前面讲一体不能成立,如果说不是一体的,好,现在佛就问了:你这个见性离开明相、暗相,及与虚空的无相,来分析这个见元,好好的了解一下,外面的所知的尘——明、暗、虚空都不存在;[离]就是不存在,如果见性跟明、暗不是一体的话,好,离开了明、暗、虚空,你有什么东西可以分析吗?叫做分析见元,作何形相?你看看,没有东西可以分析,既不见明、也不见暗、也不见虚空,你叫见性怎么起作用呢?怎么分析?没有外尘,外尘的所知不存在,见性的能知也不存在。
[此破见大与尘非一体。见精见元,俱见性之别称]。也可以称见精,也可以称见元,也能称作见性。[谓若此见精,与暗与明,非一体者,则见当离尘],这个见性应当离外尘,[别有自体。下显不能离尘,若离明暗,及与虚空(开色对空),分析汝见元本体,究竟作何形相]?分析你这个见精的本体什么形状?没有形相,我们知道心是无形相的,见性当然是没有形相的,依于根而显,依于尘而有能所。
经文,[离明离暗,及离虚空,是见元同龟毛、兔角;明、暗、虚空三事俱异,从何立见]?
解释一下:如果我们见性离开了外面的明相、暗相及离开了虚空的无相,那么这个见性没有所知的相,这个见就元同龟毛、兔角。明、暗、虚空三事俱异,[异]就是离,把它抽掉,从何立见?你从何立这个见性呢?为什么?没有东西啊。
[上四句明离尘,则见无体,同于龟毛兔角之本无;后三句结成非异之义,若明、暗、虚空三事俱异(离也),无尘不能立见],没有所知的尘,如何有能知的见?[如是云何可说,此见与尘非一体耶]?难道说这个不是一体吗?离开了明、暗、虚空你根本就没有见性啊!
经文,[明暗相背,云何或同?离三元无,云何或异]?
这个明跟暗是互相违背的,为什么?它是异。它是不同的,二性是互相倾夺的,所 以明暗是相背的。这怎么是同一体呢,怎么可以讲是同一体呢?意思是明、暗相互倾夺,它是生灭的,怎么能说外在的尘境跟我们的见性是同一体性呢?明、暗本身是生灭,见性是不生灭。说相同是不对的,或同,同一体性是不对的。但是,急转之下,离开了明、暗、虚空,这三种外在的尘境,我们的见性根本就显露不出来,就本空了。这个见性不能离开明、暗、虚空,所以,说它是异是不对的。意思是它跟明、暗、虚空是一体的,因为离开了明、暗、虚空就没有能知的见性,怎么可以讲它是不同。
[此破或同或异。此或同即一体,或异即非一体,悉本前义。明暗互夺两亡,是为相背,云何或同?离却明、暗、虚空三者,元无独立之见,云何或异]?见必须依尘,尘也必须依见;没有根哪里有尘,没有尘哪来的根,是不是?
经文,[分空分见,本无边畔,云何非同?见暗见明,性非迁改,云何非异]?
分空就是分所见之空跟色法,还分一个能见的见性,这样硬要把它分开来,其实根跟尘本无边畔;畔就是中间的界限,能见的见性跟外在的色、空,所见的明暗、色空这个法,其实并没有中间界限,没有办法分。怎么可以讲它是不同,因为没有界限它就是同。这个见暗跟见明,此是生灭,但是,我们的见性并没有改变,它从本以来都是不生灭的。当然一个生灭,不同于一个不生灭,意思就是还是差别、不同之处;明、暗是生灭,见性是不生灭,说异是不对,说非异也不对,怎么可以说是不同?怎么可以讲没有差别呢?
[此破非同非异。首句以空摄色],用虚空来包含色法,[若谓见性,非同于尘,应可分析,各自有体,现今分析所见之空(摄色),分析能见之见,本无空、见,边际界畔可得,云何可说为非同乎?见暗见明(开色摄空),明暗有互相倾夺,见性无迁变改易,一则生灭,一则常住,不得混同,云何可说为非异乎?辨见至此,可谓尽矣]。分析见性一直到这个地方,可以说非常清楚了,尽了。[故下阿难,而得明心生信之益]。这是后面的七大讲完了,阿难生起信心了,所以就讲偈颂赞叹佛: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就是阿难生信以后赞叹这个楞严大定。
经文,[汝更细审,微细审详,审谛审观:明从太阳,暗随黑月,通属虚空,壅归大地,如是见精,因何所出]?
阿难及大众要好好的微细的审详,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微密的观照,弄清楚这个见性到底是怎么来的?这个见精是怎么出的?明相从太阳而出,暗相从黑月而来,通从虚空而显,壅有所阻碍就归于大地的色法,如是这个见性,眼根的见精因何所出?到底是为什么能显现出这个见精?好好的冷静一下到底从哪来?是同吗?是异吗?或同或异吗?
[上以四义,已破见大无和合相,再令审观生信,故谓汝更加细审。下二句即释细审之义,必令观察现境,穷极见源而后已。当观所见之明相,从于太阳,暗相随于黑月,通相属于虚空,壅相归于大地,各有从来,汝能见明、暗、通、塞之见精,毕竟因何所出?既无所出,将何和合耶]?既然没有出,当然就没有和合这个东西。
经文,[见觉空顽以空摄色,非和非合;不应见精,无从自出]?
见觉就是见精是有知觉的;空顽,而虚空是没有知觉,是无情物,是无情的。所以,这二种体性各异,一个是有情的知觉性,一个是虚空的无情性,[顽]就是顽钝。这见觉空顽重点在强调什么?强调体性各异,体性是不同的,在强调这个。体性不和,非和非合,不应见精,无从自出,也不能说这个见精没有原因自己跑出来。也不能坏缘起,缘起自性本空,假借方便的缘起,其实缘起也不可得。
[此破非因缘非自然。见精有知觉,虚空是顽钝,体性各异,非和非合,何得谓曰],怎么可以说,[诸法皆由因缘,和合而有?既非因缘,不应见精,无从(因也)自然而出]。
[巳三 合会警悟]
[若见、闻、知,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解释一下:若见、闻、知,这个讲三个就包括六根的根性;见闻觉知等六根之根性。这个性圆周遍,这个性是圆满的,是周遍法界的,它本来就不动摇,因为它非根、尘、识。只要你心如如不动,当知无边不动的虚空,并其动摇的地、水、火、风;地、水、火、风是有相的,虚空是无相的,加上这个见大,统统叫做六大。为什么?都是如来藏性所显现的,地、水、火、风、空、见,完全都是如来藏性,有情、无情都是如来藏性,根本没有能所。大悟的人悟到什么?都是平等,没有分别,没有能所,绝对的真心,彻底的解脱,对假相上的执着跟分别,也不在假相上起种种的颠倒,不贪婪、不嗔恨,也不愚痴,为什么?本来就是你心中的东西。
[佛意以此见大,合前五大,同名六大,会归藏性。五大是无情,见大是有情,合会情与无情共一体。首句若见、闻、知:六精举三该六。性圆周遍:性即六精之性,本来圆满,周遍法界,非此有彼无,此无彼有,方是性圆周遍;本不动摇生灭,非先无今有,今有后无,乃是常住义]。什么是佛?就是证得法界永恒的慧命,相妄性真,相显现生灭当体即空,其实就是不生灭的如来藏性。在这一期生灭里面,他开采出来了如来藏性,可是藏性其实是永恒存在的,但是随缘显现这个相,是方便来度众生的愿力。因此生命来讲,什么叫真正永恒?见性就得永恒。什么是开悟?于刹那之中即见永恒是开悟的圣者。哪种是明心见性大悟人的心境?入万人之中如入无人之境。为什么?觉性独立存在,周遍法界,没有什么增减,永远是寂照常住的东西,这个就是佛的伟大。[阿难后悟遍常二义],周遍法界。[皆由此也。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与此见大均平,以其体性平等,可名六大。均字,上科作同义解,此科作平等解,义俱可通]。
[性真圆融三句,即会相归性],诸位,相就是差别,性就是不差别;相就是有种种的分别,归性就是没有差别。会相归性是三藏十二部经典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如果你讲经说法,一直在相上打转,叫人家怎么做,而没有会归到心性,这个名为相说,叫做善巧方便。性是究竟第一义谛,这是诸佛菩萨的心,佛的心就是真性,真性就是佛的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这句话的重点在告诉你:没有明心见性,根本谈不上修行,因为你根本就不认识佛,佛号诵的很大声,诵经诵的很整齐,拜山拜的很好,放生放的无量无边,很好!师父赞叹你,有这样的善根不容易,但是对佛的心性不能了解跟体悟,你是什么?门外汉,连进入佛门都没有;进入佛门就是进入佛的心,你没有进到佛的心,你不认识佛。
《金刚经》讲: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这就告诉你,要认识佛心才是佛弟子,离相才能认识佛。我们现在讲来讲去,你要用功,可是要怎么用功呢?多拜佛,拜佛是相啊!念佛,念佛是声相啊!《金刚经》讲了: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打坐是身体相,行、住、坐、卧皆是相,诸位,法到底在哪里?如果你体悟法法本空,食、衣、住当体即空,所有的六根、六尘、六识,一十八界尽是空,就是会相归性。诸位,没有这一层的功夫,谈不上在修行。在经典里面讲:说法不会归第一义谛,不名说法。《大智度论》讲的非常清楚,一个弘法的法师,讲经说法,如果没有会归究竟的实相第一义谛,这个法师不叫做说法,只能讲他是结善缘,善巧方便。有的人不听经、不闻法,整天念佛、诵经,看起来很有修行;但是内在的烦恼没办法。我们必须冷静自我检讨,佛教是可以检讨的。
我曾经去过道场,这个道场是精进佛七,一直拜,很用功。大声念佛、精进拜佛,很好,我们很赞叹。但是,很少开示究竟第一义谛。这个是硬功夫,用这个硬功夫是很难契入佛的心性。当然精进也很重要,拜佛是硬功夫,没有心性的功夫。听经闻法是慧的功夫,禅定是定的功夫,见性是真功夫,它是真正佛的功夫。因此我跟他们这样相处,很用功的念佛,只要厨房一点小事就放不下,吵得很大声,这个是亲眼看到的。或者是为了一点小事情,也吵得很大声,当时我只是居士,不方便讲什么。我到今天为止,出家三十年,这个就需要冷静一下,我们也是为整个佛教好。所以,你要打精进佛七也好、禅七也好、各种法会活动,师父都赞叹,一定要会要归性,才是真正的修行人,否则没有目标。[论六大之相元妄,非无彼此;观六大之性本真,莫不圆融,皆是如来藏性,从本以来,原无生、灭、动摇之相可得]。
经文,[阿难,汝性沉沦,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汝当观此:见、闻、觉、知,为生为灭?为同为异?为非生灭?为非同异]?
阿难,汝性沉沦,因为对这个究竟的第一义谛,会相归性,相妄性真,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还不能体悟,阿难一直执,碍于权教的这个阶位。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不悟到这个见大,你的见精、闻精、觉精、觉知精等六根的根性,通称根大。没有体悟到你这个见大,当下就是本如来藏,本来你的见性,我们的心性,本来就是平等,本来就是无边,本来就是周遍法界,即如来藏性,见性就是见如来藏性。要注意那个[本]字,你整部经典全面看下来,那个[本]字就叫做绝对,[本]就是早就存在了,只是你没有发现。不经过比较叫做本;不经过思索叫做本;不经过推测叫做本,本来就是如来藏;就是有责备的意思,你为什么不能体悟?它本来就具足如来藏性,见性就是如来藏性,何以你不能体悟?而且它本来就存在。我们众生很可怜,这一颗摩尼宝珠如来藏性用不出来,每天老是向众生,老是向人乞请快乐、乞求快乐,是非常可怜!
汝当观此:见、闻、觉、知,为生为灭?注意!你当观见大,这个见大有见、闻、觉、知之性。见大就是心,见闻觉知之性也是心,为什么?观心然后注意那个心性,是什么意思?当体就是你心的生跟灭,在这里见大完全是内心的事情,生灭就是内心的事情。你应当观察,那个六根见、闻、觉、知之性,到底这颗心,是生呢?为灭呢?这个是见大的自体性来讲的。你这个见大的自体性,是生的体,是灭的体,或者是生灭之体呢?而与前面五大,这个同跟异,是跟前面五大来比较的。这个见大与前面五大到底是相同吗?或者是这个见大与前五大是不同?或者这见大的体性在自己的心性或者是你讲不生灭,就是见大的体性或者是不生灭?或者是与前面的五大是非异,就是同,与前五大是同还是异?
再讲一遍,阿难,汝性沉沦,不悟你的见大的见精、闻精、觉精、还有觉知精,这个六根的根性,其实本来跟平等无边周遍法界的如来藏性是同一体性,你现在好好谛观这个见大,见、闻、觉、知之性,到底它这个体性是生是灭呢?还有,这个见大跟前面的五大是同还是异呢?或者是这个见大的体性是不生灭的呢?还是跟前面的五大是不同的异呢?或者是非异的同呢?诸位!俱为戏论,统统就是戏论。师父再解释一遍,这一句就是真正完整的究竟义,前面讲的都是善巧方便解释,你要注意听!阿难,你完全没有了悟,这个见大在你的见精、闻精、觉精、知精等六根的根性,其实就是本来平等,没有能所、无一物的,周遍法界的如来藏性,等同虚空,没有能所的如来藏性。诸位!当你悟到如来藏性的这个时候,讲你的见大,这个见闻觉知之性是生是灭,这是戏论。见性跟前面的五大为同为异,俱是戏论。或者说当我们悟到本来如来藏,没有能所的时候,说这个见大的体性,本来非生灭,这是戏论。或者是我们悟到周遍法界本如来藏性,而说这见大与前面五大是同、是异、或者是非同,全部俱为戏论。证悟到了如来藏性,就没有所谓的生灭、同异、非生非灭、非同非异,完全没有,这个就是究竟义。当悟到见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的时候,不可以说生,不可以讲灭;不可以说同,也不能说是异;不能讲它非生灭,也不可以说它非同非异,全部都是戏论。
[上段合无情之五大,与有情之见大,皆会归如来藏性,以五大是第八识相分,见大是第八识见分,见、相皆依自证分],皆,就像是蜗牛的二只角,一只是相分,一只是见分,缩回来是同一个身体,有情、无情其实本来就是同一个体性。[自证分是第八识本体,乃依证自证分(即是真如)。其中有两重难知难信,故须合会:一者见闻等是无形,说圆周遍,易知易信;地等是有形,说圆周遍,难知难信。二者见等是有情,说是藏心,易知易信,空等是无情,说是藏心,难知难信,今已合会,皆同藏性。此段警令觉悟,谓阿难言:汝之心性沉沦,溺于权见],不晓得佛讲缘起,只是一时善巧方便的,没有真实义。[无有真智,不悟汝之见、闻、嗅、尝、觉、知六精]之性,[本来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平等不二,[汝当观察:此等见、闻、觉、知(闻摄鼻根知摄舌根)之性,为是生灭耶?为非生灭耶?而与五大,为是同异耶?为非同异耶]?
[上科不悟者四大,当观者空大,令悟四大],叫你观空,不出不入,悟到四大也是不出不入,这是上一科讲的。[与空大同体圆融];这一科不一样,[此科不悟者见大,当观者亦见大]。这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他是讲体性的东西,前面是讲衬托,四大衬托一个空,空来衬托四大的色,不一样。现在讲不悟者是见大,当观者也是见大,意思是自体性就是当下,这个是很重要的观念。[生、灭就自体言],就是发生在当下这个心性上,无关于外尘。[同、异对五大说。欲令阿难,悟明见等,非生、灭、同、异,亦非不生灭、不同异。若能悟此见大,性圆周遍,本无生灭,则生灭与不生灭,同异与非同异,俱为戏论],全部都不对,所以,真正悟道的人,说似一物即不中。
说:师父,听说你见性,麻烦把您见性说一说。我就讲:能说给你听就不是,说了就不对,不能说!师父,善巧方便说,善巧方便说也不行,这种东西是解脱的真实境,讲就不对,形容就不对,说似一物即不中,你讲什么形容统统不对,绝对的东西它不能讲;不能讲,也可以方便说,方便说,那个是第二月,方便让你进去。[便知五大,亦本如来藏,非和非合非不和合矣]。
[巳四 结显体用]
经文,[汝曾不知: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你一向不悟之如来藏中,性见就是性具之见性,本性具足的这个见性。觉明即觉体之本明,本明,不加思索、不加造作的明;本性具足的见性,就是觉体的本明。真觉之见精就是妙明之真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说汝曾不知,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你一向不悟如来藏性当中,性具之性见就是觉体之本明,真觉之见精就是妙明的真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此显全体圆融。曾不知,即一向未曾悟也。汝未悟如来藏中,性具之见,即是觉体本明,本觉之精,即是妙明真见。此中性见、明见,同上性色、真色,以性融大也;觉明、觉精,同上性空、真空,直指本体也。清净本然二句,谓见等体本清净,广大圆满,周遍法界]。
经文,[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嗅、尝、触、觉触、觉知,妙德莹然,遍周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如一见根,就是我们眼根的见性,这个见性周遍法界。包括耳的闻性、鼻子嗅性、舌头的尝触、身体的觉触、全部会归心性;还有觉知的意性,就是识性,这是妙德莹然,妙德就是妙用,[莹]就是光洁透明,遍周法界,圆满十方,就是十虚,宁有方所?随你众生的心,应你所知的量,如一见根,见就周法界,耳听、鼻嗅、舌尝、身触、意觉,这些都能够妙用透明,周遍法界。圆满十方,没有一定,宁有方所。所以,大用就无限,不会像众生束缚在那上小心眼。
[此显大用无限。随即随缘起用,能随九界众生,胜劣之心,大小之量,一一应之;下则举例以显,如一见根,称体周遍,以例诸根,耳之听,鼻之嗅,舌之尝触,味以合方知,故亦名触,身之觉触,意之觉知,此等诸根,即妙性之德用,清净光明,如玉之莹光皎洁,俱同见根,遍周法界,圆满十方虚空,宁有一定方所,即无在无所不在也]。这个是[四结显体用竟]。
[巳五 双拂二计]
[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本来是如来藏性,没有能所,现在你把这个搞混了,认为它是有根、尘、识的缘起因缘法,或者是外道执着的自然性,它是无因论,这些都是意识形态的执着,分别计度而有的。其实是不存在的,是妄动、是妄执、是不究竟义,万法,这些识心分别,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只有说一说,语言说一说,识心分别分别,其实它都是毕竟空,都没有真实义。
[循九界众生之业,发现之见,各有不同。众生肉眼,不见障外之色];不能见有障碍之外的颜色。[天眼视远惟明];天眼看到很遥远的地方很清楚。[慧眼见色了空];见到色,知道当体就是空。[法眼遍观尘世],无法不空。[此皆循染净业,发现胜劣见。世间无知众生,惑为因缘]之见、或者或为[自然]之见,这些知见都是头上安头,知见立知,[皆是意识妄心,妄生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真实之义。问:十番显见,已显见性即是真心,而为诸法总相,今则融入藏性,则见大乃为别相,未审其义云何?答:此经推重圆通,悟修证入,皆依六根,故前特显见性,以为全体,必须悟此不生灭性,为本修因,然后方可圆成,果地修证]。
[此七大普融万法,而如来藏当为总相,万法皆为别相。若约圆实教旨,法法皆可互为总别,如帝网千珠],帝网是指天上、天界的,就像我们称的种种的玉皇大帝,尤其在《华严经》讲的特别多。[一珠含多珠],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这个《华严》讲的最多。[多珠趣一珠,以一珠为总相,多珠为别相,珠珠皆然,即是互为总别。《正脉》云:良以前之开显,今之融入,俱有初后二相。前之初相,自根中荐出],自根中就是从根里面去了解根性,自根性当中推出。[及其后相],这个根性[则会万法为一体],万法,如来藏性就是我们的体性。[而根身器界,皆是其中幻影],我们现在就是看到了幻影,而执为实法。[当即是此中,如来藏也。
今之初相],这个见性从眼睛的目,[亦从目前],[目]可以用二个角度:眼根的目也可以;当下现在的明暗也行。即从目前[明暗辨起],就是从眼根的前面的明、暗辨起。[与前根中荐出无异,及其后相,则合会结显,性真圆融,周遍法界,当亦与前开显后相],前面这个开出来,后面有这个究竟之相,[无有异也。又此中七大,皆许同是圆融,又是依圆旨之万法互含也。而彼中见性],这个见性就是如来密因,叫你微密观照,开发如来密因,见性就是什么?就是本修因、下手处,修行的下手处就是用本性修行。[独许冠于万法],为什么?要成佛,不得不见性;而见性,要好好的修行就能成佛。见性是成佛的因,毋庸置疑,见性就是本修因,本修因就是明心见性,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就是这个道理。[又是本经之别旨宗要也。当知前欲其巧于悟修,而此欲其圆于见解矣。具眼者辨之。六见大竟]。明眼人当然就很酒桶有够明辨,自然就能够明辨。
七大里面这个见大最不好讲,因为这一段有相当的长度,又难,我们一气呵成把它贯串起来,才不会遗漏,你容易了解。阿难,我们的见觉本来是无分别也无执着,没有能所,是因为外在的色法和虚空,而变成了有能知以及所知。就像你今天现在正在祇陀林,你看清楚,就是早上日出之明,日落之昏。假设说在中宵的半夜,如果是月亮很皎白,我们就见到光明;如果碰到黑月我们就见到暗。那么这个明相、暗相、色、空等等,都是因为见性、能知的见性才来分析的。
这个见性到底是跟明、暗相、并太虚空之相,到底是同一体的?或者是不同一体?或同非同?或者是异,非同?或者是非异,非异就是同。阿难,这个见性如果说跟明、暗、以及虚空,假设说是一体的话,那么问题就出来了。明跟暗二体性是互相倾夺,或互相取代、倾夺的,为什么?明来暗去、暗生明就灭,意思就是暗的时候就无明,明的时候就无暗。如果这个见性跟暗为一体的话,那么明来的时候,暗去,这个见性就跟着跑掉,就无法再见到明。如果这个见精、见性一定跟明相一体的话,那么明相走了,就是暗生出来的时候,见性就跟明相走了,暗生的时候,见性就应当灭,因为它跟明相走了,就见不到暗。如果见性有随其明、暗相灭掉,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尚能见明见暗?可见见性不随明、暗而灭。如果明跟暗的确有差别,那我们了解它是生灭;见性本来是没有生灭的,见大与明暗之尘如果说同一体,怎么可以成立呢?因为明暗是生灭,见性是不生灭。
如果说见精跟暗、明是不同一体,假设这样成立的话,那你们试试看,离开了明相、暗相跟虚空,你的见性要分析什么?见性是分析明、暗跟虚空,现在连这些所缘的尘境都没有,那么,你分析见元,作何形相?离明、暗、以及虚空,那这个见性本来就如同龟毛、兔角,明、暗、虚空三事都离,哪里有办法立一个能知之见性。明、暗是互相违背的,明来暗去,暗生明灭的,怎么可以讲是一体的?但是离开明、暗、虚空,见性本来就无自体性,就不存在这个能知的见性,怎么能讲见精跟明、暗、虚空有什么不同?分能见之空、色,分能见之见性,本来就没有中间的界限之边畔,云何有不同之处呢?见暗、见明,其实这个是生灭的;但这个见性是不生灭的,怎么可以讲它没有不同?还是有差别、有不同之处,不可以讲非异。
汝更细审,微细审详,审谛审观:明从太阳,暗随黑月,通属虚空,壅归大地,如是这个见精,到底从何而出?见精是有知觉的,虚空是无知觉的,它的体性完全不同,根本谈不上和,也谈不上合。也不能说这个见性、见精无因而出。如果是见、闻、觉、知等六根之性,其实是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无边不动的虚空,并其动摇的地、水、火、风,全部叫做六大,这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所以,众生悟到这个地方,就彻底解脱。阿难!你的性碍于权教,一直执着缘起,汝性沉沦,不悟这个见大,你的见精、闻精、觉精、觉知精等六根之根性,本来是平等,周遍法界,平等无边的如来藏性。你应当观这个见大,跟见、闻、觉、知之性,是生是灭,其实是戏论。我们见大与五大同是戏论;我们见大与五大异仍然是戏论,因为证入了绝对的如来藏性就不可言说,离一切的生灭、同异。当我们的悟到见大即如来藏性,就不能说它不生不灭。为什么?没有这个名词,性相本来就一如,全事即理,全相即性,这里面没有所谓生灭,讲不生灭是戏论。
这个见大悟到如来藏性没有能所的时候,也不能说跟前面五大非同,非同就是异,这是戏论;非异就是同,这个仍然是戏论,尽是戏论。悟道的人,开口就错,开口就不对!为什么?不是语言、不是文字、不是音声、不是六根、不是六尘、不是六识;但是,即于六根、六尘、六识,没有一法不是如来藏性。诸位!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就是破除众生的执着讲的。即一切相就是佛,就是当相,就是不能离相,当下就是!讲离,不对;讲即,不对,性相本来一如,没有离,没有即,因为诸法本空,不能讲离,不能讲即。本空亦空,诸法本无,本无亦无,如是才入于无戏论的如来究竟之义,就是没有任何的戏论。
继续,你一向不悟之,如来藏中,性具之见性,就是觉体之本明;真觉之见精,就是妙明之真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之心,应所知量,小人小心量,所知有限;大人大心量。那么,他的听、嗅、尝、触、或者是觉触、觉意,其实都是周遍法界,他的妙德莹然,妙用是周遍法界的,毫无障碍。若见性,他到哪里都解脱,在台湾,台湾解脱;到欧洲,欧洲解脱;去美国,美国解脱,但是,要先有生存的条件,没有生存的条件就没办法。所以,要有色身,才讲这个见性,因为性相是不二的。圆满十方,宁有方所。一切众生因为业力所感,所以,业感就是缘起,缘起里面含有一定的业力,各个人无量劫来,和今生今世所造的业,就会循他前世和今生所造的业去发现。
世间不知道,二乘人及权教菩萨认为有根尘相对的因缘法而产生识,这个都是意识分析。更无知的外道认为这个是无因的自然性,这个仍然是知见立知的意识心,这是分析、计度,头上安头,本如来藏,没有能所,没有意识心,万法但有言说,其实都无实义,所以,惟佛悟如来藏究竟之义。回去看师父的DVD好好体悟,你会发现你这条路没有走错,你拜了世尊,释迦牟尼佛全世界最伟大的圣人,你这一条路绝对走得不虚此行!我告诉你,能够跨进释迦牟尼佛这个门,你认识了世尊,你是全世界最幸运的人!比中大乐透十亿更幸运,十亿是生灭法的东西,对不对?我们日子过得去,我们根本就不会羡慕那个,听到佛法最重要,这个是生灭,可以解脱之大法。你们是幸运的男人、女人,是善男子、善女人,真的是非常幸运。
台语有一句话:结婚,快乐一天,痛苦一辈子;学佛,辛苦一个晚上,快乐一辈子。一般人结婚那一天都很幸福,但是接下来,接下来就是责任,生儿育女就是养育,生育、养育、教育,然后夫妻常常因为这个小朋友吵架,开始一直很辛苦,知见立知是无明本嘛!相爱容易相处难,我常常讲修行容易公关难,这一句是我的座右铭。自己修行、弘法利生,这个很容易的;可是,你要跟他相处在一起,哇!那很苦啊,那种个性,二个人个性不一样,还是你住那边,我住这边,彼此之间这样子互相尊重,相处实在很不容易!学佛,辛苦一个晚上,譬如今天你坐在这个地方,突然听到一句,哪一句契合你的本心说:喔!这一句就是我要的,我这辛苦了一辈子就等这一句!豁然开朗那一刹那,你就知道一辈子的苦,歇即是菩提,就停止了,你就不会再这个自我分别、与人相处,感觉很困扰,一辈子的快乐就跟在后面,这个就是观念。你们大家在座,坐在这里研读《楞严》、听讲《楞严》,是非常非常幸运的一群,在全世十八亿到七十亿人口,你们是最幸运的一群。将来制作成DVD,哪一个人拿到《楞严》,他真的有心去研读,这个人也不是普通的善根,是大善根的人!哪怕是说没有在现场,无论在任何时空。
[辰七 识大 (分五)]
[巳初 标约根尘 二 就根尘辨 三 合会警悟 四 结显体用五 双拂二计 今初]
经文,[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
阿难,识性无源,识的了别性无源,本来就没有任何的根源。这个识是怎么来的呢?因于六种根跟尘互相来作为因缘而妄出,就是虚妄而显出这个识心,根、尘而引发这个虚妄的识心,刹那生即刹那灭。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循]就是循序,依照次第;[历]就是历览,用眼根、眼目循序历览。其目周视,[周]就是周围,[视]就是巡视,眼睛周围整个巡视,转一圈,你用清净心,就会象镜中之象,但如镜中的显像,在第一念无分别,无差别,在第一念本如来藏的心,没有能所,这个时候的识心就没有办法分析,这个就是无所分别。意思就是用无分别心的第一念看,就像镜中显相一样。所以,我们第一念刹那之间它是清净的;但是,我们众生清净不到一秒钟,他接着第二念分别执着就跑出来了。
[识性对下六种根尘,是指前六识,性即了别性,此性无有根源。下二句,即释无源之义,因于六种根尘为缘,虚妄显现,乃为尘影],这个尘影你如果悟得出来,就了解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看到的是一合相,一合相即是非相;一合相影现在你心中,其实那个就是你心的影像,我们贪爱这个境界不舍,其实是贪爱那个影像。所以,为什么愚痴的众生活得痛苦不堪?就是这个道理,不知道万法只是尘影。[尘有则有,尘无则无,是谓无源]。这识心本来就无源。[汝今遍观:此楞严法会圣众,此单举眼根对色尘,以例余五]。以例其它的五根。[用目循历者:用眼目循序历览。其目周围巡视,此根尘相对之时,一念未起,正根中见性,取现量性境。但如镜中现像,元无妍、媸、美、恶],[妍]就是美好的样子;[媸]就是容貌丑陋。[差别之分析也。此拣明眼根之相也]。
前面叫做无别的第一念,这个就进入分别第二念,经文,[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犍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
你第二念就开始用识心来分别了,你分别的识心,在中间就开始贴这个标签了,次第标指,这是文殊,这是富楼那,这是目犍连,这是须菩提,这是舍利弗,一一用意识心标指出来。
[此拣明识之相。即眼识及随眼识,同时而起之明了意识],这个明了意识就是第六意识,眼睛产生识的分别,其实它是如如不动的,再动念,这个分别心就开始出来了,意思就是明了意识配合着眼识而起来。[此二者亦有拣别。但对色尘,初起第一念,不涉名言,即是眼识名随念分别];眼识只有分别,可是,它就是等于不分别。但是,[如起第二念,计执名字,即是随眼家,俱起之同时意识],同时意识这个是第六意识的别名,同时于五俱(五识同时而起),叫同时意识。[名计度分别。分别名相,缘境之后,将外境摄入,交内之独头意识]。单独而起的意识叫独头意识。[于中次第标指者:于此圣众之中,次第与循历相照应,眼根循序而观,意识次第标名指相。此是文殊,译为妙德;此富楼那,译为满慈;此目犍连,译采菽氏;此须菩提,译为空生;此舍利弗,译为鹙子。此拣明眼识],这个是分别眼识,[与随眼意识之相]。
[巳二 就根尘辨]
经文,[此识了知,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虚空?为无所因,突然而出]?
这个识能了别的知,能了别识知,能了别的识心,到底是由眼根的见根所产生的识?或者是生于外在的尘相的识?或者是虚空跑出来的识?或者是无因所生,突然而产生的识心?到底是根生识?尘生识?虚空生识?或者是无因而生识?
[此先征起,下则逐破。征问此识,能了别之知,为是生于见根?为是生于尘相?为是生于虚空?为无所因,突然(忽然)生出此识耶]?
经文,[阿难,若汝识性,生于见中,如无明暗,及与色空,四种必无。元无汝见,见性尚无,从何发识]?
阿难,若汝识性,你的识性,这个根尘所产生的分别心,现在用假设的,若生于见中,就是单根生识,不借重外尘。生于见根当中,不借重外尘,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外在的明相、暗相,及色相、虚空相,这四种明、暗、色、空,这四种相必无,全部都没有。你单根有什么用?元无汝见,为什么?见是因为有明、暗、色、空才有分析,这些外在的尘境若没有,当然就没有能知之见。见性尚无,从何发识?连依靠的见性都没有,怎么发这个意识心?
[此破因根生]。就是单根不生识,[见即根也。离尘无根,从何发识]?根它无自性的,必须借重于尘;尘无自性,必须借重于根,根尘都无自性,当然识心也是没有自性。
经文,[若汝识性,生于相中,不从见生?既不见明,亦不见暗,明暗不瞩视也,即无色空,彼相尚无,识从何发]?
若汝识性,你这个意识心的心性,就是识性,生于相中,[此破因尘生。相即尘也],外尘。假设说单尘生识,假设说你的意识心是单单因为外尘而生的,就是外尘生识,不借重这个根,不从见生,不借重眼根而生。诸位!没有眼根的状况是什么?没有眼根,既不见明,也不见暗,没有眼根,没有见性,不能见明,也不能见暗!见性没有的话,见明、见暗都不可能了。不[瞩]就是视,明、暗都看不到,即无色空,根本就没有所谓色空的尘相,外在的尘相当然就没有了。能缘的见性没有,所缘的色空哪里存在?彼相尚无,[彼相亦即尘相],彼外在之尘相,[尘尚无有],连所缘的外在尘相都没有,那么,[识从何发]?这个识心是因为外在尘相由根引发这个见性而产生的,无(尘),识从何发?再讲一遍:如果你的识性,单单因为外尘而显现,不是从你的根产生的话,没有根,就不可能见明;不可能见暗,明暗都看不到,根本就不可能有外在的色空,根没有,尘当然没有,能、所都不存在,那么,彼外在的尘相都没有,你这个意识心到底从哪里跑出来?
经文,[若生于空,非相非见,非见无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灭缘,见、闻、觉、知、无处安立]?
如果是生于空,空会产生识心,如果说空自己会产生识心,虚空自己跑出意识心,不借重根跟尘,那会变成什么?非相非见,也没有外在的尘相,因为是虚空而产生,虚空无相;又不借重见根,也没有根。意思就是没有尘没有根,自己从虚空跑出识。非见无辨,没有见根,哪里有办法分辨明、暗、色、空?自不能知,明、暗、色、空?很清楚的。意思就是离根根本无尘。非相灭缘,如果没有外在的尘相,就灭去了外在所缘之境。现在是没有尘,那你就灭去了所缘之境,[灭]就少去了、灭掉了;[缘]就是所缘之境,灭去外在所缘之境。那么,能缘的见、闻、觉、知也无处安立,没有尘,当然就没有能缘之意识心,没有能就没有所;没有所就没有能。
[此破因空生。若生于空,既非尘相,又非见根。若非见根,则无能辨之性,自然不能知于明、暗、色、空,是离根无尘;若非尘相],如果没有外在的尘相,[则灭所缘之境,而见、闻、觉、知无处安立,是离尘无根矣]!能所是一对的。
经文,[处此二非,空则同无,有非同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
二非就是非相、非见,没有外在的尘相,也没有内在根见、根性都没有;空则同无,那么,也没有尘相、也没有根之见,那怎么办?空则同无,如果说虚空就等于没有。非尘非相就是空,空则同无,有非同物,如果空就算有,也不是像有形相之物,有非同物就算空是有的,也不能像有形的物。纵发汝识,就算你有识心,因为没有尘相,欲何分别?你怎么分别呢?
[处此非相、非见二非之中,能生之空,则几同于无。何以故?因非见无辨故?此空等同于无,何能生识耶?若说空是有,又非同于物,亦何能生识?纵然能生汝识,因非相]就是无相,没有相貌,[已灭所缘之境],没有所缘之境。那么,[欲将何者为所分别耶]?纵然你有识,你要分别什么?因为没有外在的尘境,空无一物啊!
经文,[若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识明月]?
如果不借重因缘,方便说它是因缘而生,是无因突然冒出来,而出分别之识心。若无所因,突然冒出了分别的识心,意思就是不借重因缘。那么,何不日中,别识明月?为什么不在白天,特别生出你的识心,来加以了别这个明月呢?意思就是你也必须借重晚上啊,白天日光太强,当然看不到月亮。所以,如果说:无因可以产生这个识心的话,突然冒出这个识心,那为什么不会在白天突然看到月亮,而让你很明了的见到这个月亮,对不对?特别生出汝识,来加以了知说这是明月?大家都知道,白天看不到明月。
[此破无因生。若谓无因,突然而能生出汝识者,何不于白日之中,无有明月,突然特别生出汝识,以了知明月耶]?
经文,[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见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状成有,不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
你要细细的审察观照,要微细的详审:这个见精是依托在你的眼根;[睛]就是眼根。而这个外相是托,就是借重于、必须仰仗。前境就前尘之境,相推前境,就是外相必须借重于前尘之境,才能显出眼根所对的相。可状成有,有相状的,这个就成为有相之色法;不相成无,如果是无相,那就变成空无之相了。如是生出识缘,如是生出了别识心之因缘,到底从哪里来?此见精托于眼根、还有外在的尘境,有相的是有相之色法;无相就变成无相的空,好好的冷静一下,到底这个识心,从哪里借重什么因缘跑出来?
[如前所说,非和合非不和合之义。汝可更加细详,微细详审句,即解释细详二字。能见之根,寄托于眼睛之内;所见之尘,推为现前之境;可有形状者,成为有相之色;不有形相者,成为无相之空;如是根、尘、色、空之中,汝可微细审详,生识之缘,毕竟因(依也)何所出]?到底识心是从哪里跑出来?[于根、尘、色、空,既无所出,则非和合明矣]!
经文,[识动、见澄,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不应识缘,无从自出]?
识动、见澄,这个识是分别的、是生灭的,是属于动性;而见性是属于无分别,是澄寂的,根本二种性是完全不同的,是非和非合,闻性、听性、觉性、知觉性,这五根之性完全一样,外尘,这个引发的识心,是分别、是动、是生灭,而这个五根之根性是不生灭的,完全跟见性是一样,亦复如是;不应识缘,不应当此之识心,生出来的缘是无从而出,没有原因而出,也必须方便说是因因缘。
[凡言和合,必体性相类,可说和合,现今识有分别属动,见无分别属澄,澄湛不动也。体性各异,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五根之性,亦复如是,均非因缘和合矣。不应、诫止之词,不应说此识生缘,乃是无从(因也)自然而出耶]?识出有因,就是必须借重因缘,而因缘本空,是佛的究竟说;佛说因缘是方便说,是权巧方便说。[然必根、尘相对而生,则又非不和合矣]!
[巳三 合会警悟]
经文,[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如果你觉悟到这个识心本无所从来,妄当体即空,如果你能够体悟这个,[此合前六大,会归藏性。谓如我前来所说,此之识心,本无所从,则非和合而有。当知此了别之识,与上见、闻、觉、知之根,同是圆满湛然],这个圆满湛然,[其性非从缘所生]。这个[缘]就是有能生跟所生,缘,它就是能所对立,[缘]就包括能所。所以,其性非从所,就是其性非从缘(能所)而生,就是独立绝对。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同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这样可以了解,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七大都是如来藏,本无生灭。
师父前面一直提醒你:识不是坏,我们以前一直说:破妄识无处、破妄识无体,破妄识非心;现在识本身就是性,分别当体即空就是不生灭,执着当下即空就是不执着,就是如来藏性;颠倒当体即空就是如来藏性。诸位!但看你懂不懂得运用这个本性而已?修行就在当下,为什么禅宗讲万法回归当下?诸位,难道你念佛不用当下之心吗?当体用本心念佛,哇!那可好了!没有烦恼,全心不是阿弥陀佛,依靠这一句阿弥陀佛,信、愿、行具足,没有烦恼,没有第二月,完全是真心,是真月。所以,若不见性,念佛很难得到一心不乱,就内心里面留下那些影像,你都受不了,每天都会过那种痛苦的阴影,活在痛苦的阴影之下。
我看了一段韩剧,颇有感触,没有学佛的人生观,那个痛苦是没有办法讲!新婚夫妻,因为老婆经常和以前的熟人打招呼,就开始一直问你们什么关系,还去公司查她们的过去。老婆希望老公不要一直追究,老公认为自己非常的爱自己老婆。就是一直要穷追到底,他的理由就是我太爱你了!这就是众生,他快要逼死她了,还不知道,他其实从来不懂得什么叫做真正的爱!看了这一段以后,喔,这个没有学佛!学佛那就以前你的事放下,从现在开始是新生活!嫁给我就是我老婆,我就是这样宽恕,真正来爱你。爱是真心,不是肉体,所有的缺点都可以包容,其实可以建立一个很圆满、很快乐的家庭。所以,不懂得佛法,就没有真正的幸福。
[倘不圆满,可说从缘所生,今既圆满,此外无法,岂有缘之可从?兼彼无情之虚空,及地、水、火、风悉皆均等,同名七大。此以识大,会通前之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者:七大一一皆性皆真,圆融无碍;如前云:性色真空,性空真色等。既唯性唯真,七大本非七大,故皆如来藏,本无生灭,常住不动也]。
经文,[阿难,汝心粗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
哇!这个真是有学问,阿难,你的心实在是很粗浮,不悟见闻,也不悟发明了知;不能悟明这个见闻觉知等六根的见性,不悟发明了知这个识性,了知此识性本如来藏。再讲一遍,阿难!汝心实在是粗浮,不能悟明见闻觉知等六根的根性,其实就是平等,周遍法界的如来藏性。你不悟、不悟明,也不能悟明了知这个识性其实就是平等,周遍法界的本如来藏。识就是性,性就是识,性识不二,这个是如来所悟的。
汝应观此:六处识心,六处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你应当观此六处的差别的识心,这个六处识心,好好的了解一下。如果这个识心统统是相同,为什么它的六种作用都不同?六用差别。所以,讲六识心是同是不对的,因为眼睛是见色、耳朵是闻声的。所以,若说六识心相同是不对的,因为六用差别不同。如果说讲六用的识心是有差异的,不对,因为元是一精明。为空为有?如果说六识识心都是空,是不对的,六识的识心都有了别作用。如果说六识识心统统讲有也不对,六识的识心全无形相,不能讲有。讲空不对,因为它可以了别;讲有不对,因为全无形相。为非同,[非同]就是异,也不对。如果六识的识心有差异,不对,因为原来是一体。[非异]就是同,为什么?同也不对,因为六处的作用是有差别的。眼能见色、耳能闻声等等、意是法尘。六尘产生六识,六识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所以,讲非同的异不对,因为它是一体的;讲非异(是同)也不对,因为六处是用殊。为非空有,[非空]就是有,[非有]就是空。这六处心就是有也不对!为什么?闻于根尘元无,识心元无所有,所以,它是非空(就是讲有),也不对。讲空也不对,很清楚它能够分别种种的尘境,怎么讲非有,它的的确确存在啊!
再讲一遍:六处识心讲同不对,因为它六用差别;讲异不对,因为它元是一精明。讲空不对,因为它有了别作用;讲有也不对,它全无形相。讲非同是异也不对,它不异,因为它元是一真性;讲非异是同也不对,因为它六处作用是不一样的。讲非有是有也不对,六识心离于根尘,元无所有;讲非有是空也不对,现在也很清楚能够分别诸尘的境界。
[此警令悟明识大即藏性。谓阿难言:汝心粗浮,粗则不细,浮则不深,无有深细之慧,不能悟明,见闻等根即藏性,不发明能了知之识性,本如来藏者:不字双用],用两次,[即不悟不发明根识,同是如来藏性。则教以应当起智观察,六处识心。为是同异乎?为是空有乎?为非同异乎?为非空有乎?若言是同,六用差别;若言是异,元一精明;此识岂可以同异言耶?若言是空,现有了别;若言是有,全无形相;此识岂可以空有言耶?若言非同,元本一体;若言非异,六处用殊;则知此识,又不可以非同非异言矣?若言非空,离于根尘,元无所有;若言非有],[非有]就是空,可是它[现能分别,诸尘境界;则知此识,又未可以空、有言矣]?讲识性空不对,讲识性有仍然不对,不可以说空,不能讲有。[若能悟明识大,同、异、非同]、非[异],若能悟明[空、有、非空]、非[有],你晓得识就是性。非:不即不离。[则可悟明前之见大,与今之识大,非和合非不和合矣]!
诸位!转识成智就在这一念间,识性本空就是智;转烦恼成菩提,烦恼本空,就是菩提;转凡成圣,凡心空无所有,就是圣心。识心不坏,不必除,但莫于相上执着,但莫于相上分别,识性就显现出来,识心寂灭,识性就显。有一句话:昔为恶友,今为良朋。过去这个识心是我们的恶友,因为它是伤害、是六贼;现在把它转识成智,转烦恼成菩提,转凡成圣,竟然是我们的良朋益友,二六时中,识当体即空,识就是性,没有什么不好。昔日乱臣贼子,变成今日的忠臣,我们要把识转化成我们的心性,它就是我们的忠臣。善于运用识,识就是性,全在一念之间,全在哪里?无所住心。修行不懂得转念,千万亿劫会沉沦,一直痛苦。如果你实在不能体会,你记得底下师父这一句话就好:凡事往好的地方去想。这一辈子你都用不完,碰到任何的境界一定要往好的去想,你的心灵就一直健康。心灵要有阳光,你的临命终的神识就会往生净土;心灵要是忧郁,你的临终就会往下一直沉沦。
[巳四 结显体用]
经文,[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
你元来不知,如来藏性当中,[性识]就是性具之识,即是妙明真知,[即是]就是等同,性识等同明知,性具之识即是妙明的真知;觉明等同真识,本觉之明即是怎么样?性真之识。[真识]就是性真之识。妙觉湛然就是本妙本觉,就是本明湛然,凝然遍周法界。[湛然]就是光明。
[此结显识大之体。以识体即是如来藏体,由阿难无有真智,不悟真理,故曰:汝元不知如来藏性之中,性具之识,即是妙明真知;本觉之明,即是性真之识。以藏性、识性,相融、相即也]。识性虽分别,其体本空。[妙觉湛然,然周法界者:前云清净本然,约本元自性说;今此识大,体即妙本明觉,湛然凝然,故直称妙觉湛然;体中元具遍周法界之用,此亦但理具,而非事造,事造亦在下文。理具与事造之用,当云何分?理具者,全体具足大用,浑涵未发];[浑]就是全部,包容未发。[虽然未发,其本有之力用,毫无欠阙],[阙]通缺,[如火柴具足火之力用,虽然未发,具有焚烧林野之用]。其实它可以大用的,可是我们用少了。[事造者,将此火柴一擦,一星之火,便可燎原]。[燎]就是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是烧了整片的原野。[理具事造,亦复如是]。
经文,[含吐十虚,宁有方所]?
[虚]就是方,就是这个识性含吐十方无际的虚空,宁有方所?只要有因缘,识心就会显现。所以,禅宗里面讲,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如果你能够了悟这一颗真心,就了解一合相就是无相。为什么?连微尘相都不存在,空无自性,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草树木的一合相,统统是空相。如果你了解这一颗真心,所有的相全是一合相,一合相即是非相,没有相可得。
[此明大用无限。此科无随心应量之文者,以心即识心,量亦识量,不复自随自应,故不列焉。但言识性,能含能吐,含即包藏义,吐即出生义。此即称性所起之大用,藏性能含裹十方,无际虚空,何况空中,所有世界众生耶]?所有的众生,都是你心性的众生,你要珍惜,你对众生嗔恨,你的心性就被污染。记得!万法唯心造的道理,动什么念,你就过什么日子,所有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所有的众生,其实是你本分的事情、是你本性的事情、是你如来藏性同一个体性的东西,它只是在你的前面而已。所以,伤害它就等于伤害你的心这个[能]。因此懂得佛法的人,是绝对不会伤害任何一个众生,也不随便伤害植物、矿物,都不会![藏性能显现十方,无尽虚空,以及空中所有一切诸法,识亦如是。故相宗云,‘万法唯识’也]。就是这个道理,万法唯识,就是万法都是缘起,能引发能缘的识心!这一句重点就是说:循业发现,你所产生的识心,到底是善识还是恶识,是善良的心还是恶的心?是菩萨的心还是佛的心,全部看你自己。学佛就这一句听得进去,一辈子都受用!你要过痛苦的日子,就每天都执着、分别,每天都斤斤计较,你就会过得很痛苦;每天想改变别人,你就会活得很痛苦!
[巳五 双拂二计]
经文,[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循有漏、无漏二种之业],循有漏业的烦恼,循无漏业的无烦恼二种业。[发现六凡有情世间。三乘正觉世间,染净之识。凡、外]凡夫、外道,[无有正知正见之众,迷惑为]二乘人所讲的[因缘和合而生,及自然不和合而生]。及外道无自然因缘和合而生,[此等皆妄想识心],为什么?他没有悟,没有能所的见性、如来藏性,当然就是用识心,而识心就是生死![分别计度,但有戏论之言说,都无真实之了义耳。《正脉》问:此经首先正破识心,如七处曲搜],[搜]就是找,在七处征心里面一直找。[三迷决了],三迷就是破妄识无处,破妄识非心,破妄识无体。[名义皆妄,毕竟无体;乃至显见文中,又复旁兼相形而破],破这个妄识,就是兼带的,继续破这个妄识,附带的。[未尝少假宽容。何后于十八界],根、尘、识这十八界,[即已许为如来藏心,妙真如性,至此愈称其周遍法界,含吐十虚,是即性之全体,而同彼开显见性之极量,何前乃妄之至],就是极处了。前面讲一直讲识心是妄,妄到极处;而后乃识心变成了真心?[而后乃真之极乎]?真心之极,变成含吐十方的真心?
[答:前约初心悟修须从方便,决择真妄],要决择真心跟妄心,要[舍生死根本,取涅槃妙心,则识须破尽,决定不用;后约圆解普融,无法不真,无法不如,乃至刹尘、念、劫],刹就是无量三千大千世界,怎么样?它是一真,也是毕竟空。就算很小很小的尘相,微尘相,也是毕竟空,也是如来藏性。就算刹那之间的一念,它的尘点劫的长时间;前面[尘刹]是讲空间,后面[念劫]是讲时间。其实[无非一真法界],全部都是如来藏性,[何况识心,不融法界?悬示中双具二门,此意详尽,宜研味之。《指掌》云:识之所以为患者,要在不知是妄,良以不知是妄,必至认以为真],所以,这个真妄要弄得很清楚。[遂不复更求真本:因将如来藏心,日汨没于情尘之中],[汨没]就是沉沦、埋没。
[从迷积迷,浩劫不返。]我们现在一切众生就是:把本性一念真智妄动,变成妄觉,就是用这个微细的妄觉,一直产生六根、六尘、六识,从来没有停止。所以,我们轮回得很冤枉,其中没有能受、所受,痛苦得很冤枉!一切众生,苦没有意义![若果知是妄,不认为真,还须会归如来藏性,如不然者,必至全体灰泯,][泯]就是消灭。[反将含吐十虚之妙觉明用,永沉幻果,尘劫莫升。]因为不会用,佛性就是不会用,一定要佛陀示现成道,来启发我们的觉性。[所以妙成二智,][妙]就是妙观察智;[成]就是成所作智。妙观察智跟成所作智这二智,[断分于焦芽败种者],[断]就是指断灭;[分]就是没有分。断灭而怎么样?指二乘人没有分,没有因缘修大乘究竟了义的实相、实相教。是指妙观察智跟成所作智在二乘人来讲,它是没有的,断分于焦芽败种者,就是不悟如来藏性的,统统称为焦芽败种,因为没有办法转识成智,既没有妙观察智,也没有成所作智,统统没有![岂曰无故?]不是没有理由的、不是没有原因的,就是得少为足,裹足不前,得到一点点佛法的喜悦,哇!听到了这个我就很满足了,我就懂得这一点皮毛,好了,关起门来,不听经、不闻法了,人家劝也劝不来,就裹足不前了,这个就是焦芽败种。
[是知前之所以正破旁破者,][旁破]就是兼破。[务令了识是妄;]真跟妄要分得很清楚,到最后,妄当体即空就是真。[后之所以会相融性者,务令达妄即真,]诸位,当你这一句体悟以后,达妄本空,知真本有,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修行在知道根尘识是妄、体空,就放下,无所住,单刀直入就契入佛的真心。为什么《金刚经》讲:若有所得,燃灯佛就不授记叫做释迦牟尼佛?因为无所得,妄本空。六根、六尘、六识,万法不可得,不可得就会相融性了。务令达妄即真,[得旨忘筌,][筌]本来是捕鱼的竹器,也就是说:达到了目的地的时候,这个只是方便手段。我们捕鱼是抓里面的鱼,捕鱼的竹器已经达到了捕鱼功能了,就暂时放下,竹器就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微智者不足与道也]。没有智慧、低智慧的人,是不够资格跟他讲这一些的;你讲这些他也听不进去,小心眼、小心量、小根器,这就是要听到《首楞严经》的这个大法,还真是困难!
[丑三 圆彰七大即性周遍竟。并上大科辛初如来破妄显真竟。]
[楞严经讲义第八卷终]
翻回来经文,我用简单的几分钟,把它再解释一遍:识大,阿难!识的了别性本来就没有根源,识心从哪儿来的呢?因为在六根和六尘互为因缘,而虚妄产生的识心。汝今遍观此会的圣众,用你的眼目循序历览,次第的了解,你的眼睛周围巡视一下,用清净心看一看,那么,你的心就会像镜中显出来的相,没有分别,也没有东西可以分析,在这个无分别处,就是清净的第一念。当他用识心产生第二念的时候,就安上种种的名字,汝识于中,用分别心次第标指,这是文殊师利菩萨、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目犍连、须菩提、舍利弗。这个识心能了别的知,这个识心到底是产生在眼的见根?或者是产生于外尘的相?或者是生于虚空?或者是无所因,突然冒出这个识心?阿难!如果你的识性,单单生于眼根当中的见性,没有外在的明相、暗相、及色、空这四种相,那么,就没有东西可以分别,这本来就没有你的见性,见性都不存在,识从哪里而发呢?
如果你的识性是生于外在的尘境,单尘不生识啊!如果说不从眼根而生识,单从外在的尘相而生识,诸位,没有眼根的见性起作用,既不见明相,也不见暗相,都看不到,就没有色跟空。那么,这个外尘相都没有,那么,你的识心从哪里发出来呢?如果说这个识心是生于虚空,诸位,虚空没有外在的尘相,又不是眼根的见性。如果没有眼根的见性,就没有办法分清楚,当然无法知道明暗色空,离根是无尘的。如果没有外在的尘相,就灭去了外在的境界这个缘,那么能见的见闻觉知这个性,当然也无从安立。处此非相、非见,这个讲到空,空就同无,如果空就算它是有,也不是有形相的东西(这个物)。就算你发出来这个识心,因为没有尘相的物相,你要分别什么?欲何分别?
若无所因,突然而出,冒出来这个分别的识心,为什么不会在白天,突然让你很清楚的分别这个明月在虚空?明月也必须假借因缘。不可以无因而生。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这个见精是依于眼根而存在,就是见性依于眼根而存在;外相就是借重于外在的尘相,才能显出眼根所对的外尘,有相状的就成为有相状的,有相可状就是成为相的色法;如果是无相,便成为空,空相就是无,如是这个生出来的识心了别的因缘,到底从哪里产生的呢?识性是分别的、是动态的,见性是无分别、是澄寂的、澄清的,非和非合,这些闻听觉知的五根之性,也是一样,不应当此识之生起的因缘,完全没有因缘就可以跑出识心,不可能的,必须借重于因缘;但是,因缘当体即空。
如果悟到这个识心其实是无所从来,当体就是空,其实就是我们本性,本如来的藏性,当知了别之识,跟上面所说的见闻觉知之根性,其实是圆满湛然他的性,不是从能缘、所缘而生的;[从所]就是从能缘、所缘而生的,它是绝对的。兼彼无情的虚空、地水火风,包括这个识大,统统名为七大。这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其实都是本性影现出来的有情跟无情,是平等圆融的,如来藏并没有生灭,妄动,叫做变成生灭,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七大其实究竟平等,都是如来藏,并没有所谓的生灭。
阿难!你的心是很粗浮的,不能悟明见闻觉知等这个六根的根性,其实就是如来藏;你也不能发明了知此识性,当体即空,本来就是如来藏,平等不二,识性平等不二,识就是性。汝应观此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种种的差别,到底六根、六尘所引发的这个识心,六种识心是同吗?不对!因为有六用的差别。为异吗?也不对!因为元是一精明。六种识心是空吗?也不对!因为它有了别的作用。六种识心是有吗?也不对!因为全无形相。六种识心是非同的异吗?也不对!元来是一体。六种识心是非异的同吗?也不对!六处之作用是有差别的。六种识心为非空,是有吗?不对!因为离于根尘,元无所有,所以,识心有也不对。讲非有,就是空吗?六种识心讲空也不对,因为能分别诸尘境界。诸位,真正的识心,悟入如来藏性没有能所的时候,讲同是戏论,讲异是戏论;讲空是戏论,讲有是戏论;讲非同是戏论,讲非异是戏论;讲非空是戏论,讲非有,仍然是戏论,绝对就是绝对,没有任何的语言、音声、文字、意识型态,完全没有,进入解脱的真实证量,没有东西、没有能所,绝对的一真,宇宙就是你的家,我家就是你的家,你的家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就全部宇宙就是我的本性,平等不二,我们的财富是无量无边的!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你真的不知道,不生灭的如来藏性当中,性具的识,就是妙明的真知,本觉之明,就是性真之识,本妙本觉湛然,凝然遍周法界,没有增减。识性含吐十虚,就是含吐十方没有界限的虚空,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好!哇!这个责任完成了,完成了!你不晓得我很高兴的,比中大乐透更高兴,因为这个很难讲的,这样你就知道说:喔!当师父的是不是很辛苦?诸位,当师父的是不是很辛苦?是不是?(众鼓掌谢师)是很辛苦啊,真的很辛苦啊,要白天准备到晚上,晚上要准备,又怕,我今天的准备就是怕大家听不懂,很辛苦的讲到这个地方,你们的根器又那么利,这到底要怎么讲?要怎么举例子?到底怎么讲?你看,要不然对师父来讲,反正早就体悟了,也不必这么辛苦,但是,为了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将来VCD、DVD做出来,就可以利益很多的众生,有心研读《楞严》的人,他就知道怎么样做。你看,最后还要再重复解释一遍,为什么?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因为师父的这一辈子,大概讲《楞严经》就是这一次;将来就是交给徒弟去讲,但是,要开这个《楞严经》啊,诸位徒弟啊,三藏十二部经典要通,要悟明心性才有办法,否则你千万不要讲这一部经,因为你自己都搞不懂了,底下怎么会听得懂?所以,有一点点卡住,你就不行!明天带什么来?(师问众)乖!很聪明,还真有智慧,一问就知;(笑)这到底是赞叹还是批判呢?好!诸位明天见,带《义贯》来,下课!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寓江湾丰子恺家。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世尊的开示:警惕——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恶业过彼挖一切众生眼罪聚看到多有一些学佛的同修,言语极其的随意、浅薄无智、斗争坚固,真的是造业无量,自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4
法师品第十此品明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大论(大智度论)明六种法师:一信力故受,二念力故持,三看文为读。四不忘为诵,五宣传为说,六圣人经书难解须解释。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只要皈依三宝,能念三宝,都是修行;能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用心,不贪财,不恋色,这就叫修行。常时观身体是无常的,是不干净的,是幻化的,是要死的。你这样观,你的烦恼就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1
善恶因果不能抵消,这是一定要懂的。那不能抵消怎么办?佛教导我们,对于善因加强,对于恶的,过去所造的,不再做了。让善的力量强大,恶的力量薄弱,将来往生的时候,力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20
【解】因果相背,为是处,作恶业希望乐报,因果相背,为非处,犹言“无有是处”也。“无有是处”是没有这个道理。这一条,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没有疑惑的,“十力”这个摆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8
大修行人指的是谁?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阿罗汉这些人,应化到这个世间,与没有成佛时的这些众生又碰头了,有缘,都遇到了,这时候还有没有因果?有,清楚。我们在《高僧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唯识二十论讲义前言如来灭度后九百年间,北印度有无著大士起,根据中道了义教《解深密经》、《瑜伽大论》等经典文献,广造诸论,以彰显法相唯识之理。特别是造《摄大乘论》以含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1
大悲咒是非常值得我们念诵修行的,而且现在很多的高僧大德都推荐我们念诵修行大悲咒。可能有的人在修行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其实我们是可以看一看各位法师讲解的大悲咒
大悲咒感应事迹时间:2024-10-07
佛宝网讯 近日,首届海峡两岸佛门书画艺术展作品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目前已陆续收到很多书法家、画家作品,投稿作品题材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佳作精彩纷呈。现选
文化资讯时间:2024-09-27
勉强找时间来学一学,不能一心一意去做,拔除“根本业缘”是不可能的,刚强众生难调难伏就在这里。不说一般的道友,我们出家弟子对这种道理人人都懂,也知道修行好,也是下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5
1在因果法则里面是不成立的。作善就在自己心田里落下善种子(善因),作恶就在心田里落下恶种子(恶因),善种子和恶种子不能互相抵消,到它们因缘成熟时,各结各的果报,不会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
一个大灾难来了,许许多多人丧失了生命财产,但是还有少数人很平安,没有受到大灾难。这些人,你仔细去观察,你去做一个统计,然后你就晓得,从统计上看到,绝大多数心行善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问:“佛菩萨还受不受因果报应?”答:这个问题,过去百丈大师遇到老狐狸曾经问过,问的话就是“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跟你这话的意思完全相同。老狐狸过去生中是讲经说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八大人觉经讲义[华藏上师]1961年莲华金刚藏吴润江上师在美国旧金山讲授八大人觉经讲义缘起西元一九六o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莲华金刚藏圣者吴公润江上师应美国旧金山正善佛道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2
近行定与安止定慈济瓦法师讲郑栢青译按:慈济瓦(Sujiva舍弃我)法师是一位马来西亚籍佛教上座部比丘,献身于佛法内观的教导。法师在1975年完成大学学业不久后,就出家。在修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9
财富是你命里有的,不用去争,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争也争不来,所以你要跟人竞争那岂不冤枉?《了凡四训》把这一桩事情讲得透彻、明白,把《了凡四训》多看几遍,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7
《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3
第二章 四圣谛在佛陀的教法中,四圣谛可算是其中的心要了。他在波罗奈附近的鹿野苑(今印度沙纳特地方),向他的老同修----五苦行者作第一次说法时﹝注一﹞,所讲的就是这个。这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0
1. 总论这世间上的一般人常认为可以从财富、权力和社交活动中得到快乐、安祥与调和,也想由家庭关系、职位、朋友和感官得到快乐。他们试着运用各种方法来改变自己的物质、社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8
来看省庵大师的一首净土诗:都言净土唯心是,十万余程是外求。但执妄心居在内(若言十万亿佛国之西方是外求者,则认方寸妄心居内,便同阿难所计七处之一),不知真性体全收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没有出离心能往生吗?这是绝大多数净业行人非常关心的问题。当然这里要注意,我们以下根据《观经四帖疏》疏文作的分析,虽然是在讲中品下生是否要求出离心的问题,实际上,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元朝至顺(元文宗年号,13301333年)庚午年间,浙江西部连年饥荒,当时杭州城中有许多人饿死。于是官府就雇人把这些尸体丢到六和塔后山的大坑中。其中有一个老太婆的尸体,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三主要道佛教的经典非常的多,如果你现在去寺庙的藏经阁,或者图书馆,佛教的书整个屋子都摆不完。如果你学的是天主教、基督教,事情还好办,也就一本圣经;偏偏你接触的是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3
学习奉献自己,要用智慧去奉献自己,把最美好的自己奉献出去,奉献给你最亲爱的人,奉献给在这个世界跟我们有缘的人,甚至奉献给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喜欢的敌人。这个奉献自己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3
平衡的自在当心和外在的事物互动的过程能够保持平衡,自在才会生起。种种不满足的心、嫉妒的心、傲慢的心,当你有这些心念的时候你就会痛苦啊!是不是?我们现在生活里面经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2
护念众生一个菩萨去观照众生苦的时候,就像是看着一个迷路的小孩。他跟我们一样,想要得到一个最圆满、平安的快乐,想要远离所有人间的烦恼和痛苦,但是用错方法了,一直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2
请问:打坐过程中该怎样呼吸,才能对打坐更有帮助?法清法师:对于佛家的打坐来说,开始的时候,只是数息就可以了。就是说,你的意识要顺着呼吸走,只注意你的吸气跟呼气。但是,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0
请问:在家里如何供佛?法清法师:大家在家里供佛,如果有专门的房间当然很好,如果没有,可以供在书房。供在书房很好。如果没有书房,供在客厅也可以。如果房间很小,没有客厅,那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0
请问:法师今天讲到出家修道就要“断爱去欲”,爱有大爱小爱之分,断爱去欲断的应该是小爱吧。经常也听到一些人说,人如果没有爱和欲了,是不是就会变得冷酷无情?法清法师:这里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0
他不修行,你也不修了?皈依僧,是皈依整个僧团,不是皈依某个僧人。任何一位僧人的言行,都不能代替整个僧团。不必因看不惯个别出家人而退失学佛的信心,除非你觉得所有的出家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9
从搁置的电子表突然走动谈起我的一位学生送给我一只新加坡出产的电子表,据他说,价格不贵却耐用,走时也准,换上新电池,至少可用两年。可是到了我的手上,换上新电池,仅使用了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9
常听一些学佛的居士说:某某人的脸色又白又亮,所以她修的好;某某人的脸色发黑,所以她业障现前,修的不好,因为相由心生。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相由心生是很正确的道理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经常教人家打坐,主要是按照智者大师《小止观》一书中来讲的。在与很多亲朋好友的联系中,自己也常常要他们学学打坐。但是,他们往往因缘不具足,不能来寺院,自己就没有机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自己很喜欢禅修,所以也经常带领别人禅修,所以通过禅修后的人得到的好处自己是经常能看得见的。身体的好转、疾病的减轻、记忆力增强、专注力的提高、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减轻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第八觉知原文: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八大心普济觉我们学佛皆知「依惑必造业,依业必造报」,有业报果报身即有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随境转,心就会变质 师父说:我们常常喜欢用心生气,用心烦恼,又用心谈恋爱,用心做事业,用心做善事。 我们一直在用心呀!怎么会找不到呢?原来是你在烦恼,心一烦,念头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7
生命为什么会苦?为什么会轮回?其实,这些都是我们自己造来的。因为迷惑而造了轮回的因果,这些因果成为生命的因、生命的业力。如果没有佛陀的引导,我们终将不知因果业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7
把念头停泊在心的机场学佛就是学习戒定慧,戒就象是飞机导航,飞机如果没有导航,就无法飞到停机场,所以戒就是导航,让我们航向成佛之路的导航系统。导航系统有了,接下来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7
在泰国这个佛教国家,供养三宝,请出家人到家里用斋,是最平常的事,因为学佛的弟子相信这是累积福报最好的机会。为什么供养法师会有福气呢?因为出家人所做的事情就是佛陀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7
居士百年之后骨灰能否进入寺庙存放?答:完全可以。不过要看那些寺院有条件存放,目前国内寺院并不是所有的寺院都具有存放骨灰的“海会塔”。近几年也有不少寺院建了“普通塔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6
慧是指佛法的般若妙慧,这种智慧能够洞彻宇宙人生真相。佛法的般若妙慧并非从学习中获得,而是从实践修行中证悟到的。我们常把世间的聪明与佛法的智慧混淆,其实二者是有区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5
由口念弥陀心散乱 喊破喉咙也枉然谈如何选择修学净土的善知识我们如果遇到其他不同的知见,不同的观点,来障碍我们净土法门,我们要有个标准,就是:唯信佛语,不可相信菩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5
如何理解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段话即是说明佛法的核心缘起法。佛陀告诉我们:宇宙世间的万事万物,包括精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5
静波法师:真正的发财秘诀并非求观音菩萨而是靠这四个字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是我自己的君王。”出家人是不容易的,这种孤独往往成就我们。太热
禅理故事时间:2024-08-05
佛陀教导,多闻弟子当行二事所谓非禅即诵,非诵即禅。有以为,诵,就是念经,于是每天诵经七、八个小时,既没了时间听讲,又没有时间洗浴。念经有功德,自然应该随喜,但把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4
依空法师-人间巧喻:66不老的生命波罗奈国的年轻国王登上王位,励精图治,对于国家的内政、外交、财税、农林、粮食等方面施攻,大事改革,一心要把国家建设成富强兵的大国。国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4
常用的念珠,通常为108颗,有说是因为佛教常说到百八烦恼。即:1、三界的见惑八十八:迷欲界苦谛的见惑有五钝使(贪、嗔、痴、慢、疑)五利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4
《观无量寿佛经》的观念法门编辑:向学法师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念佛是修持佛法的重要法门之一,随着佛教在汉地的传入和发展,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行者,尤其弘扬弥陀净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3
65神通何价有二位师兄弟结伴同行,到各个名山去参学,希望得到名师指点,能够深入佛法的堂奥。两个人跋山涉水,芒鞋踏遍了岭头云朶,但是依然云深不知处,寻访不到名师的踪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