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师
文殊讲堂
讲题:同分妄见
#8226;别业妄见
日期:2009.5.15-2009.5.23
片数:共5片(本片为第5片)DVD
[申二 破合]
前面是破[和],现在是破[合],佛陀为了让一切众生彻底的了解,我们的见性是独立存在的,不属于缘起,所以不和合;但是,却不能离开和合,所以,一直在强调,同时分开来讨论。
经文[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
现在就是问这个见精,妙净见精,因为二妄已除——同分妄见和别业妄见已经除去了,所以,才用这个[妙净见精]。就是纯一无杂的见性,是用这个名词。所以,楞严经在某个时候,它用的这个名相不同的时候,你就必须要特别注意!这个纯一无杂的见性,叫做妙净见精。
[此破合。凡言合者,如盖与函相合附],[函]就是藏物的小箱子,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些宝贵的东西,这小箱子上面有个盖,小箱子叫做函,上面有个盖子可以紧密的合着,把它保护和隐藏起来。所以,这上面的盖跟函就是相合附,[而不离也]。
经文[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
这个单单在文字上,就非常困难,这个不是念中文系有办法的。师父先解释一遍,同时呼吁大家:你的反应要快,听这个《楞严经》,开慧的楞严、开智慧的楞严经,没有相当好的脑筋没有办法;听不来的就作未来因。诸位!这个也是挺重要的正确的观念,佛经里面常常提到,听经闻法,如果不懂的就退,那很可惜!因为你今天所种的这个种子和因缘,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成长、会成熟。譬如你今天听了《楞严经》,也许你这一辈子没有办法解脱,或者超三界;但是,你有这个因缘,就完全不同,经过了百千万劫,哪一尊佛,也许叫做妙音佛,也许叫做净光佛,随便举个例子,刚好要选这个出家,随走过去,有善根的人看到这尊佛,他就会想跟着这个佛陀出家。这是讲的比喻,种善根跟不种善根,那个不种善根的看到这一尊佛,他会远离的。
可是,今天在讲堂,也许你听不懂;但是,原来是在释迦牟尼佛末法时期的时候,还听了慧律法师讲《楞严经》,这个善根一种下去,它经过了无量劫,就一定会发芽。那连这个因都没有种下去,没有结下这个善缘,你将来就完全没有因缘。所以,这个叫做功不唐捐,在你的八识田中,种下了这个金刚种子——听经闻法,百千万劫都不会消失!这个种未来因很重要的,我举一个比较贴切的例子。十几年前,有一个卖门卖茶叶的,跟我说:师父!我经营茶叶很久了,您如果要喝茶叶的时候,您记得!一定要喝好茶,好茶温胃,打通你的这个血行,而且除掉污秽的气,这个很好!您记得喝茶慢慢喝,一口一口喝。我从十几年以前,根本就没有喝茶的习惯,完全没有。只是有这个专业的人士,这样来到师父的面前讲他的好意,当时,我并不在意,这个种子种下去,十几年来,我从来不喝茶。
有一天,差不多两个月前,我早上睡醒的时候,头非常的痛,很痛很痛。有西药,那个止痛药都摆在前面的,可是,西药我已经很久不敢碰了,因为那个后遗症很严重,都不敢吃那个什么普拿疼、止痛剂,一粒西药都不敢吃,就一直让它痛,很痛很痛!痛的时候,自己要去突破,这个早上医院也没开,中药也没有,只有西药,西药不敢吃,这么痛怎么办呢?自己要想去突破。我现在就现成的东西,有没有一种能够治头痛的,而且没有后遗症的、对我身体又能够健康的?突然去想到茶叶,这个可能不错!这个是信徒送的,可能人家去外面郊游、旅游的时候,看到好茶买来送师父的,我就一直摆在那边。
突然想到要泡茶,头痛到这种程度,不处理不行。十几年来,种的那个泡茶的种子,就突然想到要治疗这个头痛,试试看!就把茶叶拿出来,想说:这个会好吗?没有办法!西药不敢吃,只有试试看,就把台湾高山茶,上面标示的,一千八百公尺到二千五百公尺的高山茶,是怎么样台湾的好茶,这个解说。好!那就把它泡了!我不懂怎么泡茶,随便抓一撮,只知道说把它热水滚滚的烫下去,因为我这个是外行的,从来不喝茶的。随便泡吧!就喝了,奇怪!竟然剧烈的头痛好了,好了呢!自己都觉得很不可思议!没有吃西药、没有吃中药,就这样好了!
从那一天起,我到现在每天都喝茶。所以,交待你们一个任务,去找好茶,拿回来算我成本就好,不要赚我的钱,最好是不要赚太多。刚刚要上课前还喝茶。我现在举这个例子就是说:你今天听经闻法,什么时候会用到,你不知道,这个智慧的种子一种下去以后,金刚种子一种下去以后,你百千万劫都有可能,会出家修行、了生死证果,乃至于成佛。如果你今天连这个种子的因缘都没有,听到困难的就畏缩、退缩,那么,就非常可惜!我只能这样劝劝大家。
师父先解释一下: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意思是这个见性,如果只有跟明相才合,明相走了,见性就跟着走了,至于暗的时候,到暗的时候,就是不明,所以,先前的这个明相就已经灭了,暗来,明就灭,这一定的道理!所以,若明合者,如果见性只有跟明相才合,那么,暗来的时候,明已经去了,明相已灭了。此见就是见性,这个见性即不与诸暗合,为什么?跟人家跑掉了,云何见暗?
这样你如果听不懂,我举个例子,譬如大家都去过公园,公园如果有厕所的话,厕所里面有一面镜子。诸位!男众如果是表明相的话,女众如果是表暗相的话,在座诸位,有一个男人上去厕所,照镜子,把镜子拿走了;那么,下一位女众来,进去有没有镜子照?没有,镜子被拿走了!懂这个比喻吗?非常好!所以,明相如果跟见性合的话,那么,就跟见性跑掉。暗相来,就看不到暗相。若见性跟明相合者,至于暗相来的时候,先前的明相就已经灭了,此见性就不与诸暗合,因为跟明相跑掉了,云何再见暗呢?为什么会再见到暗呢?可见,见性不随明、暗而亡,明来见明,暗来见暗。
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这句你反应要很快才有办法听得懂。假设说这个见性见到暗的时候,却不与暗合,没有跟暗合,却能够见到暗,简单讲:这个人如果见明的时候,那一定怎么样?如果与明合的时候,应非见明,跟明相合的时候,应当没有见明,为什么呢?因为见暗的时候,不需要与暗合,简单讲,见明的时候,也不需要与明合。是不是?
这一句就是反过来,另外一个角度讲。再讲一遍: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这两句是转过来,前面八个字段落,后面急下的,转过来那个念头,先讲前面八个字。若见暗时,不必与暗合,不一定跟暗合,意思是,我们了解见性见暗的时候,一定要跟暗合啊!现在把它假设说,若见暗的时候,不必跟暗合,那么,急转直下,反过来同样的道理,跟明相合的时候,应非见明,为什么?合就是不见,对不对?不合就是见。前面是:若见暗的时候不与暗合,现在与明相合,当然就不可以见明。
这样你们到底有没有听懂?怎么都没什么表情?若见暗时,不一定跟暗合,与明合的时候,就应当非见明,既不见明,如果这个见性不能见到明相,云何明合,为什么跟明相合的时候,了明非暗?我们却清楚的知道,是明而不是暗呢?整句再解释一遍: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如果这个见性跟明合的时候,那么,关于暗的时候来到,先前的明相就已经灭了,这个见性就不能与诸暗合,因为被明相带走了见性,云何可以再见到暗呢?表示见性不随明、暗,明来见明,暗来见暗。换另外一个角度,如果看到暗的时候,不一定跟暗合,那么,反过来说,跟明相合的时候就应非见明,意思是:这是矛盾的、不可能的!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既然见性见不到明相,为什么跟明相合的时候,我们非常清楚是明相,而不是暗相?这样听得懂吧!好!听不懂就作未来因了。
[此正破明合。若与明合者,如圆盖合于圆函],圆函就是匣子,藏物的小箱子,这个就是函。[附而不离,至于暗时,暗生明灭],就是暗相生,明就灭。[见]性[与明合,自必随明以俱灭],[自必]就是当然,当然随着明相就俱灭了。[此见]性[即不与诸暗合],因为跟明跑掉了,[既不合暗,云何而能见暗]?如果见性不跟暗相来和,又怎么能够见到暗相呢?[若见暗时,不与暗合者:恐防谬计,不必暗合,而能见暗。故破云:若见暗之时,不必定与暗合,依旧与明合],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急转直下,[而能见暗者,则不合能见],则不合能见暗,[合应不见,汝见与明合者,应当见暗,而非见明矣]!
[云何明合,了明非暗。此归正破。既与明合,应]当[非见明,云何现前],为什么?意思就是:前面的假设是错误的,云何现前?为什么你现在[与明合时,了知是明非暗也?明暗是二,见性是一],明相有来去、有生灭,见性没有。[明、暗有生灭,见性无去来,岂可说合耶]?
经文[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意思是:举一个明相来举例的话,那么,其它的暗、通,以及诸群塞,亦得如是,依此类推就可以明白。[此以上可以例知,故云亦复如是。初破和合竟]。
[午二 破非和合 (分二)]
[未初 承示转惑]
[二 别为破斥 今初]
非和合也不对,非和合怎么能够见明相、暗相、通相、塞相呢?不和合的话,见性没有相,如何来显呢?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阿难对佛说:世尊!我现在这样子静静的思惟,听佛的开示,现在觉悟到此[本]妙,[觉]就是觉明,元[清净体],就是本妙觉明元清净之体,原来的清净之体。与诸缘尘,明、暗、通、塞,因为要往外去攀缘的,不是明相就是暗相、就是通相、就是塞相,叫做缘尘,外在的尘。与诸外在的尘——明、暗、通、塞,及心念虑,就是我这一颗能分别的心,非和合耶?它不是和合。
[当机闻说,证菩提心,不从和合起,遂转惑],因此转惑[非和非合,离缘别有],离开这个明、暗、通、塞的外缘,而别有清净自性。[此妄情计度,势所必至。观其问词曰],阿难说:[如我思惟,末句殿以耶字,是未敢自决,而请佛求决]定[也。此妙觉元者:指此根中见性,乃本妙觉明,元清净体,具不变随缘二义;依不变义故非和合,依随缘义非不和合],所以,非和合,或者是非不和合,两个角度不一样。[性、相互融,真、俗无碍,此以剖妄之后,乃立斯名]。
[与诸缘尘:即明、暗、通、塞,所缘]的[尘境。及心念虑:即六处识心,以心为识体,念虑为识用,此正辩根性之与尘识],尘是外在的,识是内在的,尘识,尘识,尘所引出来的心的念虑就是识。[非则俱非也。初承示转惑竟]。就是非和合、非不和合。这段是说,阿难对佛说:世尊!如我思惟,这个本妙觉明,元清净体,与诸明、暗、通、塞、念虑的意识心,是不和合的。佛就破斥他:不与明相合,你怎么见明?不与暗相合,你又怎么见暗?
[未二 别为破斥 (分二)]
[申初 破非和]
[二 破非合 今初]
经文[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
师父先解释一遍:佛言,说你现在又说,意思是,你一直重要用二分法,不是左边就是右边,不是右边就是左边;不是和合就是不和合,怎么样转都是那个念虑心,从来没有体悟到迥脱根尘的那个绝对的心性,脱不了!所以,怎么样讲,就是以世俗之见、妄想的分别,而来揣测佛境。所以,没有见性的人,你不管怎么讲,他完全没办法理解和体悟,没有办法,只能作未来的因。
佛言:汝今又言,这一句佛有感伤、感叹的意思,你为什么一直重复,这样子不是左边就是右边呢?觉非和合,为什么又说我们的妙觉元,本妙觉明,元清净体非和合。我现在问你:此妙见精,这个本性、如来藏性,如果非和合,假设说你这个角度来讲的话,为非明和?好!是没有跟明相来和,那又为什么能够见明?见性不与明和,如何见明?为非暗和?如果见性不与暗和,又怎么能见暗?为非通和?[通]就是贯通、贯穿,就像虚空之处就是通,如果这个见性没有与塞和,又如何那个地方是阻塞,为什么能够知道?见性没有触及到明、暗、通、塞,如何知道明暗、通塞?
[此正破非和,以显非不和也]。意思就是讲不和合是不对的,非不和就是没有办法离开缘起,[非和者两物异体,各不相入之谓也。佛言:汝今又言此妙觉元,非和合者,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应如砖石并砌],就像砖是砖,石头是石头,砖跟石头形状不一样啊,[砌]就是把它堆叠起来,很明显的你了解这是砖、这是石头,这个就是明显的不和合。同时把它堆叠起来叫做并砌,砖跟石头堆叠起来,你很明显可以看到这是砖、这是石头,为什么?[彼此各不相入],砖的形状跟石头的形状不一样,砖是四四方方的,石头有的成圆的、有的成扁的,不规则。[为与明、暗、通、塞,四法之中,与何法非和耶]?你说说看。[此中见精称妙者,亦二妄已剖故也]。[剖]就是分析,已经除掉了。好,底下世尊就告诉他道理。
经文[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
我们的世尊要阿难好好的省思、冷静分析一下。师父解释一下这一句:如果我们的本性,不跟明相和,则见性跟明相必有边畔,没有和。我举个例子,你看,如果不和。师父的左手代表现性,右手代表明相,如果没有和,就是没有完全密合,就象这样(法师双手合掌),见性跟明相,你会发现什么?中间有一条界限对不对?这个就是不和的结果。如果我们的见性没有跟明相和,那么,见性跟明相它就有一条界限。因为没有和嘛!有一个裂缝、裂线。
汝且谛观:佛陀要阿难好好的仔细观察,何处是明?哪里是明相?在明相当中,你又怎么个分辨出见性?意思就是:明相、见性根本就是不二。见到明相,譬如说我们光线看出来,我们看的明相,现在讲堂这么亮,这个灯光这么清楚,我们的见性看出去,你有办法分辨说这是见性、这是光线吗?当然没办法分啊!要不然你从光线里面分出见性给我看看,谁有办法?这个就是表示是不二,见性跟明相是没办法分的,就是很明显的和。何处是见?哪里是见性?诸位!在见性、在明相,自何为畔?用什么来当作界限?意思就是你找不到界限,找不到界限就是和合,这么容易。
[此但约明破。若见非与明和],如果见性不跟明相和。[如砖]、跟[石]头[并砌],[砌]就是把它堆叠起来,就是砖是砖,石头是石头,为什么?体格格不入,[体不相入],砖块是四方形的,石头是呈不规则的,有的圆、有的扁、有的大、有的小的,很明显你就知道,这个是砖、这是石头,因为体不相入。[则见之与明,必有边际界畔],那一定的道理,因为没有和嘛![此是必然之理。汝且现今谛实观察],好好的观察,[何处是明相?何处是见精]?释迦牟尼佛就,你根本分不出哪里是明相?哪里是见精?意思是:不和是不可能的,见光明,见性本身就存在,见性就是由光线来显现,这两个是不二,你不能讲它不和。[在见精与明相二者之间,自何处为界畔耶]?意思是你找不出来,找不出来就是和,[此先与索畔]。
经文[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
好!转换另外一个角度来讨论,不必这样一直逼迫你,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阿难!如果在明相当中,这[明际]就是有光、光线之下。若明际之中,看得很清楚,这个时候,必无见者就是:你一定要说,必定没有见性的作用,假设说你是这样讲。则不相及,诸位!没有见性,哪来看得到明相呢?不相及就是不和合,见性跟明相彼此之间不相及,没有和合。见性跟明相不和合,当然自不知其明相所在,处尚不在,连明相都不知道在哪里,畔云何成?连明相的界限到哪里都不知道,界限怎么能说得通?
再解释一遍:阿难!如果在明相的当中,你一定要说没有见性的作用,那么,就表示见性跟明相不相及,就是没有和合,见性跟明相不和合、不相及,见性没有来到明相的中间,当然就不知道明相所在的地方,处尚不知,畔云何成?这个明相的地方尚不能成立,都不知道明相在哪里,你说有界限,界限在哪里啊?你说这个国家,国土在哪里都不知道,你怎么知道国家的界限在哪里?
[此蹑成破意。谓言纵有边畔,亦如砖石之不相入。际者界限也]。就是界限,[承上见精、明相,各有界限],如果各有各的界限。[见中无明,明中无见]。这个要注意,底下那个[无明]是没有光线、没有明相。见中无明不能说:见性当中没有智慧。哇!那完蛋了!是见性当中,没有所缘的光线,[明]就是明相,明中无见,就是明相中也没有见性,是这个意思。见中无明,明中无见,意思是见性当中并没有光线的明相;或者是明相当中,也没有能缘的见性,这两句是这个意思,完全不相及。
[若明相界限中间,必无见者,则彼此不相及],见性是见性,明相是明相,不和合,两个不相及,[自然不知明相所在之处;处尚不知,边畔从何分别]?好!举个例子,譬如假设有人讲说:我在南部的山区盖了一栋木屋,请问:木屋的界限到哪里?不知道。[木屋在哪里?]就不用讲界限到哪里,为什么?连连木屋都不知道,怎么知道那个界限是哪里?处都没有,哪里有界限?[畔既不分,则非和之义不成矣]!意思是一定要和合。
经文[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如果见性不与暗和,就见不到暗;如果见性不与通和,就不知道是通;如果见性不与塞和,就不知道是塞相,亦得如是。[此破一,自可例余。初破非和竟]。
[申二 破非合]
经文[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
这个文字很容易的,[此破合可知]。
经文[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
解释一下:如果我们这个见性,并没有跟明相更紧密的合在一起,那么,则见性是见性,明相是明相,本性是本性。则见与明,这见性与明相怎么样?性、相乖角,一个是属性,一个是属相,见性是性,明相是相,什么叫乖角呢?就是两角永远没有交会点,[乖]本来就是违背的意思,没有交会点。如耳与明,耳朵、耳根本来是对声尘的,你现在把耳朵拿来跟光线来对,是对不上的,光线是针对眼睛的。说:耳与明,为什么?了不相触,目前全世界还没有一个人说:我用耳朵来看事情的。对不对?眼睛坏了,眼睛瞎掉了,说:我用耳根来看的。那没有办法!是不是?就像耳根跟明相了不相触,[触]就是会合,没有触合到。
再解释一遍:如果这个见性不跟明合,那么,见性跟明相就像性相的相乖角、相违背,就像耳根来对这个明相的不可能;耳根是对声尘的,明相是对眼根的,根本就两不相触,了不相触,意思就是要合。
[首句牒定。若见不与明合者,则见与明,一属性,一属相,彼此乖违角立,各不相顺]。[角立]就对立,各不相顺。就像牛角两个角对立着,牛的两只角一辈子都不会相触、相碰到,叫做角,这个角比喻牛角,佛经常常用的。[此据理论,下以喻明。既然非合,应如耳根之与明相],耳根不是对明相的,耳根是对声尘的。[了无关系,不相触合;触即合也]。
经文[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
意思就是:假设说你这个假设是成立的,若不相和合,且不知明相所在,你这个见性,尚且不知道明相在哪里,见性看不到明相啊!若不相合,见性是见性,明相是明相啊!见且不知,[见]就是见性,见性尚且不知道明相在哪里,那又怎么能够分别明相,所谓的合或者是非合之理?意思就是讲不通。见性都不知道明相在哪里,讲什么合跟不合?意思就是这样子,就是非合不行。
[此承上]面[既不相合,纵见之],就算看到[亦不能见,见且不见,自然不知明相所在;如耳听明],[明]就是光线,[听且不能听,岂知所在耶?知既不知,云何甄别明白,合与非合之理]?
经文[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此例破,可知],可以知道。[后无结文者],没有结文。[因此科但释前超情科中余情,故不另结]。意思是:后面有贯串的意思,跟前面超情科中的余情一样的道理,所以,在这里不另结;后面还有贯串的义理,就是会通四科,即性常住,有更扩大。[文自阿难妄识破后,求示寂常妙明真心,而如来指与根中见性,十番极显其真],我们十番显见里面,一次又一次的显出我们的真心,显出我们真心的本性。为什么佛要我们自己珍重,不要自暴自弃,是每一个人根中都有佛性,先从一根来找,再扩大六根,一根叫做见性,六根叫做藏性。
诸位!要有一个观念,单单指眼睛,这个叫做见性;如果统统指六根的本性,譬如眼睛叫做见性;耳根叫做闻性;鼻叫做嗅性;舌头叫做尝性;身体叫做触性;意叫做识性。六根里面,一讲到同一个性,这个时候要讲如来藏性;单指一根开发,叫做见性,是用眼根单刀直入来讲,让大家容易了解。所以,单以一根眼根来讲,叫做见性;如果六根同一个性,这个时候要讲如来藏性,名词就不一样了。
[二见复剖其妄],同分妄见,还有别业妄见,把这个妄分析出来。[克就当人分上,最亲切处,分明指出,会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妄不离真],诸位!妄不离真,为什么?妄心是真心的影子而已,[妄]就是指妄识,[真]是指真心,妄识就是真心的影子。所以,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影子而已。因为意识就攀缘这个假相,落入这个观念变作影子,而把影子当作是真实,所以,一直攀缘这个生灭的无常假相,痛苦不堪!但是,你要找真心又可以离开妄心;妄当体即空就是真。
[同是觉明无漏妙心;此中复明,本妙觉元,非和合与不和合,密示万法一体之旨],讲非和合也不对,讲不和合也不对,超越一切非和合与不和合。密示万法一体之旨,本来就是一真平等法界,同一个如来藏性,分什么合还有离?[大科尅就根性,直指真心已竟。自此以前但显理究竟坚固,若不知所指之心,不独近具根中],不只是在六根当中的根性,其实我们的本性,[实则量周法界],实则是指:其实我们的如来藏性,是量周法界的,意思是说:我们本来是很富有的,每一个人都是大富翁,整个宇宙。在莫于相上住着,整个宇宙的财产其实都是你的;但是你现在却执着,揽这个宇宙当中少许的四大,误以为这个是[我],所以,你的思惟、你的起心动念、行住坐卧,都离不开这个我执的假相,所以,你很贫穷!我们活得非常的贫穷,很可怜!就是整个宇宙的财产都是我们,我们现在变成非常贫穷,为什么?流浪六道轮回,变成一个怎么样?街头的流浪汉。我们现在就是在六道轮回的流浪汉!
我看电视报导,人家面包店没卖的面包,那个老板心肠很好,给这些街头之友,就是流浪汉,来发。我们现在就是很可怜,在六道当中,轮回当中,我们本来是佛性,没有用出来;这一颗摩尼宝珠,大富大贵,最尊贵的佛性没有用出来,我们用的是妄心、妄识、妄执着,为什么?揽这个宇宙当中少许的这一些元素,误认为这个是自我,而把整个宇宙全部丢掉!所以,这一辈子没有佛陀来示现,我们不知道,我们竟然也是佛,我们是大富翁,整个宇宙的财产竟然是我们的。而我们贪着的却是眼前的眼耳鼻舌身意,每天睡的那个房子、银行里面的存款的簿,对人尖酸刻薄,我们享受这个贫穷,却不知道我们是大富翁,我们多么的可怜!
流浪六道轮回,谁来可怜我们?谁来同情我们?所以,佛经里面讲:粉身碎骨无以报佛恩,都没有办法报答佛陀的恩、对我们的大恩。那么,今天佛陀入涅槃了,我们依照他的法来修行就是报佛恩。无论如何,我们粉身碎骨,也要把正法传出去,让无量无边的众生解脱,是名报佛恩,若不说法度众生,无以报佛恩。所以,我们内在里面,无论出家、在家,能够听到无上的正法,第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一定要报佛恩。
我们是三宝弟子,把自己的身口意清净就是报佛恩,你有能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时间出时间,有空间出空间;如果你家很有空间,腾出来放法宝、散播法宝,这个有空间出空间;如果你有时间送法宝,打包寄出去,用电话、用网络,都可以救众生,尤其是现在资讯发达的。所以,实则量周法界,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佛,本性是佛。[则何以明事究竟坚固耶]?不只是在根中见性,实则我们的如来藏性量周法界,要不然怎么能够叫做一切事究竟坚固?所以,见性对一个佛弟子来讲,有如此的重要,而竟然一切众生都把它放弃;我不想听经、不想闻法,我只想念念佛。多么的可惜,真的可惜!
[故下会通四科,全事即理,圆彰七大],全事即理就是:相就是性,事就是生灭,生灭当体即空,就是不生灭;事就是有为,当体即空就是理,就是无为,事就是相,理就是性;事就是生灭,理就是不生不灭;事就是有为,理就是无为,当体即空,有为就是无为。全事即理,全理即事,理事不二,性相不二,性相不二,这个就是佛法的精髓。圆彰七大,[全相皆性],诸位!在相中为什么这么重要?就是让你不可以偏颇。
譬如你一个好好的身体,你要把它搞得生病;当然这个跟业力有关系,常常讲说:哎呀!这个是四大本空,五阴无我,但可惜,你不知道相就是性。换句话说: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佛性显现不出来,你一个人车祸、重伤害,乃至变植物人躺在那边,虽然法法平等,佛性人人皆有;问题你躺在加护病房,躺在那边急救,也许救不起来!没有错,人人皆有佛性,重病、昏迷不醒,有佛性,佛性用不出来!这样你就知道,照顾这个身体、健康的身体有多么的重要!为什么?性相不二,有了健康的身体,才有好的道业。所以,全相皆性,无量无边的山河大地,其实就是如来藏性。
[极于三如来藏],三如来藏其实就是一真,它是站在角度不一样,站在破相的角度,讲空如来藏;站在缘起的角度,叫做不空如来藏;站在一真的角度、平等的角度叫做空不空如来藏。[圆融无碍;说奢摩他,令悟一切事相,无非理性],说奢摩他、说三摩、说禅那,这是整部《楞严经》重要的大科,第一大段就是说奢摩他。为什么要讲奢摩他呢?让我们微密观照,定中有慧。令悟一切事相,无非理性,[乃统世界、身、心,为一定体。自此见性,转名如来藏性],从此叫做如来藏性,[以能遍为诸法实体,乃对万法而立名也。初克就根性直指真心竟]。
[楞严经讲义第五卷终]
诸位翻开《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再看下来——正宗分底下A正修具示成佛妙定,再往下看——B如来答定,再往下看,这个最重要——C正说妙定始终。正说妙定始终,那三个大段你要看清楚:A说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开圆解,我们现在就正在讲这一段。说奢摩他就是微密观照,定中有慧叫做奢摩他。B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C说禅那证位,令入圆定、直趣菩提。我们这第一大段是最为重要,如果没有开这个无上的如来藏性,那你怎么样懂得如来密因呢?说奢摩他令悟如来密因就是什么?就是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佛陀简而言之,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修行单刀直入,从本性下手,令心无所增减就是修行。你拥有很多的财产,统统是幻;你今天一无所有,仍然是幻,所以,随缘度日,该有的责任就有。
简单讲:第一个就是叫你开悟见性,你才有办法,依此不生灭的本性下去修行,就叫做如来密因;如来的密因就是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特别的重要!你第一个A没有,就不用讲到B了,第一个就没有悟,你讲什么B呢?说奢摩他令悟密因大开圆解,B就是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C就是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A加B加C,等于首楞严大定。这个观念很重要,人家会问你说:你听师父讲《楞严经》讲那么久,什么叫做首楞严大定呢?你就跟他回答:A加B加C,就是首楞严大定。他如果再继续问的时候,你不说:你不要再问了!这样就好!有功夫的只知道A加B加C,就不要再问下去了(法师笑)。
好!我们要开始翻开《义贯》,在讲《义贯》前,有几句话说明:有一个法师跟我讲,师父!您讲这个义贯,为什么都一直念?速度很快!我跟他讲:你想想看,我们《楞严经讲义》,那个文言文那么艰涩,我们用的时间那么长,如果这个《义贯》的白话文,所用的时间,也同《楞严经讲义》的文言文,时间那么长,你想想看!一般来讲,讲楞严经大部分的都是讲《楞严经讲义》过了,就不再讲这个《义贯》,那师父为什么要讲?我想说,有些初学佛法的人,他的学历不够,只有念到国小或者是国中,所谓的文化水平不是很好,教育水平比较差一点,他很想修行,可是,在文字上就非常困难。又不是老参,因为老参有相当的基础了,听这个不陌生;可是,对一个初学《楞严经》来讲,像我们前面天讲这个同分妄见、别业妄见的文言文,你看,多么的艰涩、多么的难!
所以,师父慈悲,希望能够救度更多的众生,使这些楞严大法、佛陀的大法传得更普遍,更多人了解《楞严经》的伟大和世尊的伟大。如果说,佛法那么好,可是,经典那么艰涩、那么难,到最后大家就会放弃,因为看不懂,没有人解释。所以,一直坚持要讲这个《义贯》,是因为再给初学佛法的人一次机会。那么,因为我们现在仍然处于艰涩的阶段,如果后面就比较简单的话,《楞严经义贯》某一些段落比较容易,就不需要一直讲。师父会衡量,看情形。讲《楞严经义贯》就是要让楞严大法更加的推广,更能够使上、中、下根器的人都蒙受益,所以,我们才不厌其烦的在这里重复;虽然在重复,可是用的时间不能那么长,对不对?用的时间那么长,那怎么讲得完?讲得太慢了,不行!师父有师父的立场。
第十三节,这个是成观法师自己编排的,《楞严经义贯》的这个章节,跟《楞严经讲义》不太一样,所以,我们就依照《楞严经义贯》来念。
第十三节 别业妄见与同分妄见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
[注释],[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心犹未开]指的是[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因为这个道理,阿难等先前没有听过,所以心未开。诸法有和合,成一合相,那是权教。一合相师父讲的,缘起法就把它当作是一合相来看,就好象真的有那个相,事实上是方便说,那是权教;权教就是方便说的,还不是究竟义。如来一时方便摄引钝根之人,故说[因缘和合而生法]。然依第一义实法,第一义实法就是究竟实相;究竟实相就是毕竟空相的角度来说,不但[所和合]的结果之[一合相]不可得,乃至[能和合]的因与缘亦无自体性。
诸位!因与缘无自性是什么?不是因空、缘空,因当体即空,缘当体即空,空不合空,所以叫做无自性体,不可得。因空、缘空、空不合空,就是这个道理。不可得中,没有缘起,缘起即空,方便说有缘起。故究竟实无和合,一合之相如空华、阳焰,犹如幻化。故《金刚经》云:[所谓一合相,非一合相,而凡夫之人贪着其事。]为什么讲贪着其事?因为没办法透视那个相,合起来那个假相不实在的。
[见见非见]:第一个[见]是动词,第二个[见]是名词。若能见到[能见之性],此犹非是真见,以有能所故。有能所就不是绝对的见,绝对的见就是无见。有能有所,则生灭炽然,非是真常不生灭性。[弘慈]:大慈。
义贯:[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方才[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之理;但尚未闻佛开示[诸]法[和合]一[相,与不和合]之理,因而于此,[心犹未开]悟,[而今更闻]佛说能[见]到[见]精者,犹[非]真[见],则[重增迷]惑昏[闷,伏愿]世尊依于[弘慈],广[施大慧目,开示我等],令悟[觉心明净]。阿难[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如来[圣旨]。如来所说的话,统统叫做圣旨;我们凡夫没办法。
经文[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
注释,[大陀罗尼]:[陀罗尼],总持之义,此为以一法而总摄一切理、持一切事,于一切教、行、境、果之理与事,无所不摄、无所不持,故称总持。例如此经以如来密因之妙真如性,总持一切修证之理与事,无不能究竟坚固圆满。所以,开佛的知见特别的重要,就是如来密因。[诸三摩提]:[三摩提],正定。
[妙修行路]:六十位修证之道。还有的讲五十五位,其实这个是分类不同,有多、有寡,这个在唯识学、《璎珞经》、《华严经》,略有所不同,或者是小乘的经典,初果、二果、三果,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证果的这个果位,大、小乘多多少少谈的阶位有一点不同,大致上是相同。[强记]:记忆力很强,闻即不忘不失。这算是不错了,但是,对于真修行没什么帮助,修行不是靠强记的。[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于自性奢摩他本定之理,而起的细微秘密观察照了真性之智,犹未了悟。
诠论,这个诠论很重要,这个是成观法师自己对《楞严经》的一种重要的诠释,这个诠论就特别重要!注解《楞严经》的高僧大德,有自己的看法,这个诠论就是成观法师有独到、可贵之处!所以,多读他们高僧大德各个的角度,能够帮我们智慧扩大、视野扩大、经教扩大,更能够了解《楞严经》的思想,所以,特别重要!
[大陀罗尼门](大总持门)为本经之精要。本经之总持门分两大部分:一个是理总持门,二为事总持门。[理总持门]就是心,以理就是心,心即是理,此部分即是开示[心真如]之理,以此一理而摄持无量之理。所有的理不离心,心真如就是一理一切理。所以《大乘起信论》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诸位!这个不生不灭,它的重点就是不增不减,你为什么会生灭?就是执着,认为有东西增,拥有很多很多财产、拥有我执,这个就是增;或者是人家对不起你,你有失落感;或者财产失去、人家欺负你,你好象失去什么;或者失去朋友,这个就是得跟失,所以,就会化作一念的生灭。因此,修学佛道的人,这个得失心要稍微放下,拥有的东西,知道它是幻;失去的东西,那就过去了,也不要在意。
故说[心真如]是理总持门。又,理总持门亦是解悟门,谓行者于此心真如理,在破无量邪见、恶见,妄想、我见之后,于此平等、圆成之理,得以现前信解,悟了,故是解悟门。其次,本经之[事总持门],是指大佛顶首楞严神咒。所以,我们每次《楞严经》讲完,要持一个楞严咒。谓行者于理上悟后,即在事上起修。所以,这个事修特别的重要!本经亦言[理可顿悟,事须渐修]。何谓[事须渐修]?所谓[事],是指除障、持楞严咒要这样子,事修可以除障。净业,要真正的去修,转识这三件大事。这三件大事不是光悟了就可以的,所以古人悟了之后,便去住山二、三十年,就为了一心潜修,以便除障,净三业、转八识而令始觉(最初开悟)合于本觉,达于究竟觉。
此非一蹴可几,而且要有方法(就是法门),而本经所开示之悟了以后的修证门即是[首楞严神咒]大总持门,依此神咒总持法门,以此父母所生之身,即得现身除障、净业、转识成智,证大菩提,转大*轮,度脱众生,作大佛事。所以,密宗讲即身成佛,就是这个道理,三密相应,即身成佛。所以,密宗很迷人;但是,经教不通、心性不明,会很迷惑!每天只知道念佛、持咒、观想,对如来藏性不知道。此大总持门不但是我们末世凡夫所依之最殊胜大威力法门,连十方如来坐菩提场、降伏众魔、成等正觉、转大*轮,也是依此陀罗尼总持门(如是本经中如来所说)。
经文[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注释,[一切众生]:除了六凡之外,在此还包括二乘及权教菩萨。[由二颠倒,分别见妄]:由于两种颠倒心之分别,而见种种妄相。[当处发生]:[当处],本处,亦即本心本识之中,谓这些颠倒妄见,非离心别有,而全是在本心中发生,所谓不离本处。[当业轮转]:即在这些本业中而轮转,亦即,轮转者,除了这些[业]外,更无人受此轮转:轮转者业也,非他,是中无人;所以一切轮转非离此等业而有。所以,我们活得多么的冤枉,并没有真正受轮转的人,就是因为业在转,这个业就是烦恼、无明惑,所有的生灭轮回,统统来自一颗无明、愚痴的心,而且轮回的很冤枉;歇即是菩提,如如不动,不取于相,轮转就停。我们什么时候能够理解、体悟、了悟那个放下的可贵,什么时候?如果修行当作起点,那么,谁先放下,就谁先到达终点,到达终点就没有东西可以放下。所以,放下是非常重要的功夫,时时刻刻都要下的功夫。
[云何二见]:[二见],此二种颠倒分别所起之妄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别业],即不共业,即每个众生个别有的业,亦即所谓[殊相]之妄见,此类妄见,人人不同,因为每个人所造集之业都不尽相同的缘故。这句话,易言之,即是[自业所感之妄见]。自己造什么因,自己得什么果,这世间不用怨天尤人,懂得佛法的人,就是不用怨恨,你为什么出生在这个家庭?为什么跟这个爸爸、妈妈结这个父子、母子之缘?那就是业了!每一个人的业不同,所以,业现前就是认命,不用算命,认命接受这个事实,歇即是菩提。[二者众生同分妄见]:这就是一切众生,或一部分众生所共有之业(共业)所起之妄见,即唯识百法中称为[众同分],为心不相应行法之一。色法、心王、心所法,是依色、心王、心所三位假立,这个我们在《百法名门论》都讲得很清楚了。此句,易言之即:[共业所感之妄见]。
义贯,佛言:[阿难,一切]凡外权小之[众生]之所以[轮回世间]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二]种[颠倒]心之[分别]而[见]种种[妄]相所致,而此二妄见乃于众生本心本识中[当处发生],非离心而生,亦令众生[当]此本[业]而[轮转],非离业而别有轮转,(轮转者业也,此中无人,无作者、受者)。你看,我们轮回得有多冤枉,因为万法空无自性,所以,苦得很冤枉。正因为我们的业识不断,业就是生灭意识心。[云何]为[二]颠倒所起之妄[见?一者]为[众生]依个[别]之[业]所起之[妄见](自业所感之妄见);[二者]为[众生]共[同]有[分]之[妄见](共业所感之妄见)。
经文[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
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
注释,[目有赤眚]:[眚]为眼睛有病生翳;[翳]为眼睛上所生障蔽视线之膜,例如白内障。赤眚即红光眼;比喻[无明惑]障蔽真见。[夜见灯光]:[夜],比喻众生在迷位中之生死长夜。[灯光],比喻如来藏性或一真法界。[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五色]比喻五蕴及三界身土。众生以俱生无明(眚目)覆盖遮蔽,故于一灯(自真如)之处,还妄见有五色之光影属于此灯(五蕴属于此心)。[为是灯色?为当见色?]:为是灯之色?为当见之色?是这灯原来所有的色呢?还是妄见所成之色?
[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非眚人],眼睛没病的人,比喻佛及大菩萨。佛及大菩萨眼翳已除,妄惑已净,故得清净眼,净法眼。此言,这五色圆影如果说是灯本来实有之光色,那么为何眼睛没毛病的人就不会看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然而这些圆影实只是目患眚病的人才看得到。[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若是见色],若说此五色圆影是眚见(有翳病之见)所成之色。[见已成色],见已成色就是有情变成无情,见性是有情,色是无情;这当然不是这样子,假设说了。如是则能见之性已成为圆影之色,有情的见性,变成无情的圆影之色了。见性便应不再存在了。如是则那个患眚病的人,能用来见那些圆影的,又是什么呢?所以不应说:哪些圆影是眚见所成之色——因为实际上根本没有圆影,哪来能成之圆影、所成之圆影?能见圆影者?所见之圆影既无,则哪有能见这些圆影者?——所见既无,则能见虚妄,亦空无所有。所成圆影既实无,则定无能成者:故若问说[圆影是什么东西造成的?]此言本身已是虚妄。
妄不可讨论,妄本无因,妄是虚妄,妄不可得,还需要妄上加妄,一直去讨论吗?[若此圆影离灯别有]:[离灯别有],即是不依于灯,不属于灯。[灯]比喻如如之理。[圆影]比喻依惑所见之五蕴及十界身土等。此句为言十法界自他依正身土,并非离于如如之理而别有,乃是以幻惑故,于真相而起幻觉。诸位!要好好的体悟,在破相的时候,佛陀讲幻;破相以后,佛陀讲处处是真,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六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佛陀为什么这样讲?为什么讲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这五蕴身就是佛!以前世尊常常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缘起如幻、如梦、如泡影,这是站在什么角度?是站在破相的角度。现在显真的角度,就懂得珍惜了.
五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说:色、受、想、行、识,没有一样不是佛性,这个五蕴身就是佛,所以,你要好好的珍惜,要好好的爱护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现在换另外一个角度,这个五蕴身就是佛,你能伤害他吗?能跑去自杀吗?能够无缘无故的去伤害你这一尊佛吗?即六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就是佛;十二处——六根、六尘就是佛;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直下就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无一法不是如来藏。五蕴是如来藏、六入是如来藏、十二处是如来藏性、十八界是如来藏性,佛陀站在开发真心的这个时候,无一法不是我们本心所显现出来的。所以,不能自暴自弃,一定要珍惜自己的色身,要健康,把佛性显露出来,有因缘要救度众生,活着更有意义,要自利、要利他。[离见别有,应非眼瞩]:如果这些五色圆影是离于眚见别有,也就是说圆影的产生,并非由于眚见,它们是离于翳目而有自体,故不须眚目来造成。如果是离于眚目所成,应该就非眚眼所能见的。(然而五色圆影实在是眚目能见,故圆影非是离眚见而别有自体。)
义贯:佛言:[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譬[如世间人](凡外权小之人),凡夫、外道、权乘、小乘人,都包括在内。[目]患[有赤眚](心中妄惑犹在),因为不是佛嘛!于[夜]里[见灯光]之外,还[别有]些[圆影五色重叠],就是说正常人看,只有灯的光明,眼睛红肿病的,除了这个灯的光明以外,多出来五重光影,就是在讨论这个影是从哪里来?是妄,不可讨论。(于一如如理而见有十界自他身土,法界森然。)阿难,[于]汝[意云何?此夜]里的[灯明所现]之[圆光(迷眼所见之幻化法界)为是]属于[灯]光原来有的[色](十法界是如如之理本有的?)?
[为当]是此人眚[见]所成之[色]?(还是妄惑之见所造成的?)[阿难,此]圆影[若]是[灯]本来实有之[色,则非]患[眚]病之[人]为[何不同]样看[见]?意思是说(若十界身土为如如理本来实有,为何诸佛菩萨不能同见?)因为诸佛菩萨唯是一真法界,平等不二,毕竟空寂。然[而此圆影]实[唯]有患[眚]病之人[之]所[观]见者(只有众生心有妄惑,才妄见十界身土实有。)然而,[若]说此等圆影[是]眚[见]所成之[色],则能[见]之性既[已成]为圆影之[色,则彼眚]目之[人]还能用来[见圆影者]应[名为何等]?
(见已成影,即不复有见在;若见不复在,如何能再看到圆影)?然而眚目者实能再看到圆影,因此可知,圆影实非眚见所成——其实,不管众生病不病目,看得到或看不到,圆影实本不生,任何情况下,圆影之体相不可得,非在灯内、非在灯、非在病目中、非从病目中出,为什么?于一切处皆实无圆影可得:它只是幻化而已,我们众生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草树木,一切众生相就是什么?就是幻。十界自他身土亦复如是,非在如如理(灯)中,非在如如理外,非在众生能见之见精中有(妄惑之心中非有,亦非从妄惑之心中生,实本不生。)
[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而[别有]自体,[则合](应该)于其[傍]所[观]之[屏]风、围[帐]、[几]椅、[筵]桌等皆[有圆影出]才对。(然而事实不然,故知圆影非离灯而别有自体性。十界身土亦如是,虽非如如之理所有,然亦非离于如如之理外,别有十界身土可得——也就是说,十界非在理中,不在理外,离于内外。)若此等圆影是[离]于眚[见]而[别有]自体性,则[应非]翳[眼]所能[瞩],然而,[云何眚]目之[人]确能以其眚[目]而[见圆影]?(如是可知,五色圆影非离见别有自体。十界身土亦复如是,非离幻见而别有自体性。)
你看到这个,读了那么长,却不知道在讲什么?师父用这个文言文,单刀直入就跟你解释。师父贯串起来解释一遍,说:阿难!什么叫做别业妄见?就像世间人有得红热病的眼睛,在晚上看这个灯光,还另外跑出个圆影五色重叠,于意云何?这个夜、灯光所现的五重圆影,为是灯跑出来的五重圆影?还是见性所跑出来的五重圆影?阿难!此若是灯跑出来的五重圆影,那么请问,眼睛没有毛病的人,为什么看不到这个五重圆影?而此五重的圆影,只有眼睛有毛病的人才看得到。若是见色,如果是见性所产生的色,那么,见已成无情物的色,就是色见了。则彼眚人见圆影者,那么那个眼睛有毛病的 人,看到五重圆影,名为何等?总不能用无情的色见见到有情的见性啊,这个讲不通的!
复次,阿难!如果这个五重圆影,离灯而另外有五重圆影,不必灯就有影子,那么,这旁边的屏、帐、几、筵,应该自己会跑出圆影,可见圆影跟灯光有关系。如果说离开见性而另外有,离开见性,意思就是不需要见性,就可以看得到这个圆影,那就跟眼睛没关系,应非眼瞩,就跟眼睛没关系,云何眚人目见圆影?为什么只有眼睛有毛病的人,才看得到五重圆影?听师父这样贯串不是比较快吗?这就比较快了!这样一贯串起来,那就很清楚了。
经文[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
注释,[色实在灯]:[色],灯光之色,即灯原有澄明之色;此澄明之光色实在于灯,离灯无光,然此光若以净眼来看,并无五色圆影。[见病为影]:[见],能见。[影],所见之光影。以能见之见精有病,故令所见之灯光变成有五色影。[影、见俱眚]:所以说所见之五色影及能见之精皆有眚病——这比喻不但能见之根身器界是无明之影,连能见的见精,也是无明赤眚之所起。总而言之就是心的问题、心病的问题,我们的心起知见之病。
[见眚非病]:[见],彻见、照见。若如实照见一切能见之精与所见之影,皆是眚病,了悟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花草树木,皆是真如之影像,不实在,当体即空,一切法无生,那么,如如智见如如理,则一切法无生,并没有这些无明。所以,皆是眚病,(非眚不见),则当下就怎么样?离病。也就是《圆觉经》所说之:[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终不应言:是灯?是见?]:[是],即也。此谓,若能当下眷取,知能见所见不实如幻,知道能见、所见不实如幻,则终不应再依圆影幻相,而起忘惑,记得!见一切相,如如不动,他这一句话就是这个意思。你记得!见一切相总是幻,幻无实际,记得如如不动,就契入佛性。作如是虚妄言说:五色圆影是在灯呢?还是在见呢?意思是这些都是多余的,只要落入言语、意识形态、文字、观念,就统统是妄上加妄。所以,佛法本无可说;但是,也不得已方便说,在方便说,了悟方便说是空,也不可得。
[于是中有非灯,非见?]:[非],离也。此谓,乃至在此[即灯、即见]之妄惑中,更起如是虚妄之言说:或者此五色光影并非在灯中,是离灯而有自体性的吗?或是离见而有体的呢?此即惑上加惑。因为五色光影,连[即灯、即见](在灯之中、在见之中)都不可得,则更不可能[离灯、离见]而有自体性。讲即不对;讲离还是不对,于中没有任何的言说,如如智照如如理,本不可得,悟无所得,没有能所,就是佛法。
义贯,佛言:[是故当知]:澄净无影之光[色实在]于[灯](离灯无光,光中无影),但以能[见]之精有[病]故令光成[为]五色之[影](如如之理实一相澄明,并无十界之影,以众生心病而为影);所见之妄[影]与能[见]之精[俱]是[眚]病;他这句话什么意思?意思:能见的,其实就是因为你透过无明,所见的一切相,其实是不存在的,能见的无明这一颗心不存在;所见的一切相——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草树木也是不存在。我们问题就出在:能见的这一颗无明的见病不存在;所见的这些相仍然不存在,都是病!但是,了悟能见的无明见病不存在、是幻,所见的相、境界还是幻,当下就没病,佛就是没有病的人,佛就证悟到一切法无生,没有能所。
然而若能一念相应顿[见]一切能所皆由[眚]所幻,则当下[非病];若能如是当下体取,则[终不应]再依幻相而作如是虚妄之[言]曰:此五色圆影到底[是]即[灯]而有的呢?还[是]即[见]而有的呢?妄上加妄,这是多余的。乃至复[于是]等虚妄言说[中]更[有]进一步的戏论曰:或者此五色光影[非]是即[灯]而有?(而是离灯而有的?)抑或是[非]即[见]而有?(而是离见而有的?)如是即妄上加妄,惑上加惑。
经文[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我先解释一遍:就像第二月,它本身不是体、不是影,为什么呢?第二个月所产生的,是因为你把它捏(动一个念头),捏了眼睛所成的。有智慧的人不应当说:这个捏的根元是形、非形,是月亮的真形吗?还是非形?或者离见,或者是非见。此也是这样子,这是眼睛有毛病所成的第二月,今欲明谁是灯?是见呢?因为它本身并不存在,何况分别非灯?非见?又转计非灯非见,意思就是:第二月本身就不存在,是幻。
注释,[第二月]:捏目所见之第二个月亮。[捏目]比喻无明妄动。[第二月]比喻由于无明,而于实相外,见有妄相。实相本来就是无相,诸位!这世间的真相就叫做实相,佛教讲的这个名词,你一定要了解。世间的真相是什么?它就是无相。世间的真相是什么?世间的真相是凡所有相,都是虚妄。世间的真相是什么?没有相啊,一切都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假相。世间的真相是什么?世间的真相就是万法都是假相,这个叫做实相,实相叫做无相无不相。[非体、非影]:此第二月实非有自体,亦非是第一个月之影。[第二之观捏所成故]:此第二个月之所以能被看到,全是由于捏目所成,若不捏目,眼不花,则不会有此见。
[此捏根元是形、非形]:以此[捏目]为根本因,所造成的第二月,若还去分别它到底是[真月的本形]呢?还是[非真月的本形]?[捏目]之举已是妄为,捏目所见之第二月更是妄上加妄,若再在此第二月上去分别、争论说:这第二月的形状是真月之形?还是非真月之形状?讨论这个没有意义。为什么?因为它本身是妄,第二月本身就是妄的东西,怎么讨论它是什么形状?所以,我们在虚妄当中一直讨论。则成多重之虚妄。[离见、非见]:这第二月是离见而有自体?还是非离见而有自体的呢?
义贯,佛言:譬[如]捏目所见之[第二月],此第二月[非]有自[体]、亦[非]是第一月本身的[影]子,[何以故]?此[第二]月[之]能[观]所观,乃纯是[捏]目[所成故],本来无一物。是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由[此捏]目之[根元]所造成的第二月,[是]真月之本[形]呢?还是[非]真月之本[形]?是[离见]而有自体呢?还是[非]离[见]而有自体?[此]灯与五色光影[亦如是],乃[目]有[眚]病[所成,今]尚[欲名谁是灯]所造成的呢?还[是见]所造成的?更[何况]还进一步[分别]说:或者并[非]由[灯]所成?亦[非]由[见]所成?如是等分别,岂非愚妄之极?
所以就说:妄本身无因、无根,因为它是妄,所以,不需要一直讨论,放下就是。我们在这个世间,人生跟宇宙,有很多迷茫的地方,你一直要去追寻,那追寻不到答案,你的命运如此、你的业力如此、因缘如此,所以,很多事情,你只要放下,答案就显现!知道吗?放下,接受这个事实,它就是命,接受它,不需要再讨论,歇即是菩提。佛的缘起法就是这样子。所以,常观知足,了悟一切法不可得,今天我有听到了正法,我以前什么伤害、什么痛苦、什么创伤都值得!知道吗?统统值得!哪一个对不起你!你家被倒多少钱;哪一个负心汉背叛你,你只要进入文殊讲堂听《楞严经》,一切都不在意!
经文[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只有两国,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晕、适、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霓,种种恶相]。
这个在《楞严经讲义》他讲得很多;在成观法师的这个《义贯》,这一段就写得很少,所以,有互补的作用。
注释,[同分妄见]:众生共业所感、共有的妄见,看到同样虚妄的东西。[平陆]:平原、平坦的陆地。[东西括量]:[东西],省略了南北二字。东西南北都包括来计量。[唯一国人同感恶缘]:这两小国中,只有一国的人以共业而感受同样的恶缘之果报。[当土众生]:[当土],当地。
[晕、适、佩、玦]:[晕],日旁有气。这个一般是指日、月,两种解释都可以,日跟月旁边的气,他这里是用太阳,日旁有气。[适],黑气。[珮],日上有如玉带之气。[玦]太阳四周有气,其形如有缺口的玉环。这些都是日月之灾象。我们在《楞严经讲义》讲得很清楚了,在这里浏览一下就行。[彗、孛、飞、流]:[慧],即慧星,欲称扫帚星。[孛],慧星的一种,但光芒短,且其光四射,而慧星则光芒长,且光拖于后。[飞],星星绝迹而去。[流],星光之相往下注。这些都是星辰之灾象。[负、耳、虹、蜺]:[负、耳]为阴阳之气。[虹],彩虹。[蜺(同霓)],为霓虹之处环,内环称虹,外环称霓。
经文[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
注释,[以此二事]:指眚目所见之五色光影(别业妄见)及种种日月星辰之灾象(同分妄见)二者。[进、退合明]:[进],即演绎。[退],即归纳。演绎是指推论,愈推愈广;归纳就是范围由大缩小,叫做归纳法。[合],合观归结。[明],表明、说明。
义贯,佛言:然而这些日月星辰等的灾变不祥之象,[但此]小[国]之人才[见]到,而[彼]邻近另一小[国]之[众生],对于此等现象却非但[本所不见,亦复不]曾听[闻]过。[阿难,吾今]即[为汝以此]眚目所见光影(别业妄见)及日月星辰之灾象(同分妄见)[二事]作个[进](演绎)、及[退](归纳)之审析,并将其归结[合]而观之,以示[明]其理。
经文[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现似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眚即见劳,非色所造。然见眚者终无见咎。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
注释,[虽现似境]:其圆影虽现出似有实境;亦即,那些圆影看起来好像是真的一样。我们现在就是,看起来没有一样不是真的,所以,众生哪会去觉悟?这世间看起来这么强烈的感受,哪一个说这世间是假的?眼睛所看的、耳朵所听的,全世界、全宇宙的人,大家都认为这是真的;只有佛弟子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终彼见者目眚所成]:但终究还是那看到的人其翳眼所成之幻境,不是真实的。[眚即见劳]:[劳],病也。若有眚病即是其见有病。[非色所造]:所以那些圆影并非外色所造,而是自己眚目所见。[然见眚者终无见咎]:然而若能知见觉了这一切都是眚病所为,终不会再堕于眚见之咎;意思就是:看一件事情要用健康的心去看,那就什么都迎刃而解,用真如之心去看,没有能所;用如如不动的心去看,没有能所;用离一切相去看,没有能所,就这么看,就这么如如不动,就这么解脱!也就是:知幻即离,觉已非梦。
义贯,佛言:[阿难,如彼众生]因个[别]之[业]而造成虚[妄]之[见],因而[瞩]见[灯光]之[中所现圆影](见一真法界中现有自他根身器界),其圆影[虽现]出近[似]实际之[境]界,然而[终]究是[彼见者]之[目眚所成]之幻境,并无真实之实体(自他根身器界虽现如实有之境,终究是自心妄惑所成,并无实体)。
[眚]目所见之境[即]是[见]之[劳]相(见之病相),[非]是外[色所造],乃自眚病所成。[然]而若能知[见]觉了这一切皆是[眚]病所成[者],则[终无]复堕于眚[见]之[咎]矣(如觉了即不复梦矣)。如今以由眚病而见圆影之事来[例]同[汝今日以目观见]些三界之[山河国土及诸众生],一切有情无情、依报正报,其实[皆是]你[无始]以来所患眚[见]之[病所成],并无实体!
这个重点就是说:所有万法都是心的见病所产生的,看了种种的感受、种种思惟、种种的造作,问题统统是出在哪里?出在无始的见病,就是见一切相,以不健康的心看这件事情。而这个问题分粗跟细,先天带来的这个执着性太强,所以,二六时中,都一定夹带一个我执,白天虽然比较容易克制一点,看到名、利、色三关,仍然是团团转。所以,要修行,它难,就是连白天都控制不住!白天控制得住,远离这一些烦恼,晚上呢?一睡觉当中,这些意志力没有了、消失了,于梦境又显现种子,所以,它困难就是难在太微细了,佛经太难理解,而且要真实的去解脱,太难太难!
可是,如果你不去接触佛法,那就完全没有机会;只要接触佛法的众生,都能受益,哪怕是听一句、听一个典故、一个故事,哪怕是一句佛陀的简单开示,也能够改变我们的人生对宇宙的看法,也能够让我们活得很快乐。虽然没有办法一下子像佛一样,可是,日子已经不远了,解脱的日子已经不遥远了,只要我们有心。坚持,你就一定会有所收获,记住哲学家这一句话;当你目标正确,坚持,你就一定有所收获!我们学佛的目标正确,你一定要做一个动作,就是:我坚持听经闻法,刮风、下大雨、下冰块我都来!坚持,一定有所收获,这是勉励大家;听经闻法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在我们这个末法时期,说一句实在良心话:要听到楞严大法,还挺难的,还非常难得的因缘,诸位还能够坐在底下,能有因缘聚会一堂,难能可贵!
经文[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因为《楞严经》翻译得很简短,一般人实在是看不来,像这样的话这么省略,没有相当的佛学的基础,或者是经教上的通达,实在很难理解他在讲什么。
注释,[见与见缘,似现前境]:能见之见分与所见之缘(相分),晃如现在目前而为实有之境。差不多一切众生,没有证圣果的,百分之一百都认为境界是实在的,它是很受用的,眼睛可以见、耳朵可以听,这个一点都跑不掉。所以,那种从小到大没有觉悟的智慧心,就是运用执着和知识,那么,这个没有办法进入佛的领域。
[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明]之[觉]是妄觉,并非真觉;因为自心本觉,而起一念无明,还欲求觉;以此一念之妄求,反而转真觉为妄觉,而往外求索,故成根本无明。我们现在一切众生都有在作用,只是这个作用是妄心在作用,不是真心。譬如你看一个人,很恨他,这个就是五重圆影,本性没有这种东西,产生心的病态。譬如说你嫉妒一个人,而佛陀说:没有那个人让你嫉妒。或说你想要占有一件事情,佛陀也告诉你:没有东西可以让你占有。我们没有办法如如智照如如理、无生的理,我们一直认为有东西,那问题就出来了,病态的心就出来了,攻击、伤害、毁谤、不满、牢骚、抱怨、贪瞋痴、嫉妒、占有,没有一样不是心中的阴影,就是这样一直产生不必要的心态、不必要的病态;不必要的病态就是真心的圆影。
此谓,承上句,现似实有的前境,原来实是我自己最初心起妄觉而欲求明之根本无明,因而幻起能见分,而妄见现前实有所缘之相分,如是所造成的眚病,而究其实,这一切能见与所见,并皆没有实体,就是无自性的意思,皆是眚病。这个就是看出来的见病。意思是没有正觉的看一件事情,没有正确看到一件事情的真相,我们看到的,把这个缘起的假相误认为是实体,所以,在这个缘起的假相里面迷惑了,又产生种种不必要的贪瞋痴慢、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恶知见等等,包括你大学的学者,仍然无法跳脱这一些,仍然没有办法跳脱这个知识的领域,就是所谓的所知障,因为他那个是妄觉,不是真觉。
[觉见即眚]:若觉自己能见,此即是眚病。亦即,此能见实是妄见,而我们就一直以这个妄见为本,就一直看出去,就一直烦恼。而此能觉亦即是妄觉,非真觉——其实是一种病。[觉所觉眚,觉非眚中]:一旦觉了一切所觉者皆是眚病,问题出在红热的眼病,就问题出在无始的见病。则此觉即是真觉,而非仍堕在眚咎之中。所以,平常心是道,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叫做平常心就是道?不必有太多情绪的东西,没有必要,这个都是心灵的负担,别人好坏,跟我们生死真的一点关系都没有![此实见见]:这样便是真实知见了一切能见与所见皆非真,皆是妄见。
[云何复名觉、闻、知、见]:为什么还把一精明的妙觉明性称为六和合的见、闻、觉、知,且妄认其为真实有此六分别,本来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眼睛就对明暗、耳朵就对动静,没有办法逾越这个范畴。并且认为见闻觉知决定为我心之相?一切众生都是这样,我能看、我能闻,这个就是我的心啊!不晓得这个是妄识、妄分别,能分别的意识心是妄见,所分别的相是缘起、是空,不知道!而实际上,一切能见所见、能闻、能觉、能知併所见、所闻、所觉、所知,皆是一精明体上所起的眚病,能所不断就是眚病,能缘的心、所缘的相,一直误认为确实存在,而不知道这个妄识的执着心,其实是没有实体的,妄识无体、妄识无处、妄识非心,这前面讲过,都无实体。
[汝今见我及汝……皆即见眚,非见眚者]:所以以你现所见到的我及你自身,以及种种器世间,与十类众生,一切世出世间圣凡依正,都是你的见精之眚病所成就的,眚病就是无始的见病,无量亿劫以来,看什么,那个见就是生病,没有一天是健康的。并非能彻见[一切法皆是眚妄]之真见。[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彼见性是绝对,没有能所,诸位!见性就是没有能所,它是绝对的大智慧、绝对的大解脱、绝对的大自在、绝对的平等、绝对的大慈、绝对的大悲、绝对的无分别、绝对的无相,它没有能所。彼见性乃真精妙明,[真]就是非假,[精]就是纯一无杂,真精妙明,纯一无杂,没有妄,完全真心。所以它的性从来没有跟着见精起眚病,意思是如同虚空,从来不随相转,相不离虚空,虚空不是相,虚空从来不受相的影响,这个就是比喻得最好!所以见性不名为[能见],因为它是绝对,没有能所,因此更无[有所见]:以其不病故,无有能所之分。所以,见性是自体分,清净的心。
义贯,佛言:能[见]之见分[与]所[见]之[缘](就是相分),晃如近[似]真实[现]在目[前]而为实有之[境]界;其实[元]来是[我]最初心起妄[觉]求[明]之根本无明,这什么意思?就是头上安头,就是知见立知,清净心本来就是绝对的知见,却把它头上安头,叫做知见立知,本觉本来就没有妄,而去加一个明,就变成妄觉,不是真觉。幻起能见而妄[见]现前实有[所缘]之相分,而成[眚]者;是故若[觉]自己能有所[见即]是[眚]病(因真如法界中,实无能见所见)。
虽然起了能所之心,但若能以[本觉]妙[明]真[心]去[觉]了能[缘]与所缘二者皆是虚妄,即[非]有[眚]病了(见眚非病)。一旦[觉]了一切[所觉]者皆是[眚]病,则此[觉]即是真觉而[非]复堕在[眚]幻之[中]了。[此]即是真[实]知[见]了一切能[见]与所见皆非真,皆是妄见。若能如是觉了,则[云何复]将本一精明之妙觉明性[名]为六和合之[觉、闻、知、见],为什么讲六和合?因为六根面对这个外面的六尘,叫做六和合,眼睛与明、暗合;耳朵与动、静合,就变成六和合。而更妄认见闻觉知决定为我心之相及外境相?所以,我们内在里面的想像、种种的相和记忆,其实是不可得!
[是故汝今]现前所[见]到的[我及汝]自身,[并诸]器[世间]及[十类众生],一切世出世间、圣凡依正,[皆即]汝之[见]精之[眚]病所成,而[非]为能彻[见]一切法皆为[眚者。彼]清净[见]性乃[真精]妙明,其[性]从本以来即[非]有[眚]病[者](本性从来不病,不与妄合;其体虽究竟不染不变,却有随缘幻化之用),诸位!这个随缘其实是方便说,虚空从来不随缘,虚空若随缘就变成生灭;虚空不离因缘,但它不是因缘法,虚空如果能够随缘,虚空就变成生灭法;佛性如果可以随缘,佛性就变成生灭。所以,佛性从来不随缘,只是不离因缘,要如是见解,才是佛见。是[故]妙明真性[不名]为能[见],以其实无能所之相。
经文[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见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
义贯,佛言:[阿难,如彼]一国[众生]由于[同分妄见]之共业所见种种灾象,来[例彼]因眚目而生[妄见],见灯有圆影之[别业一人:一病目]之[人]实[同彼一国]之人,[彼]病目人所[见]之[圆影]乃[眚妄所生],并非即灯或离灯而有实体,抑即见或离见而有实,本无有生。因为一切法无生。而[此]国之众生因[众同分所见]之[不祥]诸相,乃[同]分妄[见]共[业中]所感[瘴]疠[恶]气[所起]之妄相。而此等诸妄相,[俱是无始]无明熏成[见妄所生]之虚影,犹如空华、阳焰。
所以,我们看到一切相,映在我们的脑海里面,其实那是影像,没有实体。所以,佛陀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就是这个道理。所有相都是记忆的残影,所有的记忆,也是妄识所分别、存在的一个假相。因此我们不能看到缘起的假相叫做幻影,一直影响到我们的生命的真实性,这个是愚痴的人!既然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必须空到底,空掉一切执着,空去一切的分别,空掉一切的颠倒,令心无所增减,是真正的修行人。
诠论:人虽有一、多,业亦有同、别;然其为眚见则同。因为一国之人之同分妄见(见到日月星辰灾相),人数多且规模大,牵涉亦广,所以较难了解;而一人病目见灯有圆影,则事件比较单纯,易于了解;然而两者之道理实同。把一个人当作一个国家就对了。因此佛即以一人来喻多人,以[别业妄见]来比喻[共业妄见](同分妄见)。
经文[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注释,[诸有漏国]:即非清净佛土。[虚妄病缘]:虚妄之见病所缘之相分。此病非实,否则永不得瘥。[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能见与所见和合,而虚妄现出生相,复和合又虚妄现有死灭之相。然实没有生死,亦无和合。譬如说你悟到父母亲未生本来的面目,父母亲没有生我们,我们什么时候生?爸爸、妈妈结婚的产品,就是和合,父母亲结合,这个就是和合,因缘。而我们这个色身也是缘起,我们还没有生出来的时候,什么时候生?说我们今天有死,那只是元素散了而已。我们一辈子,用比较透视的眼光来讲就是说:集少数的元素出生,说我们生;慢慢这个元素增加了、年岁长大了,说我们壮,或者是我们健康,这元素又比较多了,因为吃、喝,新陈代谢;慢慢我们这个元素老化了,起不了作用了,最后这元素散灭了,四大元素散灭了,没有了!从生、老、病、死,都没有真实相。没有真实相就是假相,所以,缘起我们叫做生,缘散我们叫做灭,其实一切法本自无生,今也不灭,要这样如是见解,能够慢慢的理解佛的境界是什么。
证悟到一切法无生有什么好处?就完全不随假相转,你转你的、我转我的,我转的是转烦恼成菩提、转识成智、转染成净,我们是这样转,转自心性成无上菩提。众生不是,众生是跟着假相拼命的转!为什么?心从来没有定过,绝对没有,他误认为它是真的。一个人没有是非、恩怨、善恶、对错这种能所的东西,你看他的日子是什么?就真正的找到幸福了,生命真的有着力点了。我们不是拼了老命要追求幸福跟快乐吗?结果,你在这一念的佛性里面,竟然找到了幸福跟快乐;而且这个幸福是真正的幸福、是真正的快乐。
[诸和合缘及不和合]:[根尘识]三者相应染,名为和合;三不相应,名为不和合。这后面会讲到,三种相应染,还有不相应染。名为不和合,[众同分]为心不相应行法,所以[不和合]即指[同分妄见];而和合缘即指[别业妄见]。师父前面已经讲过了,共业跟别业其实有交叉性、有时空性、有进退性、有复杂性,不是单一的,这样来解释,就知道佛法的广大,佛法甚深,佛教的究竟和圆满;只有无知的人,才会说佛教是迷信的、佛教是消极的,只有大愚痴的人会这样讲!
义贯,佛言:这又可进一步来比喻,以[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乃至可例整个[娑婆世界],甚至[并洎十方]之[诸有漏国]土等一切器世间,[及诸众生]等一切有情世间,这一切依正[同是]本[觉]妙[明]本自[无漏]的[妙心]随缘幻起的[见闻觉知虚妄]见[病]所[缘]之相分,唯自心现;诸位!这一句很是重要!为什么叫做唯自心现?就是你动什么念头,就过什么日子,就这么简单,动恶念,你就一定过痛苦的日子;动善念,你就会过快乐的日子,有善果嘛!动佛念,你就一定会成佛,唯心,唯自心现。
能见所见[和合]而虚[妄]有[生],众缘[和合]而虚[妄]现有[死]灭之相。简单讲:总归世间就是两个字:生灭,就是无常、就是无自性。[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别业妄见)[及不和合]缘(同分妄见),如是[则复]能[灭除诸]分段、变易[生死]之[因],离幻即觉,离幻就是当下,离幻的当下就是觉,没什么诀窍,就是放下而已,坚持放下的人就是佛!故速能[圆满菩提]本[不生灭]无上大涅槃[性],重获[清净本心],证得[本觉]出缠而得[常住]不动不坏,入法界性。
第十四节 破和合及非和合
经文[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
注释,[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觉元],妙觉明元,亦即本性。佛知道阿难虽已离因缘以及自然之计,但仍未脱和合及非和合之执,这不只是阿难,是一切众生,众生不是认为说缘起的因缘和合相,要不然就认为是非和合相,这一定的道理,他没有佛的智慧,绝对没办法脱离和合和非和合的观念。仍在疑惑本性到底是和合而有的呢?还是非和合而有的?[证菩提心和合起者]:因此也以为能证无上菩提的因地之心(亦即如来密因),也是和合而起的。
义贯,佛言:[阿难,汝虽先]已[悟]了[本觉妙明]其[性非因缘]所生,亦[非]堕无因果之[自然性](已离因缘、自然之计),然[而]你[犹未明]了[如是]不生灭之妙[觉]明[元](本性),既[非和合]而[生、及]非[不和合](仍未脱和合与不和合之执)。[阿难,吾今复以]现[前]所对之[尘]境来[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众生之[妄想],不是用本性。一切众生之妄想而计本性为[和合]而有,认为本性也是从[诸因缘性]和合而生,因[而自]生[疑惑],而更疑能[证]无上[菩提]之因地[心](如来密因)也是由[和合]而[起者]。
经文[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这个很长,稍微解释、贯通一下,则汝现在的妙净的见精,这个本性,到底是跟明相和?或者是跟暗相来和?或者是跟通相来和?或者是跟塞相来和?如果是跟明相来和,那么,你现在看看这些明相,当明相现前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何处夹杂你的见性?能分辨见性跟明相互相夹杂之处吗?如果我们现在,见性和明相很清楚的可以辩明:这是见性、这是明相,那么,一个能见的——有情的能见见性、一个无情的相,夹杂起来,就变成什么形像呢?
若非见者,云何见明?如果不是见性,为何又能够见到明相?如果就是见性,那么,云何见见?因为已经夹杂了的话,如何用夹杂的色见,来见到能见的无形的见性?这是讲不通的!换另外一个角度说:如果见性是圆满,圆满就是无缺,就不需要明相了。所以,必见性来圆满的话,又何处跟明相来和呢?没有必要!如果明相本自就是圆满,也不需要跟任何人和啊,就像佛陀一样圆满,就不需要众生的指导跟开示。若明圆满,不合见和!如果明相本来就圆满,就不需要跟见性来和。见性如果不同于明相,那么夹杂起来,就失本性的见性和明相的名字,因为两种混和在一起;两种混和在一起,就会失去明相和见性的名字、和意义。所以,和明非义,见性跟明相和起来,是没有道理的,见性是见性,明相是明相。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得如是,就是这个道理。
注释,[若明和者]:若见精为与[明相]杂和者。[当明现前,何处杂见?]:当明相现前时,明相为于何处掺杂在见精之中?[见、相可辨,杂何形像?]:当见明相之时,见精与明相,应仍可分明辨别其各自原来的形像;意思是:见性是见性,明相是明相。这么说来,则两者杂和之后,其形像是个什么样子?(为何至今并未看到?)你看到的见性是见性,明相又是明相。
[若非见者,云何见明?]:如果见精与明相杂和之后,所产生的是一个崭新的形像,此新形像中若非仍保有见精原来的形像(即见精本来的形像变不见了;亦即见精不存在——无[能见者]之相),那么如何还有能力见到明相?若非见者,就是见性改变了,又为什么有能力见到明相?这表示说见性并没有改变。[若即见者,云何见见]:若杂和之后所显出来的新形像,即是见精的形像(并没有明相的形像在内——无[所见]之相),如此,则如何能说见到了其所见的明相呢?
[必见圆满,何处和明?]:如果说[见性]本自圆满,则[见性]之中何处还能与明相和合呢?圆满就不需要,圆满就是无缺,如果是明相圆满工,也是无缺,无缺就不需要跟见性和了。若明相本自圆满,[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若[明相]本自圆满,则不应仍能与见精相和。然而物物本自圆满,否则即不能独立成为一物。
[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见精]之本性若一定是异于[明相]之本性,两物杂和之时,则一定会失去见性与明相各自本有的名字,这样才叫做掺杂在一起,而成为一新的物体。但事实不是,见性是见性,明相是明相,非常清楚!说和合不对,说不和合也不对,说和合的话,就变质了;说不和合的话,那怎么看到明相?
[杂失明、性,和明非义”:若杂和之后,即成一新物,因而便失去了本来的明相与见性,如此则若说杂和之后仍有[明相]存在,便不合道理。因为变了嘛,混和在一起了。(然而我们却现见明相并未曾失去,所以说见精见到明相的时候,为与明相杂和,是不成立的。)并没有变,并不有杂和。
义贯,佛言:[则汝今者]本[妙]本[净]之[见精,为与明]相[和]?抑[为与暗]相[和]?或[为与通]相[和]?抑[为与塞]相[和]?[若]说见精为与[明]相[和者,且汝观]看[明]相之时,[当明]相[现前],而你看到之时,此时明相是在[何处]掺[杂]在[见]精之中(亦即,明相在哪里与见精杂和?——我们遍寻、好好的观察,既找不到他们究竟在哪里混和,其混和之处所不可得,因此可知并没有和。)又,若杂和之后,[见]精与明[相]本来的形像还是一样分明[可辨](其本来之形像还是在,并无丝毫改变),则两者于[杂]和之后应作[何形像]才对?
首先两者杂和之后所现出来的形像[若非]再有[见]精的形像存在[者],则[云何]仍能[见]到[明]相?(然而,今实仍能见明相,所以可知见精并未失去,因为它一样可以见到明相,因此可知实无和。)见性是见性,并没有跟明相和。其次,见精与明相杂和之后,所现出来的新形象,假设说这是存在,假设说有杂和这样的情形。[若即]是[见]精[者],如是则明相之形像便不在内,便失去了;既然明相已失,见精[云何]还能[见]到其所[见]的明相呢?意思是说:如果就是见精者,那么就改变了,如是则明相之形像便 不在内,便失去了;既然明相已经失去了,那么,见精为什么还能见到其所见的明相?应无所见。
然而,实在吾人还是能见到明相,因此可以知道明相并未失去其本来之形像,见性也没失,明相也没失啊!因此可知两者实无和。意思就是没有变化,各安住其本位啊!若[必见]性本自[圆满],圆满就不需要和了,则[何处]还能[和]于[明]相(为什么与明相杂和)?不用,因为本性是圆满。(见性之性若非本自圆满,即不能独立自成一物。)也不对。[若明]相本自[圆满],则[不合](不应)仍能与[见]精[和]。因为它已经圆满了,和什么呢?
若[见]精之本性[必]定[异]于[明]相之本性,两者[杂]和之时[则]必[失彼]见[性]与[明]相本有之[名字],起变化了,混和在一起就变化了。譬如单身男、女,一结婚组织一个家庭,就起变化了,要生孩子、要面对经济压力、要上班,孩子出生以后,要照顾、教育、养育,就开始忙了,这个叫做混和,混和以后就会起变化;可是,见性跟明相并没有混和啊!而合成一体;既然[杂]和即[失]去[明]相与见[性]之本名,起变化了;一男一女结婚以后,就失去单身了。则杂[和]之后仍有[明]相在,即[非]合于[义]理。(若失本名,即亦失其体相,以有体相即有名,若无名即无体相。然而我们现见明相从来不失,故知明相并未与见精和。)两个都安立本位。所以,说和合不对,说不和合也不对,为什么?不和合如何见明?[彼暗]相[与通]相,[及诸群塞]相等,[亦复如是],不与见精杂和。
经文[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解释一下,说: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到底是跟明合,还是跟暗合呢?或者是跟通合?或者跟塞合呢?若跟明合者,到暗的时候,这个见性跑掉了,为什么?明相已经灭了,跟明相跑掉了,这个见性就不跟暗合,因为已经跑掉了嘛!为什么还能够见暗?就表示见性并没有跟明跑掉,所以,明暗有来去,见性没有来去。若见暗的时候,不跟暗合,假设你说的这一句成立,那么,反过来很明显的,跟明合的时候,就应当不见明,因为见暗不跟暗合,当然见明就一定不跟明合,跟明合,就一定没有办法见到明,这个逻辑是很简单的,只是反过来而已。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义贯,佛言:[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相[合]?抑[为与暗]相[合]?或[为与通]相[合]?抑[为与塞]相[合]?[若]见精为与[明]相[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经[灭]去,则见精应随明相一同灭去,如是[此见]精因已不存在了故[即不]能再[与诸暗]相[合];然见精若不与暗相合,[云何]还能[见暗]相?不与暗相合,怎么能够看到暗呢?(然而,明去暗来之时,实可见暗,可知见精并不曾随同明相一起灭去:故亦可知见精实未与明相合。)这一句重点就是:尘自生灭,自性不动,就是这个意思。不管你什么明、暗、动、静、香、臭、离、合的触,来去、生灭、增减,其实都是妄,本性没有这个东西,尘自生灭,自性不动,就是这个道理。
你[若]转计说[见暗]之[时],见精[不]须[与暗]相[合]即可成见;这么说来,则先前[与明]相[合者],反过来说,[应非]可[见]到[明]相(因为:不合既能见,则合时应不见才对,这个逻辑很简单的。怎么可说:不合时能见,合时亦能见?)没有这个道理。[既]然[不]能[见明]相?[云何]现前见精与[明]相[合]时,确实能[了]别[明]相实[非暗]相呢?与明相合,很清楚就是明相,绝对不是暗,就表示清清楚楚。可知见精并未曾与明相或暗相合。[彼暗]相[与通]相、[及诸群塞]之相,[亦复如是],见精虽能见彼诸相,但并不与彼诸相合。
所以,见精就如同虚空,不跟种种的缘起假相合,本性从来不妄。讲:真妄和合,这个是为了解说方便。诸位!真妄从来不合,真绝对不是妄,妄绝对不是真。讲:真妄和合,又不是平起平坐,妄的分量等同真,真的分量等同妄,才可以讲真妄和合。等量齐观才可以讲和合。妄只是真的影子,就像第二月,第二月又不是真月,如何跟真月合?这个比喻听得懂吗?所以,真跟妄从来不合,因为妄本来就不是真,所以,不能合,要等量齐观才能和合。譬如男女门当户对,就结婚。那一个人跟鬼怎么结婚?一个有形,一个无形,鬼就像人的影子。两个要等量齐观叫和合,真妄和合,就像结婚一样。那如果说讲真跟妄和合,是学术上为了解释一念无明的开始,这个可以理解祖师大德的用心良苦;但是,究竟的佛意可不是这样子。
真跟妄可以和合,那还得了?妄你永远除不掉,因为它的量跟真是一样的,它可以合真。它可以合真就是表示:成佛以后,你又会变众生。修行以后,妄没有了,真心显现了,怎么样?又变佛了;变佛以后,因为是和合,又变成众生了。所以,要好好的理解,虚空本来就从来没有跟相合过,相是妄,只要放下妄,就自然发现真,就这样子。相妄性真,就这样子,仅只于此,不能妄上一直讨论。性相其实不二,妄本身不可得,不可得就是真,就这么一回事。不能在妄上一直认为它跟真有没有合,为什么?它是妄,怎么能够跟真合?它不是实体!就像鬼怎么跟人结婚啊?鬼又不是人的实体性。妄本身没有实体,妄本无因,如何跟真合?开悟不开悟,这个是关键。
一切注解就是这样写,众生也是迷迷糊糊,不知道说这是祖师大德慈悲,为了解释一念不觉,只好这样子开头,而这个开头就是错,也不符合佛意;可是,为了解释方便,无始来的开始,不得不这样解释一念无明;无明本空,哪有一念无明?在凡夫的位置,就必须要慢慢的断,在凡夫的位置叫做有次第,从枝末无明断到根本无明,到最后一念,入金刚地的时候,发现没有无明。所以,本性没有东西可以修;而不修又更糟糕,因为习气断不了!所以,看你要站在哪一个角度说,这个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关键就在这个地方。
诠论,世尊为究竟破和合之执,而特将[和]与[合]分开来破:上一段先破[和]相,这一段再破[合]相。[和相]与[合相]分破之后,[和合相]之见即破矣。为什么要分开来?佛陀要让它破得彻底,所以,把两个字分开来破。这里《义贯》把这个[和]跟[合]比喻得非常好!又,[和]相有如近世科学上所说的物理作用,故经文中称[杂和]如将朱砂与麦粉和在一起。而[合]相就有如化学变化的意思一样,就更紧密了。所以,[和]是初步,[合]就没有办法分开了,就更紧密了。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注释,[此妙觉元]:此妙明本觉之元,亦即本性。[与诸缘尘]:与种种的所缘之尘境,如明、暗、通塞等。[及心念虑]:亦即六识心。[非和合耶]:彼此是不相和合的,对吗?虚空能够离开相吗?虚空不是相,但虚空不能离开相。有相才能衬托出虚空。有缘起的生灭,才能衬托出不生不灭。没有缘起的生灭,讲什么不生不灭呢?
诠论,阿难闻佛在上面破斥和合之计执,于是又转计[法非和合]。不是那一边,就是这一边,众生就是这样子,不是九就是十一,就不会刚好是十,他就是不会刚好是十。这又是二分法的逻辑推论在作祟。所以,一切众生用思惟的意识逻辑心,永远没有办法进入佛的境界。佛法不是玄学、佛法不是逻辑学、佛法不是理则学、佛法不是数学、不是数量观,佛法是超越一切数量的。佛法不是逻辑学,它不可以推论的,直下绝对,绝对,你怎么推论?一加一等于二,本性没有数量啊,没有数量你怎么加?所以,用人类的所有的思惟模式,绝对没有办法进入佛的领域,一定要摆脱这些语言、文字、数量、意识形态、推论。
这些意识心,百千万劫绝对没有办法测佛的心境。绝对没办法!所以,世间的学者把佛法当作世间的学问、学术来研究,只能造就学者,不能成就祖师。当然,世间人,大学问家、教授,把佛法当作学问、学术来研究,当然可以厘清一些观念,这个不错,站在这个角度我们认同;但是,站在证量的解脱的角度,我们不认同,佛法它不是学术,佛法是解脱的真实证量,是那个内心里面超脱一切语言、文字,完全不能用语言、文字的。所以,大悟不需要经典的,但是,经典来也无妨,无关于语言、文字的。
那个居士问我:师父!我怎么知道我是不是有开悟?我就跟他讲:你《楞严经》拿起来,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包括原文、注解,完全没有任何的障碍,你就是真的开悟的人。因为无关于文字,开悟的人,语言、文字没有办法障碍他;可是,没有开悟,他会在停顿某一种观念,他讲到这一边的时候,他的思惟模式已经来到这一边,突然佛转这一边,一下子没办法适应。知道吗?讲到这一边的时候,佛又突然拉过来这一边,他一下子又没有办法适应。
众生他依着意识形态,在跟着语言、文字跑,那个追佛,他就不是佛。用意识形态追语言、文字、听经闻法,用意识心来听佛法,你永远没有办法了解佛,因为你永远在追啊!我讲的时候,你落入意识形态的观念;我讲的时候,你又落入推论的观念。这一句话则好要听得懂,那个懂就是意识心,那个不是悟。一下子佛又转到另外一个角度,一下子反应不过来,这个就是意识心在作祟,没有真正的悟。所以,才会听到这个,似懂非懂,一下子转过来,又没有办法去理解,就是停留在理解的角度,不是真正见性的功夫。
经文[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注释,[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如果说见精非与明相相融和成一体,则见精与明相之间,一定有一个分界线,可分出彼此来。[在见在明,自何为畔]:在见精与在明相之间,从何处开始是彼此的分界线?[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若在明相的际限(范围)内,必定是没有见精存在的话,那就可知见精与明相两者不相交涉(没有交集)。因为明际当中没有见。
[自不知其明相所在]:承上,既然见精与明相不相涉,自然就不知其所见的明相到底在哪里。[畔云何成]?:若见精不知明相在哪里,两者之间又无交集,这样的话,两者之间的分界之边畔,如何能成立?
义贯,[佛言:汝今又言]妙明本[觉]之元并[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若是[非]与他物[和合者,为非]与[明]相[和]?抑[为非]与[暗]相[和]?或[为非]与[通]相[和]?抑[为非]与[塞]相[和?若]见精为[非]与[明]相融[和]成一体,[则见]精[与明]相之间[必有]个[边畔](分界线)。[汝且谛]实[观]察:到底[何处是明]相的界限?[何处是见]精的界限?[在见]精与[在明]相之间[自何]处开始[为]边[畔?阿难,若]在[明]相的[际]限范围之[中,必]定[无见]性存在[者,则]可知见精与明相两者并[不相及];(既然互不相及,则不可说见精见到了明相;既没见到),[自]然就[不知其]所见之[明相]之[所在],如是则两者间的边[畔云何]得以[成]立?连处都没有,连见着都没有,哪有边畔呢?(若两者间的边畔不能成立,则两者之间即非有边畔;边畔既无,便不能说见精与明相不相融和;必定是相融,所以,虚空容下一切的相,一切的相在虚空当中。因此,说见精与明相不相和,不能成立。)所以,虚空跟诸相不二。[彼暗]相[与通]相,[及诸群塞]之相等,[亦复如是],不得言其不与见精相融和。
经文[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注释,[则见与明,性、相乖角]:[乖角],乖违如牛之二角。则见精与明相二者,一个属于性,一个属于相,便两相乖违如牛之二角之对立。[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耳根跟明相有什么关系?明相是对眼根的,耳朵是对声尘的,就象耳朵跟光线了不相触,这是非所对之相。犹如耳根与明相,两者丝毫不相触及,互不相干。
[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见精与明相既不相触,见精便不可能知道明相在哪里,见精既然连明相的所在都不知道,还怎么去甄别它们两者是相合、还是不相合的呢?(——意思就是:根本不用甄别了!因为既然两不相触,很显然是不相合的!)
义贯,佛言:[又]此本[妙]之[见精]若[非]与诸尘相[和合者,为非]与[明]相[合]?抑[为非]与[暗]相[合]?或[为非]与[通]相[合]?抑[为非]与[塞]相[合]呢?[若]说见精为[非]能与[明]相融[合]者,[则见]精[与明]相,必如[性]与[相]互相[乖]违如牛之二[角]之对立,永远碰不在一起,这便犹[如耳]根[与明]相一样,两者[了不相触]及,毫无交集,若如是者,则[见]精尚[且不]能[知]道[明相所在]之处,我们[云何]还去[甄]别[明]白二者是[合]或[非合]之[理]?(如是则根本不用甄明了——然而事实上是,明相来时,我们实能知明相之所在,因此若说见精与明相互不相触,是不能成立的;可见见精与明相是有相触,两者既有相触,则说见精与明相为不相融合,是不通的;故知,见精与明相非不相合。)[彼暗]相[与通]相,[及诸群塞]之相,[亦复如是],非不与见精融合。
这个,今天就到一个段落。底下就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还有七大。为什么这一段这么重要呢?诸位!开不开悟就看这一段,五阴在二乘人来讲,是污垢的、是杂染的、是痛苦的;在佛的境界就不是这样子了,即五阴身就是佛的身,这个大乘的精神,就完全跟二乘人不一样了,就是说,二乘人破一切的执着;而佛陀刚好转识成智,就是:五阴就是本性的作用。五阴从[色],色法就是生灭,色即是生灭、色就是无常、色就是缘起、色就是空,空就是不可得,不可得就是佛性。[受]就是生灭,生灭就是无常,无常就是缘起,缘起就是空,空就是不可得,不可得就是佛性。[想]就是生灭,生灭就是无常,无常就是缘起,缘起就是空性,空性就是不可得,不可得就是佛性。[行]就是生灭,生灭就是无常,无常就是缘起,缘起就是空性,空性就是不可得,不可得就是佛性。[识]就是生灭,生灭就是无常,无常就是缘起,缘起就是空性,空性就是不可得,不可得就是佛性。
色、受、想、行、识,即生灭当体即空,就是不生不灭。所以,大乘的精神,是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入佛的正见;二乘人是厌恶它、是远离它,也观不净观、烧观、虫观、脓烂观、死观,不要贪爱。佛陀说:这是为了破除我们的执着,才作如是说。当我们学习大乘的,就可不是这样子的了,[色]是佛性,在一切缘起法展现;[受]是佛性,我们让众生感受到佛;[想]是佛性,让我想尽办法,众生的思想里面,他有佛;[行]是佛性,让众生体会到,一切身口意就是佛,刹那生灭,就是空、就是佛;[识]是佛性,让这些生灭的意识心,转化成智慧的如来藏性。
五阴就是道场,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五阴就是作佛事,即五阴身就是如来身,回归当下,承认、认同你就是佛,我们内心里面有尊贵的佛性,要珍惜你现在,不要鄙视自己,不要看轻自己。所以,如果你要自杀的时候,内心里面告诉自己:与其你要去死,不如把你的生命贡献给佛祖,因为你也是佛!观念转变一下,不要太自卑:我不行啦,我根器太差了!师父!您在讲什么,我都听不来,我怎么会是佛?是的!因为你是未来佛,听不懂是正常人,听得懂是骗人的!要是听得懂,你还来?这个不太可能。怎么可能听得懂,是不是?
好,我们今天的段落功德圆满。
跟师父念: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向佛三问讯
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寓江湾丰子恺家。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世尊的开示:警惕——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恶业过彼挖一切众生眼罪聚看到多有一些学佛的同修,言语极其的随意、浅薄无智、斗争坚固,真的是造业无量,自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4
法师品第十此品明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大论(大智度论)明六种法师:一信力故受,二念力故持,三看文为读。四不忘为诵,五宣传为说,六圣人经书难解须解释。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只要皈依三宝,能念三宝,都是修行;能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用心,不贪财,不恋色,这就叫修行。常时观身体是无常的,是不干净的,是幻化的,是要死的。你这样观,你的烦恼就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1
善恶因果不能抵消,这是一定要懂的。那不能抵消怎么办?佛教导我们,对于善因加强,对于恶的,过去所造的,不再做了。让善的力量强大,恶的力量薄弱,将来往生的时候,力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20
【解】因果相背,为是处,作恶业希望乐报,因果相背,为非处,犹言“无有是处”也。“无有是处”是没有这个道理。这一条,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没有疑惑的,“十力”这个摆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8
大修行人指的是谁?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阿罗汉这些人,应化到这个世间,与没有成佛时的这些众生又碰头了,有缘,都遇到了,这时候还有没有因果?有,清楚。我们在《高僧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唯识二十论讲义前言如来灭度后九百年间,北印度有无著大士起,根据中道了义教《解深密经》、《瑜伽大论》等经典文献,广造诸论,以彰显法相唯识之理。特别是造《摄大乘论》以含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1
大悲咒是非常值得我们念诵修行的,而且现在很多的高僧大德都推荐我们念诵修行大悲咒。可能有的人在修行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其实我们是可以看一看各位法师讲解的大悲咒
大悲咒感应事迹时间:2024-10-07
佛宝网讯 近日,首届海峡两岸佛门书画艺术展作品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目前已陆续收到很多书法家、画家作品,投稿作品题材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佳作精彩纷呈。现选
文化资讯时间:2024-09-27
勉强找时间来学一学,不能一心一意去做,拔除“根本业缘”是不可能的,刚强众生难调难伏就在这里。不说一般的道友,我们出家弟子对这种道理人人都懂,也知道修行好,也是下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5
1在因果法则里面是不成立的。作善就在自己心田里落下善种子(善因),作恶就在心田里落下恶种子(恶因),善种子和恶种子不能互相抵消,到它们因缘成熟时,各结各的果报,不会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
一个大灾难来了,许许多多人丧失了生命财产,但是还有少数人很平安,没有受到大灾难。这些人,你仔细去观察,你去做一个统计,然后你就晓得,从统计上看到,绝大多数心行善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问:“佛菩萨还受不受因果报应?”答:这个问题,过去百丈大师遇到老狐狸曾经问过,问的话就是“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跟你这话的意思完全相同。老狐狸过去生中是讲经说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八大人觉经讲义[华藏上师]1961年莲华金刚藏吴润江上师在美国旧金山讲授八大人觉经讲义缘起西元一九六o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莲华金刚藏圣者吴公润江上师应美国旧金山正善佛道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2
近行定与安止定慈济瓦法师讲郑栢青译按:慈济瓦(Sujiva舍弃我)法师是一位马来西亚籍佛教上座部比丘,献身于佛法内观的教导。法师在1975年完成大学学业不久后,就出家。在修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9
财富是你命里有的,不用去争,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争也争不来,所以你要跟人竞争那岂不冤枉?《了凡四训》把这一桩事情讲得透彻、明白,把《了凡四训》多看几遍,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7
《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3
第二章 四圣谛在佛陀的教法中,四圣谛可算是其中的心要了。他在波罗奈附近的鹿野苑(今印度沙纳特地方),向他的老同修----五苦行者作第一次说法时﹝注一﹞,所讲的就是这个。这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0
1. 总论这世间上的一般人常认为可以从财富、权力和社交活动中得到快乐、安祥与调和,也想由家庭关系、职位、朋友和感官得到快乐。他们试着运用各种方法来改变自己的物质、社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8
来看省庵大师的一首净土诗:都言净土唯心是,十万余程是外求。但执妄心居在内(若言十万亿佛国之西方是外求者,则认方寸妄心居内,便同阿难所计七处之一),不知真性体全收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没有出离心能往生吗?这是绝大多数净业行人非常关心的问题。当然这里要注意,我们以下根据《观经四帖疏》疏文作的分析,虽然是在讲中品下生是否要求出离心的问题,实际上,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元朝至顺(元文宗年号,13301333年)庚午年间,浙江西部连年饥荒,当时杭州城中有许多人饿死。于是官府就雇人把这些尸体丢到六和塔后山的大坑中。其中有一个老太婆的尸体,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三主要道佛教的经典非常的多,如果你现在去寺庙的藏经阁,或者图书馆,佛教的书整个屋子都摆不完。如果你学的是天主教、基督教,事情还好办,也就一本圣经;偏偏你接触的是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3
学习奉献自己,要用智慧去奉献自己,把最美好的自己奉献出去,奉献给你最亲爱的人,奉献给在这个世界跟我们有缘的人,甚至奉献给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喜欢的敌人。这个奉献自己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3
平衡的自在当心和外在的事物互动的过程能够保持平衡,自在才会生起。种种不满足的心、嫉妒的心、傲慢的心,当你有这些心念的时候你就会痛苦啊!是不是?我们现在生活里面经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2
护念众生一个菩萨去观照众生苦的时候,就像是看着一个迷路的小孩。他跟我们一样,想要得到一个最圆满、平安的快乐,想要远离所有人间的烦恼和痛苦,但是用错方法了,一直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2
请问:打坐过程中该怎样呼吸,才能对打坐更有帮助?法清法师:对于佛家的打坐来说,开始的时候,只是数息就可以了。就是说,你的意识要顺着呼吸走,只注意你的吸气跟呼气。但是,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0
请问:在家里如何供佛?法清法师:大家在家里供佛,如果有专门的房间当然很好,如果没有,可以供在书房。供在书房很好。如果没有书房,供在客厅也可以。如果房间很小,没有客厅,那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0
请问:法师今天讲到出家修道就要“断爱去欲”,爱有大爱小爱之分,断爱去欲断的应该是小爱吧。经常也听到一些人说,人如果没有爱和欲了,是不是就会变得冷酷无情?法清法师:这里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0
他不修行,你也不修了?皈依僧,是皈依整个僧团,不是皈依某个僧人。任何一位僧人的言行,都不能代替整个僧团。不必因看不惯个别出家人而退失学佛的信心,除非你觉得所有的出家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9
从搁置的电子表突然走动谈起我的一位学生送给我一只新加坡出产的电子表,据他说,价格不贵却耐用,走时也准,换上新电池,至少可用两年。可是到了我的手上,换上新电池,仅使用了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9
常听一些学佛的居士说:某某人的脸色又白又亮,所以她修的好;某某人的脸色发黑,所以她业障现前,修的不好,因为相由心生。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相由心生是很正确的道理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经常教人家打坐,主要是按照智者大师《小止观》一书中来讲的。在与很多亲朋好友的联系中,自己也常常要他们学学打坐。但是,他们往往因缘不具足,不能来寺院,自己就没有机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自己很喜欢禅修,所以也经常带领别人禅修,所以通过禅修后的人得到的好处自己是经常能看得见的。身体的好转、疾病的减轻、记忆力增强、专注力的提高、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减轻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第八觉知原文: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八大心普济觉我们学佛皆知「依惑必造业,依业必造报」,有业报果报身即有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随境转,心就会变质 师父说:我们常常喜欢用心生气,用心烦恼,又用心谈恋爱,用心做事业,用心做善事。 我们一直在用心呀!怎么会找不到呢?原来是你在烦恼,心一烦,念头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7
生命为什么会苦?为什么会轮回?其实,这些都是我们自己造来的。因为迷惑而造了轮回的因果,这些因果成为生命的因、生命的业力。如果没有佛陀的引导,我们终将不知因果业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7
把念头停泊在心的机场学佛就是学习戒定慧,戒就象是飞机导航,飞机如果没有导航,就无法飞到停机场,所以戒就是导航,让我们航向成佛之路的导航系统。导航系统有了,接下来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7
在泰国这个佛教国家,供养三宝,请出家人到家里用斋,是最平常的事,因为学佛的弟子相信这是累积福报最好的机会。为什么供养法师会有福气呢?因为出家人所做的事情就是佛陀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7
居士百年之后骨灰能否进入寺庙存放?答:完全可以。不过要看那些寺院有条件存放,目前国内寺院并不是所有的寺院都具有存放骨灰的“海会塔”。近几年也有不少寺院建了“普通塔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6
慧是指佛法的般若妙慧,这种智慧能够洞彻宇宙人生真相。佛法的般若妙慧并非从学习中获得,而是从实践修行中证悟到的。我们常把世间的聪明与佛法的智慧混淆,其实二者是有区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5
由口念弥陀心散乱 喊破喉咙也枉然谈如何选择修学净土的善知识我们如果遇到其他不同的知见,不同的观点,来障碍我们净土法门,我们要有个标准,就是:唯信佛语,不可相信菩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5
如何理解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段话即是说明佛法的核心缘起法。佛陀告诉我们:宇宙世间的万事万物,包括精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5
静波法师:真正的发财秘诀并非求观音菩萨而是靠这四个字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是我自己的君王。”出家人是不容易的,这种孤独往往成就我们。太热
禅理故事时间:2024-08-05
佛陀教导,多闻弟子当行二事所谓非禅即诵,非诵即禅。有以为,诵,就是念经,于是每天诵经七、八个小时,既没了时间听讲,又没有时间洗浴。念经有功德,自然应该随喜,但把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4
依空法师-人间巧喻:66不老的生命波罗奈国的年轻国王登上王位,励精图治,对于国家的内政、外交、财税、农林、粮食等方面施攻,大事改革,一心要把国家建设成富强兵的大国。国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4
常用的念珠,通常为108颗,有说是因为佛教常说到百八烦恼。即:1、三界的见惑八十八:迷欲界苦谛的见惑有五钝使(贪、嗔、痴、慢、疑)五利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4
《观无量寿佛经》的观念法门编辑:向学法师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念佛是修持佛法的重要法门之一,随着佛教在汉地的传入和发展,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行者,尤其弘扬弥陀净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3
65神通何价有二位师兄弟结伴同行,到各个名山去参学,希望得到名师指点,能够深入佛法的堂奥。两个人跋山涉水,芒鞋踏遍了岭头云朶,但是依然云深不知处,寻访不到名师的踪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