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五阴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三

慧律法师 2020-07-06

圆瑛法汇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2007.9.15——2008.3.9 文殊讲堂

第十张DVD

《楞严经讲义》

[辰二 辨定客尘 分二 巳初]

[如来询究原悟 二 陈那详答佛印]

[今初 如来询究原悟]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这一段,[此佛询究原悟。欲借昔之客、尘,显今身境]。这个客是对主讲的,这个尘是对空讲的。这个客就是所谓的客人,来作客的,客人来作客,作客完了以后就走了,也就是来来去去。譬如说:我们到饭店去住一个晚上,第二天我们就要离开;那么饭店的主人一样在那个地方。我们的讲堂常住众是主;来这边挂单的法师,作个客,一天、两天的挂单就走了,这个叫做客。这个意思就是说:清净自性是我们的主人,常恒亘古不变的存在的般若智慧一直存在。关于意识心所引起的烦恼,是无所住的,是生灭的、是无常的、是无自性的,就像来我们的清净自性作个客一样。我们现在弄不清楚,以客为主人,把意识心当作是我们能作主的,结果我们活得很辛苦!那么,这个尘是对虚空讲的,譬如说:早上起来打扫的时候,我们打开窗户,让阳光射进来,我们一边扫地的时候,会发现很多的灰尘。所以,虚空永远不变。这些灰尘虽然遍满了整个虚空,可是,不影响虚空。所以,这个空也是如如不动;尘,它也是变成生灭的。这个都在比喻什么?客人和主人的关系,就是清净自性跟意识型态的关系,哪一个是主人?哪一个是客人?你要分清楚;哪一个是如如不动的心性,如虚空?哪一个是烦恼的意识心如尘?这两个字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客是粗境的烦恼,尘是微细的烦恼;客是指见惑,尘是指思惑,所以,有更进一层的含义。欲借昔之客、尘烦恼,这个是显示生灭无常的东西,显示无自性的烦恼、意识心。显见身、境。

[昔之主空,显今见性],昔之主,刚刚所讲的,[主]就是主人,它是对客人来说的,客人来作客,当然很快化就会离开。我们的意识心就是停顿一下,譬如说:我们起个贪瞋痴,或起一个善念,做做善事,执着一下,又消失了;起个贪念、动个瞋恨心,动一下,又消失了。所以,客是不能久住的,不是像如如不动的清净自性。那么,空是对尘讲的;这个主针对的是属于身,比较容易看得到主跟客的关系,你像色身来比喻,让你容易了解。空跟尘是对心的比喻,这个就更深一层的。注意这个[空]字,这个[空]字是指虚空,不是指空性的意思,在这里要特别地注意。显今之见性,以前的客、尘,来显示现在的身体的处境;过去的主跟空,来显示现在如如不动的见性。

[尔时世尊,即望慈音宣示之时。佛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舒者伸也,佛前以手],佛在前面用手[擎拳]开[示阿难,现则伸手开拳,要引阿难大众,见性现前。兜罗绵柔软,佛手似之]。命相学有的人讲,当然这是命相啦!:说手比较柔软的人,命就比较好一点,大家是这样讲,这当然是参考啦!命相学也说:大拇指举起来的时候,这一块肉的饱合状态,这一块饱饱的,饱合状态的、有柔软性的,这个人是福报很大,福报很大了!当然,撞到肿起来那不算。有的人就是很薄,当然,这是命相学啦,这只是随手谈一谈而已,大家不必太执着这种东西。佛无量劫来,为什么手柔软呢?因为佛无量劫来,这个手修了无量的善事,心有无量的慈悲,所以,师父还是一再地强调说:我们要以佛为模范,要柔软心、慈悲心,我们的两手是用来造善的,不是要做恶的。

[佛五轮指端,皆有缦网之相,且有金光,故曰:网相光手。诲敕阿难及诸大众者:乃诲以见性不动,如主],就象主人如如不动,不变,不是像客人来来去去。[如空],不动,不像这个灰尘滚滚飞扬。[敕令勿更错认,客尘动摇之身境]。诸位!这个客跟尘主要的在强调什么?后面那二个字要画线,[动摇]的意思。意思就是说:凡是这个缘起生灭的动摇之相,都不足取,都不值得你执着。换句话说:如果你体会到这一点,就用无为法修行,无为法就是见一切相总是幻,身心如如不动。

[我初成道,于鹿园中者:佛在雪山,苦行六年之后,诣菩提场,腊月八夕],十二月初八的早上,[睹星出现,忽然大悟,得成无上佛道。即以自所证之道,转无上根本*轮,说《华严》圆满修多罗教],修多罗,翻译成中文叫做经,有贯、摄、常、法的四种含义。我们说弥陀修多罗,就是《弥陀经》;华严修多罗,就是指《华严经》;法华修多罗,那就是说《法华经》。[小机在座,有眼不见舍那身,有耳不闻圆顿教],小机是指根器比较差的,小根器的,虽然也参加华严会上,就是眼睛这样看,看不到圆满的报身卢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虽然有耳朵,但是,不懂圆顿大教。所以,不得已前面加一个佛字就更清楚,佛[不得已依本起末],依这个根本的大教,就是依究竟一实相寂灭的华严思想。没办法,只起起末,就讲一些众生比较懂的,[末]就是简单的,大家比较容易体悟的。因此,[不动寂场,而游鹿苑],不动寂场是指如来心性,世尊证得了一乘大寂灭的涅槃道场,所以,走到哪里,他都是如如不动,而以如如不动的心性,游鹿野苑,就是鹿苑。

[为五比丘说法。鹿园即鹿苑,在波罗柰国境,为古帝王苑囿],[囿]就是养禽兽的地方。[又为帝王养鹿之园。其因缘:昔有国王游猎,无数兵士,各持利器,作一猎围,围内众生,必难幸免。时有二群鹿,各五百只,其鹿王:一释迦过去示生畜类,行菩萨道;一为提婆达多。时释迦鹿王,与达多鹿王言:今国王围猎,我等以及一切禽兽,身命难保。我与汝当向王请愿,救彼身命,汝我二群轮流,每日进贡一鹿,请王解围。达多鹿王从其意,遂至王所,士兵见欲杀之],看了准备杀它。[鹿王能作人语云],在经典讲,人寿有四万岁、六万岁的时候,畜生可以讲话,不是像现在人寿百岁,畜生没办法跟人沟通,也很难!就算现在科学很发达,说这些畜生有时候,也有表达种种的语言,但是,人类要好好去体会,叫做动物行为学。

鹿王能作人语言:[勿杀我。我与王请愿。鹿能人语,人皆奇之!又云请愿更奇。乃报告于王,有鹿能作人语,与王请愿。王闻亦奇之],这国王听到也是很稀奇,就允许它进来,[即许入。行礼讫,跪奏云:大王今日游猎,小鹿大胆启奏,求王下令解围,我等当每日进贡一鹿,王可日食鲜味,终身食之不尽;若尽行围猎,众鹿必死,王食不及],就是没有办法继续吃到新鲜的肉,所以,这个叫做不及。[以后无鹿可食。’王因奇其事,遂允解围。一日轮达多鹿群进贡,派一母鹿,身怀有孕,再二日即产。乃求王先派他鹿,待子生后,再往进贡。王怒不许,曰:‘汝欲后死,谁愿先死耶?’该母鹿即到释迦鹿王处,哀求为派一鹿,代其今日进贡,俟子生后],[俟]就是等待,等待生了孩子以后,[即往进贡,可以保全其子。释迦鹿王,心中一想:若派其他,殊难开口,若不设法,又负所求,乃令母鹿,在此群中,自往代之]。

所以,到国王那个地方,[至国王所,王问:子来何为?][子]就是你,你来做什么呢?回答说,[曰:进贡与王充膳。]这个[膳]就是饮食的东西,左边也可以把它改成饮食的食这个部首,一个食一个善也可以。[王曰:难道汝二群之鹿,皆食尽耶,要轮汝自己进贡?对曰:二群之鹿,只有增加,王日食一鹿,统计所生,一日不只一鹿]。一只不止生一鹿,何况王每天只吃一只。[曰:何为子来耶?][子]就是你,那你为什么来呢?[乃告以母鹿请愿之事,不得不以身代之。王为感悟,畜生中是有菩萨。乃说偈曰:汝是鹿头人],表示你是畜生中的人的心。[我是人头鹿],我虽然是一个人,但是,心像畜生一样。我们讲的:人面兽心。[我从今日后,不食众生肉。遂将群鹿养于苑囿,禁人加害,故称鹿苑。此处乃钟灵之地,多有仙人在此修行得道,又名仙苑]。

[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者:五比丘,佛初出家时,净饭王遣五位大臣,往劝太子回宫]。父亲这一方面有三个人跟着去,[父族三人:一、阿鞞],中国话叫做马胜,[此云马胜;二、跋提,此云小贤;三、拘利],中国话没有翻译,[华言未详;有云即摩诃男]。这个摩诃男经典是有记载的,也是证果的阿罗汉。这个摩诃男还有一个故事,说当敌人杀进来的时候,这个摩诃男就请求那个军队的领导,说希望跟他约好。说:如果我潜入水中,等我浮起来的时候,你再杀我的族人,我们希望能够有这样的请求。教官就说:好了,既然这样讲,就让你潜下这个水池里面,等你起来的时候,我再开始杀。最多几秒钟、几分钟你一定要起来!所以,这个摩诃男就潜入水中,因为他的头发很长,他就把这个头发,绑在这个石头上,让他不会浮起来。这个族群,释迦族群统统跑光了,奇怪!这个尸体怎么没有浮起来呢?后来叫人潜水下去看,这个摩诃男死在水中,把头发绑在石头上。这个记载,多少有一点文字上的出入,这个是指摩诃男,他是证果的罗汉,为了救族群,可以牺牲自己,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母族二人:一、阿若多,此云解本际,又云最初解;二、十力迦叶,此云饮光。寻到太子,劝请回宫,太子乃曰:不成佛道,不回本国。]诸位!如果在这里要准备出家的人,就要发这种愿:不见性、不成就道业,不离开讲堂。他这样才有办法住下来。说:滚动的石头不长青苔。我们常常要参这个善知识,道场跑来跑去,那个是很难成就的!所以,如果有了好的善知识、好的道场,发心准备出家的,何况三位都是大学毕业的,要把心定下来。

[不成佛道,不回本国。五人因太子不回,不得回朝复命,乃随从太子游方五载,而至雪山,同修苦行六年。三人不堪苦行者,乃往鹿园,别修异道;后二人见太子受牧女乳糜之供],这个[糜]就是粥。[亦复舍去,而至鹿园。佛演《大华严》,虽称本怀,不契时机],所以,不对机就是多余的。[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事,亦欲开方便门,说小乘法,乃思:谁应先度?悲二仙之已逝];这二个仙人,他是在王舍城附近的二位著名的宗教导师,教导人们修习禅定的方法,他们一个叫做阿罗逻,一个叫做郁陀迦。这二个仙人已经不在了。[喜五人之犹在,乃至鹿园,为五比丘等,三转四谛十二行*轮]。为什么讲十二行呢?因为四谛讲三次,诸位翻开《表解》二八页,三转四谛*轮,三转四谛,三乘以四就是十二。三转四谛十二行*轮,四谛,简单解释一下,我们在《大专佛学十四讲表》已经讲得非常清楚,简单提示一下。四谛就是四种真理,此是苦谛,苦,这个世间实实在在是苦的,你不要一直不觉悟,这个世间无乐可言,因为是刹那、是生灭、是无常、是缘起。所以,这个世间真是苦,不但是身苦,还有心灵的烦恼的苦。所以叫做苦谛。二、此是集,就是集谛,集谛的意思就是集合一切烦恼,就会感应种种的痛苦,业感就会缘起。所以,此是苦,就是世间的果;此是集,这是世间的因,[集]就是集一切的烦恼,简单讲:集一切见思二惑等等烦恼,贪瞋痴慢疑等等。再来,此是灭,这是灭谛,我们身心皆苦;有一个快乐的涅槃,所以,这个[灭]是灭苦的意思,意思是说:一个人证悟了涅槃的妙心,则能离一切苦。所以,[灭]就是灭苦,也就是涅槃义。此是道,是指八正道,还有三十七道品,[道]就是路,就是可以通,可以通往涅槃之道,所以,此是道。意思是说:你修八正道、修三十七道品,可以通往涅槃,可以度脱生死,此是道。此是灭,是出世的果;此是道,是出世的因。好了,有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就变成世间果,此是苦;世间的因,此是集;出世的果,能得涅槃,此是灭;出世的因,此是道,修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就可以了生死、离苦得乐。

底下:示相转,对上根人讲的;劝修转,对中根人讲的;作证转,对下根器的人讲的。示相转是啥意思呢?上根的人一听到此是苦,就知道苦有逼迫性,所以,不会象世间人这样子。此是集——有招感性,你只要对这个财色名食睡死执不放,你就有召感痛苦的。而世间人不一样,世间人不知道这一层道理,有一个老板,他讨了个老婆,可是,这个老婆又肥又胖又丑,但是,他是靠他老婆起家的,我们讲的被招赘,入赘的。什么事都作不了主,可是,他又喜欢拈花惹草,他在公司里面,又喜欢了一个秘书。这个老板娘虽然又肥又胖又丑,但是,人家家里很有钱,就派她的妹妹去监督,他就很气愤了,这是一部电影,老板就很气愤了!然后,他要交的这个秘书,每次他这老婆都会出现,他就很讨厌这个老婆,可是又没办法离开这个老婆。后来有一次,他老婆生日的时候,他因为交不到这个秘书,又怕被人家抢走,又讨厌这个老婆,又肥又丑,然后又没办法离开她,他没钱,他靠他老婆的。生日的时候,蛋糕上面插了几根蜡烛,就端出来了,在这个花园里面举办生日派对,他就出来唱生日快乐歌,他怎么唱呢?猪~~~你生日快乐!然后这蛋糕拿到他老婆前面,他老婆一巴掌刮下去说:你这个音不会唱正一点吗?第一个字骂他老婆,那个[祝]把它念成[猪]。众生他不知道,这个有召感性、有逼迫性,所以,乐此不疲。

道——可修性,意思就是说:上根器的人,跟他开示了这个苦、集、灭、道,他就能够知道要修行。对上根器的人来讲,这是示相,只要稍微点一下,就醒过来。就像一只好马,看到主人拿起这个皮鞭,这一匹马就跑得很快;根器利的人也是一样,一听到了正法,他一辈子决定不放弃三宝,决定不放弃善知识,一定要好好修行。示相转。再来,有一种人叫做中根器的,中根器的叫做劝修转,佛陀对这个中根器的,就跟人家讲说:哎呀!世间是苦的,汝应知!世间这个苦从哪里来?集合贪瞋痴来的,汝应断;有涅槃是可以证的,可以证悟的,所以,汝应证;有八正道、三十七道品,你应该好好修行,说:汝应修,这是对中根器的。底下是对下根器的,根器很差的,说:此是苦,我已知,作证转就是佛陀的意思,佛陀自己,这个[我]是指佛陀。佛陀告诉他:你要相信我释迦牟尼,世间身心皆是苦,因为是刹那生灭无常法,所以,你不可能拥有任何东西,你也带不走任何东西,这个的的确确是苦的,说: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所有的贪心、瞋恨心、嫉妒、愤怒,佛陀全部都断,包括微细的无明,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释迦牟尼佛做榜样给我们看,他已经证得了佛果,的确是可以证得佛果的。此是道,我已修,你看,我就是这样修学佛道的,是不是?这个叫做三转四谛十二行*轮。

此是灭——可证性,就浊涅槃是可以证入的、证悟的。此是

翻回《讲义》,[一、示相转;二、劝修转;三、作证转。示集谛之相,即见、思烦恼],[集]顾名思义就是集合;苦从哪里来?就是集合烦恼来的啊,不停的执着来的啊,见思烦恼。[见惑粗如客],如客是什么意思?容易觉察的意思。[思惑细如尘],这个很难觉察,就像灰尘,有时候眼睛不睁大一点,看不到。[此在鹿园,所说客、尘之义。及汝四众言一句,当指《阿含》会上四众。佛对之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即不能成就,无上正觉菩提之道。及阿罗汉者(解见在前),其故何也?皆由客、尘烦恼所误。客、尘喻粗、细烦恼:我执分别,行相不停如客];来作客的一定要走,换句话说:对境界上的执着,其实也带不走,也没有一样东西你可以带着走。[我执俱生,行相微细如尘]。俱生就是先天带来的,俱生就是无量劫来存在的,诸位!难就是难在这个地方,困难就是难在降伏那个微细的习气。你可以宽恕人家,这个你做得到的;但是,要叫你改变你的个性,这个很难!碰到什么事情,金钱的纠纷,你会当作说:唉!就算我前世欠他的,你绝对看得开,稍微有一点功夫的佛弟子,都没问题。但是,要碰到跟自己意见、看法不同的,这个时候习气就会上来。因此这个先天性的我执,任运而生,二六时中,修行困难就困难在那一刹那。有个具体的办法,如果你的烦恼时间愈来愈短,那么你的修行就是正确,你把这个情绪的变化缩短到当下。譬如说:以前烦恼三个月,再来是一天,再来是一个小时,再来,一动念,马上放、舍,着这个没意义,好!就回归当下了。在你们内心里面,你会发现,原谅有宽恕的一面;原谅人家,有光明的心性存在,放下,生命的品质会更好,你会开始享受你生命的泉源,就是般若的智慧。你不再像世间一样,同流合污,起贪瞋痴,以为执着叫做快乐。慢慢的领悟到世尊的真理、所讲的正法。没有一分、没有一秒,包括我们晚上在作梦的时候,也会梦到佛菩萨、也会梦到我们没有瞋恨心、也会梦到我们与人和平的相处。所以,念佛的人用梦境来检视自己,如果我们在梦境里面,仍然严重的起贪瞋痴,那么我们往生便会有困难。因为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加上痛苦,是作不了主的。简单讲:我们现在的情绪作不了主,临命终就会很危险!要作得了主,也不是很困难,不思善、不思恶,你只要放下跟我生死没有关系的,这些不必要的客尘烦恼,每天只管自己,扫自己的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你尽管扫自己门前的雪,尽管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掌握了这个方向以后,其他的跟自己生死没有关系的,就是统统放下。然后,守住一个大原则,物我是一如的,[物]就是指外境,[我]是指心性,外境跟心性,其实本来是同一个起源的,一个如来藏的,这样慢慢来,一步一步来。

常常讲说:为什么修行不得力?因为方法错误。这个方法对跟方法错,有差多少?那是非常严重的!修行的方法错误,我现在举一个例子,告诉你说方法错跟方法对,会有什么差别?在北爱尔兰有一个农夫,他是牧羊,靠这个羊群来过活,羊毛、卖羊肉,还有这个羊乳。少许的耕作加上这个羊,靠这个羊的经济作物来过日子。可是,他有一个困扰,就是这个山区里面很多的野狼,找不到食物就来偷袭他的羊群,他有时候第二天看,这个羊,这里死一只,那里死一只。肉没有全部吃完,咬死以后没有吃,有的吃一半、有的吃剩一只脚的。这个农夫、牧羊人没办法了,这么大一座山怎么办呢?他就去贷款,把他整座山都围铁丝网,围铁丝网以后,狼还是没有东西吃,在山上找不到;铁丝网已经很低了,狼很聪明,挖这个地洞,就钻进去,狼群一只一只一直进去,就咬死了一堆,吃完了从那个洞,回到原位。农夫没办法,就带着猎枪,二十四个小时守着,他很累,狼也很累。结果看到这个狼群来,他就开枪,就打,一个晚上有时候打死四、五只。他就用很愤怒的眼光,把狼当作是仇敌,因为它咬死很多的羊。这个狼群有时候敢靠近,有时候不敢靠近,狼要吃一只羊很累;主人为了防止这个狼群,很累!十几年来他损失的羊、他投注的经费,身心俱疲,还是没有办法防止这个狼群的攻击。

后来他去请求一个义大利的,专门叫做生物、动物行为学家,专门研究动物的行为的,那个人是专门跟狼群生活的。把野外小只的狼抓回来,慢慢的养,他要观察狼的行为,这狼的行为里面,它有阶级的,这个狼群里面的首领要先吃的。再来,经过打斗以后,变成狼群的群王,这个动物行为学家跟它们生活在一起。再来就研究狼的嘷叫声代表什么,他就开始一直研究,十六年,专门研究狼群的攻击行为,它的行动。后来这个爱尔兰去请这个义大利的专家,去请示他,这个义大利的专家还是没有办法,后来两个人一起去请示一个美国黄石公园野狼专家,请示以后,专家告诉他:狼群它是有习性的、有地盘性的。你只要在这一群狼来,你放另外一群狼群的嘷叫声,叫做宣示地盘,用这种方式,它就不敢入侵。动物的行为它有地盘性、有区域性,它的地盘性很坚强,同时它也不敢随便的去入侵其它狼群的地盘。农夫就录了好几群狼叫的声音,拿这个录音带回去以后,就这个扩音器不定时的播放,把它扩到整个山区。经过几年,他这样一放以后,方法对了,中奖!从此以后,没有一只狼来咬他的羊群。方法错的时候,羊被咬死,狼群被打死,花费了多少铁丝网的钱,他就是搞不定它!方法对的时候,一毛钱都不要花,就是买个扩音器播放,从此以后,狼知道那个区域是属于另外一个狼群的,统统不敢来。我现在回归到说:修行也是这样子的,你掌握了对的方向,方法对的、正确,了悟诸法毕竟空,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知道万法空相,就慢慢练习放下……这个就是方法对!如果你一直拜山、一直念佛,而不懂得放下,一念提起阿弥陀佛,那就会变成一边念佛,一边执着娑婆世界的是非;一边念佛,一边着相,着这个缘起缘灭的假相。那么,就是说:虽然你很用功,可是,被牵制住,这个叫做方法错误。见性就是:生擒活捉不费吹灰之力,就像这个生物、动物学家一样,他叫他回去只放一下录音带就好,你也不必带枪,也不必围篱笆,他就方法对啊!诸位!放下万缘,你的方法就对了!

师父常常讲放下,有一个居士来问:师父,您常常讲放下,放下,我心里也常常告诉自己:放下,放下啊,可是,它就是放不下呢!我说:那个放下是打从彻悟的心,了悟能缘的意识心空、所缘的境界空,是这样子的无所在、无所不在的那种放下的心,不是告诉自己:我要放下,这个还是加一个[我要放下],这个不是真正的功夫。真正的功夫是了悟一切法无生,如如不动,见一切法如幻,心悟无生,如如不动,是这样子的放下。我已经举例子给你听了,也用了这么长的时间告诉你,修行的方法一定要对,弄错了你会百千万劫。

[我执即天台宗,所谓见、思二惑。客、尘为三乘人通惑,大、小共断],大乘、小乘共断,[不断罗汉尚不能成],不断就是不断见、思二惑,罗汉尚不能成,[况无上菩提乎]?连二乘人都构不上。[故曰:皆由所误。当时所说客、尘,乃喻集谛烦恼,反显主、空,乃喻灭谛耳]。灭谛就是涅槃,苦、集、灭、道。什么叫灭谛呢?就是灭苦而成道,叫做涅槃,叫做灭谛。这个灭是灭什么?灭三界之苦。[今但取能比之喻,不取所喻之法,以客、尘二皆属动,而喻身境,及缘身境之心;以主、空二皆不动]。主人住在屋子里面当然不必动,客人来,住了就走了,他要动的;虚空是不动的,灰尘是动的。所以,以主人跟虚空来比喻二皆不动。[俱喻见性耳],还是要见性,都是在比喻见性。[佛问汝等当时,闻说客、尘二字,因何开悟?今成圣果?故问因何开悟,欲今详叙客、尘、主、空],什么是客?什么是尘?什么是主?什么是空,要分清楚。诸位!这里总归一句话,注意听!客、尘就是生灭;主、空就是不生不灭,就是这么简单,放下生灭就是不生不灭。诸位,法不必找,放下就是。[可以例显身境,及缘心与见性,动不动之义。初如来询究原悟竟]。

[巳二 陈那详答佛印]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说:那个时候,憍陈那起立白佛,对佛这么说:我今是法性长老。为什么称为法性长老呢?因为他悟到法性不动,叫做法性长老。这个法性,诸位要认识一下,法性长老,证阿罗汉果,叫做法性长老,同时叫做福慧上座。所以,在这里要很清楚的,也就是说:如果是证阿罗汉果的,是排前面的。譬如说:先出家的在前座,后出家在后座,但是,如果他证阿罗汉果,世尊会请他到前面来,到前面坐,不必排在人家后面,证阿罗汉果,可以不必依照戒腊来的,是这样子叫做福慧上座的,可是,他有功夫了。诸位!跟着佛出家以后,如果他只有沙弥,证阿罗汉果,可以不必受比丘戒,就是比丘。这个证阿罗汉果是不容易的,到目前为止,难啊!连证三果阿罗汉都很难了。泰国那个是专修毗婆舍那的,叫做内观法的,无常观、数息观、不净观。听他们泰国来讲的,泰国目前有二、三个证三果阿罗汉的,当然这是他们传过来的讯息了。泰国有多少个比丘,几万,三果还不是阿罗汉果,三果而已,找不到二、三个。所以,这个时代不念佛怎么行?不好好修净土法门哪行呢?是不是?还是要认真修行。

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悟到了生灭,放下,同时就是不生灭。[此憍陈那自陈得悟。他经有云憍陈如,即阿若多之姓也。此云火器,以先世],[先世]就是祖先,[事]就是事奉,[火]就是拜火教。[命族故]。命族就是这样命名的。整句的意思就是:他们的祖先因为是事奉拜火教,而命名叫做火器,所以叫做阿若多。[我今长老者],因为碰到佛了,要不然,也没有办法成就了。[因佛在鹿园说法,阿若多最初称解,成阿罗汉,为法性长老。独得解名者:阿若多,此云解本际,名也。因悟客、尘二字之理,得成圣果,此从集谛入也]。憍陈那在佛弟子当中,叫做见解第一;舍利弗叫做智慧第一;目犍连叫做神通第一,他叫做见解第一。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

这比喻的非常好!说:世尊!譬如说:行客,行客就是动态的,来来去去的这些行客。投寄在旅亭,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旅社。有的或宿、或者是吃、或者是过一宿,吃完了,食事毕,怎么样?[俶装]就是整装,继续前途,继续前进了。不遑安住,[遑]就是来不及,就是无暇的意思,因为他是来作客的,一下子又走了。若实主人,自无攸往,[攸]就是所往。若实主人是指我们的心性;不遑安住是指生灭的意识心,自无攸往,实是主人是指如如不动的心性。意思是说:如果是生灭的意识执着心,应当放;如果是主人,你应当知道,那个是如如不动的见性,是作得了主,是主,你就要往这边走;是客,就放下,舍妄求真,就是这个道理。

[此述所解,先解客字,次解尘字。佛以客、尘喻集谛烦恼,即见、思二惑;见惑缘境分别,背觉合尘,粗动不定,譬如行客,投寄旅亭,久缘如宿,暂缘如食,而或之云者,久暂不定也。此境分别已定,复缘他境,舍此趣彼,如客之宿][宿]就是过一夜、[食既毕;俶者整也,遑者暇也;即整顿行装,转向前途而去,不暇安心居住也。若实在主人,喻小乘偏真法性;自无所往,喻法性常住不动]。

[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注意听!如是思惟就是如是正观,这个很重要的!如是这样正确的观照,很正确的知见,如是正观,不住名客,不住就是刹那生灭的东西,如同来我们心性作客的,千万不要去执着这种东西,不要去妄动,因为它是无住的。住就是永远存在了!我们这个般若智慧一直存在,明心见性,明本心、见本性,那个如来藏性是我们的主人,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不住,因为它住不下来,刹那生灭的意识、执着和分别心,就是客。如果你动念,动到了执着念,这就变成客为主了,把这个意识心变成你的主人;如果你动分别的念,也就变成易客为主了,就把这个不重要的,变成你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了。为什么要念念消归自性,归无所得?为什么要这样一直重复的讲?念念消归自性,归无所得,为什么一直讲自性?因为那个才是主啊,成佛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才能成佛。

[如是指上文,譬如行客,投寄旅亭等。如是思维,以见惑分别不住名客,以法性常住名主,是我当时开悟,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

[此解尘字。以思惑任运],任运的意思就是:二六时中都跟在旁边,任运的意思就是那个习气——贪、瞋、痴、慢、疑,那个习气随时随地,什么时候要爆发不知道,很难控制的![摇动如尘。尘须有日光,照之可见,故曰,又如新霁,清阳升天]。什么是新霁呢?就是[久雨初晴],雨下了很久了,这个天突然出太阳,这个就是[曰新霁,清阳者,早晨之日也。日从云中而出,喻已断见惑,得见道之智日,升于性天,其智微劣,于法性理,亦惟少分相应]。法性理是什么意思?就是诸法毕竟空的无生理,意思就是说:法性本空这个道理,简单讲就是所谓的无为法,因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法性毕竟空的无生之理,有少分相应,[故以光入隙中喻之]。光射进这个门隙当中一个缝,[隙者,门壁缝障],就是物体裂开来了,[若无日光,不了尘相,譬喻若无见道之智,不见思惑,若断见惑,有了智光,能觉思惑,于偏空法性理中,微细起灭如尘]。为什么讲偏空呢?偏空的意思就是悟了不究竟,二乘人只断我空,这个叫做偏空,还有微细如尘。[而法性不动如空,故喻如日光,发明空中尘相。尘之体质是摇动,虚空乃寂然不动,相形而显也]。这个很清楚的在告诉你:如如不动的心性,就像虚空一样的,从来不生、从来不减;从来不来、从来不去;来去、生灭、增减,都不可得。所以,这一段你只要好好的体悟,就能了解,摇动的东西,意思就是:只要是生灭的东西,都不值得取。不管你现在拥有多少的房地产;不管你拥有多少的金钱,都是过目云烟,暂时为我们所用的。

[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所以,只要是生来相就是如此,它就是会摇动的;只要是意识心,它就是摇动的。因此修学佛道,刚开始稍微克制一下那个情绪,慢慢进入三昧,正定、正念,然后,二六时中更精进。[如是思惟,乃以见道之智,观察思惟:澄然寂静,名之为空;飞扬摇动,名之为尘。是我当时开悟,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底下,举一个公案,[赵州]禅师,有一天在扫地[一日扫地次],有一个出家人,[有僧问云:和尚是大善知识,为甚么扫地?]意思就是说:你是一个开悟的圣人,是大善知识,为什么也在扫地呢?[州曰:尘从外来。]那么这个出家人,因为他没开悟,就问了,[僧曰:既是清净伽蓝,为甚么有尘?州曰:又一点也。]意思就是:大悟人的心境,他是连一点点的动念都不行。连讨论都不行,语言、文字、观念统统不行!叫做动念即乖。所以,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如果我们不能体悟,这个当下当体即空、寂灭相,任你百千劫追求佛道,犹是外道,误认为心外有佛故。诸位!心外无佛的,佛在心性当中的。[赵州眼光,烁破四天下,辨客、尘义,析入秋毫]。烁破叫做消融的意思,或者是火光闪动叫做烁,我们说:闪烁、闪烁,这个烁破也可以说是照破。四天下,以前人讲的东、南、西、北。辨客、尘义,析入秋毫,你看,这个赵州和尚是大悟的人,连一点点都不行!

[佛言:如是]。这个就佛印证了。所以,很多人有没有开悟,为什么要找见性的人印证呢?因为这样才不会偏离修行的主题。我们修行的主题是心性,如如不动的心性,如果不能体悟到,拿出这个重要的明心见性的功夫,心外一直求法,那么,跟佛道一点都不相应。所以,求印证是很重要的!佛言:如是。答对了![此佛印可其说。佛意只要陈那说出客、尘,主、空,谁动、谁静,令阿难闻已生信,识得眼中见性不动,身境与能缘识心,摇动而已]。诸位!这一段就是修行的关键!识得眼中见性不动,身境与能缘识心,摇动而已。这个色身,就是四大——地、水、火、风所构成的;这个意识心,接近神经系统的,一直在感受,一直在领受,一直在分别,一直在执着,到死没办法割舍。师父已经讲过,说:只要一个人一辈子没有听到正法,这个人没有任何机会解脱,一个都没有。

[陈那分析,正合佛意,故印可之曰:如是。更有二义当知:一、此客尘之喻,有通、有别。别者,如陈那]憍陈那[所析,以见惑分别不住],[不住]就是不停。[取喻如客,去之犹易,以思惑任运摇动,取喻如尘,拂之实难]。思惑就难了!任意摇动,就是我们卡在那种个性、习气,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要了解,修行的容易处跟困难处在哪里?修行的容易处,就是你只要见性,它就很容易,见一切相总是如;你只要不见性就很困难,因为用什么心统统不对,有心也是妄,无心也不对;那大悟,有心也对,无心也对。迷了的众生,有心不对,无心也不对,为什么?迷惑的众生,有心,他认为这个意识心就是有心,无心就是什么都不要想,这个就是外道啊!悟道不一样,讲有心也对,无心也对,讲无心就是如如的本体;讲有心,有心就是般若智慧心,这是大悟的人。他用清净心能够展现出来的。你讲无心对,他还是如如不动的心性;讲有心也对,他是涅槃的妙心,涅槃妙心能起作用,怎么不能动呢?动者就是不动。所以,这个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悟跟不悟,悟跟迷之间。所以悟者刹那间,迷者尘点劫,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我们一心念佛,总不能不了解佛的心性是什么,修学佛道变成外道,那你要修学佛道变成佛道,应当什么?应当要明心见性,佛道是内观的,佛性不离心,念佛也不能离开心。念佛以后,烦恼越来越少,你念对了佛;念佛以后,烦恼愈来愈多、愈看众生的缺点、是非愈来愈多,对不对?耳根子软,自己心定不下来,本来《楞严经》听得好好,好好,常常来,常常来,一下子是非、恩怨一来、烦恼一来,不来了,谁吃亏啊?所以,那个愿力是很重要的。如果一碰到善知识,碰到正法,或者碰到正知正见,我们要强化自己的信心,不是只有师父而已。要强化信心告诉自己,百千万劫难遭遇,泰山压顶,我都来听,下冰雹,我打昏了也要来,没话讲,这样的愿力,你已经成功一半了!这二个钟头演讲,不要说全部都听得懂,来这里听一个比喻、一句的名言、一个观念,一改变以后:哇!原来如此!因为你不知道哪一堂课会大彻悟啊!摸索、摸索……突然这个比喻,啪!哇!原来如此啊,我就是佛!就打开你的心扉了。喔!万法不离自性,万法唯心现量。以前念: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怎么念怎么不懂,现在可知道了;以前念佛没啥味道;现在一念佛,那个味道如甘露,那味道念得出来,因为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你的心性了。

[通者,实则烦恼、所知二障,分别、俱生二惑],分别就是后天性,俱生就是先天性,二惑。[随境生灭,非真常性,皆为客义;以此二障二惑,而能染污妙明,扰乱性空,皆为尘义]。尤其是现在这一代的人,要修行就更难!为什么更难呢?因为五欲六尘太多,现在小孩子,网路可以玩整天,可以玩到中风,真的!电脑可以玩整天的,所以,现在的人说要讲修行,玩那个电脑可以玩整天,玩那个网路可以玩整天;泡网咖可以泡三天三夜;逛那个名牌,从早上逛到人家店面关门;电视一看,整天整夜,不是象师父看大藏经这样整天整夜,电视一打开就一直看。尤其现在的外境,电视报导的,才小六的小朋友看网路,他妈妈说:噢,我这二个弟弟好用功,他看什么?看那个色情的!他打开那个网路,什么相片统统有,你看,现在这个孩子怎么修行啊,他妈妈以为他很用功。白天看、晚上看。我们生长在这个时代,要听闻正法已经很难,要再真正的深入那个三昧正定,就更难,因为三昧正定是能往涅槃的桥梁,诸位!没有定,是没有办法进入涅槃的,用现在一句话来讲就是:除非你完全放弃情绪化的东西,否则你不可能进入涅槃、佛陀的妙心,是绝对不可能的!佛没有情绪作用,哪管你有钱、没有钱,男的、女的,他都一律平等的,他心坚固,如如不动,这样才有办法成就佛道。你以为佛道是一种游戏吗?语言文字吗?

有一个居士来,我问他说:居士,你修哪一宗?他说:我修禅!我说:大居士,禅是什么意思?他说:禅?禅是无所在,无所不在。我说:就拿你最后一句:无所不在,你指出来给我看看,指出来啊!我跟那个居士讲:了生死跟耍嘴皮是不一样的,见性是真枪实弹的东西啊!回去好好念佛!他说:师父,那无所不在是什么意思?我说:无所不在就是性一切心,一切般若智慧,皆来自于真如自性。他恍然大悟:喔!顶礼师父,感谢恩师开示!是嘛!修行人嘛要老老实实的,不是嘴巴说一套,做一套,说说,也不知道佛的意思是什么。禅无所在,无所不在,小学一年级也会念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谁不会念?因此,修行是真实性的东西,不是搞一搞名相,耍耍嘴皮,让人家恭维你,说:哎呀!你很有功夫!有道无道,自己知道。真的!所以,不能有那种荣誉心作崇:我要让人家错认为我开悟,我要让人家误认为我是真的有功夫,这一念就不行!悟道的人,你管他别人认不认识;你管别人知不知道,你就活在佛的心性当中,与佛一鼻子孔出气,你需要人家来认同吗?需要人家来知道你吗?要大肆宣扬吗?这个都是矫揉造作,错误,荣誉心在作崇。怀着这个心就不懂佛的心,直心是道场啊!因此我们要诚恳的面对自己,没有悟,他就是没有悟;就悟了,你也要默然,知道就好,不要到处宣扬,也不必到处夸大自己,我们就是这样平实、平凡、平淡自己,生死是自己事,临命终,这些荣耀用不着的,要记得师父的话!

[二、本科显见不动,以客、尘皆喻动义,主、空皆显不动义。佛问客、尘,即密答阿难,寂常心性之求。以客乃不住,喻身境识心;而主人自无所去,喻心性常住之义。以尘乃摇动,亦喻身境识心;而虚空寂然不动,喻心性澄寂之义。二辨定客尘竟]。

[辰三 正显不动 分二]

[巳初 对外境显不动]

[二 对内身显不动 今初]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

就是这样子,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法师举手张开握拳)就是这样子。屈已复开,开已又屈(握拳后再张开手,张开手后再握拳)。底下,[此佛以手为阿难之外境,以显见性之不动。因上文陈那分析客、尘,主、空,则动、静分明,要阿难即生灭之客、尘,荐取不动主、空之见性耳]。这个[荐]就是直接、直取的意思,荐取就是一点都不弯曲,单刀直入,见性!荐取不动主、空之见性,[故于众中,屈曲五轮指(又成拳相)],把这五个指头变成一个拳相。[屈已复开],又开,[开已又屈,以表外境不住]。佛善于说法,用手来比喻生灭。[引起阿难见性现前,令注意也。故问阿难:汝今何见?在佛之意,还是要阿难,向能见处亲见天然不动之本体,而阿难乃据事直答: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佛手掌中有千辐轮相,故称轮掌]。

[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

来!把笔放下来,看这里。你眼睛看到师父的手,对不对?注意听!见性的关键就在这个地方,我先握紧拳头,诸位你的心有没有握紧拳头?(法师握紧拳头,举给众看)。有没有?没有,你心一样如如不动在那边嘛,很清楚的看到手指头这样。好!师父的手再伸开来,你有没有拉开你的心,再继续看到这个掌?(法师将握拳手伸开)不需要啊,因为它本来就没有啊!好!再压下来,你的心有没有被师父伸开的手掌变成拳头而变小呢?(法师变张开的手掌为拳)没有;我伸开来有没有变大(拳张开)?也没有,缩、伸,缩、伸……其实尘自生灭,自性不动。知道吧?两眼无神,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这一段再讲一遍:佛告阿难,你看到我的手众中开合,是我的手有开有合?这是比喻外尘,有开有合;为复汝的见性,是有开有合呢?其实见性根本就没有开,从来没有开,哪里有合?从来没有合,也不必开。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就是说:世尊的手自己开自己合,我见如来的手自开合。你看!开、合,而你的见性,你的心呢?根本就没有开跟合,你只是妄动,如果产生了执着,就变成妄动;如果不执着,这个心性就是智慧心,让它开,自然开;让它合,自然合,心性怎么样?不动,叫做无所住,你就抓到修行的重点。开、合,就表示一切天地万法统统是生灭,有开、有合,只要有生、有灭,不有一件东西是永恒的,只有这一件如如不动的心性是永恒的。所以,我们要坚持什么?坚持如如不动,三昧一直现前。所以,这个三昧它是需要培养的,譬如说:你以前执着一百件事情,每事必烦恼,现在少了五十件,你进步了!再来,五十件烦恼的事情,再浓缩变成五件,你又进步了,五件事情让你挂碍。到最后剩下一件,到最后说,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百,都是数目、都是观念,它根本就不存在的,你悟了!尘自生灭,自性不动。

在《维摩诘经》里面,讲了很重要的一句话:已过量,超数量,也就是说我们的如来藏性是没有数量,不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可以推论得出来的,叫做已过量,超数量,超越一切任何的数量,因为你有假相就会有数量,你对假相说:这是一、是二、这三、这四。这如果是性空的话,空性的东西,这一,这是因为你缘起产生错觉,说这个是一。如果这个(法师举起抚尺)磨成粉末状,那可以变成多少灰啊?千千万万的灰尘啊,对不对?一吹,哇!都是木屑的灰。这个一二三四是从观念来的,叫做已过量,超数量。诸位!要进入佛的领域里面,不能执着世间任何的——你身上有多少的财产、有多少的荣耀,因为没有这个东西。所以,大悟有什么好处?你一百亿、一千亿,大悟的人无妨,他可以救众生啊,像师父这样,我可以救众生啊!没有钱就安分守已,好好的修行;有钱就大用现有,利益众生,一百亿跟一百块,对大悟的人的心境,完全都是一样,一百亿是空,当然一百块也是空,那是观念啊!说:哎呀!师父,没有钱日子怎么过?你答对了!就是要观对这个现实。说:师父,我为了这个三餐,也不得不去赚钱!对!你答对了,这就是业。你要生存,当然要赚钱!你坐在那边,钱就天上自己掉下来喔?NO!还是得去赚钱啊!但是,要记住,不要被钱赚走了倒是真的。你可以赚钱,但是不要被钱赚走,你能体会师父这一句话意思吗?你可以赚钱,你可以作主导,钱赚不走你,就是表示你见性。钱赚不走什么意思?有钱、没钱,你的心都是这样子,不要让钱把你的青春赚走了、你的清净心赚走了、喜舍心赚走了,为了这个一点点钱,跟人家百般计较,亲朋好友反目成仇,怒目相视,何苦呢?何必这样子呢?所以,大悟有什么好处?大悟,好处后面二个字:多多,大彻大悟,好处多多。什么都看得开,天塌下来都是OK!

人家说:啊,师父,有一个人在赞叹您!我说:喔,又有一个人懂得做功德了。说:师父,那个人在批评你,喔!又多一个人替我消灾了。赞叹对我、毁谤对我,有什么关系?那是你的问题,不是我的。日子,如果你能够像师父这样的体悟,OK!什么境界来,都是空的东西,尘自生灭,自性不动。大悟有什么好处?幸福不必向人乞讨,这一句话可是关键喔!幸福从智慧生,从自性清净般若智慧生,不必向人乞讨:你给我幸福。不需要!为什么?你有智慧。所以,没有智慧比乞丐更可怜,乞丐只是没有钱,那一些有钱人贪婪不止,那个比乞丐更可怜。他每天都要向人乞讨金钱,很辛苦!所以,明心见性,什么都作得了主。

[佛告阿难者,因其不悟,故呼而告之曰。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合耶?为是汝见,有开合耶?此佛更向亲切处提醒,要阿难于外境与见性,主、客之义,定要分清]。什么是生灭?什么是不生灭?诸位!外境是生灭,见性是不生不灭的,你要用真心修行。所以,师父一直告诉大家:开悟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因为你见到不生不灭的时候,万事OK了!活着,所有的意义统统显现出来,做什么,什么都成就。[阿难言:世尊宝掌,在大众中,有开有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手自开合就是尘自生灭啊,非我见性,跟本性没有关系。诸位!如果你也能体悟,手自开合,注意!这一句话就是:万法本自生灭,不关清净自性。如果你能体悟这一句话,单刀直入放下,三藏十二部经典统统通![有开有合。此因如来提醒之后,始觉佛手,开合如客,见性不动如主]。开合如客,见性不动如主,这个要画双红线,这几个字好好的体会。

[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

现在阿难真的开悟了,真的见性了,有一点点讯息了。佛言:是谁在动?是谁在静呢?阿难现在对心性有所体悟了,阿难说:佛手不住,不住就是生灭,就在动态中。佛的手一直在动,一开一合……叫做佛手不住,就是佛的手在动态中,不住就是不停。佛的手一直在生灭的意思,佛的手一直动不停。而我的见性,连静态都没有,谁为无住?无住就是不停,就是动。阿难说: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我这个见性本来就存在,连静相都没有,哪来的动?因为动是对静讲的,静是对动讲的,诸位!动、静本来就是生灭的东西。无住就是动,就是不停的动。这个无住不是无所住那个无住,完全不是的,这个无住是动的意思。

[此佛见阿难所答,依稀似是,但未便儱侗放过],[儱侗]就是模糊不清,混同无分别。[还须切实勘验始得。故即问云:谁动?谁静?要知动、静,较前开、合,更深一层。以开、合易辨,动、静难明,故问令答,且看当机,脚跟是否点地。阿难见佛手开、合之时,佛手在阿难见性之中,不住如客,而阿难见性,无有开合如主,此动、静分明,阿难已经领悟,故承问谁动谁静,应声答云:佛手开合不住,动也,而我见性,本来不动。但用况显之词,初学稍觉难解]。我告诉你最简单的办法,只要你受到假相的影响,动到执着、分别的念头,就是没有见性,简单讲,单刀直入就是这样。只要你动到一点点的心,受到外境的干扰、影响,你的心起烦恼跟执着、分别,就是没有见性,就是不懂得清净自性是什么。[尚无有静者:非言见性不静也,盖静必因动而显,先曾动过,后乃不动],先动后静,[方可说静;见性从本以来],那个[从本以来]四个字是很重要的,从本以来就是无始劫以来。[不曾动过,未动不须说静,故曰尚无有静相可得,谁为无住,犹言何处有动耶?无住二字即动也,正显即性,非惟离动,而且动、静双离,诚天然自性之本定,非由制伏摄念而成]。诸位,不是刻意加一层力道,说:我要克制、我要忍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是体悟到一切缘起性空,缘生就是无生,不需要制伏,心性本来就是不动,非由制伏摄念而成。诸位!制伏摄念而成有什么坏处?因为就是能所不断故,制伏摄念而成的功夫,叫做能所不断故,能所不断就不是本性。[凡欲求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之定],菩提之定就是妙性天然之定。[决当以此见性,为因地心。佛但先显,不与明言,且待请修时,再与指出,必以根性为因心也]。

[佛言:如是]。嗯!答的好!正确。

[阿难此时见解,陡然与前不同],[陡然]就是突然,突然与前面不同。[已亲领见性不动之义,所分外境为动,见性不动,其理不谬,故佛印可之曰:如是。当知此中,以一佛手,为一切外境之例,既佛手开、合,与见性无干,则凡一切万事万境,任其起灭纷飞,皆与见性无干矣]。禅宗有一句话,但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但无心于万物,只要你对万物不执着,何妨万物常围绕呢?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就是这样子了,色声香味触法,其实就是你如来藏性所显现的境界,只是你多一层妄执而已,见不到我们的主人,老是受影响,不肯牺牲,不肯无我,什么都强占出头、占便宜,烦恼心一起来,就攻击、伤害,其实跟我们见性是无关的。所以,我们给人金钱的时候,更应当给人尊严。譬如说:我是老板,我把所有一切工作人员当作是来帮助,而且他们都是了不起的菩萨,来帮助这个常住的,我不会说把他们当作:你就是我们这里员工![员工]只是个名词,他们可以自己作得了主,某些事情跟师父打个招呼。所以,在我这里做事,真的是很好,我非常的尊重每一个工作人员。来到这里听经闻法的,这一些佛弟子们,师父都把他当作是佛子一样看待。为什么?是师父心性当中,所影现出来的一切众生,跟师父是一体的,任何一个众生,我都不忍心去伤害他的。我们做法师的,修养要到顶点,明明知道这个徒弟在说谎,都要装作不知道。说:师父!那您不是姑息养奸吗?不!他有他的时间跟空间的难处,我能理解跟体会他的苦衷,我不会去戳破他,打妄语,他有他的立场。是的,佛弟子应当要自我的清醒了。[若人于动中,睹此不动之性,常恒不昧],一般的人,若人于动中,能够睹此不动之性,能够了悟如如不动的心性。常恒不昧,这个不昧就是功夫,就是培养,不要让它睡着了。你记得,二六时中,时时刻刻如如不动,分分秒秒如如不动,从这个如如不动当中会产生什么?产生慈悲喜舍,喜悦的心就出来了,因为他的心不会伤人了。

有一居士来,不管他用什么心,也是好事,我也随喜。他看到师父就说:哇!师父你好久没看到,你的面相愈来愈光泽了、愈来愈好看了。嗯,那是因为你的心像佛,所以看到我好看,我也是随喜了,我就半开玩笑跟他讲了:我的心就像佛了,我的心二六时中都是慈悲喜舍了。所以,我的心像佛,面相慢慢就会像佛了;你也可以啊,不止是我,面随心转。所以,释迦牟尼佛他就是什么?他就是化妆师,他化妆你的心,把你那些贪瞋痴丢掉,存在一颗慈悲喜舍的心,什么统统懂得喜悦;什么统统懂得感恩,不要一股脑子里面,把所有全世界的人,都当作敌人,什么人都跟他过意不去,完全都卡死在这个观念里面,不可以的!喜悦是生命的本质,我们的生命是喜悦的,不是苦恼的。[自不至为境所夺矣]!

[此文双兼直、曲二指],[直指]就是单刀直入,直指人心,明心见性的意思。[曲]就是通过语言、文字方便,让你悟入自性。所以,直、曲。[如果如来但屈指开、合,不形审问,阿难即礼拜默领,不分动、静,何异教外别传之旨]?这个直、曲,也可以当作是指头伸直,或者是指头弯曲成拳;当然这个是相,我们讲的是性。所以,[直]是单刀直入叫你见性,[曲]是透过语言、文字教化你。如果如来但屈指开、合,不形审问,阿难即礼拜默领,不分动、静,何异教外别传之旨?那么这里,直、曲也可以说:当作是指头方便来解释。[因有问有答,故曰双兼直、曲二指]。[曲]就是方便,用方便让你悟入自性;[直]就是让你单刀直入见性;[曲]就是方便说。[而宗门竖指]竖一只大拇指、[伸拳,发明于人者],启发心性于人,叫做发明于心,[发]就是启发;[明]就是心性。启发心性于人,[多本如来舒拳屈指之意],[本]就是依、依靠,多,统统是依靠如来舒拳屈指之意。[令人自见自悟也]。

[昔俱胝和尚]俱胝禅师,[初住庵时,有一尼名实际]比丘尼,[到庵直入],就一直冲进去,脚步没停。[更不下笠]斗笠,连戴在身上的那个斗笠都没拿下来。[持锡绕禅床三匝云:道得即下笠。]说得相应,道得就是:你只要说出来,道出你心中的境界。道得即下笠就是:能讲到相应,我就把这个斗笠拿下来。[如是三问],道得即下笠。[俱胝无对],因为他没开悟。[尼便去。俱胝曰:天势稍晚,且留一宿xiu。尼云:道得即宿su]。道得即宿就是住下来,你说得上,我就住一宿。[胝又无对,尼便行],就走了。[胝叹曰]感叹的说:[我虽具丈夫之形,而无丈夫之气!遂发愤要明此事,拟弃庵往诸方参学],要去往诸方参学。以前有一个居士来,也是要学这样子,他就是要学这个,他看了这一段公案。他碰到师父,他要学这个,我说:中午吃饭啊!他说:道得即吃!我说:过来,过来!啪!装什么装神弄鬼,搞什么东东,吃饭去!他吓一跳,跑开了!

有的人不明禅意,有一个比丘,我就很赞叹了,几年前有一个比丘来我的客厅,他说:师父,什么叫做缘起如幻?什么是佛法?我说:我不懂。他说:慧律法师,佛法你会吗?我说:我不会。他说:哎呀,我问了很多人,他都回答得不好,我想来这里了解一下。他走出那个客厅大门的时候,我说:法师!鼓一下,(师父举手拍掌)。就这样,这个掌鼓了很大,他:喔!拜一拜,他也拜一拜。知道吧,缘起如幻就是如此,声音无自性,万法皆如是,缘起即现,缘灭即散,空无自性,就是缘起如幻。

[其夜山神告曰:不须离此,明日有肉身菩萨至,为和尚说法。次日天龙禅师到庵,胝乃迎礼,具陈前事,龙要胝作尼问]。这个天龙禅师就说:你装作那个比丘尼,来问我这个问题。[胝曰:道得即下笠!天龙竖一指,俱胝忽然大悟。后来道风大振,凡有所问,只竖一指,至临终谓众曰:吾得天龙一指禅,直至于今用不尽。要会么?]要会么?就是要不要体会一下呢?[竖起指头便脱去],生死自在,竖起指头便脱去,[倘向指头上会],如果你在指头上会,不知道这个指头是指尘、外境,生灭,动性的,心性不动;往指头里面找,徜向,假如一个人不懂得禅,向指头里面去体会,[则千错万错!若能了知竖指属动,见性不动,则可亲见主人翁矣!初对外境显不动竟]。其实这个一指还有其它的含义,重点是什么?重点就是绝对,心境一如。知道吧!心是绝对,境其实是绝对,一粒沙是空,是绝对,万法、无量恒河沙的世界,还是一样,还是空,一粒沙是绝对,一棵树是绝对,一座山是绝对,绝对的空。一颗星球是绝对的空,无量尘沙世界,都是佛陀所讲的毕竟空,若见诸相非相,就是空,无相不空,指头、大拇指就是绝对,心性绝对,大拇指就是绝对。没有任何语言、没有任何文字,它就是存在,不需要言语,这个指头就是这样子,道得即下笠,忽然大悟!以后每一个居士来这里摺纸的时候、工作的时候清厕所,我看到居士就(法师伸拇指)……他就:喔,师父!您中午吃一碗喔?他就会这样讲。

[巳二 对内身显不动]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

[上科对外境,而分动、静尚疏;此科就内身],来检视一下。[而分动、静则亲],你亲身体验。[以内身亲为自体,其兴见性,动、静难分。佛要令阿难,更于自身中,亲见不动之体,故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令其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令其回首左盼。故问阿难:汝头今日因何摇动?要阿难说出,观光动头],看到佛现之光,动了这个头。[方可辨于见性之动、静耳]。

[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

[止]就是静,我连静相都没有,谁在动?因为我们的清净自性,是远离动相、动跟静的,远离一切相的,是寂灭的。[上科阿难于外境见性,所分动、静,已蒙印可;此科佛欲就内身勘验头、见,谁动、谁静,看阿难能否于摇动身中,亲见不动真体。正脉云:世人认见是眼],世间人总是把看到的东西认为是眼睛在作用。[故头摇眼转,宛似见性亦动],好象见性在动。[今阿难因佛上文说破,见不属眼],它是独立存在的。[已觉此见,离眼独立,湛然满前,自试头之摇,何干于见?是以直答: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静也],无有止就是静了,[谁为摇动。即所谓而我见性,尚且无有静相可得,如何更有摇动]?

[头之与见,同在阿难当人分上,今于自身上,能分动、静,自然较胜从前认眼为见多矣!阿难此时,能于摇动身境之中,分出不动之见性,由闻上科,彼无眼者,非见全无,又既能瞩暗,见何亏损]?见何所亏?[已领见性脱根脱尘,离缘独立。又闻陈那解说,客、尘,主、空之义,复明常住不动之义,故一经如来勘验,能于动摇身境之中,说出不动之见性。细究阿难,此时解悟,虽经如来印可,实属从外入者,不是从内发出,佛但以所答不谬而许之。何以见得,阿难不是从内发出?观下科意请如来,显出身、心二者之中,发明何为虚妄生灭无常性,何为真实不生灭常住性,便知]。所以,阿难在这个地方,稍稍有点悟,还不是大彻大悟。

[宗家多向根身,接引学人。昔无业禅师,初见马祖,问曰:三乘文学,粗穷其旨],粗穷其旨就是:大概了解它的宗旨。[尝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了!]这句意思是说:三乘,小乘、中乘、大乘,不是最上乘喔,最上乘就是即心即佛了。三乘文学,就是三乘,小乘、中乘、大乘,所记载的文字,粗穷其旨。穷就是:我大概了解它的宗旨。尝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了。[祖曰:只未了的心即是],就是你所未的心当下空,就是[更无别物。]这个无业禅师说[业曰:如何是祖师西来,密传心印?祖曰:大德正闹在,且去别时来。]上面几个问题其实都是多余的,自性本来就空。大德!你继续问就继续闹。所以,大德正闹在,你继续问就继续闹,即心就是佛,没有东西可以问,没有东西可以答,你继续问就是继续闹。且去元时来,先离开一下,下次再来。[业才出,祖召云:大德!业回首,祖曰:是甚么?业便领悟],喔,原来如此。见性无可说、无可答,所有的问都是多余的,所有的答也都是多余的。[乃礼拜。祖曰:‘这钝汉,礼拜作么?][这钝汉]意思就是说:有一点点责备的意思,悟即是,这个[钝汉]就是莽汉、莽撞的意思,这个钝汉礼拜做什么呢?悟就是即心即佛了,礼拜做什么?就是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呢?

[又五泄灵默禅师,远谒石头,便问: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如果你讲相应,我就住;不契合,我就离开。[石头据坐不答,泄便行]五泄禅师便行,就走了。[头随后召云]石头禅师随后召云说:[阇黎!]现在我们所讲的阿阇黎,就是我们的亲教师,或者是教授师,就是阿阇黎。[泄回首,头曰:从生至死,祗是这个,回头转脑作么?]我先从事相来解释,打从你出生,一直到你死亡,都不离这个自性,只是这个,这个回头转脑是多余的。这个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从分别心死的那一刻,就是自性显现的时候,从分别心的生,一直到分别的死,就是见性。从分别心生一直到分别死的见性,只是这个就是见性,如来藏性,每一个都具足,回头转脑做什么?[泄于言下大悟,乃拗折拄杖],这个[拗]就是用手把东西折断,[拄]就是支撑着东西以借力。拄仗,就是把这拐仗折断。[而栖止焉]。古人没有碰到大善知识则已;碰到大善知识,一辈子都不会离开的。不是像现在的人,现在的人,你要劝他来听经闻法都很困难。你告诉他:你要好好的安住,他还是住不下来;不要说碰到善知识要住,就是拜他住,他也不要。跟以前人的求道,是完全差距很大的!以前一碰到大善知识,一辈子都不离开的。[且道无业、五泄二人,回头转脑,便尔悟去],这个功夫,[较阿难相去几何]?

[佛言:如是]。答对了。

[眼中见性,湛然圆满,超然独立,不特与外境无干,而与内身亦不相干。又非但无有动相,并静相亦不可得,诚所谓这个见性,内脱根身,外遗世界,身、境两不相干,动、静二皆不属]。其实这二个关键在哪里?关键在无所住。身、境两不相干,关键在无住;动、静二皆不属,就是无住,根、尘统统离。[若能亲见根中,不动摇之定体,即是奢摩他,微密观照,最初方便也。故佛复印可曰:‘如是’。三正显不动竟]。

[辰四 普责迷认 (分三)]

[巳初 取昔所悟客尘]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

[如来普告,意在令众咸知,客、尘、主、空之义。若复众生一句,上下当补足其意,于后四句,方易领会。乃曰:汝等已明客、尘之义者,则不必说;若复有众生,未解客、尘之义者,即当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不独头之摇动是尘,凡一切动相,皆属尘义。又不独佛手开、合不住是客,凡一切不住,皆属客义],不住就是生灭,一时一刻也停不下来,所以,不住就是缘起假相,生灭的意思,凡一切都是生灭,皆属于客意。[初取昔所悟客尘竟]。

[二 令观现前主空]

[汝观阿难,头自摇动,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

师父先解释一下:说,你看这个阿难,头自己在那边摇动;可是,见性并没有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舒]就是伸开来,[卷]就是卷回来。[此令众转观,恐其未解,常住不动,主、空之义者,故令就阿难身境验之。乃曰:汝等倘未解主、空之义,但观察阿难,头自摇动、尘也;见无所动,空也;又汝观我,手自开合,客也;阿难见无舒卷],怎么样?[主也。而客、尘;主、空之义,岂不历历分明;若悟主、空,自不被客、尘烦恼所误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六根、六尘皆是生灭,你只要不要住着。[二令观现前主空竟]。

[巳三 怪责自取流转]

[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

云何就是责怪,你以这个动为身、为境,动就是生灭了。把这个生灭当作自己的身,把这个生灭的外境,当作是以为实在的外境,却拼了老命一直执着。所以,从始及终,从始到最后,都是念念生灭。所以,这个天地之下,就没有一物可以值得你执着。

[云何是责、怪之词。承上客、尘,主、空之义,明如指掌],[明]就是清楚,清楚就象见到自己的指掌;[应当舍客、尘、动摇之身境,而取主、空不动之见性。云何汝等,仍以动者为实身,以动者为实境,犹故不舍客尘之身境,而取主、空之见性,反乃从始洎终,于身妄执为实我,于境妄执为我所]。诸位!这二个要画双红线,为什么要多加一个[妄]?就是活在虚妄的世界,不知道,醒不过来!于身妄执为实我,修行你要抓到根本吗?方法要对吗?所以,要放下这个四大的假我。于境妄执为我所,你现在所有的财色名食睡,房地产、什么老公、老婆,诸位!没有一样不是妄,于境妄执为我所,[此属我执;又执身境,心外实有,不了万法唯心,此属法执。念念随我、法二执以生灭,岂不自误哉?念念即意识妄心;始、终二字,远则无始为始,今世为终;近则生为始,而死为终,二皆可通]。

[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你看!自取流转,没有人让你痛苦,是我们让自己痛苦。我们让自己掉进去生灭无常、假相当中,痛苦,而没有办法脱离。所以,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认外物是自己的,认这个四大为自己的色身,认为外境是自己所拥有的,生灭执着不断,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承上既已认妄,则必遗真。故曰遗失真性。颠倒者:认妄遗真,而真妄颠倒,此属惑;行事者:依颠倒之惑,而于妄身、妄境,妄生取舍,此属业]。你看!统统加一个[妄],妄身、妄境,妄生取舍,都是妄。此属于业,业也是妄。[既经依惑起业,而于本具寂常之性,妙明真心,竟失其真,反认内四大妄身为我,外四大妄境为我所,是所谓认物为已,随身口意,造种种业。轮回是中:即舍身受身,于妄身妄境之中,妄生缠缚],我捆住你,你捆住我,互相捆来捆去,爱他要让他解脱,不要让他束缚。[不得解脱,受生死苦。此依惑造业,依业受报,自作自受,实非天造地设,亦非人与],也不是上天给你的,也不是别人给我们的,是怎么样?自己得来,自己造的业,自己所受的果报。[故曰:自取流转。流是迁流,转是轮转,生死死生,循环不失,亦寓],[寓]就是含有深的意思,[深警之意]。[此科以见性,离身、离境,凝然本不动摇,四义],叫做妙、明、寂、常[中是寂常义],[二显见不动竟]。

希望大家都能够明心见性,怀着佛陀的慈悲喜舍心,能够享受生命,下课。

更新于:2020-07-06 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