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关系的推论与科学知识的建立——以牟宗三对休谟之批判为主的讨论释性广
前言
因果关系指“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此一概念长久存在于哲学思维与日常谈论中,故休谟称之为“宇宙的接合剂”:即因果关系将事件(或事物)与事件(或事物)之间,做了有意义或相关性的联结。现代文明中,对于自然世界的事事物物,做因果关系的确认及系统描述,已被称为是科学的主要目标;而在道德与法律的讨论中──如责任及义务的评估与归属,因果关系的论断更扮演了重要的关键。
休谟哲学与佛教思想都曾探讨“因果关系”,但前者着重于质疑以因果关系建立科学知识的可能性,后者则多从伦理道德与修道实证的角度,阐述善恶心念与行为结果间的关系,并有劝发转染成净、还灭得证的圣谛义理。
本文主要讨论休谟对于“科学知识”的质疑,亦即:“立基于因果关系与归纳推论的科学知识,能否有确定性与有效性”的问题;文中并引述建立“科学知识”的充要条件。本文蒙李师瑞全教授指导,刊载于《鹅湖》第三四八期(2004年6月号)中,兹于本刊转载,意在向佛教读者介绍西方经验主义哲学大师的因果论述。
虽然这是西方哲学中知识论的议题,但是亦可藉资引发读者对于佛教“因果论”更多的思维:一、佛教的“因果论”,同时涵盖了经验知识与超验理则──因果律的性质,而更重视理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因缘法则的掌握。从深明流转生死之因果而臻至涅槃还灭的证境,都在同一因果律的法则中,至于经验世界中的现象,佛陀提醒吾人“缘起甚深”的重点,切莫堕入一因一果的狭隘与僵化性思考中。二、论究佛教的修道圣谛,有类于科学知识的获得,除了因果法则,更需要掌握其中的充要条件,否则容易流于休谟所说的:由心理发挥想像力所产生的习惯性的连结。 牟宗三先生所著《认识心之批判》一书,曾针对西方哲学知识论中的许多重要课题,提出讨论和回应。本文以“因果关系”与“科学知识”之关系为主题,讨论牟先生对于休谟哲学中因果的分析所作的批判,以及其所主张的“理性超越的运用”中“因故格度”的立论,是否足以解消休谟问题对于科学知识中,以因果关系与归纳推论为基础的确定性的质疑。
一、休谟(Hume)对于因果关系之分析1
休谟在其观念理论与观念联想原则的基础上,引入两种“关系”概念:一、能引起观念联想运作关系者,称“自然关系”;二、“哲学关系”——包含自然关系,以及一些随意将两个可能无自然联结表现的观念加以比较而成的关系。此中,“因果关系”则涵摄两种关系。如说:
原因和结果显然是吾人从经验中得来,而非从任何抽象的推理或思考得来的关系。2
而“因果关系”也是一种哲学关系,如说:
原因和结果的观念不但从感觉印象中得来,而且也可以从反省印象中得来。(页七八)
一切推理都只是比较和发现两个或较多的对象,其彼此间之恒常的或不恒常的关系。……心灵不能超出直接呈现于感官之前的对象,去发现对象的真实存在或关系。而只有因果关系才产生此一种联系,……超出吾人感官印象之外者,只能建立于因果之联系上。……唯一能推溯至吾人感官之外,并将吾人看不见,触不到的存在和对象提供予吾人者,即是“因果关系”。(页七三至七四)
休谟并指出:“接近”和“连续”是获得原因和结果概念的必然条件(页七六),并且以“前因”与“后果”之间有其“必然的联系”,做为成立因果关系中最重要的条件。(页七七)
在说明了人类知识中,有关“因果关系”的概念内容与成立条件之后,休谟以问题做为前导,讨论因果关系是否有其必然性。他提出的问题是:吾人有什么理由主张“每一个有开始存在的事物都有一个原因”是必然的?再者,吾人为何断言一些特定的原因必然会有一些特定的结果?亦即:吾人的因果推论,其(相信此一推断的)信念的本质为何?(页七八)
休谟认为,“一切开始存在的事物必然有一个存在的原因”此一命题,吾人并无经验予以证明其确定性或必然性;因为,具有直觉的或演证的确定性命题,都从观念之间的比较中产生,不可能涉及观念与事实,或事实与事实之间的比较。也就是说,因果关系中的必然性,既不能从直接的知觉或印象中得到,也不能从知性中提供任何理由去建立它。故休谟考察“经验如何产此一因果原则?”,并指出:吾人一般所认为的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并不是从可感知的印象中产生的,或有充份理据支持的一个观念。3
而运用经验事实来证明因果原则,将陷入于循环论证,因为任何从当前或过去的经验来推论尚未经验的对象,都必须运用因果关系,由此可知因果关系乃是由经验衍生出来的。所以“概然推论”的方法,必须先假设未曾经验过的事件必是相似于已有过(相似的事件)的经验之上,如此则陷于循环论证。于此,休谟要显示的是在有关事实的推理上,真正促成并形成因果概念的,并不是知性或理性,而是其它的心灵活动。所以除了逻辑、数学等等依于观念之间的比较而产生的知识之外,其他的经验知识都不是知性的作用所产生的。
基于这样的讨论基础,休谟进一步指出:当两个对象具有一种邻接性,时间上的相续以及恒常联系的表现时,此一过程即触动心灵中的观念联想机制,从此一观念的联想与结合,终于导致因果观念的产生;亦即,因果关系是从观念联想作用中产生出来的,而结合的关键则是想像力的作用。
休谟认为,在所有的事实知识或关于事实的推理方面,知性完全没有作用,真正发挥作用的是人的感觉;而提供从因到果的过转动力或原则的,则是习惯;所以一切依于经验而作出的推论,都是习惯的结果,而不是推理的结果。这其中,“习惯”是刺激想像力去投射因果关系的另一端,休谟至此归结出:“因果关系”的推论,是由我们的想像力来完成的结论。
二、牟宗三对休谟因果关系论证的批判
1.牟宗三的因果关系论证——
有关于事象的因果关系论证,牟先生不同意休谟立足于只有断续之一点而无伦脉之一线的“感觉论”观点。
在因果关系的分析中,牟先生提出垂直因果与横面因果两种类型。其中,生理感所引生者为“垂直因果”,如眼见色,耳闻声等;而所谓的“横面因果”则如撞钟与钟声响起之间的因果关系,泼水与火灭之间的因果关系等。“垂直因果”属于生理器官之制约,较容易说明,“横面因果”大都属于吾人生理主体以外的横向连结,比较不容易表明;一般主张因果关系之不可能者,皆指横面因果而言。
横面因果如何说明?牟先生反对“习惯之联想”的说法,4他认为休谟所以视事象为相继与会合,而无所谓结构于关系者,是因为以“感觉论”为前提所导致的结论。他指出:以其(按:指休谟)只能认识点之事而不能认识线之事。每一点之事有一点之感觉或印象与之应,…其所接纳者,亦只为点之事而非线之事。……其他如虚线之脉络而足以连系各点者,彼皆不能承认之。(上册,页二九至三○)
此种感觉论,即为视感觉只给吾以杂料,而不给吾以意义,视生理感所引起之缘起事只为点之杂料而不视之为一历程,复进而外延化之而只视之为量的事,因而可以孤零而星散之,而全无交涉,不复知其为一物理历程也。(上册,页三○)
此中“感觉杂料”意谓从感觉中直接得知的资料,当吾人面对一境时,则有一从生理感而得的事件生起,它们是一个个单独而孤立的,故曰“杂料”。为何它不给予意义?因为若纯从感觉直接感知事件的角度而言,只能见前后两个事件一一并前后生起,然而并不能得知其间的关系或内容为何,故云之。比如见一人吃砒霜,见其人死亡,生理感只得知“吃砒霜”与“死亡”的一一生起事,然而不能得知二者间有任何关系––––意义可言。
至此,如果从感觉论出发,则将只见到零散的点,并由此可外延化而引伸出两种论证来破坏“因果论证”,即是“至不至破”与“三时破”二种。更进一步,也可能在认识心应对事物上产生“斯须破”的态度。5所以:
属于事之因果关系,假若自认识心之范围言,不能予以直觉之确定性,在认识心范围以外,不能予以超越之理性的保证,则因果关系随时可脱落,而终不能有极成。……(上册,页三一)
牟先生则进一步指出,虽然生理感所引起之事,是事件的呈现原则而非实现原则,然其所引生的是与直觉的统觉同等的一种因果关系,因此一关系,则能保证事件生起的因果性也有直觉的确定性——于此,虽然没有理性的必然性。(上册,页二五至二六)
然而因果关系毕竟为物理关系,牟先生重视并且强调它从实际经验中所得来的“直觉的统觉”的内容:
如其为具体之物理事,则一、必为一变化之历程,二、必有脉络弥纶于其中。此中决不能由抽象之量化而减杀者。事既为具体之物理事,则随生理感之引起而来之心觉亦必不为点之觉或刹那觉,而为一如其为一历程而觉之之统觉。(上册,页三一)
由此,牟先生于《认识心之批判》一书中,希望作到两步论证,即:
一、在成知识的认识心内,建立因果关系之直觉的确定性;二将在道体的天心上,建立理性的必然性。欲作到第一步,则必破刹那感觉破,及至不至破与三时破,即必破除对于感觉及感觉对象之量化。欲作到第二步,则必极成道体的心,而不能任一超然的冷观无归宿,亦不能只止于超理智的认识心之觉照。(上册,页三一)
其中第一项即针对休谟之主张所提出的反对观点,但是牟先生也认为,因果不能由观论而证实,因为观论(即观解)是一种以理论来证实的方式,而所观论之事件——即生理机体所显露之事件——其自身亦不能向吾人宣告说:此处有因果。于此,则只有自身为其机动的物理事,以及从生物里的实践生活来证实因果。所以他的观点是,其机动的物理事自能遮止外延的量化结果;进一步,生物理的实践生活则将实现其为机动的物理事。也就是说:“吾于此生物理生活之历程中所引起与所遭遇之事象皆为吾实践生活所践履之实事。惟于此生活之践履上,乃能实际地(非理论地)证实因果关系之实有。………如钻木取火,原始人已知之,实践故也。此即以行动而证实因果也。”(上册,页三三至三四)
牟先生在此引入“自然因果”与“意志因果”两个因果类型,并以后者来保证前者。
即就因果而言之,在认识心范围内,自然因果即以生物理之实践生活而明其为定,非论证。然若为其建立理性之根据,则即通于意志因果,而意志因果仍为作之事,非论之事。……(上册,页三六)
2.思解的“因故格度”中,藉经验以成知识的成份——
牟先生有三项论述因果关系的观点,即:“一、直觉的统觉上之直觉的确定性、二、理解上使用概念之逻辑必然性以客观化之。三、自形上学上寻出其理性的根据以保证之。”(上册,页四四)第一项虽然有直觉的确定性,但仍然是隶属于主体的。第二项中所说的客观化是认知主体在认识事物时,纯理思维所主动赋予的意义内容,这是偏于主体说明的认识论观点。最后一项中所说的“理性根据之保证”,则是用以极成其最后而真实的客观性及普遍性者,则是形上学。
有关于认知主体了解外物的知性活动,是以时空格度来限定对象,并以因故格度之具备范畴运用的方法,对事象赋予意义,产生了解;在此,生理感之生起事,不再只是一个个孤立、无关联的“感觉杂料”,而是一组一组有意义的事件。故云:“直觉的统觉显露一实事,理解即当机而了别之。”(下册,页八四)这其中,“因故”乃理解之认识心对于事件的诠释与建立。
然而牟先生指出,范畴仍须待经验方得以证实,也因为有待于经验,所以事类以依赖归纳而成就。故云:“理解必关涉于存在,亦即必有其所论谓。…………理解自定之格度实为理解进行所以可能之条件。”(下册,页四一四)而因故格度既然是根据归结的必然连结所形成,所以又形似因果法则。但这只是貌似而实异。牟先生在“认识论之前题”章节中讨论直觉的统觉时,强调觉知现前事象中自有其因果之伦系、终始之历程与其自身之结构,所以因果伦系是事象生发历程中所自具的,是属于存在者的;这样的事实,我人从生理感所引起的统觉而加以证实。但是,由生理感而起统觉所证实的因果关系,它只囿限在生理感中心中的特体事的范围内,而但凡生理感中心之特体事,其又都是为一件一件的现实事。每一件现实事既是一生起之历程,所以每一因果关系皆是曲成一现实事的因果线——有一件一件的现实事,即有一条一条的因果线。这些一条一条的因果线,与属于思解而为理解之格度的“根据归结”,他们的性质是不同的;所以牟先生说:“即因果关系与因故格度为异质。”他在此总结出三个意义:“一者、因果为事连,因故为义连;二者,事连为存在之秩序,有时空相,义连者为逻辑之秩序,无时空相;三者,义连者有必,事连者无必。(事之如何连虽无‘必’,而事‘必’有连。)”(下册,页四一四)再者,因果关系与因故格度的关系是一种互为彰显的关系,从认识心的理解功能而言,因果关系是间接助成,而因故格度才是直接构成知识的关键。(下册,页四一四至四一六)
而主体之认识心在建构知识内容的过程中,牟先生认为可对于外在经验做多方面而周延的考察,是为“八句观因果”的方法:
……注意事象,而为经验之察识,以明物理质之因果事连,则可为多方之考核。然所谓多方亦有一定之门径……,是即以八句观因果。(页九三)……此一观定过程实即一归纳过程……多观事例,累积前进,以至于从无例外出现,则可普遍化。(下册,页九五至九六)……自普遍原则之否决而观归纳过程,则归纳过程是顺反面普遍原则之否决所显之正面事例而前进。(页九七)……综结归纳推断即为普遍化。(下册,页一○○)
由此,牟先生以“观定因果”与“归纳推断”的论述,认为知识建构的过程,除了主体的认识心之外,也强调外在经验是建构知识的重要成份,这二者各具的功能是:“义连为因故归结,事连为因果关系。”此中,“因故与归结可以指导因果,非即因果。”(下册,页九二)
三、科学知识成立的条件——科学说明的功能与模式6
科学的目的不单只记录单独的事件或现象,而是要进一步寻求一般性的定律,用以说明或推测事象。例如:只是详细记录地震发生的时地与现象,尚不成其为知识,必须从现象中得出解释地震的定律,才是科学知识。此中,科学理论由科学定律所构成,其功能则用以说明或推测事件或现象发生的原由。
在科学知识中,试图对某一事件发生的原由或成因加以说明者,称为“科学说明”(scientific explanations)(页七四至一一○)。“科学说明”有其基本模式与需要具备的条件,试举例说明:
例如:将水银温度计置于热水中,温度计内的水银柱会先下降少许,然后急遽上升。此一现象的科学说明是:当温度计插入热水中,温度计的玻璃管先与热水接触,其因受热膨胀,容积随之增大的缘故,所以水银柱即行下降;待片刻之后,热水的热度经玻璃传导,到达玻璃管内的水银,因为水银的膨胀系数比玻璃大,玻璃管容积的增大无法抵消水银柱的膨胀,因此受热之后即急遽上升。
在上一段的说明中,一、玻璃会传热,二、物体遇热会膨胀,三、水银的膨胀系数比玻璃大,这三项称为“普遍定律”(general laws)。说明某一事件,虽然必须运用一些普遍定律,但是单靠普遍定律并不能说明事象。如上来所举的例子,三个普遍定律并不能推出“水银柱先行下降,然后上升”的结论。要得到此一结论,仍然需要具备其它的条件,例如:一、此温度计的载体是一个玻璃管,而非其它的材质;二、温度计被插入热水中。因为,若不具备条件二,则温度计仍然随着外界空气之温度而升降,不一定会发生先降后升之现象;若不具备条件一,如不装水银,而是比玻璃的膨胀系数还小的液体,或者温度计的载体是用比玻璃膨胀系数更大的材质,则即使普遍定律三能成立,管内的液体下降之后不一定会上升。7上来所说的条件,皆必须于事件发生之前即已具备,这些称做事件的“先行条件”(antecedent conditions)。此中的先行条件通常是指一个特事件,在此例中则是由于玻璃先吸收热力而膨胀,然后水银才吸收热力;故在此一段时间中,水银柱显得下降。
此中,“科学说明”更必须满足两项要求:一、说明的相干性(requirement of explanatory relevance),二、说明内容的可试验性(requirement of explanatory testability);如此方能清楚、准确地描述经验事件的现象,而又能在客观的试验中重覆呈现。所以,完整回答“为什么会发生事象A?”的科学知识,也就是必须回答“根据那些普遍定律,由那些先行条件,经过如何的推论程序,可以得到‘事象A发生’的结论”。这其中,以普遍定律与先行条件为前提,必当推论出“事象A发生”的结论,这些条件称为“科学说明的充要条件”。(Hempel,页七五至七八)
再者,“普遍定律”与“先行条件”必须有经验内容,必须对经验事实有所断说,而彼等之真假亦可以根据经验事实来加以判断与印证。科学说明既不同于数学、逻辑等不指涉经验事实的纯演绎系统,也不是形上学系统。科学知识最终仍须符应于吾人之感官经验的实际情状。(林正弘,页五三、五四)
四、论牟宗三因果关系之分析与科学知识的建立
1.休谟问题对于建立科学知识的影响——
休谟从对因果关系的论证,到质疑归纳推论所得知识的理性基础,动摇了以归纳推论为基础的科学知识,这也就是“可误论”、“循环论”与“怀疑论”等三项论题的讨论。8这其中,因果推论与归纳推论一样,都是有关于事实方面的推论,所以每一个归纳推论亦都建立在一个因果推论之上。休谟认为,无论是原因的概然或因果关系的推论,都是建立于习惯的养成与观念的联想,这是一个从没有任何联想开始,经历一渐进而不同程度的联想,所达到的完整连结。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休谟并不认为对象的连结纯粹是主观加上去的,而只是不认为对象具有必然性或必然联结。所以,并不是说因果关系没有客观存在,或是因果观念只是人类主观的心灵活动;他强调的是:从人类认知的角度而言,此等诸如“必然连结”这类观念,并不是对象的性质。况且因果推论在认知上缺乏确定性,并不妨碍它在心理上具有确定性。至此,休谟哲学的极致发挥,显然将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完全破坏,这也是他有时被归于极端怀疑主义者的缘故。
2.牟宗三批判休谟观点的讨论——
从上文第二节的叙述可知,牟先生认为休谟立足于“感觉论”的观点,是将一切事象停顿于片断的孤立点,如此将破坏因果关系的连结,这是忽略了具体经验中,事象自有脉络、纶系的缘故。关于事实方面的叙述,休谟并不否认事象在时间先后位移中的自然呈现——自然因果,他所要强调的是,从观察角度而言,事象先后、连续、邻近的移易过程中,许多吾人所谓的“因果关系”的诠释,其实是一种心理习惯的想像力的作用;而科学知识中赖以论证的“归纳推论”方法,其所得的结论的效力,都不足否证一个反证。9归纳法不同于演绎法的一大特色是,用以支持结论的证据与结论的否定句,在逻辑上并不冲突,结论为假的可能性是归纳论证无法完全避免的。也因此牟先生所提出的:在理性的“因故格度”中,运用“观定因果”与“归纳推断”所成的知识,只具有直觉的确定性,并不具有演证的必然性,因此仍然不能避免休谟问题,乃至于顾特曼诡论中对于“归纳法”所得知识的确定性与有效性的质疑。
从第三节的讨论中可知,科学知识中的科学说明,需有普遍定律、先行条件,以及从中引证得出的论断,其重点不只在于事象的先后、连续与邻近的因果关系,而是寻出一事件之呈现,其所应具备的条件有哪些——即先行条件。而有关于“普遍定律”,虽然有“科学实在论(scientific realism)”与“科学工具论(scientific instrumentalism)”之争10––––前者主张理论系统是一群用以叙述事实的叙述句,既是陈述有关某事物之事实,必有真假之别,且其中之理论名词所指之物,必确然实有其物(其事),并非科学家所虚构。后者主张科学理论不是一群叙述句,而是一套规则,用之以联系可观察事象之间的关系,既非叙述句,则无真假可言。其所使用之理论名词只为方便理论的说明,在真实世界并无这些词所指称的事物存在,而理论系统只为现象提供解释,并非就等于事物的事实。以气体分子理论为例,实在论者认为该理论是叙述分子的活动,且确实有分子存在。反之,工具论者认为该理论并不是叙述分子的活动,它只是一套规则,藉以说明如何从气体的压力来推测气体的温度等可观察事象间的关联;使用分子此一理论名辞,并不表示确实有分子这种东西存在。(林正弘,页六九。)
从上来所说中可知,科学说明中的普遍定律或先行条件等,都不能单从事象变化的前后纶系所得的因果论断的到圆满解答。故从牟先生所说:“义连为因故归结,事连为因果关系。因故与归结可以指导因果,非即因果。”来看,理性运作的因故格度与归纳推断,只有理性的必然性,这是从主体认识心而言的。前后事象之成纶系而有因果关系之连结,需要建立在科学说明中的几个要项中,失败了,则将沦为休谟所说的习惯的想像连结。兹举一例,从现象而言,天明天暮的变化过程,具足了前后、接续与邻近––––前明后黯、黯续明后与明黯紧邻等–––的所有条件,然而从现在的天文科学知识以观,天明决非是天黯的原因,若将之强作连结,就会犯上休谟所说的:由心理发挥想像力所产生的习惯性的连结。
所以从建立科学知识的角度而言,牟先生对于休谟因果关系分析的批判,以及所建立的因故格度的论述,并不能有效地解除休谟问题中,对于因果关系与归纳推论的确定性与有效性的质疑。
93.02.25.完稿
注释[1] 本段落除征引休谟《人性论》原文,其中许多对于休谟哲学的诠释和说明,多参照李师瑞全:《休谟》第三、四章中之内容。(《休谟》,台北:东大,一九九三,页三五~八三。)[2] David Hume,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 Edited with analytical index by L. A. Selby-Bigge , M. A Oxford 1946,p.69。以下引文则只随文标示页码。[3] 有关于休谟对于因果关系命题的四种论据批评的详细讨论,可参阅《休谟》一书,页三九至四一。[4] 牟宗三:《认识心之批判》,香港:友联出版社,一九五五,初版,上册,页二七。(以下引文同此书)[5] 有关于“至不至破”与“三时破”之详细说明,载于上册页三○,“斯须破”之说明,则载于上册页三二。[6] 本节援引Carl G. Hemple之观点。Hempel着,何秀煌译:《科学的哲学》,台北:三民,一九八七,五版。以下征引只标页数。[7] 本段例句参考林正弘:〈瑞姆济的理论性概念消除法〉《知识.逻辑.科学哲学》,东大,一九八五,页五○至五三。[8] 详见《休谟》,页六○至八三。[9] 如“顾特曼诡论”即是一例。(见《休谟》,页七四至八三。)[10] Robert Audi英文主编:《剑桥哲学辞典》,台北:猫头鹰,二○○二年,页九三九、九四○。
1、与佛有缘,一切生命平等受用有友问了一个问题,俺就这样为您作答吧。先认识什么叫佛教?佛教——是佛陀对生命的教诲而不是仅对佛教徒。所以,若信佛、若敬佛、若学佛、若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7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寓江湾丰子恺家。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明末广州兵乱之后,有一位周生,买了一条红裤,色彩鲜艳,放在床边衣柜上。夜间躺下正要入睡,忽见一位端庄女子掀开帷帐。周生惊问她是谁,她回答说:“我不是人。”周生恐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1
世尊的开示:警惕——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恶业过彼挖一切众生眼罪聚看到多有一些学佛的同修,言语极其的随意、浅薄无智、斗争坚固,真的是造业无量,自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4
法师品第十此品明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大论(大智度论)明六种法师:一信力故受,二念力故持,三看文为读。四不忘为诵,五宣传为说,六圣人经书难解须解释。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只要皈依三宝,能念三宝,都是修行;能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用心,不贪财,不恋色,这就叫修行。常时观身体是无常的,是不干净的,是幻化的,是要死的。你这样观,你的烦恼就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1
善恶因果不能抵消,这是一定要懂的。那不能抵消怎么办?佛教导我们,对于善因加强,对于恶的,过去所造的,不再做了。让善的力量强大,恶的力量薄弱,将来往生的时候,力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20
【解】因果相背,为是处,作恶业希望乐报,因果相背,为非处,犹言“无有是处”也。“无有是处”是没有这个道理。这一条,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没有疑惑的,“十力”这个摆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8
大修行人指的是谁?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阿罗汉这些人,应化到这个世间,与没有成佛时的这些众生又碰头了,有缘,都遇到了,这时候还有没有因果?有,清楚。我们在《高僧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佛宝网讯 近日,首届海峡两岸佛门书画艺术展作品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目前已陆续收到很多书法家、画家作品,投稿作品题材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佳作精彩纷呈。现选
文化资讯时间:2024-09-27
勉强找时间来学一学,不能一心一意去做,拔除“根本业缘”是不可能的,刚强众生难调难伏就在这里。不说一般的道友,我们出家弟子对这种道理人人都懂,也知道修行好,也是下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5
佛教文化 何谓真理?在古希腊,真理是指公开展现在人的理智之前的东西,具有确实、符合事理原则的意思。在中国老子《道德经》中论及,道是自然与天命相合的精神境界,称之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23
1在因果法则里面是不成立的。作善就在自己心田里落下善种子(善因),作恶就在心田里落下恶种子(恶因),善种子和恶种子不能互相抵消,到它们因缘成熟时,各结各的果报,不会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
一个大灾难来了,许许多多人丧失了生命财产,但是还有少数人很平安,没有受到大灾难。这些人,你仔细去观察,你去做一个统计,然后你就晓得,从统计上看到,绝大多数心行善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问:“佛菩萨还受不受因果报应?”答:这个问题,过去百丈大师遇到老狐狸曾经问过,问的话就是“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跟你这话的意思完全相同。老狐狸过去生中是讲经说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近行定与安止定慈济瓦法师讲郑栢青译按:慈济瓦(Sujiva舍弃我)法师是一位马来西亚籍佛教上座部比丘,献身于佛法内观的教导。法师在1975年完成大学学业不久后,就出家。在修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9
财富是你命里有的,不用去争,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争也争不来,所以你要跟人竞争那岂不冤枉?《了凡四训》把这一桩事情讲得透彻、明白,把《了凡四训》多看几遍,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7
《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3
第二章 四圣谛在佛陀的教法中,四圣谛可算是其中的心要了。他在波罗奈附近的鹿野苑(今印度沙纳特地方),向他的老同修----五苦行者作第一次说法时﹝注一﹞,所讲的就是这个。这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0
1. 总论这世间上的一般人常认为可以从财富、权力和社交活动中得到快乐、安祥与调和,也想由家庭关系、职位、朋友和感官得到快乐。他们试着运用各种方法来改变自己的物质、社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8
来看省庵大师的一首净土诗:都言净土唯心是,十万余程是外求。但执妄心居在内(若言十万亿佛国之西方是外求者,则认方寸妄心居内,便同阿难所计七处之一),不知真性体全收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没有出离心能往生吗?这是绝大多数净业行人非常关心的问题。当然这里要注意,我们以下根据《观经四帖疏》疏文作的分析,虽然是在讲中品下生是否要求出离心的问题,实际上,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元朝至顺(元文宗年号,13301333年)庚午年间,浙江西部连年饥荒,当时杭州城中有许多人饿死。于是官府就雇人把这些尸体丢到六和塔后山的大坑中。其中有一个老太婆的尸体,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三主要道佛教的经典非常的多,如果你现在去寺庙的藏经阁,或者图书馆,佛教的书整个屋子都摆不完。如果你学的是天主教、基督教,事情还好办,也就一本圣经;偏偏你接触的是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3
学习奉献自己,要用智慧去奉献自己,把最美好的自己奉献出去,奉献给你最亲爱的人,奉献给在这个世界跟我们有缘的人,甚至奉献给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喜欢的敌人。这个奉献自己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3
平衡的自在当心和外在的事物互动的过程能够保持平衡,自在才会生起。种种不满足的心、嫉妒的心、傲慢的心,当你有这些心念的时候你就会痛苦啊!是不是?我们现在生活里面经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2
护念众生一个菩萨去观照众生苦的时候,就像是看着一个迷路的小孩。他跟我们一样,想要得到一个最圆满、平安的快乐,想要远离所有人间的烦恼和痛苦,但是用错方法了,一直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2
请问:打坐过程中该怎样呼吸,才能对打坐更有帮助?法清法师:对于佛家的打坐来说,开始的时候,只是数息就可以了。就是说,你的意识要顺着呼吸走,只注意你的吸气跟呼气。但是,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0
请问:在家里如何供佛?法清法师:大家在家里供佛,如果有专门的房间当然很好,如果没有,可以供在书房。供在书房很好。如果没有书房,供在客厅也可以。如果房间很小,没有客厅,那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0
请问:法师今天讲到出家修道就要“断爱去欲”,爱有大爱小爱之分,断爱去欲断的应该是小爱吧。经常也听到一些人说,人如果没有爱和欲了,是不是就会变得冷酷无情?法清法师:这里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0
他不修行,你也不修了?皈依僧,是皈依整个僧团,不是皈依某个僧人。任何一位僧人的言行,都不能代替整个僧团。不必因看不惯个别出家人而退失学佛的信心,除非你觉得所有的出家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9
从搁置的电子表突然走动谈起我的一位学生送给我一只新加坡出产的电子表,据他说,价格不贵却耐用,走时也准,换上新电池,至少可用两年。可是到了我的手上,换上新电池,仅使用了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9
常听一些学佛的居士说:某某人的脸色又白又亮,所以她修的好;某某人的脸色发黑,所以她业障现前,修的不好,因为相由心生。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相由心生是很正确的道理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经常教人家打坐,主要是按照智者大师《小止观》一书中来讲的。在与很多亲朋好友的联系中,自己也常常要他们学学打坐。但是,他们往往因缘不具足,不能来寺院,自己就没有机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自己很喜欢禅修,所以也经常带领别人禅修,所以通过禅修后的人得到的好处自己是经常能看得见的。身体的好转、疾病的减轻、记忆力增强、专注力的提高、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减轻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第八觉知原文: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八大心普济觉我们学佛皆知「依惑必造业,依业必造报」,有业报果报身即有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随境转,心就会变质 师父说:我们常常喜欢用心生气,用心烦恼,又用心谈恋爱,用心做事业,用心做善事。 我们一直在用心呀!怎么会找不到呢?原来是你在烦恼,心一烦,念头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7
生命为什么会苦?为什么会轮回?其实,这些都是我们自己造来的。因为迷惑而造了轮回的因果,这些因果成为生命的因、生命的业力。如果没有佛陀的引导,我们终将不知因果业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7
把念头停泊在心的机场学佛就是学习戒定慧,戒就象是飞机导航,飞机如果没有导航,就无法飞到停机场,所以戒就是导航,让我们航向成佛之路的导航系统。导航系统有了,接下来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7
在泰国这个佛教国家,供养三宝,请出家人到家里用斋,是最平常的事,因为学佛的弟子相信这是累积福报最好的机会。为什么供养法师会有福气呢?因为出家人所做的事情就是佛陀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7
居士百年之后骨灰能否进入寺庙存放?答:完全可以。不过要看那些寺院有条件存放,目前国内寺院并不是所有的寺院都具有存放骨灰的“海会塔”。近几年也有不少寺院建了“普通塔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6
慧是指佛法的般若妙慧,这种智慧能够洞彻宇宙人生真相。佛法的般若妙慧并非从学习中获得,而是从实践修行中证悟到的。我们常把世间的聪明与佛法的智慧混淆,其实二者是有区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5
由口念弥陀心散乱 喊破喉咙也枉然谈如何选择修学净土的善知识我们如果遇到其他不同的知见,不同的观点,来障碍我们净土法门,我们要有个标准,就是:唯信佛语,不可相信菩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5
如何理解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段话即是说明佛法的核心缘起法。佛陀告诉我们:宇宙世间的万事万物,包括精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5
静波法师:真正的发财秘诀并非求观音菩萨而是靠这四个字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是我自己的君王。”出家人是不容易的,这种孤独往往成就我们。太热
禅理故事时间:2024-08-05
佛陀教导,多闻弟子当行二事所谓非禅即诵,非诵即禅。有以为,诵,就是念经,于是每天诵经七、八个小时,既没了时间听讲,又没有时间洗浴。念经有功德,自然应该随喜,但把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4
依空法师-人间巧喻:66不老的生命波罗奈国的年轻国王登上王位,励精图治,对于国家的内政、外交、财税、农林、粮食等方面施攻,大事改革,一心要把国家建设成富强兵的大国。国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4
常用的念珠,通常为108颗,有说是因为佛教常说到百八烦恼。即:1、三界的见惑八十八:迷欲界苦谛的见惑有五钝使(贪、嗔、痴、慢、疑)五利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4
《观无量寿佛经》的观念法门编辑:向学法师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念佛是修持佛法的重要法门之一,随着佛教在汉地的传入和发展,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行者,尤其弘扬弥陀净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3
65神通何价有二位师兄弟结伴同行,到各个名山去参学,希望得到名师指点,能够深入佛法的堂奥。两个人跋山涉水,芒鞋踏遍了岭头云朶,但是依然云深不知处,寻访不到名师的踪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