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10.02讲于法云文教协会
法句经讲记(四十二)
释传道主讲
北传〈放逸品第十〉有二十章
南传〈不放逸品第二〉二一~三二章
贰、释颂义及因缘
【北传】
1.戒为甘露道 放逸为死径
不贪则不死 失道为自丧
逸,音(佾)it8英直切
死,音(史)su2时矩切
径,音(敬)keng3求敬切
丧,音(宋)song3时贡切
【南传】
21.无逸不死道 放逸趣死路
无逸者不死 放逸者如尸
尸,音(丝)si1时姬切
这一章乍看之下,为首一句与最末一句,南北传的翻译字面上似乎有别,而意义实无不同。为首一句,北传作:「戒为甘露道」,南传则作:「无逸不死道」。印度语:「甘露」,犹言中国的仙丹,意即不死药,『佛法以此譬喻不生灭的涅槃』。1所以「甘露道」,即通往涅槃──贪、瞋、痴等烦恼永灭的「不死道」,这容易了解。但北传说「戒为甘露道」,南传却说「无逸不死道」,这就需要稍作解说了。
在上述的释品题中曾说:『不放逸』,是对于应断除的众恶,能防护不作;应修集的诸善,能够去行。这止恶、行善的努力,在某种程度上是与『精进』意义相近的;不过,『精进是勤勇的策进,不放逸是惰性的克服。精进是破除前进的障碍,不放逸是摆脱后面的羁绊。』2『不放逸,即近人所说的警觉,……警觉一切可能对于自己不利的心情及环境,特别是顺利安适中养成的惰性。』3而精进,『如专从止恶行善说,即戒的总相。』4因为戒──尸罗的定义:『好行善道,不自放逸』,5即为止恶、行善。所以若就此止恶、行善义来看,「戒」与精进、不放逸意思相通,因此说「戒为甘露道」,与说「无逸不死道」无别。
第一句了解了,最后一句乃第一(、三)句的反面论述,意思也就不难理解了,以下即为释义:
北传说:好行善法、不作众恶的德行──「戒」,「为」通往解脱生死的涅槃道──「甘露道」之所必须;若不能防护身语意而「放逸」自己不修善、反造恶,则「为」步向无边生「死」轮回的路「径」。对外界可意或不可意的色、声、香、味、触、法,若能「不」起「贪」爱、瞋恚、无明,而能与明──智慧相应,「则」能不随之起惑、造业、轮回,而得以超越烦恼生死,契证「不死」的涅槃。反之,若所思、所言、所行违「失」甘露「道」必备的德行,则「为自」甘「丧」失法身慧命,而随业轮回生死。
南传说:能克服惰性而精进「无」放「逸」,勤修一切善、勇断一切恶,乃是步入生死烦恼永灭的「不死」涅槃「道」之所必要;反之,若多行「放逸」而向恶离善,则为「趣」向生「死」轮回之「路」。「无」放「逸」自己的身语意行而善加守护「者」,再能于戒的基础上进修定慧,则得契证烦恼灭尽的「不死」涅槃;而怠惰「放逸者」,却「如」漂流于佛法大海外的死「尸」一般流转无边生死。
【北传】
2.慧智守道胜 终不为放逸
不贪致欢喜 从是得道乐
欢,音(翻)hoan1喜官切
得,音(德)tek4地激切
乐,音(鹿)lok8柳鹿切
【南传】
22.智者深知此 所行不放逸
不放逸得乐 喜悦于圣境
深,音(心)sim1时金切
悦,音(阅)oat8英罚切
北传说:有智「慧」的人能以「智」化情、以智导行,故能「守」护身语意,使合于圣「道」的要求,并且战「胜」烦恼,「终不为放逸」之行而怠惰于道业的修习。因「不」放逸于随逐「贪」、瞋、无明等烦恼之故,便能不因造恶而后悔;言行坦荡无悔,内心即清凉无热恼,而能得「致欢喜」安定。「从是」在身安心安中办道,终可「得」见「道」之究竟解脱「乐」。
南传说:「智者」因为「深」彻了「知」:『无逸不死道,放逸趣死路,无逸者不死,放逸者如尸。』「此」一道理,故能常自警觉、检束身心而使身语意「所行不放逸」。因为勤于断恶修善、所行「不放逸」的缘故,身心便能因不悔而「得」现法安「乐」。有智慧的人常「喜悦于圣」者解脱的「境」界──不忧不悔、不疑不惑、不忘不失,并深心向往而引为生生世世追求的目标。
【北传】
3.常当惟念道 自强守正行
健者得度世 吉祥无有上
行,音(幸)heng7喜竞切
吉,音【拮】kit4基一切
俗音(结)kiat4求结切
【南传】
23.智者常坚忍 勇猛修禅定
解脱得安隐 证无上涅槃
隐,音(允)un2英滚切
涅,音(裂)liat8柳杰切
俗音【摄】liap3柳劫切
盘,音(盘)poan5边权切
这一偈,北传的主词「健者」是放在第三句,南传则将主词「智者」放在第一句;「健者得度世」,北传《法集要颂经》译为『智者求寂静』,这可见「健者」意即「智者」。
北传说:「常当」在思「惟」修习中,忆「念」止恶、行善、清净心的「道」理,并且「自」己奋力图「强」将所信解、所思惟的道理实践在日常,令身语意能坚「守正行」──身不作杀、盗、邪淫,口不说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心不起贪、瞋、痴念。勇猛又有智慧的「健者」如此相信、理解、行践,必「得」超越(「度」,超越)「世」间生死,证入贪、瞋、痴等烦恼永灭的涅槃。对佛弟子而言,这才是最为「无上」的「吉祥」!(「吉祥无有上」,「有」是助词、无义;「吉祥无上」即「无上吉祥」之倒装)
南传说:「智者」因为『喜悦于圣境』,所以「常」怀「坚」定的意志力与「忍」耐力,「勇猛」精进地「修」习「禅定」。定是精神专注、心一境性,在定中思惟观察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终而引发无漏慧,即得「解脱」烦恼系缚,从此获「得」究竟的「安隐」(古代「隐」、「稳」二字音义相通)──悟「证无上」的「涅槃」。
南传二一~二三这三偈,有一个因缘故事称作『摩酰提利的阴谋』。这位摩酰提利生就一副姣好的面容,她父母亲心想:女儿长得如此貌美,理当为她找寻一个理想的男子婚配才是,但谁是全印度最能够与女儿匹配的人呢?左思右想,佛陀是最理想不过了!于是这对婆罗门夫妇就一厢情愿地前去向佛陀提亲。
他们不明白:世间情爱,不过是自我爱的延伸,佛陀是连最根深柢固的自我爱都断除的圣者,又岂会为世间欲爱而动心!佛陀因此对他们开示色身等五蕴无常、苦、空、无我之理,婆罗门夫妇听完佛所慈示的法要,当下即证第三不还果。在将女儿托付给她的叔叔之后,二人便出家修行去,不久旋证阿罗汉果。
父母虽然皆因聆佛教诲而蒙受法益,但一向对自己的容貌十分自负的摩酰提利,却在遭到佛陀的拒绝之后,由难堪转为瞋恨,并决意报仇雪恨。后来,她的叔叔将她献给优填王,她于是进了王宫成为国王的嫔妃。
优填王的王后珊蔓娣是一位德行、善根俱佳的女子,在她众多的侍女当中,有一位名叫久寿多罗的,每天都会为她去向花匠苏曼那买花。一日,久寿多罗在苏曼那家里听闻到佛陀说法,宿世善根深厚的她,就在闻法以后破我见、证初果。回到王宫,更将从佛亲闻的法义转述给王后及其他侍女们听,大家听得莫不法喜充满。自此,王后及其他侍女们就都以老师之礼对待她,而她的工作也因此改为佛陀法音的传述者。
王后与侍女们因为得到闻法的喜悦而对佛陀深生孺慕之情,虽很想当面顶礼佛陀以表达心中的感恩,却害怕国王反对,只好在佛陀游化布教、经过王宫之时,在王宫建筑的壁上凿洞偷偷瞻礼。此一举动被摩酰提利知道以后,她原来对佛陀的忿恨,便一股脑儿地全转嫁到王后及其侍女们身上了。貌若天仙而心如蛇蝎的她,就向国王进谗言,说王后及侍女们在壁上凿洞,而且对国王不忠实。然而这恶意的谎言却未动摇国王对王后的信任,在知道事情的原委之后,国王既不生气,也未追究此事。可是摩酰提利却不肯罢手,她不仅继续中伤王后,甚至捏造王后企图杀害国王的事实。
一次,她知道国王带着琵琶要到王后那里去住几天,就将一只蛇藏在王的琵琶里,再以花朵将音孔遮盖起来。之后,她又虚情假意地对国王说她有不祥的预感,请国王不要到王后住的宫殿去。国王不以为意,她也就以担心国王的安危为由,跟随前去。到了那里,她趁着大家不注意的时候,就将琵琶音孔上的花朵拿开,让里头的蛇跑了出来,溜到王后的床上嘶嘶作响。
国王惊见王后床上有蛇,剎时失去理性,竟误信摩酰提利的谗言为真,就要王后及侍女们全部站成一排,准备以浸过毒药的箭来射杀她们。王后在此生死关头,不但面无惧色,还以慈悲的眼神悲悯地望着盛怒的国王,而她的侍女们亦因对佛法的信解而心无怖畏。说也奇怪,一向射箭神准的国王,此刻居然失了准头,连他自己都觉得不可置信!怒火也顿时得到平息。他相信这个奇迹是在告诉他:王后是无辜的,所以他不但没有罪责王后,还准许王后礼请佛陀及弟子们入宫应供说法。
摩酰提利的阴谋是失败了,可是她的瞋恨并未止息,反而又策画了一个自认为万无一失的计谋:要她叔叔到王后住的地方去纵火,而她的叔叔也果真依言去做了。可敬的王后与侍女们,在危难当头,丝毫无懔于熊熊的烈火,而只管用功禅坐,因此在宫殿倒塌前,多数人在修行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甚至也有证二果的。
等到国王得知此事赶来,一切已然太迟,他开始怀疑这是出自摩酰提利的诡计。只是这一次,他学会不动声色,反而对她言不由衷地说:『王后在世时,我无时无刻不在提防着她,唯恐哪天遭到她的毒手,如今我可高枕无忧了!真不知到底是谁帮我除却了这心头大患呢?想必是深爱我的人所为吧!』
摩酰提利听了心中窃喜,就马上接口说:的确是她要她叔叔纵火将王后等人烧死的。国王套出实情之后,就佯称要大行赏赐她的这一班亲友,遂要他们进宫去,而其实是要一并处决他们,狠毒的摩酰提利因此终尝作恶的果报。佛陀知道这悲惨的事件以后,就对众比丘开示了以下的这三首偈颂:
「无逸不死道,放逸趣死路;
无逸者不死,放逸者如尸。
智者深知此,所行不放逸,
不放逸得乐,喜悦于圣境。
智者常坚忍,勇猛修禅定,
解脱得安隐,证无上涅槃。」
以此期勉比丘应当常不放逸,精勤修道,才能解脱众苦,获得究竟安乐。(待续)
【注释】:
1.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增注本),页202。
2.印顺导师,《佛法概论》,页184。
3.印顺导师,《佛法概论》,页185。
4.印顺导师,《佛法概论》,页223。
5.《大智度论》卷一三(大正25.153中)。
第廿七回心与身雁儿叔叔展开大翅膀把小燕拥在怀里,良久无言。小燕似感动,也似难过,不禁哭了起来。雁儿叔叔也感到一阵阵心酸,心想:「唉!这孩子,从小就被关在笼子里,
弟子序时间:2024-10-21
第二十课 临终关怀应有的认识 有生必定有死,新生的喜悦常常令人忘记死亡的哀恸,人间也不知这边生命的结束原来是那边新生的开始。在这一生一死之间,只知道自己的悲伤,而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10
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对佛说:“我们这一辈人,愚钝痴顽,只是爱好作为多闻功夫,对于一切诸漏之心,还是未求出离,虽然蒙受佛陀慈悲教诲,已经得到正确熏修方法,如今
佛教知识时间:2024-03-22
二十、宿业难消 罗汉遭灾诗曰:离越前因谤圣贤,赔偿加罪八多千;恶心毒口招殃咎,莫在僧中结孽缘。苦报三涂难息灭,来生酬债利增填;如今证果阿罗汉,宿业还冤十二年。从前北印度
佛教故事:佛教圣众因缘集时间:2023-09-01
【六度法】:一,布施度悭贪。 二,持戒度毁犯。 三,忍辱度嗔恚。四,精进度懈怠。五,禅定度散乱。六,般若度愚痴。【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
学佛常识时间:2023-09-01
修行 勿修徒劳行现今多有行人,执以看书而满足,或以闻法为功,却不履行之,作为实际行持,因此往往令修行不能进步,滞停不前,此一行举,实在是徒劳行,成就勿得,将无功
学佛常识时间:2023-08-31
密宗佛法之法义诠释,诸行者修习,必通过传承之上师言传身教,并经过若干传法仪式修法授与诸众,如此,方可实行。不经上师而自行修法者,是无效之行持,没有受用的。但是,
学佛常识时间:2023-08-31
自性为何?定复为何者?无论出家僧尼行者,或在家居士等,所修之法,盖为奉行佛意、依正法之义而行之了脱生死之法,别无他耳。此了生死之法修,依众生各自不同之缘起而作不
学佛常识时间:2023-08-31
修行 勿修徒劳行一,若不摒弃伤害有情,发菩提心为徒劳行。二,不守三昧耶,受灌顶乃为徒劳也。三,若对已之心无裨益,博闻教法为徒劳也。四,行功德时,混杂以恶行为徒劳
学佛常识时间:2023-08-30
二十、活佛死后医病这又是一件近乎神奇的事,世上那有一个人死后还能起作用?从来不曾听说当医生的死后,还能够替活人医病,这话,叫谁相信?然而,却偏有此事,岂不是神奇
佛教故事:金山活佛神异录时间:2023-07-28
?ptag=360kan.tv.free电视连续剧-观世音菩萨传奇(二十)观音菩萨乃古佛,在世间惩恶杨善,度化众生。相关信息电视连续剧-观世音菩萨传奇(十六)电视连续剧-观世音菩萨传
佛教影视时间:2023-07-22
二十七、耶惟檀王妃同等情境被侮,两世回辱恶人当佛陀在迦毗皤窣堵城中时,提婆达多因杀害莲花色比丘尼,被萨迦国王驱逐出境。无处可去的提婆达多,决定到迦毗皤窣堵城。到
佛教故事:百业经故事集时间:2023-07-17
二十、恰嘎国王轻慢尊者再忏悔,暂失王位后复得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候,有位名叫布德作拉巴多扎的人,遣除三界轮回的痛苦,获证阿罗汉果位,为了报答佛恩,他发愿度化无量无
佛教故事:百业经故事集时间:2023-07-17
第二十回 来去明一笑归真 感应佛千秋显圣 却说长老同众僧齐到安乐堂来看时,并无动静。只见济公盘膝而坐,对长老道:「弟子今日要归去了,敢烦长老做主,唤个剃头的,来与
念佛感应时间:2023-07-14
一次度生的经历 转眼就是数月过去了,善契已经不再觉得自己在等木源禅师了,内心总是那样在寂谧中,感受着恩师的功德加持,虽说有时也会因无明使心绪起点波澜,但只要一忆
传记故事时间:2021-03-18
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佛陀要我们这样的凡夫常当系心观身,观二十事,它们是:“一,我此身中,空无无漏;二,无诸善根;三,我此生死未得调顺;四,堕坠深坑,无处不畏;五,以何方便得见佛性;
佛学入门时间:2014-08-23
成年礼是我国流传已久的古礼,所谓男子二十弱冠,女子十五及笄,表示一个人从孩童、少年进入了成人自我成熟的新阶段。这是一种生命的礼仪,从前,通过这个仪式的人才会被认
其他文章时间:2014-10-14
二〇〇六年为发心居士开示系列之三◎妙祥法师 讲述时间:二〇〇六年十一月十九晚地点:辽宁省海城大悲寺念佛堂听众:道场内男居士约三十多人●忏悔最好的方法●恭敬经书●
妙祥法师时间:2020-04-06
第359~361经(思量经):359、360、361三经均名为“思量经”,三经侧重点有所不同。359经叙述识如依思量妄想时,就会生未来世之苦。佛陀说:“若思量、若妄想生,彼使攀缘识
更多文章时间:2020-04-11
第591经:本经叙述有一位优婆塞于大会中曾责欲乐之过失,而自己却为爱欲所淹没。后为天神所教诫。本经是佛陀对弟子们们说过去的因缘。有一位居家奉佛的优婆塞,有一次到另
更多文章时间:2020-04-11
589经:本经是佛陀对于财富的观点,即舍俗出家,乃为上道。一位天子来到佛所,向佛陀述说一事,并请求得到佛陀的解答:赖吒槃提国,有诸商贾客,大富足财宝,各各竞求富,
更多文章时间:2020-04-11
第471经(虚空经):本经叙述空中有种种风,而人生则会有种种苦乐之感。我们常讲“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意思说无论身处何时何境,都不会受到内缘外缘的影响。所谓八风
更多文章时间:2020-04-11
586经(利剑经):在本经中,一位天子以偈而对佛陀说:“犹如利剑害,亦如头火燃;断除贪欲火,正念求远离。”这里所讲的就是贪欲的过患,其既如利剑,又如头上燃烧的火团,
更多文章时间:2020-04-11
漫说《杂阿含》(卷十五)第365经(见法涅槃经):本经与前面的363、364经精神基本一致,重点是回答什么叫“见法般涅槃”:即对于老病死,若能生厌、离欲、灭尽,而不起诸漏,
更多文章时间:2020-04-11
第372经(颇求那经):本经叙述颇求那比丘对于四食不甚了解,佛示之以因缘解脱之理。佛陀有次对诸比丘谈到了“四食”,他说:“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何等为四
更多文章时间:2020-04-11
第379经(转*轮经):有关佛陀初成道不久后,在鹿野苑中为五比丘初次说法的典故,绝大部分人都此都很熟悉,即所谓三转十二行*轮,其主要内容是:示相转:此是苦,逼迫性;此
更多文章时间:2020-04-11
第466经~468经:此三经与上述465经,都是罗睺罗尊者向佛陀请教的一些问题,佛陀及时从不同角度给予精辟的回答。在此三经中,罗睺罗的提问是:“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
更多文章时间:2020-04-11
第500经(净口经):本经叙述佛子应当依净命而自活,不可依邪命而求食。本经的重点,是阐述出家人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立身存命的问题。从我个人角度来看,这部经对于出家师付
更多文章时间:2020-04-11
第446经、448经(偈经):本经以偈颂的形式,对前经进行分别解说。第447经(行经):叙述倾向如果同一,就会和合。“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云何与界俱?谓众生不善心时与不
更多文章时间:2020-04-11
第336经~342经:336经至342经,都是比较短小精焊,而且讲的都是与六根六境有关联的话题,因此合并略说。336经(六喜行经):六喜行指的是六根与六境相缘合,会产生一种欢悦
更多文章时间:2020-04-11
更多文章时间:2020-04-11
漫说《杂阿含》(卷十四)第343经(浮弥经):本经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主要讲外道问尊者浮弥有关苦、乐为谁所作的问题,尊者浮弥如法而答,后为佛陀所印可。在佛陀住世期间,由
更多文章时间:2020-04-11
佛教_佛教故事 周利槃特_标清
更多文章时间:2020-04-11
第334经(有因有缘有缚法经):本经的重点是阐述因、缘、缚三个名相。原始佛教在谈到具体的名相时,一般不会给某个名相以特殊的定义,这一点与现在的哲学术语完全不同。比如
更多文章时间:2020-04-11
更多文章时间:2020-04-11
第506经(帝释经):经中叙述佛陀在三十天说法,四众弟子颇念佛陀,于是请求目犍连往请世尊回还世间(阎浮提)说法。佛陀慈愍众生,“却后七日,世尊当众三十三天还阎浮提僧迦
更多文章时间:2020-04-11
595经:本经叙述无烦天子与佛陀谈及获得解脱的七位比丘。有一天夜里一位“无烦天子”(五净居天,第四禅中的第五天)来到佛所,向佛而说一偈:生彼无烦天,解脱七比丘,贪嗔
更多文章时间:2020-04-11
第546经(澡罐杖经):本经是梵志与迦旃延尊者之间的对话。一位梵志(泛指修行者)名叫执澡罐杖,在某一天拜访摩诃迦旃延尊者,向尊者请教一些问题:“何因何缘王、王共诤,婆
更多文章时间:2020-04-11
第486经~489经(一法经):经中叙述若对一法乃至十法,生正厌离、不乐、背舍的话,就能得尽诸漏。“若于一法,生正厌离、不乐、背舍”,乃至十法,那么就可以达到“得尽诸漏
更多文章时间:2020-04-11
更多文章时间:2020-04-11
第252经、253经、254经(沙门婆罗门经):252经叙述如不如实知法者,虽为沙门,亦非沙门;虽为婆罗门,亦非婆罗门。佛陀对诸比丘说:“若诸沙门、婆罗门于法不如实知,法集、
更多文章时间:2020-04-11
第550经(离经):经中叙述若圣弟子念于六种功德(六念)的话,就能离苦恼、灭忧悲,得如实之法。本经是迦旃延尊者转述佛陀之六法:“佛、世尊、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
更多文章时间:2020-04-11
第561经(婆罗门经):本经重点为阐述何为四如意足。有一次,有位婆罗门来造方阿难尊者,问他为什么出家?“何故于沙门瞿昙所修梵行?”阿难回答说:“为断故。”那么“何所
更多文章时间:2020-04-11
曾国藩智慧:如何判断小人和君子,要知道这三句话
佛学视频时间:2020-06-08
佛教之道 正信之道佛教之道,这个论题太大了。三藏十二部经,佛陀的一切言教,都是佛教之道。要而言之,让我用一句话表达,我想,就是不迷信。不迷信,就是正信。 我们有很
佛学视频时间:2020-06-26
第九章 断疑生信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尽净,正信调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当心契合平等,所有分別、
更多文章时间:2020-07-01
释迦摩尼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更多文章时间:2020-07-01
那么临终的正念,在整个净土宗的修学者,是所有人努力的共同目标了。不管你是走专修的、不管你是走圆修的,总而言之净土宗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你临终必须保持正念,以念力来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0-07-13
更多文章时间:2020-07-13